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8 传记阅读(三) 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人教 通用版)总复习高考分类题库 考点18 传记 Word版含答案.doc
一、(2013·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飞虎将军”陈纳德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
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
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
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
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
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
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
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
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
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
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
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
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
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队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
陈纳德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8-19专题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传记 .doc
题组层级快练(十八)(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基础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从寒门子弟到行政长官20世纪30年代,梁振英的父亲梁忠恩只身离开家乡山东威海闯荡香港,在清水衙门当警察。
梁振英于1954年8月出生,有一姐一妹,是家中独子。
二十岁之前,梁振英与家人住在七号差馆宿舍及荷李活道警察宿舍。
那里没有独立卫生间,一层楼十几户人家共用一个厕所。
小时候,为省一毛钱的电车费,梁振英和姐姐、妹妹都是走路上学。
上中学时,为节省每顿一块五毛钱的饭钱,梁振英总是步行半个小时回家,用十分钟时间狼吞虎咽地吃完饭,再匆匆忙忙赶回学校上课。
从上幼儿园起,梁振英就已经开始忍受贫困生活的煎熬。
但懂事的小振英只是默默承受,从不抱怨。
稍大一点儿时,他就开始分担家务活,帮助母亲买菜、择菜。
为了贴补家用,帮附近的塑料玩具厂加工塑胶花。
当时梁振英才十一岁,下午到学校上学,其他时间则要干活——要么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材料往返家里与工厂,要么与家人一起做塑胶花。
这段时光尽管清苦,却被梁振英视为第一堂人生课,不仅培养了他不畏艰辛、自食其力的能力,还让他认识到执着追求的可贵。
梁振英从小成绩优异。
他从荷李活道警察小学毕业后考入香港著名的中学——英皇书院,后又进入当时的香港工业学院(现香港理工大学)修读建筑测量系。
取得高级文凭后,梁振英于二十岁那年前往英国布里斯托理工学院(现为西英格兰大学)攻读估价及地产管理学。
在留学英国的三年多时间里,梁振英靠半工半读维持自己的学习及生活费用。
他每周打工三个晚上,每次六个半小时,回到宿舍时往往是凌晨了。
为了节省车费,他每天上学放学都要步行十多公里。
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参加社会活动。
当时梁振英是当地香港留学生的学生会主席,经常举办中国文化宣传活动,每个星期天他还去教当地的华侨子弟学中文。
1977年,梁振英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从布里斯托理工学院毕业。
学成回港的梁振英,开始了自己白手起家的创业历程。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18 新人教版
1.请用词语“诵读”“月光”“湖畔”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要求:想象合理,语意连贯,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所写文段中要有“诵读”“月光”“湖畔”这三个词语,要进行合理的想象,情景交融,语意连贯,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方法。
答案如水的月光露出柔和的笑容,轻轻地洒落在湖畔。
透过融融的月光,我仿佛看见一位姑娘的倩影——她正在默默诵读“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2.揣摩下面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把画线的诗句扩展成一段话,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扩展文字不超过60字。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春天郊外,牛毛般的细雨飘落河面,鱼儿不禁跃出水面,要亲吻那雨丝;微风吹拂,燕子斜着飞过,燕尾像剪刀剪断了细雨。
