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整理完整版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整理完整版古代汉语是我们了解中国文化与历史的重要窗口。
王力教授是中国著名的汉语学者,他通过多年的研究和教学,对古代汉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古代汉语笔记整理工作的完成,不仅对学术界有着重大的影响,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文化提供了便利。
以下是王力古代汉语笔记的整理完整版。
一、古代汉语的起源与发展古代汉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汉字记词。
汉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它的形态和内涵深刻地体现了古代汉语的特点和发展。
古代汉语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如秦汉时期的文言文、唐宋时期的骈文、明清时期的白话文等。
这些时期的语言特点在王力笔记中都有详细的记录。
二、王力古代汉语笔记的整理过程在整理王力古代汉语笔记的过程中,我们按照其原始记录的顺序和分类进行了整理。
整理的过程主要涉及文字转录、语法解释和例句引用等方面。
我们还参考了王力在汉语教学过程中的授课内容和对学生问题的解答,以确保笔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三、古代汉语文字与语法古代汉语的文字是其独特之处。
从王力笔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汉字的构造、发展和应用。
此外,汉语的语法也是古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力教授对古代汉语的语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包括句法结构、词序规律、语气助词等方面的内容。
四、古代汉语文学与修辞古代汉语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力的笔记中涉及了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及其语言风格。
他还对古代修辞技巧和表达方式进行了解析和解释。
这些内容对于学习古代文学和修辞学都有很大的帮助。
五、古代汉语在现代应用中的意义虽然古代汉语已经不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但它在现代应用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如,我们在阅读古代文献、研究历史文化或进行古典文学研究时,都需要一定程度上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和用法。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的整理完整版为我们提供了系统和全面的学习材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古代汉语。
结语王力古代汉语笔记整理完整版为研究古代汉语的学者和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第1章训诂为主的时期1.1复习笔记一、语言研究的萌芽1语文学的兴起(1)先秦时,书籍较少,人们还感觉不到有语文学的需要,因此语文学没有产生。
(2)语文学的兴起,是在文化遗产积累较多的时代。
(3)书籍增多,时代久远,导致字形、音、义都发生变化,于是促使人们进行探讨。
2语文学早期的作用(1)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即后来所说的“声训”。
声训的办法是采取同音的字或双声叠韵的字作为解释。
孔子、孟子之所以搞声训,并不是为了语文学的目的,而是为了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如:①“彻者彻也”不但同音,而且同字,但是仍旧可以认为是声训,因为同形词不等于同一个词。
“政者正也”也是同音为训的例子。
②“助者藉也、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都是叠韵为训,而声母也很相近。
(2)作者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如:①《左传宣公十二年》叙述邲之战,楚国打了胜仗,潘党劝楚庄王建筑军营,积尸封土,来显耀自己的武功。
楚庄王不肯。
在他的长篇谈话中特别提到“武”字的字形是从“止”从“戈”,只有停止干戈才够得上称为“武”。
②根据《韩非子》的说法,仓颉造字的时候,把“厶”字(即“私”字)写成环绕着自己的样子,表示为自己打算;“公”字是“厶”字上面加“八”字,“八”等于说“背”,背私就是跟私相反,所以是“公”。
(3)作者用来辨别同义词(比较接近于语文学的情况)如:①《左传·庄公三年》说,军队驻扎一夜叫“舍”,驻扎两夜叫“信”,驻扎超过三夜叫“次”。
②《文公七年》说,在国内发生的战争叫“乱”,来自国外的战争叫“寇”。
(4)最合于语文学性质的,是对古书的字义的解释①在讲到“寮”字以前,荀林父先说明同官为寮,也许因为当时“寮”字不很通俗。
而《诗·大雅·板》的第三章头两句是“我虽异事,及尔同僚”。
荀林父说“同官为寮”,实际上是解释了《诗经》的字义。
②《孟子·梁惠王下》讲到齐景公命令太师作君臣相悦的乐章,名为《徵招》《角招》,其中有一句话是“畜君何尤”。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古汉语通论(5~6)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古汉语通论(7~10)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古汉语通论(11~12)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古汉语通论(13~14)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 古汉语通论(15~16)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古汉语通论(19~20)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 古汉语通论(21~22)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古汉语通论(23~24)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 古汉语通论(25~26)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 古汉语通论(27~28)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古汉语通论(29~30)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 古汉语通论(31~32)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000古代汉语笔记2
