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自卑心理使人感到自己事事不如人,又没有勇气赶上去,悲观失望,消极处事,十分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这必须引起教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本文就小学生自卑心理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教育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自卑心理消除自卑

引言自卑,现代汉语辞典解释为:轻视自己,认为不如别人。心理学上是指在和别人比较时,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心理上的缺陷。自卑感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做出过低评价,或对自身的智力和能力怀疑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常常表现为抑郁、胆怯、失望、忧伤、害羞、不安和内疚的心理,是与正常人的自尊心相对立的一种病态心理,又称自我否定意识,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就会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产生一系列日益显著的影响,如智力水平逐渐下降,思维与应变能力的减退,形成孤僻、懦弱、虚伪的性格,甚至走向悲观厌世,自我毁灭的危险道路。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却会顽固地潜藏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恒久的影响力。"因此,童年经历过不幸在压抑环境中长大的人更容易产生自卑感。自卑是当前危害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之一。它既影响学生健康个性的建立,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能力的发展受到障碍。这必须引起教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本文针对小学生自卑心理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教育对策。

一、小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生理与心理成熟化发展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也是不稳定的时期,良好的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反之,则会片面地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自卑就是其中一个方面。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由于经常处于落后的地位,在无力改变现状(如生理方面),或虽经努力,仍无法赶上(如学习方面)而累积起来的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我们就先看看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

1、生理方面: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自己的外貌会越来越重视,五官、容貌、身材、体质等任何方面有明显缺陷,都会引起学生“自惭形秽”的心理。若受嘲弄、冷遇,更会觉得无地自容。如有一位五年级女生因自己个子特别矮,班里几个调皮学生经常喊她“矮冬瓜”,因此非常自卑,怕与人交往,形成了离群索居的孤僻性格。

2、个性差异:

个性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个性的差异是指人们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小学生由于遗传素质不同,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不同,因而在体力、智力、兴趣、气质等方面各有不同特点。(其实个性的差异也算是客观条件,但学生经过后天的努力,也能够改变。)学生在发现自己的智力和一些才能不及其他同学就感到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偶尔一两次的失败便完全气馁了,认为自己天生就这样,无法再改变。

3、智能方面:

有些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以及语言、操作等智能水平低于常人,在学习和集体活动中经常处于落后地位,虽经努力,无法赶上,于是自怨自艾,灰心失望,以致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

4、学生认识能力的限制: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

①认知水平方面: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尚浅,缺乏自我意识。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是根据成人或伙伴的态度来确定的。因此,一旦遭受失败或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批评冷漠时,往往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而失去信心,产生否定自我的消极情绪。

②承受能力方面: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原因,他们就像温室里的花草,已经形成了任性、孤僻、依赖的性格。当困难和挫折来临时,有些学生常常不能面对。而且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他们无法承受更为严峻的考验,表现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失败在所难免。为寻得心理上的平衡,他们只能做出“己不如人”的消极自我评价。如果那位自杀的小学生认识能力稍微提高一点,那么

悲剧便不会发生了。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受着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这也就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评价标准,正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才导致了自卑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5、家庭方面:

社会地位低下的、经济境况困窘或残缺畸形的家庭,会让小学生有低人一头的心理,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可能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急剧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来很多人家庭观念淡薄,离婚率上升,不少单亲子女无法正视现实。一位六年级男生因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无法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自卑心理加剧,最终离家出走。

6、教育方面:

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因此很多家长都对孩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评上“三好生”、考试得100分等。但由于在全体学生中能够达到这种要求的永远只能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在竞争中处于中间或落后状态,家长自然是千方百计施加种种压力,不少家长在失望之余常用的是责备、惩罚和嘲讽的方式,这很容易诱发和强化学生自我否定意识,不适当的对比,也容易强化儿童的自卑心理。

另一方面,学生的压力则来自学校,由于考试中的优秀率、及格率仍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指挥棒,教师必然会偏爱“优秀生”,而对“差生”则表现冷淡,甚至有厌弃态度。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在塑造完美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不良的教育也能阻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①在教育要求上,对学生要求过高是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往往以成人或者班中优秀生为标准向学生提出要求。在这“高标准、严要求”之下,使大部分学生过早地承受了这个年龄不应有的学习压力,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体验到的是失败的焦虑和苦闷,从而引起“低人一头”的心理。

②在教育态度上。每个班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是否能公平对待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但我们遗憾地看到:教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明显偏爱,这无疑把学生分成“好、中、差”三等,使得多数属于中等状态和落后状态的学生,在潜意识中感到“低人一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的一句话很可能造成一个学生一辈子的跌落。前几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