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选自《韩非子》)【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球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选自《吕氏春秋》)【注】①遽(jù):迅速,急忙。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郑人有且置履者________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③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④不亦惑乎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你认为【甲】文段中“郑人”可笑的地方表现在哪里?(4)有人说,【乙】文段写的是“蠢人蠢事”,请简要概括这个“蠢人”所做的“蠢事”。

(5)读了【甲】【乙】两则寓言后,你得到的共同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将要;测量;坠落;迷乱,糊涂(2)①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②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写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3)尺码是根据脚量出来的,自己亲自去买鞋居然还要先量尺码;买鞋时,尺码忘带,还要回去拿;别人反问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还执迷不悟。

(4)一个渡江的楚人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便从记号处跳入水中寻找落水的剑。

(5)做事不可以拘泥、死板,要善于变通。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

且:将要。

②句意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度:测量。

③句意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精品】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精品】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精品】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割席断交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释】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

华歆: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依附曹操父子。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________②宁读书如故________(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子非吾友也。

(3)文中管宁、华歆对片金和轩冕过门这两件小事的不同反映,导致管宁和华歆断交,给你怎样的启示?【答案】(1)一同或一起,共同;从前或原来(2)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意思对即可)(3)启示: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

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意思对即可)【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容易,没有古今异义词,如“共”:一同或一起。

“故”:从前或原来。

现代汉语都有其义项。

(2)此题中注意“子”是“你”之意。

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子非吾友也”判断句的翻译。

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

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如可从志不同道不合难以为友的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一同或一起,共同;从前或原来⑵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意思对即可)⑶启示: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含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无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目:“非人战!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乙]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管宁、华歆:汉末魏初时名士。

②捉:检,拾。

③尝:曾经,④轩冤: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尊君在不 ________②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③华捉而掷去之 ________④宁读书如故 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3)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答案】(1)同“否”;回头看;代词,代指金子;原来从前(2)①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②管宁把席子开,与华散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友了。

”(3)①以礼相待②志同道合③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

【解析】【分析】(1)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不”:通假字词,同“否”。

“顾”:古今异词,回头看。

(2)本题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句中的“舍:放弃。

去:离开。

乃:才。

子:指你。

”几个词是赋分点。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管宁割席》,出自《世说新语·德行》,本篇通过管宁、华歆二人在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时的不同表现,显示出二人德行之高下。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②及其家穿井________③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④丁氏对曰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②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答案】(1)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2)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3)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解析】【分析】⑴①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

溉汲:打水浇田;②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

及:待,等到;③句意:有人听了就去传播。

闻:知道、听说;④句意:姓丁的答道。

对:应答,回答。

⑵①重点词:道:讲述;闻:使……知道……。

翻译: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重点词:非:不是;于:从。

翻译:(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⑶本题的答题角度有两个,一是从传播谣言者的角度,不能人云亦云,要善于分析,传闻是否合情合理;一是从丁氏的角度,与人交流时,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故答案为:⑴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⑵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⑶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语文初一上册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语文初一上册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语文初一上册文言文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献马贾祸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

芮季曰:“不如捐①之。

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

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

子无以应之则将哓②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③诸王,曰:“伯也隐。

”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郁离子·献马》)【注释】①捐:抛弃,舍弃。

②哓(xiāo):吵嚷,争吵。

此指进谗言。

③谮:诬陷,中伤。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而多信人之言/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不如捐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以子获为不止一马/屠惧,投以骨D.卒献之/生卒年月(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3)文中共有周厉王、芮伯、荣夷公三个主要人物,请分别概括其中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2.对比阅读(古文阅读)(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家中来营①者,多称尔②举止大方,余为少慰。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③,此君子也。

余服官④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⑤。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注释)①营:军营。

②尔:你。

③处约:处在困顿之中。

④服官:为官。

⑤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不要丢掉从我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一贯相传的家风。

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课外文言文阅读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③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④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②陛:宫殿台阶。

③雨(yù):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④闻命: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饱而知人之饥 /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B.雨雪三日而不霁 / 切问而近思C.婴闻之古之贤君 / 有闻而传之者D.温而知人之寒 / 温故而知新(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

(3)这则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刺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視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

狼自苫中探爪入。

居急捉之,令不可去。

顾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①。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注】①吹豕之法:吹豕,即吹猪,吹豕之法是指屠户杀猪的时候,为了剥皮方便,往往在猪的一只脚上割出一个小口,然后用嘴对着这个口吹气,直到猪皮与肉分离。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

【优选】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边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 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 于身。

