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的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中外教育史复习重点

中外教育史复习重点

第一讲1.第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这种观点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第二,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模仿。

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是错误的。

第三,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是苏联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这种观点科学地说明了教育的起源,是正确的。

我国长期沿用。

2.中国:最早的学校有两种①成均,五帝时代。

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②庠,虞舜时代。

兼有养老,藏米之所,有大学小学之分。

古埃及:①宫廷学校。

专为皇家,贵族子弟开设的教育场所。

②僧侣学校。

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主要设在寺庙,有很高的地位③职官学校。

主要培养从事某种专项官吏,教学内容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教育方式为以吏为师。

④文士学校。

目标就是训练能够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并具备充任官吏基本条件的人,设有书写,计算和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

收费。

古印度:①家庭教育: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吠陀经》。

父亲权力极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

②古儒学校: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年限为12年,主要内容为《吠陀》经。

婆罗门的教育③佛教教育。

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

场所为寺庙,目的为培养僧侣。

学习内容为佛经经典。

3.西周的教育制度:⑴家庭教育。

从小就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⑵小学教育。

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

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基本技能的基本训练。

⑶大学教育。

有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体现了西周教育的等级性。

学程为九年。

大学的教学,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履大节。

重视礼乐射御。

大学的教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的进行教学活动。

⑷乡学。

教育内容有明确的规定,以德行艺”为纲,实行定期考察和推荐。

中外教育史考试要点(全)

中外教育史考试要点(全)

中外教育史考试要点1.英国教育家沛西·能在其著作《教育原理》中认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相应的,是种族生活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无需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从教育起源的学说来看,沛西·能的观点属于()。

A. 生物起源说B. 心理起源说C. 模仿起源说D. 劳动起源说2.古埃及、两河流域、印度和中国最早进入文明时代,也是最早产生学校的区域。

3.在古埃及,宫廷学校、寺庙学校的数量是有限的,那些想成为政府官吏或寺庙僧职人员的奴隶主子弟,大多数进入“文士”所设立的学校学习。

4.古印度的教育是与种姓制度和宗教教育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5.结合古籍的记载,地下文物的证实,商代的学校机构主要有庠、序、学、瞽宗四种。

6.商代学校教育机构“庠”是承袭前代,仍为养老的机构,但教育意义更为增加,逐渐成为实施教化的一种社会教育机构。

7.西周的大学分为天子大学与诸侯大学。

前者是以辟雍(太学)为中心,四周环以学习不同内容的东学(东序)、西学(瞽宗)、南学(成均)、北学(上庠)。

诸侯的大学因其三面临水而名为泮宫。

8. 西周教育的教授者、管理者均由政府官员兼任,如国学即由国家礼官大乐正总负责。

礼官属下的某些乐官、军事官员如乐师、师氏、保氏、大胥、小胥、大师、小师等便是学校的教员。

这种西周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官师合一”。

9.造成西周学校“官师合一”,未能使教师成为单独的社会职业的原因,除了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外,还与西周社会实行的“惟官有书,惟官有器”的“学术官守”政策不无关联。

10.礼、乐、射、御、书、数(简称“六艺”)是我国西周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

11.按西周“六艺”教育内容的性质,礼、乐主要属于()。

中外教育史的考试重点

中外教育史的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30分外国教育史:1.导生制(含义+优缺点):又称贝尔兰凯斯特制。

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这些学生称为导生。

优缺点——优点很多:(1)省钱。

以导生代替教师,费用就大为减少。

(2)省师资。

(3)扩大受教育者的范围。

(4)有助于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缺点:导生制的教学方法呆板、机械,无法保证教育质量。

2.产婆术(内容+优缺点):即“苏格拉底方法”,问答法,是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之一。

他将老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又叫产婆术。

优点——1、作为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英国公学:英国的公共学校,中等学校之一,是一种文法学校和私立学校。

修业年限五年。

4.双轨制:一种是自上而下,一种是自下而上。

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中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

5.美德即知识:作为苏格拉底伦理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它表明美德的本性是知识,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6.快乐之家: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由早期人文主义教育者文多里诺于1423开班的宫廷学校。

快乐之家描述的学校校址环境优美、校风淳朴自然、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过程充满快乐。

7.洪堡改革(内容+意义):1808年,洪堡被任命为德国普鲁士教育部长,开始推行改革。

对初等教育改革,学习裴斯泰洛齐;对中等教育改革,推动实科中学发展;对高等教育改革,建立柏林大学。

8.国防教育法:1958年美国国会颁布,强调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加强普通学校的数学、科学、外语教学。

9.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美国19 世纪初期以建立公立初等学校,实施国民初等教育为主旨的教育运动。

10.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1918 年全国教育协会任命的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在《中等教育基本原则》报告中提出。

(完整版)外国教育史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完整版)外国教育史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第一章古代教育史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美国桑代克、英国沛.西能。

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代表人物:美国孟禄。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马克思。

