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梭状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治疗

合集下载

颅内支架操作方法

颅内支架操作方法

颅内支架操作方法
颅内支架操作是一种介入性手术,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医生才能实施。

下面是颅内支架操作的一般步骤:
1. 麻醉和准备:患者需要接受全身麻醉,医生会插入一个导管到齿环上,通过该导管注入药物。

同时,医生需要确定手术位置并对手术区域消毒,覆盖手术巾保持手术区域干净。

2. 引入导管:医生会在患者的股动脉或股静脉插入导管,并将导管引入颅内。

通过导管,医生可以看到手术区域,并将颅内支架导入血管。

3. 放置颅内支架:医生将颅内支架导入血管,调整并放置在需要治疗的位置。

放置时确保支架已经扩张并缩回到正确的位置。

4. 结束手术:当所有程序完成后,医生将撤回导管,并确保没有出血。

导管会用注射器注入密封剂以封闭伤口。

5. 观察和恢复:手术后患者需要观察几天,检查是否有任何并发症。

在出现任何不适或问题时,患者应尽快与医生联系。

颅内支架操作是非常复杂的手术,需要非常谨慎和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成功实施。

因此,请确保寻找有经验的专业医生来执行该手术。

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护理体会

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护理体会

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护理体会作者:李天鸿龚明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0期【摘要】目的:探究颅内破裂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患者病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经济负担的最佳综合护理措施。

方法:对我院3年的48例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住院期间给予积极、耐心、全面、合理的综合护理措施,以最大限度的提供最佳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结果: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给予合理治疗及护理,48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出院后随访均未再发生破裂出血、脑血管栓塞等并发症。

结论:颅内动脉瘤发病率高,危害大;介入栓塞治疗可有效治疗该疾病,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雨医师的密切配合,给予患者及时、合理的护理,很大程度上促进患者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56—01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其本身并不是肿瘤。

这种突起常因血管壁的异常导致。

颅内动脉管壁中层缺乏弹力纤维,平滑肌较少,血管周围缺乏支持结构,在高压血流冲击下,在血管分叉处等薄弱部位逐渐形成局限性囊状或梭状扩张,即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常见于中年人,居于脑血管意外病人的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及高血压脑出血。

发病率为0.2%~2%,破裂发生率约万分之一,好发于40~60岁的人群,女性多于男性[1,2]。

颅内动脉瘤的危害在于其破裂常导致病人残废或死亡。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性28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5岁;入院时患者意识清醒28例,嗜睡15例,浅昏迷5例,头颅CT平时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经全脑血管造影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5例,后交通动脉瘤20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0例,椎基底动脉动脉瘤3例;均急诊行脑血管造影后血管内介入弹簧圈栓塞术,术后恢复良好。

2 护理2.1入院时的护理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患者首发症状为突发剧烈头疼,在患者入院后立即安排平卧、安静病房,监测生命征,开放静脉通道,做好心里护理,由于本病发病非常急,病情极危重,大部分患者心里充满恐惧,但由于部分患者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特别是蛛蛛网下腔血少,病情轻患者常会无所顾忌,因此在患者入院时需要非常耐心的解释,结合我科以往治疗病例作正面宣教,克服患者的心里障碍,保持平稳心态,并要求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并给予适量镇静剂,保持安静,尽量减少导管对患者的刺激,减少探视、陪住,禁止在病床旁谈论病情,以免引起情绪波动导致血压升高动脉瘤再次破裂。

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观察

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观察

山东医药2024 年第 64 卷第 1 期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观察郭颖莉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天津300350摘要:目的 观察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颅内动脉瘤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

对照组接受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组接受密网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

治疗3个月后,评价栓塞效果。

采集所有研究对象治疗前后外周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同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估日常活动能力。

统计两组治疗后3个月内复发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栓塞成功率分别为92.86%(39/42)、76.19%(32/42),观察组栓塞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

两组治疗后血清S100β、NSE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并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S100β、NS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均<0.05)。

两组治疗后NIHSS、C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ADL评分高于治疗前(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CS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ADL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均<0.05)。

治疗后3个月内,观察组与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2.38%(1/42)、19.05%(8/42),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43%(9/42)、23.81%(10/42)。

