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小说中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的《受戒》是一篇以佛教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通过叙述一位小和尚受戒的过程和他与禅师的对话,展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思考。
本文将从描写细腻、寓意深刻和情感真挚三个方面对《受戒》的审美追求进行分析。
汪曾祺在《受戒》中展现了高超的描写技巧,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小和尚受戒过程中的内心变化。
文章以细微的动作和细节入手,如小和尚坐在禅师前,双手合十,一声不响地等待,这一动作凝聚了小和尚对受戒的虔诚和敬畏之情。
作者还描绘了禅师牵起小和尚的手,慢慢地走向受戒地点的场景,通过这个动作,读者能够感受到小和尚内心的紧张和充满期待的情绪。
通过细腻的描写,汪曾祺将小和尚受戒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
在《受戒》中,汪曾祺通过小和尚和禅师的对话,传递了深刻的寓意。
禅师告诉小和尚:“寺中金宝,外边狗屎”,这句话表达了禅师对世俗名利的鄙视和对内心追求的鼓励。
小和尚通过禅师的教诲,逐渐认识到自己修行的目的不在于寻求外在的名利,而在于内心的净化和升华。
通过这个寓意,汪曾祺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虚荣和功利的批判,呼吁读者追求内心的真善美。
汪曾祺在《受戒》中展现了作者真挚的情感。
小和尚被受戒后的兴奋和喜悦所感染,他紧紧地握住禅师的手,热泪盈眶,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而禅师则温和地拍了拍小和尚的肩膀,表示对他的鼓励和祝福。
通过这些情感的表达,汪曾祺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小和尚的关怀和对美善事物的推崇。
这种真挚的情感与美的追求相结合,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汪曾祺的《受戒》通过精心的描写、寓意深刻和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
通过对小和尚受戒的过程和他与禅师的对话的叙述,汪曾祺传递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对内心追求的呼唤,唤醒了读者的内心共鸣和对美的感悟。
这种审美追求,不仅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而且对人们修身养性、追求真善美的生活方式提出了启示。
从《受戒》看汪曾棋的审美理想
从《受戒》看汪曾棋的审美理想汪曾棋是中国当代知名的艺术评论家和美学家,他对中国现代艺术史、文化理论和美学思想等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著作《受戒》中,汪曾棋在审美理想方面提出了一些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从《受戒》可以看出,汪曾棋的审美理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汪曾棋强调创造性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艺术创造的心理基础是创造性思维”,只有通过不断跳脱传统模式、打破常规思维,才能产生新的艺术形态和艺术内容。
汪曾棋在《受戒》中写道:“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非常不同寻常的思维方式,它总是超越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从而创造出崭新的事物。
”因此,他呼吁艺术家在创作中要具有自主性,不断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以创造不同寻常的东西。
第二,汪曾棋认为,艺术是一种语言,有着自己特有的语言规律和语法结构。
他强调了艺术的符号化特性,即艺术作品由各种符号来构成,这些符号通过艺术家的观念和感受进行了具体化,最后呈现在观众面前。
汪曾棋在《受戒》中指出:“艺术是系统的语言形式,它是通过符号、声音、色彩、形式、空间等多元元素来传达信息的。
”因此,要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首先要理解它的符号和语言规律,把它们串联成一个整体。
第三,汪曾棋对于“中国性”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别,都是文化的延续和演进。
因此,在处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时,要与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在《受戒》中,汪曾棋这样写道:“作为现代人,我们在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后重新提取了自己民族文化的精华,并将其更理性、更现代化地表达。
”因此,汪曾棋强调,在传承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使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第四,汪曾棋认为,艺术是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不应当成为少数人的特权。
他认为,艺术家应当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要在自己的艺术中传递正能量,为社会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在《受戒》中,他写道:“艺术是以人为本的,也是面向人类全体的。
汪曾祺散文中的审美趣味与文化追求
汪曾祺散文中的审美趣味与文化追求汪曾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其散文作品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赞誉。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趣味,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对汪曾祺散文进行探讨。
一、审美趣味汪曾祺的散文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趣味,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作品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
在《故乡的钟声》一文中,他描述了自己在乡村的童年生活,通过对乡村景观和家乡情感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美丽而宁静的世界,唤起读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此外,在他的作品中,他的散文语言简洁而富有节奏感,行文流畅自然。
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例如,在《南方有嘉木》一文中,他以敏锐的观察力描绘了南方的嘉木,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美丽。
二、文化追求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中还融入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追求。
他在作品中不仅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诠释和探索。
在《儿时的铜漏》一文中,他回忆起自己儿时的故事,通过对铜漏的描写,他探讨了时间和生命的语言,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此外,在他的作品中,他还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思考和发掘。
他通过对民间传说和传统节日的描写,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例如,在《八月十五的月亮》一文中,他描绘了中秋节的景象,通过对中秋节文化的回忆与追忆,向读者传递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中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追求相辅相成,相互交融。
