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淋巴结炎
1急性淋巴结炎.
淋巴结炎是指淋巴结的炎症。 浆液性淋巴结炎 出血性淋巴结炎 化脓性淋巴结炎 坏死性淋巴结炎
பைடு நூலகம்
急性淋巴结炎 淋巴结炎 慢性淋巴结炎
增生性淋巴结炎
纤维增生性淋巴结炎
浆液性淋巴结炎
常见原因:多发生于急性传染病的初期,或邻近组织有 急性炎症时,其相应的淋巴结发生浆液性炎。 病理变化:发炎淋巴结肿大,被膜紧张,质地柔软,呈 潮红色或紫红色;切面外翻,颜色暗红,湿润多汁。 结局与影响:浆液性淋巴结炎是急性淋巴结炎的早期变 化,通常病因消除可完全,如炎症进一步发展,则可发展为 其它类型的淋巴结炎。
的通道称为窦道;淋巴结化脓性炎也可向周围组织发展,或
通过淋巴管、血管转移到其它淋巴结和全身其它器官,形成 脓毒败血症。
坏死性淋巴结炎
常见原因: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以淋巴结的实质发生坏死 为特征的炎症。可见于猪弓形虫病、坏死杆菌病、仔猪副伤 寒等。 病理变化:淋巴结肿大,如猪弓形虫病,淋巴结可肿大 至板栗大甚至核桃大;呈灰红色或暗红色,切面湿润,隆突,
流出,脓汁的颜色和性状因化脓菌的种类而异。严重时整个
淋巴结可全部被脓汁取代,形成脓肿,周围由结缔组织包围, 淋巴组织全部消失,触压有波动感。
化脓性淋巴结炎
结局与影响:化脓性淋巴结炎的结局取决于病原性质、 作用强度以及机体的状态。较小的化脓灶可吸收、修复或机 化形成脓肿;较大的化脓灶则形成脓肿,外有结缔组织包膜, 其中脓汁逐渐浓缩进而钙化;如发生在体表淋巴结的化脓性 炎症可穿透被膜向体表排脓,形成局部溃疡,脓汁流经组织
出血性淋巴结炎
常见原因:通常由浆液性淋巴结炎发展而来,常见于猪 瘟、猪丹毒、猪肺疫等。 病理变化:淋巴结肿大,呈暗红或黑红色,被膜紧张, 质地稍硬;切面湿润,稍隆突并含多量血液,呈弥漫性暗红 色或大理石样花纹,如败血症猪瘟淋巴结的变化,沿被膜和
猪病学
猪瘟(Swine fever)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猪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
一直是造成养猪业重大损失的疫病之一。
其病理变化及诊断要点:(一)病理剖检变化1、超急性猪瘟病例,常常无明显病理变化,病猪突然死亡。
2、急性、亚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出血。
全身出血:常见于皮肤、会厌软骨、膀胱及胆囊黏膜,心内、外膜,各脏器的浆膜和黏膜。
全身淋巴结(包括颌下淋巴结、肩前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等)均肿胀、呈现典型的周边出血,色鲜红。
由于淋巴结髓质肿胀,表现出大理石样外观。
脾脏:一般不肿大,脾脏边缘及其尖部可见大小不等、稍突出于脾脏表面,质地坚硬,切面呈三角形或椎形的红色梗死灶。
脾脏被膜下可见散在小出血点。
肾脏:不肿大,呈灰黄色,贫血状,于灰白色肾脏表面布满红色或褐色出血点,外观似麻雀卵,故称“雀斑肾”。
骨骼:由于猪瘟病毒损伤造血组织和影响钙、磷代谢,造成幼猪骨骼发育不良,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肿胀,即“骨骺线增宽”。
因骨髓出血,故有“黑骨髓”之称。
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小脑呈现病毒性脑炎的典型病变,剖开颅腔,可见软脑膜呈树枝状充血,混浊,脑内压增高,稍突出于颅腔。
肺脏:猪瘟常与巴氏杆菌混合感染造成典型的出血性大叶性肺炎病变,重症病例可表现为纤维素性胸膜肺炎或心包炎。
肠道:猪瘟又称“烂肠瘟”,常表现为出血性纤维素性肠炎,或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
如并发肠道沙门氏杆菌感染时,病变加重,尤其在回肠和盲肠交界处由于淋巴滤泡坏死常常表现为溃疡,此种溃疡病变为轮层状坏死,外观似钮扣,故称为“扣状肿”。
此外,如怀孕母猪感染猪瘟病毒可造成木乃伊胎、死胎和畸形胎。
在死胎猪中最常见的病理变化为皮下水肿、腹水和胸腔积液。
畸形胎主要表现为头、四肢和脊髓发育不良,脑和肺脏甚至不发育。
胚胎期感染且出生后不久死亡的仔猪表现为皮肤和内脏器官出血。
(二)病理组织学变化淋巴结:淋巴结周边陈旧性出血则有橙色血脂或淋巴结周边新鲜出血,淋巴细胞排空和网状细胞增生。
淋巴网状内皮系统病理jsp
上皮样细胞和巨噬细胞增生,有大小不一的 干酪样坏死灶,周围有朗罕氏巨细胞,坏死 灶外围有炎性细胞和肉芽组织包囊。干酪样 坏死灶常发生钙化。
第二节 脾 炎
脾炎(splenitis),即脾脏的炎症,是脾脏最常见 的一种病理过程,多伴发于各种传染病,也见于 血原虫病。
脾炎根据其病变特征和病程急缓可分为急性脾炎 、坏死性脾炎和慢性脾炎三种类型。
慢性淋巴结炎是由病因反复或持续作用所引起的以细 胞显著增生为主要表现的淋巴结炎,故又称为增生性 淋巴结炎。
