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俊平书法艺术赏析—观字知人,洗尽俗尘返天真

合集下载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以表意,段俊平书法作品中独特的文化情境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以表意,段俊平书法作品中独特的文化情境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以表意——段俊平书法作品中独特的文化情境文: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汉字是世界上少数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也是现有文字中使用历史最长的“老大哥”,虽然几经字体变革,仍旧保留着原来的基本构造和文字内涵。

中国人一直坚信,文字是一种神圣的东西,传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龙亦潜藏”,是冥冥中的鬼神都为人类从此有了文字而战栗,这为方块字蒙上了一层神奇又朦胧的光辉。

所以中国人敬惜字纸,尊重读书人,将文字几乎捧上神坛。

中国的汉字,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已经与中国渊源流长的历史与文化互相融合,承载了中国人独有的精神和文化内涵,所以中国文字的伟大是无与伦比的,它承载了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

自有文字,便有书法,书法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依并生,与中国文字、中国哲学和中华文明息息相关,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字史和一部中国文化史。

所以书法艺术的抒情表意功能,就被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展现出汉字的独有魅力,构造属于华夏民族的独特文化情境。

书法艺术对文化情境的构造,以哲学思想来区别,大约可以分为“儒、道、释”三种。

书法作品不但是书法家笔墨技巧的充分展现,更包含了书法家的七情六欲、品德操守,而书法的文化属性,更是我们进行书法艺术欣赏的基础。

段俊平先生潜心传统文化多年,他的书法作品所构造的文化情境,因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所选择书写的优秀文学作品而显得更加精彩绝伦。

段俊平的儒家书法,用现今流行的词语来描述的话,一言以蔽之,“和谐”。

天和则上应天道,地和则谨遵造化,人和则天下安平,太和之道成焉。

这也是书法的理想境界。

书法的和谐并非仅仅是线条均匀简练,而是首先通过错落有致浓淡不一的艺术手法,形成一种平衡的和谐之美。

与中国文化的“中庸之道”、“以和为贵”、“不过不失”等等思想和价值观,形成了完美的统一。

他的儒家书法作品往往刚健有力,推崇自强不息、人定胜天的坚定和自我珍重、惜德胜于惜身的道德操守,譬如“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等作品,不但写照儒家的高贵品德,更体现出段先生以儒家思想打磨自身而显现出的艺术家情操。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提笔意在天下,胸中自有乾坤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提笔意在天下,胸中自有乾坤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提笔意在天下,胸中自有乾坤第一篇:著名书法家段俊平:提笔意在天下,胸中自有乾坤著名书法家段俊平:提笔意在天下,胸中自有乾坤——观段俊平先生书法作品有感文: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书法艺术根植中国传统文化,自有笔墨以来,便有书法,无论笔体如何变迁,文字有何增删,书法之道一直伴随着千年来的一缕墨香,长存于白纸黑字之间。

随着历史流传下来的书法艺术,重“意”胜于“形”,追求的是笔锋运转之间的流畅和书写间的气魄与意蕴。

古代盛行“观字如观人”,不能写得一笔好字,是无法被称为文人的。

好字而无风骨,则会被人质疑品行,虽然这种理论略有偏颇,却也有一定道理。

书法体现了一个人的性情、文化修养,乃至格局。

如苏东坡所言,书法讲究的是“神、气、骨、肉、血”,犹如一个完整的生命,缺少任何一个关键因素,都不能称得上是一幅佳作。

最近欣赏了不少段俊平先生的书法作品,深感他的字格局宏大,用笔雄健,令人观之气畅神驰,仿佛置身于群山沧海之间,大有视天地如一粟的气概。

段先生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笔端沾三分诗仙的超逸才气,意态纵横奇崛,书写间仿佛能见到浩淼长江自天际一路倾泻而下,碧空如洗,一叶孤舟悠然而去,携着舟上宽袍广袖依依惜别的友人消失在远方的情境。

细观全幅诗句,我最喜爱句首的那个“故”字,因其蓄势于诗起,引领全诗笔势,故而沉吟再三,行笔温厚沉稳,锋芒半含半露,游转自如,间架玲珑可爱,而无刻意雕琢之态,教人赏玩细品之下,不由击节叹赏。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界宽广,胸襟辽阔之句,段先生笔落之际也是极尽淋漓潇洒之能事。

再看“江山澄气象,冰雪净聪明”一联,乘诗句之势起笔,已是运笔如风,墨染天地,却又有柳暗花明的纵横藏锋,行笔处顿挫分明,如铿声击缶,古意盎然。

既然已经心中藏天地,腹内蕴江山,那么从借景抒情之句,自然而然转入自述德行,书法作品依然字字纵横如昔,如同笔下生出又一个世界,就并不奇怪了。

段先生“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一联,用笔力度如一,线条流畅而不单薄,章法分明不急不乱,是心中淡然安宁方能书此。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欣赏《夜雨寄北》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欣赏《夜雨寄北》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欣赏《夜⾬寄北》段俊平书法作品《夜⾬寄北》夜⾬寄北作者: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夜⾬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夜⾬时。

作品译⽂: 译⽂⼀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夜⾬了。

如果有那么⼀天,我们⼀齐坐在家⾥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夜⾬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译⽂⼆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连夜暴⾬,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诉说,巴⼭夜⾬况味。

 译⽂三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

此刻巴⼭的夜⾬淅淅沥沥,⾬⽔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边剪烛⼀边谈⼼,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作客听着绵绵夜⾬,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创作背景这⾸诗选⾃《⽟溪⽣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