他通过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思考,创作出了一系列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给人以美感和思考的空间。
综上所述,汪曾祺散文作品中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求。
他的作品以其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
同时,他还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回忆与追忆,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汪曾祺的散文作品对于我们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汪曾祺散文集的生活哲学
汪曾祺散文集的生活哲学汪曾祺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散文作品流传广泛,被称为“散文大师”。
他的作品不仅描写了生活的琐碎和细节,更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学。
本文将从汪曾祺的散文作品中提炼出一些重要的生活哲学思考。
一、对人生的洞察汪曾祺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和独到见解。
他善于通过描写细小的生活片段,折射出人生的真谛。
比如他在《再看照片》这篇散文中写道:“爱,经过时间的洗礼,砾石般抵来,又退了。
”他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爱情的脆弱,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人生的变幻无常。
二、对生活的细腻触摸汪曾祺的散文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细节的触摸和感悟。
他能够看到日常生活中细微而普通的事物,从中获得灵感和启迪。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他对乡村生活的描摹,对农民的赞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汪曾祺在《农村采访逐句记录》中写道:“生活所发生的事儿无论大小,也都可以成为一个佳话。
”这句话透露了汪曾祺对生活本身的热爱和对日常琐碎事物的重视,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三、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自然是汪曾祺作品中重要的元素之一,他对大自然怀着敬畏之情。
他善于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现生命的美好和脆弱。
在《雪山》一文中,他写道:“楚楚可怜的花朵,还没有经过一场风雪的洗礼,看上去是甜美的,等候着一起过年。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大自然中的美丽与无情,让人对生命的脆弱和美好有更深的体会。
四、对人性的思考汪曾祺的作品中深入展现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剖析。
他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进行塑造,从而传达出对人性弱点和迷茫的思考。
比如在《上海世博会现代农民杂志上的一则广告》中,他以一种嬉笑怒骂的方式,对当代人追求物质的盲目和浮躁进行了讽刺。
通过这样的描绘,汪曾祺引发了人们对于当代社会人性的思考,引发读者对于自身价值观的反思。
五、对当代社会的评论汪曾祺作品中的生活哲学也展现在对当代社会的评论上。
他善于对社会现象和矛盾进行透彻分析和思考。
在《窑洞里的火塘》一文中,他描述了城市居民对于农村家庭的情感依附,对于当代家庭价值观的批判。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受戒》是中国现代作家汪曾祺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一个佛教徒接受戒律的过程,展现了作者的审美追求。
本文将从题材、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浅析。
从题材上看,《受戒》描写了一个佛教徒接受戒律的过程。
整个故事基本上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小智准备受戒的内心世界以及接受戒律的仪式,展现了他对佛教的虔诚和浓厚的信仰。
作者还通过主人公与大师的对话,展示了佛教的智慧和教益。
这一题材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信仰事物的审美情趣和追求。
在叙事手法上,《受戒》采用了以主人公内心活动为主线,穿插对话和描述的叙事方式。
整篇小说通过主人公小智的思考和回忆,展现了他对接受戒律的内心挣扎和思考。
而在他与大师的对话中,通过互相追问和换位思考,大师对小智的引导和启示,读者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佛教智慧和教导的积极态度。
这种叙事方式既通过个人经历和思考展示了主题,又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过程,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感染力。
在语言风格上,《受戒》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力图达到“言简意赅”的审美追求。
作者运用大量的对话,使作品具有了生动的场景和自然的流动感。
作者还用大量的象征手法,如小智翻开《本愿经》,被书中的“墨脱”所迷惑,象征着他对戒律的迷惑和困惑,而后大师的指点使他茅塞顿开,洞悉了佛理佛义。
这种简约明快的语言风格不仅使作品更加贴近读者,也使读者更能深入领会到作者的审美追求。
汪曾祺的《受戒》通过佛教徒接受戒律的过程,展现了作者的审美追求。
从题材上看,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对待佛教的态度,呈现出他对信仰事物的审美情趣和追求。
在叙事手法上,通过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和与大师的对话,展示了他的成长与领悟。
在语言风格上,作者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使作品具有了深度和感染力。
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受戒》中作者的审美追求,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审美的鉴赏方式。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汪曾祺的《受戒》是一篇以佛教宗教仪式为背景的短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受戒过程的描写,探讨了人生的追求和审美观念。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富有的商人,他正在接受佛教的受戒仪式,希望通过皈依佛门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在受戒的过程中,主人公感受到了短暂的宁静和心灵的满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发现自己无法真正抛弃尘世的欲望,心中的烦躁和焦虑再次袭上心头。
从整个故事的构架来看,汪曾祺试图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受戒经历,表达出人们对于心灵的渴望和对于人生意义的追求。
主人公在受戒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宗教仪式,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宁静和安抚。
这种宁静并没有持久,主人公很快就重新陷入了纷繁复杂的尘世中。
在审美追求方面,小说中体现了苦乐并存的审美观。
在主人公受戒的过程中,他体验到了一种短暂的快乐和内心的解脱。
佛门教义中有一种观念叫做“无上乐”,指的是通过修行和悟道得到的无上的快乐。
主人公在受戒的过程中,虽然只是体验到了一点点的无上乐,但这让他对人生感到了一种希望和欢愉。
随着主人公重新回到世俗的生活中,他很快就发现无法逃脱尘世的琐碎和烦恼。
他重新沉浸在商业的竞争中,被追求物质财富和地位的欲望所束缚。
这个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于尘世的批判和对于人性的深思。
