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合集下载

利用桂西北民族文化资源创建特色馆藏

利用桂西北民族文化资源创建特色馆藏

利用桂西北民族文化资源创建特色馆藏作者:刘水清来源:《艺术科技》2012年第05期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围绕我馆的特色馆藏对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艺术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等问题的阐述,使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发展将有较大的拓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资源建设;特色馆藏;开发利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科学研究的社会化势在必行,高效率、高效益的要求使得群体合作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广阔的前景,应该列为非物质文化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课题之一,而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建立少数民族文化学科的体系是开发利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战略措施。

在研究中,要深入分析、研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形成于发展的历史,看到各类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同时也要根据工作实际,发挥优势,积极合理地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全面、系统地开展研究。

在研究的方式上,应提倡应用系统工程原理,组织力量协助攻关,逐步建立起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体系。

利用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文献资料的研究。

首先,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文化作贡献是地方高校的办学理念,也是地方高校图书馆馆藏特色建设的宗旨。

面对保护珍贵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民间遗产,我馆有责任有义务对于民间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研究进行宣传。

加强地方文献收集与整理建设为相关研究提供文献资料的汇编与查阅工作。

为申遗服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发挥应有的作用。

1 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文献信息资源,其学术研究价值与现实利用价值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因此,每个有特色馆藏建设的图书馆在收集和整理各种符合收藏目标的资料,图书、报纸、杂志及视听等资料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另一种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

例如;我馆自建了专题数据库包含“刘三姐专题文献数据库”、“黄庭坚研究专题文献数据库”、“仫佬族文献数据库”、“韦拔群文献数据库”。

少数民族之旅仫佬族

少数民族之旅仫佬族

少数民族之旅仫佬族仫佬族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民族概况仫佬族[mùlǎo z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仫佬族人口数为207352。

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等。

仫佬族使用的仫佬语与毛难语、侗语、水语相近。

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部分人还会说壮语。

通用汉字。

仫佬族住的多是泥墙瓦顶平房,屋内有专烧煤的地炉。

以稻米、玉米、薯类为主食,忌食猫、蛇肉。

衣服尚青色。

至清代,仫佬族妇女仍穿统裙,今已穿大襟衣、长裤,梳辫结髻,饰以耳环、手镯、戒指。

男着对襟唐装。

过去,婚姻多为家长包办,少数在"走坡"中恋爱成亲的,亦须经家长同意。

盛行早婚,有婚后女方在一段时间内"不落夫家"的习俗,生育后始居夫家。

与壮族、汉族通婚。

婚仪繁杂,耗费颇大。

也有入赘的。

丧葬仪式隆重,墓葬信风水龙脉。

民族历史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发展演变而来的,晋人常璩《华阳公志。

南中志》中,即有关于"僚人"在云贵高原云岭山脉南沿一带活动的记载。

唐宋以后,《岭外代答》、《溪蛮丛笑》等史籍中出现了"僚"、"伶"人们共同体的记述。

《天河县志》、《大清一统志》说:"伶人又名僚,俗名姆佬",可见仫佬与僚、伶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学术界一般认为,仫佬族是从僚、伶中分化出来形成的仫佬族妇女单一民族,其时间大约在宋代。

据历史记载,宋太祖开宝五年(972),以桂州琳洞地置罗城县,先隶融州,后属庆远府。

就目前掌握的材料所知,仫佬族至晚在元代或明初已居住在罗城一带地区。

明朝继承宋、元制度·在罗城、天河、宜山等仫佬族聚居区设立流官,社会基层设立里甲。

同时在县官之下,增设土巡检司、镇和寨堡等机构,利用当地头人任职,把流官与土官统治结合起来。

人民须向朝廷交纳夏秋两税。

清代将仫佬族地区县以下划分为"里",在"里"下设"冬"。

仫佬族传统文化的节日走坡(广西罗城1930年)

仫佬族传统文化的节日走坡(广西罗城1930年)

仫佬族传统文化的节日走坡(广西罗城1930年)广西,山岭连绵、山体庞大、岭谷相间,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

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广西分属桂林郡、象郡。

唐朝时期,广西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广西是全国仫佬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约占全国仫佬族人口的90%。

仫佬族族称,有自称与他称之别。

多数仫佬族人自称“伶”(音Ling),少部分地区自称“谨”(音Jin)或“本地人”。

汉族称之为“仫佬”,壮族用壮语称他们为“布谨”。

仫佬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元代以前,史书往往将仫佬与“伶”或“僚”并称,仫佬族的先民被归属于当时泛称的少数民族僚族之中。

