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案例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8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8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精选8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教学案例分析案例素材教学案例来自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贴近教师工作,与教师有天然的联系。
教师有大量的实际问题,需要通过研究,妥善解决,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其中不乏典型事例,会给教师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成为撰写教学案例的素材。
教师有事实可说,有道理可讲。
教学实践涉及的领域宽,发生的事例多,是教师撰写教学案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案例写作一般情况下,撰写教学案例要写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写案例事实,二写案例分析。
撰写教学案例,是“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教师对事实比较熟悉。
叙述的事实比较具体,比较单一。
通常情况下,教师写这样的记叙文不会感到困难。
撰写案例分析当然需要进行论述。
但是,这里的论述是就事论理,是针对具体问题发表有针对性的意见,不涉及很多的人和事,不需要高度的抽象概括,难度不大。
写作基础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基础理论,一定的写作基础知识,一定的教学教研经验,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
总之,教师具备写作教学案例的基础。
只要教师认真研究,都有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教学案例。
只要认真地运用教学理论深入分析教学案例,都有可能提出独到的见解。
撰写教学案例与撰写教学论文相比,写成的可能性,写好的可能性,获奖的可能性,发表的可能性,都要大得多。
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精选8篇)讲授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
简朴地说,一个讲授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理论情境的描绘,是一个讲授理论过程中的故事,描绘的是讲授过程中“意料以外,情理之中的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讲授案例(精选8篇),欢送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爱。
小学数学讲授案例1分数的意义是个古老的课题,当学生研究分数的产生时,教材说:人们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
例如,用一个计量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连续量几次以后,剩下的不够一个计量单位,黑板的长度就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又例如,把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每人分得的苹果个数也不能用整数表示。
综合实践的数学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渐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本案例以小学数学为例,探讨如何将数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案例设计1. 案例主题: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测量校园”2. 案例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测量长度、面积、体积的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3. 案例内容:(1)准备阶段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工具的认识和了解,如直尺、卷尺、测角器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校园中,我们可以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3)学生分组讨论,确定测量对象。
(2)实施阶段1)测量长度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的物体,如树木、操场、教室等,确定测量长度。
②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2)测量面积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的平面图形,如花坛、操场等,确定测量面积。
②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3)测量体积①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的立体物体,如花坛、垃圾桶等,确定测量体积。
②学生分组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③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3)总结阶段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测量成果的展示,分享测量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测量过程中的收获,提出改进建议。
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三、案例实施1. 准备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工具的认识和了解,如直尺、卷尺、测角器等。
通过课堂讲解、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小学数学实践课活动案例
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运用数学,我校开展了以“生活中的数学”为主题的小学数学实践课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提高数学素养。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4.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三、活动内容1. 课前准备(1)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
(2)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前做好准备。
2. 活动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2)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
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4)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更多实际问题。
3. 活动总结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强调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
四、活动案例1. 案例一:购物中的数学活动内容:让学生在家长陪同下,到超市购买生活用品,并记录下购买物品的价格和数量。
回家后,计算购买物品的总价,比较不同商家的优惠活动,培养学生的购物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活动过程:(1)学生分组,每组由一名家长陪同。
(2)学生到超市购物,记录下购买物品的价格和数量。
(3)回家后,计算购买物品的总价,比较不同商家的优惠活动。
(4)各小组汇报购物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2. 案例二:时间管理中的数学活动内容:让学生记录自己一周的时间安排,分析时间分配的合理性,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活动过程:(1)学生记录自己一周的时间安排,包括学习、休息、娱乐等。
小学数学实践课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逐渐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注重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
实践课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本案例以小学四年级数学实践课《测量长度》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实践课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能够熟练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长度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等,引导学生思考测量长度的方法。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测量课桌长度、测量书本厚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授环节(1)讲解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讲解直尺、卷尺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强调测量时要注意的事项,如对齐起点、观察刻度、记录数据等。