其阴逾⑤ 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选自《中华寓言故事》)【注】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 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 衽:席子。

④ 濡(rú):沾湿。

⑤ 逾:通“愈”,更加。

(1)解说以下划线的词。

①徙衽以从阴 ________②其阴逾去 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详尽表此刻: ________。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

【答案】( 1)挪动;走开(2)这个方法用在白日是奇妙的,而用在夜晚是蠢笨的。

(3)夜晚也跟着树影挪动席子(4)要见机而作,适应变化,不可以够仅凭经验做事,不要固步自封【解析】【解析】( 1)①句意为: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跟着树荫走。

徙:挪动;② 句意为:树影越移越远了:去;走开。

(2)句中要点词语有:是,这;于:在;夕:夜晚。

句意为:这个方法用在白日是奇妙的,而用在夜晚是蠢笨的。

(3)文中郑人“拙”详尽表此刻“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

(4)此题观察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

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挪动;走开;( 2)这个方法用在白日是奇妙的,而用在夜晚是蠢笨的;②是 / 吾剑之所从坠(3)夜晚也跟着树影挪动席子;(4)答案示例:①状况老是在不停变化,不可以够只用老眼光、老方法去解决新问题,否则就会碰钉子。

② 拘泥执拗,不知变通,是不可以够办成事情的。

③ 客观世界在不停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必然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

【谈论】⑴ 观察对常有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徙能力。

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选自《韩非子》)【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球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选自《吕氏春秋》)【注】①遽(jù):迅速,急忙。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郑人有且置履者________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③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④不亦惑乎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你认为【甲】文段中“郑人”可笑的地方表现在哪里?(4)有人说,【乙】文段写的是“蠢人蠢事”,请简要概括这个“蠢人”所做的“蠢事”。

(5)读了【甲】【乙】两则寓言后,你得到的共同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将要;测量;坠落;迷乱,糊涂(2)①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②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写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3)尺码是根据脚量出来的,自己亲自去买鞋居然还要先量尺码;买鞋时,尺码忘带,还要回去拿;别人反问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还执迷不悟。

(4)一个渡江的楚人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便从记号处跳入水中寻找落水的剑。

(5)做事不可以拘泥、死板,要善于变通。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

且:将要。

②句意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度:测量。

③句意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初一语文上册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初一语文上册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初一语文上册文言文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狼蒲松龄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并驱如故________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③意暇甚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叙述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寥寥几笔就勾画出屠户处境的危急,扣人心弦。

B.面对贪婪的恶狼,屠户虽然感到恐惧,但是他不迁就退让,先“投以骨”,以争取更有利的斗争时机。

C.屠户“奔倚”在积薪之下,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前后受敌的处境。

D.第⑤段是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阐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最终也会被人的勇敢与智慧打败。

2.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初一上册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

初一上册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

初一上册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对比阅读(古文阅读)(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家中来营①者,多称尔②举止大方,余为少慰。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③,此君子也。

余服官④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⑤。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注释)①营:军营。

②尔:你。

③处约:处在困顿之中。

④服官:为官。

⑤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不要丢掉从我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一贯相传的家风。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②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3)阅读(甲)文,谈一谈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4)(甲)(乙)两文都是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及感悟对后辈的谆谆告诫。

(乙)文中曾国藩认为年轻人要有所作为,应该做到哪些方面?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习惯说(清)刘蓉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渐渐扩展。

③踬:跌绊。

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一日/吾日三省吾身B.贵乎慎始/不义而富且贵C.顾而笑曰/顾野有麦场D.至使久而即乎其故/温故而知新(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3)《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1)C(2)俯而读 /仰而思 /思而弗得/ 辄起绕室以旋。

(3)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

(或:要重视学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

)【解析】【分析】(1)A项,前一句句意为:一天。

日:天。

后一句句意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日:每天。

B项,前一句句意为:所以,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贵:可贵。

后一句句意为: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贵:富贵。

C项,前一句句意为:回过头笑着对我说。

顾:回头看。

后一句句意为:后头看到田野里有个打麦场。

顾:回头看。

D项,前一句句意为: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

故:原来的,旧的。

后一句句意为:已经攻克,鲁庄公问其中的缘故。

故:原因,缘故。

故选C。

(2)“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意思是:(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其二》)【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

狼自苫②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③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④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⑤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⑥,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⑦能作此谋也!(选自蒲松龄《狼·其三》)【注】①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

