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科技考古学概论课件_文物组成的成份、结构分析与制作工艺研究
考古学概论(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
![考古学概论(西北大学考古及博物馆学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351e56335a8102d276a22f7d.png)
考古学概论绪论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由古希腊语演变而来。
17世纪时指对古迹、古物的研究,一般只限于含有美术价值的对象的研究。
19世纪才成为对所有古迹、古物的研究。
中国:东汉:古学,指古文经学,包括古文字学;北宋中叶:金石学,仅限于古代的吉金、石刻;清代末期:金石学:扩大到各种古物;古器物学,此名称延续至20世纪前期。
集古、博古、格古、考古:宋。
日本首先使用“考古学”这一名词。
二、考古学的定义:格林.丹尼尔(英国考古学史专家)认为含义有二:①、人类历史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②、人类史前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
夏鼐:①、考古学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或继续使用这种知识的途径;②、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和技术;③、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
共同点:过去的;物质的遗存。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三、考古学研究的范围:自人类的起源始;下限:随考古学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又由于各地区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所以无法统一。
20世纪50年代前,下限被限定在文字出现前,偏重于史前考古。
50年代后,历史考古受重视,下限逐渐向后延伸。
下限:英国:诺曼人的入侵(1066年)。
法国:加洛林王朝的覆灭(987年)。
美国: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年)。
日本:明治维新(1864年)。
中国:明朝灭亡(1644年)。
空间范围:原则上:全球各地,一般限于古代人类居住、活动的地方。
四、考古学研究的目的。
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目的:人类历史。
察明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的规律。
理论基础:历史唯物论。
人类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
普遍规律、特殊规律。
第二节、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一、考古资料的遗留形式及原因:人类创造的物质形态被保留下来,即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情况:①、埋藏于地下,为多,大量;②、遗留在地面上。
造在地面上,高大,长时期内不会被彻底埋藏;年代不太久远。
地下遗留形成的原因:①、自然原因:自然的沉积。
《考古学概论》课件
![《考古学概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f7e280e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f2.png)
考古学是研究并解释过去人类文明及其演变的学科。通过现场工作、文献研 究和数据分析,考古学揭示了人类历史的重要信息,对文化保护和旅游业也 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考古学?
考古学是研究人类过去文明的学科。通过挖掘遗址、研究遗物和文献,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的起源、进化和文化 发展。
考古学的历史和发展
1
古代考古学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对古代文物的研究和收藏。
2
现代考古学
18世纪以来,考古学逐渐从探宝和收藏发展为一门科学。
3
当代考古学
利用先进技术和跨学科合作,我们在考古学研究中取得了巨大进展。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1 考古调查
通过勘探和调查发现潜在 的考古遗址。
2 挖掘和采样
对遗址进行系统性挖掘和 采样,收集遗物和遗迹。
3 文献研究
研究历史文献和记录,理 解文化背景。
考古学的现场工作
挖掘工作
考古学家在遗址上进行精细的挖 掘工作,寻找隐藏的文化遗产。
遗物发掘
发掘遗址中的古代器物,揭示过 去文明的面貌。
现场记录
记录挖掘过程和出土文物的详细 情况,保证研究的准确性。
考古学的文献研究
史书和档案
研究古代文献和历史记录, 还原过去的历史事件。
1
清洗和修复
对考古出土的文物进行清洗和修复,保护其完整性。
2
分类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定
将文物分门别类,并进行专业的鉴定工作。
3
展览和保存
将文物陈列在博物馆和展览中,同时进行长期保存和保护。