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密网支架辅助能够提高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并且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密网支架;治疗效果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4.01.017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4)01-0072-03颅内动脉瘤是临床常见的颅内血管性疾病,是由于颅内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张所致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起。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策略——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学廉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策略——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学廉
未破裂动脉瘤自然史 是否需要治疗 治疗方式的选择
ISUIA—风险因子
独立风险因子 动脉瘤的大小
动脉瘤的位置
相对风险因子 性别 女性多于男性 年龄 高血压 吸烟 家族史 颅神经麻痹或有占位效
应 饮酒、服用某些药物
ISUIA--动脉瘤的大小
注;既往无SAH的未破裂动脉瘤<10mm年破裂率为0.05%,而有 SAH的未破裂动脉瘤<10mm年破裂率为0.56%。
ISUIA
平均随访了7.5年的USIA调查显示,动脉瘤直径 <10mm,年破裂率为0.05%;直径≥10mm,年破裂 率为1%;直径≥25mm的巨大UIAs,第1年的破裂率为 6%。
Juvela认为:动脉瘤直径每增加1mm,其破裂的危险 性相应增加1.1倍(P=0.05)。
动脉瘤直径是明确的破裂危险因素,尽管目前动脉瘤 易破裂的临界大小并不确切。
ATENA Study—资料
注;宽颈动脉瘤接近50%。
ATENA Study—资料
注;手术相关并发症与动脉瘤部位及大小有关。
ATENA Study---并发症
注;对宽颈动脉瘤,球囊辅助技术用之较多,支架与栓塞发生 率高,术中破裂则是球囊辅助技术。
ATENA Study-初期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未破裂动脉瘤技术成功率高大 95.7%,伴有低致残及死亡率( 1.7% 和 1.4%, )并发症主要是栓塞事件及术中动脉瘤 破裂,致残主要与栓塞事件相关。根据文献, 血管内治疗的致残及死亡率低于手术治疗。并 发症主要与动脉瘤大小有关。术中动脉瘤破裂 主要发生在小动脉瘤,而栓塞事件则发生在直 径>7mm的动脉瘤。>60岁更易发生围手术期并 发症,中期结果(包括动脉瘤再通,再次出血, 支架内狭窄等)将在随访1-3年后发布。

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的护理配合

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的护理配合

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的护理配合摘要:脑动脉瘤为常见脑血管异常扩张导致的瘤状病变,0.2%~7.9%的患者会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增加了病残病死率[1]。

据报道[2],脑动脉瘤病残率高达50%左右,病死率仅次于脑梗死与高血压脑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目前弹簧圈栓塞治疗仍为脑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

但单纯应用弹簧圈栓塞介入治疗,难以致密栓塞宽颈动脉瘤等复杂的脑动脉瘤,且复发率高,存在一定局限性。

有学者指出[3],当血流能够通过的支架网孔面积与支架金属网格所围成的菱形面积之比值小于0.6时,可使流经支架进入动脉瘤的血流衰减,促进血栓形成,减少预后复发。

[关键词]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颅内动脉瘤,患者护理配合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导致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因血流冲击、动脉壁薄弱引起,确诊后需尽早采取手术治疗,防止颅内动脉瘤破裂,威胁患者术后生命。

本次研究选取78例行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探究重症护理配合效果,具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采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均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符合手术治疗相关指征,签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官病变、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手术禁忌症、精神疾病、认知功能障碍。

根据患者手术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39例。

常规组中男女患者比例19:20,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50.12±5.70)岁,Hunt-Hess分级:Ⅳ级、V级分别有28例、11例;干预组中男女患者比例18:21,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50.10±5.60)岁,Hunt-Hess分级:Ⅳ级、V级分别有27例、12例;两组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所有患者择期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术后对常规组患者施加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基础护理,病房环境护理,调节适应温湿度,保持空气流通,保持绝对卧床休息1天,适当抬高床头,促进静脉回流,防止脑水肿,针对患者心理需求施加个性化心理疏导,缓解负面情绪。

脑部动脉血管瘤治疗方法

脑部动脉血管瘤治疗方法

脑部动脉血管瘤治疗方法
脑部动脉血管瘤的治疗方法有如下:
1.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治疗动脉血管瘤的最常见方法。

但是,手术过程中需要非常小心,以确保不会损伤周围的组织或神经,以及避免出血等并发症。

2.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治疗一些小型动脉血管瘤的一种选择。

它使用高能放射线照射动脉血管瘤,以使其缩小或消失。

3.介入治疗:介入治疗通常用于无法进行手术切除的大型动脉血管瘤。

该方法通过导管和放置支架或栓子来控制血流,从而使瘤体缩小或消失。

4.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帮助缓解动脉血管瘤的症状,但不能完全治愈病情。

药物常用于维持治疗、控制血压、预防血栓等。

治疗方法选择应结合患者年龄、病情、症状和手术风险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多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临床技术和疗效探讨