(2)学生分组实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准备一把直尺和一把卷尺。
教师提出实践任务:测量教室门口的宽度、课桌的长度、书本的厚度等。
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测量并记录数据。
(3)小组讨论与分享各小组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互相学习、借鉴。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每组选派代表分享实践成果,展示测量数据。
3. 巩固练习(1)教师提出新的测量任务,如测量教室的周长、教室的高度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测量。
(2)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测量长度的注意事项。
(2)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并与同学交流测量结果。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践课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教学实践案例应用(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也在不断创新和改革。
分数作为小学数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案例以小学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实践案例,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将一些东西平均分给多个人呢?比如,一个蛋糕要分给三个人,我们应该怎么分呢?”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案例教学(1)教师展示一个圆形蛋糕,并引导学生将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代表1/4。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1/4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4表示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整体的1/4。
”(3)教师展示一个长方形蛋糕,引导学生将蛋糕平均分成3份,每份代表1/3。
(4)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1/3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3表示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整体的1/3。
”3. 案例应用(1)教师出示一个苹果,引导学生将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代表1/4。
(2)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我有3个这样的苹果,那么我一共可以分出多少份?”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3个苹果,每份代表1/4,那么一共可以分出12份。
”(3)教师出示一个圆形蛋糕,引导学生将蛋糕平均分成5份,每份代表1/5。
(4)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我有2个这样的蛋糕,那么我一共可以分出多少份?”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2个蛋糕,每份代表1/5,那么一共可以分出10份。
”4. 案例拓展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引导学生将正方形平均分成6份,每份代表1/6。
教师提问:“同学们,如果我有4个这样的正方形,那么我一共可以分出多少份?”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4个正方形,每份代表1/6,那么一共可以分出24份。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案例设计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案例设计帮爸爸妈妈做点事活动内容:应用题适用年级:五年级活动准备:电表的图象、标有各种菜价的课件、录音实物投影仪学生分组活动目的:1、会利用应用题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数学教学中尝试写的训练。
3、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和德育教育。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活动说明:这节课运用小数乘法应用题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收电费、买菜付钱等小事,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活动过程:一、师生交流师:同学们,在家里你们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吗?你们都帮他们做过哪些家务?(生答)师:从大家的回答中,老师看出你们在家里都是勤快的孩子。
今天你们愿意帮助爸爸妈妈做点事吗?(出示课题:帮爸爸妈妈做点事)师:做什么事呢?(录音响起:爸爸真辛苦啊,好不容易下班了,可是还要收取我们这个单元住户的电费。
我要是能帮他们该多好啊!(课件出示:帮爸爸妈妈收电费)录音响起:妈妈到了双休日还不能休息,还要为我们买菜做饭,我如果能帮助她就好了。
(课件出示:帮爸爸妈妈买菜做饭)收电费、买菜做饭,你们会吗?二、学生实践,教师参与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一张收电费的登记表。
投影屏幕上是每户人家的电表数。
请小组成员商量一下,电表怎么看,怎样算每家人的电费?课件出示:(每户人家的电表图)101 102103 104 105 106107 108 109 110111 112电费登记表:住户上月电表数本月电表数电费(0.45元/度)101 3125102 2240103 2310104 2879105 3024106 3206107 2913108 3166109 2705110 2431111 2908学生说一说怎样看电表并说说他们的算法。
老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
师小结:用本月的电表数减去上月的电表数,就可以求出用电的度数,接着再乘以每度电的价格,就可以算出电费。
师:下面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最先算出电费。
小学数学综合活动实践课案例范文
小学数学综合活动实践课案例范文一、活动主题。
“小小超市大管家”二、活动背景。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超市是学生们经常接触的场所,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如价格计算、商品分类、折扣问题等。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熟悉的超市情境中,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活动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的加减法运算,正确计算商品的总价、找零等。
2. 学会对商品进行分类统计,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意义。
3. 能运用百分数知识计算商品的折扣价格。
#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地考察超市,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收集数据的能力。
2.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让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理财观念。
四、活动准备。
1. 与附近超市协商,确定活动的时间和场地,并争取超市工作人员的配合。
2.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 6人,并选出组长。
3. 准备活动所需的物品,如记录表格、计算器(可选)、笔等。
五、活动过程。
# (一)活动导入(10分钟)1. 老师问同学们:“同学们,你们都去过超市吧?那你们在超市里都看到过什么数学知识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看到商品的价格标签,有的说算过买东西花了多少钱。
2. 老师笑着说:“那今天呀,咱们就变身小小超市大管家,去超市里好好探索一下数学的奥秘!”# (二)超市实地考察(30分钟)1. 各小组到达超市后,老师给每个小组布置任务。
任务一:价格计算小能手。
每个小组选择5种不同的商品,记录下它们的价格,然后计算出这5种商品的总价。
例如,第一组选择了一包薯片3.5元、一瓶饮料5元、一个笔记本4元、一支铅笔1.5元、一块橡皮2元。
组长安排小组成员分别记录价格,然后一起计算总价:3.5+5+4+1.5+2 = 16元。
六年级下册数学实践活动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实践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数学的乐趣。