通过《受戒》这个故事,汪曾祺试图传递出一种对于人生意义和追求的思考。
他认为人类永远无法完全摆脱欲望和追逐,但又对于内心的平静和解脱有一种向往。
这种苦乐并存的审美观体现了汪曾祺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思考。
论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
论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汪曾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名垂青史的名字。
汪曾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和剧作家。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巧为人所称道。
他的小说在描写生活的平淡中,常常寓有奇崛之处,但这种奇崛却不是为了卖弄而存在,而是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哲学底蕴。
本文将详细阐述汪曾祺小说的精髓——寓奇崛于平淡。
一、寓意深刻,文化内涵丰富。
汪曾祺的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不仅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而且也涉及各个方面的人文社会现象。
例如,他的小说《围城》所描绘的社会现象表现出了当时城市中的腐败和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而他的小说《钟鼓楼》所描绘的正是春秋时期的史实,用寓言的方式来探讨君臣之间的道德关系。
汪曾祺的作品常以一个平凡的小人物为主角,通过他们的视角来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现象,让读者在平淡的故事中领悟到深刻的寓意和哲学道理。
二、情节曲折,寓意深刻汪曾祺的小说虽然平淡,但情节却多变曲折。
他可以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事件,展现出人们的矛盾与冲突,甚至可以反映出社会的问题和历史的局限性。
例如,他的小说《马桥词》所描写的就是一个经历多次转折后才被解决的农民遭受不公的故事。
这种情节的变化让读者在读完之后,对于故事中反映的事件和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内在品质。
三、语言简单,直观易懂汪曾祺的小说语言简单,直观易懂,曲折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不会给读者带来阅读的障碍。
他的小说中多用平易近人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片段,不时添加一些耳目一新的描写,使读者可以轻松地了解和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和道理。
他的小说中大量运用方言,把人物的语言真实地还原了出来。
这样的描述,不仅能让读者更好地领悟到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特点,同时也让人物之间的交流更耐人寻味,更质朴自然。
四、细节描写,意味深长汪曾祺的小说中,细节描写十分传神,甚至可以用意味深长来形容。
他能够在普通的场景中,描绘出很多简单而独特的细节,从而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神秘和诗意。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而闻名。
他的作品《受戒》是一部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小说,其审美追求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本文将从叙事手法、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等方面对《受戒》的审美追求进行浅析。
在叙事手法上,《受戒》展现了汪曾祺独特的审美追求。
小说以简洁明快的叙事风格,将古代僧人和现代人的故事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汪曾祺通过交错叙事的方式,将两个时代的故事融为一体,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审美情感。
他还巧妙运用回忆和幻想的手法,使故事更加丰富多彩,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
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展现了作者对古代与现代文化的深刻理解,更凸显了他对文学创作的独特审美追求。
在情感表达上,《受戒》体现了汪曾祺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关怀。
小说中虽然涉及了宗教信仰的话题,但作者更多地关注的是人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生活。
在描述古代僧人的故事时,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对于现代人物的刻画也同样细腻入微,展现了他们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和迷茫。
作者通过情感的渲染和表达,使整个故事充满了温情和人性的关怀,体现了他对文学审美追求的深刻理解。
在人物塑造上,《受戒》展现了汪曾祺对人物形象丰满与复合性的审美要求。
小说中,古代僧人和现代人物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他们的性格和命运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群像。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丰富性和复合性的刻画,展现了对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古代僧人身上透露出的古朴与深邃,现代人物身上流露出的现实与朴素,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卷。
这种对人物的细致塑造和丰满刻画,正体现了作者对文学审美追求的独特理解。
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
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大淖记事》和《受戒》都是汪曾祺先生优秀的短篇小说。
汪老先生的文章,语言如行云流水般潇洒自如,信马由缰,充满了平淡之美。
他的文体清新别样,文字中充满了传统的文化底蕴,带有鲜明的风俗画特征。
汪曾祺小说处处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人文主义及和谐氛围,他在小说中挖掘并赞扬人性美,突显健康人性,和谐人性。
个人觉得汪曾祺的文风很优美、淡雅,他的文章大多清新自然,采取民间化的叙事方式,为我们娓娓道来了类似江南乡下人的日常生活。
《大淖记事》和《受戒》这两篇小说正是其代表作品,充分体现了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汪曾祺的小说,往往在浓郁的乡土风俗画的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
他笔下的人物总是暗合传统的真善美,并在与假恶丑的对立中获得美的升华。
这是汪曾祺文化小说创作的基本审美态度和道德尺度。
汪曾祺不重人物性格,而重氛围渲染,以玄远清丽的真淳飘逸之气,表现健全的人性和健康的美。
温软的水,朦胧的`月,摇曳的云影,迷人的沙洲,感应着明海小和尚、小英子、巧云、十一子们细微神秘的心灵震颤;那混沌的爱,迷离的情,则展示了生命的腾踊,美的精魂的跃动。
汪曾祺纤笔一枝,将人的自然情欲写得如此美绝人寰,一尘不染。
作者既重视小说创作的潜移默化的认识作用,同时又欣赏和玩味顺乎自然、超脱功利的人生境界,这使他的小说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雾霭,释放出一种多义的主题内涵。
他的小说就像是一幅清新淡泊、意蕴高远、韵味无穷的水乡泽国风俗画,在《受戒》结尾处那充满着生活情越的水荡景色描绘那样楚楚动人,犹如一幅美丽的画画恒久地定格在读者的视觉之中。
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优美,有散文化的趋势。
他自己说;“我不善于讲故事,也不喜欢太象小说的小说,即故事性很强的小说。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受戒》是汪曾祺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寺庙中一个居住着一个受戒僧的故事,探讨了宗教信仰与人性的关系,并体现出作者追求和倡导的审美理念。
