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古代文学简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

名词解释台阁体:明朝永乐-成化年间,以台阁大臣杨荣、杨傅、杨士奇为代表。

体现洪武朝以后一段很长时间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趣味,思想上追求雅正平和,道学气息较浓。

题材上歌功德、咏太平(粉饰太平),多为应制唱和之作。

这是压抑的道德和平庸人格产生的文学,长期作为典范而广泛影响文坛,给文坛带来不良的风气,造成文坛委靡的局面。

茶陵派:明朝成化-弘治年间,以李东阳为首的文学流派。

主张宗法杜甫,重视诗的语言艺术,他提出“宋诗深,去唐远;元诗浅,去唐近”细致分析诗歌的声律、音调、结构、用字。

前七子:明朝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主加之康海、边贡、王廷相、王九思、徐祯卿的文学流派。

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这是一场借助文学复古运动而达到的政治改革。

重视真情,题材上为庶民生活、时政,但过于重视古人的诗文法度束缚了作家创作,反对道统文学观切断一切与宋代主流文学的关系。

后七子: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谢榛、吴国伦、徐中行、宗臣、梁有誉的文学流派,不仅继承李梦阳、何景明的复古理论,维护文学独立地位,强调文学艺术特征,注重文学形式、格调、法度的重要性(太强调效法古人)以致创作法则死板束缚作家情感与艺术的创新。

李贽的“童心说”:“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由人的自然天性发出的未经假饰的真实情感。

他提出“天下之文者,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他的学说具有叛逆、反抗的精神。

公安派:晚明时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首的文学流派。

以“性灵说”为口号提出“独具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

从诗歌创作角度强调真性情,力排复古,随意而出的写作态度,不铺陈道理,刻意雕琢使公安派作品有一种洒脱自如,意趣横生的效果,但一些作品过于真率浅俗,破坏了艺术的美感。

竟陵派:明朝晚期以锺惺、谭元春为首的文学流派。

主张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

但此处“性灵”是指学习古人幽情单绪、孤行静寂(寄),创作上追求“幽深孤峭”的风格,文风求新求变刻意雕琢字句,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

古代文学元明清

古代文学元明清

说话: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

“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声。

说话“四家”:小说:短篇故事;说经:宗教故事;讲史;历史故事,后发展为长篇章回小说:合声:相声。

元曲: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又称元人乐府,广义包括南曲和北曲。

狭义专指北曲,北曲又包杂剧和散曲,后人专称杂剧为元曲。

南曲又称戏文或南戏,北宋末南宋初在温州兴起,散曲大致属于诗歌一类,抒情咏物主要用散曲,主流是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指元杂剧。

散曲:兴盛于金灭亡后,是继词体之后和乐可唱的新诗体,是元代文人抒怀咏物的体裁。

体制有小令和套数。

宫调:我国古代音乐调名的总称类似于现代音乐简谱的调号标记,作用在确定音调高低。

我国历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则称“调”,统称“宫调”、以七声配十二律,理论上可得八十四宫调,但实际并不全用。

诸宫调:指取向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它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杂剧:戏曲名词。

我国戏剧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其特点各不同。

此处指元杂剧。

元杂剧是一种用北曲演唱的,把唱、念、科、舞有机结合起来表现完整故事的综合性的戏曲形式,它是融合了前代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a由“四折一楔子”构成b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c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d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宋元话本:话本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样式。

始于唐,盛于宋元,是“说话”艺人讲演故事用的底本,主要有“小说”、“讲史’’两种。

元明清文学概述

元明清文学概述

元明清文学概述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最后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文学的大众化和通俗化,而促成文学普及的则是戏曲与小说,戏曲和小说取代诗文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

一、元代文学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自1234年蒙古帝国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义军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止,其间约133年。

和前代文学相比,元代文学中最突出的成就在戏曲方面,后人常把“元曲”和“唐诗”“宋词”并称。

诗、词、散文等文学样式则相对衰微。

(一)元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元代文学最为突出的成就首推元杂剧,元杂剧是在原有戏曲基础上的突破、创新与发展。

我国的戏剧,其起源、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从先秦歌舞,汉魏百戏,唐参军戏,发展到宋代院本,金之诸宫调表演要素日臻完善。

发展到金末元初,戏曲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找到了适合于表演故事的载体,并与舞蹈,说唱,伎艺,诨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戏剧,作一门独立的艺术,脱颖而出。

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家创作活动最兴盛的年代是元世祖至元到元成宗元贞、大德时期。

这时期产生了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他的杂剧《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压迫和反侵略的思想倾向。

同时期的王实甫、康进之、马致远、白朴等作家也为我们留下许多优秀的作品。

他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斗争。

后期是从大德以后直到元朝灭亡,这时期杂剧中心逐渐南移,虽然也产生过郑光祖等著名剧作家,但杂剧已日趋衰微,脱离现实和宣扬封建道德的倾向日益严重。

(二)元散曲元散曲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的新的诗歌样式。

曲作为新依声填词;但用韵不像词那样严格,平仄自由,通常是一曲一韵,并且句句押韵且一韵到底,同时,它在定句、定字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适当地增加字数,这些所增之字,称为“衬词”。

元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

唐宋元明清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学艺术概述

唐宋元明清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学艺术概述

唐宋元明清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学艺术概述唐宋元明清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涵盖了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文学和艺术形式。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概述。

一、唐代文学艺术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文学成就辉煌。

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有诗歌、散文和戏剧。

唐诗是唐代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学形式,以李白、杜甫、王维等人为代表的众多诗人成就了千古传世的佳作。

散文方面,韩愈、刘禹锡是著名的散文家,他们的散文作品表达了对时代悲悯、社会现实的关注。

此外,唐代的戏曲艺术也很发达,如《长恨歌》、《王胡马》等都是当时的经典作品。

二、宋代文学艺术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另一个重要的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宋代诗坛上,诗人们提倡咏史抒怀,注重结构技巧和审美效果,以苏轼、黄庭坚等为代表的文人诗派在这一时期形成。