考古品的鉴定和分类
鉴定工作
通过专业技术和研究,确认文物 的真伪和时代。
分类标识
将文物按照形状、材料和功能等 特征进行分类。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https://img.taocdn.com/s3/m/ea4ab66c33687e21af45a935.png)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本科教学大纲专业:文物保护技术课程名称:科技考古学概论周学时:3总学时:36授课班级:本科四年级任课教师:赵丛苍、凌雪、先怡衡《科技考古学概论》一、课程名称:科技考古学概论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四年级四、计划学时:36课时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赵丛苍、凌雪、先怡衡七、课程简介:本门课程内容主要分为绪论、上篇和下篇三个部分。
其中绪论部分主要论证科技考古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以及该学科的发展简况、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上篇重在介绍科技考古学获取考古资料的基本方法;下篇主要讲述科技考古学研究过程中的基本内容。
通过本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勘察、发掘和研究过程中的作用,掌握如何利用科学技术解决田野考古和文物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形式:开卷考试。
八、课程主要内容:绪论第一章科技考古学的出现(1课时)1.1 考古学自身的发展1.2 科学技术的发展1.3 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科技考古学出现的缘由。
第二章科技考古学的基本含义(2课时)2.1 科技考古的定义2.1.1 科技考古学的命名问题2.1.2 科技考古学的定义2.2 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2.2.1 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对象2.2.2 科技考古学的目标2.3 科技考古学的作用2.3.1 深化考古学的研究2.3.2 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2.3.3 激发民族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2.3.4 秉承历史,为现代化和未来服务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科技考古学的研究目标与作用。
难点:科技考古学的含义。
第三章科技考古学发展简史(2课时)3.1 萌芽期3.2 形成与发展期3.2.1 形成和初步发展期3.2.2 发展期3.3 科技考古学前瞻3.3.1 逐步确立学科理论体系3.3.2 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3.3.3 科技考古学方法的更新和完善3.3.4 科技考古学队伍的扩充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科技考古学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 文物形态结构与组成分析研究
![第二章 文物形态结构与组成分析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16d278eec3a87c24028c469.png)
(三)遗迹、遗物间的研究
考古学中经常碰到的问题是: 一个器物或一组器物,与典型的器物群之间的相似程度到 底达到多少,才算属于同一种文化内涵? 在划分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时,常见的问题依然是:一 群考古学文化遗存的共同特征达到什么程度时为一种文化。
诸如此类的问题带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就需要定量的 分析,通过计算机用数理统计方法、多元分析法等数学方法 就可解决此类问题。
概率法的不足:
(1)它的分析程序比较复杂; (2)墓地的各类器物的分型定式一定要精确; (3)墓葬需要至少有一组实物随葬; (4)墓地的墓葬数量不能太少,越多结论越可靠; (5)墓地要连续作用,中间有缺环的不能使用。
3.模糊聚类法
1965年,美国的控制论专家查德(L.A.Zadeh)提出 模糊数学的理论。 在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中,绝大多数中概念都是不确切 的,更多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相互过渡阶段,处于中介过渡 的差异具有亦此亦彼性,这些没有明确外延的概念称为模 糊概念。
0.072
0.015
0.092
99.99 8%
郑州 殷商 中期
0.266
65.062
0.37 8
23.777
2.745
6.661
0.037
0.107
0.840
0.047
0.079
99.99 8%
郑州 殷商 晚期
66.885
1.07 4
9.308
1.491
21.06 2
0.180
100%
小屯 殷商 期
63.55
29.13
3.3
95.98 %
目前,考古学家已利用类型学的原理实现了计算机对 大量器物、文化的自动分类。
科技考古学概论赵cc绪论1.