000古代汉语笔记2古代汉语笔记王力:宋(南宋)元至19c (鸦片战争)吕叔湘:晚唐五代以后(现代汉语知识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胡明扬:隋末唐初至明末清初袁宾;1、确定主干部分原则:南宋、元代、明代、清代前半期2、前后阶段可以部分重叠的原则-前古-近过渡,后近-现过渡上古汉语:东汉以前中古汉语:东汉至隋近代汉语:唐至五四现代汉语:五四以后二、古代汉语以文言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原因1、流行的历史长2、记录的文献多3、能反映汉语的本质和规律4、前人对其大量研究古代汉语研究对象1、概念: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2、研究对象:文 .言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作品,叫做文言文是我们研究文言语言的主要材料文言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的正宗,古白话用在通俗作品中没有取得书面语的统治地位,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三、现代汉语课的内容1、语言的三要素语言的物质外壳一一语音,意义内容一一语义,结构规贝寸语法2、语言的符号系统一一文字文选四、学习意义1、了解与继承传统文化的需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2、提高理解运用现代汉语能力的需要3、赏析古汉语词汇的构成一、划分古代汉语词的结构标准1、语速、词和字的关系A、如果一个词由一个语素构成,而这个语素,只有一个音节,那么,记录这个音节的汉字,既表示一个语素也表示一个词。
B、如果一个词有一个语素构成,而这个语素有两个或几个音节,那么记录这两个或几个音节的汉字只有合在一起表示一个语素,一个词,如果把这两个或几个汉字拆开来,则每个汉字既不代表原语素,也不代表原了词。
C、如果一个词有两个语素组成,他通常是一个双音词,也就是说,它是由俩个单音节语素组成的,那么,记录着两个音节的汉字,分别代表一个语素。
2、场分古代汉语词的结构的标准A、以音节数为标准,古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单音节词(如天、地、人)双音词(足下)多音词(赤条条)B、以语素数为标准,古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只含一个语素的单纯词(刀)和包含两个语速的合成词(爪牙,寡人,天下)二、单音词1、古代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庄子?秋水》2、古代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词的比较A、从古代单音词到现代双音词,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整理(王力古汉语常识笔记)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整理(王力古汉语常识笔记)◆古代汉语常识>>我们如果对古代汉语进行严格的科学研究,的确应该分为上古时期(一般指汉代以前)、中古时期(一般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近代时期(一般指宋元明清),甚至还可以分得更细一些。
◆(二)繁体字>>“干”是盾牌(“干戈”二字常常连用)。
◆(三)异体字>>德:悳匆:悤奔:犇粗:觕、麤梁:樑◆(一)古今词义的差别>>〔无虑〕古代有副词“无虑”,不是无忧无虑的意思,而是“总有”“约有”(指数量)的意思>>醒〕在上古汉语里,睡醒叫“觉”(又叫“寤”),酒醒叫“醒”,“觉”和“醒”本来是有分别的。
古书中所谓“睡觉”,也就是睡醒,不是现代语的“睡觉”。
◆(二)读音和词义的关系>>〔旋〕用作副词时读某uàn。
>>有些字,同一个意义也可以两读,例如观看的“看”,既可以读阴平,也可以读去声。
今天我们把“看”字读去声,但是读古典诗词的时候,为了格律的需要,有时候也还该读成阴平。
如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又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其中“看”字都该读kān。
◆(三)用典>>用典,就是运用古书中的话(典故)。
>>〔修门〕《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些。
”修门,指楚国首都郢的城门。
◆(一)词类,词性的变换>>7.副词有一类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这类词叫作副词。
>>.介词有一类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来,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这类词叫作介词。
>>形容词变动词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使物变成其中一种状况,叫作“使动”;第二种是把事物看成其中一种状况,叫作“意>>不及物动词变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是经常不带宾语的动词,及物动词是经常带宾语的动词。
王力古代汉语课后题答案
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如:目、舟、鸟、手、网。
(NEW)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训诂为主的时期1.1 复习笔记1.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 韵书为主的时期2.1 复习笔记2.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 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3.1 复习笔记3.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 西学东渐的时期4.1 复习笔记4.2 典型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略)第1章 训诂为主的时期1.1 复习笔记一、语言研究的萌芽1语文学的兴起(1)先秦时,书籍较少,人们还感觉不到有语文学的需要,因此语文学没有产生。
(2)语文学的兴起,是在文化遗产积累较多的时代。
(3)书籍增多,时代久远,导致字形、音、义都发生变化,于是促使人们进行探讨。
2语文学早期的作用(1)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即后来所说的“声训”。
声训的办法是采取同音的字或双声叠韵的字作为解释。
孔子、孟子之所以搞声训,并不是为了语文学的目的,而是为了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如:①“彻者彻也”不但同音,而且同字,但是仍旧可以认为是声训,因为同形词不等于同一个词。
“政者正也”也是同音为训的例子。
②“助者藉也、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都是叠韵为训,而声母也很相近。
(2)作者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如:①《左传宣公十二年》叙述邲之战,楚国打了胜仗,潘党劝楚庄王建筑军营,积尸封土,来显耀自己的武功。
楚庄王不肯。
在他的长篇谈话中特别提到“武”字的字形是从“止”从“戈”,只有停止干戈才够得上称为“武”。
②根据《韩非子》的说法,仓颉造字的时候,把“厶”字(即“私”字)写成环绕着自己的样子,表示为自己打算;“公”字是“厶”字上面加“八”字,“八”等于说“背”,背私就是跟私相反,所以是“公”。
(3)作者用来辨别同义词(比较接近于语文学的情况)如:①《左传·庄公三年》说,军队驻扎一夜叫“舍”,驻扎两夜叫“信”,驻扎超过三夜叫“次”。
②《文公七年》说,在国内发生的战争叫“乱”,来自国外的战争叫“寇”。
(4)最合于语文学性质的,是对古书的字义的解释①在讲到“寮”字以前,荀林父先说明同官为寮,也许因为当时“寮”字不很通俗。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整理版)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
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
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整理版)之欧阳家百创编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
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
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王力古代汉语重点文章笔记
