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标准联盟形成分析论文.pdf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产业集群与技术标准联盟的内涵

产业集群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各学术流派对产业集群的基本假设可以归纳为:具有创新特征的区域范围、一组制度安排、一种战略手段、企业家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区域创新的载体四种情形。迈克尔?波特(1990)最早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殊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国内学者陈文华(2007)认为,产业集群是在特定区域中大量企业及相关机构基于专业化分工的、以群集为特征的一种经济、社会现象;是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演进的、有效率的中间体组织;是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区域经济的新的思维方法和发展模式。从实践来看,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网络化和经济外部性特征,由于分工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各种协作关系,发展初期一般以中小企业为主。

技术标准联盟在国内外的文献中常表述为标准联盟、技术联盟或技术标准化联盟等。代表性的定义有:技术标准联盟是技术标准形成机制中组织机制的一种形式,是指以拥有较强R&D实力和关键技术知识产权的企业为核心,以推动某种技术标准的主流化为目标的企业间成员组织。技术标准联盟即技术标准的倡导者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将标准进行市场扩散,是技术标准竞争的常用方式,技术标准之间的竞争往往表现为不同技术标准联盟之间的竞争。同时,这种技术标准联盟也是解决知识产权和标准化矛盾的主要形式。技术标准联盟实质上是一系列许可协议的集合体,专利技术的所有者与技术标准管理机构之间、技术标准管理机构与技术标准的使用者之间甚至专利技术所有者与专利技术的使用者之间通过签订一系列的许可协议,将各自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写入协议之中,联盟各成员之间由此形成一种契约关系,因此技术标准联盟的治理结构是一种典型的契约型治理结构。综合以上定义,笔者认为,技术标准联盟是产业中的优势企业为了生存或提升竞争能力以技术标准的开发和商业运作为合作内容,以契约关系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产业战略联盟。

2产业集群与技术标准联盟的联系

产业集群与技术标准联盟实质上都是中间体组织,但二者有明显的不同。技术标准联盟是处于企业和产业集群之间的企业联盟组织,其构成主要是竞争或互补型企业;主要功能是技术研发、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商业运作,能够通过技术垄断获得超额利润;成员企业在地理位置上可以集中,也可以不集中;企业结盟的纽带是契约,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产业集群是基于产业关联而形成的相关组织的网络型分布。张聪群(2007)认为,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包含三层,即核心网络层、辅助网络层和外部网络层。核心网络层是第一层,包括企业(生产商)、供应商、客户、互补企业和互竞企业;第二层包括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教育机构和其他中介组织;第三层是指外部环境。相对于技术标准联盟而言,成员企业所在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功能强调资源整合和抗风险能力。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产生、成长、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其时间跨度要长于技术标准联盟。

同时二者也具有密切联系。一方面,产业集群为技术标准联盟的组建和运作提供了必要条件。技术标准联盟的组建与运作离不开成员企业、资金、技术、人才和政策环境,而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可以全部或部分满足企业组建技术标准联盟的需要。

另一方面,技术标准联盟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首先,技术标准联盟是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一般来说,参与组建技术标准联盟的企业是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优势企业。这些企业聚合在一起通过共同研发和技术共享实现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其次,技术标准联盟通过共同制定技术标准来确定产业竞争规则。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联盟标准。我国标准化改革的方向也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为引导(或参与),以企业为主体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建立由国家标准、协会标准(或学会标准/专业团体标准/企业联盟标准)和企业标准构成的标准体制。技术标准联盟通过制定标准引领产业集群中的成员企业执行特定的标准模式,从而建立良好的产业竞争秩序。最后,技术标准联盟促进产业集群的结构优化和升级。相关企业组成技术标准联盟以后,依靠技术标准运作的内在要求,调整相互之间在产品数量上的配比关系,提升产品的质量水平,从而推动产业集群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例如,广东省中山市不断创新产业集群发展思路,政府积极推动,依托中介组织研制和推广产业集群联盟标准,探索出“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产业集群联盟标准模式,截止到2008年5月共制定并实施了15项产业集群联盟标准,促进了产业集群优化升级,提升了产业集群竞争力。 3产业集群产生技术标准联盟的动因

李维安(2003)认为,企业战略联盟形成的一般动因包括:在联盟中共享资源或业务行为;在联盟中共享知识和技能;在联盟中共同分担风险;在联盟中实现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技术创新。谭静(2000)、严清清(2007)和曾德明(2007)等人探讨了一般意义上的技术标准联盟的构建动机。本文则从产业集群出发,运用标准化、交易费用、主导设计和网络效应理论分析产业集群产生技术标准联盟的原因。

3.1在产业集群内外建立最佳的竞争秩序

产业集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秩序。秩序要靠规范来建立和维护,标准是一种特殊规范。ISO/IEC第2号指南关于标准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因此,技术标准联盟产生的最基本动因是建立最佳秩序。标准之所以具备这方面的作用是因为:标准产生的客观基础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产生过程是其利益相关者协商一致确定;批准者是公认机构;实施模式是共同和重复使用。这四个要素的实质就是“统一”,它是秩序形成的基础。在产业集群中,技术标准联盟建立最佳秩序的途