汪曾祺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追求。
在小说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色,在人物描写中也展示了深厚的情感和细腻的心理描写。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带给读者强烈的感官冲击和美的享受,体现出他对于美的追求和表达。
作者对月亮的描绘:“那月亮现在千山万水,人说它离人很远,我不这么觉得,这是天地凑合起来的一种美。
”(《受戒》),表达了他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美的观照。
在《受戒》中,汪曾祺通过对宗教信仰和人性的思考与探讨,体现了他对宗教美的追求。
小说中的受戒僧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他对佛教有着深厚的理解与追求,积极参与寺庙的宗教活动。
作者通过对受戒僧的描写,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的敬畏和追求,批判了世俗的功利观念和物欲横流的社会现象。
他也思考了宗教信仰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以及人对于宗教信仰的态度和价值。
这种对宗教信仰的思考和追求,体现了汪曾祺对美的探究和追求。
汪曾祺通过对寺庙和僧侣的生活状态的揭示,体现了他对道德伦理美的追求。
在小说中,作者描绘了寺庙中僧人默默无闻的生活,他们冥思苦想、努力修行,过着简朴无欲的生活。
作者通过对僧人日常生活的描绘,探讨了道德和伦理美的价值,并呼吁人们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内心的净化。
他通过对比寺庙中僧侣与外界世俗生活的反差,批判了功利主义和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提出了追求道德美的思考。
通过对《受戒》的分析,可以看出,汪曾祺在这篇小说中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追求,包括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宗教信仰的追求以及对道德伦理美的探讨。
他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使读者对美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信仰、美和情感的思考与反思。
这种审美追求体现了作者对人生、艺术和精神境界的独特追求,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汪曾祺小说艺术特点
汪曾祺小说的审美特征1.浓郁的抒情色彩2.原生状态下的民俗风情画卷3.工笔画般的表达方式。
4.清水出芙蓉的语言。
一、汪曾祺的文化小说汪曾祺的文化小说,往往在浓郁的乡土风俗画的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
他笔下的人物总是暗合传统的真善美,并在与假恶丑的对立中获得美的升华。
同时,老庄的那种超凡脱俗、回归自然的哲学意念又成为他笔下人物无力反抗黑暗现实,在痛苦中寻求精神解脱的思想手段。
这成为汪曾祺文化小说创作的基本审美态度和道德尺度。
作者既重视小说创作的潜移默化的认识作用,同时又欣赏和玩昧顺乎自然、超脱功利的人生境界。
这种"入世"和"出世"的相反相成的审美态度,使他的小说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雾霭,释放出一种多义的主题内涵。
这其中分明浸润着作家对人生和社会的更深刻的认识。
《受戒》和《大淖纪事》等作品看似有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实则正是作者对于健康人性的呼唤与追求,是合乎人们传统美德的理想规范的。
二、汪曾祺的小说的特色汪曾祺的小说之所以吸引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读者长期在一种传统单调的情节性的小说模式中进行惯性的阅读,而乍的将这种淡化情节的小说展现在人们面前,铺开一幅幅清新淡泊、意蕴高远、韵味无穷的水乡泽国风俗画,况且是运用平和恬静的散文、随笔的笔调,向读者娓娓地叙说着一个个优美动人的小故事,汪曾祺的小说同时兼具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小说中的语言和氛围都充满着富有画意的描绘,都造成了一种诗的韵味。
它们与人物的诗意相契合,为形成整个小说的总体诗境作了恰到好处的渲染和铺陈。
从总体风格的角度考察,汪曾祺的小说强烈地传达出了一种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
汪曾祺的小说语言亦是别具一格的,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神,是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
作者善用口语叙述.但连续起来阅读却韵味十足。
他擅长于用短句,往往两三字一句,既简洁又生动。
其人物对话的描写也往往采用短句,极富有诗的含蕴。
汪曾祺小说的审美特征
汪曾祺小说的审美特征1.浓郁的抒情色彩汪曾祺在他的《晚翠文谈》中曾说“作品的主题,作者的思想,在一个作品里必须具体化为对所写人物的的抒情气质也日渐成熟。
作为作家个人气质的折射,抒情在作品中表现的相当充分。
这首先表现在作家主观情感的流露,汪曾祺作品往往具有小说情节的淡化倾向。
随着情节因素的渐次消失,诸多的非情节因素(如风土人情、社会背景)涌入小说,抒情功能便附着在这些非情节因素上发挥作用。
其实作家精心描绘的水乡风俗,更多的成为一种渗透着抒情韵味的氛围,为小说中即将发生的缠绵绯恻的爱情故事提供一个充满感情色彩的背景,它具有情感规定性,并带有触发、烘托和解释作用,它浸润着创作主体的情思,比起一般以叙事为主的小说中冷静、客观的环境介绍、背景刻划而言更具感人的魅力。
在创作中作家有意识地采用一种“过去时态”的写作,将绝大部分小说置于回忆笔调之中,这与小说抒情功能的需要有直接的关系。
作家曾说:“语言决定于作家的气质。
”作家的抒情气质对其作品的风格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最明显地迹象莫过于其小说语言的“诗化”倾向。
汪曾祺笔下的人物大多带有创作主体的鲜明烙印,因而体现出独特的抒情气质。
他笔下挣扎于生活重负之下的主人公在单调枯寂的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对美的敏感与热爱,对诗意的浪漫主义的生活的渴望,甚至敢于为此冲破世俗的规范。
在他的小说里,不仅知识分子懂得在笔墨山水,梅兰竹菊之间寻找生活的情趣,便是那贩夫走卒也多有艺术爱好.这些凡夫俗子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却依然在忙碌奔波之余寻找着美,酿造着诗意。
2.原生状态下的民俗风情画卷汪曾祺小说创作不仅在取材上具有明显的民间地域性特点,而且所描写的对象大多是民间的市井人物。
对这些平凡普通的市井人物,作者往往能拨开压在他们身上的层层阴云,发掘蕴藏在他们内心的美质和情操,张扬他们生活中的美和欢乐,使他们在各自微贱庸常的营生中以出色的劳动创造出了一种美的境界。
因而以往的评论中,常把汪曾祺的这种描写称之为“风俗画”。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深入生活的细腻描写而著称。
其中《受戒》是他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对一个人生轨迹的追溯,展示了作者对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冲突和对幸福的审美追求。
本文将从叙事关系、意象符号和人物形象等角度来分析《受戒》的审美追求。
汪曾祺运用了复杂的叙事关系来展示他对幸福的审美追求。
小说主要通过叙述主人公受戒前后的生活情景来体现。
受戒前,主人公是一个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小的年轻人,他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受到封建礼教束缚的父亲坚决要求他受戒,这使他备受纠结。
在受戒后,主人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必须遵守更多的规矩和束缚,忍受各种压力和痛苦。
通过对受戒前后主人公生活情景的对比,汪曾祺表达了他对于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冲突和对幸福的思考和追求。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在意象符号方面,汪曾祺巧妙地运用了一些意象符号来呼应他对幸福的审美追求。