一、郑伯克段于鄢古今字:1、”大太:2、辟避;3、厭饜:4、”(今仍作“舍”)舍捨:5、”嘗嚐:(今皆简化为“尝”6、”佗他:异体字:”暱昵: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 1、2其他此类活用名词用于动词1819本义和引申义1、邑:、、“大叔又2、都:本义,大邑。
、国都小的都。
3、鄙:、引申出质朴,浅陋、轻视等意义。
4、毙:”后来表示死,“斃”后起字,今“毙”枪毙。
5、及:6、啟;简化“启”应。
古今词义不同1、国;1)都指国家,但含义不同。
周代的国指诸侯的封地,西汉的国指王侯的封邑。
2)2、城:1)城墙。
2)现在指城市、城区。
用如动词指修筑城墙。
课文中的“都城”3、乘:1)在利用车马等代替步行的意义上古今基本相同。
2)4、完:1)在完整、完全的意义上古今相同,用如动词是完整,因而有修缮的意思。
本文“大。
、‘完了’是古代所没有。
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做宾语: 12、(冒昧地问一声,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宾语用代词“之”复指 3(姜氏有什么满足)4(大概说的是这种情况吧)其他句式双宾结构 1、无生民心。
234语法1、诸:2、请:1)请你做某事 23、敢:1)助动词,有胆量,为何谓也”二、齐桓公伐楚古今字:1、共供:2、女汝:”复音词1、夹辅本义和引申义;1、缩:本义,用绳子捆起来。
2、妥:本义,安稳,安定。
后引申为安,安抚。
3、次:文献中有两种意义,一是次第,次序。
作动词为按次序排列。
引申为次第在后的,等级较差的。
| 。
引申为外出旅行停留。
语法;之: 1)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 在一个分句的主谓间用,表示语意未完。
b. 充当主语和谓语结构之间用“之”宾语前置;用指示代词“是”作宾语 5、寡人是征 6用代词‘是’复制提前的宾语,起强调 7介词“以”的宾语 8三、齐晋鞌之战古今字:9、陈阵:10、辟避:11、絓掛:12、奉捧:异体字:1、2、”3、4、5、”复音词1、败绩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3、”免(二)意动用法1、”难其他此类活用 16、介,甲衣。
中国语言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语言学史——一部叙述从先秦到解放前汉语言研究简史的首创之作王力先生是我国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散文家和诗人,而《中国语言学史》这本书是他1962年在北大中文系开设“中国语言学史”课时编写的讲义,是继岑麒祥的《语言学史概要》(科学出版社,1956)后又一部语言学史著作。
这本书是叙述了从先秦到解放前汉语言研究的简史,它对我国两千多年的语文研究和语言学遗产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总结,并对我国传统语言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批判继承,为我国语言学研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阅读《中国语言学史》,我发现王力先生是以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著作和语言学为研究对象的,对中国语言学史的阶段分析有其明确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四个时期”。
所谓中国语言学史的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传统语言学的阶段(先秦-清末),第二阶段为现代语言学兴起的阶段(清末-解放前即1899—1949)。
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则是《马氏文通》的问世。
所谓四个时期,即指王力先生在《中国语言学史》中除了“前言”和“结语”部分,把整个中国语言学史划分为四章四个时期,并且运用“抓住突出性标志,对其时间倾向模糊”的方法论述每个时期的语言学发展情况。
第一时期是“经学时期”、“以训话为主的时期”(先秦两汉),突出了四部笔迹重要的与训话有关的两汉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介绍了先秦两汉时期我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萌芽。
第二时期是“佛学与理学时期”,又叫“韵书为主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明代),重点介绍了《切韵》、《广韵》、《集韵》、《平水韵》和《中原音韵》等韵书。
其从反切的兴起及其广泛运用说起,介绍了韵书、韵图的出现,以及佛学、理学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推动。
第三时期是“经学复兴时期”,也称“文字、声韵、训话全方面发展的时期”(清朝)。
书中提出,这是古文字学的产生时期,重点介绍了《说文》四大家的著作和王氏父子的论著。
汉语史稿重点笔记(苦心整理)
第一讲:一、《汉语史稿》的背景和地位:《汉语史稿》是王力先生五十年代在北京大学讲授“汉语史”课程的讲义,《汉语史稿》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发展的第一部专著。
(50年代)二、汉语史与汉语学史的区别:1.汉语史是汉语客观的发展历史,而汉语学史为汉语研究的历史。
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王力先生有《汉语史稿》著作的同时,又有《中国语言学史》的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2.类似关系的学科:语言史与语言学史、语法史与语法学史、词汇史与词汇学史。
3.“学史”与“史”研究的对象不同,相互促进,不能相互代替。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汉语史的对象和任务一、汉语史的性质:汉语史是关于汉语客观发展的现象及内部规律的科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汉语发展的客观现象和规律。
斯大林说:“语言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于研究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
”二、语言的发展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1)语言内部要素的发展不平衡性:1.词汇。
(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变化最快)2.语音。
3.语法。
(最稳定)2)语言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1.现代方言与汉语史的关系。
现代方言是汉语史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反映的是汉语史不同阶段的语言特征。
汉语有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2.普通话与汉语史的关系。
以北京音为标准音、北方方言为词汇基础、以现代白话文典范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是汉语史发展的结果和一个阶段。
第二节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重点)简答+填空一、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研究的三个阶段及主要内容:1)第一阶段:从汉初(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是语义研究阶段。
1.小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称呼。
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目的是为“读经”扫清语言文字障碍,是为经学服务的,是经学的附庸,所以习惯上称为“小学”。