病因 主要为病原微生物引起,见于慢性经过的传染病或组 织器官发生慢性炎症时,也可由急性淋巴结炎转变而 来。如亚急性型马传染性贫血、牛副结核病、布氏杆 菌病等可发生增生淋巴结炎。
眼观淋巴结肿大、灰白色、质度变硬;切面皮髓 界线不清,有时稍隆起呈细颗粒状。镜检见淋 生。
病因: 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多继发于所属 组织、器官的化脓性炎。如马腺疫、马鼻疽时, 病原菌经淋巴或血液进入淋巴结,引起化脓性 淋巴结炎。
病理变化
眼观淋巴结肿大,当脓肿形成时,在表面或切面可见灰白色病灶。 脓肿的大小数量不等,严重时整个淋巴结可全部被脓液取代,其 外周形成结缔组织包囊。
镜检见淋巴结内出现化脓灶,病灶内原有的组织细胞坏死溶解, 其中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多数崩解破碎。脓肿周围充血、出 血、中性粒细胞渗出以及肉芽组织增生等变化。
临床病理表现与年龄相关
特点 发病牛均表现外周血液淋巴细胞数持续增多 少数病牛淋巴结及其它部位生长淋巴肉瘤
肉眼病变
原发瘤
淋巴结
转移瘤
镜下病变
器官组织内有大量肉瘤细胞浸润,组织本身结构破坏
按照瘤细胞种类不同分为四型
淋巴细胞型 成淋巴细胞型 网状细胞型 干细胞型
家畜病理学第五版第七章复习重点——炎症
7、炎症名称来由:原意表示患病部位发热,好似火焰燃烧。
公元前38年,古罗马蔡里萨斯(Celsus)提出患病(体表)部位症状:发红、肿胀、发热和疼痛。
以后伽伦(Dalen)附加第五个症状:官能障碍命名法:器官名称+“炎”概念: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致炎因子引起损伤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图)一、炎症的原因⒈生物性因子: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炎症又称感染。
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寄生虫(最常见)⒉物理性因子:紫外线、烧伤、放射线等造成组织损伤后均可引起炎症反应。
⒊化学性因子:外源性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松节油等的损伤可导致炎症。
内源性化学物质,如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体内代谢产物的堆积也常引起炎症。
⒋异常免疫反应:异常免疫反应所造成的组织损害而引起各种类型的免疫反应性炎症。
如在皮内注射结核菌素可引起致敏动物的局部炎症。
二、病理变化(一)、变质定义:炎症局部组织的变性和坏死⒈形态变化:⑴实质:实质细胞变性、坏死⑵间质:胶原纤维肿胀、纤维素样变性、粘液样变性、毛细血管损害。
⒉代谢变化:⑴分解代谢↑→H+↑→不利于微生物生长、不利于白细胞活动⑵组织内渗透压↑⒊炎症介质形成和释放:血管扩张,通透性↑炎症介质概念: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体液产生,参与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作用:血管扩张,通透性↑,趋化作用,发热,疼痛及组织损伤等。
种类:细胞源性和血浆源性。
出液中含盐类和小分子蛋白,也称浆液)。
损伤严重时,大分子的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也能渗出,纤维蛋白原在坏死组织释放的组织因子作用下转变为纤维素。
⒈血流动力学改变⑴局部组织缺血:微动脉短暂收缩使局部组织缺血,持续几秒至几分钟不等(局部交感N兴奋)。
⑵动脉性充血:其后微循环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局部血容量增多-动脉性充血(炎性充血)。
是急性炎症血液动力学变化的标志,持续时间不等,长的可达几小时。
⑶淤血:随着炎症的发展,由于炎症介质的作用,血管进一步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升高,血管内血浆渗出,造成血液浓缩,血流变慢(淤血),此时轴流加宽,白细胞靠边并附壁,阻碍血液流动;同时由于渗出液对血管壁的压迫,血流进一步减慢,最终发展为血流停滞。
淋巴结炎的护理查房
淋巴结炎的护理查房1.什么是淋巴炎?病发的原因是什么?2.淋巴发炎怎么办?3.淋巴如果发炎了会得什么病?有什么症状?4.淋巴经常发炎5.淋巴发炎挂什么科室6.淋巴炎如何治疗?什么是淋巴炎?病发的原因是什么?是淋巴结炎。
关于淋巴结,一般的规律是:因某身体器官的炎症(如发炎、伤口等),引起了淋巴结肿大。
一般身体的哪个部位有了炎症,邻近的淋巴结进行防御杀菌时均会肿大。
这个做为病因的炎症好了之后,但淋巴结不一定随之好。
淋巴方面的病治起来难度大,有的慢性淋巴结炎能持续几年十几年。
颈部、腋窝、腹股沟(大腿根)是三大淋巴集中区。
淋巴结肿大如果情况轻微的话,过一段时间,自然就会好,这不算个什么问题。
但如果肿大厉害的话,又长时间不愈,那就需要治疗了:一是避免它的进一步加重恶化,二是身体需要让它恢复功能,发挥它的免疫杀菌作用,增强体质。