除了诗歌,宋代也产生了大量的散文,如欧阳修、陆游、苏轼等人的散文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外,宋代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小说,代表作是《红楼梦》和《水浒传》,这些作品塑造了众多具有个性鲜明、形象逼真的人物形象。

三、元代文学艺术元代是中国文学艺术的转折点,由于蒙元政权的崛起,文学艺术呈现出新的面貌。

元代以沈括、赵长卿等人为代表的文人开创了一种新的散文风格,注重细致入微的描写,追求艺术上的变革。

元代的戏剧艺术也有重要的发展,其中元杂剧是元代剧种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方式在当时备受欢迎。

四、明代文学艺术明代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涌现出一批伟大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明代的诗歌以汤显祖、杨基等人为代表,他们以清新明丽的风格和典雅华美的语言吸引了大量读者。

明代也是散文的繁荣时期,杨慎、冯梦龙等人的散文作品受到了广泛赞誉。

戏剧方面,明代的京剧和昆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形成了优秀的表演传统。

五、清代文学艺术清代文学艺术以古文复兴和戏曲改良为特点。

清代文坛上的代表作有纪昀的《四库全书》和郑燮的《杂剧》,他们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第六章 元明清代文学

第六章 元明清代文学




(二)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他 善于把人物臵于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中,运用各 种艺术手段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不但注意表现 各阶级各阶层人物的不同性格,而且注意揭示人 物由于生活经历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性格特征。 (三)结构严密而巧妙,情节紧凑而多变。关汉 卿善于根据主题的需要,在有限的四折戏中巧妙 地安排戏剧情节和戏剧冲突,做到主干突出而又 富于变化。 (四)关汉卿戏剧语言的特点是:通俗自然、朴 实、生动。如《窦娥冤》的曲词宾白都是质朴自 然、明白如话的。



(三)关汉卿杂剧按题材内容可分为三类: 1、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歌颂人民的反 抗斗争。以悲剧《窦娥冤》最为深刻。 2、反映妇女的生活和不幸遭遇,表现她们的斗争 和追求。有描写爱情婚姻的,如《拜月亭》、 《玉镜台》、《调风月》等;有反映妇女为维护 自己的幸福而斗争的,如《望江亭》;有反映妓 女的生活遭遇和斗争的,如《救风尘》、《金线 池》、《谢天香》等。以《救风尘》和《望江亭》 最著名。 3、歌颂历史英雄。以《单刀会》最为突出,剧作 写三国时蜀汉关羽单刀轻舟赴会,以凛然正气和 英雄气概慑服东吴鲁肃的故事。强调“汉家基 业”、歌颂“汉家节”,寄寓了民族感情。


(二)散曲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 歌唱的诗歌新体式。它主要来源于民间小曲和北 方少数民族乐曲,一部分则从词调演化而来。散 曲的形式自由活泼,语言通俗明快,风格爽朗, 显示出强大的艺术活力。 (三)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北宋末南 宋初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用南曲演唱的一种民间 戏曲。它的规模结构比北杂剧宏大复杂,而形式 比较自由,曲调柔婉悠扬,尤为南方民众所喜爱。 元灭南宋之后,南戏曾二度衰落,但元代后期, 南戏又重新兴盛起来。现存南戏剧本,成就最高 的是高明的《琵琶记》,较著名的还有被称为元 末“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 《拜月亭》和《杀狗记》。

古代文学史 元明清

古代文学史 元明清

元代文学元代文学绪论元代历史:1279(1271)——1368元代文学:1234——1368元代文学概述1、叙事文学(俗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戏曲、小说得到长足发展。

2、抒情文学(雅文学)诗、词、散文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并有新变。

元曲:元杂剧散曲元代戏曲:南戏元杂剧元杂剧繁荣的原因1、城市经济及通俗文艺的发展繁荣与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商业化,成为元杂剧繁盛的物质文化土壤。

2、剧作家队伍的形成及杂剧创作活动的高度自觉,是元杂剧迅速进入繁盛阶段的根本保证。

3、才人作家与杂剧艺人的联袂结合,是元杂剧进入繁盛阶段的重要条件。

4、元代社会稳定、思想宽松局面为杂剧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5、从戏剧史的角度看,元杂剧的兴盛是杂剧自身发展成熟的必然结果。

戏曲的起源与形成(1)原始歌舞与俳优优孟衣冠(2)汉魏百戏角抵戏《东海黄公》(3)隋唐戏弄《拨头》《大面》《踏摇娘》参军戏(参军—苍鹘)(5)诸宫调①代言体叙事方式的出现②北曲联套体的确立。

代言体:即叙述描写是剧中人以第一人称展开,而不是作者的第三人称叙述。

王国维对“戏曲”的定义“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王国维《戏曲考原》)“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杂剧的分期据钟嗣成《录鬼簿》分两期说与三期说。

两期说:以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作为分界线,前期繁荣,后期衰落。

前期以大都(北京)为中心。

后期以杭州为中心。

元杂剧的流派以关汉卿、石君宝、康进之、高文秀为代表的本色派,以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代表的文采派。

元杂剧衰落原因研究综述(一)社会原因:杂剧创作中心的南移,北曲方言曲调不适应南方观众要求。

(二)政治原因(1)思想控制严密(2)士子地位的变化,使得作家缺乏前期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3)明初杂剧的宫廷化(三)艺术原因(1)艺术内容的蜕化,宣扬封建思想的内容增多(2)审美观念的变迁(文人情趣取代民间本色)(3)艺术形式的僵死➀形式的凝固➁语言的雕琢➂唱腔的僵化➃剧曲的散套化➄“北曲不谐南耳”(4)新兴南戏的竞争。