多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的临床技术和疗效探讨
c o mb i n e d wi t h c o i l s i n t r e a t i n g i n t r a c r a n i a l f u s i f o r m a n e u r y s ms ,a n d t o e v a l u a t e i t s t h e r a p e u t i c e ic f a c y . Me t h o d s Du i r n g t h e p e io r d f r o m Au g .2 01 2 t o Au g .2 0 1 3, t h r e e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i n t r a c r a n i a l f u s i f o n n a n e u r y s m we r e a d mi t t e d t o a u t h o r s ’h o s p i t a 1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wa s c o n i f r me d b y C T a n g i o g r a p h y a n d w h o l e c e r e b r a l a n g i o g r a p h y . Mu l t i p l e o v e r l a p p i n g s t e n t s c o mb i n e d wi t h c o i l s wa s c a r r i e d o u t i n a l l t h e t h r e e p a t i e n t s .
墼堑芏垄查 !
旦 笙 望 鲞箜 塑 n t e e n t R a d i o 1 2 0 1 4 , V o 1 . 2 3 , N o . 4

--—

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中常用支架的特点及病例分享

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中常用支架的特点及病例分享

• 患者基本情况 • 性别 女性 • 年龄 84岁 • 现病史 患者在家洗脚后,由坐位变为站位后突发剧烈头痛,
为全头胀痛,伴恶心,呕吐2次。 • 既往病史 冠心病 10年,糖尿病 2年,左下肢支架植入术术
后1年。 • 血压 172/74mmHg • 血糖 12.2mmol/L • 心电图 窦性心律,心电轴不偏,正常心电图 • 临床症状 轻到中度的头痛,无神经功能缺失 • Hunt-Hess分级 II级
1.微导管到位近端动脉瘤
2.部分释放Target 3mm×6cm
3.支架植入 Enterprise 4.5mm × 22mm 覆盖 近端动脉瘤开口。
4.应用GDC 2mm× 6cm栓塞,发生了微导管头端的移位,调整微导 管头端至远端动脉瘤,栓塞远端动脉瘤,继续应用Target 2mm × 4cm栓塞至满意 。
1. 血流导向作用 改变载瘤动脉血管走行及血管成角 改变载瘤动脉及动脉瘤内血液动力学
2. 支架的网格可以为胶原纤维提供依附点,刺激内 皮细胞生长
Neuroform Enterprise Solitaire AB
贴壁性: Solitaire>Neuroform>Enterprise 支撑力:Enterprise>Solitaire>Neuroform 血管壁覆盖 :Neuroform>Enterprise>Solitaire 网孔大小:Solitaire>Neuroform>Enterprise 输送平滑度(柔软性):Solitaire>Enterprise>Neuroform 压缩50%径向力:Solitaire>Enterprise>Neuroform 压缩15%径向力:Neuroform>Solitaire>Enterprise
术前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四)

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四)

动脉瘤介⼊栓塞术(四)⾃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瘤摘除术平时⾈车劳顿赶到杭州,也不⼀定能挂上号,现在在家门⼝就能享受⼤咖级诊疗服务!最近,肾病科接收了⼀位透析了6年的尿毒症患者詹某。

他因左前臂⾃体动静脉内瘘真性动脉瘤形成1年多,疼痛不适困扰了他⼀个多⽉⼊住该科。

浙江省⼈民医院派驻专家沈泉泉主任为病⼈检查后表⽰,患者动脉瘤体⼤(约6*7cm),需及时切除。

顺利摘除困扰患者多时的动脉瘤。

术中可见瘤体粘连明显、壁薄、瘤体内⾎栓形成明显,若不及时摘除,极易发⽣破裂及感染。

⾎管通路是维持性⾎液透析患者的⽣命线。

⾃体动静脉内瘘因并发症发⽣率低、使⽤寿命长成为⾸选的⾎管通路。

动脉瘤是⾃体动静脉内瘘使⽤中的并发症之⼀,按瘤壁结构分为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

真性动脉瘤指内瘘吻合部的静脉侧或动脉化静脉在内瘘⼿术后数⽉或数年发⽣扩张,伴有搏动,瘤壁含⾎管壁全层;内瘘由于穿刺出⾎,在⾎管周围形成⾎肿,与内瘘⾎管相通,伴有搏动为假性动脉瘤,瘤壁是⾎肿机化后形成的纤维壁。

动脉瘤有可能继发感染、瘤内⾎栓、压迫神经、破裂出⾎等,如不及时处理轻则导致内瘘功能丧失,重则威胁⽣命。

颅内巨⼤脑动脉瘤市⼆院介⼊治疗解忧愁近⽇,介⼊⾎管外科运⽤脑动脉瘤栓塞术,成功治愈⼀名巨⼤脑动脉瘤患者,患者恢复良好。

患者为⾼龄⼥性,因头晕头痛⼊院,通过脑⾎管造影确诊为脑动脉瘤,直径达2cm,同时合并有⾼⾎压、冠脉综合征、糖尿病等疾病,进⼀步增加脑动脉瘤破裂出⾎的风险,如不及时治疗随时可能突发脑出⾎,后果不堪设想。