淋巴属免疫系统。
本身负责杀菌抗毒的这个系统如果产生了问题,是比较难治的。
淋巴方面的疾病,看似是不大的病,但至今医院中及药厂生产的药物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有一个传了好几代的中药,治疗以下病有特效:乳腺增生、扁桃体炎、淋巴结炎、淋巴结核、咽喉炎......以及各种无名肿毒。
关于药的详细情况,我的博客中有一文专门介绍,感兴趣的话可去一看,对你会颇有用处。
许多类型的中药,效果较微;西医则是手术切除,但切除后是会复发的淋巴发炎怎么办?淋巴结炎是细菌沿淋巴管侵人淋巴结所致。
但并不是每个人遇到细菌感染就会发生淋巴结炎,只有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才容易发生本病。
长期的营养不良,贫血及其他慢性疾病使抵抗力明显下降时,感染细菌后易发生淋巴结炎。
一.治疗(中医治疗法,见效快,效果明显):对于淋巴结炎症的治疗,西医目前尚没有能力使其病理逆转,患者只能使用抗生素、消炎药、封闭针等来缓解症状,无法从根本上彻底治愈疾病。
相比而言,传统型黑膏药宁结肿消方还是比较受大家欢迎的。
宁结肿消方将膏药的有效成分转化成药菌,具有行气通络、散结祛淤、解毒消炎、修复受损神经、消除无菌性炎症之功效,直接外敷于患处,直达病灶。
兽医病理学资料
名词解释1.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使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
2.淤血:由于静脉液回流受阻而引起的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
3.缺血:由于动脉管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4.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
5.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
6.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7.出血:血液流出心血管之外。
8.萎缩:正常发育的组织、器官,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减小或数量减少而使其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过程。
9.细胞水肿:又称水样变性,一般由颗粒变性发展而来,因变性细胞内水分明显增多,在胞浆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细胞呈空泡状,故称水泡变性。
10.变性:是指细胞和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一类形态学变化。
11.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
12.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基因调控下自主而有序的死亡过程。
13.细胞自噬:是一个吞噬自身细胞质蛋白或细胞器并使其包被进入囊泡,并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降解其所包裹的内容物的过程。
14.适应:指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对于内外环境持续性的有害刺激所作出的应答反应,这种反应一般是非损伤性的可复性的。
15.肥大: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并伴有功能的增强。
16.化生:已分化成熟的组织为了适应环境条件的改变或理化刺激,在形态和功能上完全转变成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
17.修复:指组织损伤后的重建过程。
18.再生:机体体内死亡或损伤的细胞,组织,由临近健康的细胞分裂增殖来完成修复的过程。
19.肉芽组织: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20.机化:指机体内的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栓及血凝块等病理性产物,由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的过程。
21.包囊形成:对于不能机化的病理性产物或异物,则由肉芽组织将其包裹,称为包囊形成。
家畜病理学(重点知识整理)
答:1.变性器官眼观肿大、表面光滑、黄红色或灰黄色,质地脆软,触之有油腻感。 2.脂肪组织被灰黄色或灰白色、半透明的胶样物质所取代,即表现为脂肪组织的浆液性萎缩。
9.影响再生的因素有哪些?
答:
10.创伤愈合的种类及特点如何?