![科技考古学概论赵cc绪论1.](https://img.taocdn.com/s3/m/5898f41076c66137ee06198f.png)
第一章 科技考古学的出现
第一节 考古学的发展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三节 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一节 考古学的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考古学的诞生有近二百年的历 史。回顾考古学的发展,她经历了前考古学、 近代考古学和现代考古学三个阶段。 当今考古学的发展,使其重建已逝历史的基本 研究目标,进一步提升至探索人类行为和古代 历史规律性的更高层次。考古学要求在世界时 空范围内进行物质、精神和社会的研究,旨在 揭示人类行为的成因、模式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等。广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多学科综合 性研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 科技考古学等相关考古学分支学科的出现,具 有划时代意义,其中科技考古学更具典型意义, 其可看作是现代考古学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三章 科技 Nhomakorabea古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萌芽期 第二节 形成与发展期 第三节 科技考古学的前瞻
以学科角度言,科技考古学的发展不过 几十年的历史,可大致分为萌芽期和形 成与发展期两个时期。
第一节 萌芽期
其时间范围在20世纪上半叶之前。考古学经历了从建 立到逐渐发展的时期,科技考古学则处于萌芽期。 19世纪初,北欧的古物学家对古物进行了相当的钻研, 逐步掌握了古物分类的方法。1836年出版的《北欧古 物导论》,有效地传播了三期说。不久,三期说在北 欧、瑞典、德国等欧洲地区先后得到检验和确认。 19世纪中期,查尔斯· 赖尔《地质学原理》的发表,标 志着地质学中地层学的成熟。 考古学的最初发展史指出,从古物学发展到考古学, 地质学发挥了最为关键的作用。之后,受生物学分类 法的启发,古物学的分类法发展成为类型学。考古层 位学和类型学标志着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19世纪,科技考古的重点集中于文物的化学分析。意 大利、德国、奥地利、法国的科学家在此方面做了有 益的探索。
文物保护文物保护学概论ppt课件
![文物保护文物保护学概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4e3dec6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65.png)
文物保护研究中,主要依据文物的材质和保 存环境来分类。
1.文物的基本内容及分类
文物分类的方法 (2)文物保护研究的分类方法
按文物材料组成分为 有机质文物和无机质文物
1.文物的基本内容及分类
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
4.文物保护学发展方向
文物保护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文物环境研究逐步深化 文物材料成分、结构分析手段现代化 文物保护研究方法综合化 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精深化 文物保护设施的现代化 文物保护研究单位研究工作的专门化系统化 文物保护研究单位工作的协作化 文物保护教育的普及化深入化
2.文物保护学研究的 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
2.6 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 文物保护修复的主要操作单元和程序:
a. 文物清洗; b. 消除文物病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杀死有害微生物; d. 文物黏结; e. 缓蚀处理; f. 加固文物; g. 文物表面封护。
3.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
3.1 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
有机质文物
a. 纸质文物(古书籍、字画、碑帖、档案) b. 纺织品文物(丝、毛、棉、麻织物) c. 漆木竹器类文物(古漆、木、竹器、竹简,古代 建筑木构件) d. 皮革类文物(皮革制品、羊皮书) e. 尸体类文物(干尸、腊尸、湿尸、糅尸) f. 骨角质类文物(甲骨、牙雕、贝雕、骨角) g. 音像类文物(磁带、磁盘、电影胶片等)
这种方法所用仪器简单,缺点是需要样品多,属于破坏性分析, 方法繁琐。
2.文物保护学研究的 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
2.3 分析测定文物的成分、结构及表面性质
(2)文物中的现代仪器分析方法 原理:原子和分子都在不断地运动中,具有一定的能量,处在一定的能级上。在 接受外界能量时,就会由低能级(E1)跃迁至高能级(E2),此过程叫激发。处 于激发态的分子、原子、原子核和电子,能量较高,很不稳定,在自发放出能量 而返回到低能级过程中,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原来吸收的能量,此过程叫退激。 由于各种分子、原子、原子核和电子,在退激时辐射的电磁波的波长不同而辐射 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
科技考古学概论
![科技考古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b0e024a058fb770bf68a5537.png)