3.以“如果世界是一本书,旅游就是阅读,你可以从中收获许多东西”为首句,续写一个语段。
要求:(1)续写的内容是对首句意思的扩展;(2)不超过70个字,语言要有文采。
答:“如果世界是一本书,旅游就是阅读,你可以从中收获许多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扩展语句、语言表达生动的能力。
备战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8 概括分析题(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
备战202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8 概括分析题(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课时作业18 概括分析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题。
蒋芾,字子礼,常州宜兴人,之奇曾孙..。
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第二人。
孝宗即位,累迁起居郎兼直学士院。
时宦者..梁珂事上潜邸,挠权,尹穑论珂,与祠,芾缴奏罢之。
签书枢密院事,首奏加意边防,又奏:“拔将才行伍..间识其姓名一旦披籍可立取具又料简归正人仍以北人将之或令深入山东或令自荆襄深入。
〞除.权参知政事、同知国用事。
芾奏:“方今财最费于养兵,艺祖取天下,不过十五万人。
绍兴初,外有大敌,内有巨寇,然兵数亦不假设今日之多。
近见陈敏勇汰三千人戚方汰四千人然多是有官人与以外任请券钱添借给如故是减于内而添于外何益又招兵耗蠹愈甚,臣考核在内诸军,每月逃亡事故,常不下四百人。
假设权停招兵一年有半,俟财用稍足,招丁壮..,不惟省费,又得兵精。
〞上悟。
一日,因进呈边报,上顾芾曰:“将来都督..非卿不可。
〞芾奏:“臣未尝经历兵间。
〞又奏:“方今钱谷缺乏,兵士不练,将帅与臣不相识,愿陛下更审思其人。
〞南郊礼毕,宰相..叶颙、魏杞罢。
芾采众论,参己见,为《筹边志》上之。
明年,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
会母疾卒,诏起复,拜左仆射,芾力辞。
有密旨欲今岁大举,手诏廷臣议,或主和,或主恢复,使芾决之。
芾奏:“天时人事未至。
〞拂上意。
服阕..,除观文殿大学士、知绍兴府、提举洞霄宫。
寻以言者论,落职,建昌军居住。
期年,有旨自便。
再提举洞霄宫,卒。
芾始以言边事结上知,不十年间致相位,终以不能任兵事受责,岂优于论议而劣于事功欤?(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有删改)——第一组——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D )A.近见陈敏勇汰三千/人戚方汰四千人/然多是有官/人与以外任/请券钱/添借给如故/是减于内而添于外/何益/B.近见陈敏勇/汰三千人/戚方汰四千人/然多是有官人/与以外任请券钱添借/给如故是减/于内而添于外/何益/C.近见陈敏勇汰三千人/戚方汰四千人/然多是有官/人与以外任请券/钱添借给如故/是减于内而添于外/何益/D.近见陈敏勇汰三千人/戚方汰四千人/然多是有官人/与以外任/请券钱/添借给如故/是减于内而添于外/何益/解析:首先联系上下文,了解文段大意:陈敏勇、戚方淘汰人员,朝廷的费用却增加。
高考语文(新课标人教版)一轮总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冲关能力提升 第三章 专题一 传记阅读.doc
第二编现代文阅读第三章实用类文章阅读专题一传记阅读一、专题过关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文欢张大千与齐白石并有“南张北齐”的美誉,被徐悲鸿称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大千”二字是他19岁时在上海郊外的松汀县里的禅定寺出家时所起的法号。
至于他为什么会出家,这里又得引出他的一个爱情故事来。
张大千有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表姐,叫谢舜华。
她比大千大三个月。
童年时两人常常结伴玩耍、同进同出。
两个年轻人都深爱上了对方。
双方的父母也一起替他们定下了这门亲事,只待大千从日本留学回来便给他们成婚。
谁知等张大千从日本回来,竟猛遭迎头痛击——谢舜华因思念过度,正值花样年华却凋零去世了。
这一感情上的打击对年轻的、刚刚初恋的张大千来说,简直是致命和毁灭性的。
突然他萌生一个念头:只有出家不再和别的女人有情缘才能对得起表姐的一腔痴情。
于是他便真的去出家了,禅定寺的住持逸琳法师为其取“大千”二字为法名。
从此便再没用过原来的名字“张正权”,并常以“大千居士”自诩。
三个月后,他对人生又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就主动回家了。
佛学对他的洗礼最主要的是使他对生活和艺术有了一种超然的达观态度,这种达观使他在尘俗世界中爱美食、爱热闹、爱朋友、爱赚钱、爱花钱、爱名声等。
这种看似极端矛盾的既能入世又能出世的思想在他身上竟能如此的对立而统一,不得不说都是赖于宗教对他的影响。
张大千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全能画家,更是一位精通鉴定、善于模仿的造假高手。
如今,在国内和海外不少文物收藏机构中,都收藏有张大千模仿徐渭、石涛、八大、石溪等历代名家的假画。
有的已被鉴定确认是张大千所为,有的至今还未被认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次,美国某著名美术博物馆开了一次规模不小的中国画家石涛作品特别展,并邀请了世界上许多资深的学者、专家,当然,其中也邀请了大千先生。