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代表人物:杨贤江。

一教育的起源三古巴比伦(前身苏美尔教育)是与埃及同时有了学校,这是人类最初的学校教育的摇篮,也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四古代埃及学校类型:宫廷学校、僧侣学校(这是中王国以后出现的一种附设在寺庙中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

青年之家:为年满7 岁的少年安排了单独的房舍。

五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婆罗门教育。

“古儒学校”是导生制的源头。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一斯巴达教育的特征:军事教育、国家教育。

“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倒、掷铁饼和投标枪。

二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的不同教育体制上:斯巴达教育完成由城邦负责;雅典城邦重视教育,但不绝对控制教育类别上:斯巴达武士教育;雅典全民教育。

教育目的上:斯巴达培养英勇果敢的城邦武士;雅典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教育内容上:斯巴达军事道德教育;雅典多样化教育内容。

总体评价上:斯巴达形式单一,程度低;雅典形式多样,程度高三智者: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后来被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四智者派的贡献: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社会的流动;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又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丰富了教育内容,而且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希腊教育所探讨的基本问题,大多由智者提出。

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一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方法,成为苏格拉底方法。

二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

三理想国中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灵魂转向” 。

最新中外教育史纲考试复习要点

最新中外教育史纲考试复习要点

中外教育史纲一、名词解释1、君子:是一个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和理想人格。

2、虚壹而静:虚,不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妨碍新知识的接受;壹,就是专一,不分心;静,就是宁静,不要胡思乱想。

本词就是精神高度集中,专心致志而不旁骛。

3、苏格拉底产婆术:感觉印象不如概念可靠在知识的获得上,不能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或者以为知识可以经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

4、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靠自己去思考问题,即依靠“自知”。

教育者的主要作用不是传授知识,而重在启发学生自己去求取知识,教育者要启发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以后,才能调动他求知的欲望,自觉地追求知识。

5、本体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有机体都是由质料和形式构成,具体的讲,人是由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组成,身体即质料,而灵魂则相当于形式,两者和谐统一。

6、鸿都门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科艺术学校。

这是一种研究文学和艺术的专门学校。

7、蒙学教材:唐宋时期是蒙学教材逐步繁荣时期。

这是时期除沿用前人教材《千字文》外还继承和发展了前人教材编写的经验编写了大量的启蒙课本,例如,唐朝人所编的《太公家教》宋人所编的《三字经》《百家姓》《童蒙训》《少仪外传》等启蒙教材。

8、北宋时期最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

南宋时期的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分别由当时的理学大家朱熹、吕祖谦、陆九渊主持。

9、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这种价值的核心在于对人自身的关注,而不再是对神的关注,如对人生意义的积极肯定,对人的智慧、能力及其潜力的信念,对人的活动的赞赏,以及对自我的强调。

正是这种新的时代精神,被后人成为“人文主义”。

10、4R:即读(reading)、写(writing)、算(arithmetic)、和宗教( religion)。

11、导生制:即教师先从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较好者充任导生,导生经教师训练后,在代替教师的职责,转教其他的学生。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重点

(完整版)中外教育简史重点

1.夏商两代是我国奴隶制阶段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2.“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3.孟子关于教育作用的阐述;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好的政治还不如好的教育。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

教育的目的“明人伦”。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荀子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的传授。

而诸经之中,荀子尤重《礼》《乐》认为礼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法则。

5.《大学》提出教育的目标是三纲领,三纲领的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提出八条目,八条目的内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豫时孙摩:豫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时: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孙: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摩: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7.正始年间何晏王弼,道家和儒学相结合产生新学——玄学,出现了多元化。

汉代的注重章句训诂变为注重义理称为魏晋经学。

8.宋代在入学法杖的历程中,理学产生。

周敦熙和朱熹标志着理学的开端和完成。

周敦颐提出吸收佛道入儒学。

9.汉代太学的创建,标志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建立。

得力于董仲舒和公孙弘。

10.宫邸学、四姓小侯学汉灵帝光和元年,鸿都门学,原因:因校址在洛阳鸿都门而取得此名,11.私学:马融东汉名儒,郑玄。

汉代私学就其程度说有小学(书馆、学馆、书舍)和专经(经管、精舍、精庐)阶段的区分。

相当程度:专经相当于太学,小学相当于小学程度。

其中蒙学占更主要的低位12.孔颖达精通儒学13.隋唐时期佛教私学很流行;宋元明清私学分为蒙学和经管;蒙学教育:是以授书、背书和写字为最基本的内容,教学中强调牢固记忆和基本训练及培养儿童符合封建伦常道德的品质和习惯。

14.《三字经》宋王应麟;《百家姓》宋初人;《千字文》梁武帝周兴嗣15.封建社会选士制度的形成是从汉代开始的。

汉代察举最主要的是“贤良方正”和“孝廉”两科16.察举中多以选拔经学之士为主,童子科、选拔13-16岁。

中外教育史复习重点

中外教育史复习重点

第一讲1.第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这种观点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第二,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模仿。

