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异
世界各国市场经济模式
世界各国市场经济模式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通过供求关系、价格机制和竞争来分配资源的经济模式。
在世界各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具体实践和表现有着差异。
以下是针对各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简要描述:美国: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
其市场经济模式以自由市场、私有产权和竞争为核心。
政府的角色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消费者保护和监管市场行为。
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强调市场的自由和灵活性,并且具有高度的产业和地理多样性。
中国:中国是一个市场经济模式下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经济开放之后,中国逐渐放松了对市场的控制,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
中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下,政府仍然在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宏观调控、产业政策和资源分配等。
中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是市场化与政府主导相结合,强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德国:德国是一个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先锋国家。
德国的市场经济模式注重保护社会公正、工人权益和可持续发展。
在德国,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如提供社会保障、劳动法保护和环境保护等。
德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以企业和工会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基础,实践了一种强调社会责任和公正分配的经济模式。
日本:日本是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以其独特的经济模式而闻名。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具有强大的产业组织和企业经营手段。
政府在日本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推动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经济政策支持。
此外,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还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形成了独特的供应链和产业集群。
瑞典:瑞典是一个典型的北欧福利国家,其市场经济模式强调社会公正和福利保障。
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提供广泛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
瑞典市场经济模式重视企业和工会之间的合作,实践了一种强调公正分配和社会平等的经济模式。
这只是对于一些国家市场经济模式的简要描述,实际上世界各国的市场经济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各具特色。
每个国家根据自身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和制度安排,以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经济论文—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比较分析以及我国的选择
大型的股份公司。在第三阶段。由于经 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资本市场 的优越性愈发突显,金融机构呈现多样 化,导致银行地位的下降以及储蓄机构 和私人及公共保险组织地位的上升。
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尚处于金融 业发展的第二阶段,因此,应当维持银 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1 金融运行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 不对称,法律体系尚不健全,信息成本 较高。信息成本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法律 制度的完备性、市场交易规模与竞争程 度这两个因素。法律制度越健全,市场 竞争越充分,从市场收集信息的成本也 就越低。反之,通过组织内部收集信息 的成本越低,所以,假定其他条件相同 而制度和市场条件不同,以市场为主导 的金融体系更依赖市场和法律制度的完 善,而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则更少 依赖市场和法律。在法律制度和市场体 系较不完善的情形下,通过市场收集信 息成本较高,而通过长期交易关系和组
而在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德国多 数所有权与最大 5 个股东的持股一样都
特别高。日本和德国金融机构股权的重 要性以及这些国家公司控制权的缺乏使 这些国家的代理问题可以通过让金融机 构作为大公司的外部监督来解决。如在 日本,提供公司资金的主要的一家大银 行,监督公司的活动并使得借贷资金得 到合理的投资。如果公司遇到问题,在 必要的情况下,这家大银行可以约束公 司管理层并提供所需资金渡过难关或对 公司清算。
在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典型国家 里,家庭资产构成中证券仅占一小部分, 加大比例的金融资产是银行的债券,这 些债券不按市场标准进行估价,因此股 价的波动对家庭的影响并不大。
可见,在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国家 中的个人比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国家中 的个人承担的风险大。由于金融市场提 供风险分担机会,所以,在资本市场相 对发达的国家里,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 系是值得提倡的。4 信息处理和资源
社会科学 了解不同国家的经济体制
社会科学了解不同国家的经济体制社会科学:了解不同国家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基本框架,决定了资源的配置方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经济的组织形式。
不同国家由于历史、地理、文化和政治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体制。
了解不同国家的经济体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全球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与复杂性。
本文将从四个角度来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经济体制:美国,中国,德国及瑞典。
美国的经济体制: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主要特点是市场对资源的自由配置和竞争的推动。
在美国,市场的力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主要扮演监管市场和维护市场秩序的角色。
此外,美国拥有完善的私有产权保护制度,鼓励个人创新和创业,这也为美国的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经济体制:中国是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的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而政府则积极引导和规范市场行为,促进国家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公平。
中国的经济体制特点还包括国有企业与私营经济的相互融合与互补,以及政府引导的发展战略和经济规划的实施。