介⼊⾎管外科主任赵增富通过详细分析,决定对该患者实施脑动脉瘤栓塞术。

即通过患者股动脉穿刺⾎管,将导管超选⾄脑动脉瘤内,向动脉瘤内填⼊总长度达3⽶的弹簧圈,从⽽闭塞动脉瘤,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术进⾏顺利,术中造影可见患者巨⼤的脑动脉瘤被完全填塞,脑动脉⾎液通畅,⼿术⾮常成功。

为患者解除了脑动脉瘤随时可能破裂出⾎的危险,解除患者痛苦,提⾼了患者的⽣活质量。

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长期疗效分析

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长期疗效分析

rfr set o ie = hci B u - n L ha ,H NX a —0 ,U Jn D p r et N u oom t mbn d、i ol AH aj ,U C u n C E ind S N u . eat n f e— nc I r t u m o
r s r ey. n h u S c n e p e s i l We z o 2 o o, h n o u g r We z o e o d P o l sHop t , n h u 3 5 o C i a a
ta r n a n u y mswee te td b e r fr se t c mb n d w t ol . eh d 8 p t n s w t d — rc a ila e r s r r ae y n u o m tn o i e i c i M t o s o h s ai t i wie e h n c e n r ca i l n u y mste td b e r o t n o i e i ol . a h p t n s c rid o t e k d i ta r n a e r s r a e y n u o r se tc mb n d w t c i E c ai twa are u a f m h s e
纳 肛 给予 负荷计 量 。
N uoom支架 辅 助 弹 簧 圈 栓 塞 颅 内宽 颈 动 脉 e rf r 已得 到 了国 内外 同行 的一致认 可 j 。该 组病 例术
患 者进 行分 析 , 现报告 如 下 。
作者单 位 :20 0 浙 江省 , 35 0 温州 市第二人 民医 院神 经外科 脑
血管病介人诊治中心
通 讯 作 者 : 军 ,— i:6ujn sh .o 孙 E ma 6 snu @ ou cm l

Neuroform_Atlas_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

Neuroform_Atlas_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

·临床研究·Neuroform Atlas stent-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fortreating wide-necked basilar artery tip aneurysmWU Hongjie, GUO Xiaolong*(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00,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value of Neuroform Atlas stent-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for treating wide-necked basilar artery tip aneurysm (BTA).Methods A total of 21 patients with single wide-necked BTA who underwent Neuroform Atlas stent-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were enrolled,including 14 cases of ruptured BTA complicated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Clinical and imaging data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and serious adverse event (SAE)was recorded.Prognosis was evaluated with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while the status of arterial occlusion was assessed with Raymond grade. The value of Neuroform Atlas stent-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for treating wide-necked BTA was analyzed.Results Totally 29 Neuroform Atlas stents were successfully implanted in 21 cases.Four patients with ruptured BTA complicated with SAH developed SAE during hospitalization, among them, 1 patient died of ruptured BTA and bleeding again, 1 died of cerebral hernia, while shunt dependent hydrocephalus and ischemic event occurred each in 1 case. The rest 19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6, 12) months, and the last follow-up mRS score of 12 cases were 0,of 3 cases were 1,of 2 cases were 2 and of the other 2 cases were 3.Fifteen patients underwent reexamination of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uring follow-up, and 11 BTA were classified as grade Ⅰ, 3 as grade Ⅱ and 1 as grade Ⅲ. No stent stenosis nor occlusion was observed.Conclusion Neuroform Atlas stent-assisted coil embolization was safe and effective for treating wide-necked BTA.[Keywords]intracranial aneurysm; basilar artery; stents; embolization,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al therapyDOI:10.13929/j.issn.1672-8475.2023.12.001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武宏杰,郭孝龙*(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河南洛阳 471000)[摘要]目的 观察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BTA)的价值。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临床方法、围手术期护理并发症观察及出院健康宣教指导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临床方法、围手术期护理并发症观察及出院健康宣教指导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临床方法、围手术期护理并发症观察及出院指导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局限性的异常扩张,在未破裂之前,绝大多数病人无临床症状,个别可因体积较大压迫相邻神经与脑组织而产生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一旦破裂则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血肿。

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及精神症状,严重时立即导致病人死亡。

目前临床采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采取有效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

临床方法医生在全麻下行经股动脉插管,根据动脉瘤的大小选择合适直径的弹簧圈,将微弹簧圈安全、顺利地输送到相应的动脉瘤腔内,使其盘曲致密地填塞瘤腔,并保持瘤动脉通畅。

护理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该病的治疗方案、手术方式、手术过程、手术效果及术前术中术后患者需要配合的方面,减轻患者术前紧张及恐惧心理,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手术,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②基础护理: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床头抬高15~30°,促进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

保持室内安静,温度湿度适宜,限制探视,保持睡眠正常,情绪稳定,多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引起动脉瘤破裂出血。

