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研究微生物的类型、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进化,以及与人类、动物、植物等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2.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一类个体小、繁殖快、分布广、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病原体):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是有益的,仅有一小部分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是有害的,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疾病.这种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4.条件性病原微生物:有些微生物仅在一定条件下引起疾病,称为条件性病原微生物。
5.自养菌:凡能利用无机碳合成菌体内有机碳化物的叫自养菌。(非致病菌)
6.异养菌:不能利用无机碳而需要有机碳才能合成菌体内有机碳化物的为异养菌。(致病菌)包括腐生菌、专性寄生菌和兼性寄生菌。
7.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bacterial L form):细胞壁受损后仍能生长和分裂的细菌。
8.细菌的人工培养:用人工培养条件使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
9.培养基:把细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合理地配合在一起,制成细菌的人工营养料叫培养基。
10.液体培养基:是含有细菌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的水溶液。最常用的是肉汤培养基。
11.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2~3%的琼脂并加热融化后冷却凝固而成。
12.半固体培养基:是在加热的液体培养基中加入0.3-0.5%左右的琼脂而制成。
13.基础培养基:含有细菌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营养成分,可供大多数细菌生长。
14.营养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一些其他营养物质,如葡萄糖、血液、血清、酵母浸膏等,可供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在其中生长。
15.鉴别培养基:利用各种细菌分解糖类、蛋白质的能力及其代谢产物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特殊成分和指示剂,便于观察细菌生长后的变化,从而鉴别细菌。
16.选择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抑制某一类细菌生长,而有利于另一类细菌生长,从而把后者筛选出来,这种培养基叫选择培养基。
17.厌氧培养基:凡适用于厌氧菌生长的培养基叫厌氧培养基。
18.纯培养:挑取一个菌落接种到另一培养基上培养,称为纯培养。
19.菌落: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一定时间后,所表成的细菌的群体叫菌落。
20.菌苔:菌落彼此相连所形成的片状物叫菌苔。
21.灭活:凡能破坏病毒成分和结构的理化因素,使病毒失去感染性,称为灭活。
22.病毒的复制:由宿主细胞供应原料、能量和生物合成场所,在病毒核酸遗传密码的控制下,于宿主细胞内复制出病毒的核酸,合成病毒的蛋白质,进一步装配成大量的子代病毒,并将它们释放到细胞外,这种增殖方式称为复制。
23.噬菌体:是侵袭细菌、放线菌、酵母或螺旋体的病毒。
24.干扰现象:当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一种病毒能抑制另一种病毒的复制,
称为干扰现象。
25.干扰素:是由病毒或其它干扰素诱导剂刺激脊椎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种能干扰病毒增殖的特殊蛋白质。
26.血凝现象:许多病毒表面有血凝素,故能与鸡、鼠、人等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而出现红细胞凝集现象,简称为病毒的血凝现象。
27.正常微生物群:微生物与其宿主在共同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态系。
28.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9.无菌动物(GF):是指不携带任何微生物的动物。3动物。
30.微生态平衡:微生物群与其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动态性生理组合。(动态平衡)
31.大肠菌群:指一群在37℃培养24h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32.大肠菌群数(MPN):在100g(或100ml)检样内所含大肠菌群的最大可能值。
33.大肠杆菌指数:每1000ml水中的大肠杆菌数。
34.大肠杆菌价:含有1个大肠杆菌的最小水量。
35.灭菌: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
36.消毒:杀灭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37.变异:子代在形态结构、生理或免疫学特征上,发生与亲代不同的某些改变,称为变异。
38.免疫:是机体对自身与非自身物质的识别、清除和排拆,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的生理学反应。
39.抗原: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起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称为抗原。
40.免疫原性: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41.抗原性: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反应原性叫抗原性。
41结合价:抗原物质表面决定簇的数目。
42.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称为。(抗原决定基、抗原表位)
43.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反应原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44.不完全抗原: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叫半抗原。
45.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46.免疫血清: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
47.单克隆抗体:由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叫。
48.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获得性免疫):是指机体针对某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或其产物所产生的特异性抵抗力。
2
49.免疫应答:指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及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表现出一定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50.初次应答: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引起的抗体产生过程称为初次应答。
51.再次应答:机体再次接触抗原引起的抗体产生过程称为再次应答。
52.母源抗体:来源于母体的抗体称母源抗体。可通过乳汁、卵传给下一代。
53.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的刺激后,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成致敏的淋巴细胞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称为细胞免疫。
54.免疫耐受:机体对其他正常情况下可引起免疫反应的某种抗原物质不发生反应的状态。
55.免疫麻痹:刚出生或胚胎期动物注射某种抗原或成年动物注射极大量抗原或反复多次连续注射极少量的某种抗原时的无反应状态。
56.血清学试验(血清学反应):抗体和相应的抗原在体外一定的条件下作用后,能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
57.带现象:当抗原与抗体比例适合时,才能形成大复合物,血清学反应才出现象,如果某一成分过多或过少则不会出现可见的反应,这种现象叫带现象
58.凝集试验: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电解质的参与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称凝集试验。
59.验直接凝集试验:抗原的表面结构与抗体结合而发生凝集的反应。
60.间接凝集试验: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载体颗粒的表面,然后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作用,在有电解质存在的适宜条件下,所出现的特异性凝集反应为间接凝集试验。
61.沉淀实验:沉淀试验: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白色絮状沉淀,称之为沉淀试验。(1)液相沉淀试验
62.变态反应:机体再次接触同种抗原刺激时,会引起异常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严重的组织损伤和机能紊乱,这种异常免疫反应称为变态反应。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螺旋体、霉形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2.微生物的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
3.球菌的排列方式:①单球菌;②双球菌③链球菌④葡萄球菌⑤四联球菌⑥八叠球菌
3.细胞壁根据革兰氏染色法分类①革兰氏阳性菌②革兰氏阴性菌
4.鞭毛类型: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
5.菌毛类型①普通菌毛②性菌毛
6.芽孢类型:顶端芽孢、中央芽孢、近端芽孢、游离芽孢
7.细菌的营养: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类、生长因子
8.病毒的衡量单位是“nm”
9.病毒干扰的类型有四种形式
⑴自身干扰;⑵同种干扰;⑶异种干扰;⑷缺损病毒的干扰
10.常见的变异现象(填空)㈠形态、结构变异㈡毒力的变异㈢培养性状的变异(四)耐药性变异(五)营养缺陷型变异(生化特性的变异)
11病毒的其他特性:病毒的血凝现象、包涵体、干扰现象、滤过现象
12.细菌种以下的分类单位:亚种、变种、型、株
13.免疫的类型
⑴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先天免疫)⑵特异性免疫
14.免疫细胞(填空):TC、BC、DC、KC、NK细胞、NC、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