僚族的称呼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

《汉书·西南夷传》称夜郎境内的主体民族为“夷僚”。

封建社会的仫佬族地区,土地已相当集中。

仫佬族聚族而居,同一宗族的人往往居住在同一村寨内。

只是在一些圩镇和大的村子里,才存在与别的民族和别的姓氏杂居的情况。

住房一般是泥墙瓦顶、三间并列的平房,茅屋较少。

仫佬族的衣服,一般尚深青色。

仫佬族地区过去盛行父母包办的早婚,少数是自己通过“走坡”恋爱结婚的。

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

结婚后女子不住在男方家,而是回到父母家,帮助生产劳动,服侍长辈,农忙和节日才回夫家住几天,等到怀孕生孩子后才长住夫家。

走坡是青年男女的一种社交活动,是谈情说爱的方式。

按照传统习惯,男女青年在郊外相逢时,不论相识与否,均可邀请对唱。

拒绝别人的邀请,被认为是不礼貌。

歌的种类有:“随口答”,歌词由唱者即兴创作,没有一定歌本,具有丰富的想象和比拟,包括情歌、劳动歌、苦歌、仪式歌、风俗歌等。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枝柳、岔罗铁路和S204省道过境。

1956年3月,罗城县改属宜山地区,1956年7月改属柳州专区,1965年5月改属河池专区,1971年改属河池地区。

1983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罗城县,设立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以原罗城县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国家和自治区扶贫
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2.04.11
•【字号】桂政发[2012]34号
•【施行日期】2012.04.1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
作重点县名单的通知
(桂政发〔2012〕34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印发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的通知》(国开办发〔2012〕13号)和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会议精神,现将调整后的国家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通知如下: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8个):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那坡县、凌云县、东兰县、凤山县、乐业县、巴马瑶族自治县、靖西县、都安瑶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西林县、大化瑶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隆林各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德保县、田林县、马山县、天等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上林县、富川瑶族自治县、昭平县、忻城县、隆安县、龙州县、田东县。

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1个):河池市金城江区、蒙山县、宁明县、钟山县、武宣县、灌阳县、资源县、天峨县、田阳县、博白县、苍梧县、融安县、藤县、桂平市、兴业县、百色市右江区、贺州市八步区、南宁市邕宁区、大新县、
上思县、陆川县。

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合山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0〕35号)规定,合山市享受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待遇。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四月十一日。

广西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构建

广西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构建

广西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构建X简王华=摘要>民族村寨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主要载体。

广西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性强,以民族村寨为主体的民族文化旅游要树立品牌意识,在整体开发和依托热点景区的基础上培育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形成推动旅游经济迅速发展的拳头性旅游产品。

=关键词>民族村寨;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广西=作者>简王华,广西师范学院管理科学学院旅游系教授。

南宁,530001=中图分类号>H127;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05)04-0187-005Tourist Exploitation for Ethnic Villages and Constructionof Best Brand for Ethnic Cultural TourismJian WanghuaAbstract:ethnic v illages are the main carrier of resources of ethnic cultural tourism.The resources of Guang xi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are full of abundance and specialty.So the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with the ethnic villages as its main body should foster the consciousness of best brand,and cultivate the best brand of ethnic cultural tourism based on the entire exploitation and focus scenic spots,thus shape the key tourist produc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economy.Key words:ethnic villages;best brand of ethnic cultural tourism;Guang xi利用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差异性作为旅游吸引是旅游发展的趋势之一,典型的民族村寨则是物质、制度和精神三方面所构成的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精准扶贫下少数民族聚集地开发文化旅游产的调查研究——以广西省柳州市融水自治县为例

精准扶贫下少数民族聚集地开发文化旅游产的调查研究——以广西省柳州市融水自治县为例

291CULTURE区域治理作者简介:海子怡,生于2000年,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法学。

精准扶贫下少数民族聚集地开发文化旅游产的调查研究——以广西省柳州市融水自治县为例广东培正学院 海子怡,李健敏,洪淑霞,张远静,谢庚扬摘要:在后脱贫的时代背景下,建构广西省柳州市融水自治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长效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在基于“三农”的理论和实践背景下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其与精准扶贫战略在内容和对象上具有一致性,而文化旅游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具体层面,对乡村振兴的实施和实现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推动性作用。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长效机制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1)03-0291-0002一、融水自治县旅游资源概述融水苗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面积约4665平方公里,属于云贵高原苗岭山地向东延伸部分,是广西乡村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第一百个乡村旅游发展示范基地之一,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苗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四分之一。

融水县作为具有特色文化的旅游名县之一,旅游业的发展将成为其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丰富的山水资源、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为融水苗族自治县旅游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核心基础,不乏有元宝山、老子山、真仙岩、摩天岭、九万山、龙女沟峰林、融江等自然景观。

而原始古朴的民族文化的旅游资源不仅仅在广西具有唯一性,在全国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此外,融水维度较低,但海拔高,造就了冬暖夏凉的宜人气候,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盛产蔬菜、水果、花卉等。