德国的经济体制:德国是一个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代表。
德国的经济体制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律和社会公平的统一。
政府在德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积极引导市场行为,又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此外,德国注重劳工与资本的合作和权益的平衡,建立了世界闻名的合作社和工会制度,为德国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瑞典的经济体制:瑞典是一个社会民主主义的经济体制。
瑞典的经济体制注重社会公平和福利,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瑞典采取高度福利制度,致力于提供平等的健康、教育、福利和就业机会,实现了人民的共同富裕。
此外,瑞典还推动了和谐的劳资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
通过了解以上几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国家在经济体制上存在差异,并且每种经济体制都有其优势和限制。
新质生产力的国际比较分析
新质生产力的国际比较分析在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推动,新质生产力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不同国家之间的新质生产力水平也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影响着各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竞争力,也对全球经济秩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新质生产力的国际比较分析,探讨不同国家之间在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差异和发展趋势。
一、新质生产力的定义及意义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新质生产力是指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基础上,通过运用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能力。
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可以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二、新质生产力的评判标准要对不同国家的新质生产力进行比较,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评判标准。
这些标准可以包括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人才资源、管理水平等多个方面。
只有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综合评价,才能较为全面地比较各国新质生产力的差异。
三、美国新质生产力的特点作为全球经济最大的国家之一,美国的新质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球经济的走向。
美国拥有世界一流的科技研发机构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些都保障了美国在新质生产力方面的领先地位。
此外,美国还在制度建设和市场开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为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中国的新质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中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这些成果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竞争力将在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储备。
五、德国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优势德国作为世界工业强国,其新质生产力主要受益于完善的产业链和制度体系。
德国拥有严格的标准和规范,这保障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另外,德国政府还积极支持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提升。
六、日本新质生产力的精益管理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精益生产理念的国家之一,其新质生产力的特点之一就是高效精益的管理模式。
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
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完成了从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以后,通过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较为有效地实现了国家对宏观经济全局的间接控制与调节。
它从1955年编制第一个指导性经济计划时所迄今先后实施的13个经济计划,其主要控制目标(如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等)一般都基本上(或超额)实现了。
有时甚至比某些国家的指令性经济计划完成得还好。
日本这种经济计划模式,在西方主要国家中也是最成功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日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指导性经济计划的正反两面的经验,特别是在其经济体制转换初期以及那些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实现计划调控的若干经验,诸如开放式的计划编制方式、经济计划控制目标的合理化、计划机构的改革与高素质化以及国土综合开发计划的同步实施等,对当前我国的经济计划体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计划体制,都具有现实的研究与借鉴价值。
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政治条件、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各国往往根据各自的国情选择和推行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1年《转换到市场经济》的研究报告中罗列了世界上成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三种主要模式:美国的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和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许多学者认为,日本经济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日本政府适时地制定和实施了与其市场经济模式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打造了日本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奇迹。
自20世纪30年代产生以来,宏观调控法作为政府间接干预经济的一种制度设计,地位逐渐重要和提升,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法立法内容和体系上的一个明显变化趋势是各国加强了对经济宏观调控方面的立法,逐步完善其内部体系;并使这方面的立法在经济法立法体系中的地位上升,使之逐渐成为经济法体系中最主要的、起主导作用的构成部分。
目前,宏观调控法正在成为当代各国经济法的核心。
不同国家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异同
不同国家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异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企业越来越多地跨国经营,雇佣来自不同国家的员工。
这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对不同国家的劳动合同法律制度有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探讨几个主要国家的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异同。