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唐⼈绝句》⾥,这⾸诗的题⽬为《夜⾬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的。

他们认为,李商隐于⼤中五年(851)七⽉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王⽒是在这⼀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个⽉才得知妻⼦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寄北》,“北”就是北⽅的⼈,可以指妻⼦,也可以指朋友。

有⼈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王⽒去世之后,因⽽不是“寄内”诗,⽽是写赠长安友⼈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段俊平 段俊平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京麓书院院长、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东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内蒙古年度经济论坛执⾏主席、北京爱维龙媒⽂化产业集团董事长。

段俊平先⽣家学渊源,遵循孔⼦“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诲,数⼗年如⼀⽇归隐研习中国传统⽂化及书法艺术,终获传统之精髓。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欣赏《芙蓉楼送辛渐》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欣赏《芙蓉楼送辛渐》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欣赏《芙蓉楼送辛渐》来源: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芙蓉楼送辛渐》芙蓉楼送辛渐诗作者: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参考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诗文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

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

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

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

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

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段俊平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东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中间书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内蒙古年度经济论坛执行主席、北京爱维龙媒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

段俊平先生的书法秉承家学,从小遍临传统名帖,以深厚的国学底蕴和天赋,在传承古法的基础上自成一家。

书法作品品位超凡脱俗;笔法天真自然、骄快飞扬;意境清雅和畅、禅定写心;神韵筋脉相连、古朴飘逸,深受国内外政要,商界精英和大众群体喜爱,并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香港中华艺术馆、日本国立博物馆及众多艺术机构收藏,所写书法论文被《中国书法》、《书法》、《书法导报》、《中国美术》刊物刊登,并成为书法教学的教材,2012年被多家媒体评为最有天赋和最具升值潜力的书法家。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欣赏《渭城曲》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欣赏《渭城曲》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欣赏《渭城曲》来源: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渭城曲》渭城曲诗作者: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参考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诗文赏析《渭城曲》原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别友人去边疆时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它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古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诗的前两句,主要写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氛围。

早晨的渭城,客舍驿道由东向西,一眼望不到头,晨雨也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洁净而又清爽,好像特意为送朋友远行安排。

这里从清朗的天气,到洁净的道路,从青色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一幅清新明朗的美丽图景,为送别提供了特别的优美环境。

这是一场依依难舍的离别,这是一场慷慨激昂的离别,这里没有黯然销魂,更没有凄惨悲伤。

它透射出一种轻快明朗而富有希望的情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的后两句,主要描写具体的送别情景,但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进行舍去,只剪取了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劝酒的动人场景。

主人说,“兄弟呵,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之后,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

主人的这句看似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却深深表现了最强烈、最真挚、最缠绵的惜别之情。

诗里的“阳关”,在甘肃敦煌的西南,与正北的“玉门关”,都是通往西域的要塞通道。

唐朝国势强盛,边疆贸易活跃,西出阳关,出使西域,既要历经万里跋涉,又要备尝穷荒寂寞,被看作当时的伟大壮举。

中国画的精神境界: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中国画的精神境界: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中国画的精神境界:洗尽尘滓,独存孤迥古人崇尚清奇、简静、淡雅的画风,追求笔墨的纯净与透明,实际是追求心灵的质量。

为了与自然一致,古来大多画家的生命态度保持着一种低调的寻常状态。

低调是一种境界,很像一种信仰:艺术与生命合一,成为生命的展开与完成,而不是换取世俗利益的手段。

只有这样,笔墨塑造的形象才能净化自己及他人。

在中国画中,由法而理,由理而道。

道,便是中国画的最高学问。

老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六朝王微说,绘画是“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

[1]这个“太虚”,大约就是“道”。

同时代的宗炳说得更明白一些,“圣人含道暎物”,“山水以形媚道”。

[2]这些早期的经典理论,规定了中国画的大致特点——“追太虚之体”。

这是亲自然而远世俗,造型取其意象而淡于写实,强调精神主导,以道心观物。

宗炳又说,绘画的目的是“畅神而已”。

[3]董其昌疏林茅屋图按老子和庄子的哲学,笔墨的修为离开世俗越远越好,尤其山水画,最好按“天人合一”的方向走下去,人间烟火气越少越好,从而实现“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

这种观点颇类今天的生态环境意识。

所以,中国画不追求快节奏和高效率,而是从容不迫,如行云流水,是静下来、淡下来、慢下来的艺术。

宋人“五日一石,十日一水”的观点便是这种一咏三叹的状态。

这有些像太极拳,不绝如缕而又绵里藏针,令人周身通泰,体强心健。

按历来的画论,中国书画从来就长于纯净心灵、陶冶灵智。

所以,儒家把琴、棋、书、画作为造就理想人格的修为手段。

而书画一途更能“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4],是祛病增寿的良药。

董其昌作品西方人对中国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他们更看好的是清代以前的中国画。

他们虽然不易看懂山水画笔墨艺术的形式,但他们能感受到中国山水画里的精神旨趣,理解人对自然界的向往。

他们完全接受中国画不表现张力,不强调形式感,不注重视觉冲击的特质。

接受着那种与西方绘画不同的另一种趣味。

中国画追求内美,初看可能很平常,但会久看不厌,人们能看见画家的心灵在笔下浮动。

段俊平书法艺术赏析—观字知人,洗尽俗尘返天真

段俊平书法艺术赏析—观字知人,洗尽俗尘返天真

观字如人,洗尽俗尘返天真——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先生书法艺术赏析作者:醉梅近来颇爱段俊平先生的草书,盖因品鉴书法作品格外能触及书法家的品格与天性,而草书尤甚。