大千先生到展厅匆匆地转了一圈便出来了,随即对秘书莞尔一笑,说:“这些画中有1/3是我早年的仿作,嘿嘿……”其实张大千最初的仿画目的很简单:一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艺;二是因当时没有名气,所以有些名画家没看重他,为了赌气才格外张扬,多少有些少年狡狯的游戏心理。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8含解析
课时作业 183年高考2年模拟1.[2018·北京卷]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陶渊明是很多古代诗人的偶像。
《归园田居》(其一)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2)“表”是一种应用文体,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
李密《陈情表》却写得极为感人:“臣无祖母,;祖母无臣,。
”(3)古人送别,常在渡口码头。
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4)你所在的中学举办隆重的校庆典礼,邀请了很多的校友、家长参加。
你作为学生代表向来宾致欢迎辞,其中要引用两句古代诗文。
请填写恰当的句子。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
今天大家齐聚一堂,真可谓“,”。
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在校同学,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解析:易错字:①樊;③浸。
答案:(1)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2)无以至今日无以终余年(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4)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千里逢迎高朋满座)2.[2015·全国卷Ⅰ]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2)王维《使至塞上》中“,”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题目并不是单纯地给出上(下)半句,写另外半句,而是给定语境,确定正确的诗句。
其中“犹”“圆”两字容易写错。
答案:(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3.[2016·全国卷Ⅱ,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表示,生是我希望得到的,义也是我希望得到的,但“,”。
(2)李白《蜀道难》中“,”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8(湖南专版)
课时作业(十八) [散文阅读三]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听雨季羡林①“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
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
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
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
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②然而,事实却正相反。
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慨了。
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
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③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
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
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
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
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
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
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枯荷听雨声”之句。
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④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
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
但是,古今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不同。
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 大聚焦)1.2.1.2传记阅读 新人教版
传记阅读三年真题·大聚焦一、(2016·全国卷Ⅲ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一代通儒顾炎武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
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
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
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