2. 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分数的基本概念1. 学生回顾分数的定义,理解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部分。
2. 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能够熟练进行分数的计算。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1.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购物时如何计算价格,如何分配物品等。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数学问题,如购物问题、分配问题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课堂导入1. 教师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分数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
2. 教师讲解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引导学生进行计算。
课堂实践1.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教师给出的数学问题。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课堂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课后作业1. 教师布置相关的数学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学生评价1.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 学生通过同伴评价,了解彼此的学习情况,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教师评价1.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小学数学教研实践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推进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校开展了小学数学教研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组织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使教师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和教学能力。
2.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活动内容1. 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1)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2)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针对观摩课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2. 教学案例分析(1)组织教师针对典型教学案例进行研讨,分析案例中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2)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将案例中的教学策略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3. 教学竞赛(1)组织教师参加教学竞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
(2)对竞赛中的优秀作品进行评选,表彰优秀教师。
4. 教学研讨课(1)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讨课,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
(2)邀请专家对研讨课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5. 教学论文撰写与交流(1)组织教师撰写教学论文,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开展教学论文交流活动,分享教学心得,共同提高。
四、活动实施1. 制定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内容、时间、地点等。
2. 组织教师报名: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活动,提高活动参与度。
3. 开展活动:按照活动方案,组织教师参与各项活动。
4. 活动总结:对活动进行总结,分析活动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五、活动效果1. 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2. 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3.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4. 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教育教学实践案例数学(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案例以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为例,通过实践探索,设计了一套适合小学生的数学教学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2)掌握分数的读写方法,能够正确读写分数;(3)学会用分数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体会分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实际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3)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数的意义;(2)分数的读写方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分数的意义;(2)分数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分数的概念,如“一块蛋糕被平均分成4份,我吃了其中的1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表示“我吃了其中的1份”?2. 探究新知(1)小组合作,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究分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数的意义,即分数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3)学习分数的读写方法,让学生进行练习。
3. 实践应用(1)教师出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引导学生用分数表示答案;(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如“一个班级有40人,其中有20人是男生,求男生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4.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分数的意义、读写方法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小学数学时分秒实践活动案例
小学数学时分秒实践活动案例一、案例背景: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会看几时和几时半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感知时针与分针转动时的关系,并能较熟练的学会看钟面所表示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经验。
二、案例情景:(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猜一猜。
小朋友听到了什么声音?猜猜里放的是什么?。
(多媒体演示。
) 2.引出“钟表”。
(1)钟、表能够告诉我们时间。
今天我们学习有关于钟表的知识。
(2)让我们到路路家去看一看。
路路是几时几分上学的?你们呢,又是什么时候吃饭的呢?什么时候睡觉的呢?(生先在钟面上把时间拨一拨,然后再交流。
)(3)看来我们在生活中是离不开时间的,要知道时间,就要学会看钟表。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认识钟面。
(1)仔细观察钟面,你看到了什么?A、钟面上最长的针是秒针,最短的是时针,还有一根是分针。
今天我们先来认识时和分(板书课题:认识时、分)。
B、钟面上的数字和圆点一一对应,均匀地排成了一圈,它们把钟面平均分成了12个大格。
每个大格还分成了5个大小相等的小格。
一共有60个小格。
C、小结: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一共有12个大格和60个小格。
2、认识1时=60分。
(1)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呢?(揭示:分针走1小格是1分。
) (2)拨钟练习。
A、学生随多媒体如上拨钟,看钟面说出分针走了多少分。
B、学生自由拨钟,同桌的同学互相说说分针走了多少分。
C、分针走一圈是几分呢?(学生自由回答,鼓励多说。
)3、认识1时。
走1大格是多少呢?(揭示:时针走l大格是1时。
)4、拨钟练习:时针从数字1—走到2,走了多少?从数字5走到6呢……5、探索时和分的关系。