清朝著名的理论家刘熙载在他所著的《艺概》中道:“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

”这与庄子“醉之以酒,而观其侧”的出发点异曲同工,大约人在极放纵极投入极忘形的时候,是很难虚伪矫饰其真性情的。

醉酒时如此,纵情书写时也是如此。

观看段俊平先生的书法作品,最大的感触是赏心悦目。

每幅书帖中运笔圆转如轮,起落浑然一体、笔意连绵不断,作品不流于形式、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流畅,大有“道法自然”之旨。

笔画间的天真之意,并非不解世事,实则是出入红尘已无碍这种完满后无所畏惧也无所遮掩的天真淳朴,是天性的自然流露。

之所以段先生能达到如此境界,大概还是与平生的经历脱不开关系。

段俊平先生除了是蜚声远近的书法大家,还是著名的国学专家,他幼承祖父言传身教,埋首书斋,潜心文墨,对执笔的种种技法堪称烂熟于心,所以已经从追求“术”上升到了追逐“道”,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求道之途与中国传统文化合而为一,难以分割。

而段先生熟读国学经典,深谙释道精髓,这才能破除藩篱,返还天真。

观其字,知其人。

段先生的书法作品已经跳出了炫技的怪圈,以技法为表,以神韵为里,以字写情,以字述志,以字舒胸臆,却又不留一点刻意的痕迹。

例如他的大字书作《天地五行》,用墨饱满,行笔流畅如意,沉稳如千年古刹,大气如远望沧海,意态浑厚中不失飞扬之态,尤其以最后一个“行”字最为俊逸超脱,酣畅潇洒。

全幅作品毫不夸张弄险,却屡见笔锋间奇崛之态,正可谓“大成若拙,大巧不工,然锥处囊中,其锋自见”。

《天地五行》作者:段俊平2014年纸本拜读段先生的书法理论可以看出,他品鉴名家书作,更重视作品的文化性,也正是因为书法体现了一个人的性情、文化修养,乃至格局。

如苏东坡所言,书法讲究的是“神、气、骨、肉、血”,犹如一个完整的生命,缺少任何一个关键因素,都不能称得上是一幅佳作。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中国书法是中国人的文化图腾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中国书法是中国人的文化图腾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中国书法是中国人的文化图腾作者: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中华书法是世界上一门独特的艺术,也是一门只属于中国人的文化现象。

中华书法与中国文字、中国哲学和中华文明息息相关,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字史和一部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字是奇妙和充满某种神秘色彩的,从传说中的中国造字的鼻祖仓颉被神化的故事中,中国的汉字就已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中华民族光灿夺目的历史画卷里,仓颉是一位介于神话与传说之间的人物,传说中仓颉是“龙颜四目”,“声有睿德”(见《论衡》,《吕氏春秋》),有四个眼睛,据《淮南子》)记载仓颉在创造文字时“天雨粟,鬼夜哭,龙亦潜藏”。

之所以如此形容,中国人始终相信汉字是上天赐给中国人的神物,汉字是天赐之物。

中国汉字一直被中国古代先人看做是上天赐予中华民族的神物。

所以在仓颉的故乡陕西白水,至今还有敬惜字纸的习俗。

在老一辈人的心目中,字和纸是带有仓颉圣灵的神物。

一小片写有字的纸,不管多么破烂无用,绝不乱扔,也不用来揩擦污物,而是收藏起来,装入干净的瓷瓮之中。

等积累多了,于晴天无风之日,洗净手脸,取出来携到荒郊野外,焚香叩头,点火化焚,用净物将灰包裹,埋于地下,或弃灰与河水中,名为“清水祭”,取意万古长流。

谁要不这么办,那就成了对仓颉不尊的造孽行为,人人都会指责。

严重者,全族对其惩罚。

小孩因不懂而有违此忌时,家长一面大加教训,同时又忙烧香叩头许愿求仓圣爷饶恕。

敬惜字纸对学生要求更严。

学生于每早上学前必要洗净手脸,脏手不能摸书提笔。

推及学校,每校都有化纸炉,化掉的纸灰必埋于净土之中。

直到现在,儿童上学时必须洗净手脸。

入学拜圣。

在白水,孩子到了上学念书的年龄,父母给孩子洗净手脸,穿上新衣长袍,戴顶礼帽,持香纸贡物,到仓颉庙内给仓圣爷烧香,祈求仓圣爷保佑,让孩子读书长进,步步高升。

枕书辟邪也是中国人过去的习俗,字能辟邪除病,这是过去白水人的普遍说法。

在白水人们认为谁要中了邪魔,就让枕书睡觉,说是邪魔害怕字书,用以驱除,病就会好。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浅论书法的抒情表意功能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浅论书法的抒情表意功能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浅论书法的表意抒情功能作者: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段俊平在各式各样的书法展中,我们经常看到一种有悖于传统书法创作的所谓现代化书法,“它故作晦涩,采用陌生的形式,自觉地开展试验, 并存心使观众不安”1,也听到一些标榜现代派的理论家到处宣言,反叛传统,标新立异,试图把书法变成一个纯粹的技法,让人不可捉摸。

对于书法初学者来说,难免茫然。

艺术叙述形式的演变是由文化环境驱动的,并与历史现实相适应,书法现代派的产生,自然跟当前时代的表述困境密切相关,也是我们在书法理论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但笔者以为,虽然现代派的呼声很高、很热闹,但并不是书法的本来样子,也不代表书法的未来发展。