③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意识、肢体活动变化,如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④术前准备:予术区(会阴部及双侧腹股沟区)备皮,必要时留置静脉通路,避免在插管侧肢体穿刺。

术前导尿。

术前4h禁饮,8-12h禁食。

⑤药物护理:术前予尼莫地平扩血管药物,预防脑血管痉挛,注意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如血压下降,面部潮红、心慌等表现。

对头痛和躁动者应用足量有效的止痛、镇静药。

术中护理术中密切监测患者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变化,注意观察患者瞳孔的改变,预防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

术后护理①术后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穿刺侧肢体制动24小时,动脉穿刺部位予加压包扎6-8小时,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

如血肿较小,可适当增加压迫时间,一般可自行吸收。

如血肿较大,要24h 内给予局部冷敷,24h以后予局部热敷。

颅内取栓支架工作原理

颅内取栓支架工作原理

颅内取栓支架工作原理
颅内取栓支架是一种专门设计用于治疗脑血栓的医疗设备。

其工作原理结合了微导管技术和自膨胀支架的特性,以实现对颅内血栓的安全、有效移除,从而恢复脑血流。

以下是该设备的主要工作原理和步骤:
微导管输送:颅内取栓支架首先通过微导管技术被输送至病变部位。

在射线透视下,医生能够精确地将支架引导至颅内血栓栓塞的位置。

自膨胀支架释放:一旦到达目标位置,取栓支架会推出微导管并自膨胀张开。

这个过程中,支架的编织丝网结构能够保持其在微导管内的收缩尺寸,确保输送过程的顺畅。

血栓捕获:当编织丝网完全膨胀并贴合血管壁时,它会捕获血管中的血栓。

编织丝网的直径和径向支撑力可以通过手柄上的滑块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大小的血管和血栓。

血流重建:通过捕获血栓,取栓支架能够迅速建立即刻的血流通路,使处于危险边缘的脑细胞得到再灌注。

这有助于减轻脑部缺血造成的损伤,并为后续治疗提供时间。

血栓移除:在血流重建后,医生会回撤取栓支架和微导管系统。

在回撤过程中,编织丝网可以适度收缩,以降低径向支撑力并减少对血管的损伤。

同时,编织丝网的闭合末端有助于减少远端栓塞的风险。

可视性增强:为了提高手术的可视性和精确性,编织丝网的每根丝都含有钽芯。

这使得医生在射线透视下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支架和血栓的位置。

颅内取栓支架的工作原理旨在实现安全、快速且有效的颅内血栓移除,从而恢复脑血流并减轻脑部缺血造成的损伤。

通过这一创新技术,医生能够更精确地治疗脑血栓患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新进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通常指的是血管壁在动脉分支处出现的囊状扩张。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

本文将就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进展进行探讨。

介绍一种新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在临床上应用的微创治疗方法,它通过在动脉血管导管引导下将支架置入颅内动脉瘤内,实现对动脉瘤的栓塞,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比传统的开颅手术,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在近年来的临床应用中,介入治疗已经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对那些位置较深、手术较为困难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

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改进,支架材料的更新换代,介入治疗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介绍另一种新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法——微创手术。

微创手术是指采用微小切口、显微镜下操作等技术手段进行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

在治疗颅内动脉瘤方面,微创手术可以通过更小的切口、更精细的操作,实现对动脉瘤的切除或修复,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已经成为了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之一。

介绍一种新型的颅内动脉瘤治疗药物——内膜修复剂。

内膜修复剂是一种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血管内膜修复的药物,它的应用可以帮助动脉瘤的内膜修复,从而减少动脉瘤的破裂风险。

在临床上,内膜修复剂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内膜修复剂的出现,为治疗颅内动脉瘤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选择。

总结一下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进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介入治疗、微创手术、内膜修复剂等新型治疗手段的出现,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但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位置的颅内动脉瘤,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
*导读: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1.血管栓塞术2.电解脱弹簧圈(GDC)栓塞术……
一、血管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一)手术方法:在行体外穿刺股动脉后,将一极细长极柔软的微导管直接插入到瘤体内,再推入由白金制成的极精细、极柔软的微弹簧圈,使其完全被填塞,从而根本上消除了再次破裂的可能
(二)手术优势:免除了开颅手术之苦。

因为血管内膜没有痛感神经,所以插管和栓塞过程中病人不会有任何疼痛。

可以治疗颅内各种位置、各种形状的动脉瘤
二、电解脱弹簧圈(GDC)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一)手术方法:
通过动脉瘤腔内填塞弹簧圈,或者在球囊/支架的帮助下填塞动脉瘤腔,使瘤腔内血栓形成,最终与正常血液隔离。