(1)猜测:时和分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2)验证:多媒体演示分针走60小格时针正好走l圈的过程。
(3)归纳:分针走60个小格时针正好走l圈,时针走1—圈是1小时,分针走60小格是60分,所以1—时=60分。
实践出真知教学例子素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
实践出真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原则。
本案例以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为例,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探究、交流中感受数学的乐趣,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案例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分数现象,如“一块蛋糕分成了四份,我吃了其中的二份”等,引导学生思考分数的意义。
然后,教师提问:“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个现象?”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分数。
2. 新课讲授(1)初步认识分数教师出示一个圆纸片,将其平均分成四份,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每一份占圆纸片的几分之几。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分数”来表示每一份,如“四分之一”、“四分之三”等。
(2)分数的表示方法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将其平均分成若干份,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每一份。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分数可以表示为“分子与分母的比值”。
(3)分数的比较教师出示两个分数,如“3/4”和“5/6”,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学生通过观察分子和分母的关系,发现分子大的分数不一定比分子小的分数大。
3. 实践活动(1)制作分数卡片教师让学生动手制作分数卡片,将分数写在卡片上。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2)分数游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数游戏,如“分数接龙”、“分数找朋友”等。
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4. 交流总结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自己在认识分数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四、案例反思1. 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本案例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过程中,逐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
实践证明,实践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024年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多场景)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多场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活动一:测量与估算目标:让学生掌握测量和估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材料:米尺、直尺、圆规等测量工具,测量对象(如桌子、椅子、窗户等)。
步骤:(1)教师讲解测量和估算的基本方法。
(2)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和估算,记录结果。
(3)学生汇报测量和估算的结果,教师点评。
2.活动二:几何图形的制作目标:让学生掌握几何图形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材料:彩纸、剪刀、胶水等。
步骤:(1)教师讲解几何图形的制作方法。
(2)学生分组制作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3)学生展示制作的几何图形,教师点评。
3.活动三:数学游戏目标: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材料:数学游戏卡片、计时器等。
步骤:(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2)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如速算比赛、数学接龙等。
(3)学生汇报游戏结果,教师点评。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布置好活动场地。
2.导入: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活动主题。
3.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总结:教师组织学生汇报活动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2.成果评价: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成果,如测量和估算的准确性、几何图形的制作精美程度、数学游戏的完成情况等。
3.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五、教学建议1.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活动内容和难度,确保活动的有效性。
2.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制作年历》_金亚兰
《制作年历》教学案例(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第六册)胜利小学金亚兰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三年级2、学科:小学数学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一、收集家中各种年历样品或月历样品,不限形式(单张的年历或台历)二、准备制作年历所需的彩笔蜡笔及素描纸1、教师准备:一、布置学生准备制作年历所需的相应材料及画图工具二、根据班级学生能力的强弱,适当调整分组合作的组成成员及小组长三、课前预设学生制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困难教学课题目标:一、教学方面:1、巩固年月日有关的知识,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
2、熟悉年历的结构,会看年历。
3、初步掌握年历的制作方法。
二、教育方面:1、探究年历制作的同时,体验年历在生活中的作用。
2、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三、发展方面:1、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意识。
2、培养动手实践操作及小组协作,交流,沟通等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三年级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堂数学实践活动课。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不少关于年月日方面的知识积累和储备,所以本堂课的知识重点主要集中在年历的制作方法上。
在学生经历收集年历、展示年历、描绘年历、尝试制作年历、发现问题后教师引导、小组分工合作制年历等环节之后,最终让学生掌握年历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全课针对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充分注重一个“动”字。
课中教师仅以参与者,引导者,协作者的角色出现,充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中有展示,交流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学习。
教学方法:由于该课实践活动性很强,所以我在设计时侧重以下两方面:第一是突出活动课的“动”字。
全课以学生“动”为主线,包括课前(收集形式各异的年历)、课中(展示和简介自己收集的年历、尝试制作发现困难并反馈)及教师引导后小组合作比谁做得好(即具体操作实施阶段)等;第二是根据独立制作年历的可行性分析(时间有限,独立制作难度偏大)采取了“小组为单位,按特长分工合作的形式”展开,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合作,体验合作,体会制作带来的无穷乐趣。
数学教学的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数学教师,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案例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探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4. 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三、案例实施(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一张饼,提问:“这饼分成了几份?每一份是什么?”2. 学生回答:将饼分成了2份,每一份是饼的一半。
