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典型例题
【高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例题

【高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例题例1 将一把金属叉子拴在一根约1m长的线的中间把线的两端分别缠绕在双手的食指上,缠绕多圈,插入耳朵。
然后让叉子撞到坚硬的物体上,等它垂下把线拉直时,你就可以听到敲钟似的响声。
通过撞击,金属叉子发声,声音主要通过传递到人耳。
解析:此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及传播。
题中声音是金属叉子振动产生的,通过固体(线和手指)传播到人耳。
答案:振动、线和手指(液态)点评: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是中考试题中常见的考点,关键是要了解什么物体在振动从而发出声音,又是通过什么介质传播的。
变式题一:某同学把手机放到真空舱盖中,给这个手机打电话,辨认出能够接到信号但听到没手机的铃声。
表明真空。
解析:真空中没有空气、没有传声的介质,声音不能通过空气传播。
因此在此题中听不到手机的铃声。
答案:无法传播声音。
点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变式题二:发生地震时,小明获救在废墟里,他行事不怒,通过敲打附近的铁制管道,被救援人员出现而救起,小明这种作法就是利用铁管能()a.传声b.传热c.导电d.通风解析:敲打附近的铁制管道,并使铁管表达意见振动,产生声音,声音再通过铁管向外传播,从而引发救援人员的特别注意。
答案:a评测:声音可以在液态、液体、气体中传播,但在液态中传播的最快,液态的传声效果最出色。
综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中考试题中的考查重点,解决此类试题的关键是声音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又是通过什么介质传播的,如果没有传声的介质,声音无法传播;声音可以在一切物体中传播,但传播的速度不同,固体中声音传播最快。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例题

有关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例题【例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通常称为声源,由声源发出的声音是通过______传播到人耳的。
______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分析】实验证明,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源发出的声音是通过介质向周围传播的。
真空中即使有声,也不能向周围传播声音。
【解答】振动;介质;在真空。
【例2】气体、液体、固体都能______声音。
传播最快的是______。
【分析】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可作介质传播声音。
实验表明,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解答】传播;固体。
【例3】为了听到回声,反射声波的障碍物至少应该离开我们多远?猎人在射击后6秒钟听到射击的回声,障碍物离猎人有多远?(空气中的声速是340米/秒)【分析】根据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根据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v=340米/秒,利用s=vt,求出障碍物至少应该离人们多远。
【解答】设障碍物离我们s1,人要听到回声,声音应传播的路程为2s1,听到回声需要的时间至少要多于t1=0.1秒。
利用s=vt得【例4】某人发现前方有一座大山,他就地击一下掌,经1.6秒听到回声,那么,他距离大山约为______米。
(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6米/秒)【分析】某人击掌发出的声音传播到大山又射回来,则1.6秒为往返时间。
【解答】【例5】旅游者进入两侧是峭壁的山谷,大喊一声后经2秒听到一侧峭壁反射回的声音;又经1秒听到另一侧峭壁反射的回声。
求两峭壁间的距离约多远?(声速约344米/秒)【分析】两峭壁间的距离为旅游者到两侧峭壁间的距离之和。
【解答】【例6】打靶时,靶与射击者之间距离为300米。
射击后经过1.4秒开枪者听到击靶的声音,声速为340米/秒。
求枪弹的平均飞行速度。
【分析】从射击到听到击靶声的t=1.4秒,等于子弹飞行时间和声音从靶传回所用时间之和。
【解答】【例7】在长为1000m的一根铁管两端有甲、乙两个同学,若乙同学在长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铁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2.75s,求:声音在铁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姓名:_________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人是靠__________发声的。
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靠传播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
2. 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不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传播速度不一样,当温度相同时,在__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大。
3.同学们已经知道,声音是由振动的物体发出的,但在敲击音叉时,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却看不见音叉的振动。
请同学们想办法证明音叉发声时也在振动。
答案:4.(双项选择题)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设计了图1-1-1所示的几个实验。
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5.下列属于气体振动而发出声音的是()A.丁东的鼓声B.哗哗的流水声C.隆隆的炮声D.悦耳的歌声6.(多项选择题)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B.传播声音的介质有气体、液体、固体,真空不能传声C.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D.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7.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__________次声音,其中第一次声音是从__________传过去的,最后一次声音是从__________传过去的。
8.某人站在山崖前大喊一声,2 s后听到回声,此人距离山崖多远?(设当时气温为15 ℃)9.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B.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C.真空也能传声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10.在房间里谈话比在旷野里谈话听起来响亮,这是因为()A.房间里的空气不流动,不利于声音的传播B.旷野的空气比较稀薄C.在房间里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D.以上说法都不对11.电影院放映厅的墙壁上都被装修成坑坑洼洼的,俗称“燕子泥”,其目的是为了()A.防止声音发生振动B.减弱回声C.增强回声D.为了装饰剧场1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得很快B.回声是声音的反射现象,人能听到回声需要一定的条件C.只要有物体的振动,人总能听到振动发出的声音D.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无关,与温度有关13.一根长约10 m的铁管,管内装满了水,一个人在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个人在铁管的另一端贴近管口处可听到()(注:声音在空气、水和铁中的传播速度分别是340 m/s,1 497 m/s,5 200 m/s)A.一次敲击声B.两次敲击声C.三次敲击声D.四次敲击声14.天坛公园里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有()①声音的反射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③声音在墙壁内的传播④利用回声增强原声的现象A.①②B.①②③C.①③D.①②③④]15.《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叙述:行军夜宿,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例题)(解析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②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③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