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
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
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
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
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
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
其有不合,时复改定”。
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
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
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
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
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一轮高考总复习语文专项练18+传记阅读专项练+Word含解析.doc
十八传记阅读专项练(对应学生用书P273)一、(2018·德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侠者黄大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黄大年,就是这样一位侠者。
(一)一般侠者,顶多“江湖”上流传着他的传说,而“黄大侠”却在太平洋上威名远扬。
话说2009年,恰逢某国航母舰队耀武扬威正在太平洋演习。
听说黄大年回到中国,这个舰队自动后退100海里。
此事,外媒有报,新华社有转,惊动中外。
航母舰队何以后退?盖因黄大年身怀绝技使然。
他是国际知名地球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擅长“给地球做CT”。
他回国前研发的高科技整装技术装备,能在快速移动条件下探测地下和水下隐伏目标,广泛应用于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尤其潜艇攻防和穿透侦查等军民两用技术领域。
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的航空重力梯度仪系统,能精确探测位于国界和交战区地下隧道以及隐藏在民用建筑物地下的军事设施。
他曾在某国军队的“潜艇”和“飞机”上做过试验,搞过技术攻关。
这样的高手,自然让人联想到“一个人顶几个师”的钱学森。
而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那一代“前辈高手”,恰是黄大年自小的偶像,他曾在自己的朋友圈用邓稼先的例子发出过“黄大年之问”——“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
当你面临同样选择时,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二)1982年,黄大年从长春地质学院大学毕业,题赠友人以照片,上书9字:“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感叹号落笔之际,侠气跃然纸上。
1993年初冬,他奔赴英伦深造,启程前回望同学,大声说:“等着我,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
”2009年,他51岁,正是科学家的黄金年龄,绝学练成,声播宇内,却选择归来,成为东北地区引进的第一位“千人计划”专家。
一边是洋房名望,英伦风景,剑桥流水;一边是祖国召唤,从头开始,道远任重。
选择面前,黄大年义无反顾。
他最短时间辞职、售卖别墅、办回国手续。
“他肯定会回来。
”熟悉他的亲友,无不如是说。
2024 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三)(含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三)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从先秦开始,就有一个“文”的传统,也存在着一种独一无二的、往往被学界忽视的散文“原型”——文化的“天人合一”。
散文的这种精神话语,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其一,自由无待,随物赋形。
庄子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把用于表现“散木”“散人”之“散”,即表现“无用”的语言形式称为“卮言”。
而他的散漫无拘束的文章形式和超拔的想象,表现的正是他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散文精神。
其二,崇尚自然,物我合一。
庄子反对以人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态度,主张“丧我”“弃知”“物化”。
因此,他认为文章应“以寓言为广。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庄子·杂篇·天下》)。
其三,诗性智慧。
这也是构成中国散文精神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
诗性智慧,它的前提是“诗性”,是创造性、想象性和审美性的融合;而智慧是对于知识的反思和超越,也是一种滋润僵硬知识和理论的调和剂。
其四,是“造气”“造势”之内功。
曹丕在《典论·论文》里说:“文以气为主”,以后的文论家又将“气”引申为“气势”。
所谓“气势”,指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所表现出的一种充盈流转的精神活力,是以作者的气质、才性、习染、志趣、德操等主体精神因素为支撑的风骨底气,呈现在散文中则是作者的精神气象。
