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社会学教程(四)笔记 (1)
04社会学教程(四)笔记 (1)
第十章社会问题第一节社会问题概述一、什么是社会问题1、社会问题研究在社会学学科中的地位社会问题是那些对社会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不利影响的现象社会学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要求研究社会问题2、社会问题的含义问题两种理解;默顿理解社会问题是指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而需要运用社会群体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1、破坏性2、普遍性任何社会都存在;任何时期都存在3、复杂性成因复杂;影响复杂4、时空特征三、社会问题的认定1、广度和烈度影响范围;影响严重程度2、认定社会问题的不同观点客观主义的观点心理认知论的观点其认定既有客观的一面,也有主观认定的作用,是个复杂的过程四、看待社会问题的角度1、社会病理学的观点社会不正常的表现2、社会解组论社会规范、制度失效,联系松散、社会秩序混乱3、价值冲突论冲突;亚文化;种族冲突4、偏差行为论行为偏差、蔓延偏差行为:迪尔凯姆社会变迁;差异交往论5、标签论标签6、批判取向的社会问题观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人道主义;病态社会7、社会建构理论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不同参与者对社会问题形成过程的影响,关注社会问题界定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影响力的比较和互动第二节人口问题一、人口问题的实质1、人口问题是世界性问题人口;两种关系2、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是人口问题的基本关系人口问题的实质;“两种生产”理论生产能力低:生产资料不足;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素质低二、人口理论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英国;《人口原理》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两个抑制贵族立场2、适度人口论看法多元适度人口是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保持某种特定标准或指标达到最高水平所需要的人口数量理想状态;罗马俱乐部3、人口过度理论人口转型理论;诺特斯坦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三、中国人口问题1、发展、现状和问题(1)发展与现状人口数量、性别比、年龄构成、城市化、分布(2)问题规模过大抑制社会发展;年轻人口比重大就业压力(对比人口红利);质量不高;老龄化(老龄化社会、年轻型人口、中间型人口、老年型人口)2、成因(1)历史和文化原因多子女生育文化;奖励耕战(2)政治方面原因马寅初《新人口论》(3)人口惯性指以往的人口规模和结构对后来的人口过程的影响桑巴德人口再生产类型周期性四、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途径1、控制人口数量2、提高人口素质3、大力发展经济缓解人口压力:缓解两种生产的矛盾;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缓解劳动力过剩等第三节劳动就业问题一、劳动就业的概念和类型1、劳动就业的概念劳动就业简称就业,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广义,劳动就业就是将其劳动能力同生产资料相结合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自然就业;非自然就业2、类型与状态稳定的就业;临时性就业;阶段性就业、灵活就业充分就业;不充分就业;就业率3、劳动就业的意义对社会:创造财富;社会发展;社会秩序对个人:收入;地位二、失业及其成因1、失业及其表现形式失业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希望、但找不到劳动或工作岗位,无法实现自己拥有的劳动力的价值,而使劳动力资源处于闲置状态的现象表现形式:失业;待业显性失业;隐性失业2、失业的类型(1)正常性失业在某一个社会某一时期,存在一定比例的失业率被认为是正常的,即正常性失业其中,摩擦性失业(2)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导致的失业(3)技术性失业技术排挤工人(4)季节性失业由于季节变动、某些部门被迫停业而导致的失业3、失业的成因及影响(1)成因分析个体原因;社会原因经济原因;社会方面的原因(2)失业的影响个人;社会社会需要一定的失业率,但不能过高三、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就业问题城乡二元就业体制:计划;自然劳动积极性、劳动效率、隐性失业2、当前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因素:劳动力资源过剩;劳动就业制度的市场化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全球化等问题:就业压力;隐性失业显性化;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合法权益维护等3、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途径发展经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服务业;法规制度建设:统一劳动力市场建设、劳动保障第四节贫困问题一、贫困的界定和类型1、什么是贫困(1)经济学对其定义因经济收入不足而不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平或可接受生活标准的状况贫困线:社会中家庭平均收入的一半,人均收入低于这个水平的家庭即为贫困家庭收入法;菜篮子法(2)社会-经济的定义超出纯经济范围贫困线;恩格尔系数(60%)2、贫困的类型(1)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收入不足以维持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状态相对贫困是与某一生活标准相比较而呈现的贫困状态,是优于绝对贫困的贫困状态(2)个案贫困和群体贫困结构性贫困是指由于社会结构、分配制度不平等而造成的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贫困现象二、关于贫困的理论1、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再生产过程和机制:贫困-投资不足-低产出-低收入;低收入-消费不足-不能刺激生产-产量和生产率低-低收入分配2、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舒尔茨:个人和社会为了获得收益而在劳动力的教育培训等方面所做的各种投入称为人力资本投资贫困的根源在于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3、社会不平等理论马克思;冲突理论贫困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是贫困的社会责任论基尼系数4、贫困文化理论刘易斯;贫困亚文化贫困的个人责任论5、功能主义的贫困观贫困、社会分层、积极功能甘斯:贫困的积极作用三、我国的贫困问题1、我国贫困问题的历史与变化2、当前我国城市的贫困与反贫困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不同特点产业结构调整;制度转变扩大就业;实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库茨涅兹:倒U型曲线,即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腾飞时期国民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的现象第十一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的含义和功能一、社会控制的含义1、社会控制概念的来源两种来源罗斯《社会控制》:人性的自然秩序——同情心、互助性、正义感社会控制论:将控制论的思想运用于社会系统的管理,即社会控制论2、含义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社会控制论;社会有机论;功能主义的社会观二、社会控制的类型1、统治与制约(1)统治建立在外在的强制力量基础上的控制方式,当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运用强制性的手段迫使他人去遵守既定规范时就表现为统治(2)制约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由于人们认同某种规范而产生的、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控制方式2、正时控制和非正式控制根据规范形态的不同(1)正式控制也称形式化的控制,它是使用比较成型、比较正规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2)非正式控制3、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控制力的直接来源(1)外在控制(2)内在控制社会化4、积极的控制和消极的控制(1)积极的控制建立在积极的个人顺从动机之上,以倡导、鼓励为特征、防止违规行为发生的控制方式(2)消极的控制运用惩罚手段制裁某些违规行为的控制三、社会控制的功能1、社会控制的必要性保护社会利益霍布斯2、社会控制的功能(1)维持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是指社会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相对稳定和有序,在运行中相互协调与平衡的状态(2)维持正常生活(3)促进社会发展一定的社会控制不但会使社会有秩序,也会促进社会的顺利发展,一定的社会控制不能压抑人们合理的竞争行为3、社会控制的反功能(1)