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D技术在城市高架桥下空间设计的应用
LID理念在市政道路排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LID理念在市政道路排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摘要:目前,城市建设的发展,逐渐导致了对环境过度的消耗,内涝、洪灾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主要灾害形式,其会给市政道路排水工程带来严重的负担。
传统道路排水工程的设计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市政排水的客观需要。
然而LID 理念的出现顺应了时代发展需要,在道路排水工程设计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
基于此,本文将对传统排水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探究LID理念在市政道路排水工程设计中所发挥的自身优势,以期为未来市政道路排水工程建设发展更好地助力。
关键词:LID理念;市政道路;排水工程设计近些年来,我国极端恶劣天气频发,很多城市因为强降雨天气出现洪涝灾害,致使城市交通出现拥堵现象,严重影响交通的正常运转,危害群众人身安全。
lid理念的出现,为市政道路排水工程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其主要指一种低影响的开发方式,可有效完善传统市政道路排水工程设计的不足,为日后新建的市政道路能够有效减少出现排水障碍、内涝及洪灾灾害,提供了新的设计方向。
1传统排水工程中存在的问题1.1管网建设不完善首先,部分地区原有的雨水和污水排放管道设计不合理,长时间处于超负荷使用的状态,管道磨损非常严重,无法保障稳定排水的同时,也生成很多安全隐患。
其次,老城区因为管网建设时间较长又没有规范性的进行养护,雨水和污水分流工作也不完善,甚至很多城区没有建设分流管线,导致城市环境逐渐恶化,防洪能力也大幅降低。
这种情况除了增加额外的环境维护费用,也使得管道周围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幅下降,严重制约城市发展。
1.2排水设计理念落后针对施工项目而言,设计理念的完善与否决定着最终工程质量,所以工作人员必须要积极深入市场,了解新型技术,学习前端知识,丰富自身底蕴,改变设计理念。
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始终遵循传统的排水设计理念,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工作人员过分注重地上建筑物开发,对地下的污水和生活用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缺乏重视。
市政道路设计中低影响开发(LID)的具体运用

市政道路设计中低影响开发(LID)的具体运用作者:杨俊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8年第21期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经济和生活水平得到不断发展与提升,然而,随着人们对水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在日常生活将面临着洪涝灾害、水资源缺乏等问题。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低影响开发(LID)建设模式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加大了城市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城市道路对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消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提供重要保障。
本文就市政道路设计中低影响开发(LID)的具体运用得问题做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市政道路设计;低影响开发(LID);具体运用1 引言我国部分城市近几年由于降雨量增加、人口密集等因素相继出现内涝和缺水并存的局面,亟待通过新型雨水管理设施建设来改善这一境况,以合理利用、节约城市用水,减少水资源污染。
为此国家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打造低影响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LID)雨水管理系统,缓解上述城市问题。
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技术手段,提高城市雨水管理系统的渗透、调蓄、排放、净化、利用能力,实现城市的良性水循环,保持良好的水弹性。
LID的核心在于维持场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峰值时间、流量等水文特征不变。
2 低影响开发的主要功能及设计思路2.1 低影响开发的主要功能低影响开发(LID)是一门基于雨水管理的工程技术。
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低影响开发,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有重大意义。
其在市政道路中应用主要有以下功能。
(1)可以改善城市的生态坏境;(2)提升城市的防洪能力,降低城市内部排水系统的压力;(3)改善地质环境,通过合理利用雨水资源,补充地下水;(4)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5)降低了城市周边河湖水环境受污染的影响度。
基于LID理念的高架桥下部空间绿化设计

基于LID理念的高架桥下部空间绿化设计发布时间:2021-05-27T09:51:16.937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作者:顾虓蔡易[导读] 摘要:基于LID理念进行高架桥下部空间小型绿地设计。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常州开放大学江苏常州 213000 摘要:基于LID理念进行高架桥下部空间小型绿地设计。
充分利用桥梁排水,改变原有灌溉条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配合园林四大要素进行绿地设计研究;将人们传统观念中高架桥下的空间设计成小型绿地,不仅带来更好的景观效果,也确保了环境的友好性。
关键词:LID理念高架桥下部空间绿化设计 1.现况高架桥排水及桥下绿化问题综述目前高架桥排水的初衷是迅速排除桥面积水。
通过布置在梁体和桥墩上的排水管,将雨水直接引入地面雨水口中,排入城市排水管网。
排水管道通常采用封闭式排水系统。
通过现况高架桥排水途径的认知,从桥梁排水的目的来说,这样的桥梁排水系统没有问题,达到了高效排水的目的。
但从城市绿化的角度来说,高架桥下的绿化由于高架桥的覆盖,植物没有办法接受雨水的灌溉。