村庄依河依山而建,沿着公路就可以欣赏到苗家人的淳朴生活,苗族建筑以古木建筑为主。

此外,手工艺品和民族服饰以精美的锦缎、苗族刺绣、蜡染、银饰等著称,适宜游客逃离城市进行拍照、采风、休闲等。

在节日饮食以及活动方面,融水苗族自治县有着浓厚的带着地域特色的“酒文化”,饮食文化包括酸肉、酸鱼、米酒、野生菌等特色食物。

西南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_以广西为释例

西南民族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_以广西为释例

是广西独有的少数民族。 "$$$ 年, 广西总人口 (&"’)*! 万, 少数民族人 广 口 !$+#)’& 万,占总人口的 ’+% ; 西总面积 "’ 万平方公里, 少数民族 各 居住地区约占 *$% 。长期以来, 族人民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 的土地上,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 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 化, 形成了各民族独具特色、 风格 迥异的民俗文化, 铸就了一个博大 精深的民俗旅游资源宝库。 (一) 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广 西自古以来节庆活动甚多, 且随着 季节或地域的变化而各有特色。像 壮族的蚂拐节、 牛魂节, 苗族的苗 年、 芦笙节、 斗马节、 拉鼓节、 花山 节, 瑶族的达努节、 盘王节、 开年 节, 京族哈节, 仫佬族的牛马节、 吃 虫节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内容 丰富, 形式多样, 颇具旅游开发价 值。从南宁国际民歌节、 桂林山水 与历史文化旅游节、 柳州三月三歌 节、 资源河灯节、 阳朔渔火节和啤 酒节、 灵川美食节、 北海珍珠节、 凭 祥边关节、 玉林荔枝节等现代节日 活动, 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渗透着浓 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承袭了广西民
!""# 年第 $ 期
&
八侨 刊 桂论 坛 纵
!
!

尚待开发。 (二 ) 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 形 成科学的整体开发设想。贯彻这一 思路的具体措施有:
!"#$%&%"’(")
!
等均属此种类型。广西的漓江民俗 风情园、 少数民族文化村、 黄姚古 镇等项目是这种模式的应用。这类 文化村、 文化公园或博物馆是供游 客集中观赏的民俗景观, 具有重要 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这些民俗 景观既可使游客大开眼界, 增长知 识, 又可以有效地保护传统民俗文 化。 动态开发。即以游客参与或 !、 半参与特定民俗环境中的活动为 主的开发模式。游客可参与当地人 的歌舞、 饮食、 纺织、 竞技、 曲艺或 种花养鱼、 采摘果实和其他的生活 或劳作、 游戏活动。游客可以从中 亲身感受当地的民族风情, 在别开 生面的活动中自然地极尽游兴。令 人惋惜的是, 目前广西民俗旅游产 品大都忽视旅游者参与、尝试、 体 验、 学习的需要, 基本以静态形式 展示给旅游者, 游客只能被动地接 受, 无更多的自由选择。其实, 广西 许多特色鲜明、 吸引力强的民俗活 动, 如各种节庆活动、 竞技体育活 动都可开发成参与性强的动态产 品。 商品开发。即以民俗物品的 !、 观赏、 购买为主, 包括器具、 衣饰、 民间食品、 民间工艺品等均可作为 商品开发。丰富多彩的民俗商品, 具有浓浓的民族色彩和乡土色彩, 为 广 大 游 客 ,尤 其 是 外 国 客 人 所 “喜闻乐购” 。它既是民俗旅游的主 要对象之一, 更是旅游购物的主要 内容, 在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增加 旅游收入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民俗商品开发要坚持特色原 则、 有文化内涵原则、 便于携带及 档次兼顾的原则, 切忌雷同化和低 品位开发。在广西, 桂林的民俗商 品开发积累了较成熟的经验, 那里 建有专门的旅游商品交易市场, 绣 球、 丝绸、 纸扇及土特产销量可观。 相比之下,其他地市则略显滞后,

罗城仫佬族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罗城仫佬族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02210仫佬族先民———西瓯骆越于公元前3世纪战国末年居住岭南西部一带,秦皇朝统一后,所居地更名为潭中县地,汉族涌入与西瓯骆越形成杂居现象,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一种规律,不单方面指少数民族,中国历代王朝的变更亦是如此。

仫佬族属百越支系一族,其祖先由山东、河南、湖南、福建等地为谋求生存而迁移至此,这与调研百越支系其他民族的资料中显示的内容基本相吻合。

资料显示,迁移的外来民族定居罗城地带,与当地土著居民苗族等民族通婚杂居,沟通交流逐渐开始使用民族语言,后期则完全以仫佬语为主要交流工具,文化上形成多因子组合,民族风俗习惯也逐渐遵循仫佬族的生活习俗。

1罗城仫佬族文化1.1罗城仫佬族建筑文化民族文化是能够体现该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其主要包括衣、食、住、艺术、宗教、民俗民风及生产工具等。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主要以东门镇、四把镇为主。

东门镇主要由中石村、凤梧村、永安村组成。

这里以杂居形式生活,包括仫佬、汉、壮、苗、瑶、侗等族。

四把镇除了前者描述的少数民族生活于此外,还有土家族、布依族、毛南族、水族等在此聚居。

民族之间在生产、生活中进行隐形的文化交流。

根据人口所占比例以及该县的龙腾村大勒洞屯和中石村石围屯建筑来判断,罗城县主要以仫佬族为主。

罗城县大部分的新式建筑以青砖砌墙为主,或在墙体一定高度范围抹有石灰浆,建筑外观呈“下青上白”,尤其以中石村石围屯尤为明显。

笔者在调查资料中发现,仫佬族的民居以吉利为主,既有“不正南正北”,又有坐南朝北、坐北朝南的朝向,对朝向并无统一定论。

史料记载,1933年(民国22年)居民建筑多为土墙木瓦结构,瓦屋顶占比大于毛屋顶。

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并趋于稳定,这时出现传统民居,建筑改良有石基、门楼、泥砖墙、瓦屋顶等组成。