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多数人的利益(2)僵硬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社会控制的限度四、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平衡—广泛共意适度社会控制难点:人们对自由和控制的重要性看法不同;利益复杂;具体情况复杂性社会控制的价值标准:人类的福利第二节社会控制的方式社会控制的方式,指社会和群体以何种方式、何种手段去预防、约束和制裁其成员的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违规行为一、习俗、道德和宗教1、习俗(1)习俗的含义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循的风俗和习惯;地域性;改变缓慢性(2)习俗的社会控制作用行为指导和约束;有的习俗有优劣之分2、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道德也称道德规范,它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是非、善恶、正义与非正义、正当与非正当进行评价的标准道德规范的两种形态:理论规范;习俗性规范德治VS法治道德阶级性、集团型;多种道德原则;私德、公德;道德冲突3、宗教及其社会控制作用(1)宗教及其基本状况生产力和科学水平低下;神圣物;人格化、神三大宗教(2)社会控制作用教规、宗教仪式、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内在控制和外在控制:教育和制裁二、政权、法律和纪律1、政权的社会控制作用政权是建立在某种合法性之上的,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权力,是国家一切权力的基础,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控制手段2、法律的社会控制作用法律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由国家政权保证并强制执行的行为准则权威、严厉、普遍、有效权威性和有效性: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严肃性;普适性制裁VS警示法度合理;执法公正;民众懂法3、纪律的社会控制作用纪律是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为其成员规定的行为准则,是他们用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成员,促使其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约束性;强制性组织性质、任务、环境决定了纪律的严明程度制裁;教育三、社会舆论与群体意识1、社会舆论(1)社会舆论及其特点社区舆论是社会上众人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它包含了对于此一事件或现象的是非曲直之评价民间舆论;权力者制造的舆论由现实问题引起;集体互动的产物;靠大众传播形成(2)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潜移默化引导;心理压力控制效果多样2、群体意识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的总和,它是成员为了维护群体的荣誉和利益对自己应该的行为的考虑互动;社会化内在控制第三节越轨行为及其控制一、越轨行为及其类型1、越轨行为的含义迪尔凯姆;失范;越轨行为越轨行为是指个人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2、越轨行为的判定及价值问题理论问题;现实问题;技术问题;价值问题(1)越轨行为的判定和文化类型文化类型不同,行为是非判断也不同(2)越轨行为判定和群体价值不同群体对同一行为不同判定(3)越轨行为与权力结构掌权者判定越轨行为相对性,而非越轨行为相对主义3、越轨行为类型(1)程度(2)个人、群体(3)正向、负向过与不及二、对越轨行为发生原因的解释1、生物学、心理学的解释(1)生物学对越轨行为的解释龙布罗梭:生理特征(2)心理学解释弗洛伊德人格理论2、社会学的解释(1)失范理论失范;自杀;迪尔凯姆(2)手段-目标论默顿:规范冲突遵从;创新;形式主义;逃避;反叛(3)亚文化群体论亚文化群体是指一定社会中、在文化价值上与主体社会有显著差异的群体主流规范;亚文化群体规范(4)标签论坦南鲍姆初次越轨;再次越轨越轨行为不在于行为本身,而是社会反应、他人定义的结果社会建构加标签是不平等的过程三、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越轨行为及其控制1、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越轨行为社会转型;大量越轨行为2、越轨行为的一些突出问题(1)群体性越轨行为群体的、有组织的行动;集体行为相对剥夺感思梅尔瑟:集体行为六条件:结构性助长;结构性紧张;概化信念;行动动员;社会控制机制(2)有权者越轨权力合法性3、越轨行为的控制(1)周密地推进改革,减少社会解组现象,制定社会政策,减轻对弱势群体的伤害社会政策(2)建立社会预警系统指标体系、监测组织体系(3)重建社会道德体系(4)加强法制建设实质合理性的法律是由以外的意识形态系统,如伦理、宗教和政治的价值观支配;形式合理性的法律靠逻辑分析揭露案件事实与法律相关的本质。
《社会学教程》每章要点及思考题
《社会学教程》每章小结及思考题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小结:1.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于1838年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提出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被认为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2. 社会学学科形成的过程中,早期的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埃米尔·迪尔凯姆(涂尔干)(1858~1917)、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卡尔·马克思(1818—1883)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3.1897年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1903年以《群学肄言》出版。
严复被认为是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
在社会学的引进和学科化过程中,吴文藻、孙本文等做了大量工作。
4.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他们关注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社会行动与社会过程、社会制度。
从综合的角度出发,可以这样界定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5. 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包括三个部分: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应用社会学。
6.社会学的功能包括:1.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3.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4.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供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7、韦伯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动的社会学家,他认为社会学的任务是理解人们的社会行动。
关键术语:实证方法:实证方法是自然学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有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
社会关系: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社会关系是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他们之间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模式。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
自考社会学研究方法大纲重点笔记(王思斌社会学教程)
社会学大纲笔记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研究性质1.社会学发展史上重要社会学家的名称及其基本贡献1)西方社会学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学三驾马车(1)孔德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创始人《实证哲学教程》 1838年①第一次提出社会学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这标志着社会学科的产生。
②提出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③把社会学理论系统化。
