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解析道德经第四章和光同尘
《道德经》精解第四章
《道德经》精解第四章【原文叙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道”看似虚无,但它的作用又似乎没有极限。
它的深远无法探及,就如同万物的宗源。
(它将自已的锐气完美收敛,却又能解开重重纷杂;将自已的光芒隐藏,又能与俗尘混同。
)它深沉得难以了解,而又似乎时时刻刻存在于万物的四周。
我并不知道是谁孕育了这样的“道”,似乎天帝出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于世间了。
【解析】本章依然是在讲“道”,专门论述“道”的“用”,即“道”的内涵。
本章先用比喻的形式来赞美“道”的无限,然后用排比的形式来铺陈“道”的作用和特点,最后以设问句的形式来表达对“道”的推崇敬仰。
前文已经讲过,“道”的特点是虚无、虚空,感觉就像是盅那样的一个中空的器物,其中盛载的东西用之不竭,无穷无尽;感觉就像是深渊那样玄远深邃又湛然常在,就像一切万物生发一般在静默的运动中由“道”生发。
道的作用,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锐、纷、光、尘都是一切万物的表象,也就是现象世界的一切杂多以及基于杂多而产生的诸多差别:“锐”为才能突出,“纷”为纷繁杂多,“光”为清晰具体,“尘”为感官的分别对境,而它们的本原都是——“道”。
在“道”的状态里,一切万物的存在皆为自然,皆没有才与不才,所以是“挫其锐”;一切万物的表象虽然各不相同,但其本原却同为一个,万物纷繁杂多的表象得以消解,所以是“解其纷”;一切万物都是以可感的、有限的形式来呈现,是边界清晰而具体的。
但其中蕴含着“道”的无限,所以是“和其光”;一切万物都是由人们的感官分别出来的对象、对镜,因此有了一切万物的种种分别,但“道”平等看待一切万物,所以是“同其尘”。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以“道”观物,便能体会到一切万物混然为一的“道”的境界。
《道德经》第四章和光同尘
《道德经》第四章和光同尘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二、三章,说有里的道,说圣人的品行和如何行道。
这章说道的冲和景像道冲,冲很多书籍译为阴阳二气的冲和,虚无踪影的道,阴阳二气相冲,但它怎么用也用不满。
似万物的宗主,不露锋芒,解除纷乱,和入光辉,与尘同在。
看幽深虚无却又时时存在着,我不知道的道谁的儿子,好像是天帝前就存在有了。
老子无法定道的存在先后,今天我们看来,有宇宙就有道。
嘻嘻!我们也无法定先后。
老子解释道冲下,天地祥和。
道的阴阳二气长存天地老子的道是虚无飘渺的,它们阴阳二气相合,有人解释为道虚,虚无的道怎么用也用不满。
渊深源广,虚茫无边,而它又有创造万物的本领,是万物的本源。
只能用老子第一章的无和有窍奥妙。
道的用处道的虚无,又能创造万物,也就是老子第一章里的无和有的奥妙,这一章又连着加深说明。
永远发生作用的道永无止境,光芒锐利被它挫减,我们现代只能用天眼观测的伽射线暴只出现在瞬间,就被消亡,也证实老子的挫其锐。
分解纷乱,纷乱复杂,道不止能分解,还能化乱成井然有序。
个人猜想,太空中的阴阳二气我们无法得知,只知道太空冷热二气,萦绕太空。
消融过光过热,还天地和谐环境,道作用下强光得以柔和,养育万物,天地祥和。
天地祥和,道和融入在凡尘,与凡尘天长地久,生生不息,尘凡一般同。
世道不分彼此道融洽入凡尘中,在光线、在天地,早已不能分出彼此,更不能分出是谁的儿子,先于天地时都存在。
我们只知道天地一片祥瑞,万物生生不息。
老子告诉我们道和瑞入于天地,人要顺道和祥于天地间道能挫世间的锐害,解凡尘纷乱,道就融洽入在凡尘,不止在虚渺的天地,还融洽入在光中。
道使天地和和睦睦,我们也要顺道和和气气、快快乐乐地生活。
汉高祖刘邦就是很好的人心融洽得天下1、刘邦任才而尽人才能刘邦得天下总结说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不如韩信。
道德经《第四章-象帝之先》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第四章-象帝之先》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第四章-象帝之先》原文及鉴赏【导语】:象帝之先【原文】道冲[1],而用之或不盈[2],渊兮似万物之宗。
老子的和光同尘之道
老子的和光同尘之道01对和光同尘解读和光同尘,是道教处世的根本教义。
老子曾在《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多次提到了和光同尘之道。
借此机会,跟大家聊聊我对“和光同尘”之道的看法。
