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史复习
中国语言学史考题总结

-古代局部一、学习和研究语言学史的意义何在?〔试问加强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四个角度来分析原因和意义:1、从语言学在整个科学体系的地位来看,语言学是制约信息科学开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要尽快开展语言学,提高语言研究的水平,就必须认真总结人类语言研究历史的经历和教训。
这就是研究中外语言学史的意义。
2、从语言学史在语言学整个学科的地位上看,因为语言学史可以总结语言学开展的历史经历和教训,可理清语言学开展的线索,可认清其开展规律,可指引语言学开展的正确道路和方向。
所以综上,语言学史对语言学有宏观指导的作用。
3、目前语言学史的研究很薄弱,表现在:a参与研究的人数很少;b因客观条件的限制其成果不多。
4、从语言学的专业构造来看,语言专业要求我们学习语言学史,帮助我们完善其只是体系构造。
二、简述中国上古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容和特点主要容集中在文字和训诂的研究上:【文字学方面研究】1〕编撰了第一批字书。
春秋战国时代的第一部字书"史籀篇";汉代的"三仓〞--斯"仓颉篇"、高"爰历篇"、胡母"博学篇";和帝以后的"三仓〞--"仓颉篇"、"训纂篇"、"滂喜篇";以及唯一完整的流传到今日的"急就篇"。
2〕最高成就是许慎的"说文解字",它解释文字的形、音、义,重点是对本义的解释。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字学的正式创立。
【训诂学方面研究】一共走了三条线路:a〕词义学或语义学线路。
代表著作是"尔雅","尔雅"是中国古代第一步训诂学著作。
它标志着中国古代训诂学的建立,也标志着中国古代语言学的正式兴起和建立。
b〕方言学路线,代表著作是扬雄的"方言",标志了方言学的建立。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第1章训诂为主的时期1.1复习笔记一、语言研究的萌芽1语文学的兴起(1)先秦时,书籍较少,人们还感觉不到有语文学的需要,因此语文学没有产生。
(2)语文学的兴起,是在文化遗产积累较多的时代。
(3)书籍增多,时代久远,导致字形、音、义都发生变化,于是促使人们进行探讨。
2语文学早期的作用(1)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即后来所说的“声训”。
声训的办法是采取同音的字或双声叠韵的字作为解释。
孔子、孟子之所以搞声训,并不是为了语文学的目的,而是为了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如:①“彻者彻也”不但同音,而且同字,但是仍旧可以认为是声训,因为同形词不等于同一个词。
“政者正也”也是同音为训的例子。
②“助者藉也、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都是叠韵为训,而声母也很相近。
(2)作者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如:①《左传宣公十二年》叙述邲之战,楚国打了胜仗,潘党劝楚庄王建筑军营,积尸封土,来显耀自己的武功。
楚庄王不肯。
在他的长篇谈话中特别提到“武”字的字形是从“止”从“戈”,只有停止干戈才够得上称为“武”。
②根据《韩非子》的说法,仓颉造字的时候,把“厶”字(即“私”字)写成环绕着自己的样子,表示为自己打算;“公”字是“厶”字上面加“八”字,“八”等于说“背”,背私就是跟私相反,所以是“公”。
(3)作者用来辨别同义词(比较接近于语文学的情况)如:①《左传·庄公三年》说,军队驻扎一夜叫“舍”,驻扎两夜叫“信”,驻扎超过三夜叫“次”。
②《文公七年》说,在国内发生的战争叫“乱”,来自国外的战争叫“寇”。
(4)最合于语文学性质的,是对古书的字义的解释①在讲到“寮”字以前,荀林父先说明同官为寮,也许因为当时“寮”字不很通俗。
而《诗·大雅·板》的第三章头两句是“我虽异事,及尔同僚”。
荀林父说“同官为寮”,实际上是解释了《诗经》的字义。
②《孟子·梁惠王下》讲到齐景公命令太师作君臣相悦的乐章,名为《徵招》《角招》,其中有一句话是“畜君何尤”。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语言学史一、1.研究对象: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语言学现象和理论,中国语言学发生发展的历史二、中国语言学史的特点1.小学:传统语言学,相当于广义语言学,只要有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三部分组成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汉字三要素:形(文字)、音(音韵)、义(训诂)含义:①小儿学习的学校②学科(见《汉书》)③除字书外,又包括训诂类书籍(音韵《尔雅》放入了经部,未入小学,(隋书)④《尔雅》入小学⑤宋代,小学又被称为“文字之学”,晃公武《郡斋读书志》,“文字之学,凡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横竖曲折之书(形);其二,训诂,谓称谓由古今雅俗之志(义);其三,音韵,谓呼吸有轻浊高下之不同(音)。