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是错误的。

第三,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是苏联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这种观点科学地说明了教育的起源,是正确的。

我国长期沿用。

2.中国:最早的学校有两种①成均,五帝时代。

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②庠,虞舜时代。

兼有养老,藏米之所,有大学小学之分。

古埃及:①宫廷学校。

专为皇家,贵族子弟开设的教育场所。

②僧侣学校。

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主要设在寺庙,有很高的地位③职官学校。

主要培养从事某种专项官吏,教学内容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教育方式为以吏为师。

④文士学校。

目标就是训练能够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并具备充任官吏基本条件的人,设有书写,计算和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

收费。

古印度:①家庭教育: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吠陀经》。

父亲权力极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

②古儒学校: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年限为12年,主要内容为《吠陀》经。

婆罗门的教育③佛教教育。

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

场所为寺庙,目的为培养僧侣。

学习内容为佛经经典。

3.西周的教育制度:⑴家庭教育。

从小就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⑵小学教育。

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

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基本技能的基本训练。

⑶大学教育。

有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体现了西周教育的等级性。

学程为九年。

大学的教学,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履大节。

重视礼乐射御。

大学的教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的进行教学活动。

⑷乡学。

教育内容有明确的规定,以德行艺”为纲,实行定期考察和推荐。

中外教育简史自考重点知识点

中外教育简史自考重点知识点

中外教育简史自考重点知识点1、《学记》来源于《礼记》一书。

2、认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

”的观点的是荀子。

3、在教育对象的问题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

4、古代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的。

6、由周敦颐提出,经二程发展,最后由朱熹完成的儒学理论史称程朱理学。

7、朱子读书法六条目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

8、明清科举考试采用的十分教条的形式的文体是八股文。

9、我国封建社会选士制度大体经历三个阶段: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直至清末的科举制。

10、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详细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

11、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最早的洋学堂,是1862年在北京创办的,隶属于总理衙门。

12、提出“产婆术”的古希腊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3、柏拉图的代表作是:《理想国》。

14、卢梭的主要教育著作是《爱弥尔》15、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16、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17、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

18、三大文教政策:1.“推明孔氏,抑黔百家”。

2.兴太学以养士。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19、墨子:墨翟。

宋国人,一说鲁国人。

约在公元前468年到公元前376年间。

基本上生活、活动在战国初年。

20、存天理、灭人欲:是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

所说的“天理”,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所说的“人欲”,则是指“心”的毛病,是为“嗜欲所迷”的心。

要实现道德教育“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就必须进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这是朱熹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特点。

自考中外教育简史常见名词六艺教育:西周官学的基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是小艺,主要是小学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教育学考研:中外教育知识点整理分享

教育学考研:中外教育知识点整理分享

教育学考研:中外教育知识点整理分享一、中外教育史各部分知识点解析1、中国古代教育此部分内容是教育思想史考查得较多的章节,考点繁多,而且多为背诵的内容,总共分为六大知识点,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到洋务运动之前的几大朝代的教育思想及体系的完善与变革,做了一个整体的梳理与沉淀,形成系统的框架。

考生在复习的时候可以打破思维定势,把知识点重新整理组合,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加以理解和记忆。

此部分内容可以按照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学校改革史三个维度进行划分,把不同时期的人物思想、教育制度以及改革史串成三条线,把古代教育史内容分割明确,比较便于记忆和复习。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2、中国近代教育此部分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所占的比重不相上下,考点也相对较多,分为三大考点。

从近代教育的起步、近代教育体系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几部分概括了从洋务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按时间的顺序来梳理。

在复习的时候也可以分成思想史和改革史两大主线来分别把握,特别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1922年“新学制”都是很重要的内容,一定要细致认真地看。

这部分考试主要以选择题和简答题作为主要考查内容。

3、中国现代教育该部分主要是从南京国民政府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教育史,大纲从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教育和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三个角度分类,三块知识点分类明确,可按大纲顺序进行复习。

教育史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总结

教育史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总结

教育史考试复习重要知识点总结一、古代教育史1.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起源的多种学说、原始社会的教育形式与内容。

2.古代东方文明的教育: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

3.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教育:斯巴达与雅典的教育制度、智者的出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古罗马的教育继承与发展。

二、中世纪教育史1.基督教教育:基督教对中世纪教育的影响、教会学校的发展。

2.世俗教育:封建王权对教育的控制、骑士教育、行会教育等。

3.大学的出现与发展:中世纪大学的兴起、特点与影响。

三、近现代教育史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宗教改革对教育的影响。

2.欧美国家的教育改革: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等国的教育制度变革、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发展。

3.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发展: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建立、教育改革与教育思想的形成。

四、现代教育思想与流派1.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杜威、陶行知、布鲁纳、皮亚杰等现代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心理学流派在教育中的应用。