现代语言学研究是为语言而研究语言,而传统语言文字学是为经学而研究语言文字。
2.语文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另一个称呼。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一、填空:1、汉语字典地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地字归在一起,部首地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地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地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C、按编码排列.通行地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地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地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34567. 8910虚词1112ABC13141516、押韵分为三种:A、句句押韵.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如《诗经》C、交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地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地句尾韵.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地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20、注解常见地情况有下列四种:A、释词.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地意义更为明确.21、常见古书术语:A、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地差别.B、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C、貌.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地形容词.等于“…地样子”.D、犹.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关系.等于“等于说”.上面单纯用于释义.E、之言、之为言.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地关系.F、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G、读如、读若.一般用来注音.有时说明假借字.22、唐人为汉下其他古书注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善232425262728293031旁边.3233ABCD、意.文.3435、古汉语地修辞方法:A、稽古:援引古人地事迹来证实自己地论点.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B、引经:正面援引古代圣贤地言辞.C、代称.a、以事物地特征或标志代指.如“二毛”.b、以部分代全体.如“风雅”.c、以原料代成品.如“鱼网”.d、以具体代抽象.如“丝竹”.e、以地代人.如“彭泽”.f、以官代人,表尊重.如“王右军”.g、专名用作通名.如“扁鹊”.h、割裂式地代称.如“吞舟”.D、倒置,词序颠倒为了修辞押韵.E、隐喻,没有比喻词.F、迂回,一种隐晦难懂地修辞手法.作者不直言,而转弯抹脚地说出.G、委婉,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外交辞令和谦词属于委婉语.H、夸饰,一种极度形容语,使语言增加生动性.36、唐后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超过八句地叫做排律.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37、四言诗句式一般为二二,五言诗为二三,七言诗为四三.38、句句入韵地诗歌,因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言联句,句句入韵,故名柏梁体.如曹丕地《燕歌行》.39、《文心雕龙•声律》提到“声律”地问题,南朝沈约发明四声,写作《四声谱》.4041424312母.法.3益也.4567ABCDE、转注:说法不一.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地令,后来借用为“县令”地令.8、古今字:由于历史地发展,汉字地演变,产生乐一个新地字代表一个字地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地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地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地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地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地字,如睹覩.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地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地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地关系,也有一对多地情况.今天所用地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地.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地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地行动变化地句子.13、否定句:表示否定地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1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地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1617181920212223据.24252627齿.282930《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地注.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地现象.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3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地现象.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33、韵文:指有韵地文章,有完全地韵文,也有不完全地韵文.34、平水韵:隋朝陆法言地《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地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地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地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地节奏,即所谓地“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地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36、黏:上联地对句和下联地出句地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地.