49.肥大: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并伴有功能的增强。
50.肉芽组织: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51.机化;是指机体内的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栓及血凝块等病理性产物。
52.炎症:是动物机体对致炎因素的局部损伤所产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性反应。
53.炎症介质:是指在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由体液产生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99.阻塞性黄疸:由于胆管阻塞所引起的黄疸。
100.尸僵:动物死后10-24小时时,从头部-后肢逐渐僵硬。
101.尸斑:坠积性淤血。
二、简答题
1.皮肤局部发生充血的病理变化?
答:组织或器官体积轻度增大,局部色泽鲜红,在活体充血部位的温度升高,充血组织的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血液,
19.休克:指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时所发生的,以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为特征,并由此而导致的各重要器官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20.细胞与组织损伤:指致病因素引起组织细胞的物质代谢障碍、机能活动改变与形态结构异常,是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21.变性:指细胞和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一类形态学变化。
96.黄疸:是由于胆色素代谢障碍或胆汁分泌与排泄障碍,导致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巩膜、黏膜、皮肤以及骨膜、浆膜和实质器官黄染的病理过程。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试题及答案
《动物性食品卫生学》试题(一)一、名词解释1、细菌菌相:是指动物性食品被细菌污染后共存于食品中的细菌种类及其相对数量的构成。
其中相对数量较大的细菌称为优势菌种(株)。
2、含氮浸出物:在肉中,除上述蛋白质外,还有一类能用沸水从磨碎的肌肉提取的物质,称为浸出物。
包括两种:有机物、无机物,其中含氮的物质称含氮浸出物,主要包括有:各种游离氨基酸、肌酸、肌酐、磷酸肌酸、核苷酸、胆碱、亚磺嘌呤等。
这些含氮浸出物可溶于盐水,都是存在于肌浆内的非蛋白含氮物质,不被三氯乙酸沉淀。
它们能增进消化腺的活动,促进胃液分泌,且能刺激食欲。
因而含氮浸出物的增多能增加汤的香味。
3、大肠菌群最近似数:我国规定:单位数量(100g或100ml)的动物性食品中所存在的大肠菌群的最可能数,称之为大肠菌群MPN。
4、肉的成熟:继僵硬之后,肌肉开始变为酸性反应,组织比较柔软嫩化,具有弹性,切面富含水分,且具有愉快香味和滋味,易于煮烂和消化,食用性质改善这样一系列的变化过程称之为肉的成熟。
5、无害化处理:是指那些有卫生质量问题,对人体健康有害的肉品经过适当的方法处理后可以消除或控制。
这种特定的处理方法称"无害化处理"。
6、白肌病:白肌病是由于硒和VitE缺乏引起的一种营养性代谢障碍,导致患畜心肌和骨胳肌发生变性和坏死,这种疾病称为白肌病。
病变主要发生于:背最长肌、心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等。
病变的主要特征:病变骨胳肌呈白色条纹或斑块,严重的整个肌肉呈弥漫性黄白色,切面干燥,似鱼肉样外观。
有些病例肌纤维发生机化,剖面呈线条状,俗称"线猪肉"。
心肌病变主要见于乳头肌、心内膜及中隔等。
7、二恶英:二恶英是燃烧天然物和化学物过程中产生的一类有毒化学产物的总称。
从结构上来说可分为三大类:1、二恶英,化学名称为2,3,7,8-四氯二苯-对-二氧化物(TCDD),包括有75种同类物;2、呋喃环结构化合物,化学名称为2,3,7,8-四氯二苯呋喃,包括有135种同类物;3、多氯联苯(PCB),化学名称为3,3,4,4,5,5-六氯二苯,包括有209种同类物。
儿童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儿童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儿童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HLH)是一种临床表现多样的疾病,通常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淋巴结增大和血液中异常活跃的淋巴细胞。
患者的免疫系统处于持续的异常兴奋状态,导致身体无法正确地控制病原体的感染。
HLH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但在儿童中更为常见。
病因HLH的病因仍然不清楚,但大部分情况下是由于一系列的遗传和免疫缺陷所引起。
治疗某些病症的药物也被认为是HLH的诱因之一。
症状HLH的症状通常可以分为两类:早期和后期。
早期症状包括发热、皮疹、体重损失、肝脾肿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等。
后期症状通常出现在疾病进展的后期,包括神经系统受损、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和出血等。
诊断HLH的诊断需要多个方面的综合考虑。
患者的病史、体检结果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都需要被纳入诊断过程中。
血液检查结果表明淋巴细胞是异常激活的,大量倾向于血液凝固的物质在血液中增加等等都可以被用于诊断HLH。