为了绿化植物的生存,必须定期进行浇水养护作业,无形中增加了大量的养护成本。
在盛夏季节很容易出现未及时浇水而导致植物大批量干旱死亡。
而且雨水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使土壤不容易产生盐碱化,远比用城市灌溉用水更符合植物的生长要求。
2. LID理念对高架桥排水及绿化的影响 LID,英文全称Low Impact Development,翻译成中文为低影响开发或低冲击开发,是目前世界上用来控制暴雨管理和水体面源污染的处理技术。
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建成区持续扩大,地面硬化比例高、范围大,一旦出现暴雨,就会因为水位升高导致城市内涝。
此外大量的雨水进入管网对于城市水体的污染和污水厂的处理是很严重的问题。
通过对LID理念的理解,LID理念的宗旨就是针对雨洪的调治,即“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
基于lid的高架桥下部空间绿化灌溉系统设计

【规划设计】住宅与房地产2019年10月基于LID的高架桥下部空间绿化灌溉系统设计顾 虓(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摘要:文章基于LID理念,设计高架桥下部空间绿化灌溉系统,使用埋设PVC穿孔管的填石渗沟截留部分雨水,通过渗透进入土壤,解决植物的灌溉问题,降低了养护成本,节约了灌溉用水,做到了绿色环保,符合国家提倡的绿建理念。
关键词:LID;高架桥;绿化;灌溉系统中图分类号:S731;S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012(2019)10-0070-01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突飞猛进,高架桥、跨线桥建造得越来越多。
高架桥下部向来是“灰色空间”,通常做法是种植耐旱植物,通过绿化来增加高架桥下部空间的美化。
然而现状是,很多案例在养护成本很高的情况下,维持数年还是失败了。
原因很简单,即该处空间存在植物生长的天然缺陷:没有足够的灌溉,缺少水分对植物是致命的。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提倡绿色环保的精神下,各种先进理念运用于土木建筑领域,以期达到节能减排、持续发展的目的,其中低冲击开发理念“LID”在国内外城市雨洪控制利用中得到了迅速发展。
基于LID理念,设计高架桥下部空间绿化灌溉系统,能很好地解决植物的灌溉问题,降低了养护成本,节约了灌溉用水,做到了绿色环保,符合国家提倡的绿建理念。
1 低冲击开发理念“LID”概述低冲击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是一种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从径流源头开始、强调尊重和利用地区现有优势的暴雨管理方法。
它先模拟蒸发、过滤、渗透、贮留等自然的雨水传输路径和水文情势,再进入收集管道,具有双重调节的功能。
现如今随着其理论的应用与深化,低冲击开发模式的外延在不断拓展,已上升为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城市规划模式。
2 传统模式和基于LID模式概述2.1 传统模式传统高架桥排水系统通常采用雨水管—雨水口—排水管网,将雨水排除。
雨水管顺着桥梁上部结构、下部结构接入绿化带中的雨水口,直接将雨水排入城市排水管网。
低冲击开发(LID)模式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与创新

澳大利亚 水敏感城市设计( W S U D : W a t e r S e n s i t i v e U r b a n D e s i g n )  ̄ 1 9 6 3 年建设储蓄雨洪的蓄洪池; 1 9 9 2 年颁布 了 “ 第二代城市下 日 本 水总体规划” , 正式将雨水渗沟及透水地面作为城 市总体规划 的组成部分。 数 据来 源 : 高莹. 基于L I D雨 水管理 的大学校 园景观 设计 [ e l 。
处理。
U 世兰 己 9 U 年代 , 提出J , 豕 梁 物 排放 减制 度 , 买 施 排 放
数据来源: 周 轩. 浅谈 低 冲击 开发 ( LI D)技 术 在 绿 色建 造 中的探 索与应用 [ J 】 。
二、 低 冲 击 开发 ( L l D) 技 术 的应 用
( 一) L l D技 术体 系
雨水回收利用起来, 雨水管理系统主要包括 : 渗漏 、 过滤、 存储、
收集 、 处理、 存储等手段。
1 . 雨 水 滞 留 系统
( 二) L J D优 点
1 . LI D定 义
当径流较大 时, L I D 雨水滞 留系统 主要通过降低 流速、 延长
汇 集时间、延迟峰流量等技 术措施来降低 洪峰流量 , 通 常以雨
关键 词: 低 冲击开发、 城 市规划 、 创新与发展 、 绿 色建 造 DoI :1 0 . 1 3 3 3 7 / j . c n k i . p a c k a g i n g . wo r l d . 2 0 1 7 . 0 2 . 0 2 1
一
、
低 冲 击 开发 ( L I D) 模 式 的构 建
美国 许可: 一般许可证和个别 许可证 。最佳管理措施( B M P S : B e s t
低冲击开发(LID)模式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与创新

低冲击开发(LID)模式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与创新背景介绍城市的发展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但是这种关系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例如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决策者开始转向低冲击开发(LID)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减少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绿地、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等,因此LID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领域。
LID模式是什么?低冲击开发(LID)模式基于减少城市开发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冲击,通过促进环境和社区可持续性。
LID的总体目标是在缓解城市扩张压力的同时,保持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
在城市规划领域,LID包括一系列水利和土地利用管理策略,旨在减少土地开发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LID的应用低冲击开发模式的主要应用包括:1. 水利控制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可以采用低冲击开发技术对水资源进行管理,以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城市的防洪和水资源管理方案应该考虑到采用生态学方法,诸如建造生态城市和循环景观水平面的汇集。