譬如,小说中的大自然被描绘成丰富多彩的景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作者以美丽的自然景观来对比主人公受戒后的生活,暗示了他对于自由和幸福的向往。
而主人公受戒后的压抑生活,则通过压抑的呼吸、令人窒息的烟味等意象来表现。
这些意象暗示了传统文化对于个体自由发展的限制和幸福的渴望。
通过意象的使用,汪曾祺成功地传达了他对于幸福的审美追求。
汪曾祺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绘,进一步展示了对幸福的审美追求。
主人公作为传统与现实的交汇点,他将自由自在的生活与传统封建礼教之间进行了抉择。
虽然他选择了受戒,但他对于自由和幸福的向往从未消失。
这种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得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活和立体。
而主人公的父亲则代表了传统礼教的权威和压力,他对主人公保持了一种强烈的控制欲。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汪曾祺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冲突和对幸福的渴望。
《受戒》通过复杂的叙事关系,巧妙的意象符号和深入的人物形象展示了汪曾祺对幸福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情节丰富,语言简练,深受读者喜爱。
短篇小说《受戒》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将从审美追求的角度对该作品进行浅析。
《受戒》讲述了一个年轻和尚在僧院中的生活。
整个故事以一天的时间为线索,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和内心矛盾来展现出作者的审美追求。
汪曾祺在《受戒》中追求的审美是生活的真实与自然。
故事以和尚这个特殊的角色为主线,通过对他日常生活琐事的细致描写,展现了真实而丰富的生活场景。
主人公在早起打坐、洗漱、吃饭等过程中,细节丰富而真实地展示了僧院中的生活状态。
而且,作者用简练的语言,将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细节传达出来,使读者感受到了和尚真实而自然的生活状态。
汪曾祺追求的审美是人性的矛盾与探索。
在《受戒》中,年轻和尚将自己封闭在僧院中,过着清净的生活,但内心却充满了矛盾。
他反复思考离开僧院的问题,对于尘世的种种诱惑和欲望也产生了向往。
这种对于人性矛盾的描写,使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内心体验,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生活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汪曾祺追求的审美是对时空的关注与思考。
整个故事以一天的时间为限,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的描写,作者展示了不同时空下的生活场景与人物形象。
从清晨的打坐,到白天的劳作,再到晚上的沉思,每个时间段都有不同的景象和心理状态。
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使读者对时空的反思更加深入,在忙碌与静谧、虚无与真实等对立的语境中,探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汪曾祺追求的审美是语言的简练与准确。
整个故事中,作者运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将复杂的内心状况和生活场景传达给读者。
他避免了繁琐的修辞和华丽的辞藻,在平实的语言中展示了人物的情感与思想。
这种简约的语言风格,使作品更富有力量和感染力,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受戒》是汪曾祺的一部代表作品,通过对一个年轻和尚生活状况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真实生活、人性矛盾、时空关注和简练语言的审美追求。
通过这种追求,汪曾祺成功地打动了读者的内心,引发了人们对生活意义与价值的深入思考。
论汪曾祺小说审美意识的表现
论汪曾祺小说审美意识的表现汪曾祺的文学作品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具体表现在他为文无法、自由散漫的散文体结构中,其散文体结构模糊了人物和情节,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审美想象空间,审美意识还表现在其丰富多样的小说意境里,潜藏着宁静含蓄的水乡意境和和谐明丽的风俗意境,使汪曾祺的小说含蓄蕴藉、独具特色。
总之,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识不仅使汪曾祺的小说温暖明丽,也激发了人们对美的感受,将温情和美还原到现实生活之中。
一、结构特征:散文化纵观汪曾祺的小说,读者可以发现其小说在结构上的独特之处——结构松散,运笔行云流水。
这种独特的小说结构,被学界称为散文式结构。
通俗来讲,可以把散文式结构的小说比作一条潺潺流动的有生命力的溪水,当溪水流经高山湖海之时,若遇见什么有趣的风物,便随势停下来,玩赏之后再度出发,但溪水的最终归途是大海,旅途中的停顿不妨碍其目的的达成,但若是缺少了这些停顿,旅途又未免显得单调苍白。
这种“信马由缰,为文无法”的非情节化的散文式文体让汪曾祺的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结构的弊端,不再追求刻板的因果线索和线性的时间关系,而是选择表达自我的真性情和追求淳朴自然的人性之美。
这正如汪曾祺自己所说,他宁愿短篇小说的结构像诗歌、散文、戏曲,甚至什么也不像,也好过那种标准板正的传统小说。
散文式的结构虽然模糊了故事情节的因果时序,但是给予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天地,读者通过对文本内在逻辑层次的深度挖掘与梳理,让小说的情节在作者苦心经营的“随便”之笔中被描摹得更加清晰。
例如在《大淖记事》中,开篇只写“这地方的地名很奇怪,叫做大淖”,不解释来源,也不阐明出处,虚化背景后,便另起一段,“淖,是一片大水”。
接下来便极力描摹大淖的风貌。
大淖有长满茅草和芦荻的沙洲;沙洲的四时四景;绿柳丛里的“鸡鸭炕房”;沙洲东面的浆坊劳作……每一幅景象都可以拆开,单独存在,在给予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的同时,美丽的景色和奇特的风俗又营造出抒情、明朗的氛围,奠定了小说清新自然的叙事基调。
从《受戒》看汪曾棋的审美理想
从《受戒》看汪曾棋的审美理想《受戒》是汪曾棋的一篇小说,通过对叙事者和受者的对话,探讨了审美理想的主题。
它在透露汪曾棋的审美理想时,首先揭示了他对逆境的态度,其次突出了他对美的敏感与追求,最后体现了他对艺术创作的理解和对人性的思考。
从汪曾棋在小说中所扮演的叙事者角色来看,他以一种淡然和从容的态度面对逆境。
在受戒仪式的前夜,受者十分忧伤,觉得自己人生前途毫无希望。
而叙事者则从另一个角度告诉受者,困难和痛苦其实是人生的一部分,只有通过承受和面对它们,人才能真正成长。
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体现了汪曾棋的审美理想,他认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和生活是需要面对和克服困难的。
在小说中,汪曾棋通过对美的描绘和追求,展现了他的审美理想。
在描述受戒仪式的场景时,叙事者凭借自己细腻的观察力和敏锐的艺术感觉,把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描绘得别具一格。
他用简洁而精准的语言,传达了美的感受和享受,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对美的敏感和追求。
汪曾棋还通过描写受者的情感起伏和内心体验,展现了他对美的理解。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来自内心的,是人们对自己身处的环境和时刻的感受和体验。
通过叙事者与受者的对话,汪曾棋在小说中对艺术创作和审美理想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他认为,艺术的创作需要借鉴和受到生活的启发,同时也需要艺术家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叙事者告诉受者,他在创作小说时会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和观察体验,让读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那些情感和体验。