(二)弊端:
1、由于治疗行为发生在动脉瘤腔,所以操作时存在发生破裂的危险;
2、瘤腔的致密栓塞率较低、动脉瘤再开放率较高,尤其易出现在大、巨大动脉瘤以及宽颈动脉瘤中;
3、宽颈动脉瘤栓塞时因弹簧圈无法稳定盘曲而容易逸出动脉瘤
腔,造成载瘤动脉堵塞;
4、巨大动脉瘤瘤腔内填塞弹簧圈后会产生明显的占位效应,重力的压迫易造成载瘤动脉闭塞,尤其对于前交通动脉及大脑中动脉1-2段的动脉瘤;
5、假性动脉瘤由于瘤壁缺乏正常的支撑结构难以达到完全闭塞;
6、裸支架与弹簧圈联合应用时,微导管通过支架网眼的难度较大,撤除时存在弹簧圈与支架的金属丝缠结的可能,从而会引起移位或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
7、价格昂贵。

颅内动脉瘤栓塞时弹簧圈的选择——第三十六回弹簧圈保护技术

颅内动脉瘤栓塞时弹簧圈的选择——第三十六回弹簧圈保护技术

颅内动脉瘤栓塞时弹簧圈的选择——第三⼗六回弹簧圈保护技术颅内动脉瘤栓塞时弹簧圈的选择——第三⼗六回弹簧圈保护技术天坛吕明⼿术笔记07-11 00:17阅读 236关注三⼗遴骁勇,从军事北荒。

流星飞⽟弹,宝剑落秋霜。

书⾓吹杨柳,⾦⼭险马当。

长驱空朔漠,驰捷报明王。

——张⽟娘《从军⾏》我的神经介⼊专科⽣涯始⾃⽽⽴,⼗余年从军⾏,装备越来越精,同僚越来越众,队伍⽇益壮⼤。

眼看着前浪⽅兴未艾,后浪汹涌澎湃,我愿意做个夹⼼浪,随波逐流,⽆问西东。

⽀架或球囊辅助技术⽬前是介⼊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常规技术。

所谓弹簧圈保护技术(Coil-protecting technique,CPT),即应⽤弹簧圈代替⽀架或球囊保护瘤颈,达到致密栓塞瘤腔并保护载瘤动脉的⽬的,其适应症⽐较窄,只适合⼩或微⼩宽颈动脉瘤,属于⽤途局促的⾮常规技术。

第三⼗⼆回书在讨论“经典成篮技术”时曾对CPT⼀笔带过,今举例详细说明。

例1,⼥,69岁,因突发头痛、呕吐伴⼀过性意识丧失4天于2015年2⽉3⽇收⼊院。

既往体健。

查体:颈强4横指,余⽆明显阳性体征。

脑CT(2⽉2⽇)⽰少量SAH、脑室枕⾓积⾎:CTA⽰双侧后交通动脉瘤并胚胎性⼤脑后动脉:2⽉9⽇⾏介⼊治疗,因⽆法确认责任动脉瘤,故计划⼀期处理双侧后交通动脉瘤。

先处理右侧较⼤的动脉瘤,术前右颈内动脉造影三维重建下测量,瘤体4.41 mm×7.21 mm,颈宽6.38mm:双微导管栓塞右后交通动脉瘤,因与CPT⽆涉,故不赘述:接着处理左侧较⼩的动脉瘤,术前左颈内动脉造影三维重建下测量,瘤体2.97 mm×4.20 mm,颈宽3.24 mm,瘤顶部⼦瘤形成:该瘤为相对宽颈,完全位于左后交通动脉壶腹,远续胚胎性⼤脑后动脉。

后交通动脉跟颈内动脉C1段⼏乎呈平⾏返折成⾓,球囊或⽀架系统很难超选⼊后交通动脉对其提供保护,故计划采取双微导管技术栓塞。

左颈内动脉⼯作位(左斜44°)路图指⽰下,第⼀根微导管(Echelon-10,头端45度预塑形)在Traxcess-14微导丝引导下超选⼊瘤顶部,接近⼦瘤;经该微导管送⼊第⼀枚弹簧圈(QC-1.5-2-HELIX),填⼊⼦瘤:第⼆根微导管(Headway-17,头端塑成C形)在Traxcess-14微导丝引导下超选⼊母瘤中央,经该微导管送⼊第⼆枚弹簧圈(Orbit-2.5-3.5-MINI COMPLEX FILL),但该弹簧圈游离在瘤颈处,⽆法稳定于母瘤跟第⼀枚弹簧圈形成纠缠:随机应变,CPT是时候崭露头⾓了,第⼆枚弹簧圈不解脱,留置于瘤颈处作为保护弹簧圈;经第⼀根微导管依次送⼊4枚弹簧圈(QC-2-4-3D,MicroPlex 10-1.5-3-HyperSoft Helical,QC-1.5-2-HELIX,QC-1.5-2-HELIX),每送⼊⼀枚弹簧圈,均回收第⼆根微导管内的保护弹簧圈,视填塞弹簧圈稳定再解脱之。