④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包括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与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2)斯宾塞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社会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创始人《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①提出了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论:将社会看作有机体(分散的)具有一般生物有机体社会进化论:社会进化是矛盾的,是必然的②阐述了社会学原理③他的社会学对后来功能学派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学科发展史上的进步④反对国家干预,反对社会革命,他的价值体系为资本主义作辩护(3)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家法国第一个获得任命的社会学教授现代西方社会学的奠基人《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①他最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②指出社会学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主张用社会学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分为物质(法律、劳动分工)、非物质社会现实(潮流、民族意识)③社会团结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④社会宗教理论:宗教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神的力量实质是社会力量⑤社会学研究方法理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有系统详细的论述(4)韦伯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理解社会学奠基人现代西方社会学的奠基人①开创了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相对立的“理解的”社会学传统②方法论上提出了“理想类型”的观点和“价值中立”的主张③社会行动(合理行动)社会者赋予行动一定的意义,而且这一行动与别人发生关系④政治社会学:权威:传统权威、魅力权威、法理权威其中①②理论影响了后来社会学的发展2)美国社会学(1)社会学产生于欧洲,蓬勃发展于美国。
袁方《社会学方法教程》笔记总结
《社会学方法教程》第一章:绪论1、社会研究:为了发现和解答社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2、科学研究方法体系三层次(北大2001<简>: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 (1)方法论: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它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2)研究方式: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它表明研究的主要手段与步骤。
包括研究法与研究设计类型。
四种主要研究法:统计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和间接研究;研究设计是对研究类型、研究程序和具体方法加以选择并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分类:<1>根据研究目的: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2>根据研究的时间性:横剖研究和纵观研究;<3>根据调查范围: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4>其他分类: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3)具体方法与技术:包括资料收集方法(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实验法和文献法)、资料分析方法(数据资料:统计方法、数理方法模拟法;文字资料:比较法和构造类型法)和其他技术手段和工具。
三个层次相互联系:方法论影响研究者对研究方式的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式又规定了一套与其相应得具体方法和技术。
3、科学: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4、科学三任务:描述、解释和预测事物的产生、发展与变化。
5、科学研究:以系统的、实证性的方法获取知识6、科学的性质:科学知识的性质:(1)系统性;(2)因果决定论;(3)普遍性;(4)开放性。
科学研究的性质:(5)实证性;(6)客观性;(7)明确性;(8)社会性。
7、科学的功能:技术、学术和社会功能。
8、操作化:对假设中的概念作出具体定义。
9、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1)研究对象复杂、异质性大;(2)研究更受个人因素的影响;(3)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独特性更大。
社会学_04人的社会化
有的概括为:学习生活技能,包括日常生 活技能和谋生技能,学习社会规范,内化 价值观念,学习社会角色。 有的概括为: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包括生 活自理能力和谋生技能,社会规范的社会 化,社会角色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郑杭生:发展个性,形成完善的自我观念。 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掌握生活 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理论教研室 《社会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戴维· 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 HALL出版 公司,1999年版。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 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复习思考题
1、简析狭义的和广义的社会化研究领域。 2、简述社会化的主要机构,并联系当前我 国实际情况,分析社会化过程中应注意完 善和加强哪些机构? 3、简述社会化过程的基本内容。 4、简述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化问题。
社会化过程的特点
终身性 社会化是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过程 双向性 社会化是个人与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互动 过程 阶段性 人的社会化虽然是个连续的过程,但是分阶段 进行的,不同的人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社 会化的内容、方式,承担者各不相同
第四节 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社会失范与再社会化问题 虚假社会化与真实社会化的冲突问题 中年危机:社会变迁与成人的继续社会化 老年危机与老年社会化 代差问题与双向社会化
第三节 社会化的理论、内容和过程
关于社会化的理论 库利“镜中我”理论:人们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的反 映而形成关于自我的概念。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 是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 事角色行为的能力。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分为 五个时期,即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 性期。 埃里克森:社会化贯穿人成长的一生,并把人的一生 划分为8个阶段: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怯、主动与 内疚、勤奋与自卑感、认同与角色混淆、亲密与孤独 感、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完善与绝望。 生命历程理论: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 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
佟新人口社会学第4版复习笔记知识点框架汇总
第一编绪论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一、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一方面,人口自身有其变化规律,对其研究形成了人口学和人口统计学等科学;另一方面,人口与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诸因素相互影响和作用,研究这些相对稳定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人口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它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1.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人口现象的社会性质表现为人口具有双重属性,既具有生物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人口的社会属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
(1)人口的双重属性①人口的生物属性人口的生物属性也称为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受生物规律的支配。
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等。
