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历程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划走向市场 • 基础建投资虽然仍以国家投资为主,但企业自
筹、国内贷款和利用外资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
19
经济转轨时期
• 经济增长情况 • 经济增长从过度依赖投资开始转向重视消费
,通过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增加职工 工资、发放价格补贴以及压缩基建投资规模 、扩大非生产性积累等途径,来调整积累和消 费之间的比例关系。 • 最终消费支出的平均增速为10%,资本积累的 平均增速为8.9%,较计划经济时期,最终消费 高出512个百分点,资本积累低314个百分点, 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16
经济转轨时期
•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越来 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邓小平提出“社 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打破长 期以来认为“市场经济为资本主义所独有” 的僵化观念,为在中国搞市场经济开辟了通 道。
•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 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来,并提出了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标志 着我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过渡的历史过程。
4
概述
• 再根据各时期的经济体制、市场主体、资源配置方式 、经济增长、主导产业等、经济结构、经济改革,存 在的问题等方面具体分析每一个经济发展阶段。
5
计划经济时期
• 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这种体 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 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
• 计划经济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 所有。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政治经济学 郭欢31403004 欧孝双31403005
1
整体 概述
一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二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 叙述内容
三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2
概述
• 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探索中走过了60年,历经计划经济体 制、转轨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具有时代特 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14
计划经济时期
• 主要成就 • 计划经济的优点是可以集中社会重要资源搞
经济建设,比如“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 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的实现,既是计划经济 体制完成的标志,也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重大 建设成就。
15
计划经济时期
• 存在问题 • 资源流向的指令刚性导致配置效率的下降,
使得大量的资源都被按照政府意愿配置,资 源的利用结构极不合理,企业没有自主权, 缺乏竞争,缺乏活力,效率低下,产品质量 差,整个经济没有了创造力。
根据单个劳动者的贡献大小决定其分配数额 ,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却 不劳动者不得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民之间 进行分配。 • 这种分配方式容易导致苦乐不均,劳动者积 极性下降,搭便车行为普遍化。
11
wk.baidu.com
计划经济时期
• 经济结构 • 呈现明显的城乡分化和二元结构。 • 政府投资和资源配置等优先保证城市和重工
17
经济转轨时期
• 市场主体 • 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成为市场主体 • 从以前的单一公有制,逐步过渡到以公有制为
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 。在经济总量中,虽然公有制经济仍占主体地 位,但比重有所下降,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开 始上升。
18
经济转轨时期
• 资源分配方式 • 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成为市场主体逐步由计
均值为84.5%,地方和企业的投资仅占15.5% 。(5中国统计年鉴1981.6)
8
计划经济时期
• 经济增长情况 • 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高积累率,通过不断追加
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的。 • 1953--1978年,我国的积累率从23.1%上升
到36.5%,消费率从76.9%下降到63.5%。经 济增长呈现出 高积累、低消费的特征,国民 经济的快速工业化是以抑制消费为代价的。 1957--1978年间,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在 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分别为49%和31%,技术进 步的贡献只占20%。外延性要素投入的贡献 占80%,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粗放型、 外延型特征。
6
计划经济时期
• 市场主体:公有制经济 • 到1978年,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
企业占77.6%,集体经济占22.4%,其他经济成 分基本为零。
7
计划经济时期
• 资源配置方式:通过计划手段配置资源 • 计划对资源的配置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是对生产资料的集中计划管理; • 二是价格集中管理; • 三是基本建设绝大部分由中央统一管理。 • 1950--1978年,国家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
•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构成要素——经济体制 、市场主体、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增长、主导产业等 都在不断变化。
3
概述
• 首先,将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分为3个阶段 • 1.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
文本 • 2.转轨经济时期(1978--1992)
• 3.市场经济时期(1992--至今)
业发展,造成城市对农村的挤压,以及工业 对农业的抑止。农村和农业发展明显受到城 市和工业发展的压制,这种违背结构均衡的 发展战略,导致计划经济下的经济结构呈现 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
12
计划经济时期
• 经济改革:行政性分权,改革的重点是中央 政府向下属各级政府放权让利。
• 1956 年的中共八大提出进行"经济管理体制 改革"开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长征。
9
计划经济时期
• 产业发展 • 重工业为主,资金主要投向重工业领域。 • “三五”至“五五”时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
50%的份额投向了重工业。到1978年,重工 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高达56.9%,重工 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格局已经形成。(中国统计 年鉴1990.6)
10
计划经济时期
• 分配方式 • 采取按劳分配,这种分配方式的核心在于,
• 1957 年,中国政府根据中共八大一次会议 的决定,制定了以向各级地方政府放权让利 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方案,并从 1958年初开 始了"体制下放"。
13
计划经济时期
• 经济改革 • 由"体制下放"和农村的"人民公社化"所形成
的地方分权型的命令经济体制就成为毛泽东 在 1958 年发动的"大跃进"运动的制度基础 • 1958 年末,这种完全脱离实际的做法的消 极后果开始显现,生产下降、大批工商企业 出现亏损、生活必需品供应不足,经济陷入 严重困难。 1958~1976 年期间的多次"体 制下放"无一例外地以造成混乱和随后重新 集中告终。