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

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

元明清元1.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主流和标志,包括杂剧和散曲。

2.所谓元曲,乃广义的称呼,实则包括两种文学体裁:一为剧曲,即元杂剧,乃戏剧之属;一为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乃诗歌之属。

足以代表一代之文学,能与唐诗、宋词并称者,实为元杂剧。

3.元代戏曲有杂剧和南戏两种类型。

4.“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5.马致远有“曲状元”、“万花丛里马神仙”等称誉,代表作《汉宫秋》以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

6.王实甫“花间美人”,除《西厢记》(元代戏曲创作最高水平“天下夺魁”)外,《丽春堂》、《破窑记》等。

7.《西厢记诸宫调》又名为《董西厢》《弦索西厢》《西厢搊弹词》8.白朴《墙头马上》(杂剧代表作)与《梧桐雨》。

9.元杂剧中被称为“四大爱情剧”的是《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西厢记》10.元诗四大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11.铁崖体:元末诗人杨维桢创造。

力图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

融汇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杜甫、李贺等人的长处,雄奇飞动,但诡异晦涩。

一、散曲(一)解释:散曲是诗词之外的又一种新的韵文形式,它是从词发展而来,又在金元时期各种曲调的基础上,吸收了少数民族的乐曲及部分唐宋词调的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新体诗,它是按一定宫调的典牌填写出来的能唱的曲词。

由于散曲可以入乐,当时人们又称其为乐府、北乐府、小乐府、新乐府。

散曲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二)散曲体制:1.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但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天净沙秋思》2.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元明清古代文学简答题

元明清古代文学简答题

元代中国戏曲源流大概中国古代戏剧称“戏曲”,它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之一,即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中国古代戏曲。

中国戏曲从发轫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宋代是戏曲形成的时代。

宋代的表演艺术有自己固所,叫“瓦舍勾栏”。

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曲,但它们是戏曲的雏形,元代杂剧的母体。

南北宋之交,在南方温州地区孕育成南戏,其在元代发展成熟,并最终发展为明、清传奇。

元代是戏曲成熟的时代,出现了成熟的戏曲形态--元杂剧董解元与《西厢记诸宫调》诸宫调是以一人且说且唱,以唱为主的表演形式。

因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故名。

金代董解元把它改编成大型说唱文学样式《西厢记诸宫调》,世称《董西厢》,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约五万言,用了一百九十多个套数,实际上是规模宏伟的长篇叙事诗或诗体小说。

它虽然取材于《莺莺传》,但在主题思想、情节安排、人物性格等方面都作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是一部具有独创性的新作。

元杂剧的结构元杂剧具有完整、严密的结构体制。

它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

末分正末、小末;旦分贴旦、搽旦、小旦。

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

而全剧只能由正末和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关汉卿的生平与思想关汉卿是元代剧坛的杰出代表,他的杂剧作品以完整的戏剧形态摆脱了宋金杂剧相对散漫的结构方式,是元杂剧走向文体成熟的重要标志。

一方面,他对民生疾苦相当关切,对大众文化十分热爱,另一方面,在建设社会秩序的问题上,他认同儒家仁政学说,也流露出对仕进生活的向往。

就其全部文学创作的总体风格而言,既不全俗,又不全雅,而是俗不脱雅、雅不离俗,雅俗杂糅。

就其创作态度而言,既贴近下层社会,敢于为人民大声疾呼,又不失厚人伦、正风俗的儒学旨趣。

《窦娥冤》《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早死。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A、元代部分第1章、元散曲一、定义:散曲,是在元代盛行起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式。

作为元人的“乐府”,它曾有过自己的鼎盛与辉煌,与唐诗、宋词共放异彩。

可以说散曲是一种牢骚文学、说真话的性情中文学,中国诗歌的传统写法和审美风尚都被打破。

(赵义山《20世纪元散曲研究综论》)二、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一)散曲的兴起1.“散曲”名实辨元代有散曲一体,却并无“散曲”之名。

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明清以来,散曲之名称繁多,诸如词、曲、词余、乐府、乐章、清曲等。

最先论述“散曲”名称问题的是任中敏,他在《散曲概论·序说第一》中明确地说:“套数、小令,总名曰散曲。

”2.散曲兴起及兴盛的原因散曲后来居上,取代了诗词的地位,成元代韵文史上的主流。

兴盛的原因:词的雅化与衰落新声竟起与外乐影响时代精神的演变(二)散曲的体制:小令套数带过曲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2、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三)散曲的风格前期风格以豪放为主后期风格以清丽为主1、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明人何良俊“蛤蜊”、“蒜酪”之味以味论文的传统审美方式其内涵应包括通俗自然、豪放洒脱、泼辣诙谐三方面。

20世纪初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

在20 世纪前期对曲体风格的论述中,以任中敏影响最大。

在《散曲概论·作法》中将词曲二体的风格特征作了很精练的概括与比较:“词静而曲动;词敛而曲放;词纵而曲横;词深而曲广;词内旋而曲外旋;词阴柔而曲阳刚;词以婉约为主,别体则为豪放;曲以豪放为主,别体则为婉约;词尚意内言外,曲竟为言外而意亦外。

”田守真《反传统:元散曲的艺术追求与精神实质》因为思想上的反传统,散曲作家们所表现的“是一种非正统的思想意绪,人生态度”,所以“非走上另一条审美追求的道路、选择新的艺术格局不可,……从而形成了以俗、谐、露为主要特征的新艺术格局”。

元明清文学史(整理版)

元明清文学史(整理版)

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是四折一楔子。

折或称摺,主要指音乐上一个完整套曲。

一折就是与一套曲子相适应的一个较大的剧情段落,是杂剧的一个组织单位。

一本四折,就是指一个剧本采用不同宫调的四套曲子和穿插其间的科白,构成戏剧情节发展中的四个段落。

关汉卿关汉卿(1225~1300),字汉卿,与已斋叟。

他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中自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宣称“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窦娥冤》赏析一、题材来源及情节构思1、题材来源:从古代流传的“东海孝妇”的故事演化而来,汉人刘向的《说苑》、《汉书·于定国传》、晋人干宝的《搜神记》都有记载。