一、美国的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美国是一个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其劳动合同法律制度以合同自由原则为基础。
在美国,劳动合同通常是由双方自愿签订的,政府干预较少。
美国的劳动法更侧重于保护员工的个人权利,如言论自由和隐私权。
然而,美国也存在一些强制性的法律规定,如最低工资、加班费和反歧视法。
二、德国的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德国的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则以集体合同为核心。
在德国,工会发挥着重要作用,集体合同覆盖率很高。
德国劳动法强调社会公正和员工参与,法律规定了员工在企业管理中的参与权。
此外,德国对工作时间和休假有严格的规定,保障员工的休息和休闲时间。
三、日本的劳动合同法律制度日本的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具有浓厚的东方特色,强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企业的社会责任。
日本劳动法规定了劳动基准,如最低工资、工时和休假。
同时,日本企业普遍实行终身雇佣制度,员工一旦进入企业,通常会一直工作到退休。
异同分析:相同点:1. 保护员工权益:无论是美国、德国还是日本,劳动合同法律制度都旨在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2. 法律规定:各国都有关于最低工资、工时和休假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不同点:1. 合同自由度:美国的劳动合同自由度较高,而德国和日本则更注重集体合同和劳动基准。
2. 政府干预程度:美国政府对劳动合同的干预较少,而德国和日本政府的干预程度较高。
3. 员工参与度:德国劳动法强调员工参与企业管理,而日本企业则更注重员工对企业的忠诚。
结论:了解不同国家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异同对于跨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至关重要。
企业应根据所在国家的法律制度,制定合适的劳动合同政策,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企业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不同国家的劳动法规定,以更好地应对国际市场带来的挑战。
世界各国的乡镇管理模式
世界各国的乡镇管理模式乡镇管理是指在国家行政区划中的最基层行政单位。
它在各国的管理体系中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不同国家之间的乡镇管理模式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管理机构设置上,还涉及到管理职能、财政状况、服务内容等方面。
本文将分别介绍几个国家的乡镇管理模式,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中国的乡镇管理模式中国的乡镇管理模式具有鲜明的特点。
中国的乡镇是城乡结合部的治理单位,既承担农村管理功能,又具备城市管理职责。
中国乡镇的管理机构一般由乡镇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所属的各职能部门组成。
乡镇人民政府是乡镇的行政机关,负责管理乡镇的经济、文化、社会事务。
同时,乡镇人民政府还派出工作队伍进驻农村,负责监督、督促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工作。
中国乡镇的财政状况相对落后,主要依靠上级政府的财政拨款。
乡镇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土地出租和农业税收。
乡镇通过自己的财政收入,用于宏观调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事务。
二、美国的乡镇管理模式美国的乡镇管理模式比较分散,每个州、县甚至城市都有自己独立的管理机构和决策权。
乡镇的管理职能相对独立,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国的乡镇管理机构包括乡镇委员会或城市委员会、自治政府和一些专门的机构。
美国的乡镇管理模式强调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自由竞争,主要通过为企业和市民提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政策支持来促进经济发展。
在乡镇管理方面,美国注重个人自由和市场机制的发挥,通过公共投资和减税等手段吸引和扶持企业。
三、德国的乡镇管理模式德国的乡镇管理模式具有高度自治性和分权特点。
德国宪法明确规定了乡镇的自治权,乡镇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享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和管理权。
乡镇议会是乡镇的决策机构,由乡镇居民选举产生。
乡镇议会负责制定和审议乡镇的发展规划、预算、税收、土地规划等决策。
德国的乡镇管理模式强调基层民主和社区参与,乡镇居民在乡镇管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乡镇通过与居民的密切合作,实现乡镇民主的目标,并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处境与日本的处境有何相同之处?德国法西斯专政与日本法西斯专政有何不同之处?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处境与日本的处境有何相同之处?德国法西斯专政与日本法西斯专政有何不同之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和日本在一些方面面临了相似的处境,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以下是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之处:1.经济困境:德国和日本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陷入了经济危机和困境。
两国都受到了世界经济衰退和财政负担的影响,面临着高失业率、通货膨胀和经济崩溃的问题。
2.国家耻辱和不满情绪:德国和日本在战后都感受到了国家的耻辱和西方国家的不公平对待,这激起了对外国干涉的不满情绪。
3.总统制度:在战后,德国和日本都转向了总统制,政治权力集中在个别的领导人手中。
不同之处:1.地缘政治:德国和日本分处于不同的地缘政治环境中。
德国位于欧洲,与西方国家接壤,而日本则位于东亚,与亚洲邻国接壤。
这导致了它们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不同对局和互动。
2.左翼运动和共产主义:战后德国面临了左翼运动和共产主义的威胁,尤其是在战后期间的德国革命和斯巴达克洛革命活动中。
而日本则没有面临类似的共产主义运动。
3.法西斯专政的发展路径:虽然德国和日本都在战后出现了法西斯专政,但它们的发展路径和特征有所不同。
德国的法西斯专政由纳粹党领导,以希特勒为中心,而日本的法西斯专政由军部和军事领导层主导,天皇以及极右派力量的影响也很大。
此外,纳粹主义和日本的军国主义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目标。
4.战争责任:德国被普遍视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和战争责任的主要承担者,而日本作为同盟国之一在战后并未承担过多的战争责任。
尽管德国和日本在战后面临了一些相似的困境,但它们的历史、文化和地缘政治环境的差异导致了战后发展的不同轨迹和特征。
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
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企业融资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国家的企业在融资方式、渠道和政策环境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深入研究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对于企业制定合理的融资策略、政府优化金融政策以及促进国际资本流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国企业融资模式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企业融资模式具有典型性。
美国企业融资主要依赖于直接融资,特别是证券市场。