上述四方面的“原型”精神,就是中国散文传统精神元气的标识,也是散文文体内在的张力。
强调文人“言志”的情趣,弘扬散文的“休闲”功能,也是中国传统“言志”散文理论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实质上是强调散文“寓教于乐”中“乐”的维度,即强调让读者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获得陶冶、教化和愉悦。
“言志”散文的“寓教于乐”,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包含着“载道”的功能,但与“载道”散文比较起来,更侧重于发挥“休闲”的功能。
于此,不论是古代在仕与不在仕的士大夫,还是现代的散文家和文论家,可谓是灵犀相通,都注重以诗文自乐,以诗文交流而互娱。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8概括分析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18 概括分析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题。
蒋芾,字子礼,常州宜兴人,之奇曾孙..。
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第二人。
孝宗即位,累迁起居郎兼直学士院。
时宦者..梁珂事上潜邸,挠权,尹穑论珂,与祠,芾缴奏罢之。
签书枢密院事,首奏加意边防,又奏:“拔将才行伍..间识其姓名一旦披籍可立取具又料简归正人仍以北人将之或令深入山东或令自荆襄深入。
”除.权参知政事、同知国用事。
芾奏:“方今财最费于养兵,艺祖取天下,不过十五万人。
绍兴初,外有大敌,内有巨寇,然兵数亦不若今日之多。
近见陈敏勇汰三千人戚方汰四千人然多是有官人与以外任请券钱添借给如故是减于内而添于外何益又招兵耗蠹愈甚,臣考核在内诸军,每月逃亡事故,常不下四百人。
若权停招兵一年有半,俟财用稍足,招丁壮..,不惟省费,又得兵精。
”上悟。
一日,因进呈边报,上顾芾曰:“将来都督..非卿不可。
”芾奏:“臣未尝经历兵间。
”又奏:“方今钱谷不足,兵士不练,将帅与臣不相识,愿陛下更审思其人。
”南郊礼毕,宰相..叶颙、魏杞罢。
芾采众论,参己见,为《筹边志》上之。
明年,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
会母疾卒,诏起复,拜左仆射,芾力辞。
有密旨欲今岁大举,手诏廷臣议,或主和,或主恢复,使芾决之。
芾奏:“天时人事未至。
”拂上意。
服阕..,除观文殿大学士、知绍兴府、提举洞霄宫。
寻以言者论,落职,建昌军居住。
期年,有旨自便。
再提举洞霄宫,卒。
芾始以言边事结上知,不十年间致相位,终以不能任兵事受责,岂优于论议而劣于事功欤?(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有删改)——第一组——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近见陈敏勇汰三千/人戚方汰四千人/然多是有官/人与以外任/请券钱/添借给如故/是减于内而添于外/何益/B.近见陈敏勇/汰三千人/戚方汰四千人/然多是有官人/与以外任请券钱添借/给如故是减/于内而添于外/何益/C.近见陈敏勇汰三千人/戚方汰四千人/然多是有官/人与以外任请券/钱添借给如故/是减于内而添于外/何益/D.近见陈敏勇汰三千人/戚方汰四千人/然多是有官人/与以外任/请券钱/添借给如故/是减于内而添于外/何益/解析:首先联系上下文,了解文段大意:陈敏勇、戚方淘汰人员,朝廷的费用却增加。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6 传记阅读(一) 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十六)传记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徐光宪:一生“扎根”稀土马荣真彭广舟“科学家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工匠’,还有一种是‘大师’。
前者的目光局限在具体的研究中,而后者则研究科学的哲学层面。
徐光宪就是后者的境界。
”徐光宪的学生严纯华院士说。
1920年,绍兴城徐家的第四个儿子出生,曾就读于政法学院的徐宜况给儿子取名“宪”,与姓、辈合起来,就是“徐光宪”。
宪,是法中最高的。
徐光宪十几岁的时候,徐家家道中落,徐光宪在父亲的影响下,抱着想要成为一名工程师的愿望,考入了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
杭州高工位于浙江大学西南角,与浙江省立图书馆仅一门之隔,在繁重的课程之外,徐光宪和他的同学们常常跑到图书馆去借书自习,学习知识如饥似渴。
不久,抗战爆发,杭州沦陷,杭州高工随之解散。
1938年夏天,徐光宪转学至宁波高工,继续艰难的求学之路,吃、住、上课都在一座小寺庙里。
1939年,徐光宪又辗转到了上海,晚上做家教谋生,白天到大学听课。
为了省钱,他考取了学费最便宜而且有奖学金的交通大学。
当时的交通大学一部在法租界的震旦大学教室上课,上海租界是血气氤氲的孤岛——租界内的中国同胞既要承受日军刺刀的威胁和“思想战”的巨大压力,还要忍受外国人的欺辱。
然而在这座孤岛内,徐光宪和同学们挤在简陋的教室里解析艰涩的化学方程式,用残留下来的仪器做实验,大家学习的热情格外高涨。
在那期间,徐光宪做了大量的习题,徐光宪曾说,“这些学习对我打下基本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生受用不尽”。
在交大的整整四年,徐光宪都是班上的第一名。
大学毕业后,徐光宪以两门功课满分的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主修量子化学,由于成绩特别优异,还获校聘助理。
在这里,他迎来了学术生涯的第一个高峰。
1951年3月,徐光宪凭借论文《旋光的量子化学理论》获得博士学位,从入学到获得博士学位,他只用了短短的两年零八个月。