3. 引入分数: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用文字表示,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表示饼的一半呢?”4. 学生回答:可以用“1/2”表示。
(二)探究新知1. 分数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分数实例,如:蛋糕、苹果等,让学生体会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分数的表示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用画图、语言描述等方法表示分数,如:“将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这个苹果的1/4。
”3. 分数的比较: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如:“比较1/2和1/3的大小。
”4. 分数的加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如:“计算1/2 + 1/3。
”(三)巩固练习1. 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分数的意义、表示方法、比较和加减运算。
2. 引导学生反思:在学习分数的过程中,自己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四、案例反思1. 情境教学的应用:本节课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分数的意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本节课运用了画图、语言描述、实际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精选20篇)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精选2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篇1活动目标1、了解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研究和差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并准确解答。
2、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理解用假设法将和差问题转化,完整口述思路。
3、优选方法,体会和差问题在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作用。
(拓展)4、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探求问题特征与解答方法。
(情感)活动重点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能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和差问题"。
活动难点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过程一、课前游戏(意图:感知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大数与小数)写数猜数:学生选择1-9中的任何一个数,写在卡片上,算出与同桌卡片上数的和与差。
填入统计表中。
(同桌学生报数,全班猜数,教师输入,指导学生验证)教师填写后两列的和与差,和是100,差是20;和是168,差是32。
提出质疑:当和与差比较大时,还能猜吗?有必要去寻找方法.揭示课题:共同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就能找到大数和小数。
我们把这类题型称为和差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和差问题。
二、创境新授(意图:借助线段图,通过小组探究,理解假设法进行转化的三种方法)1.情景研究:理解画形结合图的意思,明确大数是苹果,小数是桔子。
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PPT三种方法配合进行分析与汇报。
体会三种假设的过程,感悟转化思想。
方法一:假设拿去了4个苹果,还有10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就相等了。
就是转化成了小数桔子的两倍。
再除以2就算出桔子的个数。
方法二:假设再拿来4个桔子,就有了18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也相等了。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案例小学数学实践课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
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学习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过程作为数学课程标准四大版块之一的“实践活动”,以其鲜明的教育性深受学生欢迎。
我认为数学活动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主动去探究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地去创设出各种具有问题和故事情景的实践活动环节,使学生心理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
1.在一年级学生学习分类之前,笔者指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数学课堂实践活动:收集喜欢的商品,并尝试着当一小小收货员,把喜欢的商品摆放好。
这个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收集、思考,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兴趣、增加体验,培养能力,形成良好循环的主动学习的状态。
这次实践活动大体分四步进行:(1)收集。
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到超市、商场收集一些喜欢的商品。
(2)思考。
假如你是小小收货员你会怎样摆放商品,为什么这样摆呢?(3)尝试。
大部分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商品进行较科学的分类。
学生的体会丰富多彩,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按一种标准进行分类,还有的则认为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4)交流。
在实际进行的分类中,有的学生为某种物品设计的分类方法非常出色。
2.数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实践课,传统的数学一般是教师演示学具,得出V=1/3sh,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根据“做中学”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此课时,采用了小组操作探究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操作学具(像等底等高和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装沙子),写出实验报告单,然后让学生发报告单,发现规律,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V=1/3sh。
在应用中出示了一个圆锥体沙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出其体积,整个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活动的过程。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分析
一、背景介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也在不断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应运而生。
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手段,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发展数学。
本文将以某小学五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案例分析。
二、案例描述(一)活动主题本次活动主题为“生活中的数学——测量长度”。
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测量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如尺子、卷尺等。
2. 培养学生准确测量长度、记录数据的能力。
3. 让学生学会运用测量结果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测量长度的主题。
2. 认识测量工具教师展示各种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并讲解它们的用途和特点。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测量小组物品的长度,如课桌、椅子、书本等。
4. 数据记录与分析学生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5. 问题解决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如:“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并反思自己在测量过程中的不足。