和光同尘语出老子原文如下:“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意思是:“大道的运行空虚开形,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深不可测,它好像万物的宗主。
不偏爱任何一方,总是在折损物的锋芒,调和物的纷争,平衡万物各方的利益,不让谁一直锐不可挡,风光无限,而是让其隐没踪迹于万事万物之中,与尘土同在。
在前两篇: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和易经中的阴阳观究竟指的是什么中我曾提过道教中的道,就是“易道”。
(没有看过的读者可以戳链接跳转回顾)而易道说白了就是无极与太极的关系。
太极与无极的关系,从来就不是特定的、固化的。
也不是人为用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等等众多观念去一分为二。
而是首尾相接,此消彼长,在不同时空情境中不断“ 变化” 的过程。
当这种变化速度足够快速时,无极与太极就会出现同化,即两者会在不同的规范中逐渐不断形成辖域化。
这个辖域化的过程面临着不断地自我抹除、自我打磨。
且“ 化” 就代表它具有游变、转化的可能性。
正如被广泛使用和误读的“和光同尘”这句成语。
实际上,“和其光,同其尘”这句话,一开始就就没有得到准确的解读,后来被误解得一塌糊涂。
以至于“和光同尘”成为了类似同流合污等不怎么光彩的名词。
实质上,最初老子的使用语境的侧重点是用来描述宇宙的生成过程。
老子认为“尘土”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之阴的代表,而“光”是阳的代表,大道之所以能够“渊兮似万物之宗”是因为“光”和“尘”综合作用的结果。
正如宇宙成员的形体由阴性物质组成,阴性物体的基本构成就是所谓的“尘”,“有物混成”把“尘”转化为了“玄牝”。
所以我们人要想认识成型的物体,就必须认识物体的基本构成成分“尘埃”,构建与“尘”相同的模型,去研究和理解尘埃。
《道德经》第四章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德经》第四章渊兮,似万物之宗(一),经文道冲(chōng),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zhàn)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二),关键词解析冲:涌摇也(《说文》),即涌而旋。
或:又。
盈:溢流出来,指显露。
见《道德经》第十五章:“保此道者不欲盈”——有这种道行的人不显山、不露水。
渊:回水也(《说文》),回旋之水,指有洄流的水潭。
为一象形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字的左右“丿丨”表示水岸,中间是像水回旋的样子,不断螺旋、扩散。
老子用“渊”把道之“冲”的规律形象化:如同深渊之水不断螺旋,会聚涌出——万物如此而来;消逝扩散——万物如此而去;周而复始——万物如此循环往复(与漩涡正好相反,见如下五图,图片是静止的,但实物是动态的)。
这是阴阳之道,或言阴阳运动,宇宙万物皆遵循此开放运动规律。
佛曰轮回。
尼采(德国哲学家,1844年-1900年)则称之为“永恒回归”。
漩涡图涌旋图地球大气层运动俯视图银河系运动俯视图(电脑合成)阴阳图宗:指根本、本源。
其:指万物而非指道本身。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几句承上两句而来,主语是道,宾语是万物。
挫:消除、磨合。
解:解决、和解。
纷:散而乱。
和:使之和,使……调和。
同:使之同,使……一致。
湛:“沈”的古字,即“沉”,指沉没、隐没。
象:象指万象,一切事物和现象,即万事万物。
帝:“缔”的本字,缔立、形成。
当“帝”由动词“缔立”引申为名词“最高统治者”即“缔造者”之后,篆文再加“丝”另造“缔”代替。
(三),经文释义道涌而旋,但(这种规律)用起来又不会显露出来。
如同深渊之水不断螺旋,会聚涌出,消逝扩散……周而复始,好似万物的本源。
磨合万物的尖锐对立,和解万物的繁散杂乱;使万物之光相调和,使万物之尘相一致(——对立而致统一、异中存同)。
(道)隐没不现,好似又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产生的,在一切事物和现象缔立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冲而不盈:《道德经》第四章解读
冲而不盈:《道德经》第四章解读《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解字:冲:水流很大,很丰沛的样子。
或:不是也许的意思,是“有”的意思,可以不翻译。
解句:如果是有形的容器,那么这么大水量,很容易填满,但是,道就像那无边的宇宙一样,是填不满的。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字:渊:本义:打漩涡的水。