这种对艺术创作的理解与追求体现了汪曾棋的审美理想,他认为艺术应该是真实和有血有肉的,而不只是冷冰冰的艺术形式。
汪曾棋在小说中还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思考。
通过叙事者与受者的对话,汪曾棋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人性是不能简单归纳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
叙事者告诉受者,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去探索和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美。
这种对人性的思考与理解体现了汪曾棋的审美理想,他认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和文学作品应该能够传达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是中国当代一位杰出的作家,他以精湛的辞章和独特的视角著称。
他的作品《受戒》是一部表现道家智慧与人性的小说,通过主人公陶五叔的经历展现了生命的追寻和境界的追求。
这部小说展露出了汪曾祺的独特的审美追求,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汪曾祺在《受戒》中展示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小说中的陶五叔是一个以自然为依托的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贯穿全书。
他喜欢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和宁静,将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
他的生活也与自然相连,他喜欢吃野菜、喝自制的糙米酒。
汪曾祺通过描写陶五叔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寄托,传递出一种简朴而纯粹的审美情感。
汪曾祺在《受戒》中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来展现人性和人生的深层次问题。
小说中,陶五叔经历了一系列的生活变故和心灵追求,他通过修行寻求心灵的安宁。
修行的过程就像是一场战斗,他不仅要面对外界的艰辛和挫折,同时也要面对内心的困惑和纠结。
他修行的目的并不是追求超越人类的境界,而是希望通过修行让自己更加接近真实和本真的自己。
这种修行的心境传递出了深远的人生哲理,体现了汪曾祺对人性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怀。
汪曾祺在《受戒》中展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小说中的陶五叔是一个信奉佛道两门的智者,他融会贯通佛、道两家的思想,在修行中体悟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哲学体系。
汪曾祺通过陶五叔这个角色的塑造,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复杂而又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态,呈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尊重。
通过对陶五叔修行心境和人生观的描写,汪曾祺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追求。
在语言表达方面,汪曾祺运用了独特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使整个小说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他的文字简练而又深邃,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和洞察。
他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和内心的变化。
整个小说仿佛一幅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不仅突出了汪曾祺的个人风格,也体现了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对文学的热爱。
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的审美特征及意义
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的审美特征及意义汪曾祺的小说着力表现人民大众的生活情趣、生活理想以及人情美和人性美的艺术主题。
他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和奇崛平淡、简洁明快、生动传神的语言,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意蕴,彰显独特的审美价值,其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散文化文体特点,对当代小说文体产生了重大影响。
意境,一般被认为是把社会生活中观察、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熔铸于所描写的生活图景之中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在汪曾祺的小说中,意境主要表现在气氛之中。
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风格特征首先就在于重气氛的营造而不刻意追求故事情节的曲折、完整。
他认为,在小说中只要写出了气氛,即使不写故事,没有情节,不直接写人物性格、心理,也可以在字里行间都浸透了人物,因为气氛即人物。
在气氛的营造中,汪曾祺更加钟情于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的描绘。
凡与人物有关的风俗,他从来不吝笔墨,大笔挥洒;凡与人物无关的风俗,不管多美,也依然决然地割舍,惜墨如金。
关于“小说的散文化”,学者杨义先生解释为:“乃是小说的自由化、随意化,它把小说的环境化淡,人物化虚、情节化少,而唯独把情绪化浓。
”小说“散文化”并不等于“好小说”。
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的有以下的特征:第一,散文化意境的营造。
在汪曾祺的笔下,生活都是以其本来面目和盘托出,写人物活动的场景,写民情、风俗,少有刻意的雕琢。
如在《鉴赏家》中,作者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色、香、味俱全的物产风俗四季图。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
棒打萝卜,摔在地上就裂开了。
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密桃。
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
端午前后,枇杷。
夏天卖瓜。
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
第二,原生状态下的民俗风情画卷。
汪曾祺的小说妙就妙在艺术化地处理各种插入成分,这种顺其自然的随笔文体表面上看起来不像小说,这些插入成分有机地完成了叙事功能,从而赋予作品一种自然恬淡的境界,营造了一个洋溢着浓郁地地域风情的艺术世界,舒朗质朴、清雅温馨。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
浅析汪曾祺《受戒》的审美追求汪曾祺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现代作家,他的作品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以及东西方的审美精神,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追求。
其中一部代表作品《受戒》,即展现了他对审美的追求与表达。
《受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非常珍贵的作品,它呈现出了汪曾祺独特的审美追求。
在小说中,汪曾祺通过对人物性格、情感表达、情节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精心设计,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审美的追求。
汪曾祺在《受戒》中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体现了他对审美的独特追求。
