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指导中的重音、停顿、语速、语气、语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指导中的重音、停顿、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实为音强,在句子中可分为两类:

一类与语法结构有关,称为“结构重音”;另一类与说话人强调的某个意思有关,称为“强调重音”。

结构重音是指说话人无特殊需要强调的情况下反映出来的,与语法结构有关的重音。大致规律如下:

1、主谓句中谓语要重读。

如:

风停了,雨住了。

大水冲来,房屋倒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

2、动宾句子中宾语要重读。

如:

这叫xxxx。

皂荚树像大伞。

3、补语要重读。

如:

跑得快,跳得高。

在绿叶间,花儿显得更加艳丽。

大家都乐得前俯后仰。

4、表示特指的疑问词要重读。

如:

谁在那里?

你的家在哪里?

5、修饰语要重读。

如:

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

xx高高地飘扬。

强调重音无固定位置,要根据说话人强调的意思决定。朗读时可通过上下文联系得到启示。例如《趵突泉》第三自然段中一句:

“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离开上下文,便可以赋予多种不同的强调重音:

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强调水流的欢快不是吗?)

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强调就是那样的。)

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强调水花的透明与闪亮。)

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强调总是那样。)

但是,联系上下文,稍作思考就会知道,应是第四种情况,重音在“永远”上,这样才能与上文的“没昼没夜”,下文的“永远……不知疲倦”相照应,充分表现原文的思想感情。

除此之外,强调重音切忌割裂句子。往往在把句子分段之后会产生片面性。

例如“人们存心要干凶恶残酷的坏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这句话如果分段来看,很容易误认为重音在修饰成分“凶恶残酷”或者在宾语“借口”上。但是纵观全句(假设复句)就不难发现,作者愿意是说明“欲加之罪,何患无

辞”,所以很显然,重音应该放在“存心”和“很容易”上。这样,两个分句才能相互响应,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特别是作为故事的结尾,更不可能仍停留在事情的表面而不去提示道理,不是吗?

在实际的朗读中,结构重音与强调重音往往并存,相比之下,强调重音更为明显,此时结构重音便要服从强调重音。

停顿

停顿是生理上的需要,说话需要气息,气息有长有短,但总得换气,所以必然有停顿;同时又是表达上的需要,它是划分语言层次,表达语意的重要手段。停顿大体上也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与结构有关的称为结构停顿。

例如“咬死了邻居的狗。”到底是“邻居死了”,还是“邻居的狗死了”呢?显然有一个层次关系。

“咬死了/邻居的//狗。”(第一处停顿时间长,第二处停顿的时间短,则死的是“狗”。)

“咬死了//邻居的/狗。”(第一处停顿时间短,第二处停顿时间长,则死的便是“邻居”。)

再如“花下,/成群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飞来飞去。”表面上看,两处停顿似乎是同级的,但其实并非如此。若两处停顿时间一样长或是后一处长于前一处,则感觉蝴蝶就不是在“花下”飞了,这是违背愿意的。一般说来,停顿可与标点一致,顿号最短,依次为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再次为破折号、省略号等等。

另一类是反映心理和感情变化的心理停顿。

例如“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啊”之后有一个比较长的停顿,表示战士们看到黄继光突然站起来后激动,兴奋的心情。

“有这么一个传说,很早以前,天上有十个太阳。”在“传说”之后有一个比较长的停顿,以引起听者遐想,起到引人入胜,使人神往的效果。

在诗歌地朗诵中,停顿的运用往往更显重要:

如“远上/xx//石径斜,

xx/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通过停顿分成严整的节拍群,读起来音韵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语速

语速,即说话的速度。这个问题与感情表达有关。一个人在遇到急迫的事情,内心焦急时,说话速度就快;当心情闲适或思考问题时,语速就会减慢。

首先,语速受感情的影响。

“你这个小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狼的这段专横、霸道的话应该既重又快,反映它想吃掉小羊儿的急切的心情。

“我不明白,我怎么会把水弄脏呢?”小羊儿受到无中生有的指责被吓昏了,既疑惑,又胆怯,它的话就应该是慢一点儿的。

其次,语速同一定的情境有关。

“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段话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来势之快,之猛,应该快读。

而“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中,上下都是绿的,幽静极了。”一段描写却给人以幽雅,静谧的感觉,又怎能快读起来忍心去破坏这种境界呢?

两例对照,一动一静,一快一慢,相映成趣,很好地表达了文章的固有的思想内容。

语调

语调即声调。有四种:

升调,降调,高调,曲调,用以表现不同的语气,一般以音的高低变化来表现不同的语意内容。

例如:

“他明天来。”(降调,表xx)

“他明天来!”(高调,表祈使,“一定来”)

“他明天来?”(升调,表疑问)

“难道他明天不来?”(曲调,表反问)

语气

以符合人物身份,当时当地条件、环境为宜。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写“碰壁”一段,共有三人:

伯父——一位慈祥的长者;当年的“我”——一个不懂世事的小姑娘;现在的“我”——对过去有了深刻地认识。读起来就应当注意不同的语气:

孩子的声音稚嫩,语速较快;伯父的声音苍劲,沉稳,语速较慢;“我”则可用“原声”。同时还要考虑到伯父的话并非表面上那么简单,应是为国家,民族命运而担忧,满腹辛酸与悲愤,正所谓“横眉冷对千夫指”,更要读得有力度些。如此一来,既协调一致,又别具风格,自然会读出一番滋味的。

以上关于重音,停顿,语速,语调,语气五方面的技巧在朗读教学中地运用不是孤立的,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大致有如下效用与规律,望能善以用之,灵活处理。

1、停顿与重音结合。在所要强调的词语前后加上适当的停顿,所强调词语再加重读,可起到更好的效果。如“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2、停顿时间长,语速也就慢。

3、语调的“抑扬顿挫”强化了重音,停顿,语速,语气的表现力。

4、重音,语调和语气协同作用规律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