年轻的徐光宪面前是一派锦绣前程,然而,他毅然选择了回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8 传记阅读(三) 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十八)传记阅读(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齐白石的吝啬与慷慨潘剑冰齐白石是很会过日子的人,俭而近乎吝,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趣味横生的话柄。
齐白石自己打造了一个大柜子,吃的用的全都锁在里面,钥匙随身带着。
黄永玉在《比我老的老头》里,谈到自己经李可染引荐第一次拜见齐白石的情景:老人见到生客,照例亲自开了柜门的锁,取出两碟待客的点心。
一碟月饼,一碟带壳的花生。
路上,可染已关照过我,老人将有两碟这样的东西端出来。
月饼剩下四分之三;花生是浅浅的一碟,“都是坏了的,吃不得!”寒暄就座之后我远远注视这久已闻名的点心,发现剖开的月饼内有细微的小东西在活动;剥开的花生也隐约见到闪动着的蛛网。
这是老人的规矩,礼数上的过程,倒并不希望冒失的客人真正动起手来。
天晓得那四分之一块的月饼,是哪年哪月让馋嘴的冒失客人干掉的!不过,很多人未必像黄永玉这样了解老人的心思,他们初来乍到,或许觉得却之不恭,只好勉为其难尝一尝。
张大千就说过包括自己在内不少人在齐家吃到过“发霉的点心”。
在穿的方面,齐白石一直“从一而终”,一件衣服除非不能再穿了,否则绝不将之抛弃。
他晚年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大型宴会,每次都穿着一件蓝布袍子。
这是他唯一的“礼服”,多少年未曾变过。
后来在九十五岁寿辰时,学生们实在看不下去了,大家凑份子,给他买了一件新大褂。
画家用的画纸主要是宣纸,买回来的宣纸外边包着一张纸,叫做“纸皮”。
一般的人撕开纸皮后都将其当垃圾处理掉,但老人绝不浪费,他在纸皮上勾了许多画样子,很多纸皮画都成了很珍贵的东西。
除了纸皮外,老人甚至连买东西的包装纸,比如包鞋、包书、包糖食的纸都分大小留着,作为起画稿之用。
齐白石就连作画时的每一笔墨都要用到淋漓尽致,惜墨如金。
白石老人非常注重墨色的运用。
他用墨非常精细,总是把每一笔的墨全部用光,才会去洗笔。
当画完一幅画的时候,他笔洗里的水还是清澈的。
如果你看了上面的故事,就武断地认为齐白石是一个锱铢必较、抠门绝顶的人,那么下面的事实却又告诉你一个截然相反的齐白石。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广东专版)3
201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人教广东专版)3 课时作业(三) [正确使用熟语] [时间:45分钟 分值:45分] 1.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青岛一名骑马上班的男青年被民警拦住。
“马路马路,为什么不能骑马上路?”男青年被拦住后有些愤愤不平。
然后,他悠然自得地坐在马背上,一手扯着缰绳,另一只手不停地拨打着电话,对身旁呼啸而过的重型卡车视而不见。
当时围观的市民对男青年的做法不赞一词,纷纷指责他骑马上下班是“搞噱头”、“哗众取宠”、“威胁交通安全”。
可事后网络上一些人则认为男青年的行为很酷,也是城市中一道风景线。
A.愤愤不平 B.视而不见 C.不赞一词 D.哗众取宠 2.2011·山东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对于这座神秘的古代墓葬,专家们希望能从漫无边际的史料中找到一些关于它的蛛丝马迹。
B.从长辈们的闲言碎语中,他了解到父亲乔明志曾经是一位屡立奇功、威名赫赫的抗日英雄。
C.在44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D.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时要谨慎。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A.同是豪放派词人,苏东坡和辛弃疾可谓半斤八两,但苏东坡似乎参透了人生,而辛弃疾的词中则时时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愤。
B.近年来,一部七八十年前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开明国语课本》重印,被人们纷纷抢购至屡屡断货,一时引得学者们评头品足。
C.2010年世界花样滑冰大奖赛总决赛上,庞清、佟健不负众望,以高难度的技术动作和诗画般美妙的表演,获得花样滑冰大奖赛银奖。
D.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法国和德国的态度可谓南辕北辙:法国派战机实施空中打击,德国则把自己的军舰从地中海中撤出。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年3月,日本9级大地震引发了海啸和核泄漏。
高考语文(新课标人教版)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3.doc
课时作业三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朱弁,字少章,徽州婺源人。
少颖悟,读书日数千言。
既冠,入太学,晁说之见其诗,奇.之。
靖康之乱,家碎于贼,弁南归。
建炎初,议遣使问安两宫,弁奋身自献。
至云中,见粘罕,邀说甚切。
粘罕不听,使就馆,守之以兵。
弁复与书,言用兵讲和利害甚悉。
绍兴二年,金人忽遣宇文虚中来,言和议可成,当遣一人诣元帅府受书还。
虚中欲弁与正使王伦探策决去留,弁曰:“吾来,固自分必死,岂应今日觊幸先归。
愿正使受书归报天子,成两国之好,则吾虽暴骨外国,犹生之年也。
”伦将归,弁请曰:“古之使者有节以为信,今无节有印,印亦信也。
愿留印,使弁得抱以死,死不腐矣。
”伦解以授弁,弁受而怀之,卧起与俱。
金人迫弁仕.刘豫,且诱之曰:“此南归之渐。
”弁曰:“豫乃国贼,吾尝恨不食其肉,又忍北面臣之,吾有死耳。
”金人怒,绝其饩遗以困之。
弁固拒驿门,忍饥待尽,誓不为屈。
金人亦感动,致.礼如初。