音韵—《四声谱》字形—《说文解字》训诂—《尔雅》2.传统语言学与西方语言学对比:传统(音韵、训诂、文字)西方(语音、词汇、语法)三、中国语言学史分期六个时期:1.先秦(公元前三世纪以前),诸子著作涉及语言问题,语言学萌芽时期2.两汉,重点讲文字词汇,语言法确立时期3.魏晋南北朝,语音研究的开始阶段4.隋唐宋,语音研究趋向稳固5.元明,语音面向实际(今音)6.清代,古音古义研究为主,传统语言学的大总结时期四、中国语言学史是世界语言学史的一部分:国外语言学史,古印度,古希腊,中世纪阿拉伯中国语言学在国际上未受重视的原因:①语言文字上的障碍②长期闭关自守③缺少介绍第一章先秦语言研究(公元三世纪以前,包括秦代)有语言学的证据:①有方言调查②词义辨析③有修辞④出现训诂(《尔雅》)⑤语言理论⑥汉字第一节1、先秦诸子的语言观(见于诸子哲学观点,不系统的,片段的)1.孔子—正名论(名不正,则言不顺)2.老子—名的产生(道可道,非常道)3.墨子的语言学理论①交际过程(闻,耳之聪也,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②谈论事物名称的分类2、事物的分类:名:达(通称,物)类(马)私(专用名,臧)荀子的语言学思想:《正名篇》1.论词和概念语言思维的关系异:目异,耳异,口异,鼻异,形体异,心异☆人们有了抽象的语言思维,就可以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方式来认识社会、自然界的规律,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来看,语言是人类抽象思维的工具。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语言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雅学:《尔雅》首创按意义分类编排的体例和多种释词方法,对后代词书、类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人模仿《尔雅》创作了一系列以“雅”为书名的词书,如《小尔雅》、《广雅》、《通雅》等,而研究雅书又成为一门学问,被称为“雅学”’。
2、小学:“小学”这个名词最初跟学校有关系的,《大戴礼记》云:“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
小学者所学之官也”;汉代小学指童蒙识字课,也即语言文字方面的学问;隋唐时代小学概念扩大;唐代以后“小学”成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
3、《切韵》:隋代陆法言所著,是韵书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按四声分卷,共五卷;平生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共分韵部193部,记音简略,先释义,后记音。
在汉语音韵学当中,《切韵》被看作是整个语音史的中枢,又是研究历代语音系统和现代各方言因素的首要研究系统。
4、《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陈彭年等奉赦编撰,这是目前保留下来最早的,最完整的韵书,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共分为五卷(平声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分206韵。
5、《干禄字书》:是唐中的一部正字书,作者颜元孙。
干禄,求禄位,学好写字就能求得禄位,是科举时代的字体标准。
6、《说文解字》: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简称《说文》,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
系统阐述汉字的造字规律,是中国第一部即后代所说的字典。
7、因声求义:是传统的训诂方法之一,是指通过对汉字声音线索的分析来探求字义。
8、字书:字数是研究字形和根据字形以考证音义的书,包括(1)学童识字课本,如《急就篇》等;(2)解释汉字形体、读音和意义的书,如(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梁)顾野王的《玉篇》,(宋)司马光等的《类篇》,(清)《康熙字典》等。
(3)刊正字书的书,如(唐)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宋)张有的《复古编》等。
9、秦代三书: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母敬的《博学篇》在历史上被称为秦代三书。
中国语言学史提纲(一)

提纲第三讲:先秦的语言研究第一节先秦诸子关于语言、文字的讨论一、语言文字研究的萌芽—词义训释(一)特定意义的训释《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二)一般意义的训释《庄子〃让王》:“无财谓之贫。
”(三)词义辨析《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荀子〃修身》中说:“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又说:“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
”(四)分析字形解释字义《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
夫文,止戈为武。
”二、关于文字起源问题的讨论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理,以类万物之情。