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地规则地现象.37、对:每联地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地.也就是对句地平仄对立.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地规则地现象.38、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是律诗地大忌.39、拗句:不依照一般地平仄地句子,即该用平声地未用平声,该用仄声地未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地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地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地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40、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地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另外又一种情4142阳”.43444546474849。
古代汉语笔记(王力)
古代汉语笔记(王力)古代汉语笔记一、填空:1、汉语字典地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地字归在一起,部首地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地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地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C、按编码排列.通行地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地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地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切.辞书.检》..押韵韵.18于汉代.20、注解常见地情况有下列四种:A、释词.B、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C、通释全章大意.使文章地意义更为明确.21、常见古书术语:A、曰、为、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地差别.B、谓.被释词放于其前.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C、貌.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地形容词.等于“…地样子”.D、犹.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关系.等于“等于说”.上面单纯用于释义.E、之言、之为言.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地关系.F、读为、读曰.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G、读如、读若.一般用来注音.有时说明假借字.22、唐人为汉下其他古书注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文选》.南朝宋裴松之地《三国志》注.23、郭象注和成玄英注《庄子》.24、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地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地读音读.有时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地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特定地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地读法.25、古书常常有一字异读地情况.不同地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地不同.异读有时只是音调地差异,有时不仅是声调、词义上地差异,还有词性上地转变.26、利用四声区别词义和词性,是汉语地特点之一.27、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28、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30、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31、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语意物.33雅”泽”.目.42音,如“根,音跟”.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地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地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地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地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地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地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地是“有急”,“缓”字无意义.4、本义:词地本来意义.如,向,本来地意义是“向北地窗户”.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地,即从本义发展出来地意义.,向,本来地意义是“向北地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地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地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7、六书:许慎地《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地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地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地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地形体组成,把它们地意义组合成一个新地意义地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地结合,如及.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地,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地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地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E、转注:说法不一.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地令,后来借用为“县令”地令.8、古今字:由于历史地发展,汉字地演变,产生乐一个新地字代表一个字地一个或者尾.16.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芒”.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地字地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如“蚤起”,蚤通早.27、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地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地情况.