三、案例分析(一)活动优点1.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本次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
2. 活动内容丰富。
活动内容贴近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3. 活动形式多样。
本次活动采用小组合作、问题解决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活动评价全面。
活动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测量结果,还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等。
(二)活动不足1. 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
本次活动时间较短,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彭兴国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植树问题)谷城县南河镇温坪中心小学彭兴国【活动内容】植树问题【活动背景】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知识记忆为特征的陈旧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究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并获得直接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这既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改革的必然。
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和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面,能使学生学以致用,然后知不足,”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描述、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进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小学数学活动课具有强烈的生活性、实践性、研究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植树问题是小学经典的数学问题,它最大的作用是去解释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并能应用模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目的】1、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观察、分析等探究活动,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协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活动准备】学生:剪刀、塑料管、活动卡。
教师:课件。
【活动过程】一、创新情境,激趣导入媒体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比赛谁赢了?小兔可不服气呢,于是它们决定再比一次。
在第二次比赛中,小兔可认真了。
瞧,它正往目的地跑。
来,我们给它加油!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
(媒体画面河里有几个石墩)你们猜猜看,小兔要跳几次,才能跳过河。
谁能说一说?继续播放——同学们仔细看看,小兔究竟跳了几次。
师:我们再看画面,每两个小石墩之间的距离可以说成是一个间隔。
小石墩的个数与间隔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有没有规律可循?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活动一:探究“在一条线上,剪的次数与段数的关系”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塑料管,你想将这些塑料管分别剪成几段?先猜一猜要剪几次?再动手试一试,看一看,剪的次数与段数之间有什么规律?猜一猜要剪几次?然后动手试一试,将你们操作情况填写在活动卡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案例设计
周长一定面积最大问题
活动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适用年级:三年级
活动准备:24厘米长的锡丝若干条,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张若干,剪刀一把学生分组
活动目的:
1、能综合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相
关知识去解决最值问题。
2、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发现问题的关键点(面积-长和宽-周长)。
3、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策略。
学
会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并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积极参与,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质疑、善思的良好品质。
活动说明:这节课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相关知识去解决最值的问题。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
熊大和熊二住在大森林里,它们修建了一座漂亮的树洞中的房子。
它们俩为了能晒太阳,还想再加装一扇窗户。
它们俩只有24米长的木材,怎么样才能制作一扇能过照进最多阳光的窗户?聪明的同学们你能帮助熊大和熊二吗?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自主探索:学生独立收集信息(材料的长度),自己尝试着探求解决的办法。
可以利用学具(锡丝)模拟操作。
(2)合作交流: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之上,分小组进行组内交流,每位同学说出
自己的想法,综合大家的想法进行讨论。
教师听取各组中的综合意见,进行归纳汇总,适时的给予各组反馈和指导。
3.多样评价,自我反思
通过自我评价、过程评价、激励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重点是过程评价。
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过程中方法和策略的优化问题,更要评析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数学思考”、“情感态度”。
4.拓展应用,问题延伸
问题解决后,可以继续变换问题。
例如把窗户变成三角形、圆形......,在后续的知识基础上继续探讨。
确定活动内容:
1.熊大和熊二的问题
(1)操作学具,演示观察。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24米的材料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照进最多的阳光”意思就是要求图形的面积最大。
(建立数学模型)
(2)学生真正动手操作学具(锡丝)去确定该图形的形状。
调整该形状大小,确定最大面积。
(动手操作)
(3)各组方案汇总,确定解决问题策略。
(4)师生共同优化解决方案。
分析可能情况,确定最佳答案。
通过三年级孩子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来看,它们能确定出来的图形只有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所以需要研究的问题就是当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周长一定时,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那个大?
我们分开来看这个问题:首先我们确定这个图形为长方形,可能会出现哪些种情况:长方形的周长=24米,所以通过周长公式:(长+宽)×2=24(米)
长+宽=12(米)
所以长和宽可能的情况列表为:
通过观察上表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当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面积有大有小;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当长和宽正好相等时也就是当变成正方形的时候面积最大。
(5)问题拓展,变化题干。
改变窗户的形状,给同学一些提示,供有余力的同学课外继续探究。
安排活动时间
课内外相结合。
课外学具准备,操作演示。
初步建立数学模型。
问题解决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适度拓展。
课内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交流、反馈,分组讨论。
评价活动效果
(1)自我评价
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真实体验,进行“自我反思”,
说得失成败。
(2)过程评价
师生就探究过程中的解决方法、问题类型、探究方式进行互相评价。
教师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给予鼓励和肯定,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参与过程中提出不足和建议,以完善教师的设计。
(3)活动效果总评
从学生的物质和精神方面进行适度鼓励。
对参与程度,策略优化,合作表现等方面都可以用小红花或者其他物质奖励的形式进行明示,一次激励学生和培养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