……上古结绳而治,後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周易〃系辞传》)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旬子〃解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
《吕氏春秋》三、先秦诸子关于名实的讨论什么是名实,名实和语言有什么关系吗?《汉语大词典》:“名实:名称与实质、实际。
”其实就是“名称与名称所指的客观事物。
”先秦的名实讨论,反映在语言学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孔子的观点(1)《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韩诗外传》:孔子侍坐於季孙,季孙之宰1通曰:“君使人假马,其与之乎?”孔子曰:“吾闻君取于臣谓之取,不曰假。
”季孙悟,告宰通曰:“今以往,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
最新中国语言学史试题有答案

中国语言学史试题一、填空题1 •我国古代最早分部首的字书是汉代 ________ (人名)的________ 。
2. _____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训诂书,也就是最早的一部词典,现存______ 篇,是我国第一部按_____ 编排的综合性辞书。
3•汉代谈“六书”的有三家,我们采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 的名称和(人名)的顺序,具体内容是_________ 、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4. ____ 训诂方法分为三种,《尔雅》主要采用的是义训,《说文解字》主要采用的是____ ,《释名》采用的是______ o5•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童蒙识字课本_________ 。
6•传统的语言学包括三个分支____ 、______ 、_____ o7. 《尔雅》对后代辞书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它是以“雅”为书名的一系列辞书的鼻祖.请列出2部后代雅书的名称。
如_______ 、 ____ o8. 童蒙识字课本除_____ 的_____ 完整保存,____ 还有残简外,其余都失传了。
9•毛亨的_________ 是现存的最古老的完整的传注。
在训诂上,其具有_____、_____ 、____ 三个重要的特点.10. 郑玄的________ 的内容主要是阐发、补充、订正毛传。
11. 《方言》的作者是____ O《方言》的全称是__________ O这个全称包含了两方面内容,对古代词语的解释和别国方言的释义。
12•部首“几、弘[{、册、肛肛■"编排在一起,体现了《说文解字》部首之间“_______________ ”的编排原则。
13. 《尔雅》和《方言》最大的区别是主旨不同。
《尔雅》旨在明词语的古今异同,是以今言释古言;而《方言》主要目的在于_______________ ,是以通语释______ 。
14. 《说文》说解文字,主要是通过字形的分析来肯定字的性质和类型,阐明文字形、义、音三种要素和三者的密切关系。
(NEW)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训诂为主的时期1.1 复习笔记1.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韵书为主的时期2.1 复习笔记2.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 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3.1 复习笔记3.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 西学东渐的时期4.1 复习笔记4.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略)第1章 训诂为主的时期1.1 复习笔记一、语言研究的萌芽1语文学的兴起(1)先秦时,书籍较少,人们还感觉不到有语文学的需要,因此语文学没有产生。
(2)语文学的兴起,是在文化遗产积累较多的时代。
(3)书籍增多,时代久远,导致字形、音、义都发生变化,于是促使人们进行探讨。
2语文学早期的作用(1)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即后来所说的“声训”。
声训的办法是采取同音的字或双声叠韵的字作为解释。
孔子、孟子之所以搞声训,并不是为了语文学的目的,而是为了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如:①“彻者彻也”不但同音,而且同字,但是仍旧可以认为是声训,因为同形词不等于同一个词。
“政者正也”也是同音为训的例子。
②“助者藉也、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都是叠韵为训,而声母也很相近。
(2)作者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如:①《左传宣公十二年》叙述邲之战,楚国打了胜仗,潘党劝楚庄王建筑军营,积尸封土,来显耀自己的武功。
楚庄王不肯。
在他的长篇谈话中特别提到“武”字的字形是从“止”从“戈”,只有停止干戈才够得上称为“武”。
