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进步与文明的动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进步与文明的动力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第三次社会文明即知识经济社会到来之际,创新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必然;而创新则更加需要教育的创新;同时创新更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倡导和弘扬教育主体的创造性,关注教育主体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已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关键词:创新;知识经济;创新教育;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系于创新。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教育活动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仅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能否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开展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已成为世界性教育现代化潮流。倡导和弘扬教育主体的创造性,关注教育主体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已成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一、创新,知识经济社会的必然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特别是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它又面临着另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这种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依靠新的

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占有量,不仅是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首要标志,也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企业竞争能力强弱的首要标志。因此,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中华民族曾经在世界历史上创造过灿烂的文明,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力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智慧和卓越的创新才能。但是,到了近代以后,中国的创新能力却明显地逊色于其它一些国家,以当今世界科学界的最高奖项诺贝尔奖为例,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实力和创新实力。从诺贝尔奖的设立到当今已经进行了96次评选,然而在这96次1000余人的获奖名单中,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国,中国籍公民没有一人获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杨振林、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6位美籍华人却在别国的土地上获此殊荣。为什么聪明的中国人只有在外国的环境中才显示出他们更高的才能?今天,美国的硅谷聚集了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的华裔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不了解情况的人还在那里津津乐道,殊不知他们只能称之为在为美国的硅谷打工的高级打工仔。我们国家现在可以说是制造大国,中国的商品可以说遍布全世界,但是有相当一大部分的商品的知识产权是属于别国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和深思的问题。这个事实说明了什么道理呢?可以肯定的说,我国在创新培养体制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们还缺乏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还没有形

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为了适应21世纪的知识经济,自1996年以来,全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都相继出台了各自的教育改革方案,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才发展战略目标。以上这些国家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所作的举措应对我国有所启迪。我们知道,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因此,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能力理应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在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原创性是发展的关键,所以它将成为评价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因此全面提高我国公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从而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知识经济发展方面的距离。

二、创新,需要教育的创新

创新是未来知识经济社会的核心。而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只有符合21世纪知识经济的客观实际和要求,进而经过实践才能做到适者生存,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创新首要的是教育的创新。

(一)创新的教育观。

在基础教育中,一些学校之所以会出现升学考试科目一手硬,

非考试科目一手软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音、体、美、劳技课不按部颁课程计划开课的现象,自然是除了“应试压力”外,更深层次的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即没有把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上升到适应21世纪社会需求的高度去实施素质教育。而学校是学生直接的受教育场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紧紧依靠学校这块阵地,学校教育应以最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于学生,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最大化的开发与挖掘。但是,我们知道,传统的教育体制在创新性学生培养的许多方面都不尽完善,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创新才能的培养。

传统学校教育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以及内容等许多方面都与我国当今倡导的创新教育格格不入。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上,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对学生的要求上,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实行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忽视个体的差异性。即把教学视为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教学被窄化为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训练。总之,这种重记忆、重考试而轻创新、探究的旧教育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自由的有鲜明个性的全面发展,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在面临知识经济到来之际,为满足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必须在目前的教育改革转型时期,从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及管理体制等若干要素着手,加大教育创新的力度,坚决冲破传统教育

中崇尚经验,崇尚权威的旧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观念,要认识到培养创新型的学生,不仅对学生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创新的教师观。

创新教育在教师的要求上,不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教师应由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批判者、反思者、建构者等转变。要求教师必须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课程知识的建构者,要由学生的“控制者”变为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将学习时间与空间归还给学生,让他们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的学生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