《科技考古学概论》一、课程名称:科技考古学概论二、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四年级本科生四、计划课时:36五、学分:2六、任课教师:赵丛苍、凌雪、先怡衡七、课程简介:本门课程内容主要分为绪论、上篇和下篇三个部分。
其中绪论部分主要论证科技考古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以及该学科的发展简况、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上篇重在介绍科技考古学获取考古资料的基本方法;下篇主要讲述科技考古学研究过程中的基本内容。
通过本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勘察、发掘和研究过程中的作用,掌握如何利用科学技术解决田野考古和文物研究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形式:开卷考试八、课程的主要内容:绪论第一章科技考古学的出现(1课时)第一节考古学自身的发展第二节科学技术的发展第三节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章科技考古学的基本含义(2课时)第一节科技考古的定义一、科技考古学的命名问题二、科技考古学的定义第二节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一、科技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二、科技考古学的目标第三节科技考古学的作用一、深化考古学的研究二、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三、激发民族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四、秉承历史,为现代化和未来服务第三章科技考古学发展简史(2课时)第一节萌芽期第二节形成与发展期一、形成和初步发展期二、发展期第三节科技考古学前瞻一、逐步确立学科理论体系二、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三、科技考古学方法的更新和完善四、科技考古学队伍的扩充第四章科技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1课时)第一节理论一、均变论二、进化论三、系统论第二节基本方法一、层位学和类型学二、科技方法的特点第五章科技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课时)第一节科技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第二节科技考古学与科学技术史的关系第三节科技考古学与相关自然学科的关系思考题:1、科技考古学的发展分哪几个阶段?2、科技考古学的发展期有哪几方面的特点?3、试述对科技考古学发展前景的看法。
西北大学科技考古学概论课件 生业考古
![西北大学科技考古学概论课件 生业考古](https://img.taocdn.com/s3/m/0afe2fc8a98271fe900ef990.png)
对考古发掘所得的动物遗存进行种属判别、部位鉴定, 并运用观察、测量、统计等多种手段,整理和分析考古遗 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可以认识某一时段、某个地区存在的 动物种类,了解古代人类居址附近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 探讨古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及人类行为。
1、动物遗体的采集和记录
采集动物遗存的方法与要求,与采集其它质料的考 古遗物相同,而且需要更加仔细,因为动物骨骸易于破 碎。应尽可能将出土的动物骨骼全部采集,以保证数量 统计的准确和反映动物群的真实面貌。
(3)家畜驯养的研究 家畜驯养与农业发明是文明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 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人类从过去的简单利用资源转为 对资源实施一定程度的管理和控制,体现了人类知识 和技术的积累和生存能力的增强。 判断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是否为驯养动物,曾 根据其个体大小、地理分布、种群数量、骨骼方面的 变化等几项特征来判定。近年来,对动物食物结构的 分析,以及动物骨骼数据库的建立将使动物驯化与否 的判断更加准确。
除了采集较大的动物骨骼外,还用筛选法获取肉眼看不 到的细小动物骨骼。
采样时,一般采用柱状取样;对于灰坑的土或贝丘遗址、 洞,穴遗址的土壤全部采集。
采集的动物骨骼要单独存放,不能和陶片等类遗物放在 一起,以免造成碰伤。
对于那些已碎或易碎的骨骼要采取加固措施,保证运输 过程中不损伤动物骨骼。对已经采集到的动物遗存要妥善保 存。对动物遗存一定要有科学的记录,标明其出土单位、形 状、数量,尤其是完整的动物骨架不仅要做全面的测量,而 且要有照片,摄影等记录。对骨骼的特征性部位如左右、远 近、中间等部位要做详细记录。
2、动物骨骼的鉴定
动物骨骼的部位、种属鉴定比较容易,只要与标本 对比照即可得知。
确定了动物的种属后,就可以鉴定骨骼的年龄。 对于作鉴定的动物骨骼,要进行记录,一般多用以简 洁、明了的表格形式为好。
(精品文档)西北大学科技考古学概论课件-文物组成的成份、结构分析及制作工艺研究演示文档
![(精品文档)西北大学科技考古学概论课件-文物组成的成份、结构分析及制作工艺研究演示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4bf078245727a5e9856a61d2.png)
.
ICP的特点:
其优点是:灵敏度非常高,可达0.1-10ppm、误差小(可控制 在1-2%范围内)、分析速度快,同时可对多元素检测,无需制备样 品,属近于或无损分析;其操作简单,等离子体为激发光源,经过蒸 发、激发作用于样品上,通过计算机、摄谱仪等自动程序的处理就可 记录下样品的光谱行征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确定元素含量。
.