股权融资在美国企业融资中占据重要地位。
美国拥有高度发达和成熟的股票市场,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等。
企业通过上市发行股票,能够迅速筹集大量资金。
这种融资方式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还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价值。
此外,债券市场也是美国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企业可以发行公司债券,吸引投资者购买,从而获得长期稳定的资金。
美国企业融资的特点在于其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
金融市场的高度自由化和竞争化,使得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市场条件灵活选择融资方式。
二、日本企业融资模式与美国不同,日本企业融资更多地依赖于间接融资,尤其是银行贷款。
日本的银行与企业之间通常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
银行在企业融资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不仅为企业提供贷款,还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监督。
这种紧密的银企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企业资金的稳定供应,但也可能导致银行风险的集中。
此外,日本企业也会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进行融资,但相对而言,规模较小。
三、德国企业融资模式德国企业融资模式呈现出均衡发展的特点,既注重银行融资,也重视资本市场融资。
德国的银行体系较为健全,全能银行在企业融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同时,德国的资本市场也在不断发展,为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融资选择。
德国企业在融资时,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融资成本、风险、企业战略等,选择最适合自身的融资方式。
四、中国企业融资模式中国企业融资模式在近年来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过去,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比重逐渐增加。
外国退市制度
外国退市制度外国退市制度是指规定上市公司在不符合某些法定条件或标准时,可以被取消上市地位的制度。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退市制度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是为了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而设立的。
以下是一些外国退市制度的相关参考内容。
1. 美国退市制度美国的退市制度由联合证券交易所(NYSE)和纳斯达克交易所(NASDAQ)等市场自主管理,但受到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管。
在美国,上市公司可以因以下原因被退市:股价低于1美元;违反交易所的财务标准;违反证券法规定的信息披露要求等。
当上市公司被退市后,它可以选择在未上市交易市场继续交易,或者通过私募股权融资、重组整合等方式重新回到公开市场。
2. 英国退市制度英国的退市制度由伦敦证券交易所(LSE)和AIM市场自主管理。
英国上市公司可以因违反公司法规定、财务困境、股价低于最低要求等原因被退市。
退市流程包括通知上市公司、公开告知、交易所决定等。
英国公司法规定退市后的股东和债权人在公司清算时享有优先权。
3. 中国退市制度中国的退市制度分为主动退市和强制退市两种情况。
主动退市是指上市公司自愿撤销上市地位,通常发生在公司重新策划、股权结构变动或者已上市公司要变成非上市公司的情况下;强制退市是指上市公司因违反证券法规定、财务困难或者停牌超过规定期限等原因被迫退市。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负责对上市公司的退市申请进行审批。
4. 德国退市制度德国的退市制度由德国证券交易所(Deutsche Börse)管理,受到联邦金融监管机构(BaFin)的监管。
德国上市公司可以因经营状况恶化、违反交易所的财务标准、违法违规等原因被退市。
退市程序包括通知上市公司、交易所委员会审议、公开告知等。
5. 日本退市制度日本的退市制度由东京证券交易所(TSE)管理,受日本金融服务局(FSA)的监管。
日本上市公司可以因违反交易所规定、违反法律法规、负债过高等原因被退市。
外国行政体制比较
外国行政体制比较一、简介外国行政体制是不同国家在行政管理方面所采取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的总称。
不同国家的行政体制可能受到其政治制度、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践中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将对若干外国行政体制进行比较,以期展示其特点和优缺点。
二、美国行政体制美国行政体制采用“分权制衡”的原则,即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相对独立并制约彼此。
行政机构由总统领导,包括白宫办公厅、各部门和机构。
这种体制有助于确保政治权力的分散和民主监督的实施。
然而,由于权力分散,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不易,决策效率较低。
三、法国行政体制法国行政体制采用“中央集权”的原则,即行政权力高度集中在总统和政府内阁手中。
政府机构包括总统府、各部门、地方政府等。
这种体制能够快速决策,实行统一管理,但容易出现政府滥权、民众参与程度较低的问题。
四、中国行政体制中国行政体制采取“属地管理”的原则,即将行政权力下放到各级政府和地方机构。
政府机构包括国务院、省级政府、地方政府等。
这种体制有助于适应中国庞大的地域和人口规模,提高政策执行的灵活性。
然而,权力下放过度可能导致地方政府腐败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五、日本行政体制日本行政体制采用“官僚制”的原则,即由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官僚机构负责具体管理事务。
政府机构包括内阁、各部门、厅局等。
这种体制注重专业性、效率和稳定性,但也存在缺乏民众参与和透明度低的问题。
六、德国行政体制德国行政体制采用“联邦制”和“地方自治”的原则。
政府机构包括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等。
这种体制充分考虑地方利益和多元化需求,有利于加强地方自治和参与度。
然而,政府层级多可能影响决策效率,需要加强协调机制。
七、总结与展望不同国家的行政体制各有优缺点,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
美国的分权制衡、法国的中央集权、中国的属地管理、日本的官僚制和德国的联邦制都具备一定的适用性。
在今后的发展中,各国可以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不断完善行政体制,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
美国、德国、日本三国经济体制的异同点
美国、德国、日本三国经济体制的异同点国际上对现代市场经济有不同的分类。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1年《转换到市场经济》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成功的市场经济的三种体制模式:美国、英国的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体制,又称自由市场经济;日本、法国的行政管理导向市场经济体制;德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一、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特征一谈到西方市场经济,人们自然首先考虑到的是美国、日本和德国,因为他们既重要、发达,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一谈到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市场经济,人们又往往比较重视研究它们之间的不同点。
诚然,这些特殊性确实是显著而重要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但是,从借鉴的角度出发,更重要的是探讨它们的共性。