筹、国内贷款和利用外资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
19
经济转轨时期
• 经济增长情况 • 经济增长从过度依赖投资开始转向重视消费
,通过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增加职工 工资、发放价格补贴以及压缩基建投资规模 、扩大非生产性积累等途径,来调整积累和消 费之间的比例关系。 • 最终消费支出的平均增速为10%,资本积累的 平均增速为8.9%,较计划经济时期,最终消费 高出512个百分点,资本积累低314个百分点, 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16
经济转轨时期
•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越来 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邓小平提出“社 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打破长 期以来认为“市场经济为资本主义所独有” 的僵化观念,为在中国搞市场经济开辟了通 道。
•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 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来,并提出了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标志 着我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过渡的历史过程。
4
概述
• 再根据各时期的经济体制、市场主体、资源配置方式 、经济增长、主导产业等、经济结构、经济改革,存 在的问题等方面具体分析每一个经济发展阶段。
5
计划经济时期
• 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这种体 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 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
• 计划经济的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 所有。
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政治经济学 郭欢31403004 欧孝双31403005
1
整体 概述
一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二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 叙述内容
三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2
概述
• 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探索中走过了60年,历经计划经济体 制、转轨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具有时代特 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14
计划经济时期
• 主要成就 • 计划经济的优点是可以集中社会重要资源搞
经济建设,比如“一五”计划期间优先发展 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的实现,既是计划经济 体制完成的标志,也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重大 建设成就。
15
计划经济时期
• 存在问题 • 资源流向的指令刚性导致配置效率的下降,
使得大量的资源都被按照政府意愿配置,资 源的利用结构极不合理,企业没有自主权, 缺乏竞争,缺乏活力,效率低下,产品质量 差,整个经济没有了创造力。
根据单个劳动者的贡献大小决定其分配数额 ,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却 不劳动者不得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公民之间 进行分配。 • 这种分配方式容易导致苦乐不均,劳动者积 极性下降,搭便车行为普遍化。
11
wk.baidu.com
计划经济时期
• 经济结构 • 呈现明显的城乡分化和二元结构。 • 政府投资和资源配置等优先保证城市和重工
17
经济转轨时期
• 市场主体 • 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成为市场主体 • 从以前的单一公有制,逐步过渡到以公有制为
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 。在经济总量中,虽然公有制经济仍占主体地 位,但比重有所下降,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开 始上升。
18
经济转轨时期
• 资源分配方式 • 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成为市场主体逐步由计
均值为84.5%,地方和企业的投资仅占15.5% 。(5中国统计年鉴1981.6)
8
计划经济时期
• 经济增长情况 • 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高积累率,通过不断追加
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的。 • 1953--1978年,我国的积累率从23.1%上升
到36.5%,消费率从76.9%下降到63.5%。经 济增长呈现出 高积累、低消费的特征,国民 经济的快速工业化是以抑制消费为代价的。 1957--1978年间,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在 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分别为49%和31%,技术进 步的贡献只占20%。外延性要素投入的贡献 占80%,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出明显的粗放型、 外延型特征。
6
计划经济时期
• 市场主体:公有制经济 • 到1978年,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
企业占77.6%,集体经济占22.4%,其他经济成 分基本为零。
7
计划经济时期
• 资源配置方式:通过计划手段配置资源 • 计划对资源的配置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是对生产资料的集中计划管理; • 二是价格集中管理; • 三是基本建设绝大部分由中央统一管理。 • 1950--1978年,国家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
•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构成要素——经济体制 、市场主体、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增长、主导产业等 都在不断变化。
3
概述
• 首先,将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分为3个阶段 • 1.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
文本 • 2.转轨经济时期(1978--1992)
• 3.市场经济时期(1992--至今)
业发展,造成城市对农村的挤压,以及工业 对农业的抑止。农村和农业发展明显受到城 市和工业发展的压制,这种违背结构均衡的 发展战略,导致计划经济下的经济结构呈现 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
12
计划经济时期
• 经济改革:行政性分权,改革的重点是中央 政府向下属各级政府放权让利。
• 1956 年的中共八大提出进行"经济管理体制 改革"开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长征。
9
计划经济时期
• 产业发展 • 重工业为主,资金主要投向重工业领域。 • “三五”至“五五”时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
50%的份额投向了重工业。到1978年,重工 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高达56.9%,重工 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格局已经形成。(中国统计 年鉴1990.6)
10
计划经济时期
• 分配方式 • 采取按劳分配,这种分配方式的核心在于,
• 1957 年,中国政府根据中共八大一次会议 的决定,制定了以向各级地方政府放权让利 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方案,并从 1958年初开 始了"体制下放"。
13
计划经济时期
• 经济改革 • 由"体制下放"和农村的"人民公社化"所形成
的地方分权型的命令经济体制就成为毛泽东 在 1958 年发动的"大跃进"运动的制度基础 • 1958 年末,这种完全脱离实际的做法的消 极后果开始显现,生产下降、大批工商企业 出现亏损、生活必需品供应不足,经济陷入 严重困难。 1958~1976 年期间的多次"体 制下放"无一例外地以造成混乱和随后重新 集中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