②人口的社会属性人类进化的历史表明,自人类产生以来,构成人口生物属性的各种生物学因素没有本质的变化;而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口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人口的平均寿命等发生了巨变,这种变化说明了人口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
表现为三个方面:a.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
物质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经济水平)决定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有关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分配的制度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b.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
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包括语言、习俗、知识、信仰和全部的人文环境影响人口的生物属性。
c.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进行的。
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规范和控制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③人口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人是社会行动者,他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社区、家庭等一系列的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和他人,这表明人类的生物属性深受社会属性的影响和制约。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考研笔记(1)
政治、社会生活方面
4. 研究意义: (1). 是阶级分析的深化 (2). 是阶级分析的必要补充 (3). 在非阶级社会中,阶级分析是认识社会结构的基本视角
二、社会分层的理论与标准
1. 定义:根据某种标准将社会成员分属为相应社会阶层的过程, 因而进入社会各阶层的客观过程。
现代社会需
(2). 社会分层中的不平等程度: 社会分层以不平等为基础, 过分的不平等会带来社
会冲突。 理想化的解释是在社会分层中保持是适度的不平等。
即社会认可的不
平等, 它首先建立在机会平等的获得地位的基础之上, 另外, 社会有一种平衡
过分不平等的制约和补偿机制。
(3). 现代社会的理想结构模型:尽量缩小下层社会的规模同时扩大中、上层规模。 这种社会结构中阶层之间在经济、 权利方面的差距较小, 内在冲突较小, 社会
一、社会分化 二、马克思的阶级理论
第七章 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三、当代社会中的阶级划分
1. 新中间阶级: 19 世纪后期特别是 20 世纪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经济和社会 中作用的提高,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突出特征是管理阶层的出现,
他们又被成为“新中间阶级” 。
2. 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 莱特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置于阶级划分的首要地位, 性技能作为次于生产资料占有和组织资产能力的从属地位。 四、等级,身份与种姓
在改革过程中政治精英所拥有的政治资本变为了经济资本。
5
第一节 社区概述 一、社区的概念与构成
第八章 社区
1. 1887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 2. 定义: 是一种成员之间唇齿相依、感情深厚、
04自考社会学概论第四章课件
2020/7/1
23
2020/7/1
24
一、文化交流的过程
• (一)文化交流的概念 • 文化交流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
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 过程 • 文化交流是文化的固有属性,是社会发 展的必要条件
12
2020/7/1
13
一、习俗
• (一)习俗的起源和形成 • 习俗也称民俗,是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
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 • 习俗根植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自然
环境、社会环境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习俗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
化
2020/7/1
14
• (二)习俗的功能
• 1、习俗是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社会规范 ,它的调整范围最普遍,在社会生活的 各个领域发挥作用,这是任何其他社会 规范无法相比的。
2020/7/1
1
2020/7/1
2
一、文化的涵义和特征
• (一)文化的概念 • 文化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 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 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是专指文 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 本书所讲为广义的文化 链接知识点:西方与中国的文化差异
2020/7/1
3
• (二)文化的特征 • 1、创造性 • 2、习得性 • 3、共享性 • 4、累积性 • 5、特殊性和共性 知识链接1:普洱茶文化的形成 知识链接2:西方的用餐文化
2020/7/1
4
二、文化的构成要素
• (一)物质形态要素 • 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产品,包括生产工
社会学教程-第四版01-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
03
2. 历史进程
根据“人类智力发展的根本规律”,孔德将人类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 阶段:
军事阶段(智力的神学阶段): 是以军事、战争为主的古代社会 过渡阶段(智力的形而上学阶段):是以自然法学理论为根据的重视人权和法制的社会
工业阶段(实证社会):
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顶峰,法则是发展财富,谋求最终的利益。
03
3 社会发展的动力
影响社会发展的理性因素 孔德构想未来的社会(实证社会)是劳动至上、劳动价值至上的社会,社会将由牧师、银行家和企业家共
同管理。学者与牧师在实证社会里发挥着特殊的引导与教育作用,保证维持社会的共存与有序发展。
影响社会进步与变迁的其他因素 死亡、人口、种族、气候、道德价值的精神和政治活动等。
斯宾塞的是真正社会学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是“进化”,他提出普遍进化论的法则:宇宙间一切 都在进化。“进化”是恒久的、普遍的,现象世界始终处于历史进化或普遍进化之中。“力”决定 了进化的普遍性与持久性。宇宙间一切事物就是通过“力”的作用,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确定到确 定、由同质到异质的变化过程。
斯宾塞在他成熟时期的著作中指出,社会进化在总体上是前进的,但并不排除在具体的社会中 可能出现暂时的倒退现象。这种倒退不是落后,而是与社会发展、社会环境相适应。
(1)国家和政府具有强大的社会控制力: 思想方面,抑制或防止社会内部思想、感情和利益的分化倾向; 物质方面,保障人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2)宗教缔造社会秩序,是人类社会关系的主要准则 (3)语言在人类精神生活中起着根本的作用。
一方面,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互相沟通、达成共时的工具; 另一方面,语言作为人类才智的反映,具有积累和传承的功能 (4)所有制以物质力量的形式把人们联系在一起,调节人类的社会生活 (5)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使人们之间相互以来的程度加深,使一个复杂的社会有了稳定的秩序
社会与社会结构读书笔记
社会与社会结构读书笔记《社会学》第四章读书笔记路广通社会学第四章的标题是社会与社会结构。
在这一章里,作者主要介绍了四方面的内容,即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单位、社会类型以及关于社会的理论视角,在这四部分中尤其以社会结构和社会的理论视角为重。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的各个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
社会结构具有四个特征:1.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2.稳定性。
3.使人们以适度的效率来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事务。
4.限制个人自由。
社会结构的单位社会结构的单位主要有四个:身份或地位、角色、社会群体和组织、宏观社会结构。
(一)身份或地位身份或地位指的是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大多与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教育、种族、宗教信任和职业等相关。