久之,复欲易其官,弁曰:“自古兵交,使在其间,言可从从之,不可从则囚之、杀之,何必易其官?吾官受之本朝,有死而已,誓不易以辱吾君也。
”且移书耶律绍文等曰:“上国之威命朝以至,则使人夕以死,夕以至则朝以死。
”又以书诀后使洪皓曰:“杀行人非细事,吾曹遭之,命也,要当舍生以全义尔。
”乃具酒食,召被掠士夫饮,半酣,语之曰:“吾已得近郊某寺地,一旦毕命报国,诸公幸瘗我其处,题其上曰‘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于我幸.矣。
”众皆泣下,莫能仰视。
弁谈笑自若,曰:“此臣子之常,诸君何悲也?”金人知其终不可屈,遂不复强。
(《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晁说之见其诗,奇.之奇:以……奇B.金人迫弁仕.刘豫仕:做官C.金人亦感动,致.礼如初致:表达D.于我幸.矣幸:宠幸D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朱弁宁死不屈精神的一组是()①议遣使问安两宫,弁奋身自献②固拒驿门,忍饥待尽③使弁得抱以死,死不腐矣④复欲易其官⑤有死而已,誓不易以辱吾君也⑥要当舍生以全义尔A.①④⑤B.②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弁年少时很聪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十八)传记阅读(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齐白石的吝啬与慷慨潘剑冰齐白石是很会过日子的人,俭而近乎吝,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趣味横生的话柄。
齐白石自己打造了一个大柜子,吃的用的全都锁在里面,钥匙随身带着。
黄永玉在《比我老的老头》里,谈到自己经李可染引荐第一次拜见齐白石的情景:老人见到生客,照例亲自开了柜门的锁,取出两碟待客的点心。
一碟月饼,一碟带壳的花生。
路上,可染已关照过我,老人将有两碟这样的东西端出来。
月饼剩下四分之三;花生是浅浅的一碟,“都是坏了的,吃不得!”寒暄就座之后我远远注视这久已闻名的点心,发现剖开的月饼内有细微的小东西在活动;剥开的花生也隐约见到闪动着的蛛网。
这是老人的规矩,礼数上的过程,倒并不希望冒失的客人真正动起手来。
天晓得那四分之一块的月饼,是哪年哪月让馋嘴的冒失客人干掉的!不过,很多人未必像黄永玉这样了解老人的心思,他们初来乍到,或许觉得却之不恭,只好勉为其难尝一尝。
张大千就说过包括自己在内不少人在齐家吃到过“发霉的点心”。
在穿的方面,齐白石一直“从一而终”,一件衣服除非不能再穿了,否则绝不将之抛弃。
他晚年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大型宴会,每次都穿着一件蓝布袍子。
这是他唯一的“礼服”,多少年未曾变过。
后来在九十五岁寿辰时,学生们实在看不下去了,大家凑份子,给他买了一件新大褂。
画家用的画纸主要是宣纸,买回来的宣纸外边包着一张纸,叫做“纸皮”。
一般的人撕开纸皮后都将其当垃圾处理掉,但老人绝不浪费,他在纸皮上勾了许多画样子,很多纸皮画都成了很珍贵的东西。
除了纸皮外,老人甚至连买东西的包装纸,比如包鞋、包书、包糖食的纸都分大小留着,作为起画稿之用。
齐白石就连作画时的每一笔墨都要用到淋漓尽致,惜墨如金。
白石老人非常注重墨色的运用。
他用墨非常精细,总是把每一笔的墨全部用光,才会去洗笔。
当画完一幅画的时候,他笔洗里的水还是清澈的。
如果你看了上面的故事,就武断地认为齐白石是一个锱铢必较、抠门绝顶的人,那么下面的事实却又告诉你一个截然相反的齐白石。
20世纪50年代初,黄苗子第一次跟着李可染去见齐白石,临分别时白石老人颤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掏出二元人民币,一人一元。
黄苗子正要推辞,李可染悄悄地对他说:“这是老师的规矩,如果不要,他会生气的。
”黄苗子只好恭敬不如从命,此后他去齐家经常获赐车钱。
当年的一元人民币可不比当今,50年代国内一克黄金的收购价也不过三四元钱。
齐白石偶尔也会到学生的家中去走走。
一次他到弟子许麟庐家,那天正好许的妻子生下了儿子小九,老人知道了很开心,马上拿出十块钱给刚出生的小孩子当见面礼,另外还拿出五块钱给保姆。
还有一次,他看见许麟庐的大儿子,问:“你喜欢画吗?”许家老大说喜欢,老人又问他喜欢什么,答说青蛙,老人当场就用许麟庐的笔墨画了一张青蛙送给许家老大。
齐白石对于自己的学生和朋友从来不吝惜自己的画,常常慨然相送。
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齐白石所任教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被迫停办,临别时齐白石让弟子们各自说出所喜爱的花鸟虫鱼,赠每人一幅画作纪念。
对于自己的朋友和学生,齐白石也从不遮掩自己的“看家本领”。
张大千的老师曾熙平时写字都躲到楼上去,非得意门生不准随侍旁观,因此即使是他的学生也没有几个能够得其真传。
而白石老人作画却从不避人,对于求学的后生更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
如果说画技是齐白石最值钱的东西,那么他对于这最值钱的东西恰恰是最慷慨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白石老人从来不因为钱财而出卖自己的人格。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白石老人困居被敌伪统治的北平,此后敌伪的大小头子时不时来拉拢老人,送东西、请吃饭、拉交情,甚至要求老人跟他们一起照相,或是参加什么盛典,这些都遭到了齐白石的严词拒绝。
为了不跟他们纠缠不清,也因懒得跟他们多说废话,齐白石在家门口贴了一张纸条,上写十二个大字:“白石老人心痛复发,停止见客。
”迫于生计,齐白石还要继续卖画,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又在大门口贴出了这样一张告白: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