解句:看梵高的星空图。
星空在梵高眼里,是旋转的。
为什么梵高眼里的星空是这样的呢?下面这个照片可以解开这个迷。
摄影师Vincent Bradys模仿著名画家梵高的名作《星空》,走遍了全美,拍摄了一组“星空全景图”。
他的拍摄方法不是静止的拍一幅画面,而是连续拍摄,然后组合在一起,最终记录下了恒星运动的轨迹。
根据这个图,再看渊兮似万物之宗这句话,我们也许就能理解老子为何用渊这个字。
对了,渊这个字,正好可以形容星空的这个样子。
梵高和老子,作为世界级的天才,他们可以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挫锐解纷,把尖锐纷杂的东西都去掉,会让我们想到是什么?是不是一个圆圆滚滚的球呢?这个球,可能就是太阳。
和光同尘,是让太阳的光芒柔和起来。
这句讲的是道的威力。
湛兮似或存。
解字:湛:本义:清澈透明。
解句:这么威力巨大的东西,是清澈透明的。
也就是说,你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但看不到,似有似无。
经济学上有个说法:市场经济的运行,依赖的是背后的一双无形之手。
这个无形之手的比方,太像这个道了。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字:帝:天帝。
是传说中威力巨大的天神。
道比帝都早,说明威力更大,更加本源。
好,我们再总结一下这章的意思。
这章给我们描绘了道的样子。
所谓道法无边。
这个道具有无穷无尽的能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而且威力巨大,可以操控宇宙万物。
但又无影无形,你能感觉到他的存在,但是看不到。
他什么时候产生的,我们不知道,只知道他产生于很久远的过去。
《道德经》第四章万物之宗,象帝之先
《道德经》第四章万物之宗,象帝之先《道德经》第4章万物之宗,象帝之先【经文】道冲①,而用之或不盈②。
渊③兮,似万物之宗。
锉其兑(ruì) ④,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⑤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考注】①冲:通盅,器物虚空,比喻空虚。
②盈:满,引申为尽头。
③渊:深水、深潭,引申为深邃,深沉,深远。
④兑:通锐,锐利。
⑤湛:清澈透明。
【考译】道是虚空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
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原依归。
消磨我的锋芒,排解内心纷扰,做到“无为”;把自己和合到光里,混同到微尘中,做到“无我”。
“道”或许才能变得清晰起来,我们或许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我不知道是什么产生了它,只觉得它比天帝更早产生。
【导读】第1章我们了解了关于“道”的一组概念,如:名、无、有、妙、徼、玄,老子坦承,这些概念并不能完全说明道的真意,因为“道可道,非常道”,也因为人类的语言和思维的局限性。
本章老子从四个层面继续向我们阐述他的“道”:一是“道”的样子——“道”体虚空。
二是“道”的作用——“道”用实存,无穷无尽。
三是获得“道”性认识的途径——锉兑解纷,无为;和光同尘,无我。
四是“道”与世界的关系——“道”是世界之本原。
特别是第三点,体现了老子的认识论思想,这在47、48两章还有专门论述。
【辨读】“道冲(盅),而用之或不盈。
”老子把道比作一只肚内空虚的容器(第5、第6两章,老子又先后把道比喻为风箱和“谷神”),即巨大的虚空,以此表示“道虚” 的特征,即视而不见,触而不着。
道以其虚空包容一切,因此它又是最大的充盈,其作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以上概括起来便是:“道”体为虚,“道”用为实。
“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是虚空,这种虚空就像无尽的深渊。
渊即深水,比如极深极远。
陆地上一眼能够看穿,但渊深不可测,含藏一个未知世界,正如大海,蛟龙潜藏其中一样。
道就是这样一个神秘的未知世界,老子以人们对深渊的神秘感来比喻道的深不可测,这也照应了第1章的“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第四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第四章原文及翻译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老子第四章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老子第四章原文及翻译1【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①。