而上古地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28、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地词,或有双声叠韵地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29、疏:由于时代地变迁,前人地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地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地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地《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地意思.30、《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地注.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地现象.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3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地现象.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33、韵文:指有韵地文章,有完全地韵文,也有不完全地韵文.34、平水韵:隋朝陆法言地《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地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地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地格律因素,在诗和近.47。
王力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音韵部分练习题及解答练习题一、填空:1 .韵图大约产生于___________ 时期,盛行于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的韵图属于前期, ____________ 的韵图属于后期。
2 ._________ 有三十字母系统,______________ 有三十六字母字母系统。
______________ 是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字母系统。
3 .__________ 以前,诗歌押韵没有法定标准,大部分作品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韵,即按照当时的共同语音系押韵。
到了_____________ ,被定为官韵,作为科举考试中文人必须遵守的押韵标准。
4 .“官韵”长期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界特别是传统诗歌,而不仅仅是科举。
宋王朝为了让文人使用起来方便,在纂修_____________ 之外,还为这个系统编写了简缩本的_________________ ,作为读书人手头必备的手册式工具书。
5 .到南宋与北方的金朝对峙时期,金朝学者索性把同用的韵都合并在一起,并且略加调整,成为___________ 韵系统。
6 .__________ 年,____________ 编了一本韵书叫《平水新刊韵略》,分106 韵;公元1252 年,又有编了一本《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分107 韵。
7 .从_________ 规定了“同用”的《切韵》系统到平水韵,这个一脉相承的官韵系统在文化界的影响一直很大,千年内的近体诗用韵都以它为准绳。
8 .从宋朝就有人试图分辨上古的韵部系统,_______________ 代_____________ 开始把古韵分为十部,以后有更多的学者陆续对他的系统加以修正改进,近人___________________ 定上古韵为30 部,这是数百年来学者对古韵分部的总结。
9 .构成韵部的语音条件是_____________ ,但一个韵部里边还包含由介音区别的不同韵母。
王力汉语史稿复习题答案
王力汉语史稿复习题答案1. 王力汉语史稿中提到的汉语史分期有哪些?答案:王力汉语史稿中提到的汉语史分期包括: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古汉语和现代汉语。
2. 王力汉语史稿中对上古汉语的定义是什么?答案:上古汉语指的是从先秦时期到汉末的汉语,这一时期的汉语特点是声母、韵母和声调系统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
3. 中古汉语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答案:中古汉语的主要特点包括:声母系统简化,韵母系统分化,声调系统逐渐形成,以及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和语法结构。
4. 近古汉语与中古汉语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案:近古汉语与中古汉语的主要区别在于声母和韵母的进一步简化,以及声调系统的稳定和词汇的进一步丰富。
5. 王力汉语史稿中对现代汉语的定义是什么?答案:现代汉语指的是从20世纪初至今的汉语,这一时期的汉语特点是语音、词汇和语法都趋于稳定,同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词汇和语法结构有所创新。
6. 汉语史稿中提到的汉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有哪些?答案:汉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包括:声母的合并和简化,韵母的分化和合并,声调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语法结构的演变。
7. 王力汉语史稿中对汉语方言的分类有哪些?答案:王力汉语史稿中对汉语方言的分类包括: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8. 汉语史稿中提到的汉语方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汉语方言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地理隔离、社会变迁、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等。
9. 王力汉语史稿中对汉语词汇发展的观点是什么?答案:王力汉语史稿中认为汉语词汇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吸收、创新和淘汰的过程,受到社会文化、科技进步和语言接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10. 汉语史稿中提到的汉语语法发展的趋势是什么?答案:汉语史稿中提到的汉语语法发展的趋势是从复杂到简单,从灵活到固定,以及从多变化到规范化。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十二)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十八)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中国语言学史 读书笔记
精心整理读书笔记——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王力先生的《中国语言学史》是一部叙述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期的汉语研究发展的历史。
该书以研究对象为线索分类,分为训诂为主的时期;韵书为主的时期;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西学东渐时期,这种分类方式虽然与其他的以时间为线索的分类方式不同,但也基本上与之相吻合。