2. 土地利用管理低冲击开发技术可以延迟开发土地、减少对土壤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保留城市湿地等自然生态资源,以提高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有关低冲击开发的土地利用管理的具体措施包括:•恢复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如湿地、河流等。
•通过绿化提高城市生态系统鲜活性。
•适量控制开发建设速度,保护城市生态系统。
3. 可持续交通管理交通是城市最主要的公共服务工具之一,但也是造成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环境问题的主要来源。
LID可以通过改善公共交通体系、提高道路周边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等方式来实现可持续交通管理。
LID的创新低冲击开发模式在城市规划方面的发展创新如下:1. 数据驱动的城市预测和规划城市规划有时被视为一件艺术,是一个基于专业经验,而不是数据的活动。
但是现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在推动城市规划的变革。
低冲击开发模式将数据集成到规划中,建立深度学习模型,预测未来的城市需求,并进行动态规划,以实现更好的城市规划。
LID技术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

设施等 。 不 同地 区 不 同类 型 及 功 能 的建 设 项 目所 采 用 的措 施 各 不 相 同 , 可 能 是 一种 , 也 可 能 是 几 种 组 合 而成 。现 所 介 绍 的项 目位 于 陕 西 省 , 受地址 条件 、 道路功能定位 、 周 边 区域 开 发 等 因 素 限制 , 经 综 合 考虑 , 该 项 工程 的 L I D技 术 主 要 在 “ 蓄、 净、 用、 排” 四个 方 面进 行 考 虑 。 该 地 区 城 市 道 路 海 绵 城 市 建 设 较 为 常 用 的 L I D技术主要 为塑料模 块组合水 池和生物滞 留设
2 . 1 塑 料模 块 组 合 水池 采 用 聚丙 烯 塑 料 单 元 模 块 组 合 ,在 水 池 周 围 包 裹 防渗 土工 布 ,形 成 地 下 贮 水 池 。 由 于表 面 光 滑, 不滋生藻类 , 可 使储 存 的水 体 水 质 保 持 较 长 时
间稳定 。再有 , 模块式的组合 , 可使雨水集蓄池极 大地 适 应 场 地 的 限制 , 组成各种形状 , 同 时具 有 安 装方便 , 承载力大 , 可拆 除迁 移 至其 它 区域 继 续 使 用 等优 点 。用 于 收集雨 水 的储存 装 置 , 采用 成 品 装
中图分 类号 :U 4 1 2 . 3 7 文 献标 志码 :B 文章编 号 :1 0 0 9 — 7 7 1 6 ( 2 0 1 7) 0 8 — 0 2 8 2 — 0 3
1 海 绵城 市产 生的背 景
城 市 规 划 建设 的 每 个 细 节 都 要 考 虑 对 自然 的 影响 , 更 不 要 打 破 自然 系 统 。一方 面 我 国有 这 么 多 城市缺水 , 另 一 方 面 每 当暴 雨 时 , 常 常 出 现城 市 中 看 海 的无 奈 景 象 ,在 提 升 城 市 排 水 系 统 时 要 优 先 考 虑 把 有 限 的雨 水 留下 来 ,优 先 考 虑 更 多地 利 用 自然 力 量 排 水 , 建 设 自然 积 存 、 自然 渗 透 、 自然 净 化的“ 海绵城市” 。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中低影响开发(LID)的应用分析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中低影响开发(LID)的应用分析摘要:雨洪是一种资源,从人类角度来讲,应该对其进行充分利用,以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与人类居住环境。
LID理念属于一种新型雨洪管理理念,更多被应用于公园绿地中,而在城市道路绿地中的应用较小,而其在城市用地中所占比例在27%左右,因此,在道路绿地设计中应用LID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城市道路;绿地景观前言低影响开发主要是指城市的生态环境在降雨环境下所发生的变化,以及雨水在城市道路绿地景观开发中的作用。
LID要求市政工程管理人员,在任何条件下都要保证城市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对雨水资源加以重视,保证其在城市运行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基于LID理念,在设计绿地景观活动时,需要对城市降水量规律、雨水分布等情况加以了解,并通过具体分析、严密推理与计算,对设计场地进行合理设计,之后对路面展开特殊化处理,使该场地内水温条件不被破坏,促进水资源利用效率。
1 LID理念简述对于LID,其主要基于绿色理念与创新理念形成的一种新型理念,其主要目的就是借助细微地改造市政工程,促使整个城市在运行过程中更加环保,并最终促使城市运行状态与大自然原生状态相贴合,使绿色城市氛围更加浓烈[1]。
对于道路绿地景观,在设计过程中,主要借助城市水文资源,达到养护绿地景观额目的。
①通过应用LID能够将绿色环保理念充分体现出来,进而使城市居民、外来游客感受到这座城市所散发出来的魅力。
②在应用LID过程中,能够使道路相关绿地景观养护成本得到充分控制,并且非常环保,不仅能够保证绿地景观正常生长,还可以借助路面过滤,提高城市地下水质量。
2设计策略2.1中央分车绿带设计若是中央绿带宽度小于2.5m可以进行植被浅沟设计,其两侧路面雨水能够借助开孔缘石向植被浅沟中汇聚。
若是宽度小于8m可以通过下凹式绿地与双行乔木相结合的方式。
若是宽度大于8m,则可以借助团组式或是自然式配备形式。
在配备植物时,需要对四季变化情况加以关注,保证绿化效果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低影响开发(LID)海绵城市在城市配套设施及道路中的应用 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为例

低影响开发(LID)海绵城市在城市配套设施及道路中的应用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为例摘要:随着近几年西安城市发展速度的急剧加快,原设计的雨水排水系统不能满足要求,城市内涝多发、水环境污染和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等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LID英文的全称是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旨在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
LID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可轻松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其关键在于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或回补地下水。