民居建筑多为庭院式结构,建筑前后或左右有菜园,可以说明仫佬族原始庭院景观存在的依据。

此外,笔者发现,并非所有古民居房屋脊梁中部都以铜钱和元宝作为当地仫佬族民居的标志物,比如石围屯和大勒洞屯就是典型的例子。

广西罗城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综合评价

广西罗城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综合评价

广西罗城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特征及综合评价李鑫;周爱国;孟耀;蒙增杰;韦开政;罗国苏【摘要】广西罗城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十分丰富,以典型壮美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为主,辅以地质剖面遗迹景观和地质构造遗迹景观等.介绍了罗城地质公园内的地质遗迹类型及其分布,并从科学价值、科普价值、美学价值、旅游开发价值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期刊名称】《安全与环境工程》【年(卷),期】2015(022)001【总页数】7页(P26-32)【关键词】罗城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喀斯特地貌;科马提岩【作者】李鑫;周爱国;孟耀;蒙增杰;韦开政;罗国苏【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国土资源局,广西罗城546400;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国土资源局,广西罗城546400;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国土资源局,广西罗城546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37地质遗迹是在地球漫长演化的地质历史时期由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保存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1]。

建立地质公园就是为了保护地质遗迹,也是一种利用地质资源的方式,更是进行科学教育与普及的手段,可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4年1月,以喀斯特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为主要地质遗迹景观的广西罗城国家地质公园取得国土资源部第七批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资格,其建立对于研究区域喀斯特地貌和古扬子板块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是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前提,也是建立地质公园的基础[2]。

本文系统介绍了罗城国家地质公园内的主要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并从科学价值、科普价值、美学价值、旅游开发价值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以期为地质遗迹的评价、规划[3]、保护和开发[4]提供基础资料和必要的科学依据。

河池学院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展示中心——宣传解说稿

河池学院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展示中心——宣传解说稿

河池学院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展示中心宣传文稿河池素有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中国水电之乡、世界长寿之乡、世界铜鼓之乡、歌仙刘三姐故乡之美称,是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区之一,其中罗城和环江是全国唯一居住有仫佬族、毛南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境内居住着壮、瑶、仫佬、毛南、苗、侗、水等7个世居少数民族,有5个民族自治县、11个民族自治乡,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7%,其“铜鼓文化”、“孝道文化”、“长寿文化”、“白裤瑶文化”、“山歌文化”等民族文化十分渊源丰富。

目前,河池市壮族铜鼓习俗、刘三姐歌谣、壮族蚂拐节、瑶族服饰、毛南族肥套、密洛陀、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等8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7个项目入选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宜州市、东兰县、环江县下南乡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然而,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遗产面临流失的困境。

河池学院作为桂西北唯一的一所普通本科院校,依托优势,筹建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展示中心,就是充分利用西北池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展示高品质、高标准的桂西北特色、桂西北风格、桂西北气派的民族文化成就,已是大势所趋和势在必行,更是河池学院势在必行的神圣事业。

一、建设意义展示中心以“收藏、保护、展示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引领地方文化发展,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为宗旨,致力于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保护、宣传,以实物陈列和影像资料相结合的形式,把广西尤其是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展示在世人面前,多角度多层面反映民族文化,使之成为传承民族文化、服务教学科研的重要场所和学生素质教育基地,成为桂西北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心,促进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及社会进步。

二、指导思想为进一步繁荣发展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团结及社会进步,积极保护、抢救、挖掘、整理和弘扬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一个可供参阅展览的民族文化展示中心和一个全面系统、真实可靠、资政砺志、承前启后的民族文化精品保藏中心,加大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宣传力度,逐步提高学院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水平,全力打造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品牌,推动学院产学研建设。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建设意见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建设意见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建设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5.09.23•【字号】桂政办发[2005]112号•【施行日期】2005.09.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建设意见的通知(桂政办发[2005]112号)各市、县人民政府,区直各委、办、厅、局: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建设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二00五年九月二十三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建设意见为进一步整合我区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做大做强我区旅游产业,实现我区旅游产业的新突破和跨越式发展,现提出广西重点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建设意见。

一、重点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建设总体思路(一)总体要求。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景区景点建设为中心,以特色旅游线路建设为载体,以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整合资源、培育品牌、建设精品、形成网络。

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加大部门联动和区域合作力度。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开拓海内外客源市场。

加快旅游企业改革创新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全面构筑开放带动型旅游产业体系,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发展目标。

力争到2010年全区接待国内游客8200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28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50亿元人民币,旅游外汇收入6.5亿美元,旅游总收入 6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同期全区CDP的10%左右。

将我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一流、驰名中外的中国旅游强省,使旅游业成为我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对外开放的形象产业。