治疗HLH的治疗旨在控制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并预防感染。
治疗方案通常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化疗、放疗、抗菌药物和骨髓移植等。
治疗时也需要精心处理病因,以及随访患者的反应和病情的变化。
预后HLH对患者的损害非常大。
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HLH的死亡率高达95%。
根据患者的类型和病情的不同,预后也会有所不同。
早期被诊断和即时治疗的患者通常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而治疗效果明显较差或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必须通过骨髓移植才能让病情稳定下来。
结论虽然HLH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但在儿童中常出现。
HLH的治疗需要全面考虑患者的身体和病史,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率。
兽医病理解剖学炎症练习题及答案
兽医病理解剖学炎症练习题及答案1、炎性水肿的主要原因是()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B、淋巴管阻塞C、静脉压升高D、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E、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答案:D2、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脑组织病变()A、嗜神经细胞现象B、“管套”现象C、小胶质细胞增生D、中性粒细胞增生E、以上都不是答案:D3、尸斑是指()A、动物死亡后,尸体温度逐渐降低至外界环境温度水平的现象B、动物死亡后,肢体由于肌肉收缩而变硬,四肢各关节不能伸屈,使尸体固定于一定的形状C、尸体倒卧侧组织器官的坠积性淤血现象D、动物体内的溶酶体酶和消化酶在动物死亡后,发挥其作用而引起的自体消化过程E、尸体组织蛋白由于细菌作用而发生腐败分解的现象答案:C4、在外科缝线周围的是()A、嗜酸性粒细胞B、异物巨细胞C、中性粒细胞D、朗格罕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答案:B5、渗出的炎细胞中哪种移动最迅速()A、淋巴细胞B、浆细胞C、中性粒细胞D、嗜碱性粒细胞E、巨噬细胞答案:C6、一病猪皮肤表面有乒乓球大小的圆形隆起,剖检发现该隆起位于皮下,边缘有明显的包膜,柔软,触之有波动感,切开后流出黄白色乳糜状液体,构成该包膜的主要成分是()A、上皮组织B、脂肪组织C、结缔组织D、肌肉组织答案:C7、结核结节中的多核巨细胞又称为()A、朗格罕细胞B、异物巨细胞C、枯否氏细胞D、上皮样细胞答案:A8、炎性渗出是()A、炎症反应的中心环节B、急性炎症早期血管反应的标志C、炎症反应的基本病变D、炎症的最常见原因E、炎症反应的重要防御功能答案:E9、炎症的增生初期常出现的细胞有()A、纤维细胞B、上皮细胞C、成纤维细胞D、巨噬细胞答案:D10、一病猪皮肤表面有乒乓球大小的圆形隆起,剖检发现该隆起位于皮下,边缘有明显的包膜,柔软,触之有波动感,切开后流出黄白色乳糜状液体,该病灶的病变最可能是()A、脓肿B、水肿答案:A11、以下细胞又称小吞噬细胞的是()A、淋巴细胞B、嗜中性粒细胞C、神经大胶质细胞D、巨噬细胞答案:B12、通常采用的尸体剖检步骤包括()A、接收病料B、临床症状及尸体外部检查C、活体采样及致死动物D、内部检查E、以上都是答案:E13、致敏淋巴细胞释放的趋化因子()A、对单核细胞有趋化作用B、对嗜碱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C、对中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D、对嗜酸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E、对肥大细胞有趋化作用答案:A1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渗出性炎症()A、感染性肉芽肿性炎B、化脓性炎C、假膜性炎D、出血性炎E、浆液性炎答案:A15、动物死后尸体变为绿色的现象称为()A、尸僵B、尸体自溶C、尸臭D、尸绿16、关于炎症介质的描述错误的是()A、可来自细胞和血液B、一种炎症介质可作用于一种或多种靶细胞C、是在炎症过程中产生并参与炎症反应的化学介质D、主要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E、炎症介质产生后在局部可持续存在答案:B17、下列那项是固膜性炎的常发生部位()A、肝脏B、心脏C、肺脏D、脾脏E、黏膜答案:E18、一氧化氮参与炎症过程时,主要作用是()A、扩张血管B、保护组织细胞免于损伤C、激活肥大细胞D、促进微生物增殖E、激活血小板黏着和聚集答案:A19、下列哪项属于科学研究剖检的目的()A、以解决与兽医有关的法律问题为目的B、以学术研究为目的C、以查明病畜发病和致死的原因、严重程度、目前所处的阶段和应采取的措施为目的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答案:B20、链球菌病猪,脑组织病灶渗出的主要炎性细胞是()A、嗜碱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C、单核细胞D、中性粒细胞E、嗜酸性粒细胞答案:D21、剖检猪瘟病死猪,见淋巴结肿大,周边呈暗红色或黑红色,切面隆突、湿润。
生猪屠宰检疫中要注重淋巴结的剖检
生猪屠宰检疫中要注重淋巴结的剖检作者:杨汝军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第2期淋巴结的剖检在生猪屠宰检疫中非常重要,它所表现的变化,是评价肉品质量安全的一项重要依据,因此,屠宰检疫员要注重淋巴结的剖检,以便根据淋巴结的状况确定进一步检疫方案,从而保障肉品的质量安全。