本文主要研究LID在道路结构层,城市道路、排水管排水沟、绿化带中的应用。
关键词:雨水排水系统;LID低影响开发;城市配套应用;1、前言:LID技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马里兰州开始实施。
低影响开发主要通过生物滞留设施、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利用等措施来维持开发前原有水文条件,控制径流污染,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开发区域可持续水循环。
与国外相比,低影响开发技术目前在国内应用较少,但已列入国家“十二五”水专项重大课题进行研究。
低影响开发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小对环境的冲击,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景观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结合市政配套设施及道路的排水管、绿化带等的应用。
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在道路的施工中,大力推广LID海绵城市理念,近年来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果。
2、LID技术应用在市政道路中城市道路的车道一般可以分成两种:第一,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以前城市道路的人行横道和非机动车道大多使用的是不透水的材料,因此很容易让道路表面产生积水、雨天道路表面湿滑等现象,从而降低了城市道路的安全度和实用性,还限制了地下水的活动;第二,根据海绵城市理论的要求,机动车道路面的铺装需要使用透水的材料,但是为了可以较好的避免雨水或积水渗透到道路地基内,进而破坏道路结构,需要在道路表面层使用透水的混凝土进行铺装,地基层和下层结构可以使用不透水的材料,这样可以使雨水或积水渗透到道路表面层之后,沿着不透水层排放到水沟内,然后再排放到水井和隔离带内。
LID技术在城市高架桥下空间设计的应用

LID技术在城市高架桥下空间设计的应用【摘要】将水资源、生态与景观领域相结合,提出设计方案,并将相关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到城市高架下空间优化设计中,通过对尚未被充分使用的公共空间加以利用,实现减少内涝、构建弹性海绵体的目标。
文章概括介绍了低影响开发技术和措施;阐述了城市高架下雨水利用的设计;分析了无锡市某段高架桥下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应用实践。
【关键词】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高架;雨水利用;1引言经济发展带动城市扩张,过渡建设导致不透水地表的增加,使得传统雨洪基础设施难以承受季节性的降雨。
LID(LowImpactDevelepment,低影响开发)技术随即而生,使之成为生态基础设施的有机组成部分。
无锡市选取某段高架桥下空间作为示范工程,通过方形海绵体(蓄水种植池)和异形海绵体(雨水花园)的措施蓄存、利用、净化雨水,打破了"以排为主、利用滞后";的传统理念。
2低影响开发低影响开发技术(LID)理念是美国马里兰州和西雅图、波特兰同时提出的一种雨洪管理理念。
主要通过源头对雨水进行收集、渗透和存储,保护原有水文功能,有效缓解洪峰和减少地表径流造成的面源污染[1]。
面临工业发展和复杂的气候,新的雨水利用基础设施对维持可持续城市化的必要性带来机遇。
近年来,国内有很多城市针对水资源问题采用LID策略进行了诸多探索,且制定了海绵城市相关政策及保护措施,其实施都离不开众多部门的通力合作。
常见的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主要包括雨水花园、蓄水湿地、绿色屋顶、植草沟、透水铺装等(如表1),多为利用土壤和植被的蓄存、入渗、过滤和蒸发等功能减少地表径流,透过植物、土壤及微生物的过滤、吸附等反应,对暴雨初期非点源污染最为严重的径流水质改善有极佳的效果[2]。
3高架桥下的低影响开发措施为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城市高架桥快速兴建起来,随之越来越多的未充分利用的桥下空间出现了各种问题,桥下空间常因污染严重、日照面积不足以及噪声较大等方面因素被原生植物占据,极少得到空间的优化设计[3]。
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案例

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案例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各种高科技技术也应用于城市建设领域,其中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激光雷达测量技术是通过激光束对目标进行扫描和测量的技术,它凭借高精度、高效率等特点,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下将介绍几个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案例。
首先,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础,通过对城市内外环境的测量和分析,可以制定出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
传统的城市规划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利用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可以实现快速准确的测量,降低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例如,广州市利用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对城市地形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和分析,得到了真实、准确的地形数据,为城市规划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其次,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土地的利用进行科学规划,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可以对土地进行高精度的三维测量,包括地貌特征、植被分布、建筑物分布等方面的信息。