3.教育社会学与教育经济学的兴起: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研究,以及教育公平、教育资源配置等问题的探讨。

五、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1.国际教育改革动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教育政策与倡议、全球教育治理。

2.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在线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等。

3.教育创新与教育质量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六、中国教育史1.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科举制度的演变、书院制度、私塾教育等。

2.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时期的教育改革。

3.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体系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以上是教育史考试复习的重要知识点总结,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准备。

中外教育史期末复习提纲

中外教育史期末复习提纲

中外教育史知识点1.古希腊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雅典和斯巴达教育相同之处:①阶级性显著,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③注重军事体育训练。

古希腊教育思想主要特点:①强调国家控制教育,注重培养执政人才;②古希腊教育思想扎根于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实践中,思想家也都从事教育活动;③注重探讨道德教育问题,崇尚理性教育;④重视音乐教育,确立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⑤古希腊教育思想与哲学观点紧密联系。

2.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创办的学园名称:阿卡德米学园(Academy)吕克昂(Lyceum)学园苏格拉底方法:又称“精神助产术”,用对话或提问来揭露对方在认识中的矛盾。

这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

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求正确答案。

后发展为启发式教学。

四步骤:讥讽:不断提问使对方陷入矛盾,最终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帮助对方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

方法局限:①受教育者要有追求真理的动机;②受教育者对所讨论问题有一定知识基础;③不适合幼年儿童,对人的知识基础、推理能力有一定要求。

3.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是一种新的教学制度。

由英国的传教士兰卡斯特在伦敦创办的一所学校里较早采用。

它主要是由教师先从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较好的人充任导生,以后,也由导生对这些学生进行检查和考试。

在这些导生的帮助下,一位教师在一个教室里往往能够教几百名学生。

4.采用这种制度的学校被称为导生制学校。

5.这种制度能够节省开支、能很好地弥补经费和师资不足,扩大教育规模,也满足了对平民及儿童的初级教育的要求,同时有助于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因此一度非常盛行。

但由于导生的水平有限,因此教学质量比较低。

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特点:①文化教育衰落。

否定希腊罗马文化,烧毁图书馆,开设大量禁书名单。

中外教育史纲考试复习要点

中外教育史纲考试复习要点

中外教育史纲一、名词解释1、君子:是一个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和理想人格。

2、虚壹而静:虚,不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妨碍新知识的接受;壹,就是专一,不分心;静,就是宁静,不要胡思乱想。

本词就是精神高度集中,专心致志而不旁骛.3、苏格拉底产婆术:感觉印象不如概念可靠在知识的获得上,不能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或者以为知识可以经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

4、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靠自己去思考问题,即依靠“自知"。

教育者的主要作用不是传授知识,而重在启发学生自己去求取知识,教育者要启发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以后,才能调动他求知的欲望,自觉地追求知识。

5、本体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有机体都是由质料和形式构成,具体的讲,人是由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组成,身体即质料,而灵魂则相当于形式,两者和谐统一。

6、鸿都门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科艺术学校。

这是一种研究文学和艺术的专门学校。

7、蒙学教材:唐宋时期是蒙学教材逐步繁荣时期。

这是时期除沿用前人教材《千字文》外还继承和发展了前人教材编写的经验编写了大量的启蒙课本,例如,唐朝人所编的《太公家教》宋人所编的《三字经》《百家姓》《童蒙训》《少仪外传》等启蒙教材。

8、北宋时期最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

南宋时期的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分别由当时的理学大家朱熹、吕祖谦、陆九渊主持。

9、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这种价值的核心在于对人自身的关注,而不再是对神的关注,如对人生意义的积极肯定,对人的智慧、能力及其潜力的信念,对人的活动的赞赏,以及对自我的强调。

正是这种新的时代精神,被后人成为“人文主义”。

10、4R:即读(reading)、写(writing)、算(arithmetic)、和宗教( religion)。

11、导生制:即教师先从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较好者充任导生,导生经教师训练后,在代替教师的职责,转教其他的学生。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虚壹而静2.庚款留学3.智者4.《教育论》5.公学二、简答题1、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哪些进步?2、赫尔巴特关于道德训练的观点。

三、论述题试评 1922年学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答案一、名词解释1.虚壹而静:是荀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强调学习要专心有恒。

所谓“虚”,就是不要先入为主。

所谓“壹”,就是不能一心二用。

所谓“静”,就是头脑要清醒。

2.庚款留学:是美国为加强对华影响,国会通过将庚子赔款剩余部分本息退换中国,作为中国选送学生留学美国和创办清华学校的费用。

1924年又退还全部庚款用于“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

3.智者:又称诡辩家,是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产生于古希腊教育发展的古典时期;他们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以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得报酬;他们对西方文化,特别是对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4.《教育论》:是英国近代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代表作,由《智育》、《德育》、《体育》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四篇教育论文组成;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