(三)总体框架。

仫佬族体育旅游资源价值的研究

仫佬族体育旅游资源价值的研究

仫佬族体育旅游资源价值的研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趋向大众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热点之一。

仫佬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是罗城县传统文化的一份宝贵财富,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调查访问法,着重从仫佬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和游客身心需要的角度,研究仫佬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价值,结果发现仫佬族传统体育作为旅游资源具有新奇美的价值。

参考仫佬族传统体育活动满足人们探险猎奇的心理,净化心灵,调节身心平衡。

仫佬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能使参与者接受传统文化体育,还可以发展当地经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标签::仫佬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价值;少数民族前言仫佬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地区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境内,部分散居在宜州、柳城、都安、忻城等地。

罗城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例如罗城县神龙岩、凤凰山、开云古寺、桥头龙山、宝坛科马堤岩,还有怀群剑江风景区和小长安镇武阳江崖宜风景区等。

仫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许多文明成果,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民族传统体育就是其中之一。

这些民间的传统体育活动往往与生产、生活。

节日活动等结合在一起,为民族生活增添了健康风趣的节目,例如在仫佬族传统体育节目走坡节和依饭节期间进行的舞龙、舞狮、斗鸡、抢粽粑、仫佬竹球、竹连球、象步虎掌、凤凰护蛋、滚竹环等民族体育活动,这些名族体育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民俗性、显著的健身性、良好的观赏性、娱乐性及丰富的文化内涵。

1 仫佬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征仫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许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民族传统体育就是其中之一。

这些民间的传统体育活动与生产、生活,尤其是节日活动结合在一起,为民族生活增添了健康、风趣和活泼的气象。

据调查统计,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40余项,项目丰富多彩、历史悠久、传奇性强,具有竞技性、娱乐性、民俗性、群众性等特征。

仫佬族体育旅游资源价值的研究

仫佬族体育旅游资源价值的研究
孙绍 宁 , 罗 静
SUN h o—nn Sa ig,L UO i g Jn

要: 随着人 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 高, 旅游 消费趋 向大众化 , 少数 民族传 统体育旅 游 目前 已经成 为我 国
少数 民族 地 区旅 游 的 热 点之 一 。仫 佬 族 传 统 体 育 旅 游 资 源 是 罗城 县 传 统 文 化 的 一 份 宝 贵 财 富 。 文 运 用 本
mo e p p a . Tr d to a t n c s o t o im sb c meo ft e h ts o s i t i io iy ae si n r o ulr a ii n le h i p rsturs ha e o neo h o p r n ehn cm n rt ra n Chia t
a h r d to a po s t urs e o r e f M u a nd t e t a ii n l s r o it r s u c s o l o,t e e h c g o p i o h n u a u o o u o n r t h t ni r u n Lu c e g M l o a t n mo s c u ty,a e r
仫 佬族体 育旅游 资源 价值 的研 究
Re e r h o h Fra bibliotek l e o h a i o a p r s To itRe o r e fM u a s a c n t e Va u f t e Tr d t n lS o t urs s u c s o l o i
Ke o d:Mn a ain l y rd t n p r ;tu s ;r s u c yw r l o n t ai ;ta i o a s o t o r t e o re;v u ;n t n n r y o t i l i l a e ai a mi o t ol i

仫佬族特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对策研究——以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为例

仫佬族特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对策研究——以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为例

仫佬族特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对策研究*——以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为例 □河池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覃榆媛 / 文如何在开发民族特色旅游产业中加强对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当地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

当前,罗城县东门镇的旅游人力资源存在总量不足,专业化层次较低等问题,完善当地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机制,充分发挥附近高职院校的作用,并积极采取合作办学方式,深化专业教育改革,大力培育旅游专业人才,发展仫佬族民族特色旅游产业。

民族特色旅游 人力资源 开发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仫佬族民族文化遭到了严重的冲击和侵蚀,许多传统文化濒临灭绝,如民族语言、民族服饰、民族歌舞、甚至民族建筑逐渐消亡,这使得仫佬族民族文化的载体逐渐被其他强势文化所取代。

因此对民族文化,特别是仫佬族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刻不容缓。

当前,发展仫佬族特色旅游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民族特色旅游村和民族风情游路线,带动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亟需建设一批专业化的旅游人才队伍。

仫佬族旅游文化罗城县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少数民族,其民俗文化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以民族节日为主的节庆文化;二是以民族特色饮食为主的饮食文化;三是具有民族特色传统建筑文化;四是以生活习俗为主的婚庆庆生祭祀文化。

目前,多数的仫佬族民俗文化资源已被列入国家级和省(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其中,“依饭节”“走坡节”“坐夜歌”“打老庚”等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蕴含着丰富的仫佬族传统文化内涵。

罗城县已逐步将这些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当地旅游业中,打造了仫佬族特色旅游村和仫佬族典型村落,包括东门镇勒俄村、大银村石围屯,四把镇铜匠村、大兴村、大吴村,也在当地城镇的中心广场建立了仫佬族民族博物馆、民族剧院、民族歌舞团和青少年文化中心,旨在构建仫佬族民族风情游路线,推进仫佬族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仫佬族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现状及问题在美丽的凤凰山下罗城县,住着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仫佬族,当地称为“百里长廊,凤凰故乡”。