黄苗子说:“在当时的北平,这张告白传遍了全城,大家把老人这份告白和程砚秋息影在西郊留须种田,坚决不给敌伪演戏的事,同样传为艺林的千秋佳话。
”(选自潘剑冰《最艺术,最民国》,有删改)相关链接齐白石出身贫寒,少年困顿,早年就是一个普通木工,直到27岁开始拜师学诗、学画,57岁时独闯北京,本以为能在北京画画谋生,但早期不顺,画作卖不出去是常有之事。
60多岁后,作品方得到认可,终于卖出了好价钱。
也正是由于早期的颠沛流离,加之晚年卖画是其主要谋生渠道,因此无论是卖画还是卖印,无论买家是谁,概不赊账,绝不还价。
(何暖之《大师另一面:齐白石小气出名》)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黄永玉第一次拜见齐白石,齐白石拿出“发霉的点心”招待他,黄苗子第一次见齐白石,齐白石却送他车钱,可见齐白石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待客的。
B.齐白石把吃的用的都锁在自己打造的大柜子里,钥匙随身带着,穿的衣服也是不能再穿了才丢弃,这一点与守财奴葛朗台有惊人的相似。
C.齐白石作画时的每一笔墨都要用到淋漓尽致,一幅画完成,他笔洗里的水依然清澈见底,能够把墨用得如此巧妙、节约,境界非常之高。
D.齐白石对自己的学生从不吝啬,他不但送画给学生,还偶尔去学生家走走,关照一下学生生活,对求学者更是毫无保留地传授他“最值钱”的画技。
E.本文围绕“吝啬与慷慨”来选材,介绍了绘画大师齐白石颇具天真童趣的事迹,展现了他非凡的人格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崇敬和赞扬之情。
解析:A项,“齐白石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待客的”属主观臆断。
B项,“这一点与守财奴葛朗台有惊人的相似”错,葛朗台是真吝啬,齐白石是节约俭省,而非真吝啬。
E项,“天真童趣”说法不准确,文章主要介绍的是齐白石的吝啬与慷慨,只有齐白石为许麟庐的大儿子画青蛙一事略显其“天真童趣”。
答案: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
2.文中为什么要写黄永玉、曾熙和程砚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答本题,要回归原文,找出黄永玉、曾熙、程砚秋在文中出现的位置。
通过阅读和分析不难得出,黄永玉出现在文章第二至四段,写黄永玉的经历是为齐白石的节俭提供佐证;曾熙出现在文章第十二段,写曾熙是为了凸显齐白石的慷慨,不吝教;程砚秋出现在文章第十四段,写程砚秋起到了类比的效果,程砚秋为抵制日伪政府息影在西郊留须种田,齐白石为躲开敌伪的拉拢张贴告白,这一类比,揭示出了时代背景,表现了他们共同的价值追求。
答案:写黄永玉是用黄永玉的亲身经历真实地说明齐白石的近乎吝啬的节俭。
写曾熙是将曾熙与齐白石进行对比,凸显齐白石的慷慨、不吝教。
写程砚秋是将程砚秋同齐白石进行类比,揭示了时代背景,写出了齐白石保持民族气节的不易,表现了具有血性的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追求。
3.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齐白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找出人物的相关事迹并进行筛选、整合,在此基础上概括人物的品质特征。
通过分析不难得出,一至七段主要写齐白石的节俭,八段为过渡段,九至十二段写齐白石的慷慨大度,十三至十四段写齐白石的高尚气节。
注意阐述时应有概括有分析。
答案:①生活节俭。
吃的用的都锁在自己打造的大柜子里,钥匙随身带着;在穿着方面“从一而终”;在纸皮和包装纸上起画稿;惜墨如金,用墨精细,每一笔的墨全部用完才去洗笔。
②关心学生,慷慨大度。
送学生车钱,关心学生家人,送学生画;作画从不避人,画技毫无保留。
③他有着高尚的民族气节,坚决维护个人尊严。
不因钱财而出卖自己的人格,坚决不接受敌伪的拉拢。
4.作为一位享誉海内外的绘画大师,齐白石却留下了“吝啬”的话柄,你是如何看待齐白石的“吝啬”的?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要求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对齐白石“吝啬”的看法,作答时,首先要亮明观点,然后阐释原因,最后说明“吝啬”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观点要从文本和相关链接中提炼概括,观点要鲜明,语言要简练。
原因要结合齐白石的出身、经历、奋斗历程等方面来阐释,阐述要全面中肯,有说服力。
现实意义要结合国情和现实分析,提倡节俭。
答案:①齐白石的“吝啬”是假吝啬真节俭,是念物力维艰、节俭度日的表现。
我们应该提倡节俭。
②齐白石老人是真正过过穷日子的人,是真正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道理的人。
更难得的是,齐白石老人最终功成名就,进入“得志者”的行列,却不“得志而忘形”,永远保持农家子淳朴与节俭的本色,仅这一点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了。
而他假吝啬之外的真慷慨,又让我们看到了齐白石的另一种高尚境界。
③当今社会稳定富足,我们享受生活,但我们无权浪费。
贫穷需要节俭,富裕更不能忘节俭。
节俭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个人涵养,是一种文明的传承、美德的延续,是亘古不变的永恒时尚。
节俭光荣,浪费可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不为人知的氢弹功臣:于敏青少年时代于敏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度过的,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他留下惨痛的记忆,也激发了他为国解难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