渊兮似万物之宗②;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③;湛兮似或存④。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⑤。
〔注释〕①冲:“冲”即“盅”之古文,训为“虚”。
《说文·皿部》:“盅,器虚也。
”又,河上公训“冲”为“中”。
盈:满、溢、尽。
不盈:不满、不溢、不尽。
②渊:幽深。
《小尔雅·广诂》:“渊,深也。
”宗:祖也。
③挫:锉(剉),锉磨。
纷:忿,结恨。
和:涵、合。
同:混同。
尘:尘埃;此处指尘世、尘俗。
④湛:澄(沉)、没。
《说文》说:“湛,没也。
”《小尔雅·广诂》又说:“没,无也。
”此处指“道”隐而无形。
⑤象:似、像。
帝:上帝、天帝(王弼注)。
〔赏析〕本章为老子“道”之续篇。
老子认定似无或存、渊深澄寂的“道”是万物之宗。
用于人事,其能挫人之锐气,解人之纠纷,和众之光明,同众之尘垢,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作为老子之“道”的续篇,本章被近人张松如称为是老子对“道”的一种“写状”(《老子说解》);张松如还进一步指出:“在以后,(老子)还会一续再续,反来复去续下去。
”(《老子说解》)然而,这种本体之“道”光续于“写状”,还总归是“道”之本体;翻来覆去“道”(说)本体之“道”,似乎不是老子之本意;述说(即写状)“道”之本体,是为了“道”之用,所以老子于本章一开始就讲到“道冲而用之”。
这“用之”,如徐梵澄说来是用于“人事”(《老子臆解》)。
如将“挫其锐”用于人事,就要明白锋芒显露总非智者所为。
原本以为战争打仗总该保锐气持锋芒,但优秀军事家却又知对方也在“避其锐气”(《孙子兵法·军事》),所以常常掩其锋芒,藏其精良,为的是虚实奇正无以捉摸,以便寻机给对方致命一击。
《道德经》第四章不盈原文注解
《道德经》第四章不盈原文注解只有用这个中来陶冶心性,才可能摆脱这些有为的能量对我们的制约,这样才能出现徼。
如果正觉正念正识不能在我们大脑皮层建立,不能在心灵中树立起来,那么要把握徼就永远是一句空话。
即使你认识到徼,而你的心性当中、秉性当中,没有重视这个道德修养的关键——处于中和状态,那么面对这个徼,也只能是望洋兴叹,因为不具备这个基础。
所以我们在再造后天的性格和秉性的时候,要特别重视这个基本前提,将自己心性的思维方式,从偏疑、偏执中尽快调整到中和状态,就是要用这个中来陶冶我们的心性。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给我们祖国命名时用了这个“中”字?这是希望我们后代都能秉承祖先们的愿望,能够认识大道的一种心愿。
要后代人去望文生义,通过悟中、用中而尊道重德。
这决不是后来某些人所曲解的那种意思,说中国就是世界中央的意思,那倒不是。
这个“中”实际上是祖先们希望我们后代能够体明道、知道,使这个中能成为进入大道的一个标识,成为一个指路的明灯。
因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就是一个道德文化史,从来没有离开过道德,都是紧紧围绕道德而展开的。
虽然后来逐步地离道失德,丧失了这个中,但是我们从中华文化的传统命名当中,随处都可以看到。
我们的祖先对于我们后来者、华夏子孙后代,寄予了无限的关怀、期盼和希望,希望中华的子孙都能通过这个中,复归于德,复归于道。
所以我们要很好地去体悟这个中。
《道德经》里多处讲到这个中,很多丹道学著作里都提到了这个中。
所以这个中对于我们修养道德,陶冶心性,再造秉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习第一章时,大家对这个徼感兴趣,对这个妙感兴趣。
那么在这里讲的就是具体方法——如何才能进入道,把握徼,把握妙?如何去观缴观妙?用这个众妙之门复归于道。
万物之宗天地根“渊兮似万物之宗”,就是说道的用中、用虚的妙处。
这些好处,这些妙处,可以说神妙莫测,妙趣横生,就像深不可测的渊一样,又清澈又深远。
这种深广莫测、奥妙无方的境界,在有为后天意识的状态当中,是视之不见其形,体之不得其身。
解读道德经之四《和光同尘》
解读道德经之四《和光同尘》大道是空虚无形的,但它发生作用时却永无止境。
它如深渊一样广大,像是世间万物的宗主。
它不显露锋芒,解除世间的纷乱,收敛它的光耀,混同它于尘世。
它看起来幽隐虚无却又实际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好像在天帝之前就已经有了。
【导读】“道”无形无象,它像空虚的容器一样能容纳万物,却没有边际,没有穷极。
正是这虚虚实实、可大可小的“道”中蕴含着世界的创造性因素。
老子指出是“道”创造了万物,是“道”支配着世间万物,做人也要像“道”一样虚怀若谷,朴实内敛,兼收并蓄。
【解析】在本章里,老子仍然在进一步论述道的内涵。