(1)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2)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回声)。
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2.声源:物理学中把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5.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振动的物体发出声音,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例题1】如图所示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
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小华(填“能”、或“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答案】音叉振动幅度小;不能;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解析】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音叉振动幅度小;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小华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变式1】如右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
这个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声现象》一章时经常做的实验,它说明了( )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快【答案】A【解析】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原因的。
【例题2】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迅速回到座位,铃声是由物体 产生的:课堂上同学们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是通过 传入耳朵的。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专题训练)【七大题型】(原卷版)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专题训练)【七大题型】【题型1 声音的产生】............................................................................................................ 错误!未定义书签。
【题型2 声音的传播条件】.. (2)【题型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题型4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温度的关系】 (7)【题型5 人耳的构成和听觉形成的过程】 (9)【题型6 骨传声及骨传导的原理】 (10)【题型7 双耳效应】 (11)【题型1 声音的产生】1.(2023•高州市模拟)以下实验现象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C.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水花四溅D.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到玻璃钟罩内,用抽气机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后铃声明显减弱2.(2023•云岩区校级一模)古思州城的观音阁中有一口古钟,当敲响古钟时,它发出洪亮的声音,全古思州城的人都能听见。
敲响过后的古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A.钟声的回声B.古钟还在振动C.古钟停止了振动D.人听觉的一种延续性3.(2022秋•白银期末)课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后,我们用手握住音叉之后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因为()A.音叉发出的声音被手全部吸收了B.音叉发出的声音被手挡住无法听到C.音叉被握住后发出的声音不能传播D.音叉被握住后停止振动,不再发出声音4.(2022秋•安源区期中)(多选)如图,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此实验用来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B.此实验用来探究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C.此实验用来探究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此实验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5.(2023•庐阳区校级三模)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名小男孩用铜管乐器(小号)深情演奏《我和我的祖国》,小号是利用空气柱发声的。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及解析(分层练习)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2024)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及解析(分层练习)一、声音的产生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在振动;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她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
【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在纸面上放一些小纸屑.【详解】(1)讲话是声带的振动,音叉发声使水振动,都能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桌子是较大的物体,发声的振动不易观察,可转换成桌面上小纸屑的振动,所以可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
2.写出下列各种声音的声源。
(1)悠扬的短笛声: ;(2)《黄河大合唱》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咆哮”的声源是 。
【答案】 空气柱 黄河水【详解】(1)悠扬的短笛声的声源是短笛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声。
(2)《黄河大合唱》中的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马在叫”的声源是马的声带;“黄河在咆哮”的声源是黄河水。
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莆仙十音八乐,是莆田地区传统的民间说唱曲种,也是器乐演奏的乐种。
下列哪种乐器的发声体与其它三种不同( )A .铜锣B .唢呐C .笙D .竹笛【答案】A【详解】铜锣发声时是由锣面的振动产生的,而唢呐、笙、竹笛,它们发声时都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这三种乐器的发声体是相同的。
故A 符合题意,BC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
4. 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
①实验中采用了常见的转换法; ②实验延长了音叉的振动时间 ③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便于观察; ④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答案】C【详解】音叉发声时,音叉的振动难以直接观察,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题一.选择题(共10小题)1.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
这样做是为了()A。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
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C。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