②根据《韩非子》的说法,仓颉造字的时候,把“厶”字(即“私”字)写成环绕着自己的样子,表示为自己打算;“公”字是“厶”字上面加“八”字,“八”等于说“背”,背私就是跟私相反,所以是“公”。
(3)作者用来辨别同义词(比较接近于语文学的情况)如:①《左传·庄公三年》说,军队驻扎一夜叫“舍”,驻扎两夜叫“信”,驻扎超过三夜叫“次”。
②《文公七年》说,在国内发生的战争叫“乱”,来自国外的战争叫“寇”。
(4)最合于语文学性质的,是对古书的字义的解释①在讲到“寮”字以前,荀林父先说明同官为寮,也许因为当时“寮”字不很通俗。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

第1章训诂为主的时期1.1复习笔记一、语言研究的萌芽1语文学的兴起(1)先秦时,书籍较少,人们还感觉不到有语文学的需要,因此语文学没有产生。
(2)语文学的兴起,是在文化遗产积累较多的时代。
(3)书籍增多,时代久远,导致字形、音、义都发生变化,于是促使人们进行探讨。
2语文学早期的作用(1)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即后来所说的“声训”。
声训的办法是采取同音的字或双声叠韵的字作为解释。
孔子、孟子之所以搞声训,并不是为了语文学的目的,而是为了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如:①“彻者彻也”不但同音,而且同字,但是仍旧可以认为是声训,因为同形词不等于同一个词。
“政者正也”也是同音为训的例子。
②“助者藉也、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都是叠韵为训,而声母也很相近。
(2)作者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如:①《左传宣公十二年》叙述邲之战,楚国打了胜仗,潘党劝楚庄王建筑军营,积尸封土,来显耀自己的武功。
楚庄王不肯。
在他的长篇谈话中特别提到“武”字的字形是从“止”从“戈”,只有停止干戈才够得上称为“武”。
②根据《韩非子》的说法,仓颉造字的时候,把“厶”字(即“私”字)写成环绕着自己的样子,表示为自己打算;“公”字是“厶”字上面加“八”字,“八”等于说“背”,背私就是跟私相反,所以是“公”。
(3)作者用来辨别同义词(比较接近于语文学的情况)如:①《左传·庄公三年》说,军队驻扎一夜叫“舍”,驻扎两夜叫“信”,驻扎超过三夜叫“次”。
②《文公七年》说,在国内发生的战争叫“乱”,来自国外的战争叫“寇”。
(4)最合于语文学性质的,是对古书的字义的解释①在讲到“寮”字以前,荀林父先说明同官为寮,也许因为当时“寮”字不很通俗。
而《诗·大雅·板》的第三章头两句是“我虽异事,及尔同僚”。
荀林父说“同官为寮”,实际上是解释了《诗经》的字义。
②《孟子·梁惠王下》讲到齐景公命令太师作君臣相悦的乐章,名为《徵招》《角招》,其中有一句话是“畜君何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
语言学则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科学。
前者以文字和书面语为对象,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
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本身,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微的、全面的语言理论。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汉语是从汉藏语系中分化独立发展起来的。
我国境内除汉藏语系外,还有三个语族:侗泰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
◆汉藏语系的语言特点:⑴每个音节上有固定的声调(3-8个)。
⑵大部分词以单音节词根为基础。
⑶有类别词(量词),如汉语中“这个人”的“个”。
⑷词序很重要,且词的次序比较固定。
⑸附加成分的作用是有限制的。
◆“小学”:指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为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从而诞生了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
先秦:◆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最古的记载见于《易经·声辞传》,这和《周易》用阴阳两个符号的意义相似。
◆关于名实的讨论:1.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其政治含义是以周礼为尺度来正名分。
2.老子对名实的看法,“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名”“实”不可分的人,也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科学指出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人。
3.荀子认识到语言是人类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
他第一个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幷指出了“名”和“实”的关系。
秦汉魏晋:◆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语言学还处于萌芽阶段,没有语言学家,也没有语言学方面的专门著作。