一、文物组成成分分析
成分分析是指对样品中所含元素种类及含量的一种分 析分析。 根据样品中元素含量的多少一般可分为三类: 一是常量元素分析,即主要元素分析,一般其含量大于或 等于2%。可以人为控制,是制作时人们有意加入的; 第二种是微量元素分析,元素含量一般介于0.1-2%,不受 人工配方控制,反映器物的原料产地特征(如瓷器的胎、 釉的本质特征); 第三类指痕量元素分析,其含量低于0.1%,通常用ppm来 表示含量单位,这些元素古代人无法控制,一般由元素的 产地所决定,因而痕量元素多用于文物起源方面的研究。
但是ICP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发射光谱分析是一种相对的 分析法,必须要制备标样,标样没有状态限制,但其元素含量、组织 结构与测样要一致;雾化进样装置效率低;雾化器易堵塞,造成工作 不稳定;氩气消耗量大,维持费用高;某些元素的灵敏度还不够高。
.
原子发射光谱的应用
对象:主要用于金属、陶瓷、玻璃、铀、无机颜料、 石材等文物样品的成分分析。
y b
.
XRD基本原理:
X射衍射(XRD)又称X射线物相分析法,在X射线对样 品的辐射下,X射线通过晶体会引发各种元素X射线的发生, 各散乱线间相互干涉,发生衍射现象。通过对衍射现象进行 分析,就可以获得有关构成物质的原子的排列、化合物的形 态、结晶物质的物相的信息资料 .
.
西北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讲义
![西北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1889e3d3ee06eff9aff80736.png)
西北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讲义中国考古学通论中国考古学通论导论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 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
Archaeology 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 17 和 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 19 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这里指的实物资料,一般应是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的人工制品。
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坟墓、城堡等建筑等。
若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确定其与人类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
如用于修筑房屋用的自然石块和采集渔猎活动所遗留的动植物遗存等,这些也属于考古学研究对象。
1.遗物。
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遗物一般以器物的原料或用途功能进行分类。
如以器物的原料可分为木器、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以用途或功能可分为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
2.遗迹。
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
遗迹一般依据其功能或用途分类并命名,如储物的窖穴、埋葬死者的墓穴、房屋废弃后的基址、防御性的城墙或壕沟、汲水的井等。
一般遗迹中,均包含有数量不等的遗物。
这些遗物有些是当时人们无意识地丢弃的,如在废弃的窖穴或壕沟中倾倒的生活垃圾和破损的陶器、工具等。
有些则是人们有意识地放入的,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等。
3.遗址。
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考古学概论PPT课件
![考古学概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8131805cfc789eb172dc846.png)
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
概念中所谓的同一时代、共同地区都是相对的,究竟多长的时限为同一时代,共同地区的范围又有多大,这是需要对最后一项内容的研究 之后加以限定的。因此,在这一定义的三项要素中,最重要和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群遗存”这一项。
3、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方法:就目前世界范围来讲,在考古学文化的命名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大体上可划分为以下几种定名 法。
3.遗址。 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 体。古代遗址大部分是有各种性质、功能不同的房屋及防卫、经济设施等组成的村社聚 落或城址的废墟。
4.考古学文化。 代表同一时代的,集中于一定地域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古代人类遗 存共同体。一种考古学文化,一般由若干性质、特征、年代相同的遗址组成,它们应属 于古代某一特定的社会集团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等。