借助这些数据,城市规划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地的利用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例如,上海市在浦东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中,利用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对土地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和分析,得到了准确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土地的规划和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再次,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在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交通是城市建设中的重点领域,合理规划和管理交通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转的关键。
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可以准确测量交通流量、车辆速度、交通状况等数据,为交通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例如,北京市利用激光雷达测量技术对城市主干道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和分析,得到了准确的交通数据,为交通规划和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提高了城市的交通运行效率。
此外,激光雷达测量技术还可以在城市环境监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LIDAR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与优势分析

LIDAR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与优势分析近年来,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激光雷达(LIDAR)技术作为一种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三维测绘工具,逐渐在城市规划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LIDAR技术通过激光发射器发出脉冲激光束,然后接收器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脉冲,通过计算激光的飞行时间,可以测量目标物体的距离和空间坐标信息。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探讨LIDAR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及其所带来的优势。
首先,LIDAR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LIDAR技术可以用于制作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DEM)。
通过激光雷达扫描并获取地面的高程数据,可以生成准确的地表模型,反映城市中的地势特征。
这对于城市规划者来说十分重要,可以有效地分析城市的地形和地势,并在城市设计中合理利用地形特点。
第二,LIDAR技术还可以用于建筑物三维建模。
利用LIDAR技术获取的大量点云数据,可以实现对建筑物的精确建模,提供决策者一个真实的、可视化的城市建设方案。
第三,LIDAR技术还可以用于提取和分析城市的交通网络信息。
通过获取道路的三维信息,可以对交通拓扑结构进行分析,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依据。
其次,LIDAR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LIDAR技术具有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特点,能够提供精确的地形和地貌信息,为城市规划者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其次,LIDAR技术能够实现对大范围地区的快速扫描,处理效率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成本。
此外,激光雷达还具有无接触性的特点,不需要直接接触地面,可以避免传统地面测量方法中的人为误差,并能够在复杂地形和恶劣天气条件下正常工作。
另外,LIDAR技术还可以进行多时相的监测,可以对城市建设和变化过程进行长期监测和分析,提供城市发展的动态数据支持。
然而,尽管LIDAR技术在城市规划中有许多应用和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LIDAR技术的设备成本较高,包括激光雷达设备和数据处理软件等方面的投入。
利用LIDAR技术进行城市建筑物三维重建与分析

利用LIDAR技术进行城市建筑物三维重建与分析近年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迎来了一项革命性的技术——激光雷达(LIDAR)。
利用激光雷达技术,我们可以快速、准确地进行城市建筑物的三维重建与分析,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详实的城市数据,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带来了诸多的机遇与挑战。
一、 LIDAR技术是什么?激光雷达(LIDAR)是一种利用激光测量物体距离和形态的技术。
它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测量从发射到回波返回的时间差,根据光的速度和时间差,可以计算出被测物体的距离。
激光雷达可以高精度地测量物体的位置、形态、颜色等信息,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
二、 LIDAR技术在城市建筑物三维重建中的应用1. 快速高效的数据采集传统的城市建筑物调查和测量需要大量的人力、时间和资源。
而利用LIDAR 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数据,大大提高了数据采集的效率。
激光雷达可以在一次测量中获取大面积的数据,覆盖全城乃至全区域的建筑物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2. 高精度的三维模型重建LIDAR技术可以对建筑物进行高精度的三维重建。
通过扫描建筑物表面,激光雷达可以获取建筑物的三维坐标信息,并以此来构建建筑物的数字模型。
这种数字模型可以精确地反映建筑物的形态、结构和细节。
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这样的数字模型可以为设计师和规划者提供准确的参考,帮助他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3. 城市空间分析利用LIDAR技术进行城市建筑物三维重建,不仅能够得到建筑物的外形信息,还可以获得建筑物的内部结构和空间分布。
这对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来说非常重要。
