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成人教育
CHINA ADULT EDUCATION
的教师资源和能够提供的各种教学服务,是大学的核心优势,为了更广泛地吸收地方资源为大学教学服务,我们需要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服务,深入挖掘学校教学资源的潜能,同时通过为地方发展提供教学服务,吸纳更多的外部教育资源,提升学校教学资源的质量。
①可大力发挥继续教育学院和其他师范类专业的功能,通过他们加强与地方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等的合作,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建立大量的实习、实训基地,与当地中小学共同进行教学实践改革与探索,帮助提升中小学教师质量、教学质量,开展教学研究,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提供更多的现实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发挥大学教学服务功能。
②组织学生和老师开展社区教育,
帮助地方社会解决社区中的各种现实问题。
③加强与当地图书馆、博物馆、媒体及其他文化机构间的合作,为其提供教学、人才和资源服务的同时,也可大量吸收这些机构的各种教育资源,提升学校教学资源的质量和利用价值。
3.提升人才质量,拓展外部资源输入途径。
提供优质、实用的人才是区域大学服务地方的中心任务。
“十二五”期间,很多城市面临着提升优势产业、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培育新型产业、构建畅通的物流基础、提升城市文化素质等诸多任务和挑战,而完成这些任务必须依靠大量高质量、高素质,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因此,区域大学需要调整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①针对城市未来发展中对人才实用性、适应性能力的需求,我们需要建立广泛共识,大力改革学校人才培养方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②发挥地方社会资源支撑功能,为政府、企业、公众组织培养更适用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广泛糅合其他
组织的资源为大学教学和人才培养服务。
③进一步发挥校友联盟的作用,将曾经的优秀人才转变为今日的学校资源提供者和支持者,将人力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形成多元化的资源输入模式。
4.完善资讯服务,建立内外资源互享平台。
大学是资讯非常丰富的场所,充分发挥大学资讯服务功能,实现大学与外界组织间的资源互换、互享,从而达到二者间的资源价值利用的双赢,是大学资源建设中的又一有利模式。
①结合当地发展现状和未来诉求,区域大学应更加致力于学校资讯服务完善的努力。
利用学校人才、教学和科研优势,主动为地方发展提供咨询服务,例如各种政策建言、法律咨询、决策建议、公益宣传等,努力实现学校作为当地社会“文化提升者”“信息资源库”的价值和作用。
②构建内容更丰富、形式多样的资讯网络平台,实现与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公众组织、社区间的共享。
③积极主动开展多样化的资讯交换活动,实现学校内外隐性资源的显性化和互动交流,如大力开展学校与地方的文化探讨、学术交流、信息互换等活动,以讲座、研讨、咨询、平面宣传等多种形式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参考文献:
[1][英]尼尔·保尔森,托·赫尼斯.组织边界管理:多元化观点[M].北京: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汪明义.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3][美]E.马克·汉森.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M].冯大鸣,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冯琳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也不断拓展加深,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
教育的全球化与国际化使我国教育的格局也更加多元化,如何在国际形势下把握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教育国际化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谢爱华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也不断加深,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发展。
本文分析了教育国际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并从建设自主教育品牌,提高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转变政府职能,引入市场机制,立足国际视野,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展望了国际形势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国际形势;教育改革;教育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谢爱华(1981-),女,硕士,广东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广东广州510521)
[课题来源]本文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金融学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资助,课题
号:
11XJ01-08。
工作研究GONGZUO YANJIU
46
中国成人教育
CHINA ADULT EDUCATION
(一)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对我国教育的冲击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首先开放的是全球的教育资源。
一方面,虽然我国的素质教育已推行多年,教育改革也取得的较为显著的成果,但是总体来看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例如:教育投资仍然不高,教育基础设施薄弱,教育理念与教育手段还较为落后,品牌效益不突出,社会声誉不佳等。
在同等条件下,更多的人选择了出国留学,以谋求受到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据国家教育部统计,自2005年以来,我国留学生人数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2011年留学人数高达35万人。
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市场的开放度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外办学机构利用其雄厚的经济与技术实力进入我国教育领域,参与国内教育市场的竞争,在国内教育市场中“分一杯羹”,国外教育组织的介入,在为我国教育事业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市场化的国际教育机制对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也间接地影响了教育的国际化,根据国际教育发展组织(UNESCO)的规定,参与全球教育化的国家必须遵循教育的市场原则,充分下放教育权力,一个国家不应对其他国家的教育权力进行限制。
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将教育的自主权充分下放给学校,发挥教育市场对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
而这对我国来说,国际化的教育体制恰恰是最大的挑战。
由于我国教育形成了分级管理、模块划分、政府主体的体制结构,在课程的设置、学生的招生、师资等方面教育主管部门管得过多,缺少直面市场的制度条件。
因此,从教育的管理、办学、经费、日常运行等方面与国际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国际化形势下人才需求变化的挑战经济全球一体化使得我国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的竞争。
当前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而是过于偏重理论研究。
例如:目前在电子信息技术、航空、
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端科技领域,我国研究还不够。
国际化背景下,
我国市场经济面临着“引进来、走出去”的形势。
面对着大量外资企业在我国的入驻,我国缺少能够满足外企需求的人才,而对于一些海外创业的人士,则必须在国外“从零学起”,这种情况迫切要求对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
二、国际形势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走势面对教育国际化的挑战,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
对我国的教育进一步进行改革。
纵观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历程,笔者认为,我国的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而且必然呈现以下趋势。
(一)建设自主教育品牌,提高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经济全球化使教育的格局更加多元化,面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对我国的冲击,我国只有从建设自主品牌着手,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一方面,积极对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教育“产业链条”,打造规模化、集团化的教育基地。