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2.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
此现象表明声音()A。
可以通过固体传播B。
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
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
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3.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A。
把声音反射回去了B。
吸收了声波C。
改变了鼓面的振动频率,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D。
使鼓面停止了振动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
所有生物都靠声带振动发声C。
振动停止,发音停止D。
敲击课桌发声,是由于课桌振动发声5.我们播放音响欣赏美妙的音乐,在此过程中()A。
只有音箱在振动B。
只有音箱周围的空气在振动C。
音箱和它周围的空气都在振动D。
音箱和它周围的空气都没振动6.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面对路人询问,只是招招手却默不作声。
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角度看,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
声音能在水中传播,会惊跑鱼儿B。
回答路人的询问会产生声波,而招手则不会产生声波C。
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水中传播D。
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不变7.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A。
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B。
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C。
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D。
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联中所说的三种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A。
风声最快B。
雨声最快C。
读书声最快D。
一样快9.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下列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从快到慢的排列顺序是()A。
完整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含答案)

完整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习题(含答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题(含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14.0分)1.下列事例能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的是()A.在溪边,听到溪水流动的声音B.在雨天,听到雨滴打在伞上的声音C.在树下,听到树上鸟儿鸣叫的声音D.在水中,听到岸边人们说话的声音答案:D2.用手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琴声,则发出琴声的声源是()A.手指B.空气C.弦柱D.琴弦答案:D3.在武侠小说或电影里,经常会看到一位双目失明的大侠,还能判断出前来攻击他的敌人的方位,这是因为()A.他的眼睛原来没有失明B.他的耳朵有特异功能C.这是一种巧合D.由于双耳效应,他可准确判断声音传来的方向答案:D4.若太空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绕月球飞行的宇航员不能听到撞击的爆炸声,是因为()A.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没有产生振动B.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但振动很微弱,声音太小听不到C.陨石撞击在月球表面,有振动产生,但声波无法传到空中D.以上原因都不是答案:C5.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这个实验说明了()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快答案:A6.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A.钢管B.水C.酒精D.空气答案:B7.用录音机把自己朗读或唱歌的声音录下来,再播放。
同学们听没有什么意外,自己听总感到别扭,觉得不像自己的声音,主要原因是()A.录音机的录音效果差,声音录制后失真B.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调发生了变化C.录音机录音时使声音的音色发生了变化D.自己听自己的声音,和听录音机声音,两种声音传播的途径不同答案:D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18.0分)8.声音不仅能在气体中传播,而且也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9.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根据下表可知: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气体中的慢;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受温度的影响;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公园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圈丘三处建筑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共鸣造成的音响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例题
1.张明和王红欲测一段铁路的长,但没有合适的刻度尺,他们查表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为5000m/s,于是张明站在欲测铁路的一端,王红站在另一端,张明用锤子敲击一下铁轨,王红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响声,两次声响的时间间隔为2s,求这段铁路有多长?
2.在一个长931m注满水的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了三次声音.第一次和第二次间隔0.4s,第二次和第三次间隔2.1s,当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求在铁管中和水中的声速各是多少?
参考答案:
1. 错解:
9320m
2s 340m/s)m/s 5000()(21=⨯-=-=t v v s
错解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1)不懂声音传播的物理过程,不知道为什么能听到两次声音;(2)误认为声音在铁轨中传播的时间为2s .
分析:声音在铁轨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速度,故能听到2次声音,2s 是声音在空气和铁轨传播的时间差.
正确解法:设铁路长为s ,则声音在空气中和铁轨中传播的时间分别为:
空v s t =1 铁v s t =2,
t t t ∆=-21 ∴t v s v s ∆=-铁
空 ∴729.6m
340m/s 5000m/s 2s 5000m/s 340m/s =-⨯⨯=-∆⋅=空铁铁空v v t v v s .
答:这段铁轨的长度为729.6m .
2.分析:敲铁管的一端,声音同时在铁、水和空气中传播.由于在这三种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关系为空水铁v v v >>,所以在另一端
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由铁传来,第二次由水传来,第三次是由空气传来的.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声音在不同介质传播的时间之差.
解:设铁管长为s ,则⎪⎪⎩⎪⎪⎨⎧-=∆-=∆水空铁水v s
v s t v s v s t 21 代入数值⎪⎪⎩
⎪⎪⎨⎧-=-=水铁水v v v m 931340m/s 931m s 1.2m 93131m 90.4s
解方程组得m/s 3910,m/s 1459==铁水v v
答:声音在铁中传播速度为3910m/s ,在水中传播速度为1459m/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