书法应该是什么样的?庄子与惠施在讨论“鱼之乐”时,各执其词,最后,庄子说:“请循其本”。

意即不要争了,我们回到事务的本原上去吧。

面对现代书法派别林立,各自宣扬自己的主义,我们也可以说“请循其本”,回到书法的本质上来看一看。

书法的本原是什么?书法首先是汉字,是语言的载体,这是书法的基本功能。

现在,用毛笔写信记事,已经很少见了,但是,当我们要写一个书法作品时,还是要琢磨写什么好,不同的主题,我们选择不同的文字、不同的内容。

可以看得出来,就算书法成为艺术,书法抒情表意的基本功能仍然存在。

笔者以为,书法的发展,万变不离其宗,一副作品,总是有其内涵存在。

本文将通过书法蕴含的喜怒哀乐、品学德性、庄道禅儒三个方面,论述书法在各种形式的表象下,依然脱离不了它表意传情的基本功能。

欲书先散怀抱书法的表意抒情功能,首先表现在书法作品中蕴含着创作者的情感思想,一副能打动人心、有收藏价值的书法作品,是因为字里行间蕴含着充沛的感情,或喜、或悲、或怒、或哀,纵使相隔千年、万水千山,我们依然能隔着时空的距离,遥想创作者挥笔时的情景,产生心灵共鸣。

对书法创作状态的论述,最早也最为大家熟知的当属西汉文学家杨雄的“书为心画”说,但更直接、更深入的却是蔡邕。

禅意书法 逍遥人生: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段俊平

禅意书法 逍遥人生: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段俊平

禅意书法逍遥人生: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段俊平本文转载自《新华网》“一幅字,如果不跟作者的感情和精神世界相结合,这幅作品就是没有生命力的。

中国的书法之美超越形式美,有内在美,只有有内在美的作品才能流传后世,引人共鸣”。

在段俊平个人书法艺术展的新闻发布会现场,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段俊平对记者诠释自己的艺术之道。

段俊平院长是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国学专家,也许正因为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其书法随意之间,尽显意境之美、超越之乐。

他强调书法的文化价值,追求书法背后的内涵传承,他说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兵火战乱还是朝代更迭,书法都以强大的生存力演绎着鲜活生命的传奇,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国书法在黑与白、点与线的千变万化中,完成了生命玄妙的精神创造与渲染。

在段俊平看来,书法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的是传统、精神和民族的特征。

段俊平生在儒学书香门第,受祖父影响,幼时便拿起毛笔胡乱涂鸦,几十年下来,书法成了他一生的知音。

在书法展会中,记者仔细观摩他的书法集和代表之作,只见其作品品味如清风出袖、超凡脱俗;笔法天真自然、骄快飞扬;禅境清雅和畅、写意写心;充溢着一股筋脉相连、古朴飘逸的神韵。

他说,真正上乘的书家必须达到书品与人品统一,书艺一道,尤重人品。

“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诸朴。

”他进一步解释:“你看‘人’字很简单,但大道行简,写好这个字对练书法的人却是很难的”。

说完,他拿起墨笔,挥笔写下了一个大大的“人”字。

他指着“人”字的一撇说,“写这撇时,用笔要徐涩顿挫,以曲写直,不断蓄势,这恰似人生阴晴圆缺、运数起伏跌荡、转流不息,所以告诫人生如身处穷困、渺小、卑微之境,要有静心和耐心,柳暗花明之事终将到来。

如处荣华富贵之境,要从从容容,朴实自然,不要傲慢张狂,要有平静心和平常心。

”稍一停顿,他接着说,“写‘人’字的一捺要书写时伸展舒畅,底蕴充足,还要在知进知退中用藏锋,这就要人听天命,尽人事,知进退,上善水,度年如日,滴水穿石,这样才能大雅人生。

悠游书道 道法自然:略论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先生书法艺术

悠游书道  道法自然:略论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先生书法艺术

悠游书道,道法自然——略论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先生书法艺术来源:中国日报网日本江户时代后期的著名书法家良宽和尚说他平生最讨厌三样东西:厨师的菜,诗人的诗,书法家的字。

这话初听好像很别扭,但仔细一想却觉得极妙。

这说的是讨厌所谓专业人士的“匠气”,那种局限于技法层面上的讲究,总让人有种腻歪的感觉,没有生活化的亲切感,炫耀的是表面的形式,谈不上境界。

所以看良宽和尚的字总让人感觉到一种活泼泼的生气,毫无那种故作高深的“炫技”。

而观段俊平先生的书法作品也让人有同样的鲜活感受。

这种感受要如何描述呢?八个字:悠游不迫,一任天然。

其字里行间始终有种漫不经心地从容,传达着活生生的畅快愉悦的心境,一点一划之间看不出技巧的痕迹,却已见境界,所谓“不着痕迹,尽得风流”也。

比如他的大字草书作品《道法自然》(书法作品见可网络搜索)“道”字不拘常法,“首部”就势翻转,“走之”随下一字回峰,连贯通顺;“法”字破常规的左低又高之势略呈左高右低之态,姿势天真;“自”字简洁流畅,出飞白苦涩效果,自然可爱;“然”字连续绞转翻折,开合有致,功力内含;整体上笔墨酣畅,饱满飘逸,毫不做作,结字也不故作夸张取巧,平淡处见天真烂漫。