②苫:用草编的席子。

③顾:但是。

④盈:满。

⑤豕:猪。

⑥移时:过了一段时间。

⑦乌:哪里,怎么。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③股直不能屈________④遂负之以归_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屠乃奔倚其下太丘舍去,去后乃至B. 其一犬坐于前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C.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以吹豕之法吹之D.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为人谋而不忠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含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含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因往晓之________②终日在天中行止________③奈何忧其坏________④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2)与“杞人忧天”意思相近的成语是________,意思相反的成语是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②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

(4)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做怎样的评价?【答案】(1)告知,开导;行动,活动;为何,为什么;同“释”,解除、消除(2)庸人自扰;高枕无忧(乐天安命)(3)①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②你踩踏着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

(4)嘲讽了一些为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而担心的人。

评价:一些事情虽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我们要在灾难发生之前,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

②句意为: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

行止:行动,活动;③句意为: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奈何:为何,为什么;④句意为: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

舍:同“释”,解除、消除。

(2)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

本文具有讽刺意义。

可以寻找词典的解释。

庸人自扰,其意思是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从这则寓言中得出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庸人自扰”。

意思相反的成语高枕无忧(乐天安命)。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①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②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③入两股间。

今乃④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苏轼《东坡志林》)【注】①曝:晒。

②拊(伯)掌:拍手。

③搐(chU):抽缩。

④乃:却。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八.好书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尾搐入两股间/屠自断其股C.处士笑而然之/舍然大喜D.不可改也/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这则故事给人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C(2)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3)这则故事来说明实践出真知,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

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解析】【分析】(1)A选项中“好〃都是"喜欢〃;B选项中的“股〃都是"大腿〃;C选项中的“然〃分别是“认为是对的〃和"的样子〃;D选项中的“也〃都是“表判断〃的意思。

故选C。

(2)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的意思是:(杜处士)尤其珍爱,用玉做了画轴并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3)本文叙写了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文章告诉人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要因事求人,取长补短。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攻郡③,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郡尽空。

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视④谓曰:“我辈败⑤义之人,而入有义国。

”遂班军⑥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①荀巨伯:人名。

②值:适逢。

③郡:城。

④相视:看望。

⑤败:毁坏。

⑥班军:调回军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 吾今死矣,子可去/去后乃至。

B. 有疾不忍委之/相委而去。

C. 而入有义国/与儿女讲论文义。

D. 而敢独止?/人不知而不愠。

(2)请用三条“/”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案】(1)C(2)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解析】【分析】(1)A项的“去”解释为:离开;B项的“委”解释为:丢弃;C项的“义”解释为:正义,情义/含义;D项的“而”解释为:表转折关系。

故选C。

(2)句子翻译为: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

故断句为: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结合“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分析得出:对友忠诚;结合“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分析得出:舍生取义;结合“我辈败义之人,而入有义国。

”分析得出:坚守信义。

故答案为:⑴ C⑵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⑶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及其家穿井( ) (2)有闻而传之者( )(3)国人道之( ) (4)丁氏对曰(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和“闻之于宋君”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夫君子之行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久之 D.因往晓之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4.宋君所听说的事和丁氏所说的事有什么不同?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耽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战?止增笑耳。

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缀行甚远(2)其一犬坐于前(3)意暇甚6.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7.下列对文章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狼》选自《聊斋志异》卷六,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本文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

B.作者通过“复投之”“大窘”等词语,描写出了屠户的一种退让和惧怕心理。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练习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练习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练习及参考答案咏雪1.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________;今义:指儿子和女儿)(2)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________;今义:因为)2.重点词语(1)寒雪日内集( )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划分朗读节奏。

(每个句子划分两处)(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未若柳絮因风起陈太丘与友期行1.通假字尊君在不(“____”同“____”,________)2.词类活用友人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________)3.重点词语(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太丘舍去()(3)相委而去() (4)相委而去()(5)君与家君期日中() (6)友人惭,下车引之() (7)元方入门不顾()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去后乃至。

(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3)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划分朗读节奏。

(划分两处)君与家君期日中参考答案咏雪1.(1)文中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2)趁、乘2.(1)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相比3.(1)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2)(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未若/柳絮/因风起。

陈太丘与友期行1.不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2.感到惭愧3.(1)约定(2)舍弃(3)舍弃(4)离开(5)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6)拉,牵拉(7)回头看4.(1)(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2)陈元方那年七岁,在门外嬉戏。