(一)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的经济体制都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而在私有制经济中,都是以私人垄断企业为主导。
在美国、日本、德国经济中,国有部分约占1%-10%不等,合作社所有制、工会所有制的份量更小,其余80%-90%以上均属私有制。
而在私有制经济中,中小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占80%-90%甚至更多,但它们毕竟是从属的。
例如在日本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60%以上同大企业有承包关系。
在美国20万家工业公司中,最大的50家占了全部工业资产总额的49%。
[1]在日本,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企业(不包括金融、保险业)有175万家,其中资本额在10亿日元以上的公司有2195家,仅占公司总数的0.13%,但它们占了全部法人企业资本总额的41.4%。
[2]在德国将近4.4万个工业企业中,千人以上的大企业只有1000个,占企业总数的2%,但它们却占了销售总额的44%。
[3]这里我们之所以突出大公司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影响和作用实在太大,太重要。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概括说,大多数国家都是依靠几十个工业集中区和几百家公司提供大部分出口产品,提高生产率和国民生活水平的。
【财经类】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经济模式
案例22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经济模式1、案例内容:在人类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的差异,其社会制度也不同。
但是,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可以发现它们还是有许多共性,其中,市场经济就是迄今为止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经济机制,不同的是,市场经济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下的国家却显现出不同的特征1.“野生植物”——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此种市场经济又称“个人资本主义”经济。
它强调市场经济主体间按市场规律开展相对完全的自由竞争,通过优胜劣汰配置社会资源。
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的法律,保证竞争秩序和市场活动的运行。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1)国有经济的比重较低,一般在10 %以下。
美国国有经济仅占国有经济比重的2 % ,国家所有制企业在全国资本构成中的比重仅为10 %;(2)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突出显现为间接管理,主要通过调解市场参数来间接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很少干预微观经济活动。
美国是典型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环节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干预居次要地位。
美国没有专门从事综合经济规划的机构,也从不制定任何产业政策,其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分散进行,经济活动中,有75~85 %的行业依赖市场竞争的力量生存和发展。
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相对其它国家是弱的。
因为对市场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这样的渠道实现的:一是相当市场活动的“裁判员”,维护市场机制正常运转,保证竞争的公平和秩序。
二是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解经济活动。
财政政策是美国经济体系的“内在稳定器”。
三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养科技人才,注入巨额科研经费。
2.“人工培育的植物”——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亦称“莱茵模式”的互助资本主义。
社会市场经济从50年代以来被德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当作社会保障网与自由竞争相辅相成的经济制度。
其特点是: (1)认为市场的灵魂是竞争,但竞争不能采取自由的形式,而要公平竞争;(2)坚持社会的整体性原则,注重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3)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但干预和导引的倾向点在于维护社会平衡。
三种公司治理模式比较
1)股东人数众多和股份过于分散使股东无法对公 司实施日常控制。 2)分散的股东很少或没有激励监督经营者,“搭 便车”盛行。
3、外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产生的特点
A、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较大
B、公司控制市场在外部约束中居 于核心地位
1)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 股票市场、借贷市场、经理市 美英等国多采用单层制董事会, 场、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一起构 不设监事会,董事会兼有决策和监 成对企业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市场监 控体系 督双重职能。 2)美英等国家的公司独立董事在 C、经理市场健全 董事会中的比例多在半数以上。 以美国为例,独立董事在美国 成熟的经理人市场是对从事 企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通过 经理职业的这一群体有力的外部 法律来维护独立懂事的合法地位。 约束力量。
背
景
3、内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 A、董事会与监事会分立 德、日企业多采用双层制董事会 B、企业与银行业共同治理 银行兼有债权人和股东双重身 份,银行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一 种特殊的关系—主银行关系
C、公司之间交叉持股 可以形成互相制衡的局面,而且 交叉持股的动机不在于获取股票 投资收益。而在于加强企业之间 的业务联系
1、家族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概念
概念:家族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是指家族占 有公司股权的相对多数,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 不分离,家族在公司起着主导作用的一种经营 模式。与此相适应,资本流动性也相对较弱。 这种治理模式以东亚的韩国,东南亚的新加坡 、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中 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为代表。
(二)在董事会制度方面
1、英美公司治理模式采取单层董事会结构, 或一元制, 即股东大会下不设专门的监事会, 只设董事会。在这种权利配置中, 公司经理 层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 2、在德国和日本模式中,一般都设有股东 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但是,一般都由最高 管理者挑选的高层经理出任内部董事, 因而 经理人员拥有较大的经营决策权。在德国 和日本模式中,内部董事的最终来源有所不 同。 3、在东南亚模式中, 董事会沦为一个虚设 机构, 几乎没有监督和决策作用, 而家族长 老则一统天下。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的不同策略和模式。
由于地理、人文、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各个地区在经济发展上有其独特的模式和特点。
本文将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论述。