若非有深厚的临池积累和饱满的内心情感是写不出这样的草书的。

段俊平先生是喜欢做草书的,稍懂书法的人都知道草书是各种字体中最难把握的,因为它最与作者自身人格、性情相关。

草书的高度抒情性,丰富变化的随机偶然性都是需要自身的气质内涵来支撑和滋养的,而草书的这个特质正好与段俊平先生相契合。

这可以从他的学识背景说起,自幼承祖父言传身教,诗余墨戏,遣兴砚池,对于技法上的锤炼可以说早已烂熟于心臻于至善;此外先生一直遵循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教诲,潜心研习中国传统文化,熟谙国学经典,旁参释道,人格完满,这些又作为“字外功”反过来滋养其对于书法的理解,契合草书创作所需的人格与学识两个要素,故在书法上下笔即能得精要关捩。

中国书法是最讲究“字外功”的。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欣《鹿柴》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欣《鹿柴》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欣赏《鹿柴》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白话译文: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创作背景: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

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

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整体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

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

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

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

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

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

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

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

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段俊平著名书法家、著名国学专家、知名管理学者,兼任国内多所大学国学管理及书法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东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北京京麓书院院长、2014年被评为“中国百名最有影响力专家家”。

2015年被众多媒体及网上投票评为当代十大书法家之一。

段俊平先生从小受家学熏陶而习字,几十年如一日,在继承传统书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终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写精神的复归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写精神的复归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写精神的复归作者: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段俊平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当代书法从表现形式、表现手段、取法素材、审美风格等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可以说,当代书法发展的30年,是中国文化与社会剧烈变革的30年。

当代书法30年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说与社会及文化的转型息息相关。

它是社会症候的表征。

应该说,当代书法创作在很多方面都产生了突出的成就,涌现出了一大批实力派书法家,并产生了各种书法思潮和书法现象,一度出现的书法热,也带动了全民的书法狂欢。

这与当代中国的经济复苏与文化复兴是密不可分的。

但检视当代书法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发现,当代书法是在跛足中前进的,就是说,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缺陷。

那么最为主要的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就是书法职业化的突出与书法文人化的缺失之间的矛盾。

进一步说,就是书法文人精神、书写精神的阙如。

今天的书法家几乎都在津津于谈论王羲之。

可以说,莫不宗魏晋,以书宗二王为荣。

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宗魏晋、如何学二王的问题。

今天的书法界,涌现出了一大批“二王书风”的追随者,而且不少已经成名于书坛。

但总体看,当代二王书风有横向复制、简单抄袭、机械模拟之嫌,也就是说,当代二王风成了简单的形式照搬与技巧训练,但缺少精神的追寻。

很多人误以为成天讨论、学习一流的王羲之,自己就成为一流的书法大家了。

非也。

现在,很学书者皆信奉学书要取法乎上,取法乎上得其中。

这当然是没错的。

但是,这还有一个前提,如果你自己本身没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广博的学术视野,你就是取法再乎上,你也同样进入不了一流,学一流的王羲之,都有可能成为三流的自己。

所以,学谁不学谁,并无定论。

关键是要有才情。

无才情者,学谁都会流俗。

书法的笔墨是靠文化滋养出来的。

现在职业的书法家很多,靠书法展览走向成功的书法家也很多。

但是,书法家一旦职业化了之后,就忽略了文化的积淀。

所以,这一代书法家是有很多时代特色的,他们能及时汲取新的时代风尚,但是,他们的书法文化身份是断裂的。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欣赏《清平调词一》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欣赏《清平调词一》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欣赏《清平调词一》来源: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唐诗欣赏《长干曲一》(配书法作品图)唐诗欣赏《清平调词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诗作者:李白译文参考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创作背景: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

公元743年(天宝二年)或744年(天宝三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

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

”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

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

诗文赏析这首诗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

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

“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

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

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

“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

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

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博物馆巡礼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博物馆巡礼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博物馆巡礼——河南博物院掠影作者: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段俊平河南形胜,处天下之中,故称中原。

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其悠久的历史孕育出古老的文明,蔚为大观的河南文物,是华夏民族优秀文化的物质载体,更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

从书画爱好者和研究者的视角出发,本文主要介绍河南博物院的三类藏品:第一类是有铭文的青铜器物,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金属货币;第二类是石刻,主要是造像、碑刻和墓志;第三类是书画作品,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

下面分类述之。

河南博物院的青铜器物,以河南淅川县楚国贵族墓地出土的青铜器精品为主体。

王子午鼎的华美装饰和八十四个字的铭文,是研究楚国公卿的重要实物。

王子午鼎是楚庄王之子、楚国令尹“王子午”墓中所出七件列鼎之一,所谓“列鼎”,就是一组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鼎,这一组是七个,“午”是楚庄王的儿子,所以叫做王子午,因为他不是天子,依据他的身份和地位只能做七个。

这个鼎与我们以往见过的方鼎或圆鼎有所不同,鼎身为束腰平底状,侈耳、蹄足,口沿攀附六条龙形怪兽,器腹满饰半浮雕的夔纹和窃曲纹。

我们通常见到的圆鼎是外凸的,王子午鼎的束腰与当时楚国的审美有一定的联系,楚庄王认为“瘦”是一种美,特别是这种束腰的美,以至于王公大臣、后宫嫔妃都“减肥束腰”,“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鼎腰部内收,有一半圆形的铜箍绕其一周,在鼎的口沿处还有六条龙形怪兽,它们昂首翘尾,腰部与鼎内收的腰部紧贴,看上去结构严谨端庄,蹄形足又多出几分稳重,是青铜器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王子午鼎系分铸后焊接而成,采用了榫卯等新型工艺,铸造技艺高超。