5.公学:英国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以培养一般公职人员为教育目的,后来发展成为为贵族、教士、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私立、寄宿、以升学为宗旨的中等学校。

它的设施、师资、教育质量要比一般的文法学校要好,收费更高,为英国培养了不少政治经济领袖人才,以天才教育相标榜。

二、简答题1、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哪些进步?1912年至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王子癸丑学制,是近代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它与癸卯学制相比。

有很大进步:(1)它缩短了教育三至四年,使教育易于普及;(2)取消了奖励毕业生科举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3)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地位,初等小学男女同学,中等以上学校专门设立女校;(4)在课程改革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内容;(5)改进了教学方法。

《中外学教育史》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中外学教育史》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中外学教育史》复习资料整理总结1.原始社会时期儿童教育的特点内容主要是:①社会公育是实施儿童的基本形式:②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实施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③原始会儿童教育的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④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5、原始社会教育方法简单,主要是观察模仿、口传身授,在实际活动中进行教育。

2.《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作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它是分年龄的教育。

3.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4.所谓保傅教育制度,是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

5.太师太保太傅合称“三公”6.我国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文王的母亲太任。

7.奴隶社会时期学前教育的总特点是:1.原始社会的儿童社会公育已经消失,家庭承担教育学前期儿童的任务;2.学前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宗法性;3.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已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初步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4.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学前教育尤为重视,不仅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要求。

8.因此在封建社会中,培养幼儿的孝悌观念,成为家庭学前教育的首要任务。

9.王应麟的《三字经》是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童蒙读物。

10.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了“外像内感”的胎教理论。

外像是指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内感是指母体内的胎儿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感应。

11.《颜氏家训》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12.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一、提倡尽早实施二、提倡威严有慈三、重视语言教育四、强调真才实学五、重视风化陶染13.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当从严入手,严慈结合14.朱熹强调“眼前事”,养成习惯。

编写了《童蒙须知》与《小学》在教育工作中提倡以正面教育为主15.王守仁,自然教育论提出者,自然教育比卢梭早200年传统教育思想:一、对传统儿童教育观的批判二、在教育理念上,提倡顺应“童子之情”三、在教育内容上,提倡“歌诗”“习礼”和“读书”的全面教育四、在教育方法上,提倡“诱”“导”“飒”的教学方法16.《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为学前教育专门制订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中外教育史考研复习必看重点

中外教育史考研复习必看重点

中外教育史考研复习必看重点中外教育史考研复习重点难点中国教育史1一(春秋战国时期之前教育起源和学校出现的条件和过程1( 条件:生产、生活和风俗知识传授的需要,生产发展、社会分工,出现了掌握文化知识的脱离劳动的文化人。

过程:成均——上庠下庠(养老)——序(习射)——学(礼乐文化)3(特点: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师合一,重视道德教育和修己治人之术和人才,学校考查与官吏的选拔统一于一体;同时忽视生产知识和自然科学。

这些特点影响此后的教育。

(养老与视学结合的意义证明了教育与学校发展的过程) 中国教育史2-3二(春秋战国时期(一)官学私学之分:1( 私学兴起:“礼崩乐坏”,“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中孔子儒家,墨子墨家为显学原因:上的原因,下的原因,中的原因意义:学官分离,政教分离,教育活动独立,教育与社会关系密切,扩大了教育对象。

推动了教育和学术的发展,带来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经验上的成就。

《学记》2( 士与养士,与私学的关系,稷下学宫3( 百家争鸣,与上述两者的关系(注意各时期官学私学之关系)(二)私学显学:儒家和墨家教育思想1(儒家:1)孔子:《论语》教育地位和作用:性相近,习相远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目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教育内容:伦理道德:诗、礼、乐,忽视自然、生产知识教学原则:因材施教(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启发诱导(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动性)、学思并重(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实质与形式)、由博返约(广度与深度、博与专)。

道德教育:仁、礼、孝,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教师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仁者爱人,无隐无私;以身作则,重视身教 2)孟子:《孟子》:仁政、重民、性善论、儒家唯心主义教育的作用:社会作用,人的发展的作用教育目的:明人伦,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教育内容:孝悌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原则:立志养气(理智与意念情感);反求诸己(自我修养慎独);改过迁善;刻苦锻炼教学原则:思、感之辩。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全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全