一、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模式,由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的计划和控制。
然而,计划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了瓶颈,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随后,中国开始转向市场经济模式,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蓬勃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二、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强调自由竞争和私有制。
美国拥有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注重市场的自我调节和发展,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拥有发达的金融、科技和制造业等领域。
三、德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德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社会市场经济为基础,融合了市场经济和福利国家的特点。
德国注重市场经济的同时,也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的保障。
德国的经济具有高度技术密集型和制造业优势,尤其在汽车、机械制造和化工等领域。
四、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为基础,注重技术创新和品质卓越。
日本经济在二战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日本的制造业发达,注重精益生产和质量管理,具有世界级的竞争力。
五、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模式新兴经济体包括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等国家。
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多样,既有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自由经济模式,也有一些国家采取了特殊的发展模式,如印度的“社会主义式混合经济”和巴西的“国家资本主义”。
综上所述,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多样化,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注重市场经济的改革与发展,美国以自由竞争和私有制为基础,德国注重社会公平和福利保障,日本注重技术创新和品质卓越,而新兴经济体则各具特色。
世界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有哪些
世界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有哪些1.政治体制:–民主制: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为代表的国家,实行选举制度和多党制。
–共和制:以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为代表的国家,国家元首通常由选举产生。
–君主制:以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卡塔尔等为代表的国家,国家元首通常是世袭的君主。
–社会主义制:以中国、越南、朝鲜等为代表的国家,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集权制:以朝鲜、古巴等为代表的国家,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领导人手中。
2.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以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为代表的国家,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制度:以中国、越南、古巴等为代表的国家,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主导。
–混合经济制度:以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的国家,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
–封建制度:以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为代表的国家,社会等级分明,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和资源。
–部落制度:以尼日利亚、索马里等为代表的国家,社会以部落为单位,部落首领拥有较高权威。
3.政治体制与社会制度的演变:–西方国家政治体制的演变:从君主制到民主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民主制度逐渐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20世纪初,俄国、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推动了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
–非洲和亚洲国家的独立:20世纪中叶,非洲和亚洲许多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建立了各自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
–全球化对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全球化进程加速了各国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交流与互动,相互借鉴和融合的现象日益增多。
4.政治体制与社会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对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民主制度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对优势论
1、相对优势论相对优势说——大卫·李嘉图从理论上证明:即使在生产上没有任何优势的国家,因为它与其他国家在生产各种产品上相对成本不同,仍可通过专门生产其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以换取它自己生产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得到利益。
相对优势理论指出:一国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从而达到世界总产出的提高。
2、要素禀赋论H-O学说认为比较成本说只解释了商品的劳动支出的差异,是片面的。
①两国技术水平一样,即生产函数是相同的;②生产要素在一国内可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则是不可能的;③一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所投入的要素比例不同,但各国在生产相同产品上所使用的要素投入比例相同。
推理过程:相对优势价格差异成本差异生产要素价格差异生产要素禀赋差异一个拥有量较为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价格较低,因此,使用这种丰裕要素的产品其相对成本较低,反之则反。
因此,各国应出口其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以交换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生产要素禀赋论的不同即决定了各国的相对优势和贸易格局,又是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3、产品生命周期假说该理论认为:随着技术的扩散,产品会经历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1产品创新阶段2产品成长阶段3产品标准化阶段4产品生命周期完结不发达国家应努力进行科技开发,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力争创新产品,改变自己在产品生命周期中所处的地位,进而改善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4、熊彼特长波理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周期与创新有很大关系“创新”是指在生产和销售经营过程中,发现并使用前所未有的和与众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具体包括五方面:介绍新产品、引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开发原材料和半成品的新来源、建立企业的新组织创新活动是一阵一阵的,有时高有时低,这样就产生经济周期长达半世纪左右的长波周期,是由以产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浪潮引起。