径有三个层面:一是在成员企业内部建立最佳的生产经营秩序,这是建立最佳秩序的前提;二是在技术标准联盟内部建立标准的兼容秩序,通过统一化、通用化、组合化和模块化等基本形式安排和优化成员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关联”状态;三是在产业集群中建立良好的竞争秩序,表现为技术标准联盟之间及其与非联盟企业之间的竞争秩序。也就是说,企业通过组建或参与技术标准联盟来协商确定产业的竞争规则。2006年10月,广东顺德万家乐燃气具有限公司和万和集团有限公司结束了十余年的恶性竞争,以标准为媒介,推出了“冷凝式燃气热水器”这一世界领先的国内区域性联盟标准,对规范行业竞争秩序、树立“顺德标准”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3.2共享企业间资源,分散技术研发与标准运作风险

交易费用理论认为,组织间关系是相对于市场或层级组织的另一种选择,能够有效地克服市场或者科层组织的不足,而技术联盟正是一种组织间形式,或者说是网络组织,能够有效地避免市场或科层组织存在的问题。在产业集群中,由于资金和技术条件限制,企业单独进行技术研发要冒较大风险,一旦研究失败,企业不仅需承担巨额的沉没成本,而且使已形成的技术能力和人力资本变得毫无价值。尤其是对技术标准进行市场推广时,需要更多的资源和能力。战略联盟作为企业间的网络化系统,其最大着眼点是在经营活动中积极地利用外部规模经济。当企业不能充分利用已积累的经验、技术和人才,或者缺乏这些资源时,可以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实现企业间资源共享,相互弥补资源的不足。多个企业在技术创新全过程或某些环节共同投入,共同管理,共同分享技术成果,有利于缩短创新周期,提高研发成功率,降低开发成本,从而降低创新风险。一直到后来标准的市场推广,辅助产品的配套开发,都需要相关企业的支持与合作。因此,为了分散产业标准竞争中的巨大风险,企业有动机发起或加入共同标准联盟。3.3争夺标准主导地位,打造事实标准

在产业集群内外,产品差异化的存在势必产生不同的技术标准。一个优势企业要想把自己的标准打造成为被市场认可的主导标准或事实标准,必须通过组建技术标准联盟来实现。20世纪70年代关于产业创新的研究产生了主导设计理论。Utterback和Abernathy(1975)首先提出:主导设计是由以前独立的技术变异所引发的多项技术创新整合而成的新产品(或特征集),它为某个产品类别建立了居于主导地位的单一技术轨道,其他技术轨道则遭到市场的排斥,其结果改变了企业和产业内的创新和竞争状况。Anderson和Tushman(1990)对不同产业的研究表明,技术的生命周期主要经历技术的非连续性发展、竞争性或替代性技术不断涌现、主导设计方式的形成、设计方式递增积累等几个发展过程。主导设计的实质就是产业技术标准;一项技术取得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时才算取得了主导地位;在主导设计方式形成的阶段也就是技术标准竞争的阶段,不仅决定将由谁制订游戏规则,而且必须为后一阶段的递增积累打好基础。他们认为,形成主导设计的重要手段是构建技术标准联盟。

3.4利用网络效应取得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网络性。不管是有形的还是虚拟的,网络都具有一个基本的经济特征:连接到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已经连接到该网络的其他人的数量,称为网络效应、网络外部性或需求方规模经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连接到一个较大的网络优于一个较小的网络。由于网络外部性,产品的成本和价值可能取决于其他已经使用或者装备和构成网络的用户的数量。这一规律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产业体现得特别明显。何亢川和吴能全(2006)总结了在网络经济中要赢得标准竞争需要掌握的七种关键资产:对用户基数的控制;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先发优势;生产能力;互补产品的力量;品牌和声誉。企业参与技术标准联盟可以获得如下优势:首先,通过组建技术标准联盟,拥有核心技术的多个企业拿出自己的专利技术,实施“专利联营”,这样可以获取单项专利技术运营不可比拟的垄断利润。其次,标准竞争可以通过建立顾客偏好、规模经济和学习曲线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创造“先动者”优势。臧旭恒和邢宏建(2007)认为,同时进入的网络技术标准竞争更有利于较为先进的技术。而在先后进入的技术标准竞争中,在位技术依靠其安装基础经常可以将新技术锁出市场,并将消费者锁定于在位技术。最后,网络效应可以形成技术的扩散效应,加快其用户基础的建设,防止技术不兼容的厂商趁此开拓自己的“安装基地”,创造较高的市场需求。网络的正反馈机制将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在最极端的形式中,正反馈可以创造赢家通吃的市场,即单个公司或技术击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

综上所述,技术标准联盟是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产业集聚的高级形式。产业集群为技术标准联盟提供了基本条件。产业集群条件下构建技术标准联盟的首要动机是建立竞争秩序,其次才是资源共享,争夺标准主导地位及利用网络效应获得竞争优势。

[论文关键词]产业集群技术标准联盟技术标准网络效应

[论文摘要]技术标准联盟是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产业集聚的高级形式。产业集群与技术标准联盟实质上都是中间体组织,二者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产业集群产生技术标准联盟的动因主要包括四方面:在产业集群内外建立最佳的竞争秩序;共享企业间资源,分散技术研发与标准运作风险;争夺标准主导地位,打造事实标准;利用网络效应获取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王旭辉.产业集群各学派的特点与最新研究动态[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3.

[2]陈文华.产业集群治理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28.

[3]张聪群.产业集群互动机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