发展到秦汉时代,语言学逐步兴起。
西汉时,有《尔雅》和扬雄《方言》;东汉时,有许慎《说文解字》和刘熙《释名》等语言方面的专著和一些杰出的语言学家。
可以说,汉代的语言学成就标志着我过古代语言科学的建立。
◆秦汉时期已经具备的“民族”四大特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及促进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行同论。
◆重视识字教育促进了文字研究。
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书同文”政策,并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作为学童识字课本和字体规范,这三部字书到了汉代合称《仓颉篇》,又称“三仓”,共收字3300字。
◆西汉史游著《急就篇》,一名《急就章》。
“急就”是速成的意思。
◆五经博士:博士源于战国。
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
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
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
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
◆六艺:儒家的经典主要是《诗》《尚书》《易》《礼》《乐》《春秋》,称为“六艺”。
◆刘韵著的《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今文经学: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
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今文研究其中的微言大义,加以引申比附为统治者服务。
◆古文经学:保持樸学传统,着重研究文字、训诂,按照字义解释经意,与繁琐庞杂的今文经学。
咬文嚼字。
◆汉代先后出现了四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
◆《尔雅》:《尔雅》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语言学专著、第一部辞典,也是一部训诂学汇编。
“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
今本《尔雅》是成于众人之手,而且不是同一时代的人所编的。
◆《尔雅》的内容和体例:共分19篇,收常用词语623条,2000多个词,分列于《释诂》《释言》《释训》三篇内,词的总数约占全书之半。
◆《尔雅》贡献主要有:⑴《尔雅》是我国古代语言学第一部训诂学专著,也是第一部研究字义、词义的语言学专著,它在保存古义以及词义的发展变化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几位宝贵的资料。
⑵《尔雅》对古代汉语的词汇加以类聚、群分并编成专著,这便为古代汉语词汇的研究勾划出大的轮廓。
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我国古代语言学从萌芽到建立的标志。
⑶《尔雅》一书的出现标志了古代汉语文学语言的形成发展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对后世的辞书有启导作用。
⑷《尔雅》一书的编排和训诂已反映出在词汇研究上已能够区分通用词和专用词,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⑸它更反映了古代社会文物制度和古代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方言》:《方言》全书名为《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原本15卷,今本13卷。
西汉扬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著,晋郭璞注。
扬雄坚持调查方言27年。
《方言》这部书包括了西汉、东汉之间许多方言的材料是十分珍贵的。
《方言》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专著,是一部“悬日月不刊”的奇书。
◆通语:汉代的共同语,或称凡语、凡通语、通名,是指没有地域限制、在西汉时通行地域较广的共同语。
◆某地、某地之间通语:通行地区较广的方言。
◆某地语:通行地区较小的方言。
◆最能体会扬雄的语言学思想的当推郭璞《方言注》。
◆郭璞的《尔雅注》《方言注》在语言学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⑴郭璞二注以近代的语言来解释古代的词语,这是郭注中最突出的一点。
说明他有语言学思想,有语言观点,不为文字所拘束,看到了语言的发展变化。
这样以当代语言从发展变化、对比研究的角度进行注释的方法,也是高明的、科学的。
⑵《尔雅》《方言》二书中的某些词语,由于时代关系,后世不清楚的郭璞在注中说清楚了。
⑶郭璞二注反映了晋代汉语由单音词向多音词,主要向双音词发展的趋势。
⑷郭璞注能体会扬雄《方言》中通语、方言、古今语的区别,并且能以通语释方言、释古语。
⑸郭注中对“语转”加以说明。