身份或地位有两种主要类型:自致地位和先赋地位。
前者是指在一个人生命历程中作为个人努力与否的结果而获得的身份地位,原则上可以改变。
后者是指某人所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改变的社会身份地位。
一般以出生为基础,也可以一个人的出生时间、地点和环境为基础。
每个人会拥有多重身份,因此当涉及到一个人总的社会地位时,尤其是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时,就遇到了麻烦。
休斯提出了一个解决的办法:承认某种身份比其他身份更重要。
他把用来决定某人总的社会地位的那个关键性的身份地位叫做首要地位。
职业通常是人们的主要身份。
但是某一先赋角色也可以成为主要身份。
(二)角色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
与某一种身份相联系的角色的集合就叫做一个角色集。
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多种角色集于一人身上,主要强调一个人内部的关系。
另一种情况是,一组组相互依存的角色,主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例如医院里的医生要同病人、病人家属、护士、化验员、药剂师等多种角色打交道。
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与角色扮演者的实际表现常常存在着差距,即角色期待和角色表现之间不相匹配。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人们未能完全领会他们的角色。
社会学经典入门阅读笔记
《社会学经典入门》阅读笔记一、社会学基本概念与理论社会学的定义与起源: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组织、人际关系、文化、制度及其与社会变迁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它起源于对社会现象的系统观察与研究,旨在理解社会结构、社会过程以及社会行为背后的逻辑和规律。
社会学的核心概念:社会学中的基本概念包括社会结构(如家庭、社区、国家等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联系)、社会角色(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和行为模式)、社会变迁(社会结构和社会现象的变化过程)等。
这些概念构成了理解社会学理论的基石。
社会学理论流派:社会学理论经历了多个流派的发展,包括实证主义、功能主义、冲突理论、象征互动主义等。
每个理论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理论框架,用于解释社会的形成与演变。
实证主义强调社会秩序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功能主义则重视社会的稳定与各部分的功能协同,冲突理论聚焦于社会阶级和权力冲突,而象征互动主义则注重个体间的互动和符号交流。
方法论: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种。
定量研究主要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来验证假设,而定性研究则注重深入探究个体经验和解释社会现象背后的意义。
社会学视野下的社会问题:作者还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社会问题,如不平等(包括性别、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城市化问题、全球化对社会的影响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展示了社会学理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还强调了社会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鼓励读者通过实际案例和个人经验来理解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
这部分内容不仅为读者提供了社会学的整体框架,还激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和社会变迁的兴趣和思考。
1. 社会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学科。
它旨在探究人类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根源,揭示社会运行的规律,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变迁等。
它强调从整体的角度去理解社会现象,注重分析社会结构、文化、制度等因素对社会现象的影响。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笔记
社会学大纲笔记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研究性质1.社会学发展史上重要社会学家的名称及其基本贡献1)西方社会学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学三驾马车(1)孔德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创始人《实证哲学教程》 1838年①第一次提出社会学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这标志着社会学科的产生。
②提出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③把社会学理论系统化。
④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包括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与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2)斯宾塞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社会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创始人《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①提出了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论:将社会看作有机体(分散的)具有一般生物有机体社会进化论:社会进化是矛盾的,是必然的②阐述了社会学原理③他的社会学对后来功能学派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学科发展史上的进步④反对国家干预,反对社会革命,他的价值体系为资本主义作辩护(3)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家法国第一个获得任命的社会学教授现代西方社会学的奠基人《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①他最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②指出社会学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主张用社会学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分为物质(法律、劳动分工)、非物质社会现实(潮流、民族意识)③社会团结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④社会宗教理论:宗教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神的力量实质是社会力量⑤社会学研究方法理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有系统详细的论述(4)韦伯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理解社会学奠基人现代西方社会学的奠基人①开创了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相对立的“理解的”社会学传统②方法论上提出了“理想类型”的观点和“价值中立”的主张③社会行动(合理行动)社会者赋予行动一定的意义,而且这一行动与别人发生关系④政治社会学:权威:传统权威、魅力权威、法理权威其中①②理论影响了后来社会学的发展2)美国社会学(1)社会学产生于欧洲,蓬勃发展于美国。
《社会学原理》课程笔记
《社会学原理》课程笔记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一、社会学的定义与研究领域1. 社会学是研究个人、群体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以及社会行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科学。
2. 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过程、社会变迁等方面。
二、社会学的起源与发展1. 社会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社会学家开始关注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社会的影响。
2. 埃米尔·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是社会学的重要创始人,他们的理论对后来的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社会学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
三、当代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1. 功能主义:强调社会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平衡,认为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对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2. 冲突理论:关注社会不平等和权力斗争,认为社会变迁是由于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竞争。