他认为,道是抽象的,无形无象,人们视而不见,触而不着,只能依赖意识去感知它,虽然道是抽象的,但它并非一无所有,而是蕴含着物质世界的创造性因素。
这种因素极为丰富,存在于天帝产生之先。
因此,创造宇宙、天地、万物及自然界的是道,而不是天帝。
这样,老子从物质方面再次阐释了道的属性。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冲,通“蛊”,虚的意思。
把道比喻为一只肚内空虚的容器,是对其神迷信、不可触摸性和无限作用的最直观和最形象的譬喻。
道的境界是心灵的世界,它的空虚,是相对于自我世界而言,是不为人的外观所感觉到的。
渊,形容道境深远,找不到边际。
道的境界是虚幻的,但它虚而有物,它的无穷妙用对于得道之士来说,是永远不会感到满足的。
因为心灵在道的世界里自由翱翔是最快乐的,也最能满足人的天性。
在浩瀚无际的道境之中,蕴藏着天地万物的本原。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锐,锐气、锋芒,指各种自以为是的行为和轻薄浮躁的情绪。
纷,纷繁杂乱、支离破碎的事物及意识。
尘,指现象世界,相对于本质世界而言。
畅游于道的美妙境界里,彻悟了人生真谛,获取了大智大慧,原先那种不可一世的锐气及浮躁情绪被挫消了,一切与我无益的纷乱都得以解除;摒弃那种张扬外显、积极进取的心态,代之以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
以合乎道的观点来看待世间的美丑、善恶、荣辱、贵贱,这时的人才是清醒的、有觉悟的。
有一种境界,叫和光同尘
有一种境界,叫和光同尘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虚空而有着无穷无尽的能量,这种能量聚之不满,用之不尽。
“渊兮似万物之宗”,表示道的渊博深远,因为,道是世间万物的本源。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道是没有锐气、没有纷争的。
修行者为人处世,当遵守道的法则,抱谦和之态度,挫刻薄之锐气,解纷争之矛盾,共享道的光辉,生活得从容自如,各得其所。
“湛兮似或存”,道虽然看不见,但是的确存在。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祖老子说我也不知道它(道)是谁家的子弟,应当是在天帝之前就有了它。
道在鸿蒙未判、阴阳未分时,一气化三清。
所以,道是天地之元,神明之本。
修行者修的即是比天帝更恒久的道。
【作者简介】吴诚真,女,1957年1月出生,湖北武汉新洲人,原名吴元真,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学历。
现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湖北省人大常委、湖北省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道教协会会长、湖北省慈善总会副会长、湖北省宗教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海外文化联谊会理事、武汉市道教协会会长、长春观方丈。
用国学经典陶冶我们的情操。
《道德经》道经·第四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道经·第四章原文及译文
道经·第四章
作者:李耳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
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注释
①冲:通盅(chong),器物虚空,比喻空虚。
②有弗盈:有,通又。
盈:满,引申为尽。
③渊:深远。
呵(a):语助词,表示停顿。
④宗:祖宗,祖先。
⑤锉其兑:锉(cuo):消磨,折去。
兑(rui):通锐,锐利、锋利。
锉其锐:消磨掉它的锐气。
⑥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
⑦和其光: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
以上四个“其”字,都是说的道本身的属性。
⑨湛(zhan):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书中“浮沉”的“沉”多写作“湛”。
“湛”、“沉”古代读音相同。
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
连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无若存。
参见第十四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⑾象:似。
曾老师《道德经》第四章:和光同尘。为什么茶要冲着喝?