罗城仫佬族歌咏文化的传承及嬗变——以罗城大梧村调查为例

罗城仫佬族歌咏文化的传承及嬗变——以罗城大梧村调查为例

第24卷第1期2013年3月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 O U R N A L O F G U A N G X I R A D l0A N D T V U NⅣE R SⅡYV01.24N o.1M盯.2013罗城仫佬族歌咏文化的传承及嬗变——以罗城大梧村调查为例黄敏珍(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文经教学部广西南宁530023)[摘要]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各民族的歌咏曾是人们生活的重要文化兴事,也是各民族文化极其重要的载体,它的发展、变迁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

罗城是仫佬族的聚居地,它孕育了丰富的仫佬族文化,其歌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文章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对罗城具有代表,l生的歌咏文化兴事和人物进行研讨,使人们更好地了解那里的歌咏文化。

[关键词]仫佬族;歌咏文化;传承[中图分类号]G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56(2013)01一0047—06JJ西素有“歌海”之称,各民族的歌咏曾是人们生活的重要文化兴事。

罗城是仫佬族的聚居地,它孕育了丰富的仫佬族文化,其歌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为了更好地了解那里的歌咏文化,笔者于几年前多次对罗城县大梧村进行田野调查,下面就一些调查的情况谈谈那里的歌咏文化。

1仫佬族生活的地理位置、族群结构罗城县主要以仫佬族、壮族为主,仫佬族主要聚居在以罗城、四把为中心地区,向四周辐射。

从县城往北至桥头乡、横岸乡一带,往西至天河乡、怀群乡,而东部延伸至小长安乡一带;南部至下里乡一带。

罗城县属于十万大山山区,这里地势高耸、峰峦起伏、四周青山环绕,中间层峦叠嶂、丘陵交错、夹杂着一小块一小块平坝。

从宜州的小龙乡至龙岸乡的北源屯,沿十万大山支脉,形成了一条长一百五十华里的走廊,人们习[收稿日期]2012一09一07惯地称之为“仫佬山乡”,仫佬族就世代繁衍生息在这个走廊上。

仫佬族居住地区地质年代久远,据测定属古代二叠纪至中二叠纪,地形十分复杂,一般的属于峰林一槽谷岩溶类型,其主要特点是:石芽暴露、土层浅薄、旱多涝少,耕地分散,农耕较难,这里位于东经108—109度,北纬24—25度之间,属北温带,气候温和,主要以农耕为主。

仫佬族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分析与开发策略研究——以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为例

仫佬族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分析与开发策略研究——以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为例

嘉禾人, 博士, 河池学院副院长, 教授, 硕士生导师。
— —
1 6 8 — —
【 文化研 究】 提 升 地 区竞 争力 的中坚力 量 。 ( 二) 作 为文化资本 的民族 文化
仫佬族 民族 文化 资源产 业化分析与开发策 略研 究
区的精神文化底蕴。 这是一个极 为严重 的问题 。 我
震 裳 黪
【 文献编码]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 6 9 1 7 . 2 0 1 3 . 0 7 . 0 3 6
2 0 1 3 年 第 7 期 ( 总 第 2 1 7 期 )
仫佬族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分析与开发策略研究
对广西罗 城 仫佬族 民族 文化资源民间文体 文化 、 民俗 文化 、 手工工艺文化 、 传统 医药文化、山乡 旅 游文化等 方面进
行产业化分析, 针对其产业链尚未形成、 资源有待于进一步整合 、 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人缺失、 民族文化产业化专
业人力资源不足等主要 问题 , 应改 变观 念, 树立民族文化产业意识 与民族 文化安 全意识 ; 加 大人 才培 养、 开发、 扶 持 力度 ; 加 大仫佬 族文化理论研 究, 创新发 展 民族 文化 ; 建设 民族 文化 精品, 发挥 精品文化在 文化产业 中的带头
民族 文 化是 一 个 民族 所 创 造 的 物质 文 明和 精 神 文 明的 总和 , 是 一 个 民族 的生 活样 式 。 民 族 文化 是在 民族 长期 的生 产生 活 过程 中积 累形成 的 , 也 是

学 院约瑟夫 ・ 奈 教授提出的, 其认为软实力是 与经 济、 军 事 等 硬 实 力 相 对 的 一种 国家 实 力 , 是 一 个 国 家使 其他 国家 以其预 期 目标 为 目 标 的一种 同化 式 力量 , 是一个 国家造就一种情 势、 使其他 国家仿效 该 国发 展 倾 向并 界定 其 利 益 的 能 力 【 2 ] 。 我 国较 早研