作品中的主人公苏小妹性格开朗、豁达,善良、乐观,对待生活中的种种困难都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她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受世俗的诱惑和束缚。
而另一位主人公柳母则是性格刚烈、坚毅,她对待生活中的种种挫折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意志面对。
通过对这两位主人公性格的塑造,汪曾祺展现了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审美关怀,他试图表现人性的美好与坚韧。
汪曾祺在《受戒》中对情感表达的处理,也体现了他对审美的追求。
小说中蕴含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情感温度,作者对苏小妹的毅然决然选择和柳母的坚强爱情进行了感人的写照。
他透过故事中的细节展现出了对情感世界的敏感和细腻的把握,从而展现出了他对人性和情感的高度审美追求。
在《受戒》中,汪曾祺的情节描写也是他审美追求的重要体现。
小说讲述了苏小妹和柳母在尼姑庵中的生活点滴,苏小妹在尼姑庵中与柳母的相遇和相知,感情的升华与蜕变。
故事情节虽然简单,却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表现方式,体现了对生活、对人性、对情感的审美关怀。
汪曾祺在《受戒》中对语言运用的处理也是他审美追求的重要表现。
他善于运用简练清新、富有韵味的语言,从而使整个故事充满了生活的细腻和情感的强烈。
通过语言的表达,汪曾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温情和情感风景的世界,展现了他对情感世界的审美关怀。
汪曾祺的《受戒》体现了他对审美的追求与表达。
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情感的表达、情节的描写和语言的运用等方面的精心设计,汪曾祺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审美的追求。
工作文档汪曾祺小说中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
汪曾祺小说中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读汪曾棋同志的小说,总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感受。
在那些单纯古朴的旧日人物身上,在那乡情浓酽的风俗气氛中,在写实的严谨与写意的空灵交织成的优美文字里,似乎隐慝着一种深厚的意蕴。
一种并无实体,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贯注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挚领着整体的美学风格,形成其基本格调的意蕴。
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魂儿”吧,我以为那该是沉入艺术境界之中的哲学意识。
是作者熔人生的丰富体验、对社会的自觉责任感与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于一炉,锻炼成的整体观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美态度。
这种整体的哲学意识及其审美态度,得以滋养的文化母体是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是经由五四思想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一再冲击,淘汰了封建性的糟粕,而沉聚的人民性民主性精华。
即使是作者早期写得很洋的作品,今天读来,也依然可以发现其中所积淀的传统文化。
作者近年创作中,“回到民族传统”的自觉努力,就使这种潜在的倾向,愈益明朗。
古典文化对他的影响,不仅是文学、美学的,首先是哲学的。
曾棋同志在谈到自己创作时曾明确指出:“我有一个很朴素的、古典的说法,就是写一个作品总要有益于世道人心”(见汪曾棋《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新疆文学》一九八三年第二期)。
这在他的创作中是显而易见的。
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还是传统的生活养育的劳动群众,凡赢得作者积极肯定的,都是具有传统道德风貌的人。
靳彝甫为了解救两个朋友的困苦,慷慨卖掉自己珍爱的田黄石(见《岁寒三友》);王淡人甘于清贫却急公好义(《故乡人——钩鱼的先生》);金大力公正厚道(《故乡人——金大力》),以及画家季民与果贩叶三生死不渝的友情(《鉴赏家》),都继承了传统的伦理思想中重义轻利的道德观念。
这种朴素的道德理想,也被作者用作为评价当代社会生活的审美尺度之一。
沈沅在政治的压力下,寂寞中却得到了正直的知识分子和工人们的温暖(《寂寞与温暖》);王大力舍身救列车,他的亲属由工人们自愿赡养着(《塞下人物记》);小王的苦恼,也得到了周围人们热心的帮助,尽管时代内容的变化,使同一尺度的审美评价,所达到的效果差异很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小说中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读汪曾棋同志的小说,总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感受。
在那些单纯古朴的旧日人物身上,在那乡情浓酽的风俗气氛中,在写实的严谨与写意的空灵交织成的优美文字里,似乎隐慝着一种深厚的意蕴。
一种并无实体,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贯注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挚领着整体的美学风格,形成其基本格调的意蕴。
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魂儿”吧,我以为那该是沉入艺术境界之中的哲学意识。
是作者熔人生的丰富体验、对社会的自觉责任感与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于一炉,锻炼成的整体观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美态度。
这种整体的哲学意识及其审美态度,得以滋养的文化母体是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是经由五四思想文化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一再冲击,淘汰了封建性的糟粕,而沉聚的人民性民主性精华。
即使是作者早期写得很洋的作品,今天读来,也依然可以发现其中所积淀的传统文化。
作者近年创作中,“回到民族传统”的自觉努力,就使这种潜在的倾向,愈益明朗。
古典文化对他的影响,不仅是文学、美学的,首先是哲学的。
曾棋同志在谈到自己创作时曾明确指出:“我有一个很朴素的、古典的说法,就是写一个作品总要有益于世道人心”(见汪曾棋《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新疆文学》一九八三年第二期)。
这在他的创作中是显而易见的。
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还是传统的生活养育的劳动群众,凡赢得作者积极肯定的,都是具有传统道德风貌的人。
靳彝甫为了解救两个朋友的困苦,慷慨卖掉自己珍爱的田黄石(见《岁寒三友》);王淡人甘于清贫却急公好义(《故乡人——钩鱼的先生》);金大力公正厚道(《故乡人——金大力》),以及画家季民与果贩叶三生死不渝的友情(《鉴赏家》),都继承了传统的伦理思想中重义轻利的道德观念。
这种朴素的道德理想,也被作者用作为评价当代社会生活的审美尺度之一。
沈沅在政治的压力下,寂寞中却得到了正直的知识分子和工人们的温暖(《寂寞与温暖》);王大力舍身救列车,他的亲属由工人们自愿赡养着(《塞下人物记》);小王的苦恼,也得到了周围人们热心的帮助,尽管时代内容的变化,使同一尺度的审美评价,所达到的效果差异很大。
但人与人之间在现实关系中的协调和近于伦理意识的感情慰藉,是作者在普通人的生活命运中,所努力发掘的诗意。
这显然是民族传统道德的延续。
至于高北溟耿介刚直的性格,他在困境中不失操守,宁可穷而不达也不肯苟合于污浊的世态,以及对师生情谊信念般的诚挚,都集中地概括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道德素质与精神风貌。
这些朴素的道德理想和儒家以伦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重视人的世间关系的协调,“以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结合统一为核心和基础”,把人们的情感“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李泽厚《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是儒家哲学的基本特征。