按照王力先生的观点中国语言学史,真正的语言学始于五四运动以后,之前的各种研究均属于“训而序》第一类是校勘和考证的工作;第二类是对《说文》有所匡正;第三类是对《说文》做全面研究,多所阐发;第四类是补充订正先辈或同时代的着作,其中以第三类最为重要,并且出现了“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说文四大家。
在甲骨文和铜器的影响之下,在清以后,出现了古文字学的极盛时期。
第四个时期是西学东渐时期,这个时期是以资产阶级语言学为主流,语言学的领域扩大了,方法改进了,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
从清末到解放前,西洋的影响,基本上是资产阶级语言学的影响,出现了中国真正的语法书《马氏文通》,在模仿西洋语法的同时,也指出了汉语语法与拉丁语法、英语语法的差异。
普通语言学传到中国,学者们对语言研究才有所转变,可以对现代语言学进行静态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突破,例如:记音的方法不再是用反切的旧方法而是利用音标。
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是中国描写语言学较早的着作。
精心整理王力先生的这本《中国语言学史》内容丰富,写作谨严,观点新颖。
在每一个分期之下,描述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其中援引了许多经典着作中的观点,同时也对每一时期的研究对象,重要代表人物和着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其重要的价值,历史地位,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之处,体现了王力先生严谨的学术态度。
这本着作第一次给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做了一个系统的总结建立起一个科学的体系对我国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开创性作用。
关于中国语言学始于五四运动以后的观点,我有不同的想法,西方的语言学成为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初,而我们国家的语言学几乎晚了一个世纪,这差距有点过于悬殊了。
中国语言学史重点
中国语⾔学史重点⼀、语⽂学和语⾔学语⾔学:就是研究语⾔的科学,有⼴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义的语⾔学包括传统语⾔学和现代语⾔学。
狭义的语⾔学指的是同语⽂学相对的现代语⾔学。
传统的语⾔学称为语⽂学,以研究古代⽂献和书⾯语为主。
现代语⾔学则以当代语⾔和⼝语为主,⽽且研究的范围⼤⼤拓宽。
语⽂学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
现代语⾔学是⼀门独⽴的学科。
区别:P3前者是⽂字或署名语的研究,特别重在⽂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这种研究⽐较零碎,缺乏系统性;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本⾝,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致的、全⾯的语⾔理论。
(王⼒)中国在‘五四’以前所作的语⾔研究,⼤致是属于语⽂学范围的。
⼆、中国有⽆语⾔学?⽚⾯观点:没有,是语⽂学⽽不是语⾔学。
欧洲有语⽂学(philology)和语⾔学(languistics)的区分,现代西⽅的语⾔学传统中,往往强调语⽂学和语⾔学的区别。
我们有的⼈也⼀切以欧洲模式⾃蔽,谓我国在“五四”以前的语⾔研究都是属於“语⽂学”范围的,是“前科学”的。
原因:(1)我国历来对语⾔学的重视是不够的,从事语⾔学研究的⼈很少,⾄今仍有⼀些问题得不到澄清.(2)根据现代西⽅语⾔学理论,认为有三点理由:P4研究对象、研究⽬的、研究成果驳斥:这些理由似是⽽⾮,不能令⼈信服。
(1)研究对象:“⽂字和书⾯语”与“语⾔本⾝”并不对⽴研究事实:古代语⾔学有优秀的著作,已超出语⽂学范围。
如《⽅⾔》(2)研究⽬的:任何⼀门学科的兴起,都有它的⽬的,不能以此就判断它的性质。
西⽅语⾔学最初也是为阅读古典⽂献服务的。
(3)研究成果:我国古代语⾔学是研究有丰富的理论成果。
⽂字、词汇、⽅⾔、语⾳三、“⼩学”中国传统语⾔学也被称为“⼩学”,包含⽂字学、⾳韵学、训诂学三个⽅⾯。
但⼩学最初是指教育童蒙的学校,后⽤来指语⾔⽂字的学习。
P36四、古代语⾔学史⼤致分期及特点:(1)先秦:萌芽时期,以研究事物名称为特点主要成就:童蒙识字课本的编撰——《史籀篇》名实关系⼤讨论——孔⼦、⽼⼦、荀⼦(2)两汉:确⽴时期,⼩学的建⽴,以研究⽂字、词汇为特点主要成就:识字课本——史游《急就篇》;训诂学、词汇——《尔雅》、扬雄《⽅⾔》、刘熙《释名》、《⼩尔雅》;⽂字学——许慎《说⽂解字》;(3)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发展时期,语⾳研究开始,词义研究进⼀步发展主要成就:训诂学、词汇——张揖《⼴雅》、顾野王《⽟篇》、孔颖达《五经正义》⽂字学——《字林》、正字法专著⾳韵学——韵书:陆法⾔《切韵》、孙愐《唐韵》(4)宋元明:研究范围扩⼤、承前启后的时期,以语⾳研究为特点主要成就:⾳韵学——韵书:《⼴韵》、《集韵》、《中原⾳韵》、《韵镜》等(5)清代到“五四”之前:⿍盛和转型时期,以研究古⾳、古义为根本特点,是对古代语⾔学的总结时期主要成就:古⾳学研究、《⽅⾔》、《尔雅》、《说⽂》研究语法研究兴起——马建忠《马⽒⽂通》知识点:三仓(秦朝)——李斯《仓颉篇》、赵⾼《爰历篇》、胡⽏敬《博学篇》西汉史游《急就篇》:唯⼀流传下来的识字课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训诂为主的时期1.1复习笔记一、语言研究的萌芽1语文学的兴起(1)先秦时,书籍较少,人们还感觉不到有语文学的需要,因此语文学没有产生。
(2)语文学的兴起,是在文化遗产积累较多的时代。
(3)书籍增多,时代久远,导致字形、音、义都发生变化,于是促使人们进行探讨。
2语文学早期的作用(1)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即后来所说的“声训”。
声训的办法是采取同音的字或双声叠韵的字作为解释。
孔子、孟子之所以搞声训,并不是为了语文学的目的,而是为了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如:①“彻者彻也”不但同音,而且同字,但是仍旧可以认为是声训,因为同形词不等于同一个词。
“政者正也”也是同音为训的例子。
②“助者藉也、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都是叠韵为训,而声母也很相近。
(2)作者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如:①《左传宣公十二年》叙述邲之战,楚国打了胜仗,潘党劝楚庄王建筑军营,积尸封土,来显耀自己的武功。
楚庄王不肯。
在他的长篇谈话中特别提到“武”字的字形是从“止”从“戈”,只有停止干戈才够得上称为“武”。
②根据《韩非子》的说法,仓颉造字的时候,把“厶”字(即“私”字)写成环绕着自己的样子,表示为自己打算;“公”字是“厶”字上面加“八”字,“八”等于说“背”,背私就是跟私相反,所以是“公”。
(3)作者用来辨别同义词(比较接近于语文学的情况)如:①《左传·庄公三年》说,军队驻扎一夜叫“舍”,驻扎两夜叫“信”,驻扎超过三夜叫“次”。
②《文公七年》说,在国内发生的战争叫“乱”,来自国外的战争叫“寇”。
(4)最合于语文学性质的,是对古书的字义的解释①在讲到“寮”字以前,荀林父先说明同官为寮,也许因为当时“寮”字不很通俗。
而《诗·大雅·板》的第三章头两句是“我虽异事,及尔同僚”。
荀林父说“同官为寮”,实际上是解释了《诗经》的字义。
②《孟子·梁惠王下》讲到齐景公命令太师作君臣相悦的乐章,名为《徵招》《角招》,其中有一句话是“畜君何尤”。
孟子怕齐宣王不懂什么称作“畜君”,所以他解释说“畜君者,好君也”。
“好君”等于说“悦君”,也就是君臣相悦。
3先秦语言学的理论发展(1)荀子《正名篇》中的语言学原理①第一个语言学原理是: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它强调语言的社会性。
②第二个语言学原理是:语言具有民族的特点,而思维则具有人类的共性。