曾老师《道德经》第四章:和光同尘。
为什么茶要冲着喝?【原文】道冲,而用之或弗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曾老讲解】《道德经》第四章,首先一句话叫作:道冲,而用之或弗盈。
有人说,道是冲而用之,其实不是。
道冲,是个名词。
因为道是虚的,一定要用冲,才有作用,如果道是静的,它就生不出东西来了。
你看中国人,说我们“冲杯茶”吧,为什么茶用冲的?就是根据《道德经》来的。
现在不是,泡茶,什么叫泡茶?你拿什么去泡?冲茶,很多东西一冲,它那个味道就出来了,一冲它一个新的东西,它就产生了。
所以,“道冲,而用之或弗盈”,你看它就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但是你怎么做,怎么把它使用,它都不会满的,因为一满就没有用了,这是个很重要的观念。
我们老喜欢满,一满就满招损嘛,一定是损的,那你招损干什么,你不要让它满多好。
因此,“冲”,就是使它虚的意思,它永远不会满,所以它永远可以用,时时保持冲虚,就你就永远可以使用,这就叫道。
渊兮,似万物之宗。
“渊”,是水的深谷。
“似万物之宗”,它好像是所有万物的本源,好像都从这里生出来的。
你看科学告诉我们,海洋江河里面的很多东西,有很多是宇宙万物里面最早出现的。
那它怎么生的?下面有一段话来说明它的过程,我们就感觉到,我们的道,跟西方人对道的认识,好像有点不一样。
它说,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你先看这四个“其”是什么意思?就是道的作用。
道的作用是什么?人家有锐,你把它挫掉,那不是,那就强制嘛,那就不自然嘛。
它是什么呀?它是把自己锐利的那一部分锋芒,自己把它挫掉。
它这个道是很锐利的,可是它把自己的锋芒收敛起来,让你没有感觉到。
我举个例子好了。
天生人,天也杀人。
人自然生,自然死,就是老天的作用,就是自然的作用,就是道的作用。
可是你会不会害怕,觉得道要来把你收拾掉?当然不会。
它让你没有感觉,让你自化。
“自化”两个字,是道最了不起的。
我是有锐利的,可是我很收敛,让你没有感觉到威胁。
浅谈《道德经》:道之无形,和光同尘
浅谈《道德经》:道之无形,和光同尘第四章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道德经》上一篇解读了《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浅谈《道德经》:道能自正),重点对道可自正,进行了解读。
有些读者认为道不可自正,并用佛法的分别心来否定,在这里,我再补充解读。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
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
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道法自然,道存在于万物中,但又不存在,道的存在,是以德的形式表现出来。
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当没有人为的相对属性去作用于物,德就会回归于道,万物将自然平衡,这也是道法自然的意思。
“正”不是“反”的相对词。
当自然法则被破坏,天体会自正。
本篇其实也是在讲道可自正。
普偏解读先看第一句: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
流行的解读:1、大“道”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
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2、道,虚而不满,同时有源远流长,就像永无休止、能生万物的那个想象中的宗主一样,就可应用无方,量同太虚。
3、“道”作为事物的超然之因是以“冲”与“用”的动词描写得以实现,但或许它不会塞满事物,它深不可及似乎就是万物的宗本。
4、存在的本然真相——道,是没有任何形质状态的,但它显化呈现的万物却永无穷尽。
多么深邃的存在啊!似乎就是万物的共同本体。
这四种解读各有各的道理。
主要围绕“道冲”在讲,主要意思:道是虚而不满,因此源远流长。
我的疑问是:道本无形,何来“虚盈”?道,如果是自然法则,道是没有相对属性的,没有相对属性,必然也是无形的,没有空间的概念,无形的道何来虚而不满?道老解读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
道法自然,道生万物,以德蓄之。
德为道的表现形式,德有阴阳,有形有状,就像器具,有形有边,满盈可现。
道无边无形,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就好像是万物的源头。
什么是和光同尘
什么是和光同尘
一位老师说:最近总听见有人以“和光同尘”为理由,陪人抽烟、喝酒……
还说,她不能融入大环境的话,就是“不能和光同尘”!搞得她现在都不知道到底什么是“和光同尘”了?