第一部分知识点1. “学在官府”是西周时期教育的特征1. 提出“有教无类”教育主的教育家是孔子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主教学中要遵循的原则是启发诱导1.先时期认为人性本善的教育家是孟子2.将教师的要求概括为“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不陵不犯”“知微而论”四个要求的教育家是荀子2.认为人性恶的教育家是荀子2.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标准的教育家是孟子2.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目的明确概括为“明人伦”的教育家是孟子3.将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和“化民成俗”的论著是《学记》3.提出教学相长原则的是《学记》3.我国古代最早建立太学的朝代是汉代3.我国最早的艺术专科学校“鸿都门学”的创立是在汉代4.《四书集注》的作者是朱熹4.《师说》的作者是愈4.我国管理教育的专门机构国子监的建立是在唐代4.科举制度的创立是在唐代5.反对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天理”在“人欲”之中的教育家是王夫之5.宋代最著名的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制订者是朱熹5.“湖教法”的创立者是胡瑗5. “三舍法”的创立者是王安石6.我国近代容闳率领的120名幼童留美首批是在1872年6.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是京师同文馆6.对传统教育进行了严厉批判,认为其有毁坏人才、灭绝圣学、败坏社会风气三大祸端的教育家是颜元6.我国近代最早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的人是源7.认为师教育是各种学校教育的基础,主发展新教育必须首先办好师教育的教育家是梁启超7.科举选士废除的时间是1905年7、壬戌学制的颁布是在1922年7.将实业学校改为职业学校的学制是壬戌学制8.在教育方法论上注重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教育的近代教育家是严复8.近代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五育”并举教育宗旨的教育家是蔡元培8.将清末的学部改为教育部是在1912年8.民国时期最著名的鼓楼幼稚园的创办者是鹤琴9.将中国农村问题概括为“愚、穷、弱、私”,主通过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来解决农村问题的教育家是晏阳初9.我国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是在新文化运动中9.民国时期最著名的燕子矶幼稚园的创办者是行知9.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奠基者和倡始人是黄炎培10.在儿童教育中主要“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家是蔡元培10.我国近现代生活教育理论的提出者是行知10.黄埔军校创立于1924年10.主发展高等教育要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的教育家是蔡元培11.提出“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的古希腊思想家是格拉底11.开创教育性教学先河的思想家是格拉底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与动物灵魂相对应的教育主要是德育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与动物灵魂相对应的教育主要是德育12.建立起具法国特色的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的是拿破仑12.在柏拉图关于教育容的论述中,他最为重视的是哲学12.文艺复兴时期北欧人文主义教育家拉伯雷的教育代表作是《巨人传》12.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所有城市都先后建立不受教会控制的拉丁学校。

教育学考研- 中外教育史··重点之重点!

教育学考研- 中外教育史··重点之重点!

中外教育史1,中国古代教育西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学术和学校都由官府掌握或举办,即学术官守;教师都有国家的官吏担任,即官师合一】西周的学校系统:国学--(大学和小学;天子的大学是辟雍,诸侯的大学是泮宫)乡学(塾闾,庠党,序州,校乡)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求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修养。

六艺教育有许多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在教育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稷下学宫性质: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是一所官办的私学联合体办学特色:学术自由;不治而议论;教师来去自由、待遇优厚。

兼容并包;学生自由听讲、学无常师;制定《弟子职》,作为学生守则,加强学生管理影响: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1,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生平大部分时间聚徒讲学,开创了私人自由讲学的分歧,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较系统的教育思想;编订的六经保存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2,论教育作用:社会功能,提出教育与经济、军事、政治、法律的关系,把教育提高很高的位置(庶富教理论);个人功能(性相近习相远),肯定了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3,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实施教育不分等级和种类;意义在于打破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开创了平民讲学之风)4,论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宗教成分较少;偏重文事,轻视武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自然知识比较贫乏5,论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6,论道德教育:德育至上论,以仁礼为核心,以孝悌为基础,提出立志乐道。

自省自克、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等德育原则方法7,论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与教学相长;尊师爱生和宽严相济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大学》《中庸》《学记》《乐记》《大学》是儒家学者论述“大学之道”的一片论文,它看重阐述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步骤,提出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即恢复和发扬人先天的善性,以达到修己的目的,亲民即推行德治与仁政,止于至善即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三纲领是中国两千年封建教育都贯彻的的纲领;“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前后相续,逐个递进又相互联系,将个人的学习、教人、政治等几个过程都非常自然地联系了起来,使得八条目实际上成为一个过程和整体,构成了儒家的道德教育体系《中庸》教育的本质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对教育下定义;教育的教学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教育途径:一是发觉人的内在天性,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即“自诚明”或“尊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即“自明诚”或“道问学”;重视主观努力《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和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关于教育作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关于教育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关于学制与教育管理,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相长【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及教学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它们相互推动,使教学不断进步】;尊师重道【提出师严而道尊,一方面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藏息相辅【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学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豫时孙摩【豫是预防性原则,时是及时施教原则,孙是循序渐进原则,摩是学习观摩原则】启发诱导【君子之教育在于诱导学生,靠的是阴道而不是强迫服从,是勉励和启发引导,不是强迫和压制的。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外教育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的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或理论?答:(1)适合他们生活、生产劳动,是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2)不仅是生存发展的需要,还是适应繁衍的需要;(3)从其产生就是有意识进行的,是生活中的言传身教。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母系氏族:5万年前-5千年前;父系氏族:5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1)生产劳动的教育(石器);(2)生活习俗的教育(成人礼);(3)原始的宗教教育(灵魂崇拜);(4)原始的艺术教育(歌唱、舞蹈、给饰、雕刻等);(5)体格和军事训练。