(3)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5.君/与家君/期日中。

《论语》十二章1.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_”同“____”,________)(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____”同“_____”,________)2.一词多义(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_____)可以为师矣(动词,_____)(2)而学而时习之(连词,_____)学而不思则罔(连词,_____)博学而笃志(连词,_____)(3)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_____)仁在其中矣(代词,_____)(4)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_____)温故而知新(动词,_____)3.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________)(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________) (4)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________)4.古今异义(1)有朋自远方来(古义:________;今义:朋友)(2)吾日三省吾身(古义:________;今义:数词,三)(3)可以为师矣(古义:________;今义:表示许可或可能)(4)思而不学则殆(古义:________;今义:几乎,差不多)(5)饭疏食,饮水(古义:________;今义:疏通)5.重点词语(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传不习乎() (3)四十而不惑() (4)学而不思则罔() (5)人不堪其忧()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博学而笃志()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蒲松龄《狼》两则,回答问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

欻一狼来,瞰担中肉,似甚涎垂,步亦步,随屠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①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

狼乃止。

屠即径归。

昧爽②往取肉,(a)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b),则死狼也。

仰首(c),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③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注】①蚤:通“早”。

②昧爽:拂晓。

③直:通“值”,价值。

(1)将“审视、遥望、近之”分别填入【乙】文a、b、c三处,正确的顺序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②一狼洞其中________③有屠人货肉归________④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①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②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4)“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作者认为【乙】文中狼“可笑”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遥望;近之;审视(2)看,视;名词用作动词,挖洞;卖;暂且(3)①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②当时狼皮价格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由于得到了这张狼皮)小赚了一笔。

(4)【乙】文中的狼缘木求肉、贪婪愚蠢,所以可笑。

【解析】【分析】(1)文中屠夫第二天来取肉,先从远处看到树上悬着一个大东西,好像人上吊死的样子,大惊;后来迟疑地走近看,原来是死狼;最后再抬头仔细看,发现狼口咬住肉,但钩子钩住了狼的腭部。

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来写的,所以a、b、c三处,应填写的词语分别是:“遥望、近视、细审”。

考点:点评: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原文内容,理解作者写作思路,然后再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2)①屠夫回头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顾:回头看;②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

洞:名词作动词,打洞;③有个屠夫卖肉回来。

货:卖;④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等明天早上再来取肉。

姑:暂且。

(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

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

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①句中重点词有:“黠”,狡猾;“而”,表转折,可是、但是;“顷刻”,一会儿;“毙”,被砍死;“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

句意为: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②“时”,当时;“直”,通“值”,价值。

句意为: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黄金呢。

(于是由于)屠夫(得到了这张狼皮,)发了一笔小财。

(4)“缘木求鱼”:爬上树去找鱼。

比喻方向不同、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

乙文中的狼缘木求肉、不知变通,贪婪愚蠢,为了眼前蝇头小利白白失了性命,实在愚笨可笑至极!故答案为:(1)遥望、近之、审视。

(2)看,视;名词用作动词,挖洞;卖;暂且。

(3)①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②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黄金呢。

(于是由于)屠夫(得到了这张狼皮,)发了一笔小财。

(4)乙文中的狼缘木求肉、贪婪愚蠢。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选词填空的能力。

理清写作顺序。

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解答;⑵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

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⑶本题的是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⑷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选文内容,然后再根据题干要求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最后归纳出答案,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从《现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4)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答案】(1)C;A;B;B(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4)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解析】【分析】(1)①句翻译:你的父亲学我,故选C。

②句翻译: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故选A。

③翻译: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

故选B。

④翻译:周公没有学孔子。

故选B。

(2)根据句意: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故句子划分为: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4)“此事”指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现代话就是: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故答案为:(1)C、A、B、B(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4)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辨析。

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这些意义是同属一个本义(基本意义)的转义,引申、派生或衍生意义。

解答本题,先读一读句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提取出划线字的语境义,再对照义项选择即可。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断不好,所以先读一读句子,体会语感节奏,分析句子成分后再谨慎短句。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注意: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等;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据此思考言外之意即可。

【附参考译文】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绍。

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

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1)下面句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 君与家君期日中/吾日三省吾身B. 公大笑乐/好之者不如乐知者C. 元方时年七岁/学而时习之D.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翻译句子。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咏雪》中“儿女”的含义与今天不同,这里的“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人。

B. 谢太傅“欣然、大笑乐” ,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轻松和谐。

C. 陈太丘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

D. 友人由“怒”到“惭”,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无信与无礼。

【答案】(1)D(2)①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

②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C【解析】【分析】(1)A项,太阳/每天;B项,通“悦”,高兴的样子/喜欢,爱好;C 项,当时/按时;D项,信用/信用。

故选D。

(2)①儿女:子侄辈。

句意: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

②非:不是;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而,是连接动词“委”和“去”,表承接的连词;委,丢下,舍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