一九八六年宝丰出土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铸造的铁权(即秤砣)。

此权为生铁所铸,形若半球。

重三十千克,底径二十五厘米、通高十五点八厘米。

上部有回拱桥状纽。

环绕铁权腹部一周,有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诏书,诏书铭文共二十行,每行二字(首行三字、末行一字)共四十字。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论中国书法的文化精神和美学特征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论中国书法的文化精神和美学特征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论中国书法的文化精神和美学特征作者: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段俊平5000多年前,象征着黎明曙光的第一个汉字出现了,在往后的岁月里,汉字以动物骨骸、石头、金属、竹简、纸帛等载体被表现了出来,漫长的中国史,其实就是一部汉字的美学表达史。

在中国的历朝历代,汉字以其线条的不断流传和鲜活书写故事被中国人一直传承下来,“文章千古事,书法万年传”,汉字书法是中国文化的很重要的组成故部分。

到了现代,由于人类传达信息和交流的工具已从文字书写到了敲打键盘,所以汉字被书写的机会越来越少,汉字的书写更多的是作为书法艺术的形式而保留。

所以,当代书法从表现形式、表现手段、取法素材、审美风格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可以说,汉字的书法故事没有被我们所遗忘。

回顾当代书法发展的30年,正是中国文化与社会剧烈变革的30年。

随着中国经济的强盛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书法艺术也出现了大繁荣和大发展,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了书法热,在此背景下,当代书法创作出现了许多流派,并涌现出了一大批对书法孜孜以求的书法家。

由于中国文化的断层,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的美学理论和文化内涵也发生了前后断代的现象,社会上产生了各种书法思潮和书法现象,这与当代书法没有形成统一的美学共识是息息相关的。

梳理当代书法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发现,当代书法还是处于摸索和探求阶段。

由于对传统文化的遗忘和对汉字本身信仰的缺失,我们已对汉字失去了敬畏之心,我们已没有”书,心画也“的精神追求,更没有汉字的浸润的那些中国精神,书法好像成了照瓢画葫芦的工匠活,书法不是为了风雅,为了抒发,为了追求,而是成了挣钱的工具,书法已失去了它本来的存在理由,书法仿佛没有了灵魂和精神。

今天的书法界以学“二王”的程度为衡量书法好坏的标准,可以说不学“二王”的书家人们就不会让你成为书家。

无论学“二王”还是学其他的书家其实并不要紧,关键是是如何学?向“二王”书法学什么?当代书法界一边倒的认为临摹“二王”是成为书法家的不二选择,于是书法界向选秀一样,选出的几乎全是”二王模仿秀“的获奖者,但是这些模仿秀们却没有搞懂书法的美在那里,也没搞懂书法艺术的精神和灵魂。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人品是书法艺术价值的根本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人品是书法艺术价值的根本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人品是书法艺术价值的根本作者: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任何一门艺术其实都与艺术家的人品有关系,书法艺术与书家人品的关系更大,因为中国有句老话:“字如其人”。

古代书法评论家就曾讲:“书者如也,如其志如其学如其才,总之如其人也。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品,在其书法中可见一斑。

在中国哲学之源《易经》里就有根据一个人写下的一个字能算出一个人的命运的说法,所以一个人的人品决定了此人书法的品相和价值。

在中国历史上单纯从书法造诣上讲有许多大家,但因为其人品的原因,致使其书法艺术价值大打折扣,从而没有彪炳艺术史。

在谈到宋朝书法艺术时,我们必提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宋四家。

但是在当时宋四家中的蔡并不是蔡襄,而是蔡京。

从书法艺术来讲,蔡京的书法应在其他三人之上。

元陶家仪《书史会要》曾引当时评论者评蔡京书法时说:“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占今,鲜有俦匹。

”从这段话中就可见蔡京的书法水平是如何了得,当时的人们谈到蔡京的书法时,使用的词汇经常是“冠绝一时”、“无人出其右者”,就连狂傲如米芾都曾经表示,自己的书法不如蔡京。

据说,有一次蔡京与米芾聊天,蔡京问米芾:“当今书法什么人最好?”米芾回答说:“从唐朝晚期的柳公权之后,就得算你和你的弟弟蔡卞了。

”蔡京问:“其次呢?”米芾说:“当然是我。

”从这个典故中就可看出蔡京的书法艺术成就是很高的,但是就是因为蔡京是陷害一代忠良的奸相,所以被逐出了宋四家,由蔡襄替代了他。

也终因他的人品大大的消弱了他的书法价值。

类似的故事还有同是宋朝的秦桧,秦桧陷害岳飞的故事可能家喻户晓,但是秦桧也是一代书家,就书法艺术而言,秦桧的书法造诣也很高,陶宗仪在《书史会要》就说:“桧能篆,尝见金陵文庙中栏上刻其所书‘玉兔泉’三字,亦颇有可观”,也说明了这一点,可是为什么后人没有对其书法青睐呢,道理很简单,一个人不可能拿一个道德败坏的人的书法作品来炫耀自己的鉴赏力和收藏品。

著名书法家 国学专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欣赏《渭城曲》

著名书法家 国学专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欣赏《渭城曲》

著名书法家国学专家段俊平书法作品欣赏《渭城曲》渭城曲-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曲》原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别友人去边疆时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它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古曲。

白话译文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创作背景这首《渭城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在“安史之乱”以后。

当时的社会,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

据《资治通鉴》756年(至德元年)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

”757年(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

”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兵力大量外调,而此诗约作于作者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