◆许慎和《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我国第一部字典,也是世界语言学史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它以小篆为正体, 根据文字的形体分540个部首,收汉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首创部首编排法。
《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
《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先分析部首,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揭示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
宋代徐鉉採用孫愐《唐韻》校訂過。
清代黎永春的《說文通檢》。
徐灝《說文解字注箋》。
(梁顾野王《玉篇》以楷书为正体)。
◆《说文解字》的贡献和影响:⑴《说文》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又一部辉煌的著作,其成绩之大、影响之深是其他语言学著作所不能比的。
⑵它在前人字书上发展又有创造性的突破,他阐明了汉字形体、意义、声音及三者间的关系。
⑶对当时丰富繁杂的汉字作了深入的字形结构分析,首创了分部工作并首创部首编排法。
⑷它在字义解释上也有创见,《说文》还提供了语言文字的研究方法。
⑸对当时文字也起了统一规范作用。
◆后世模仿《说文解字》而作的字书很多,如晋吕忱《字林》、梁顾野王《玉篇》、宋司马光《类篇》等。
对《说文解字》的整理开始于大小徐。
历代对于《说文解字》都有许多学者研究,时研究最为兴盛。
的《》,的《说文通训定声》18卷,的《说文解字义证》50卷,的《说文句读》30卷尤备推崇,四人也获尊称为“说文四大家”。
◆《释名》:东汉末训诂学家刘熙以语源学观点研究训诂,所著《释名》以音同音近(即声训、音训)的字解释字义,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为汉语语源学的重要著作。
◆《释名》全书共27卷,体例仿《尔雅》,研究方法主要是声训,即主要以声训的方法来探求字义的语源。
◆《小尔雅》:词典,训诂学著作,补充了《尔雅》没有的内容,作者有争议,共13篇,有《广诂》《广言》《广义》《广名》《广器》等,“广”的意思就是广《尔雅》之所未备。
◆《广雅》即《博雅》,十卷,魏张揖撰,书名为广《尔雅》、继《尔雅》的意思。
它是一本古代的百科词典书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它是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一部训诂学汇编,相当于《尔雅》的续篇,篇目也分为19类,各篇的名称、顺序,说解的方式,以致全书的体例都和《尔雅》相同。
清代研究《广雅》的人数多,其中钱大昭《广雅疏证》、卢文弨《继广雅》、王念孙《广雅疏证》为三大家。
◆《字林》,晋吕忱著,为补《说文解字》漏略而作,按《说文》部首分540部,共收12824字。
当时与《说文》并重,原书久佚。
任大椿辑得《字林考逸》八卷,共万余字。
南北朝至明代:◆《玉篇》,梁顾野王编,继《说文》后第一部書字典,我国第一部以楷书为正体的字书。
編輯目的是考証六書八體殊形、字各而訓同、文均而釋異的現象。
宋真宗敕令陳彭年等重修名為《大廣益玉篇》,即所謂今本《玉篇》,共30卷,收字22561,全書分為542部,每個空下先以反切釋音,然後解釋字義,有些還引有書証或直接引用典籍的詁訓來釋義,並把一些字的古體、異體附于釋義之后。
《玉篇》是字書,又可用為韻書,是研究古籍不可缺少的工具書。
◆《五经正义》,隋唐时代经古文家孔颖达撰,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正义》,《五经正义》是经籍义疏的重要著作。
◆二徐(徐铉、徐锴)的说文研究。
铉、锴并精小学,世称“二徐”。
宋太宗时,徐铉受诏与句中正、葛湍等同校《说文解字》,世称“大徐本”。
徐锴今存《说文解字系传》40卷,世称“小徐本”,实际就是《说文解字》注,这部书是自汉魏以后最早一部有系统的、比较详密的注解,对后代训诂学家有很大影响。
◆正字法的专著:唐宋以后,不断的有正字法的专著出现。
这类书大致都是正体与俗体并存,帮人辨别字型,以免写错别字。
“正”,纠正、确定标准。
◆唐颜元孙《干禄字书》,是唐代一本字样学字书,并一卷。
◆辽僧行均《龙龛手鉴》及金韩孝彦《篇海》开音序检字法先河。
《龙龛手鉴》是辽僧行均为佛徒研读佛典、通释文字而编撰的汉字字书。
它辑录了大量的俗字、异体字、古文字及简体字,是辽代的传世之作。
金韩孝彦著《篇海》开字书音序检字法的先河。
◆明代在文字学研究方面,最杰出的成果是梅膺祚编的《字汇》和张自烈编的《正字通》。
◆明代梅膺祚《字汇》,分214部,收字33000余,与《说文解字》《玉篇》等字典共同对后世字典产生了重大影响。
特别在释字体例方面,它更有着特殊的贡献:从汉字的形、音、义等各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规范,为明代的汉字规范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明末张自烈编《正字通》,12卷,明代在文字学研究方面最杰出的成果之一。
它以《字汇》为蓝本,它又是《康熙字典》的蓝本。
◆直音:用一个汉字直接标注另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例如,《尔雅》郭璞注:“钊音招。
”意思是说“钊”和“招”读音相同。
◆反切:是利用双声、叠韵的方法,用两个汉字拼出另一个汉字的方法,一种传统的注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