例如,在城市交通规划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来评估交通流量、优化道路布局;在城市绿化规划中,我们可以分析建筑物阴影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合理规划绿化带和公园位置。
这些分析结果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LIDAR技术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尽管LIDAR技术在城市建筑物三维重建与分析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还面临一些挑战。
海绵城市(LID)理念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LID)理念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传统公路排水模式,将雨水快速的排入附近水系,雨水迅速汇集不仅增加了排入水系的容积负担,引发洪涝灾害;而且道路上的污染物经过雨水冲刷带入水环境,还会引起水环境的污染。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理念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控制径流总量,消减洪峰流量,还能控制径流污染,对公路建设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签:海绵城市;公路建设;排水形式Abstract:In the traditional highway drainage model,rain water was rapidly drained into the nearby water system,and rapid collection of rain water’s not only increased the volume burden of the drainage water system and caused floods;but also brought pollutants from the roads into the water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scouring of rain water. It will also cause pollution of the water environmen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pongy city-low impact development in highway construction can not only control the total amount of runoff and reduce the discharge of flood peak,but also control the pollution of runoff,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guidance of highway construction.Keywords:sponge city;highway construction;drainage form1 研究背景传统公路建设过程中,道路建设界限内雨水采用“快排模式”,即将道路建设界限内的雨水,通过道路边沟和过水构造物快速地就近排入附近水系。
低冲击开发_LID_模式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速度,通过植物再落到地面,地面有一定的渗透性,它可以吸收 部分雨水。这样一来,雨水需要数小时,数天或是几个星期才能 进入河流。然而在一个城市环境中,雨水集中进入河流的时间 就只要数分钟或是个小时[2]。因此,在流域上的开发建设,不能 建设成为雨水快速进入河流的大通道,而是尽可能的减缓雨水 流速。
2011(04)
譿
现代园林论坛
·
MLA Forum
低冲击开发(LID)模式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el in Urban Landscape Design
宇宁 宋
Yu Ning Song Yang
(沈阳农业大学,沈阳 110866)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66)
1.植 花 洼 地 2.雨 水 优 先 排 入 洼 地 3.溢 水 井 连 接 雨 水 管
1.植 花 洼 地 2.透 水 铺 装 3.涵 洞 4.预 制 砾 石 路 肩 5.排 水 口
图 12 道路园林绿化设计应用 LID 示意图
图 13 道路园林绿地应用 LID 方 法收集雨水示意图
图 14 车行路与人行路之间 的排水植草沟
1. 2. 1 生物滞留池 生物滞留池的功能是模仿土壤和植物的过滤作用,通过一
系列的物理,生物,化学处理过程过滤水中的污染。为了实现控 制水质的目标,需要在源头减少雨水的污染负担[3]。 1. 2. 2 屋顶绿化
2011(04)
譽
屋顶绿化由多层功能不同材料构成的系统,可以缓和城市 热岛效应,过滤,吸收,滞留降水。结构层由上至下分为轻质土 壤介质,排水层,保护屋顶的结构的阻隔根须的薄膜。屋顶选用 特殊的种植搭配,以保证植物能够在多风的,干燥的,高温等环 境里生长,以及耐受短期的暴风雨带来的洪水。 1. 2. 3 透水铺装材料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的问题日益凸显。
相应地,出现了
“海绵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将城市变成可以持续
利用、调节和保护水资源的生态系统。
而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则有一项重要的手段就是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
LID技术是一种涵盖了设计、建造和运营维护的综合性方法,主要目的是通过降低土
地利用对自然水循环的干扰,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环境保护水平。
在实践中,LID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物屋顶渗透、地面透水、绿色植被和雨水收集处理等方面,取得
了显著的效果。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已经在今年启动了第三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计划在近期
内推进20个试点项目的建设。
其中,应用LID技术的建设项目包括顺义区黄松峪地区综
合性科技园、大兴区商业用地整合项目、丰台区三里屯商圈老旧小区改造等等。
这些试点
项目的建设,旨在通过利用LID技术的多种手段,减少市区的洪涝和污染风险,实现城市
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目前,LID技术的应用已经开始逐渐得到政策和市场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城市和企业