和光同尘: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
这段话在《道德经》第五十六章中,又重复出现了一次。
足见老子对这十二个字的充分重视!
和其光:
不能用你的光去照耀别人,太亮了反倒成了一片漆黑。
而是要让别人自己显出他的光芒。
同其尘:
善恶是非太过分明不见得合道。
有时候,错误的,包容它,就可能长出对的;正确的,强调它,却可能变成错的。
和光同尘,是既可高高山顶立,同时亦能深深海底行。
只有自己真正能做到有能力、有经历、有信念时,才能处变不惊,无论身处何处都保持一派宁静淡然。
和光同尘,不能从形式上一概而论,必须看到形式之下行事者的一颗真心。
只有“心不入事,事不入心”,才能超脱于形式之外,真正和光同尘。
所以,如果做不到“心不入事,事不入心”,那所谓和光同尘,就成了借口!
那可是挂着羊头卖狗肉,不但误导他人,也彻底辜负了圣贤的一番教导之意了!。
“和光同尘”解析
“和光同尘”与“和光不同尘”是一个意思吗?
编辑/音寺
请问:《大解脱经》云:“菩萨大士。
游三界中。
以大悲为本。
处此秽土。
和光不同尘。
”中“和光不同尘”与我们平时常说的“和光同尘”都是什么境界?
解析:这个问题里出现两个词语,“和光同尘”与“和光不同尘”
词语:和光同尘
词语来源:出自老子‘和其光,同其尘’一语,意思是与尘俗相合而不自立异。
词语含义:于佛教,指佛菩萨为救度众生,须隐藏菩提之智慧光,以应化身权假方便,生于充满烦恼之尘世,与众生结缘,次第导引众生入佛法。
摩诃止观卷六下,即称此种权巧施设为和光同尘。
经文来源:<摩诃止观>第六卷下云:‚和光同尘,结缘之始;八相成道,以论其终‛(大正第四十六卷第八○页)
<止观辅行传弘决>第六卷之三云:‚和光下,释现身也。
同四住尘,处处结缘,作净土因,为利物之始。
众生机熟,八相成道,见身闻法,终至实益‛(同第四十六卷第三四六页)。
御书圣愚问答抄(第五○八页)
相关词语:和光不同尘
涅盘经六曰:‘是人为欲调伏如是诸比丘故。
与其和光,不同其尘。
’北本涅盘经卷六,称此与恶人同处,不染其恶,谓之和光不同其尘。
种施设为‘和光不同尘’,意谓佛菩萨为达救度目的而兴尘世众生和合,隐藏其本地的知德之光,与污浊如尘埃的众生一样,出现于人界。
却不为恶浊所染。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像帝之先道德经第4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像帝之先道德经第4章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
吾不知谁之子,像帝之先。
道,本义道路,引申为路径,途径,方式,方法,法则,规律。
理,本义是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
引申为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事物的规律。
道理,道之理也,是非曲直也。
道之理者唯自然也。
自然之理者,顺道者昌盛,逆道者衰亡。
自然,自身有理,理所当然。
老子当年通过观察天地宇宙世间万物,来探索万物的由来和规律。
由路况的有序和无序,感悟到有无相对相生的玄妙,进而联想到宇宙的起源和万事万物的最基本的运行规律。
老子在第一章中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章,老子从虚与实的关系入手,思索天地宇宙之大道。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这里指道路。
冲,通盅,器皿。
如碗,酒盅。
器皿的本质是虚空。
如果碗是实心的,就不能盛东西,失去了碗的功用,也就不是碗了。
盈,圆满,饱满,充实。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盈与冲相对。
盈与冲即实与虚,如同有和无。
不盈即是空虚的意思。
或,或许的意思,是否之间的意思。
用,功用,作用。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路,跟器皿一样,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然而其功用取决于是否虚空。
道路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但其功用取决于人车流量的有无。
无车无人,或人车拥堵,水泄不通,则有路无用。
只有车水马龙有序而行,道路才有其功用。
道路为实,道理为虚,虚决定实是否有用。
实属于有的范畴,虚属于无的范畴。
实有的道路,其功用取决于无色无形、无声无味的,虚无的道理。
道理是道路的主宰;虚无是实有的主宰;就像灵魂是肉体的主宰一样。
道路是实有的存在,而其功用却是若有若无,飘忽不定的,虚无的。
万事万物,从无到有,无中生有,无是有的主宰;有无相生,玄之又玄。
于是,老子感叹:渊兮,似万物之宗!渊,本义为深不见底的水潭。
《道德经》解析
《道德经》解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直译:这章很短但又很精炼,很精美。
但和所有章节一样自古及今理解都是五花八门千差万别。
先说一下版本问题。
