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分析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报告
————————————————————————————————作者:————————————————————————————————日期:
社会工作系翁培程
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一)引言
当前社会,互联网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人们生活当中。在我国约2650万网民中,18-24岁者占到36.8%,而这正是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截至2005年,中国网民已达7780万人,大学生是其中最活跃的群体。抽样调查显示,南京重点高校大学生经常上网的人数达到80%,然而在别的地方的高校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这个数字必将特别客观,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迅捷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垃圾邮件、色情传播、暴力恐怖、网上犯罪不一而足,当代大学生面临这些是否都有抵抗力呢?作为网民主体之一的大学生的上网行为是否健康,直接关系着网络文明和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掌握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对对加强高校的网络阵地建设和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网民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建设者,他们在祖国未来的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关注这一群体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关注我们祖国的发展,我们民族的发展。本次调查报告研究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对本校大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分析,揭开大学生沉溺于网络的原因,重新反思高校,家长,学生,网吧,社会管理部门所承担的责任,并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那么,网络时代的大学校园,到底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模式存在着怎样的影响,又是怎样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呢?为了具体了解到当前大学生上网情况,我利用这次机会对我们学校的学生做了一个初步的调查。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网络是信息的海洋。它不仅仅是人们表现自我的空间,更是人们为学习、工作、生活提取各种有用信息和进行交流的工具,所以网络自身蕴含的能量是巨大的。21世纪,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最抢眼的词汇。据统计,我国互联网使用者的平均年龄为35岁,上网人数中45%为25岁以下的青少年,而大学生又首当其冲地成为网络冲浪的主力军。互联网络象一把“双刃剑”,在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空间的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这无疑对高校教师特别是大学生思想德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此,我们对本校的大二至大四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希望能从调查的数据当中得到一些启示,为网络时代如何改善高校思想德育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自己的看法
由于网上交流十分便利,大学生视野更加开阔,更容易吸收多种有用并且有利的信息,进而更加自觉的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在实践中,我也逐渐意识到互联网作为一种教育工具的巨大潜力。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越来越多地了解到它的奇特功效时,也开始更多地注意到由于疏忽控制而带给人们的不良影响。许多大学生涉世未深,缺乏社会经验,辨别是非能力差,并且网络传播
存在其固有的弱点及网络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其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十分明显,如不良网站泛滥、网络游戏鱼龙混杂等等。
(四)文献综述
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约有2000万人,从学生成长面对的文化环境来看,各种文化相互激荡是全球化趋势的一个重要特征,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力对于青年人往往带有极大的诱惑。网络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基础设施上的绝对优势,在有限的时空投放密集的信息容量,进行信息轰炸。面对密集的信息,青年学生好奇猎趣,无所适从,无法正确选择信息,驾驭信息,如果不及时提高信息素质,就将会成为信息的奴隶。语言是特定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标志。目前国际互联网上使用的通用语言是英语,英语在网上的统治地位,使得美国等西方国家以其信息量的绝对优势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倾销、文化覆盖和文化封锁,使非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化沦为网络时代的边缘文化,随时都有被英语文化淹没或吞噬的危险。此外,当网络给人类带来新的文化文明曙光的同时,网络信息垃圾和信息毒品亦同步而至。暴力、迷信、色情充斥网络,污言秽语俯拾皆是,网络垃圾泛滥成灾,严重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在大学生网民中,因沉湎于网上聊天、交友、色情浏览而导致学习成绩急骤下降、精神萎糜颓废、以至精神分裂失常等现象的为数不少。校园精神文明环境受到严重威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始多方面的。社会变革最为突出的影响,便是社会利益的空前分化与公民独立意识的增强。作为社会最为敏感、最为活跃而又富有文化知识的青年群体,大学生较之其他群体对社会变革有着更大的热情,这种激情使得他们容易成为接受、复制乃至创造新文化的先锋。总起来说,社会变革给校园文化注入了一股健康、清新和鲜活的血液。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也正是这种激情潜存着激情与浮躁同存,成功期望目标与自身总体素质不相适应,许多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评价体系的青年学子一时很难适应,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行为无序、道德失范与思想困惑、混乱的状态。
社会变革也使青年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影响。大学生脆弱的心理难以适应社会冲击所带来的困惑与阵痛,于是产生了许多的心理困惑与障碍,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浮躁化、世俗化甚至庸俗化的言行。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复杂多样的,其心理特征是动态多变的,而且很容易受一些社会不良文化因素的误导。与传统文化相比,校园非主流文化为青年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个性、表达情感的机会,但其对形式和感觉的过度追求,容易导致大学生对社会的参与被限制在最直观、最感性的层面上,从而使大学生的道德认同变得困难,道义约束趋于松懈。
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新的社会现象、社会冲突的涌现,整个社会心态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置身于校园的大学生在商品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下,心态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特别是现在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了个人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人才产品”被迫去接受“市场选择”,难免就会产生“有好文凭未必能找到好工作”的失重偏常心理。这对于每一个都曾一度辉煌的大学生个体来说,都极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安,致使行为高度个性化.受了“挫折”的大学生们普遍感到社会生活、校园环境乃至家庭空间都很“压抑”,便又倾向于厌世,最终导致严重心理失衡和变异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