2、剧情:楔子:抵债别父。

第一折:守寡拒婚。

第二折:受诬蒙冤。

第三折:临刑誓愿。

第四折:鬼魂雪冤。

3、角色:正旦:窦娥(原名端云)。

冲末:窦天章。

卜儿:蔡婆。

净:赛卢医。

副净:张驴儿。

净:桃杌太守(孤)。

孛老:张驴儿之父。

外:监斩官。

魂旦:窦娥鬼魂。

(此剧为旦本,由正旦窦娥主唱。

)4、主题思想:全剧通过窦娥幼年被卖作童养媳,成年后被流氓欺负,陷入冤案而被杀害的悲剧故事,揭露了元代高利贷盛行、恶势力猖獗、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

而以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死后鬼魂报仇的方式,表现了元代下层人民反抗压迫、要求政治清明的呼声。

二、窦娥形象分析1、窦娥是一个不幸者,在她的身上集中了各种各样的不幸。

【油葫芦】“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须知道人心不似水长流。

我从三岁母亲身亡后,到七岁与父分离久,嫁得个同住人,他可又拔着短筹,撇的俺婆媳每都把空房守,端的个有谁问,有谁瞅?”2、窦娥是一个顽强的反抗者。

⑴窦娥的反抗精神首先体现在她对张驴儿的反抗上。

“捱千般拷打,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

打的我血都飞,肉淋漓,腹中冤枉有谁知!”(第二折)⑵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更表现在她对死亡的不屈服和对官府的痛恨上。

古代文学(元明清)

古代文学(元明清)

元代文学一、元代的散曲(一)散曲的概念1.概念:散曲元人称之为“乐府”、“今乐府”,它从词发展而来,是在金代各种民间曲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种新体诗。

它是配乐歌唱的曲子,每支曲子都属于一定的宫调,有一定的曲牌名和格律要求。

(二)散曲的体制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形式。

其中小令和套数是散曲最主要的两种体式。

1.小令:在元代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

它是单个曲子,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

它原来是流行于民间的词调和小曲,经整理而成。

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

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小令除了单片只曲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

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

2.套数,又叫“套曲”、“大令”、“散套”,是由两支以上属于同一宫调的曲子联合而成歌的组曲。

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有“尾声”。

有无尾声是区分小令和套曲的明显标志。

3.带过曲:带过曲指宫调相同,音律能衔接的两个或至多三个曲调连缀在一起,首尾一韵,共咏一事,属于小型组曲。

与套数比较,其容量要小得多,且没有尾声。

它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三)散曲与词的联系与区别同:两者都是合乐的歌辞,都要受声韵格律的约束,在形式上都是长短句。

在称呼上常混用。

二者关系密切。

不同之处:1.形式体制上,曲更能尽长短变化、伸缩自如之能事。

曲句可短到一、两个字,也可以长到几十个字。

曲可以加衬字,故曲风通俗明快、奔放恣肆。

词一般不用衬字,故词风严谨含蓄。

(按曲律规定应填之的叫“正字”,规定以外的叫“衬字”)衬字一般加于句首或剧中,不可加句末,通常为虚字或修饰性词语。

衬字不能破坏原来的句式。

少数曲牌可加增句,形式更自由活泼,音律摆脱旧诗词的板滞。

2.在音韵上,词韵和曲韵分属不同的语音系统。

词韵基本上属《广韵》的平、上、去、入四声系统。

曲韵用的是《中原音韵》,它是以当时北方语音为基础,平声分上平、下平二类,没有入声。

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

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

1.《三国演义》积累型的作品,第一部章回小说,开山之作晋陈寿《三国志》(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裴松之作注(三大名著:裴松之注《三国志》,刘效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裴松之注《三国志》引用野史,杂传一百四十多种。

《世说新语》有不少三国人物故事,都成为创作素材。

隋朝民间流传三国故事。

元朝有话本《三分四略》,以及《三国志平话》话本。

戏剧中有三国戏。

罗贯中根据历史、文艺、创作,写下《三国演义》历史小说毛宗冈父子对《三国志》加工,作回目,工整的回目,采用对偶。

尊刘贬曹(思想倾向)陈寿《三国志》尊曹贬刘,陈寿西晋人,曹操正统,与所处时代有关。

东晋人凿齿写《汉晋春秋》推刘为正统。

东晋偏安,与蜀地差不多,北方沦入异族。

司马光《资治通鉴》尊曹贬刘。

朱熹《资鉴纲目》推刘(南宋,半壁江山)史书中尊贬不一。

(“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

”胡适:“所谓的历史,就是一个任何人打扮的小姑娘。

”)通俗文学中的三国故事则一贯尊刘贬曹,间接证明。

(《东坡志林》“薄劣小儿”直接证明大量的三国剧无一不是尊刘贬曹。

)(通俗文学适应于简单化,最明显是分“正”“邪”。

简单的才适于传播。

雅文学人物形象往往是复杂的,《二重组合论》刘再复,某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不只是一种,文学形象的性格的丰富性。

)为什么在《三国演义》中刘正曹邪?容易传播,容易接受。

①.王朝正统观念。

②.刘备集宽厚仁爱之德。

毛评又加强了这种思想,民间道德与正统道德有重合。

通俗作品面向大众,体现民间道德,便于传播。

正统道德中的义,与三国中的义不同,三国中是义气,范围广泛。

关羽来说,超越自然、血缘、地缘。

义超越血缘、地缘,而有别于君臣,与江湖社会最是合宜。

江湖社会超越宗法、政治制度,不讲血缘,而讲义气。

义:感情,重然诺,重恩仇。

刘、关、张三人体现义气,三国也普及历史文化。

(通俗文学一大功用:普及通俗文化)艺术成就(讲史演义:根据历史故事加以敷陈。

演义,演绎其义而敷陈之。

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元明清第六编:元代文学绪论:1234~1368年共约134年。