3. 符号互动主义:强调社会行为是通过个人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来构建的,关注语言、符号和意义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4. 结构主义: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人行为和意识的影响,认为社会结构是由各种社会关系和制度组成的整体。
四、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通过访谈、观察、案例研究等方法,深入了解社会现象的意义、背景和过程。
2. 定量研究:通过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揭示社会现象的模式、趋势和关联。
五、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1. 社会学与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共同构成了社会科学体系。
2. 各学科从不同角度研究社会现象,相互补充,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的社会图景。
六、学习社会学的意义1. 增强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个人行为和思想受到社会的影响。
2. 提高社会分析能力,学会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
3. 参与社会决策和改革,为创造更公正、和谐的社会做出贡献。
一、什么是社会化1.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行为和价值观的过程。
社会学笔记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正式提出的。
二、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简称为“社会运行论”。
三、四大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社会人类学。
四、社会学的性质1、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1)、科学(领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理解社会科学——应用(2)、性质:社会静学:社会结构等。
社会动学(3)、目的: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4)、内容:普通社会学;特殊社会学2、研究互动关系3、研究群体关系:形成方式:引进、移植、创造五、社会学的功能1、描述功能:印象描述、概观描述2、解释功能:因果解释、通则解释、功能解释、意象解释、发生解释3、预测功能:乌托邦、反乌托邦、科学预测等4、规范功能六、社会学的三个阶段1、19世纪三四十年代,美英克尔斯指出了给社会学下定义的三个途径。
2、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德尔唐马克思*韦国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3、广泛发展时代——1940年至60年代孔德——社会学研究对象、研究方式;提出了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
罗伯特*斯宾赛——社会有机论、社会进化论。
迪尔凯姆——《论自杀》第二章:文化第一节:文化的内涵一、文化的定义1、泰勒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且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
2、泰勒认为,文化的特点是:它是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3、德国学者普芬多夫的文化定义: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4、文化基本要素:符号、语言、价值、规范二、文化的特性1、从文化的特性来看——集体创造2、从文化的获得来看——费生理性遗传子3、从文化的内容、形式来看——文化的多样性4、从文化的意义来看——文化的象征性5、从文化的发展来看——动态性☆大规模的文化变迁:A、自然条件的变化 B、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 C、发明三、文化的功能1、文化识别功能2、文化教化功能3、文化的整合功能4、文化的知识功能第二节:文化的结构与类型一、文化结构1、文化特质:文化里面最基本最小的特性2、文化丛:3、文化模式:相关的文化丛通过有序的整合成的结构文化来源(蔡文辉):社会遗产;发明;采借;变更;涵化二、文化类型1、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解释指导人们行为的知识2、精神文化:认知文化、规范文化3、主文化——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副文化(亚文化)——社会上位部分地区部分人群所接受得文化。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4版)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目 录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第四章 社会互动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第六章 社会组织第七章 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第八章 社 区第九章 社会制度第十章 社会问题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第十四章 社会的现代化第十五章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一、名词解释社会学答: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的视角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关于这一界定有如下说明:第一,社会学将各种类型的社会都看作整体。
第二,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入手点。
第三,社会学要探索的是部分对于整体的意义,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性。
第四,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是对社会现象的具体研究。
其目的是增强对社会的理论性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去改造社会,这是社会学的应用性特征。
二、简答题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答: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1)两大革命是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时代根据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上述变化突出表现在工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这些变化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矛盾等。
这些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这样提出的。
社会学概论笔记(一)
社会学概论笔记(一)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一、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04年多选)社会学创立的条件:社会变革的需要;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社会经验的积累。
二、社会学创立、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一)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有(06、05、04、04、03、03、02单选)1.奥古斯特·孔德。
孔德有“社会学之父”,秩序和进步是孔德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
代表作《实证哲学教程》2.赫伯特·斯宾塞。
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是围绕社会有机体和社会进化两个方面展开的。
代表作《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严复《群学肆言》《社会学原理》《伦理学原理》n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n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二)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有(04、06、06、05、04选择题目)1.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探明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形态,阐明了这种形态的发展规律,从而“第一次把社会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上”。