5
考古学文化:
1、狭义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我们日常用语中的“文化”一词,多半是指精神方面的,(如文化程度,文化大省)这是狭义的文化;但
6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艺术、教育、精神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
2、考古学文化的定义:考古学中所讲的文化,有其特定的含义,以夏鼐先生的表述为准,即考古学文化是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
3.考古学的定义。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 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 历史的一门科学。”
我们认为夏鼐先生的表述是准确的。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 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 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科技考古(西大考古)
![科技考古(西大考古)](https://img.taocdn.com/s3/m/f6388a717fd5360cba1adb9f.png)
科技考古概论1.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范围(1)、从考古学的自身的任务看应用范围应用范围:田野发掘→室外工作→遥感、勘探技术、钻探、发掘技术文物修复、保护→考古辅助工作→粘接、修补、加固、稳定性处理→派生出修复学、保护学文物分析与研究→研究工作→年代测定技术;文物分析、鉴别技术(2)、现代科技在考古中的应用过程与成就①、早期考古学——收藏、探宝、盗墓、著录:人类出现→19世纪上半叶,不具有系统性、科学性;没有科学的田野发掘,为盗墓探宝;目的在于“收藏”、著录、考证文字资料。
②、近代考古学——地层学、类型学、田野考古:19世纪上半叶始→一战后(1819年~1918年)。
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形成科学的田野发掘;开始系统的文物研究;初步完成一套考古过程。
根据1819年汤姆森“三期说”;1833年英国.查里莱尔“地质均变说”;J.J.A.奥尔索将地质学与三期说用于田野考古;瑞典.蒙特柳斯“器物类型学”;20世纪初,地质学,“冰期、“间冰期”的划分与旧石器时代文化划分联系起来。
③、现代考古学——科学、精确、深入、高效:一战→二战结束(1918~1945)。
各种科学技术广泛地应用于考古,使考古工作更具有科学性,考古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研究工作更加深入、准确。
表现:田野考古: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靠空摄影技术→地面遗迹勘探;“地抗力”测定法→地下遗迹的探查。
文物研究:研究质量大大提高,地质、物理、化学综合使用→判断岩石、矿物、金属制品质地、成份;体质人类学、动物学、植物学→鉴别人类骨骼性质、兽骨性质、农作物品种。
树木年轮法诞生:开始了年代数据的测定技术。
④、现代考古学:由于植物学、化学、物理、动物学的引入→质的飞跃,解决了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考古学在不断完善地层学、类型学。
Ⅰ期: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自然科学更加发展迅速,在考古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深入;出现了考古学的一次革命。
表现:年代测定技术:1949年美国.利贝将放射性碳同位素用于考古学测年→史前考古学的一次革命,有了绝对年代→1960年获诺贝尔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P的特点:
其优点是:灵敏度非常高,可达0.1-10ppm、误差小(可控制 在1-2%范围内)、分析速度快,同时可对多元素检测,无需制备样 品,属近于或无损分析;其操作简单,等离子体为激发光源,经过蒸 发、激发作用于样品上,通过计算机、摄谱仪等自动程序的处理就可 记录下样品的光谱行征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确定元素含量。
XRD基本原理:
X射衍射(XRD)又称X射线物相分析法,在X射线对样 品的辐射下,X射线通过晶体会引发各种元素X射线的发生, 各散乱线间相互干涉,发生衍射现象。通过对衍射现象进行 分析,就可以获得有关构成物质的原子的排列、化合物的形 态、结晶物质的物相的信息资料 .
XRD的应用
金属、矿石、矿物颜料、陶瓷(胎土、釉层、)、壁画地仗层、腐 蚀产物、风化产物等许多无机质的文物基体材料及蜕变产物。
(一)原子吸收光谱
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AAS),又称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任何一种元 素的原子都有一系列确定的能量状 态,每一个能量状态称为一个能级。 原子吸收是气态自由原子对同种原 子辐射的特征光谱线产生的自吸现 象。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基于从光 源辐射出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线通 过样品的蒸气时,被蒸气中待测元 素的基态原子所吸收,由辐射光谱 线强度减弱的程度,来求出样品中 待测元素的含量。