SolitaireAB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19例报道)

SolitaireAB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19例报道)

SolitaireAB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19例报道)卢靖;詹伟雄;刘天庆;沈东炜【摘要】目的探讨自膨式SolitaireAB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方法自2009年11月至2012年6月采用SolitaireAB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19例(共20个复杂动脉瘤),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 19例患者共置入SolitaireAB型支架19枚,均成功到位,17例一次释放成功,2例释放后因填塞的弹簧圈脱出于载瘤动脉而回收重新定位再释放,电解脱支架1次成功13例,2次成功6例.19例支架辅助栓塞的动脉瘤中,14例(15个复杂动脉瘤)完全栓塞,2例瘤颈残留,3例不完全栓塞.随访3 ~36个月,支架辅助栓塞的动脉瘤复发3例,为原来非完全栓塞者,但无再破裂出血,余病例术后3~6个月转化为动脉瘤完全闭塞.预后良好GOS评分5分有17例,中度残疾GOS评分3分1例,1例多发2个动脉瘤者因单纯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再破裂死亡.结论 SolitaireAB型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操作可控性强,疗效好,完全释放后可回收再释放是其突出的优点.死亡病例可能与不当选择使用支架有关.【期刊名称】《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年(卷),期】2012(038)011【总页数】5页(P687-691)【关键词】颅内动脉瘤;SolitaireAB支架;栓塞【作者】卢靖;詹伟雄;刘天庆;沈东炜【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福建364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放射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福建364000;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福建36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颅内复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一直是神经介入治疗领域的一大挑战。

近年来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取得了一定疗效。

SolitaireAB支架是美国EV3公司研发的颅内专用支架系统。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临床应用与心得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临床应用与心得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临床应用与心得发表时间:2016-06-23T11:21:59.89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6期作者:侯晓彬胡智[导读] 目前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

侯晓彬胡智(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广东广州 511300)【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4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临床治疗资料。

结果:14例脑动脉瘤,成功栓塞14例,成功率达100%;动脉瘤栓塞术后造成轻偏瘫1例,占7.1%;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因心肌梗死死亡病例1例。

结论: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成功率高,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应用【中图分类号】R7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6-0219-02目前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病症的发病率呈现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而这些病症,又是诱发脑动脉瘤的一个重要因素,脑动脉瘤因其起病急,后果严重,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来解除病变,才能挽救患者生命[1]。

我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12月~2015年11月共收治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患者14 例,在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后,有13名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治疗效果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间,我院神经外科共收治了14名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男性病人5例,女性病人9例,年龄在36~75岁之间,龄分别有:72、75、48、59、62、47、53、45、36、50、71、72、56、60岁,平均年龄46.41±6.17岁。

临床5例伴有头痛、意识障碍,5例伴有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另外4例伴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14例患者做头颅CT检查证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经头颅CTA、DSA检查确诊为脑动脉瘤。