最兴盛的是散曲。

1.特点:名族压迫和融合;文化的沟通;都市的繁荣;思想活跃(三教九流,莫不崇奉。

以儒治国,以佛治心。

程朱理学。

道教全真教);儒生不幸文坛幸。

2.叙事文学的兴盛:叙事文学成为主流;话本小说的兴盛;喜剧的繁荣;北方戏剧圈和南方戏剧圈。

(1)原因:唐代以来叙事性的文体包括传奇小说和变本俗讲本以呈现活跃的趋势;宋代的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专门的勾栏瓦肆;元代经济在宋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诗词等不符合市民的需要。

(2)说话:宋代分为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和合生);元代的说话(即话本)以讲史居多。

(3)戏剧:元代走向成熟,包括南戏和杂剧。

(4)杂剧和南戏的区别:都包括曲词、宾白和科(介)三个部分;都完整的故事情节,在戏剧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流行地区不同体制不同(杂剧四折,角色分为旦末净三类;南戏的宫调不作规定,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各类,歌唱形式不定);唱腔不同(杂剧的曲调是北方民间歌曲、少数民族歌曲和中原传统的曲调结合而成;南戏的曲调是东南(5)两个戏剧圈: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北的大部分地区,流行杂剧;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南戏和杂剧共同发展的局面。

3.元代的抒情文学:散曲(1)定义:与元杂剧相对而言的,剧本中使用的曲,粘连着宾白、情节,如果作家纯以曲体抒情,则与科白情节毫无联系,这就是散,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

(2)特点: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增加衬字。

(3)分类:南曲(衬不过三,口语化和俚语化);北曲(衬字可多可少,但只能用于句头或句中)(4)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论》中巴散曲分为三品,即清深、豪旷和婉丽。

(5)元代诗词:宗唐得古。

4.元代文学的审美情趣:自然与显畅;抒情文学与叙事文学情趣的吻合;大异于温柔敦厚。

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一:说话艺术:“说话”就是口传故事。

古代文学(元明清)

古代文学(元明清)

元《中原音韵》,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韵和北曲音乐论著。

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曲韵韵谱、“正语作词起例”和“作词十法”。

《中原音韵》无论是音韵学方面,还是曲学理论方面,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元代产生了大批的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作品,今存目的就有30多种。

其中最著名的是康进之的《李逵负荆》。

元代最著名的复仇剧是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窦娥形象:窦娥从小就集人间苦难于一身:三岁丧母、七岁离开父亲成为童养媳、十七岁守寡,最后又被黑暗的社会吞噬。

窦娥形象在关汉卿笔下被塑造得光彩夺目。

首先她是一个善良、孝顺和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女性。

她年轻守寡,一心只想和婆婆相依为命、安分守己地过日子,对婆婆也恪尽孝道。

在公堂上,为了保全年迈的婆婆,她宁愿自己受刑,还屈招毒死了公公;在赴法场的路上,她首先没有想到自己的不幸,而是恳求官差走后街,以免婆婆见到她难过;临终前她对婆婆的嘱托,体现出她仍在为婆婆着想,仍在尽孝道,甚至在死后,她的灵魂还托梦给父亲,让他赡养婆婆,这些细节使窦娥的高尚情操得以充分展现出来,既使人同情,又令人尊敬,也使悲剧色彩更为浓重。

窦娥的另一个性格特征是她的反抗精神。

窦娥从小经历的苦难为她的抗争奠定了基础。

张驴儿父子闯入婆媳俩人的生活,是窦娥思想性格成长的开始。

她把张驴儿推到,坚决不和他拜堂第一次展现了她出于本能的自卫。

在张驴儿毒死自己的父亲,并以此威胁窦娥私休时,被窦娥断然拒绝,选择官休,展现了她绝不向恶势力屈服的斗争精神。

在公堂上不由分说被打后,窦娥才开始真正觉醒,对天地鬼神、王法官府进行了强烈的控诉和揭露。

她的满腔悲愤之词实际上是对整个社会的否定。

此后,窦娥走上了自觉反抗的道路。

临刑前的三桩“无头愿”是她对统治阶级所进行的大胆的挑战,三桩誓愿的一一实现使窦娥从痛斥天地鬼神到支配天地鬼神,表现出昂扬的反抗精神。

窦娥也不再是一个被同情、被怜悯的弱者,而是成为一个能够激励被压迫者奋起反抗的强者了。

古代文学 元明清

古代文学  元明清

☆名词解释☆元散曲:兴盛于金灭亡后,是继词体之后和乐可唱的新诗体,是元代文人抒怀咏物的体裁。

体制有小令和套数。

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梅村体:指吴伟业在继承元白歌行诗歌基础上,重在叙事,辅以初唐四杰的彩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在叙事诗里开出的新境界,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

梅村体的题材,格式,语言情调,风格韵味等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以怅怀故国和感慨个人荣辱为主,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化。

☆台阁体:永乐年间,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台阁重臣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歌功颂德,粉饰现实,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

☆唐宋派:又称“崇道派”,嘉靖年间文坛中涌现的以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文学复古流派,该派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驳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的一个派别。

主张“文以明道”的文学观,“直抒胸臆,信手写出”的本色论☆茶陵派:成化弘治年间,李东阳为代表的诗文创作派别,主张“轶宋窥唐”学习汉魏唐诗风,主张复古同时提倡创作诗歌有格有法,冲破了明处台阁体的创作,主要代表人物有,谢铎,张泰等人对后明中叶前后七子的诗歌创作产生重大影响。