汪曾祺的小说中体现着这一特征,他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所表现的都不是超世间的崇高精神,只是在否定儒家思想中强调等级秩序的阶级偏见(见《鉴赏家》)和压迫妇女的封建礼教(见《晚饭花》)的同时,把其“仁爱”观念中所包含的一般博爱思想、富于实践理性精神等具有人民性的部分,艺术地再现于普通人原始的生活命运中,使传统的观念在艺术表现中获得时代感。
庄子是汪曾棋同志深爱的大散文家。
作为道家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思想中含有浓厚唯心主义的虚无思想。
但他带有泛神论色彩的绝对自由观念,却是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禁锢的重要动力,其豁达的人生态度,也是历来的传统知识分子,无力反抗黑暗的现实,苟安于乱世,在痛苦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共同归宿。
汪曾祺同志笔下的旧知识分子,往往带有这种思想特征。
他们或淡于世事,不屑为浮名俗利而“数数然”(如《鉴赏家》中的季民);或甘于寂寞、在清贫的风雅中自得其乐(如《故乡人》中的王淡人);也有的则性情放达,不求进取,飘逸中藏起对社会人生的严肃态度(如《徒》中的谈壁渔)。
这些精神特点正好与他们急公好义、耿介刚直、不苟合于污浊世态的道德风貌相补充。
一方面是积极入世、注重实践、有所作为的儒家道德理想,一方面则是消极出世、无为清静的道家精神,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他们的人生哲学。
“达则兼济天下”,施及旁人;“穷则独善其身”,面对社会是消极的反抗,面对人生则是积极解脱,无所求而无所失,有所不为才能保持道德人格的完整。
作为艺术形象,这固然体现着作者写实的客观态度,同时,毕竟也渗透着作家主观的审美评价,表达了作者对“世道人心”的主观好恶。
这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倾向,表现在不少具有深厚古文化修养的作家创作中。
我们读孙犁笔记体的近作《芸斋小说》,常为他近于淡泊的笔调所惊异,十年动荡,亲人的生死离散、世态的炎凉冷暖、个人感情的重创、人格的屈辱,都以极平静的语气道出。
读杨绛同志的《干校六记》也有同感,女婿死于非命,家人无法团聚,结发的夫妻也咫尺天涯难得相会,这些巨大的悲苦,都在悠悠不迫的文字间释然,“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格调,真有“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境界,也同样体现着古文化的精神,使人唱然而惶惑。
另一个女作家宗璞,她广泛借鉴西方小说技法,极具深度地正面刻划了一个时代动荡的,知识分子精神的压抑与心灵的痛苦,也依然可以从中感到古典文化的脉搏在跃动。
应该指出的是,汪曾棋同志的小说中,即使是在人生的范畴内,他对老庄思想的接受也是有选择的。
这不仅表现在他写了很多热情进取的市民形象,肯定了他们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秦老吉一家的勤劳进取(《晚饭花——三姐妹出嫁》)、高大头带点无赖气的斗争勇气(《皮凤三植房子》),都体现了与知识分子甚为不同的精神风貌,反映了作者对老庄思想一定程度的批判。
而且,他常取庄子寓言的旧境,开拓新意,思想的内核已经改变,大都只保留其美学的形式,他小说中有几篇是以庄子散文的章句为题辞的,当属于这反其意而用之的一类。
《复仇》的题辞引自《庄子—达生》:“复仇者,不折镆千;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但小说全然没有逃遁避世的消极情绪,反而在诗的意境中,表达了人与人之间谅解友善的美好理想,而在绝壁处开路的象征意象,则赞美了探索者的勇气,体现着积极入世的精神,与庄子逆来顺受的原意背道而驰。
《徙》的题辞是庄子《逍遥游》的名句,作者以它来寓示知识分子追求事业的抱负,情节本身所表现的社会批判内容,也完全超出了庄子“有待”与“无待”的玄妙哲理,强烈地表达了他对旧时代的激愤。
汪曾棋同志的另外几篇小说,则简直可以说是对道家无为哲学的嘲讽。
老鲁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在四十年代的战乱中,实在带点阿Q式的麻木(《老鲁》);扬州人的潇洒超脱加速了他落魄的命运(《落魄》);鸡鸭能手们庖丁解牛式“不以形求、全以神遇”的高超技艺,也并没有改善他们的生活境遇。
这几篇写在四十年代的小说,从各个侧面描绘了战乱中的社会风貌,无论是市农兵商,还是一般教员都生活在老庄混茫的气氛中,但不幸的命运本身却激发着人们无可奈何的悲悯。
作者对佛教的态度,要比对儒、道单纯得多。
《受戒》是他作品中非常独特的一篇。
作者通过小和尚明海与村姑小英子纯情的初恋,把“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的佛地净界与生气盎然的世俗生活联系起来,人间的烟火气弥漫在寺宇内外。
他无意于宗教对人的异化,而以幽默的笔触,着力描绘宗教环境中世间化的一面。
他写出了和尚们诸多的人生向往,以为他们的生活与普通人并无两样。
在肯定世俗化的僧侣生活的同时,也就否定了佛规佛法。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颜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原本消极出世的超然态度,在这特定的生活氛围中,完全变成了对违背自然、违背人性的宗教制度的嘲讽。
而乐观的、入世的生活意趣则和作者所肯定的市民意识相联系,应属于民间文化思想的成分,也突出着这个时代的乐观精神。
除此之外,汪曾棋同志的小说中,只有《复仇》里还出现过一个和尚的形象,而这个和尚虽然佛门装束,说的却是颇为现代的警策之语,作为智慧与善的精神象征,他显然已经超出特定的环境,何况小说的题辞又是庄子的文句,仇雠和解的主题,也与儒家“仁爱”的思想相通。
由此也可以看出,虽然儒、道、释三家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主要组成,对他的小说创作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互相渗透、互为因果的整体影响,其中儒道的影响很大,而佛家则很小。
儒道之中又以儒家的影响最直接。
积极入世、注重实践的儒家思想决定了他小说中基本的伦理意识与道德标准,体现在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中,也体现在普通劳动者的生活信念里,形成了带有浓厚传统色彩的社会功利特点。
退避出世的道家思想则集中在知识分子的精神心理中,也存在于下层穷苦人民混茫麻木的生活气氛里。
对于前者的封建礼教等封建性糟粕,对于后者哲学本体论上的虚无,作者都进行了剔除和扬弃。
儒家的有所为与道家的无所为(作品里主要表现为有所不为)看似对立,却在独立的人格理想这一点上统一起来,形成他基本的审美理想与道德尺度。
以伦理为核心的审美理想构成了汪曾祺同志小说重教化的主题特征和特定的社会功利效果;具有泛神论色彩的庄子哲学,特别是其不重人力而崇尚自然的浪漫主义精神,则影响到作家基本的审美态度。
他长于写生活中的普通人,在他们平凡的生活命运中发掘淳朴的诗意;他同情人生的普遍苦难,又常止于一般的感慨,以达到认知为目的;他能“贴着”自己的人物,逼真地刻划出他们的性格心理,又始终与他们保持着很大的审美距离;细致的观察与冷静的描述,以及含蓄的语气,都体现着传统美学中“静观”的审美态度。
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颢《秋日偶成二首》),正是对这种兼糅儒道的审美态度的形象概括。
儒家虽然讲“仁爱”注重现世性的伦理实践,强调艺术的社会功利性,但在审美趣味上,与以超功利近自然为至高人生境界的道家,原也有其相通之处。
即使是主张入世、为恢复周礼而急急乎游说四方的孔子,在人生最高境界的理想中,也带有无功利淡人事崇尚自然的态度。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这样放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也是孔子所唱然首肯的。
这是看似对立的儒道,能够在审美态度上统一起来的人生观基础。
汪曾棋同志重视小说创作的教化作用,又欣赏顺乎自然超脱功利的人生境界,都部分地体现着这种儒道协调的审美态度。
“顿觉眼前生气满,方知世上苦人多”,广泛地同情普遍的人生苦难,又止于一般的感慨,冷静细致的观察与含蓄的评价,这种平和委婉的态度,也代表了具有古文化修养的部分老作家共同的倾向。
从这个角度,对我们理解和欣赏孙犁等几位作家的美学风格,是不无益处的。
相同的文化—心理结构,决定了他们相近的人生态度与审美态度。
反之,从他们相近的美学趣味中,也可以曲折地看出这一代知识分子共同的心理心态。
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历史道路,对现实的感受与认识也各不相同,无论是人生态度还是审美趣味,都必然会有明显的差异,不必硬性划一,也无需彼此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