当王维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也考虑到了战争将对他们未来所产生的影响。

段俊平段俊平字国镛,别号儒道方家,逍遥斋斋主、吾观峰居士。

我国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华书画艺术产业联盟主席、北京市东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兼任国内多所大学国学及管理学教授,国学著作连续两年荣登畅销书前三甲,国学文章及书法作品被数百种国内外媒体报刊杂志登载,被评为“中国百名最有影响力专家”。

2014年8月获泰国皇室授予“人类文化杰出贡献奖”和“中泰友好终身形象大使”荣誉称号;2014年11月获纽约中国书法国际大展“德艺双馨奖”和“艺术成就奖”等国际奖项。

段俊平先生的书法秉承家学,从小遍临名帖,以深厚的国学底蕴和天赋,在传承的基础上自成一家,书法作品品味超凡脱俗;笔法天真自然,意境清雅高远,运笔神韵飘逸,笔法俊美古朴,深受中外收藏机构和个人追捧,并成为文化书法的典范。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重“神意”,国学求本源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重“神意”,国学求本源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书法重“神意”,国学求本源文: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信笔由缰,而能成杰作者,多仰赖书法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所以书法是一门“内修”的艺术。

书画艺术讲求意象,求诸形而不困于形,意游笔画间却神驰寰宇之外,才能称得上是书“法”,有句话叫做“下笔如有神”,除形容文章精彩外,也大可用来描述境界大成的书法家执笔凝神,进行书法创作时的状态。

那么这个“神”字,究竟是源自何处呢?为何有的作品神完意足,有的作品却嫌气力稍逊?笔者凭借多年书法欣赏的经验猜测,恐怕正是书写时的“神意”,决定了这幅书法作品是否属于上乘之作。

我观段俊平先生的书法作品,就常常目骋神驰,意游千里,被他在作品中表达的意境和精神所感染。

就段先生作品而言,其书法作品的“神意”大多来自儒、释、道等各派文化的深层意境,依托于不同的文学作品而存在,儒家入红尘而治俗世,释家重精神顿悟而求四大皆空,道家逍遥自在而修天人合一,多姿多彩的文化铸就万象万物的神意,而能将感悟到的神注入笔端,表现在行云流水的书写之中,融合自己的精神意志,方能最终成就令人击节赞叹的书作。

儒家书法,多是经历世情之后的感悟,或是述己身青云之志,或是伸内心不得舒展的愤懑之情,或锤炼荣辱不能左右德行志向的性情秉性,凡此种种,脱离不开这三千丈滚滚红尘,因而儒家书法最动人心,多由情境仿似发自身边,欣赏者往往生出深刻共鸣,甚或联系自身境遇,沉浸其中不可自拔。

然而儒家书法值得指出的一点是其根本的“正直”,孔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是崇尚“礼”的极端说法,然而从中可见儒家的根本,世间有正气,一身定乾坤。

这种儒家一往无前的气概,体现在书法作品中,往往在横竖间隐现锋芒,所以儒家书法,是尘世间大放异彩的书作。

释家书法,是不假外物,求诸自心,所以释家书法超脱,讲求性灵,是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一刹那间闪现的自性火花,仿佛每幅书作旁都有冉冉檀香燃起,朵朵莲花盛放。

所以释家书法圆融,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无所谓、放得开、佛性无缺,是心如明镜台的清澈明亮,更是本来无一物的大彻大悟。

名家书法品鉴——段俊平 习书以立品为先

名家书法品鉴——段俊平  习书以立品为先

名家书法品鉴——段俊平习书以立品为先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作品:《天下为公》2015年书习书必先立品。

若无品格,无非是笔奴墨隶,挥洒之间法度不定,行笔无骨,落墨轻浮,此类书法流于谄媚世俗,脚下无根,也就毫无艺术价值。

书法大家,无不先以立品为要,品格超然出众,字字锋芒,众人不但爱惜书作,更尊爱作品中体现的品格。

以中国著名书法家、国学专家段俊平先生的书作为例,他书法的品格,离不开“清雅”与“性灵”,是当代典型的兼通儒、道、释,从文化中汲取风流之意和旷远胸怀,写就自己的别样风采。

他提出“练笔即炼心”的观点,也正是书艺首重立品之意。

炼心之初,先要跳出练笔的窠臼,先为自己奠就立品的根基。

书写间须不忘一个“雅”字。

书法本就是门高雅艺术,作品因清高生雅意,由雅意得觅知音——若遍身俗骨,起笔就落了下品。

所以书法家大多通过作品不断探寻独属于自己、与灵魂相契合的文雅意境,和欣赏书作的人达成“一切尽在不言中”的精神交流。

以段先生的作品为例,他写道家道法自然,写儒家兼济天下,写佛法无尽微妙拈花一笑,观赏其作品,读出更多的是释家的禅意,品到的是“听花便知月,无言袖笼风”的萧疏之感。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书作,常令人有“寻根”之叹,也就显得格外底蕴深厚,气韵生动。

著名书法家段俊平作品:《杜甫-江南逢李龟年》2015年书炼心之本,在于书法中体现的真性。

古人有“观字如观人,正书法所以正人心”的感慨,字由心生,技法熟练后书法境界就要观心,心性正则书艺堂皇,笔势刚健雅正。

胸中无丘壑者,写不出“看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大气,写不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