☆公安派:明万历后,湖北公安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的反对拟古主义的文学流派。

文学主张:文学发展观、文学有时代性,随时代发展而发展,反对崇古非今。

创作观、反对复古派的模拟,认为文章无固定格式。

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要求抒发一己之情大力推崇民间文学通俗文学,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写作。

局限:没把文学看成是表现生活的工具,一味强调作者主观感受,把创作源泉搞错了。

☆吴江派:以沈璟为代表的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沈璟戏剧创作思想倾向偏于保守,倡导封建伦理道德的气息比较浓厚,这是其曲论主张的基本出发点,其次是“本色论”,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又称“话本”,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

元明清文学

元明清文学

元明清文学(1)元代杂剧①关汉卿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

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

号一斋、已斋、已斋叟。

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既有催人泪下的悲剧,也有让人捧腹的喜剧,既有反映婚姻问题的爱情剧,也有揭露社会黑暗的公案剧,还有历史剧。

其中《窦娥冤》(初中)《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窦娥冤》的全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窦娥冤》的核心问题,是揭露社会的不公正。

作者从两方面加以强化,使其显得极其尖锐:一方面,是主人公窦娥的弱小、善良、毫无过失;而另一方面,则是各种各样的社会因素,造成她一重又一重的不幸。

这是带有普遍意义的控诉,是受压迫者对黑暗的世间究竟有无公道可言的根本怀疑;只要类似的不公正还存在,它就永远是惊心动魄的。

剧本在这以后写窦娥的冤屈终于感动上天,使其临死前的三桩誓愿一一实现,最后并由她的经科举做了官的父亲平反冤枉,使得剧中的激情和尖锐的矛盾冲突平息下去,这是对观众欣赏趣味的有意无意的投合,却冲淡了戏中原本异常强烈的悲剧色彩。

关汉卿杂剧创作的成就:(小学、高中)第一,题材的选择上,关汉卿的许多杂剧,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上,提出了“社会正义”这一人类生活中的严峻问题。

第二,戏剧结构上,善于布置情节,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营造戏剧氛围,并使舞台演出富于动作性。

第三,人物形象刻画上,从大家闺秀到风尘女子,从英雄烈士到市井小民等,大多写得富于生气,表现出鲜活的性格,具有生活中真实人物的多面性,很少是概念化的产物。

如《窦娥冤》中的蔡婆婆,原是个放高利贷的,窦娥实际是她的债权的抵押品,但她和窦娥之间,却确有一种相依为命的真感情。

作者对人性往往表现出比较宽泛的认可。

特别是对社会下层人物在其特殊处境中的所作所为,绝不从传统道德的立场上加以丑化和诋毁,如《金线池》中杜蕊娘。

第四,语言上,关汉卿被认为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代表,较少文饰,既切合剧中人物的身份与个性,也贴近当时社会活生生的口头语言,更能把观众感情引入到剧情和戏剧人物的命运中。

元明清文学文稿

元明清文学文稿

《元明清文学》总论《元明清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最后一部分。

从元代开始,中国文学就转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体裁方面,传统的诗文不再占主要位置,小说和戏曲的成就最为重要;在表达方式上,文学创作由直接的抒情转入间接的叙事和描写;在内容上,由表现作家的心灵感受转为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态;在审美情趣上,由高雅、含蓄、精致转入通俗、直接和热烈;文学创作接受的主体,也由士大夫阶层为主体转入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创造;文学的风格随之呈现出雅俗共赏,纷繁复杂的局面。

第一编元代文学首先清楚元代戏曲繁荣的最主要原因1、蒙元的民族等级制度,导致文化程度最高的汉人、南人在自尊上受到强烈冲击,不得不放下自尊混迹于勾栏瓦肆戏场。

2、科举制长期被取消,读书人出路受阻。

3、元代商品经济发达,娱乐需求旺盛。

4、中国戏曲发展体制日益走向成熟。

第一章元代文学概论第一节元代文学的社会背景一、国家大一统,但政治局面混乱;民族矛盾严重,但融合与隔阂并存二、经济总体不断发展,与欧亚的交通道路发达,商品经济繁荣。

三、科举制长期废辍,文人地位下降四、思想多元化,儒学地位相对下降,封建礼教束缚有所松动,民族习俗混杂。

第二节元代文学的特征一、叙事文学成为主流1、元杂剧和南戏2、元代的小说(话本小说)(1)小说话本,主要是短篇小说,讲述烟粉、公案、灵怪等等。

(2)讲史话本,又称“平话”,主要讲前朝历史兴废故事。

(3)说经话本,主要是演说佛经故事。

二、抒情性文学退居次要位置。

1、散曲(1)散曲的来源:少数民族乐曲、汉民族民间小调、诸宫调以及词调。

(2)散曲的体制:小令与套数。

(3)散曲的特征①句式灵活多变,可以增加衬字。

②以俗为美,散文化、口语化的语言风格③活泼灵动,浅显坦露的总体风格④散曲题目构成:一般由三部分:宫牌、曲调、内容提示。

如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4)散曲的创作:作家很多,作品也很多,也非常好。

(元曲四大家:关、白、马、郑)①平民胥吏作家:马致远、张可久②达官显宦作家:张养浩③元代后期的散曲由通俗转入典雅的原因:与词发展规律一样,文人逐渐脱离民间,曲逐渐成为文字游戏。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文字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字文化的形成,并为古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期间,此时此刻,古代文学书写成型,不断发展壮大,其影响力得到了极大地壮大。

元代是公元1206年至1368年,明代是从1368年至1644年,清代是从1644年至1911年,这三个朝代的文学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影响了后续的文学发展。

元明清文学中的著作十分丰富,涵盖了各种文学流派,如现实主义小说、诗歌、写实文学、宫廷文学和书法文字等,堪称文学的典范。

其中,元代的《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写照描写了当时活跃的文学,影响了许多改革性文学文体。