支架和球囊辅助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

支架和球囊辅助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
摘 要 :目的 探讨支架和球囊辅助瘤颈重塑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的疗效。方法 将 2 6 例颅内宽颈动脉瘤
患 者 按 手 术 方 法 分 为支 架 辅 助 组 ( 1 9例 ) 和球囊辅助组( 7例 ) 。对 于 体/ 颈 比< 2而> 1的动 脉 瘤 , 选 择 球 囊 辅 助 瘤 颈 重
个, 5 ~ 1 0 m m 1 6个 , > 1 0 m m 1 个。
1 . 3 治疗 方 法
科 应 用 自膨 式 支 架 辅 助 技 术 和 球 囊 辅 助 瘤 颈 重 塑 技 术结 合 弹簧 圈 栓 塞 治疗 颅 内宽 颈 动 脉 瘤 患 者 2 6
例. 均取 得 了较满 意 的效果 。
关键词 : 动脉瘤; 宽颈; 支架; 球囊; 瘤颈重塑技术; 弹簧圈; 栓塞
中 图分 类 号 : R 7 3 2 . 2 + 1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1 0 0 9 — 8 1 9 4 ( 2 0 1 3 ) 0 3 — 0 0 1 3 — 0 3
颅 内动 脉瘤 破 裂是 蛛 网膜 下 腔 出血 ( S u b a r a c h — n o i d h e m o r r h a g e 。 S A H) 最 常 见 的病 因 , 动 脉 瘤 栓 塞 术 已成 为治疗 颅 内动脉 瘤破 裂 的重要 手段 。在 栓塞 宽颈动脉 瘤过程 中, 弹 簧 圈 容 易 移 位 或 逃 逸 出 瘤 腔, 无 法致 密 填塞 , 导致 严 重后 果 , 目前 临 床 已先 后
宽 颈动 脉 瘤 定 义 为瘤 颈 > 4 m m 或 者体/ 颈 比< 2 的动 脉瘤 。 对 于体/ 颈 比< 2而> 1 的动 脉瘤 , 选择球 囊
1 对 象 与 方 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向宇 , 李宝 民, 李生 , 王君 , 刘新峰
摘 要 : 探 讨 颅 内 支架 辅 助 栓 塞梭 状 动 脉 瘤 的 方 法 与 疗 效 。 方 法 对 我 科 2 0 目的 0 6年 1月 ~ 2 0 0 9年 6月收 治 的 2 例 梭 状 动 脉 瘤 患 者行 颅 内 支 架辅 助 栓 塞 治疗 。采 用 Ne r f r 支 架辅 助 栓 塞 治疗 1 例 , 用 L O 支 架辅 助 栓 I u oo m 2 采 E
塞 治 疗 6例 , 用 Wig p n支 架辅 助 栓 塞 治 疗 1例 , 用 Ne r fr 与 IE0 支 架辅 助栓 塞 治 疗 2例 。 结果 完 全 采 n sa 采 u oo m
栓 塞动 脉 瘤 1 , 分 残 留 4例 。 数 字 减 影 血 管 造 影 随访 检 查 未 出现 动 脉 瘤 继 续 扩 张 1 7例 部 6例 。 结论 采 用 颅 内 支 架辅 助 栓 塞 的方 法治 疗 梭 状 动 脉 瘤 是 一 种 安 全 、 效 的 方 法 , 以 闭 塞梭 状 动 脉 瘤 或 防 止梭 状动 脉 瘤 继 续扩 张 。 有 可 关 键 词 : 内动 脉 瘤 ; 塞 , 疗性 ; 颅 栓 治 支架 ; 管假 体 植 入 ; 管造 影 术 , 字 减 影 ; 管成 形 术 血 血 数 血
w ih i r c a i 1f sf r n u y m e e t e t d wih i t a r nils e m pl n a i — s it d c l t nt a r n a u io m a e r s w r r a e t n r c a a t nti a t ton a ss e o l
S e t a s s e o Ie b ls o r a m e to t n — s it d c i m o im f r t e t n f i r c a a u io m ne r s s nt a r ni lf s f r a u y m
CA O ing y LIBa ~ i LI S n e l X a — u, o m n, he g. ta ( p rme t f Ne rs r e y, ieePI Ge ea s tl Bejn 0 8 3, hia) De a t n u o u g r Chn s o A n r lHopi , iig 1 0 5 C n a
e ol m.Twe v p te s mb i s l e a int we e r a e wih r t e t d t Ne r f r u o o m s e t i p te s t n ,sx a int we e r a e wih r t e t d t
IEO t n , ne p le t wa r a e ih W i s a t nt t o p te t e e t e t d w ih N e o- s e t o a n s te t d w t ng p n s e , w a i n s w r r a e t i ur f r t nta d LEO t n .Re u t Tot lo c u i n ofa ur s w a c e e n 1 a a ta o m se n se t s ls a c l so ne y m s a hi v d i nd p r i l 7 oc l son i p te s c u i n 4 a int .The e w a ne r m e p nso n a lt p te s durng f l w— p r s no a u ys x a i n i l he a int i olo u .
Co c u i n I t a r n a t nti p a t ton a ss e o le b im s e f c i e a d s f . e me h— n l so n r c a i ls e m l n a i ~ s i t d c i m ols i fe tv n a e Th t o a e us d t c l d usf m ne r s a d pr v ntf s f r a ur s e a i n. d c n b e o o c u e f ior a u y m n e e u io m ne y m xp nso Ke r s:i r c a i l ne y m ;e b ia i n,t e a e tc; t nt ;bl d e s l o t ss m- y wo d nt a r n a a ur s m ol to z h rp ui se s oo v s e pr s he i i
Ab ta t0b etv To e tma e t e efc c n e u i fi ta r na tn mp a t t n a d sr c : j cie si t h fia y a d s c rt o n r c a ils e ti ln ai n y o
中 华老 年心 脑血 管病 杂 志 2 l o l 0年 2月 第 1 2卷 第 l 2期
C i G rl at ri se Ds c2 , o 1, o 1 hnJ eirHerB a a nVesl j。 01 V l 2N .2 0

临 床 研 究
颅 内梭 状 动 脉 瘤支 架 辅 助 栓 塞 治疗
c l pl c me tf rt e t e t nto n r c a a usf m n ur s . e h d Twe y o a int o 1 a e n o h r a me f o s nt — ne p te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