广西罗城县仫佬族与壮族的族群关系研究

广西罗城县仫佬族与壮族的族群关系研究

广西罗城县仫佬族与壮族的族群关系研究
黄敏珍
【期刊名称】《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6(017)001
【摘要】在广西罗城县,居住着壮族和仫佬族人民,他们世代和平相处,发展成和谐共生的民族关系.从他们的族群结构与历史渊源以及民俗文化等方面来看,他们具有同根同源的关系.
【总页数】4页(P77-80)
【作者】黄敏珍
【作者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4
【相关文献】
1.仫佬族“依饭节”若干问题研究——以广西罗城县龙岸镇马寨屯为例 [J], 银浩
2.多族群杂居区壮族与客家的互动:以贺州大盘村为个案——壮族与客家关系研究之二 [J], 袁丽红
3.社会文化发展与仫佬族语言使用传承——广西罗城县语言使用调查研究 [J], 史晖
4.图腾信仰与族群认同--以广西壮族族群蛙图腾信仰为例 [J], 汤春华
5.广西罗城县仫佬族依饭节民俗活动的音乐研究 [J], 谢美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工商管理系08旅本2班谢丽雪200811012235摘要: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自然风光优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浓厚,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拥有建设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和条件。

目前,罗城的旅游产业尚在起步阶段,把先进的发展观念和独特的旅游资源相结合,统筹兼顾,同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对罗城的民族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都会起到良好的牵引与促进作用。

关键词:罗城旅游业仫佬族民族风情战略目标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广西罗城县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自治县,是桂西北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位于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麓,全县总面积2618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四十万,境内喀斯特地型发育良好,风景迷人,山清水秀,森林密布,"九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木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包含有罗城县的一部分,境内民风纯朴,人们环保意识极浓,所以各种珍禽异兽遍布全境,世世代代在此与人类生栖,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当今难得的一块"世外桃源"!它独具魅力的民族和古朴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让人目不暇接,浮想联翩,身心舒畅。

近几年,随着我国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国外国内游客对少数民族地区秀丽的自然风光及独特的民族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因此,开发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对促进罗城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罗城旅游产业建设,势必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的优势,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对旅游景观赋予民族文化的内涵。

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城旅游产业的建设,主要内容是民族文化的建设,旅游产业建设是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重点是仫佬族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开发、保护和建设。

民族文化产业的建设,无疑要促进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民族文化的建设,在于民族自治地方的罗城,其在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都具有其重要意义。

(一)民族文化建设的政治意义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95%以上人口居住在罗城。

国务院1983年批准成立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走过了20多年的光辉历程,仫佬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仫佬族在祖国大家庭里团结、和谐、发展。

因此罗城民族文化的建设,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发展与繁荣。

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尊重与建设,关系到民族团结,和谐文明,关系到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

仫佬族民族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二)民族旅游产业建设的经济意义旅游是经济的文化产业,是文化的经济产业。

旅游产业建设本身就是产业经济建设,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设,其对经济的引动,于促进经济发展无疑是起到良好的作用的。

对于罗城这么个拥有优良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仫佬族自治县,发挥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优势,建设特色旅游产业,推动民族经济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抓好旅游文化产业的建设,将旅游产业培育成罗城经济新的增长点,罗城具备条件和符合罗城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民族文化建设的文化意义旅游产业建设,是罗城民族文化建设的着眼点。

旅游开发于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民族文化建设,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民族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

21世纪旅游,文化旅游是主要趋势。

随着旅游审美需求与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休闲旅游势必向文化旅游转向。

而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中的最高档次。

旅游文化产业建设,通过对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应用,促进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和繁荣。

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可以使民族古老的文化,得到挖掘整理,促民族文化得以复原与保护。

旅游文化的开发,使民族文化与时俱进,充实内容,创新发展,繁荣民族文化。

二、丰富的旅游资源(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罗城县是全国仅有的仫佬族自治县。

仫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

罗城37万人中,仫佬族人口12万人,占全县人口的32%,约占全国仫佬族人口的80%。

当地的依饭节、走坡节、坐夜歌、抢花炮、斗鸡等传统文体活动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也极富娱乐性和参与性,令初到的人大开眼界。

其中,依饭节在每年立冬过后选择吉日举办,节庆活动历时六天五夜或者三天两夜,全过程分为启坛、请圣、点牲、唱牛歌、合兵和送圣,整个节庆活动充满原生态民族文化韵味,2006年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走坡节则是当地最盛行的一个节日。

每到春、秋农闲时节,不必发通知,仫佬族青年男女身穿节日盛装,成群结队云集到坡场唱歌传情。

“八月十五月团圆,哥送月饼表姻缘;为了我俩成双对,礼轻情重妹莫嫌。

”在潺潺的小溪边、石头旁、浓浓的绿荫下,青年男女优美动人的歌声,穿透高山幽谷,令人心旷神怡、无限向往。

(二)优美的生态风光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县城距离首府南宁350公里,靠近桂林,紧连柳州、宜州通往桂林的通道上。

罗城县地处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麓,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武阳江、剑江,翠竹绿水的江两岸山石奇峰异彩,姿态万千。

一年四季江水清澈见底,水中嬉戏的鱼儿清晰可见,两岸翠竹青青,清幽雅静,小舟所过之处荡起波光粼粼,依而建的古朴村庄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俨然一个清净的世外桃源。