已经将其纳入到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
在未来,伴随着各类新型环保设施和技术的应用,LID技术应用也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和LID技术的应用,是建立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们必
须要深入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和设计模式,探索出更加切合实际的应用方案。
相信在未来,随着各方面支持力度的加强,LID技术将会成为城市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LID理念下城市绿道景观优化设计探索

LID理念下城市绿道景观优化设计探索作者:贾璇刘星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年第06期摘要:在当今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绿道作为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化设计对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展城市绿道的优化设计,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而且能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这一优化设计将在未来城市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路径。
关键词:LID;城市绿道;景观设计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昌工学院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景观数字化保护与创新研究”(2023T04)、2022年度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LID理念的武汉城市绿道地域性景观设计研究”(B2022351)研究成果。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绿道作为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在这种背景下,低影响开发(LID)理念的提出为城市绿道的景观优化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LID理念与城市绿道景观优化设计相结合,通过整合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系统保护和社区需求等方面,实现绿道功能的最大化,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一、LID概述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是一种创新的城市雨水管理方法,主要是通过模仿自然水文循环的过程,利用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措施来管理暴雨产生的径流和污染[1]。
LID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水文循环的影响[2]。
LID的核心理念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源头控制,即在雨水产生的地方进行管理,而不是将问题集中处理;其次是模仿自然,通过采用各种措施,如透水铺装、雨水花园和绿色屋顶等,模仿自然环境中的水文过程,以降低水资源利用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是综合管理,将LID措施与其他城市基础设施和景观设计相结合,形成一个综合的管理系统,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改善。
海绵城市(LID)理念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LID)理念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
刘艳艳
【期刊名称】《科技创新与应用》
【年(卷),期】2018(000)030
【摘要】传统公路排水模式,将雨水快速的排入附近水系,雨水迅速汇集不仅增加了排入水系的容积负担,引发洪涝灾害;而且道路上的污染物经过雨水冲刷带入水环境,还会引起水环境的污染.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理念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控制径流总量,消减洪峰流量,还能控制径流污染,对公路建设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总页数】2页(P175-176)
【作者】刘艳艳
【作者单位】江苏纬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97
【相关文献】
1."海绵城市"理念在道路工程设计的应用r——以沈浦泾路-清泉路为例
2.绿色生态道路理念在海绵城市道路建设中的应用探索
3.绿色生态道路理念在海绵城市道路建设中的应用探索
4.低影响开发(LID)控制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5.绿色生态道路理念在海绵城市道路建设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ID技术在城帀髙架桥下空间设讣的应用
【摘要】将水资源、生态与景观领域相结合,提出设讣方案,并将相关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到城市高架下空间优化设汁中,通过对尚未被充分使用的公共空间加以利用,实现减少内涝、构建弹性海绵体的目标。
文章概括介绍了低影响开发技术和措施:阐述了城市高架下雨水利用的设计;分析了无锡市某段高架桥下低影响开发技术的应用实践。
【关键词】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髙架:雨水利用;
经济发展带动城市扩張,过渡建设导致不透水地表的增加,使得传统雨洪基础设施难以承受季节性的降雨q LID (LowImpactDevelepmentt低影响开发)技术随即而生,使之成为生态基础设施的有机组成部分。
无锡市选取某段髙架桥下空间作为示范工程,通过方形海绵体(蓄水种植池)和异形海绵体(雨水花园)的措施蓄存、利用、净化雨水,打破了”以排为主.利用滞后》的传统理念。
2低影响开发
低影响开发技术(LID)理念是美国马里兰州和西雅图、波特兰同时提岀的一种雨洪管理理念。
主要通过源头对雨水进行收集、渗透和存储,保护原有水文功能,有效缓解洪U犀和减少地表径流造成的而源污染⑴。
而临工业发展和复杂的气候,新的雨水利用基础设施对维持可持续城市化的必要性带来机遇。
近年来,国内有很多城市针对水资源问题采用LID策略进行了诸多探索,且制定了海绵城市相关政策及保护措施,其实施都禽不开众多部门的通力合作。