明代的作品包括轶事文学、辩论、趣闻故事等,如《红楼梦》、《三国志》等,影响了重构上古佛教文学的格言故事。

清代则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文学派,如新民主派、道友派、长文派、紧贴派等,《红拂夜奔》、《浪淘沙》等小说都体现了抗倭主义的精神。

此外,元明清文学还为文学史的发展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础。

比如说,“《万历十五年》”中的书法技术,促进了文学文体的发展。

“辽史”、“明史”、“清史”也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贡献。

总之,元明清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期间,虽然发展未超越秦汉以来所达到的最高水平,但却给中国文学熏陶了深远的影响,古代文学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体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中国戏曲源流大概中国古代戏剧称“戏曲”,它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之一,即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中国古代戏曲。

中国戏曲从发轫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宋代是戏曲形成的时代。

宋代的表演艺术有自己固所,叫“瓦舍勾栏”。

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曲,但它们是戏曲的雏形,元代杂剧的母体。

南北宋之交,在南方温州地区孕育成南戏,其在元代发展成熟,并最终发展为明、清传奇。

元代是戏曲成熟的时代,出现了成熟的戏曲形态--元杂剧董解元与《西厢记诸宫调》诸宫调是以一人且说且唱,以唱为主的表演形式。

因唱的部分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故名。

金代董解元把它改编成大型说唱文学样式《西厢记诸宫调》,世称《董西厢》,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

约五万言,用了一百九十多个套数,实际上是规模宏伟的长篇叙事诗或诗体小说。

它虽然取材于《莺莺传》,但在主题思想、情节安排、人物性格等方面都作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是一部具有独创性的新作。

元杂剧的结构元杂剧具有完整、严密的结构体制。

它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

末分正末、小末;旦分贴旦、搽旦、小旦。

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

而全剧只能由正末和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关汉卿的生平与思想关汉卿是元代剧坛的杰出代表,他的杂剧作品以完整的戏剧形态摆脱了宋金杂剧相对散漫的结构方式,是元杂剧走向文体成熟的重要标志。

一方面,他对民生疾苦相当关切,对大众文化十分热爱,另一方面,在建设社会秩序的问题上,他认同儒家仁政学说,也流露出对仕进生活的向往。

就其全部文学创作的总体风格而言,既不全俗,又不全雅,而是俗不脱雅、雅不离俗,雅俗杂糅。

就其创作态度而言,既贴近下层社会,敢于为人民大声疾呼,又不失厚人伦、正风俗的儒学旨趣。

《窦娥冤》《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该剧剧情取材自东汉“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位穷书生窦天章为还高利贷将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出两年窦娥的夫君早死。

张驴儿要蔡婆婆将窦娥许配给他不成,将毒药下在汤中要毒死蔡婆婆结果误毒死了其父。

张驴儿反而诬告窦娥毒死了其父,昏官桃杌最后做成冤案将窦娥处斩,窦娥临终发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

窦天章最后科场中第荣任高官,回到楚州听闻此事,最后为窦娥平反昭雪。

元杂剧兴盛的原因(1)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广泛化)和商业化是促使杂剧创作繁荣的重要条件。

《东京梦华录》《都城记胜》《西湖老人繁胜录》载宋后欣赏戏剧成为习惯。

《青楼集》:“内而京师,外而郡邑,皆有所谓勾阑者,辟优萃而隶乐。

观者挥金与之”有固定演出戏台(或叫舞厅、舞亭、舞楼、戏楼);专业戏班;演出社会化带来社会竞争。

广告,新剧。

(2)众多知识分子从事或参与戏剧活动;作家二百二十三人;且门第卑微。

钟嗣成:“余因暇日,缅怀故人,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识,俱有可录,岁月弥久,湮没无闻,遂传其本末,吊以乐章;复以前乎此者,叙其姓名,述其所作”。

(3)大批著名演员出现。

珠帘秀(关汉卿赏识)、其高弟燕山秀、天然秀(白朴赏识)有的演员文化素质高,可以写剧本。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与表演的一般情形(1)剧本结构一般由四折组成,或外加一楔子,剧末有一“题目正名”。

折:是音乐组织的一个单元,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

折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较大的自然段落。

楔子:是四折以外短小独立的段落,可用可不用,可放在剧首,可放在折与折中间,楔子不用套曲,只用一两只曲子。

题目正名指剧末用来概括全剧内容的二句或四句对句,习惯用末句为剧名。

(2)剧本内容由曲词、宾白、科范三者组成。

曲词:剧本的主体部分,重在写意抒情,也可绘景叙事。

宾白:即剧中人物说白,有韵有散,主要用来铺叙情节,介绍人物。

科范: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指示。

(3)剧角色名目繁多,大致分旦、末、净、杂四类。

末是男角,旦是女角,净一般是滑稽或刚猛的角色,杂即群众演员。

(4)杂剧的表演以唱为主,唱念结合,唱工与做工结合,伴以音乐,穿插舞蹈造型,以初步具备写意化和程式化的特点,表现出我国戏曲独特的民族风格特色。

关汉卿的作品分类根据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公案剧”、“爱情剧”和“历史剧”三类:(1)以《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为代表的公案剧,多侧面地反映了元代最基本的社会矛盾。

(2)以《望江亭》、《救风尘》为代表的爱情剧,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法制度的虚伪与残忍。

(3)以《单刀会》为代表的历史剧,虽然表现的是历史生活,刻画的是历史人物,但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关汉卿杂剧的主要内容关汉卿借助杂剧这一艺术样式,深刻揭露社会的腐败与黑暗,描述受迫害者的痛苦经历,展示他们的悲惨命运;表彰卑贱者奋起抵抗邪恶、善用智慧、见义勇为的非凡气概和坚毅品格。

他的创作思想蕴含着热切的人文主义情怀。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元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弱者的胜利(2)善于塑造各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运用行动描写、心理刻画和角色语言创造等方法。