3、试述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答:(1)教育的目的一致,教育的权利平等;(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括了多个方面;(3)教育活动在生活、生产中进行;(4)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5)男女的教育是有区别的,根源在于社会分工;(6)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的人员。

第二章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教育1、“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答: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西周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按其学科性质分为三个方面:(1)礼乐,属于政治教育的范围,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礼包括了奴隶社会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各种仪节,着重于训练人的外在行为规范。

乐包括器乐、诗歌、舞蹈等,是各门艺术的总称,包含了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着重于陶冶人的内在精神情操。

(2)射御,是军事教育方面的内容。

射指射箭技术的训练,御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训练。

西周时期以车战为主,常以拥有战车的多少来衡量一国武力的大小。

因此,射、御是当时主要的军事技术。

(3)书数,是基础文化课。

书,即识字、习字教学。

数的教学,包括教儿童数数、学习记日法,以及一般计算能力的培养。

书、数的教学,主要是在儿童时期进行,因而它们被称为小艺。

2、春秋时期历史性教育变革有何表现?答:(1)官学衰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30分外国教育史:1.导生制(含义+优缺点):又称贝尔兰凯斯特制。

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这些学生称为导生。

优缺点——优点很多:(1)省钱。

以导生代替教师,费用就大为减少。

(2)省师资。

(3)扩大受教育者的范围。

(4)有助于儿童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缺点:导生制的教学方法呆板、机械,无法保证教育质量。

2.产婆术(内容+优缺点):即“苏格拉底方法”,问答法,是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之一。

他将老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又叫产婆术。

优点——1、作为一种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和推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英国公学:英国的公共学校,中等学校之一,是一种文法学校和私立学校。

修业年限五年。

4.双轨制:一种是自上而下,一种是自下而上。

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中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

5.美德即知识:作为苏格拉底伦理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它表明美德的本性是知识,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

6.快乐之家: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由早期人文主义教育者文多里诺于1423开班的宫廷学校。

快乐之家描述的学校校址环境优美、校风淳朴自然、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过程充满快乐。

7.洪堡改革(内容+意义):1808年,洪堡被任命为德国普鲁士教育部长,开始推行改革。

对初等教育改革,学习裴斯泰洛齐;对中等教育改革,推动实科中学发展;对高等教育改革,建立柏林大学。

8.国防教育法:1958年美国国会颁布,强调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加强普通学校的数学、科学、外语教学。

9.美国公立学校运动:美国19 世纪初期以建立公立初等学校,实施国民初等教育为主旨的教育运动。

10.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1918 年全国教育协会任命的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在《中等教育基本原则》报告中提出。

认为中等教育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是使学生:(1)保持身体健康;(2)掌握基本技能;(3)成为良好的家庭成员;(4)具有准备就业能力;(5)胜任公民职责;(6)善用闲暇;(7)养成道德品格。

11.骑士教育(特点):就是世俗奴隶主子弟所受的教育,它同时也是一种培养为世俗封建主服务的、保护封建制度的武夫的教育。

作为中世纪西欧早期结合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为一体的一种西欧封建主阶级的特殊教育形式而存在。

12.1870年初等教育法:初等教育法是由强迫儿童入学、地方教育主管机构由选举产生、征收地方税补充教育经费三个原则规范的初等教育法则。

初等教育法,英国法律。

1870年8月由议会通过。

确定了普及初等教育的三个基本原则,把全国分成若干区,每个区均成立教育局,由教育局负责征税和办学,学校经费由国家、地方税和学生家长三方负担,家境贫寒的学生可免交学费。

以后于1876年通过的议会法案规定每个父母有义务送子女接受初等教育,家境贫寒者可从贫民救济机关领取学费。

13.赠地法案:1862年,美国参议员贾斯廷·莫瑞尔推动《赠地法案》实施,即由政府免费提供土地用以创办“赠地大学”。

这个法案使美国59个州分别获得3万英亩土地创办大学,并且允许大学将这些土地变卖,用卖地之资作为学校经费。

影响——《赠地法案》实施的结果是:造就了一批现代综合性大学,其中一些大学成为世界知名大学,诞生了现代研究生教育体系,亦孕育了美国的创新体系。

美国伯克利大学现任校长R·伯达尔认为,《赠地法案》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地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国家创新体系。

14.美国教育的管理体制(地方分权制):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是”的绝对权利。

美国教育的行政管理,是在力求切合本国实际,广泛汲取各国经验的主导思想之下逐渐形成和完善的,而对欧洲各国不同的教育管理模式,美国并未人为地选择并全力效法之,而是在实践中迂回探索,不断协调改进的。