1生猪屠宰检疫工作中要注重淋巴结剖检的选择根据《生猪屠宰检疫规程》生猪屠宰检疫中,淋巴结的检查是在宰后同步检疫进行,宰后同步检疫主要分为头踢和体表检查、内脏检查、胴体检查、旋毛虫检查、结果处理5大步骤,其中前3个步骤都涉及剖检淋巴结,现将3步骤分述如下。
1.1头部及体表检查选择剖检下颌淋巴结等下颌淋巴结是浅层的淋巴结,位于下颌间隙中,左右下颌角下缘内侧,颌下腺的前方,若出现异状,必要时剖检咽背淋巴结、颈浅背侧(肩前)淋巴结和颈深后淋巴结。
1.2内脏检查选择剖检内脏淋巴结等内脏淋巴结有腹腔淋巴结和肝、脾、胃、肾、肠系膜、盲肠、结肠淋巴结等。
1.3胴体检查选择剖检腹股沟浅淋巴结等腹股沟浅淋巴结位于腹壁底壁皮下、后肢内侧,最后乳腺的后面,收集猪体后半部下方和侧方的表层组织,以及乳房和外生殖器官的淋巴液。
必要时剖检腹股沟深淋巴结、髂下淋巴结、髂内淋巴结和腘淋巴结。
2淋巴结病变预示疫病情况淋巴结的实质可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猪的淋巴结不同于其他牲畜,皮质位于淋巴结的中央,髓质位于淋巴结的边缘,而且两者交界极不明显。
正常的淋巴结呈豆型或椭圆形,大小不一,呈灰色、灰黄色,脂肪色,呼吸系统的淋巴结呈青灰色。
病变淋巴结形态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2.1淋巴结充血淋巴结肿胀、变硬、表面发红或出现血丝,切面呈不同程度的暗红色,按压时从切面渗出血滴,主要见于炎症初期。
有时切面呈弥散樱红色或周边呈樱红色,指压切面流出血液,如患猪丹毒的猪往往全身淋巴结呈现充血肿胀,切面多汁,有时轻度黄染,时有出血现象。
2.2淋巴结水肿淋巴结肿大、有光泽、质地松软,切面灰白色,湿润多汁、隆突,从切面上可流出透明的淋巴液体,见于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后期、外伤及长途急性赶运。
淋巴结发炎症状
淋巴结发炎症状
一、淋巴结发炎症状二、颈部淋巴结发炎原因三、淋巴结炎的偏方
淋巴结发炎症状1、淋巴结发炎症状
慢性淋巴结炎:多数有明显的感染灶,且常为局限性淋巴结肿大,有疼痛及压痛,一般直径不超过2~3cm,抗炎治疗后会缩小。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长期存在而无变化的扁平淋巴结,多无重要意义。
但无明显原因的颈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标志着全身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应予以重视,进一步检查确定。
结核性淋巴结炎:有发热、多汗、乏力、血沉增快,多见于青壮年。
常伴发肺结核,淋巴结质地不均匀,有的部分较轻(干酪样变),有的部分较硬(纤维化或钙化),且互相粘连,并和皮肤粘连,所以活动度差。
这类患者结核菌素实验和血中结核抗体阳性。
2、淋巴结炎的诊断
由于水肿和白细胞浸润形成淋巴结肿大这是淋巴结炎的主要体征可无症状或可引起疼痛和触痛如有感染其上的皮肤红肿偶尔伴蜂窝织炎;也可有脓肿形成穿透皮肤形成流脓的窦道。
淋巴结炎和其病因临床上常很明显但偶尔也需要行淋巴结穿刺培养或淋巴结活检。
3、什么是淋巴结发炎
人体淋巴结约有600~700个,临床上一般只能检查身体各种表浅的淋巴结。
健康人表浅淋巴结很小,直径不超过1厘米,质地柔软,表面光滑,不易触及,无压痛与毗邻组织粘连。
表浅淋巴结呈组群分布,每一组群淋巴结接受一定部位的淋巴液。
如。
病理
1、虎斑心:心肌纤维发生脂肪变性时,在心肌膜下和心室乳头基处出现黄色斑纹与未发生变性的心肌纤维相间形成虎皮式斑纹,具有这种病理变化的心脏称虎斑心。
2、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细胞萎缩和脂肪变性致肝切面呈现槟榔状花纹称槟榔肝。
3、机化: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凝块和血栓等病理性产物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
4、急性肿胀:胞浆中形成大小不等的空泡细胞肿大,胞浆中出现空泡,胞核浓缩多见于急性中毒,感染或毒性疾病的初期。
5、梗死:器官或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或停止称为缺血,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
6、卫星现象:指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包围神经元胞体的现象。
7、噬神经现象:指小胶质细胞吞噬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的现象。
8、管套形成:在脑组织受损伤时,血管周围间隙中出现围管性细胞浸润(炎性反应细胞),环绕血管如套袖,称为管套形成。
9、染色质溶解:神经细胞胞浆尼氏小体(粗面内质网和多聚核糖体)的溶解。
10、疾病: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某些特定因素的损害作用,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的过程。
11、栓塞:是指在循环血液中不容于血液的物质随血液运行引起血管阻塞的过程,引起栓塞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12、出血性素质:是指机体有全身性渗出性出血倾向,表现为全身皮肤粘膜、浆膜、个内脏器官都可见出血点。
13、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引起的以血液凝固性增高微循环内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14、水肿:等渗性体液在细胞间隙积聚过多称为水肿。
15、炎性介质:是指在致炎因子的作用下,由局部组织细胞释放或在体液中产生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也称为化学介质。