百万亩原始森林、万亩野生葡萄园、水上红豆相思林,以及含乐岩、雅乐仙洞等自然生态景点,令人叹为观止。

其中,九万大山百万亩原始森林保护区山高林密、峡谷幽深。

林内飞泉瀑布、云海奇景、变幻莫测;水上相思林则集泉、林、石、豆于一体熏这里有四季穿流于森林的淙淙泉水,具攀岩、结缘、野营于一身,置身于近300亩的红豆树林和徜徉于“金龟泉”里的恬静、舒适与惬意,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及问题(一)罗城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现状政府加大旅游基础建设投入,为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好步。

为充分利用罗城县丰富的旅游资源,政府围绕“山水为本、文化为魂、对接桂柳,打造一山一城带两江”的仫佬山乡原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品牌的思路,着力打造旅游产业,聘请知名的旅游专家对罗城县的旅游资源进行了高水平的策划;投入90多万元对“天门”景区河道进行了整治;投入500多万元修建“天门”、青明山、“水上相思林”等景区水泥路,改善了主要景区的交通条件。

青明山景区初具规模,已获得自治区旅游局列为广西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

罗城县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吸引了广西中旅等23家旅行社前来考察旅游事宜,香港中国旅行社已将罗城县作为广西风情之旅线路的组成部分。

政府加快生态旅游基地的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大发展。

把旅游业作为罗城县新兴战略产业加快培育,着力提升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如广西罗城县小长安镇"崖宜风景区",广西罗城县怀群镇"剑江风景区",广西罗城县县城风景区,包括"县城八景"(包括有丹凤衔书,西江印月,龙潭晚照,南峰烟雨,北岭复钟,中寨鸳鸯,黄泥瀑布,乐登仙迹等景点。

注重观赏性、参与性较强的民族民俗旅游项目开发,让外界了解罗城。

罗城县于2009年11月28日成功举办了中国罗城首届仫佬族依饭文化节,2010年9月16日至20日自治区体育局、自治区旅游局、河池市人民政府为主办,由罗城县承办的首届东盟国际攀岩节在剑江景区成功举办。

国内外多家新闻媒体对依饭文化节和攀岩旅游节进行了全面报道,罗城县的知名度得到提高。

全县各族人民为此而感到欢欣鼓舞,增强了仫佬族人民的自豪感,激发了全县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热情。

为弘扬民族文化、推介罗城旅游、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科学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主要的制约因素1.经济水平发展的制约由于整体经济实力较弱,政府对旅游发展投入较少,旅游资源整体上开发严重不足,宣传促销乏力,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已开发的旅游景点层次大多很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综合接待能力低,形成的产业规模小。

投资不足也导致许多景点的配套设施标准低,缺乏卫生、取暖、娱乐、给排水等设施,不能满足游客的多种需要,缩短了游客在景点的停留时间。

即使已开发的景点,仍在低层次上徘徊。

2.基础设施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旅游交通设施落后是目前制约罗城县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顺利开发的最大障碍。

近年来罗城县的交通运输能力有了较大改观和进步,但是与罗城县丰富且相对分散的旅游资源相比,目前的交通条件难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旅游资源开发的需要。

罗城县地处九万大山中,交通十分不便,能够与外界连接的就只有公路。

然而,目前的公路设施也并不完善。

3.观念落后在新的形势下,政府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

但仍沿用传统的产业关和资源观去看待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还没有把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来培育,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在政府的经济发展计划中作为一项经济产业的形象不鲜明。

具体表现在政策措施、基金投入、资源开发、景区建设、对外宣传、招商模式等各个环节。

在政策措施上,尚未出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惠政策,无法吸引社会各方面对旅游开发的兴趣。

在旅游资源及配套设施的管理上缺乏正规的行业领导部门,难以全面、系统地组织实施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建设措施。

在开发上,旅游系统开发观念落后,导致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仍停留在低水平开发层面上,许多独具特色的民族旅游资源难以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4.产品开发欠缺准确方法罗城县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体的形象设计,产品缺乏市场定位,导致目标市场泛化,特色不突出。

旅游项目没有具体的目标顾客群体,因而难以满足不同游客的旅游需求,这不仅造成了景区景点的低水平重复性建设,而且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金,致使旅游业发展的整体经济效益低下。

传统的计划经济缺乏市场的导向作用,也缺乏对游客需求的理解与研究,这使得罗城县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规划与开发中完全从资源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到旅游者的需求。

规划重点往往是依托现有的旅游资源,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开发,规划出的景区景点光有资源,多是观光型项目,没有生气,缺乏游客的参与性。

5.促销力度不够,旅游知名度不高由于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罗城县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渠道不足,对特色旅游景点的宣传力度不够,多姿多彩、神秘美丽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很少为世人所知。

另外,罗城县的旅游促销资金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宣传的总体形象不够鲜明生动,各种宣传口号未能突出这些地区旅游业的理念和特点,需要鲜明而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旅游形象。

对外宣传由于体制、资金问题的制约处于低层次阶段,促销手段和措施薄弱,没有相对稳定的客户和客源市场,无法着力影响前来旅游的客源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