每一个长周期都包括一次产业革命及其消化吸收过程第一次:纺织工业、冶金技术创新第二次:钢铁和铁路技术第三次:电气、化学和汽车工业4、特里芬难题体系结构本身存在“特里芬难题”,存在着国际清偿力短缺与信心的矛盾即日益增长的国际清偿能力的需要要求美国增加其逆差,但逆差增加又会使美元的持有者怀疑美元将对黄金贬值,从而引起信用危机5、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理解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内涵: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包括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三个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理解: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2微观经济行为主体追逐利润的动机是经济全球化过程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战后日本与德国经济复苏与发展的异同
战后日本与德国经济复苏与初步发展的异同目录一、日本与德国战后主要情况1.二战后日本主要情况1)军事上的占领2)社会的不安3)经济社会百废待兴2.二战后德国主要情况1)军事上的占领2)社会的不安3)经济社会百废待兴二、战后初期促进两国经济复苏及初步发展的主要因素1.战后初期日本经济复苏及初步发展的主要因素1)国内因素2)国际因素2.战后初期德国经济复苏及初步发展的主要因素1)国内因素2)国际因素三:两国战后初期经济复苏及初步发展总结与思考正文:1939年9月1日凌晨三点半,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拉开帷幕。
1945年9月2日,日本在美国军舰上签订投降书。
至此,持续了6年零一天的德意日纳粹政权倒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和日本作为战败国,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严惩,但两国在二战之后的复杂国际环境下迅速崛起,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强国。
两国的崛起历程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着非凡的教育意义,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日本与德国战后主要情况1.二战后日本主要情况1)军事上的占领1945年9月二战结束后,美军主导、以麦克阿瑟为最高司令官的GHQ进驻日本,着手对战后日本进行改造,改造一直持续到1951年9月8日《旧金山对日和约》的签订。
美军入驻日本之初,便解除日军武装、禁止日本进行军需生产、废除其原有的政治及军事机构,并逮捕战犯、解散军国主义右翼组织、褫夺军国主义者公职、废除治安维持法和军机保护法等。
1947年5月3日,由美国主导的《日本国宪法》正式生效施行,废除天皇总揽统治权的相关条例,规定天皇仅作为日本国民的精神象征存在,并明确表示主权在民。
同时,美军在日本各地建立了几百处军事基地,占据了十几万公顷土地,形成国中之国。
2)社会的不安战后的日本苍凉凋敝,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据统计,由于战争,日本35%的国家财富受损,阵亡和因灾难致死者达350万人,另有67万人负伤或下落不明。
战争末期,全国除盟国刻意避免轰炸而幸存下来的京都、奈良等个别文化古城外,包括惨遭原子弹袭击的广岛、长崎在内,全国共有119个城市化为废墟,约20%的房屋被毁,236.2万户居民受灾,900多万人流离失所,近一半的工业设备、道路、桥梁、港湾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亚洲两种政治模式的异同与趋同
陈峰君:亚洲两种政治模式的异同与趋同亚洲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模式,一种以印度、菲律宾为代表的议会民主制度;另一种是以新加坡、韩国、台湾为代表的威权主义政治体制(60-90年代) [1]。
两种不同体制与各自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国际背景有着直接关系。
印度的议会民主制度与其历史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中央对地方控制能力较小、民族语言宗教种姓的多元化以及英国殖民主义的政策等多种因素使然;而东亚则由于长期的中央集权统治、儒家文化中对权威的崇拜等传统、战后初期民主制试验教训以及为应对外部与内部的所谓“共产主义威胁"等诸多因素的需要。
[2]但不论前者还是后者,其形成均有其历史必然性,其存在均有其合法性和合理性,无疑也均符合它们各自的国情。
因此,不能简单用一种体制否定、贬低另一种体制。
这两种模式有不同之点,但也有诸多共同之处。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亚洲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东亚与印菲两种不同政治模式又在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二者几乎在同时实行政治转型,相互间又不约而同的靠拢,因而有明显趋同的强劲势头。
一、九十年代前两种体制的异同。
印度菲律宾议会民主政体与西方议会民主体制基本上一致,如完善的宪法、议会、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健全的选举制度、多党的政党体制、行之有效的文官制度等;但另一方面它又存在诸多非民主的征兆,如一党独大、种姓政治、行政权力过高过大、中央集权式的联邦结构、暴力色彩浓重等。
总体而言,印度是具有现代性与传统性两重特征的体制,是东西两种不同政治体制的有机结合,或者说印度是一个具有东亚威权主义某些特色的民主政体。
而东亚威权主义体制在国家政体形式上,如三权分立代议制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倡导精英治国、重视法制等与西方现代体制大体一致,因而有别于历史上的“极权主义" (Totalitarianism),与印度的民主制有相同之处。
但在诸多方面,如强人政府、立法权微弱、行政权绝对高于立法和司法、一党优势、凭借军事强制力量维护政府的权威和社会稳定等,又明显具有强烈的集权甚至极权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
同异
班级:11级安管
姓名: 邢海滨
学号:07071101009
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同异
国际上对现代市场经济有不同的分类。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1年《转换到市场经济》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成功的市场经济的三种体制模式:美国、英国的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体制,又称自由市场经济;日本、法国的行政管理导向市场经济体制;德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一、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特征
一谈到西方市场经济,人们自然首先考虑到的是美国、日本和德国,因为他们既重要、发达,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一谈到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市场经济,人们又往往比较重视研究它们之间的不同点。
诚然,这些特殊性确实是显著而重要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但是,从借鉴的角度出发,更重要的是探讨它们的共性。
(一)社会经济制度方面
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的经济体制都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而在私有制经济中,都是以私人垄断