16、再生:机体内死亡的细胞和组织损伤部可由周围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
17、缺氧:如果供养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或组织用氧过程障碍,从而导致机体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这种情况称为缺氧。
18、绒毛心:心包炎炎症时间持久,覆盖在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因心脏搏动而形成绒毛状外观,称绒毛心。
坏死性淋巴结炎治疗的方法有哪些
坏死性淋巴结炎治疗的方法有哪些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种非肿瘤性淋巴结增大性疾病,尤其是青壮年,很容易受到这种疾病的影响,而且在发病之前,更多的时候是因为病毒感染所造成的,所以对这些疾病,我们一定要及时的发现,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药物治疗必不可少,但是要科学的用药降低副作用。
★一、特性组织细胞增生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又称坏死性淋巴结炎、病毒性淋巴结炎及亚急性淋巴结炎。
是一种非肿瘤性淋巴结增大性疾病,属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变。
本病多见于日本、中国等东方国家,西方国家甚为少见。
主要累及青壮年,女性略多于男性。
临床上呈亚急性经过,主要症状为持续高热,淋巴结肿大伴白细胞不升高或轻度下降,抗生素治疗无效,发病前常有病毒感染,多数情况下为一种温和的自限性疾病。
★二、症状体征1.多见于青年女性,以春夏发病较多,部分患者病前常有病毒感染史、咽峡炎史等。
2.发热 热型不一,可呈弛张热、低热或不规则热、最高可达39~40℃,亦可呈间歇性发热,部分患者体温可正常。
发热持续1~2周,个别患者可持续高热达1~2个月或更长,一般可自行消退。
3.淋巴结肿大 多位于颈部,亦可累及腋下、锁骨上、肺门、腹股沟等部位,活动,质地较软,起病急者常伴疼痛或压痛,局部无明显炎症表现。
淋巴结常随发热高低而增大或缩小。
这与淋巴瘤和恶组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肿大、质地韧或较硬,进行性增大而无压痛的特点不同。
4.皮疹 部分患者可出现皮疹,表现为荨麻疹、丘疹、多形红斑,往往为一过性,持续3~10天后消退。
5.肝脾肿大 30%左右的病例可见轻度肝大,50%的病人亦可呈一过性脾大,发热消退后即可恢复正常。
★三、用药治疗1.泼尼松(强的松)30~40mg/d。
2.转移因子10ml,1~2次/d,口服或0.1mg,每周1~2次,皮下注射;干扰素300万U,隔天1次,皮下注射。
3.无明显症状者可不治疗。
宰后检验
猪肺疫--耳根、腹侧、四肢内侧出现红斑。
皮肤上有异常表现的疫病还很多,如蓝耳病、链球菌 病、弓形虫病等。
疹块型猪丹毒:皮肤上呈菱形、方形红色疹块,稍凸起。
3.胃肠脾检验:白下水检验 ⑴脾脏: ①视检:形态、大小、色泽。 边缘有出血性楔状梗死灶--猪瘟; 肿大--败血性炭疽(猪极少见)、猪丹毒(樱桃红 色)、弓形虫病、链球菌病等。 ②触检:弹性、硬度,炭疽时变软。
2.触检:借助检疫刀具触压或用手触摸,以判定器官、 组织的弹性、软硬度、质地。对发软组织深部的结节 病灶有重要意义,如肺内结节,只有用手触摸才能发 现。 3.剖检:借助检疫工具剖开胴体、淋巴结、内脏器官的 受检部位或应检部位,检查深部组织或隐蔽部分有无 病变,如剖检咬肌、腰肌有无囊尾蚴寄生,剖检淋巴 结有无充血、出血、化脓、坏死等病变。
1.左支气管 淋巴结 2.尖叶支气 管淋巴结 3.右支气管 淋巴结 4.中支气管 淋巴结 a.尖叶 b.心叶 c.膈叶 d.副叶
②肝淋巴结: 位置:肝门附近的脂肪团中。
收集淋巴液范围:肝脏
目的:了解肝脏和十二指肠感染情况。 ③肠系膜淋巴结: 位置:小肠系膜上,沿小肠呈串索状分布。 收集淋巴液范围:肠道
3.被检淋巴结选择原则:
猪全身有18个淋巴中心,47个淋巴结群,约190个淋巴 结,遍布全身各处。
(1)收集淋巴液范围较广的而且是病原、异物较易侵入 引起病变的淋巴结; (2)位于浅表的、易于剖检的淋巴结; (3)选择能反映特定病理过程的淋巴结。 如颌下淋巴结是头部被检淋巴结的首选。
4.猪被检淋巴结的选择: ⑴头部:颌下淋巴结 位置:位于下颌间隙,左右下颌角下缘内侧,颌下腺前 方。 收集淋巴液范围:AB设线以下头面部。 刀式:三刀,沿放血口纵深方向切至下颌间隙,暴露喉 软骨,钩子钩住下颌部皮肤向外牵拉,刀子以喉软骨 为圆心向左、右下颌角内侧方向弧切。 剖检时机:放血后,烫毛前。 目的:检咽炭疽和结核。咽炭疽时肿大、出血、质地硬 脆,切面呈砖红色并有坏死灶,周围组织呈红黄色胶 冻样浸润。结核时肿大,切面有干酪样坏死或钙化灶。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诊断标准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诊断标准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subacute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简称SANL)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结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化,诊断和治疗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因此本文将就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诊断标准进行探讨。