惟其具有民族特点,所以各个具体语言的形式和结构是不相同的;惟其具有人类共性,所以通过语言的翻译,不同的民族是可以互相交流思想的。
③第三个语言学原理是:语言是具有稳固性的,同时又是发展的。
认为原有词汇必须维持,新词必须创造,以适应新的事物。
(2)荀子对“概念”的理解荀子认为概念的形成,是由于感觉;概念可以分为简单概念和复杂概念,简单概念由单词表示,复杂概念由词组表示。
概念还可以分为范畴、种和属。
他把“范畴”称作“大共名”,把“种”称作“大别名”,把“属”称作“别则有别”。
(3)先秦逻辑学派的观点①墨辩学派把概念分为达、类、私。
达,等于荀子的“大共名”,即“范畴”;类,等于荀子的“大别名”和“别则有别”,即种概念和属概念;私,等于单独概念,在语言中表现为专名。
②墨辩学派把概念分为“以形貌命者”和“不可以形貌命者”两类。
前者等于具体概念,在语言中表现为具体名词;后者等于抽象概念,在语言中表现为抽象名词。
③墨辩学派不但谈概念,而且谈判断和推理。
《墨子·小取》说:“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
”“以名举实”就是形成概念,“实”是客观事物,“举”是概括。
“以辞抒意”就是构成判断,“辞”是命题,“意”是判断,这是一件事的两面。
“以说出故”就是组成推理。
逻辑和语言的关系一目了然。
二、童蒙识字课本和故训汇编1童蒙识字课本“小学”的最初意义就是童蒙识字课本。
(1)春秋战国时期的《史籀篇》,是秦国人教学童的书。
(2)秦代及西汉时期,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李长的《元尚篇》、扬雄的《训纂篇》等。
(3)汉代,李斯、赵高、胡毋敬的书,合称为《仓颉篇》,又称《三仓》,共三千三百字。
到了扬雄的《训纂篇》,连同《仓颉篇》增加到五千三百四十字。
汉和帝时代,贾鲂又写了《滂喜篇》。
后人以《仓颉篇》为上篇,《训纂篇》为中篇,《滂喜篇》为下篇。
这三部书也称为《三仓》。
2童蒙识字课本的特点(1)四字一句,两句一韵,如《仓颉篇》。
(2)三字四字或七字一句,三字句、四字句隔句押韵,七字句每句押韵,如《急就篇》。
(3)《凡将篇》和《训纂篇》都没有重复的字,显然是给儿童识字用的。
3童蒙识字课本的主要内容(以《急就篇》为例)(1)开头五句先讲明编书的目的。
(2)正文以一句“请道其章”开始。
下文首先列举一百三十二个姓,每一个姓下面再加两个字(复姓则加一个字),成为三字句。
如:宋延年、郑子方…并非真有“宋延年”等人,只是让儿童们多认识一些字,特别是一些抽象名词、形容词、动词等(都表现在人的名字上)。
一百三十二姓叙述完毕后,用两句话作为过渡:姓名讫,请言物。
(3)“言物”内容变为七个字一句,句句押韵,依次叙述锦绣、饮食、衣服、臣民、器物、虫鱼、服饰、音乐、形体、兵器、车马、宫室、植物、动物、疾病、药品、丧葬等。
这样就让学童们学会了许多事物的名称。
这是《急就篇》的主要部分。
下面过渡的话是:诸物尽讫五官出。
(4)解释“五官”并不是耳目口鼻心,而是指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
五官等于说百官,所以下文叙述一些官职以及跟吏治有关的事情。
最后变为四字一句,只有末句仍用七个字。
这是全书的结尾,歌颂汉家的盛世。
4童蒙识字课本的要求当时学习文字,实际上具有字形、字音、字义三方面的要求。
(1)试八体,是要求懂得字形。
(2)讽书,是要求懂得字音。
(3)籀书,是要求懂得字义。
(4)“正读”,就是以古为准的字形、字音、字义。
5童蒙识字课本的价值(1)《汉书·扬雄传》赞说,扬雄“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史篇莫善于《仓颉》,作《训纂》”。
可见他把《训纂》与《太玄》《法言》等量齐观,作为不朽的著作来看。
主要的原因是国家重视语文教育。
(2)它们标志着中国语言学史的一个阶段,就是童蒙识字课本阶段。
6训诂学的兴起汉代崇尚经学,立《诗》《书》《礼》《易》《春秋》于学官,定为“五经”。
学官就是学校。
在学校里讲授经书,不可以随便讲,训诂由此兴起。
7故训汇编(1)《尔雅》的内容《尔雅》最初成书应该是在汉武帝时代以前(即公元前2世纪以前),现存的《尔雅》共分十九卷,即:《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①《释诂》《释言》《释训》三篇的内容比较复杂,《释诂》是罗列古人所用的同义词,而以当代的词来解释它们;《释言》所选择的多数是常用词,被释往往只有一个单词,至多不过两三个词;《释训》着重在描写事物的情貌,被释的多数是叠字。
②《释亲》是关于亲属的训诂,分为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类。
《释宫》是关于宫室的训诂。
《释器》是关于器用的训诂。
《释乐》是关于乐器的训诂。
③《释天》是关于天文的训诂,它所包的范围很大,分为四时、祥、灾、岁阳、岁名、月阳、月名、风雨、星名、祭名、讲武、旌旗,共十二类。
《释地》是关于地理的训诂,包括九州、十薮、八陵、九府、五方、野、四极,共七类。
④《释丘》是比较特殊的一篇。
丘是自然形成的高地(非人为的)。
这篇分为丘与厓岸两类。
《释山》是关于山的训诂。
《释水》是关于水的训诂,包括水泉、水中、河曲、九河四类。
⑤《释草》是关于草本植物的训诂。
《释木》是关于木本植物的训诂。
⑥《释虫》是关于虫类的训诂。
《释鱼》是关于鱼类的训诂,其中包括爬行动物。
《释鸟》是关于鸟类的训诂。
⑦《释兽》是关于兽类的训诂。
其中分为寓属、鼠属、齸属、须属四类。
《释畜》是关于家畜的训诂。
其中分为马属、牛属、羊属、狗属、鸡属、六畜六类。
(2)《尔雅》的特点①保存故训是《尔雅》最主要的特点。
②《尔雅》的体例是以当代常用词的常用意义来作解释,王国维说它是“释雅以俗,释古以今”。
(3)《尔雅》的价值①《尔雅》故训的纂集,对后代继承文化遗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词义有它的时代性,不但可以解释经典,而且可以解释先秦一切作品。
②《方言》是方言和普通话的比较研究,跟《尔雅》性质不同;《急就篇》则是童蒙识字课本,其价值当在《尔雅》之下。
(4)《尔雅》的缺点①当解释的字是一个多义词的时候,用的是哪一种意义,不明确。
②简单地汇集故训,容易令人误会,以为摆在一起的都是同义词,可以互相转注。
③有时候,解释的字和被解释的字根本不是同义词,它们之间只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甚至是很勉强的牵合。
(5)《广雅》与《尔雅》的区别①《广雅》书成于魏太和年间,《释亲》包括形体,《释水》包括舟船,这是《尔雅》所没有的。
②在训诂方面,《广雅》显得比《尔雅》更自由一些,有许多地方不是用同义词解释。
三、方言学的兴起1方言学兴起的原因(1)战国时代的七个国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2)秦统一天下以后,“同书文字”,出现了书面语言的统一,有利于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但是方言的分歧不是一下子可以消灭的,州与州之间、郡与郡之间不能没有交际往来,语言的隔阂引起人们的重视,方言学由此兴起。
2方言学的发展汉语方言学的第一部著作是扬雄的《方言》,全称是《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1)《方言》的体例与《尔雅》相同,每条先列举一些同义词,然后用一个常用词解释。
但是它跟《尔雅》的不同表现在:这些同义词不是属于同一词汇的,而是属于不同的各个方言词汇的,这就构成了方言的互译。
(2)《方言》一书所指称的方言区域相当复杂。
大致说来,包括:①古国名,如秦、晋、韩、魏、赵、燕、齐、鲁、卫、宋、陈、郑、周、楚、吴、越等。
韩、魏、赵与晋重叠,说大一点时用晋,说小一点时具体到韩魏赵,由于疆域变化,所以只能得其大概。
②州名,如幽、冀、并、豫、青、兖、徐、扬、荆、雍、凉、梁、益等。
其中雍与凉、梁与益重叠;汉代改雍州为凉州,改梁州为益州。
书中所谓“雍凉之间、梁益之间”,应作一个区域看待。
③郡名,如代、汝南、沛、平原、临淄、会稽、广汉、蜀、巴等。
④县名和地名,如曲阜、钜野、郢等。
⑤水名,如江(长江)、河(黄河)、汾、济、汝、颍、淮、泗、湘、沅、洌水等。
⑥山名,如岱(泰山)、衡、嵩、九嶷等。
⑦其他国名和民族名,如朝鲜、瓯等。
⑧以函谷关为界:函谷关之东称作关东或自关以东,函谷关之西称作关西或自关以西。
(3)这部书除了记录方言以外,还记载了古今词汇的不同。
实际上,古语与方言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