从地域角度看,应通过教育基地的打造,将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阶段的教育,公办教育、民办教育不同性质的教育进行密切衔接整合,发挥教育合力,提高我国的整体教育实力。
例如:上海市杨浦区,依托大学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实施中学与大学“手牵手”、中学与小学“手拉手”的方式,打造“知识杨浦”教育基地,盘活教育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推动了校际联动。
这种方式将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
从教育运作形式上看,应积极组建教育集团公司,通过公司化的运营,使教育体制更加灵活,大力开展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民办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教育模式,实现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例如:我国的孔子学院目前已遍布世界106个国家,并与350多家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已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汉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育的资金投入。
2011年,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3.88%,国家教育部及财政部预测2012年将达到4%。
而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即使达到4%,相对全球各国平均教育投入占GDP的4.5%也还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我国要想融入全球一体化的教育格局中,就必须加大政府对教育的资金投入,逐步提高对公办与非公办等各类教育的投入额度。
尤其要加大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资,促进教育平衡,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综合教育实力。
(二
)转变政府职能,引入市场机制首先,我国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积极转变政府的角色定位,调整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作用。
要从教育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出发,减少政府对微观教育行为的干预。
将教育的管理、办学、经费、日常运行模式等权限下放给市场,积极建设“第三方”教育协会组织,将政府的职能转交给教育行业协会解决,将课程目标、内容设置、招生、就业等权限最大化地放权给学校,由行业协会对微观教育行为进行监督,积极进行教育督导、评估和发布信息,由行业
工作研究
GONGZUO YANJIU
47
中国成人教育
CHINA ADULT EDUCATION
工作研究GONGZUO YANJIU
协会依照国际标准对各种教育机构的办学行为加以引导,使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高效。
其次,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又要做好政府对国家教育的宏观调控。
政府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做好教育行业规划布局,对宏观教育环境进行管理,为全社会指明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不同的教育类型进行分类指导。
加强教育保障能力,夯实经费划拨、教师资格评定、
学生学历认定等基础工作。
例如:在国际化形势下,应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动态化的教师资格评定方式,打破教师资格这个“铁饭碗”,增强教师自我完善、自我教育与自我提高的积极性。
第三,要积极拓展教育投资渠道,为国内外不同投资主体营造出一种相对宽松、透明、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投资领域,大力开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教育种类,赋予民间教育机构独立法人的地位,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度分离,建立基于所有权利益的决策参与和对经营权的有效监管机制,使其能够顺利投入到国际教育竞争中,增强我国的教育实力。
(三
)立足国际视野,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美国教育理事会在向联邦政府提交的《国际教育的综合国际政策》中指出:“要把培养具有全球能力的公民与劳动者作为国际化教育的重要目标。
”对于我国来说,要积极改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国际教育一体化的需求。
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应本着“全面性”“创新性”“差异性”的原则,根据不同教育类别、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
“子目标”,如专业设置要开设一些新兴战略性专业及涉外专业,实行统一的国际化标准,使之更加科学合理。
要在突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突出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国际技术应用能力、外语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等,强调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教育国际化形势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在人才培养途径方面。
普通高校应加强与企业、
科研机构的合作,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安排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重,适当引进、
合编、改编国外先进的课程教材,大力进行学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建设,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探索出更加适合教育全球化发展的新模式。
要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和人文素质培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促进学生的健康、
可持续发展。
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开设人文社会课,组织丰富多彩的
课外活动,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探究实施国内与国外的
“双证书”制度,与国际相关专业的资格证书挂钩,学生毕业后,可为学生颁布国内学校的毕业证与国际认证的专业资格证,提高学生在国际形势下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的充分就业搭建坚实有力的平台。
第三,在人才评价机制方面。
要一改当前看重评价结果,忽略评价过程的现象,逐步探索过程化;层次化、
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方式。
要体现人才培养评价的过程化,将终结性评价变为形成性评价,为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要将学生日常的学习情况作为评价内容。
要用国际化标准来引导我国教育评价,不但要注重考试的结果,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体现出课程评价对学生全面掌握专业技能情况,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研究能力的考查。
我国应积极借鉴欧洲、美国的相关成功经验,探索国内高校间及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的
“学分互换”机制。
应在对国内外重点或特色高校的课程和学分设置进行考察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国际化的课程学分结构,确保“学分互换”中指标体系的国际性、实时性,逐步建立学校相互间可以参照的课程指标评价体系。
总之,教育的全球化与国际化对我国教育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使我国教育的格局更加多元,使我国教育面临着一系列变革。
在未来的发展中,建设自主教育品牌、
提高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转变政府职能、引入市场机制,立足国际视野、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将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庄坤良.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世界:台师大的经验
[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1):39-41.[2]任元军,王豪.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14-16.
[3]李联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学分互换探究[J].南京大学学报,
2006,(4):55-57.责任编辑:王峰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