一、临床表现。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多样,患者可出现发热、全身不适、淋巴结肿大、疼痛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有皮疹、关节痛、肝脾肿大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多器官受累。
二、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检查是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CT、MRI等检查可显示淋巴结肿大、边缘模糊、中央坏死等特征性改变,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方面,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可升高,C-反应蛋白、血沉等炎症指标可升高。
淋巴结穿刺活检可见淋巴结结核样坏死、肉芽肿、中性粒细胞浸润等特征性改变。
四、病理学特点。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病理学特点主要包括淋巴结内坏死、肉芽肿形成、中性粒细胞浸润等改变。
淋巴结活检是确诊本病的金标准,但需要注意活检时避免破坏淋巴结结构。
五、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和病理学特点,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诊断标准应包括,①临床症状符合亚急性感染性疾病特征;②影像学表现显示淋巴结肿大、边缘模糊、中央坏死等特征;③实验室检查提示炎症指标升高,淋巴结穿刺活检显示特征性改变。
六、诊断注意事项。
在进行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诊断时,需注意与结核病、恶性淋巴瘤、淋巴结转移瘤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综合分析临床、影像学、实验室和病理学资料,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七、治疗策略。
对于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情轻重,选择合适的抗感染治疗方案。
对于严重病例,可考虑联合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手段。
综上所述,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种疾病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和治疗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动物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3)
动物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3)动物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49、应激(stress)或应激反应指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下所出现的全身性的非特异性适应性反应称为应激(stress)或应激反应。
50、应激原(stressor)是指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因素则统称为应激原。
51、“全身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指如果劣性应激持续作用于机体,则可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引起疾病,甚至死亡。
52、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是指细胞在应激原特别是环境高温诱导下所生成的一组蛋白质。
53、热休克蛋白的“分子伴娘”(molecular chaperone)指热休克蛋白中大多数是细胞的结构蛋白(称为结构性HSP),其主要功能是帮助蛋白质进行正确的折叠、移位、维持以及降解,因此被称为“分子伴娘”。
54、应激性溃疡是指患者在遭受各类重伤及大手术、重病或其它应激情况下,出现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急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粘膜的糜烂、浅表溃疡、渗血等,少数溃疡可较深或发生穿孔。
55、休克(shock)是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后发生的,以组织有效循环血液流量急剧降低为特征,并导致细胞功能、结构损伤和各重要器官机能代谢紊乱的复杂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56、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微循环是循环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它的基本功能是向全身各个脏器、组织运送氧气及营养物质,排泄代谢产物,并且调节组织间液与血管内液。
57、低排高阻型休克又称低动力型休克,其血流动力学特点是心脏排血量低,而总外周血管阻力高。
由于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降低,所以又称为“冷性休克”58、高排低阻型休克又称高动力型休克,其血流动力学特点是总外周阻力低,心脏排血量高。
由于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脉充实有力,皮肤温度升高,所以又称“温性休克”,部分感染性休克属于此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