2.埃米尔·涂尔干。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功能分析是涂尔干的主要贡献。
代表作:“三论”《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3.马克斯·韦伯。
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他由此将社会行动分为不同的类型:目的合理的行动、价值合理的行动、情感或情绪的行动、传统的行动,韦伯还对科层制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
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n识记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选择题目)。
n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学创立的主要贡献。
P7-8第二节社会学的发展一、社会学发展中心从欧洲向美国的转移l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是并没有最先在欧洲形成独立的学科。
社会学得到长足发展并形成一个独立学科是它传到美国以后发生的事情。
(选择)l最早将把欧洲社会学引入美国的是耶鲁大学教授萨姆纳。
(选择)l在美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对世界社会学发展最具有影响力的,首推芝加哥学派。
社会学考研名词解释知识点整理(1)
社会学: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从某种特有的角度,或侧重对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对社会和人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自己独特的对象和方法。
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演变,已发展成为一门包含众多分支、具有独立知识结构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一词由拉丁文Socius(集群)与希腊文Logos(知识)组合而成。
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于1838年在《实证哲学教程》中最先提出,并就这一新兴学科的建立做了大致的构想,孔德因此被视作社会学的创始人。
其后,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于1874年在《社会学原理》一书中将社会学的知识做了系统整理,使社会学从一般的社会哲学演变为具体的社会科学。
而将社会学发展成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独立学科,则是迪尔克姆。
从迪尔克姆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的确立到韦伯理解社会学传统的产生,标志着社会学学科多元化发展的开始。
其研究领域广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由此衍生出诸如农村社会学、工业社会学、知识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军事社会学、劳动社会学等众多的分支学科以及诸如社区研究、阶级阶层研究、社会控制研究、社会保障研究、生态环境研究、贫困问题研究等专项研究课题。
研究内容大致包括社会、社会中的个人、群体、组织、阶级和阶层、社区、社会变迁、社会控制、社会秩序等。
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比较法等。
主要特性有:(1)科学性。
通过科学理论的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取得对人类社会的规律性认识并用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
科学性的保证,在于社会学者充分地实现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宏观探索与微观探索、动态考察与静态考察的有机结合。
(2)系统性。
在探讨社会的结构和发展过程时,把社会看作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的整体,广泛地研究各个子系统之间各种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以达到对整体社会结构和过程的把握。
(3)综合性。
人类社会是一个包含有许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的有机整体,在研究这些子系统中的任何一种社会现象时,都需参照其他专以该种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具体社会学科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在联系包括个体因素、社会因素乃至自然因素的前提下,对之做综合的考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社会问题第一节社会问题概述一、什么是社会问题1、社会问题研究在社会学学科中的地位社会问题是那些对社会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不利影响的现象社会学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要求研究社会问题2、社会问题的含义问题两种理解;默顿理解社会问题是指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而需要运用社会群体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1、破坏性2、普遍性任何社会都存在;任何时期都存在3、复杂性成因复杂;影响复杂4、时空特征三、社会问题的认定1、广度和烈度影响范围;影响严重程度2、认定社会问题的不同观点客观主义的观点心理认知论的观点其认定既有客观的一面,也有主观认定的作用,是个复杂的过程四、看待社会问题的角度1、社会病理学的观点社会不正常的表现2、社会解组论社会规范、制度失效,联系松散、社会秩序混乱3、价值冲突论冲突;亚文化;种族冲突4、偏差行为论行为偏差、蔓延偏差行为:迪尔凯姆社会变迁;差异交往论5、标签论标签6、批判取向的社会问题观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人道主义;病态社会7、社会建构理论对社会问题的看法不同参与者对社会问题形成过程的影响,关注社会问题界定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影响力的比较和互动第二节人口问题一、人口问题的实质1、人口问题是世界性问题人口;两种关系2、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是人口问题的基本关系人口问题的实质;“两种生产”理论生产能力低:生产资料不足;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素质低二、人口理论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英国;《人口原理》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两个抑制贵族立场2、适度人口论看法多元适度人口是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保持某种特定标准或指标达到最高水平所需要的人口数量理想状态;罗马俱乐部3、人口过度理论人口转型理论;诺特斯坦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三、中国人口问题1、发展、现状和问题(1)发展与现状人口数量、性别比、年龄构成、城市化、分布(2)问题规模过大抑制社会发展;年轻人口比重大就业压力(对比人口红利);质量不高;老龄化(老龄化社会、年轻型人口、中间型人口、老年型人口)2、成因(1)历史和文化原因多子女生育文化;奖励耕战(2)政治方面原因马寅初《新人口论》(3)人口惯性指以往的人口规模和结构对后来的人口过程的影响桑巴德人口再生产类型周期性四、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途径1、控制人口数量2、提高人口素质3、大力发展经济缓解人口压力:缓解两种生产的矛盾;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缓解劳动力过剩等第三节劳动就业问题一、劳动就业的概念和类型1、劳动就业的概念劳动就业简称就业,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广义,劳动就业就是将其劳动能力同生产资料相结合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自然就业;非自然就业2、类型与状态稳定的就业;临时性就业;阶段性就业、灵活就业充分就业;不充分就业;就业率3、劳动就业的意义对社会:创造财富;社会发展;社会秩序对个人:收入;地位二、失业及其成因1、失业及其表现形式失业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希望、但找不到劳动或工作岗位,无法实现自己拥有的劳动力的价值,而使劳动力资源处于闲置状态的现象表现形式:失业;待业显性失业;隐性失业2、失业的类型(1)正常性失业在某一个社会某一时期,存在一定比例的失业率被认为是正常的,即正常性失业其中,摩擦性失业(2)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导致的失业(3)技术性失业技术排挤工人(4)季节性失业由于季节变动、某些部门被迫停业而导致的失业3、失业的成因及影响(1)成因分析个体原因;社会原因经济原因;社会方面的原因(2)失业的影响个人;社会社会需要一定的失业率,但不能过高三、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就业问题城乡二元就业体制:计划;自然劳动积极性、劳动效率、隐性失业2、当前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劳动就业制度改革因素:劳动力资源过剩;劳动就业制度的市场化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全