企业为主导。
在美国、日本、德国经济中,国有部分约占1%-10%不等,合作社所有制、工会所有制的份量更小,其余80%-90%以上均属私有制。
而在私有制经济中,中小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占
80%-90%甚至更多,但它们毕竟是从属的。
例如在日本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60%以上同大企业有承包关系。
在美国20万家工业公司中,最大的50家占了全部工业资产总额的49%。
[1]
在日本,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企业(不包括金融、保险业)有175万家,其中资本额在10亿日元以上的公司有2195家,仅占公司总数的0.13%,但它们占了全部法人企业资本总额的41.4%。
[2]在德国将近4.4万个工业企业中,千人以上的大企业只有1000个,占企业总数的2%,但它们却占了销售总额的44%。
[3]这里我们之所以突出大公司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影响和作用实在太大,太重要。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概括说,大多数国家都是依靠几十个工业集中区和几百家公司提供大部分出口产品,提高生产率和国民生活水平的。
(二)社会经济机制方面
在社会经济机制方面,都以市场竞争为基本调节手段。
在对待竞争的问题上,美国、日本、德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三种体制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下述两方面:一是都强调竞争的重要性,同时又都看到个人和企业(特别是私人垄断企业)有一种排斥竞争的本能,因此不能寄希望于其自发存在的竞争秩序,而是重视建立人
为的有序的竞争。
二是为了建立这种有序的竞争,不仅要直接制订若干必要的调整竞争秩序的法规,例如美国的反托拉斯法、日本的禁止垄断法、德国的反对限制竞争法等,而且还要间接地为建立有序竞争创造重要的条件,例如币值稳定、市场开放、契约自由等。
西方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都特别重视竞争,致力于保护竞争,把它看成是市场经济的核心。
德国的路德希·艾哈德说:“竞争不可分地是市场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甚至是它最内在的要素,排斥、损害或阻碍竞争都必然导致根本毁坏这种制度”。
在他们看来,竞争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多方面作用。
这些作用可以归结为取得成就、实现民主和达到协调。
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有两大任务,即保证最大成就和分散经济权力”。
[4]“一种竞争的经济制度是所有经济制度中最经济的,同时又是最民主的制度。
”[5]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经济过程是由个人和企业在市场上按供需状况自由地进行决策。
这些分散决策的协调也要通过竞争。
这种通过竞争协调经济发展的思想,出自于斯密的理论。
在斯密看来,人的利己主义本身就是一种调节力量,但这种调节力量只有在竞争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有益于公众的作用。
他们同时也认识到,经济本身对竞争往往是不感兴趣的,而且总是力求通过垄断和价格与市场的协定等来削弱和排除竞争。
经验表明,国民经济中的竞争原则不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贯彻,它必须
通过一种国家规定的“人为秩序”加以保护。
这就是西方一系列反垄断法和相应的国家机构出现的原因。
然而,为了形成有效的竞争秩序,人们还必须作出种种努力间接地为此建立必要的框架条件。
例如,正确运用货币政策。
在竞争秩序里,货币政策起着首要作用。
如果不能成功地保证一定的币值稳定,一切实现秩序的努力都将白费,因为,通货膨胀将会严重干扰价格的调控机制和信号功能。
又如,必须开放市场。
封闭供求意味着企业削弱或者完全取消市场上的竞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封闭市场,就是犯法,应对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
再如,契约自由是开展竞争的重要前提条件。
因为,只有当家庭和企业可以自行决定何时何地买卖何物的情况下,竞争才能正常运行起来。
(三)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
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相当接近。
资产阶级国家同时履行阶级职能和社会经济职能,这是由来已久的事情。
二战后的新现象在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都大大增强了。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在考虑政府的社会经济职能时的基本目标,和在制订社会经济政策时所提出的目标都大大提高了。
战后,美国、日本、德国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生活的思路主要是:首先,国家的任务主要是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创造框架条件,而不是自己直接从事经济生产活动;其次,针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自发的市场竞争所必然带来的三大弊病(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结构的不协调以及社会的极大不公),以
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力争加以缓和。
据此,它们提出了三个层次的社会经济政策目标,第一层次是社会政策目标,即所谓个人自由和社会和谐,这一目标可以称之为最高目标。
第二层次是经济政策的一级目标,包括经济自由、社会保障和社会公正;第三层次是经济政策的二级目标,这里指通货币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适度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公平分配等。
为了遵循上述基本思路和达到上述社会经济政策目标,战后美国、日本、德国都发展或完善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工具,包括竞争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等。
所谓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大大增强,主要就是通过这些具体的政策得到体现的。
可以说,它特别集中地反映在一项指标上,即国家财政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战后比战前都数倍地提高了。
1937年,美国的这一指示为8.5%,日本为11.6%,1952年联邦德国为15%;1988年,美国上升到36.3%,日本为32.9%,德国则为46.6%。
[6]当然,在运用这些政策工具时,各国在“配方”和“剂量”方面还是有不少差别的。
(四)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趋势和前途方面,总的说来是在日益相互接近、彼此靠扰。
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各有长处和短处。
人们普遍认为,美国、英国更多的强调“自由”,而相对较少社会福利;德国、法国和北欧一些国家比较重视社会
福利,但相对缺乏“自由”;日本则两者都不足。
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它们各自都将弥补自己的欠缺,三者的差异不是在扩大,而是在缩小。
我认为,对于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发展前途,可以作另一种描述。
是否可以说,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以中小企业为主的阶段(或者说自由竞争阶段);以私有大企业为主的阶段(或者说私人垄断阶段);大企业+大政府的阶段,即由大企业和大政府一起主导社会经济生活。
这里的“大政府”,不仅是指政府机构和人员的规模数量比过去扩大,更重要的是指政府权力和职能的强化和扩大。
然而,在第三个发展阶段中的“大政府”,往往是官僚主义的、效率欠缺的;“大企业”则是过分追求利润,既忽视社会责任感,又缺乏民主精神。
现在正在进入第四个发展阶段。
它将依然是“大企业”+“大政府”,然而这里的“大企业”和“大政府”都将逐步比过去有所改善。
西方市场经济虽然有种种弊病,但从大方向看,它们在继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