秉笔直书,既是舒胸臆,也是炼本心,书法作品正是要在激扬慷慨与守正勿失之间把握恰好的平衡,笔笔如炉,字字似碳,外师造化中守精魂,方能如段先生一般率性而不越轨,谨慎却不死板,此时正如孔子所言,已是“随心所欲不逾矩”也。

炼心并非心外无物,书法不是空中楼阁,仅仅注重虚无缥缈的精神境界,不经苦练,绝无可能成就一笔好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字如人,洗尽俗尘返天真
——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先生书法艺术赏析
作者:醉梅
近来颇爱段俊平先生的草书,盖因品鉴书法作品格外能触及书法家的品格与天性,而草书尤甚。

清朝著名的理论家刘熙载在他所著的《艺概》中道:“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

”这与庄子“醉之以酒,而观其侧”的出发点异曲同工,大约人在极放纵极投入极忘形的时候,是很难虚伪矫饰其真性情的。

醉酒时如此,纵情书写时也是如此。

观看段俊平先生的书法作品,最大的感触是赏心悦目。

每幅书帖中运笔圆转如轮,起落浑然一体、笔意连绵不断,作品不流于形式、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流畅,大有“道法自然”之旨。

笔画间的天真之意,并非不解世事,实则是出入红尘已无碍这种完满后无所畏惧也无所遮掩的天真淳朴,是天性的自然流露。

之所以段先生能达到如此境界,大概还是与平生的经历脱不开关系。

段俊平先生除了是蜚声远近的书法大家,还是著名的国学专家,他幼承祖父言传身教,埋首书斋,潜心文墨,对执笔的种种技法堪称烂熟于心,所以已经从追求“术”上升到了追逐“道”,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求道之途与中国传统文化合而为一,难以分割。

而段先生熟读国学经典,深谙释道精髓,这才能破除藩篱,返还天真。

观其字,知其人。

段先生的书法作品已经跳出了炫技的怪圈,以技法为表,以神韵为里,以字写情,以字述志,以字舒胸臆,却又不留一点刻意的痕迹。

例如他的大字书作《天地五行》,用墨饱满,行笔流畅如意,沉稳如千年古刹,大气如远望沧海,意态浑厚中不失飞扬之态,尤其以最后一个“行”字最为俊逸超脱,酣畅潇洒。

全幅作品毫不夸张弄险,却屡见笔锋间奇崛之态,正可谓“大成若拙,大巧不
工,然锥处囊中,其锋自见”。

《天地五行》作者:段俊平2014年纸本
拜读段先生的书法理论可以看出,他品鉴名家书作,更重视作品的文化性,也正是因为书法体现了一个人的性情、文化修养,乃至格局。

如苏东坡所言,书法讲究的是“神、气、骨、肉、血”,犹如一个完整的生命,缺少任何一个关键因素,都不能称得上是一幅佳作。

就如段俊平先生书就的《六祖慧能偈语》,若仅观其点画得当、线条适度和匀称的间架,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如此之高的精神享受,正是因为结合其内容的精神和意蕴,才令人赏玩如珠如宝、不忍释卷。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出,笔画间伶仃之意遂减,通透感大增。

正因为段先生佛学精湛,将他对禅意的领悟倾泻笔端,才使得字字感情饱满,字里行间感情充沛又超脱,借字参禅,大有佛家“拈花一笑”的真谛。

《六祖慧能偈语》作者:段俊平2014年纸本更鲜明的例子,是段先生悟骋目抒怀之意的灵感之作《登鹳雀楼》,王之涣诗中气势雄浑意象辽阔,这幅作品将诗的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笔力千钧节奏顿挫分明,运
笔布局空间立体错落有致、行气自然呼应、血脉贯通,整幅作品博大豪迈、闲逸放达。

观之令人如登高阁极目天边,自然神气舒畅、意兴湍飞。

《登鹳雀楼》作者:段俊平2014年纸本
段先生颇得宋人“尚意”书风的神髓,他运笔恣肆,不拘法度,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怀,其作品《回乡偶书》堪称他这方面的代表作,作品整体呼应情致如一,线条的起伏曲折乃至力度的轻柔变化都格外巧妙却又不拘泥匠气,刚柔并济,融入诗人感慨万端的心境和书者对此的领悟,令人目眩神迷。

《回乡偶书》作者:段俊平2014年纸本
“书品即人品”,段先生的每幅书作主旨不同,意趣各异,却都有共通之处。

内蕴天真而外在风流,狂狷而不失态,纵情而不执著。

“能书天真者,多是真性人”,正是因为一心做学问的真性情,才成就了如今的段先生。

书法之道,往往功在卷轴之外,成就于案牍之间。

品格与内涵,才是所有书法家作品的根本价值所在。

段俊平先生简介:
段俊平先生不仅是著名书法家、还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和知名的管理学家。

段俊平先生长期立足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创立“中国化管理”的新儒学应用理论,现任爱维龙媒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

他所著的《大道行简》《传承的力量》《企业幸福力》等著作被公认为是国学管理的代表作,发行以来一直位居国学经管类图书销售第一名,先后在200多种杂志和报刊发表400多篇新儒学和书法论文。

段俊平先生现任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华书画艺术产业联盟主席及北京东城书协副主席。

其书法以深厚的国学功底和文化底蕴著称,并自成一家。

书法作品品味超凡脱俗;笔法天真自然、古意厚重、深得传统;意境高远、用笔和畅、俊朗飘逸,神韵于筋脉之间有万千气象,是中国文人书法的典型代表,深受广大藏家追捧,并被众多艺术机构收藏。

2012年被多家媒体评为最有天赋和最具升值潜力的书法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