常见的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主要包括雨水花园、蓄水湿地、绿色屋顶、植草沟、透水铺装等(如表1),多为利用上壤和植被的蓄存、入渗、过滤和蒸发等功能减少地表径流,透过植物、土壤及微生物的过滤、吸附等反应,对暴雨初期非点源污染最为严重的径流水质改善有极佳的效果[2]。
3髙架桥下的低影响开发措施
为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城市髙架桥快速兴建起来,随之越来越多的未充分利用的桥下空间岀现了各种问题,桥下空间常因污染严重、日照而积不足以及噪声较大等方而因素被原生植物占据,极少得到空间的优化设计[3]。
目前来看髙架路而下的空间多为是灌木绿化带,造成桥而雨水径流未经充分利用直接排入雨水管网,其次养护浇灌也需要使用水资源,重新设计髙架桥下的空间并对雨水重新利用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提出了一些低影响开发措施:1)LID设施优化组合设计
对于桥下空间,可采取入渗沟、入渗池、蓄水种植池、雨水收集系统,入渗型设施包括入渗池和入渗沟,苴主要作用是引导、排放、浅渗雨水,储存型设施包括种植池和雨水收集系统,具有滞留、收集与过滤雨水的作用。
此外还可采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植被缓冲带等渗透和净化源头的LID技术设施,既满足了空间的景观效果,又能在交通安全的基础上具备雨水再次利用的功能,直接提髙了道路径流污染的控制能力。
靠近髙架桥的空间也可采用调节塘或雨水湿地等末端技术设施,最终排入城市水体。
2)雨水回收再利用后回灌桥而
雨水回收系统把桥而雨水、污水经由落水管导入桥下雨水回收槽,引入雨水过滤设备后进行过滤和存储,再经管道传递,可供桥而滴灌使用。
布置雨水回收设备均匀分布于髙架桥沿线,在日常雨水不足时,雨水回收槽降至低水位,开启自来水供应桥而滴灌水,当雨水过多时,则会溢流至入渗池及蓄水池存储、沉淀、渗透匚
3)建设生态小空间与城市水路线路结合
在既有水环境的髙架桥下空间营造水岸环境,结合现有水路线路的分布,髙架桥下两侧的线性绿色空间与既有水路系统配合,通过耐阴性较强的植物与入渗设施及雨水回收系统, 形成一套完整的LID结构,为原本杂乱的桥下空间赋予新的生命活力[4]。
4髙架桥下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实践运用
在《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无锡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为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渗蓄、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5],无锡市选取两处高架桥样板段进行海绵试点,按照样板段海绵城市建设共M段,英中一处髙架桥下进行方形海绵体建设,另一处则为异形海绵城市建设。
具体技术措施如下:
1)方形海绵体
方形海绵体的建设是在髙架桥桥墩处设置PVC管,用转弯接头连接桥墩处的雨水管,将髙架桥上的雨水顺接至桥下空间的蓄水池内。
转弯接口处设置三通,用旋转盖密封,方便堵塞的情况下打开检查。
蓄水池分两部分,雨水进入蓄水池现行沉淀后,经管道溢流至"海绵体";种植池内,经水生植物湿地、黄沙层、砾石层过滤之后,进入波纹管内,而后进入蓄水池内第二个坑体,待水位达到溢流管高度时,通过PVC溢流管流入桥墩处的原雨水井内,由此进入城市排水管道(见图1所示)。
蓄水池挡墙采用钢筋混凝上,上而以混凝上盖板封盖,方形海绵体内挡墙
采用砖混结构。
海绵体绿地内的绿化种植上、黄沙层、碎石层之间均以无纺布加以隔离,绿化种植土需加营养上进行改良(见图2所示)。
2)异形海绵体
异形海绵体建设蓄水池、海绵体结构设汁,其周边采用软驳岸形式。
海绵体下波纹管的布设需根据海绵体的形状布垃。
海绵体PVC管口包双层无纺布,用铁质夹箍夹住无纺布,以过滤雨水中汕污,防止油污进入海绵体绿地中。
海绵体下进蓄水池管口朝上弯曲,并设巻盖子以便海绵体内蓄水,弯曲地方下面设宜检查口,平时以盖子封盖。
每个海绵体内部均设置有反冲洗系统,海绵体挡墙砌筑要避开花坛内地下管线,若两根髙架桥桥墩距离较长,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海绵体尺寸。
3)种植设计
种植设讣是实现雨水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
植物材料除了要耐短期水淹(不超过48小时为宜),还应选择耐干旱、根系发达、恢复力强、自净能力强的品种,以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乡土植物为主,以保证旱期的观赏效果。
边缘区的植物种植还应更加注重观赏性,与周边环境行成良好衔接,可采用"乔•灌-草";复层种植。
在本工程项目中,水生植物重点使用黄菖蒲、千屈菜、水生美人蕉、花叶芦竹、再力花、灯芯草、醉鱼草、水葱等。
移除海绵体位宜的苗木及周用有影响施工的苗木后,如八角金盘、金边黄杨、桃叶珊瑚,新种植的乔灌木主要有水杉、池杉、鸡爪械、垂丝海棠、美人悔、红叶石楠球、常春藤、黄馨等:地被植物主要有麦冬、毛鹃、玉簪、大吴风草、细叶芒等。
后期维护和管理需注意以下几方而:① 及时淸理蓄水表层的垃圾、淤泥及英他沉淀物:②非雨季时适当进行植物灌溉,保证良好的生长状态和景观效果:③暴雨过后及时检查受损情况。
5结论与建议
LID理念在髙架下的运用以资源利用、降低对生态的影响为基础,无锡试点的髙架桥下空间优化设讣中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将入渗池、雨水收集系统等LID设施纳入规划建设当中,将雨水收集利用与景观营造相互结合。
此外,总结三点以下建议:①后续检测与评估。
拥有赏心悦目的外部形态是不够的,良好的后续机制才得以保证效果的持续性;② 因地制宜的场地解决途径。
每个地区的人文与地质都存在差异性,应对现场进行调研记录, 深入了解场地是否满足LID设施的建设以及适合的种类:③提升公众教fh示范工程项目可与环境教育结合,公众的观念意识在一左程度上也决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增加解说内容、技术手段、植物材料的使用、建成后绩效数据的推进等,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公众视野中。
参考文献
[1]费宇婷,郭雷宇,解明媛•髙架桥下雨水收集利用案例[J]•中国给水排
水,2016,32(14):103-106・
[2]葛晓光•海绵城市雨水花园的研究分析及应用口建筑技术开发,2018,45(8)12.
⑶付瑾•基于低影响开发(LID)的城市髙架、立交排水系统优化设计[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14):68-69 ・
⑷李栋军•海绵城市技术理论在城市立交景观设讣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5]罗根传,黄伟宏•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公路规划及实践-以广西柳南髙速为例[J] •交通建设与2015(12):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