球化等问题:就业压力;隐性失业显性化;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合法权益维护等3、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途径发展经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服务业;法规制度建设:统一劳动力市场建设、劳动保障第四节贫困问题一、贫困的界定和类型1、什么是贫困(1)经济学对其定义因经济收入不足而不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平或可接受生活标准的状况贫困线:社会中家庭平均收入的一半,人均收入低于这个水平的家庭即为贫困家庭收入法;菜篮子法(2)社会-经济的定义超出纯经济范围贫困线;恩格尔系数(60%)2、贫困的类型(1)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收入不足以维持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状态相对贫困是与某一生活标准相比较而呈现的贫困状态,是优于绝对贫困的贫困状态(2)个案贫困和群体贫困结构性贫困是指由于社会结构、分配制度不平等而造成的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贫困现象二、关于贫困的理论1、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再生产过程和机制:贫困-投资不足-低产出-低收入;低收入-消费不足-不能刺激生产-产量和生产率低-低收入分配2、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舒尔茨:个人和社会为了获得收益而在劳动力的教育培训等方面所做的各种投入称为人力资本投资贫困的根源在于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3、社会不平等理论马克思;冲突理论贫困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是贫困的社会责任论基尼系数4、贫困文化理论刘易斯;贫困亚文化贫困的个人责任论5、功能主义的贫困观贫困、社会分层、积极功能甘斯:贫困的积极作用三、我国的贫困问题1、我国贫困问题的历史与变化2、当前我国城市的贫困与反贫困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不同特点产业结构调整;制度转变扩大就业;实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库茨涅兹:倒U型曲线,即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腾飞时期国民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的现象第十一章社会控制第一节社会控制的含义和功能一、社会控制的含义1、社会控制概念的来源两种来源罗斯《社会控制》:人性的自然秩序——同情心、互助性、正义感社会控制论:将控制论的思想运用于社会系统的管理,即社会控制论2、含义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社会控制论;社会有机论;功能主义的社会观二、社会控制的类型1、统治与制约(1)统治建立在外在的强制力量基础上的控制方式,当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运用强制性的手段迫使他人去遵守既定规范时就表现为统治(2)制约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由于人们认同某种规范而产生的、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控制方式2、正时控制和非正式控制根据规范形态的不同(1)正式控制也称形式化的控制,它是使用比较成型、比较正规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2)非正式控制3、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控制力的直接来源(1)外在控制(2)内在控制社会化4、积极的控制和消极的控制(1)积极的控制建立在积极的个人顺从动机之上,以倡导、鼓励为特征、防止违规行为发生的控制方式(2)消极的控制运用惩罚手段制裁某些违规行为的控制三、社会控制的功能1、社会控制的必要性保护社会利益霍布斯2、社会控制的功能(1)维持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是指社会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相对稳定和有序,在运行中相互协调与平衡的状态(2)维持正常生活(3)促进社会发展一定的社会控制不但会使社会有秩序,也会促进社会的顺利发展,一定的社会控制不能压抑人们合理的竞争行为3、社会控制的反功能(1)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多数人的利益(2)僵硬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社会控制的限度四、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平衡—广泛共意适度社会控制难点:人们对自由和控制的重要性看法不同;利益复杂;具体情况复杂性社会控制的价值标准:人类的福利第二节社会控制的方式社会控制的方式,指社会和群体以何种方式、何种手段去预防、约束和制裁其成员的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违规行为一、习俗、道德和宗教1、习俗(1)习俗的含义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循的风俗和习惯;地域性;改变缓慢性(2)习俗的社会控制作用行为指导和约束;有的习俗有优劣之分2、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道德也称道德规范,它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是非、善恶、正义与非正义、正当与非正当进行评价的标准道德规范的两种形态:理论规范;习俗性规范德治VS法治道德阶级性、集团型;多种道德原则;私德、公德;道德冲突3、宗教及其社会控制作用(1)宗教及其基本状况生产力和科学水平低下;神圣物;人格化、神三大宗教(2)社会控制作用教规、宗教仪式、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内在控制和外在控制:教育和制裁二、政权、法律和纪律1、政权的社会控制作用政权是建立在某种合法性之上的,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权力,是国家一切权力的基础,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控制手段2、法律的社会控制作用法律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由国家政权保证并强制执行的行为准则权威、严厉、普遍、有效权威性和有效性: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严肃性;普适性制裁VS警示法度合理;执法公正;民众懂法3、纪律的社会控制作用纪律是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为其成员规定的行为准则,是他们用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成员,促使其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约束性;强制性组织性质、任务、环境决定了纪律的严明程度制裁;教育三、社会舆论与群体意识1、社会舆论(1)社会舆论及其特点社区舆论是社会上众人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它包含了对于此一事件或现象的是非曲直之评价民间舆论;权力者制造的舆论由现实问题引起;集体互动的产物;靠大众传播形成(2)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潜移默化引导;心理压力控制效果多样2、群体意识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的总和,它是成员为了维护群体的荣誉和利益对自己应该的行为的考虑互动;社会化内在控制第三节越轨行为及其控制一、越轨行为及其类型1、越轨行为的含义迪尔凯姆;失范;越轨行为越轨行为是指个人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2、越轨行为的判定及价值问题理论问题;现实问题;技术问题;价值问题(1)越轨行为的判定和文化类型文化类型不同,行为是非判断也不同(2)越轨行为判定和群体价值不同群体对同一行为不同判定(3)越轨行为与权力结构掌权者判定越轨行为相对性,而非越轨行为相对主义3、越轨行为类型(1)程度(2)个人、群体(3)正向、负向过与不及二、对越轨行为发生原因的解释1、生物学、心理学的解释(1)生物学对越轨行为的解释龙布罗梭:生理特征(2)心理学解释弗洛伊德人格理论2、社会学的解释(1)失范理论失范;自杀;迪尔凯姆(2)手段-目标论默顿:规范冲突遵从;创新;形式主义;逃避;反叛(3)亚文化群体论亚文化群体是指一定社会中、在文化价值上与主体社会有显著差异的群体主流规范;亚文化群体规范(4)标签论坦南鲍姆初次越轨;再次越轨越轨行为不在于行为本身,而是社会反应、他人定义的结果社会建构加标签是不平等的过程三、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越轨行为及其控制1、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越轨行为社会转型;大量越轨行为2、越轨行为的一些突出问题(1)群体性越轨行为群体的、有组织的行动;集体行为相对剥夺感思梅尔瑟:集体行为六条件:结构性助长;结构性紧张;概化信念;行动动员;社会控制机制(2)有权者越轨权力合法性3、越轨行为的控制(1)周密地推进改革,减少社会解组现象,制定社会政策,减轻对弱势群体的伤害社会政策(2)建立社会预警系统指标体系、监测组织体系(3)重建社会道德体系(4)加强法制建设实质合理性的法律是由以外的意识形态系统,如伦理、宗教和政治的价值观支配;形式合理性的法律靠逻辑分析揭露案件事实与法律相关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