以上是其一版本,还有一个是比较流行的版本把这章表述为“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渊呵!似万物之宗。
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这是两个现在都非常流行的版本。
当然还有其他的版本。
整部道德经就是道教流传的版本也应该有不少,而且有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我们之前流行最广的版本就是汉文帝时期的版本,其特点是把“恒”改为“常”,而流传至今。
这个版本可以说是历代皇室朝廷官方确认的版本,也是自汉文帝刘恒以来一直被收录在朝廷文件夹的现在讲就是国家图书馆档案馆的版本。
而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版本据考古是早于汉文帝时期,而今天我们考古所发现的更早的版本都已是面目全非无法识其全貌。
因而被学者们认为是离老子原著最近的版本,因而也就认为是最接近正本的版本。
在我看来,这是专家们脑子进了水,这种以古为真的思维本身就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而该版本究其内容只不过是个传习道德经教学用的初级版,或者说是学习者抄录下来的朗诵版。
只对专业研究者有点参考用处。
更何况这是一个古墓出来的东西而不是从皇家朝廷档案馆或者图书馆出来的。
以此来否定一直为官方保存或者说是历朝历代朝廷国家传承的版本的基本完整性准确性,也是对我们这个时代极大的讽刺。
比个粗俗的例子如今天我们从故宫或者国家博物馆看到的和地摊上看到的东西哪一个更正宗呢?谈到此把几个问题一起说清楚也好,一是道德经作者和出书问题,一说是后人所托老子而集体或者几代人所做,重要的理由是《道德经》有关于名的论述,名家学说兴起晚于老子。
这种历史的无知论不只是脑子进水的问题,简直让人笑掉大牙,不可思议。
这个逻辑是自己不了解就以为古人也无知于此。
照这个逻辑推理下去我们传统的经典《周易》、《黄帝内经》继而诸子百家之学等等都不可能今天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大讲堂】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精妙解析《道德经》:
第四章•和光同尘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精妙解析】
“道”是个虚无而又无形的东西,可它是万事万物的生命之源,它产生的能量让万物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它好似一个巨大的容器,大到你无法用尽它,它深不可测,它是万物汇归的地方,是宇宙万物的主宰。
它之所以成为大道,是因为它没有刚强的锐气,虚中带柔,能恒顺万物不会给万物造成纷扰和混乱,它虚静无为,对万物没有偏见,赞扬万物的优点能与光相拥,包容万物的缺点能与尘埃混同。
它无形无状,深不可测,又无处不在,我真不知道它是从什么地方和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好像在万物生成以前就存在了。
【著名国学专家段俊平•精妙说经】
老子在这章中,用极其精炼的语言表述了“道”的功用、“道”的奥妙和“道”根源。
虽然老子不知道“道”源于何处,但他认为“道”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源,
万物是由“道”产生的,老子认为“道”是以虚静无为为体,以和谐顺应为用,虽然这个“道”看似无形无状,但它却又有体有源,老子提到的“道”其实就是万事万物发展的自身规律。
老子把“道”的四个功用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十六个字就表达出来,可谓大道至简,精炼至极,其实这十六个字就是儒家所说的“中庸”和“圆融”之道,所以说儒家和道家其实是从不同方面表达的同一哲学理念,这就是“天人合一”和“以人为本”的自然哲学观。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对管理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管理也是顺应事物本身规律的过程,管理者一定要清静淡泊,不要刚愎自用,要赞美员工的优点,包容员工的缺点,要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去感化员工,使他们能够自动自发的去做事情,达到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
段俊平简介:
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国内多所大学国学及管理学教授、中国百名最具影响力专家,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华书画艺术产业联盟主席及北京东城书协副主席、内蒙古年度经济论坛执行主席、爱维龙媒中国化管理商学院院长,爱维龙媒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