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小朋友朗读的评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选好作品深理解】:

诗歌。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格律诗和自由式。格律诗,也叫旧体诗,广义上还包括词,统称古诗词。自由诗又叫新诗,在我国,新诗主要是从五四运动以后,随着白话文的兴起和西方诗歌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不管是格律诗还是自由诗,作为专业考试朗诵之用,首先就要选好作品和深入理解作品。

因为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适合朗诵。选好作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感情挚烈,具有一定的变化幅度和对比。

第二,语言要琅琅上口,诗作本身韵律感强,有较鲜明的节奏起伏变化,形象生动,容易产生一定的冲击力。

第三,作品内容便于理解,不能深奥难懂。看着都费解的,朗诵出来效果也不会好。

第四,作品一定是自己喜欢的,别人推荐的作品即使再好,但是朗诵者本人没感觉,调动不起朗诵的愿望,那也不适合来朗诵。

第五,篇幅适中,不宜太短或太长,要有完整性。

一般不要选择节选片段的作品。

选好了作品,还要在深入理解上下功夫。深入理解包括既要吃透作品的原意,还要了解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写作背景,还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和他其他相关的作品,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了大概的意思就上场朗诵。诗的语言是非常凝练的,往往表面浅显易懂的句子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意义,这是表面化的理解所体会不到的。深入理解有一点就是准确把握诗所反映的特定时代的情绪并加以准确表达,如果不对以上那些背景的东西加深了解认识,表达出来就可能是一种当下时代的情绪,这就不准确了。

【2.感受意境有真情】:

意境是指诗歌等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不管是格律诗还是自由诗,如果没有意境就很难说是好诗,朗诵者表达不出意境,也就不算是上乘的朗诵。无意境的朗诵,情浮意浅,声音形式怎样变化多端,也弥补不了这根本上的缺欠。感受意境,要求思索、想象、回味、憧憬,紧紧抓住具体而微妙的构思与变化。同时,要在此基础上,引发浓烈的感情,并做到因境抒情.

第一,诗歌往往充满了比喻和象征,如果不从意境感受着眼就往往使人眼花缭乱,如堕入云里雾中,不得要领。

第二,诗的语言较为凝练的特性,在诗作中显现出万千气象,不感受意境,只是局限于文字,诗昧就无从表现。

第三,诗的语言又具有跳跃性,更增加了诗歌的容量。朗诵者如果表达不出诗的跳跃中的内在程序,把一个个句子平摆浮搁地读出,意境也就无从表达了。

第四,因境抒情,从全诗的整体出发,在意境需要的前提下引发,避免片段感。以《囚歌》为例。作者身陷囹圄而不屈,面对利诱而不惑,豪情壮志、气贯长虹。人的身躯与狗洞,自由与永生,简洁鲜明的对比,造成了恢宏高远的意境。在朗诵时,必须提挈全篇,以具体的、形象的比喻和象征传达出意境的可感性,发挥意境的感染力。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朗诵最忌讳脱离整体意境感受去图解比喻和象征,致使诗歌的朗诵有貌无神。

一、以激励性评价语言为主,培养学生朗读的自信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

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学生,特别是对于那些后进生,教师要从他们的感受出发,敏锐地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师积极的评价是滋润学生心田的雨露。如果在学生课堂朗读后,教师的评价语言中不时地流露出对学生的理解、支持和鼓励,就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朗读自信心,激发其朗读欲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二、肯定和建议相结合进行评价,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学生的语感、朗读节奏感等能力都需要在一次次朗读中得到培养。孩子在朗读中出现的小错误,诸如添字、漏字,停顿不当之类也是难免的。教师如果看不到学生的朗读不足也一味地夸奖“棒!”“好!”就是不负责任;若是不作评价,不置可否,直接用“谁再来”的方法另请高明,频繁地换学生,直至找到朗读能手,才啧啧称赞,这也是不可取的。优秀的语文老师应当善于巧妙、机智地评价诱导学生。以肯定和建议相结合进行评价,教给学生朗读方法。

如一位老师上《秋游》,出示几组词请学生朗读以达到复习词语的目的。请一个学生来读第一行词语:“稻子、高粱、棉花。”听完学生语速较快的朗读后老师评价:“你读得很响亮,字音都读正确了,也注意了轻声,说明你上节课学得很扎实。不过老师给你个小小的建议,词语和词语之间停顿一下,把速度稍稍放慢,效果会更好。再读一遍试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第二次朗读,果然读得更加出色了。在这种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引导下,每个学生都能心领意会,掌握了读一组词语的方法。

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基础上,给以夯实有效的建议,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实现“授之以渔”的有效教学。这一点,与陶行知“先生的责任在不教,而

在教学生学”,研究如何“教”转向研究如何教学生“学”又是非常一致的。

三、结合文本内容进行评价,促学生深入感受文本内涵

苏教版教材中的文本都是编者精心选择的优秀作品。其间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优美的意境画面,更有感人肺腑的情感抒发。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朗读评价,能让评价变得生动形象、真实而富有感染力,从而引导学生走进作品,将身心融入作品,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感受文本内涵。

如三年级上册的《孙中山破陋习》一课中,姐姐是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兄妹的感情、姐姐的受害是孙中山引发破陋习念头的主要原因。学生只有去认识姐姐,了解姐姐,真正地感受着姐姐的快乐,抚摸姐姐被刺痛的心,才是有效的阅读。教学时老师首先让学生去认识姐姐。一个勤劳能干、快乐爱唱歌的女孩。而缠足后的姐姐又变成了怎样了呢?再也不笑、再也不唱。因此要指导朗读:“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通过点评学生的朗读来引导学生关注句中的两个“再也没有”,以感受姐姐缠足前后变化之大进而明白缠足习俗之“陋”。这位老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预设了不同的情况。如果请到的学生读得很到位,则评价:“听出来了,姐姐确实变了。你是这样的强调两个‘再也没有’。”当然,如果所请学生并没有关注到这组词,没能读出应有的效果,则评价:“是有点变化,但还不明显。仔细看看你疏忽了哪组词?再读读看?”这样,学生在关注朗读的同时也走进了文本,更深入地读懂了人物的变化。

陶先生曾比喻说:“鱼在岸上,你若把它陡然放下水去,它的尾和鳍,都能得其所哉,行动不已。鸟关在笼里,你若把它放到树林里去,它一定会尽其所能,前进不已。活的教育,正像鱼到水里鸟到树林里一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朗读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