15.费里法案:是指法国政治家兼教育部部长费里提出的两项教育法令。

定制时间为1881--1882年。

自然教育发展(16/17/18)16.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乡村教育思想,要素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化思想17.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教育适应自然、泛智论、18.卢梭的教育思想: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论,19.欧洲新教运动:十六世纪欧洲基督教国家出现的教会革新运动,也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在宗教改革旗帜下发动的一次大规模的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

20.杜威教育思想(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教育无目的论;“学校即社会”;教学论;道德教育论;儿童中心论中国教育史:1.乡三物:古代教育内容。

六德、六行、六艺。

为古代乡学的三方面课程。

2.有教无类:孔子的主张。

不分贵贱、贫富、种族、地域,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

3.教学相长:《学记》提出的教学原则之一4.学在官府: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在这种体制下,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师不分,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员,又是学校的管理者、学校的老师。

5.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共20篇。

主要内容是用儒家思想来教育子孙。

6.苏湖教法:又名“分斋教学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二地办学,率先开创的一种新的教法。

分为太学法、分经义斋、治事斋。

7.癸卯学制: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系统学制。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

因为制定颁布于旧历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制”。

8.壬戌学制: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规定的学制系统。

为区别于壬子癸丑学制,又称新学制。

此改革案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

9.教育独立论:教育独立论是指主张教育超越于政党斗争和宗教教派斗争而处于独立地位的教育观点。

发端于五四运动前,为解决教育经费而提出。

10.生活教育论:“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

这个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简答题40分外国部分:●中世纪大学的特权与特征(特权的划分、组织管理、学院的划分、特权的种类等等)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大学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波伦亚为代表的“南方型”大学(学生大学),另一类是以巴黎大学为典型的“北方型”大学(先生大学)。

中世纪大学的特权——居住权;司法自治权(内部自治权);罢课权和迁徙权;颁发教学许可证的特权;免税、免兵役权;特征——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宗教性和国际性,与宗教联系密切;职业性和实用性;民主性和平等性;是一种学者的行会。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特征1.在教育目标上,反对僧侣主义教育,提出培养身心健全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目的;2.扩大了教育对象,除了封建贵族子弟外,新兴资产阶级子弟还有一些中下层的平民子弟也获得了一定的教育权,教育的世俗性更加明显;3.在教育内容上,反对“神道”之学,提倡人文之学。

有的学校还增加了历史、地理、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内容;体育和游戏也受到重视;4. 在教学方法上,破除经院学风,提倡新的教学方法,主张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实物、模型等直观法进行教学,还提倡户外和远足等方式。

反对体罚和侮辱儿童,强调尊重、爱护儿童;5. 创办新型学校,使教育环境优美自然化。

寻求教育和环境的和谐一致。

(因为好的环境可以形成好的人性,坏的环境会压抑人性的发展)。

●简述1870年英国初等教育法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主要内容为:①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②在地方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③对5~12岁的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④在没有学校的地方,允许私人一年内建校,过期则由地方学校委员会建立公立学校;⑤学校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相分离。

意义——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简述19世纪初德国洪堡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内容①在初等教育bai改革上,他认为初等教育的目的du是发展学生zhi的理性,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dao学生的宗教情感,为进一步的学习作准备。

为了培养师资,洪堡德还派遗18名教师到瑞士裴斯泰洛齐那里进修。

②在中等教育改革上,洪堡熏编制了教学计划,以拉丁文、希腊文、德文和数学为主课,重视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教学。

③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上,洪堡德提出了学术自由的原则、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1810年,洪堡德在一些同事的帮助下创建了柏林大学,采用了新的办学思路和计划,对欧美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意义推动了这一时期德国教育的发展,也对以后德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9世纪德国教育的改革为许多国家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模式。

中国部分:●《学记》提出的教育教学原则主要有教学相长、预防性原则、主张及时施教、循序渐进原则、观摩性原则、启发性原则、长善救失原则、藏息相辅原则、●列举北宋的六大书院和南宋的四大书院名称六大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

四大书院——岳麓、白鹿洞、丽泽、象山书院●民国成立后确定的教育方针是什么临时政府教育部于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

《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主要内容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各种教科书务必合于共和民国宗旨,废止小学读经,中学校为普通教育,不必分文科与实科,中学和初级师范学校学制改为4年等。

《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共11条,反映了《暂行办法》的有关原则,成为以后《壬子癸丑学制》关于小学、中学、初级师范课程设置的蓝本。

●革命根据地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教育工作必须为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服务;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结合;教育应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要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针;在教育部门要正确解决知识分子,建立文教统一战线。

论述题30分外国部分1、结合教育实践,试论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影响与贡献2、试论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影响与评价3、雅典和斯巴达教育的异同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的相同点1、两个城邦都很重视教育在斯巴达,教育被当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国家事业,并具有严格的国家性质。

传说中的斯巴达国家的创始人库古就曾指出,教育是一个立法者应该加以考虑的最主要和最重大的事务。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斯巴达的教育几乎完全由国家控制,家庭几乎不承担教育的任务。

与斯巴达一样,雅典也高度重视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