(3)善于组织、设置紧张尖锐而又富于变化、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

关汉卿很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的冷热调剂,张弛交替,同时善于设置悬念,其解决悬念的方式往往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4)戏剧语言本色当行。

关汉卿的戏剧语言,向以本色当行著称,“曲尽人情,字字本色”。

他笔下的人物唱词,在抒情中蕴含着鲜明的动作性,切合特定的戏剧情境。

关汉卿既立足于戏剧语言性格化,又博采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语言素材,包括谚语、俚语、成语、口头禅等,熔铸于作品中形成一个自然真切、色彩斑斓的杂剧语言世界。

窦娥的形象窦娥是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的主人公,是封建社会被压迫的妇女的典型。

她的性格善良而刚强,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窦娥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

她的悲剧,是张驴儿的蛮横行径与官府的颠倒黑白造成的;她的悲剧性格,则是在与张驴儿等恶势力的斗争中逐渐呈现出来的。

最初,窦娥只是一个发誓信守孝顺、贞节等封建伦理纲常的妇女,但残酷的现实把她推向深渊。

先是流氓恶棍张驴儿对她进行逼婚,后遭官府的酷刑,在同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她的反抗性格急剧发展,由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到毫不犹豫地进行坚决的斗争。

在法场上,她对天地鬼神发出了惊心动魄的控诉,实际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否定,突出地表现了她不可征服的反抗精神。

简述《窦娥冤》情节结构的艺术特点。

《窦娥冤》具有自然分明的艺术结构。

在节奏安排上,紧凑集中,巧妙自然,虽然只是短短的四折戏,但由于作者匠心独用巧妙构思,因而,把剧情组织的繁简得体,疏密相间,使人读来既感到严守绳墨,两峰夹一谷无隙可击,又觉得节奏鲜明,摇曳多姿,在剪裁上,该简略处惜墨如金,一笔带过,如窦娥七岁到蔡家,一直到悲剧发生,中间十三年,许多情节只在第一折作了极简单的交代,从楔子到第一折,一跨十三年,用笔极为简练,需要突出描写时,作者又毫不吝啬笔墨,着力铺陈,如对第三折的安排,作者没有按照审案紧接判决的一般规律处理,不是把公堂审问放在第三折,而是把张驴儿告状,窦蛾受刑等所有的事件都放在前两折,交代清楚,然后腾出笔来,用第三折整一折戏来写窦娥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形成“两峰夹一谷的形势,从而把她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试论述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悲剧产生原因:(1)从窦娥自身来看,可怜的身世是窦娥悲剧的伏笔,可悲的“贞孝”观是致使窦娥悲剧的主要原因,可恨的迷信信仰是窦娥悲剧命运无可挣脱的枷锁。

(2)从蔡婆婆等人的角度看,因为蔡婆婆的自私、胆小怕事,父亲窦天章的懦弱无能,张驴儿父子流氓地痞的飞扬跋扈,贪官污吏的不分是非、草菅人命,让窦娥倍受其害。

同时,蔡婆婆的高利贷职业是贯穿窦娥悲剧人生的黑线。

(3)综上所述,窦娥的悲剧是多重悲剧,是“人”的悲剧。

窦娥无法摆脱天命思想的束缚,她是封建礼教的产品,具有浓厚的奴化意识。

不管窦娥的反抗意识多么强烈,她始终都无法挣脱深入骨髓的“贞孝”枷锁,这也是其悲剧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

窦娥的主要性格:既有善良温顺的一面,也有刚强不屈的一面。

(1)窦娥的善良表现在:她默默忍受命运加给她的种种灾难,甚至恪守封建妇道,准备苦度一生“早将来世修”;她尽心侍奉婆婆,处处爱护婆婆,在公堂上,她可以忍受“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的毒刑拷打,却不忍心婆婆受刑,为救婆婆而屈招罪名;甚至被押赴刑场时还顾虑着婆婆看见她披枷带锁而伤心;被冤杀死后她的鬼魂还请求父亲收养婆婆。

(2)她的刚强不屈表现在;对张驴儿的欺凌迫害进行了坚决的反抗;在公堂上,她面对贪官酷吏据理争辩;在法场上,她指天骂地发下誓愿愤怒抗争;死后鬼魂诉冤,一争到底。

(3)窦娥的反抗性格是随着戏剧冲突的发展而逐渐展现出来的。

第三折“法场”突出地表现了窦娥性格的飞跃发展。

她原来相信天命,对官府也有过幻想,但残酷现实终于使她清醒;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呼喊,谴责天地鬼神的不公:“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她“一腔怨气喷如火”,进而痛斥“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临刑时发下三桩誓愿,更是对黑暗统治的抗议与挑战。

窦娥的反抗精神竟然“感天动地”,三桩誓愿奇迹般实现了。

剧作家这样描写,是理想主义的表现。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是关汉卿杂剧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试举例说明。

以《窦娥冤》为例,窦娥发出三愿前,依次讲出三句话:“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

剧作家通过这多次的重复,重在说明:由于政治的黑暗,吏治的腐败,才使得孤苦无告的窦娥惨遭杀戮,蒙此奇冤。

所以她受刑前发的三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这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才能一桩桩都应验,真个是,连“皇天也肯从人愿”。

可见,“冤”“怨”二字是贯穿始终的。

剧作家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由于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因而观众不仅不感到荒谬怪诞,相反,倒因此更加深切同情窦娥的悲惨遭际,深切痛恨封建法制的腐朽乖谬和奸民恶吏的滔天罪行。

激起观众对剧中人物事件强烈的爱和憎,正是悲剧所要达到的戏剧效果。

能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有坚实的现实生活基础,又有通过想像和夸张,反映出女主角主观上所表现出的而非客观上能实现的愿望,实现了人物性格,深化了作品主题,使人物和剧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量,使整个作品达到了“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

《窦娥冤》是一个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

分开看来,它的现实主义主要表现在前两折里,浪漫主义主要表现在后两折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