原子吸收光谱的应用
对象:用于金属、陶瓷等无机质样品和含有 无机盐的有机物、骨质品。
(二)原子发射光谱
基本原理: 发射光谱分析法就是研究原子由激发态回到基态过程中发射出
的光的性质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原子发射的光谱线的波长取决 于跃迁前后两个能级间的能量差,不同元素的原子发射出的光谱线 是不同的,每一种元素都有自己的特征光谱。根据原子发射出的光 谱线的波长或频率,就可以知道是何种元素发射的,这就是发射光 谱定性分析的依据。而这些特征线的强度或谱线出现的数目与试样 中某元素的含量有一定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就可进行定量分析。
X射线荧光分析法的应用
对象:由于X射线穿透能力弱,因此只能对物体表面20 微米进行浅层分析,如样品陶瓷元素含量的测定,青铜器锈 层元素成分的测定等。
二、文物组成的结构分析
(一)文物的物相分析 1.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
晶体几何学知识
g-Fe
c a
zx y
b
a-Fe
(三)X射线荧光光谱
基本原理:
外层电子向内层电子跳跃过程中必 然释放出能量,这种能量以光的形式表 现出来。这种光称为荧光,又因所发出 的光其相应的波长是在X光波段,所以 又称X射线荧光。X射线荧光的波长取决 于物质中元素的种类,对于每一元素, 其X射线荧光都具有相对应的特征能量 或特征波长。因而,只要测定X射线的 能量或波长就可以判断出原子的种类和 元素的组成,根据该波长荧光X射线的 强度就能定量测定所属元素的含量。
图X2.35 古陶器样品的X射线衍射图谱
2.岩相分析
岩相分析是利用偏光显微镜对陶瓷的矿物成分进行鉴 定的一种方法,来源于岩石和矿物学研究领域。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中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由 于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和晶体构造,每种矿物都有其固有的 物理性质,比如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硬度、解理、 断口等。利用偏光显微镜对矿物进行岩相分析,除利用矿物 的某些物理性质如光泽、透明度、解理等作为鉴定标准外, 主要利用矿物的光学性质。这些都可作为矿物识别和鉴定的 标准。
第二章 文物形态结构与组成分析研究
第四节 文物组成的成份、结构分析及制作工艺研究
一、文物组成成分分析 (一)原子吸收光谱 (二)原子发射光谱 (三)X射线荧光光谱
二、文物组成的结构分析 (一)文物的物相分析 (二)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三)拉曼光谱
三、文物的制作工艺研究 (一)穆斯堡尔谱学 (二)核磁共振 (三)热分析 (四)离子束分析
但是ICP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发射光谱分析是一种相对的 分析法,必须要制备标样,标样没有状态限制,但其元素含量、组织 结构与测样要一致;雾化进样装置效率低;雾化器易堵塞,造成工作 不稳定;氩气消耗量大,维持费用高;某些元素的灵敏度还不够高。
原子发射光谱的应用
对象:主要用于金属、陶瓷、玻璃、铀、无机颜料、 石材等文物样品的成分分析。
一、文物组成成分分析
成分分析是指对样品中所含元素种类及含量的一种分 析分析。
根据样品中元素含量的多少一般可分为三类: 一是常量元素分析,即主要元素分析,一般其含量大于或 等于2%。可以人为控制,是制作时人们有意加入的; 第二种是微量元素分析,元素含量一般介于0.1-2%,不受 人工配方控制,反映器物的原料产地特征(如瓷器的胎、 釉的本质特征); 第三类指痕量元素分析,其含量低于0.1%,通常用ppm来 表示含量单位,这些元素古代人无法控制,一般由元素的 产地所决定,因而痕量元素多用于文高(可达10-13-10-19g),更适宜做痕量分 析;选择性好,抗干扰能力强, 重现性好;测定元素种类多,凡是 能够有效的转化成自由基态原子并能获得共振辐射光源的元素,都 可能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来直接测定;设备简单,所需样品量少。
缺点:测定高温元素的灵敏度尚不令人满意;测定每个元素都需 要特定的元素灯;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窄;虽然相对于其他光谱分 析法来说干扰小,但样品基体复杂时,可存在干扰,有时还比较严 重,需要在测试中设法消除;只适用于成分已知的样品,对于未知 成分的样品,只能分析主观要求分析的元素。
X射线荧光分析法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不破坏分析样品;分析元素多;分析的浓度范围宽;X 射线荧光谱线简单,便于分析。
不足:使用该法时,要考虑文物在埋藏过程中受到各种侵蚀 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在检测时既要进行表面分析,也要对内部保 存的部位分析;由于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是一种相对的比较分析, 难以作绝对分析,定量分析需要标样;对于超轻元素,目前还不能 进行分析;另外,X荧光谱仪价格昂贵、构造复杂,使用维修都有 一定的难度,故限制了普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