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管理论文-浅谈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管理实践

合集下载

金融投资理财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金融投资理财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金融投资理财实训心得体会我叫李明,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

在大学期间,我参加了一次金融投资理财实训,这次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在实训之前,我对金融投资知之甚少,只是听过一些简单的概念。

但是通过这次实训,我真正地了解了金融投资的具体内涵以及相关的投资方式。

我学习了股票投资的基本知识,了解了股票市场的特点和基本原理。

在实操环节中,我也尝试了股票的买卖,学会了如何分析市场走向和企业资料,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出收益较高的投资。

我也了解了基金、债券、期货等投资方式,知道了各种方式的特点、优势、风险等信息。

我认为这些知识对我的未来职业规划和个人理财规划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实训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正确的投资态度和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金融投资有风险,任何一个决策可能都是错误的,我们不能慌张,要冷静分析。

要了解投资本质,追求长期回报而非短期收益,把握住市场的基本面,不轻易跟风。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坚定不移的投资信仰,要有远见卓识,要注重学习和积累经验。

投资过程需要严格管理风险,要根据自身实力、资金、投资目标等因素来制定对应的投资计划,而且要避免贪心和跟风投资。

正如经典名言所说“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对于一个投资者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

在实训过程中,我还深刻地感受到团队的重要性。

在完成实操任务中,我们小组成员互相协作,交流分析,共同制定出更好的投资方案。

团队合作中,我体会到了如何去协调各个角色的优势、如何融合各个成员的能力,确保最终获得最好的投资回报。

而且这种合作也让我们加强了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领导力。

最重要的是,这次实训不仅帮助我了解金融投资,更加深了我对财富管理和投资实践的热忱。

我认为,金融投资只是财务管理学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希望提高我们的个人财富水平,还需要在其他方面努力学习。

例如,日常开支的管理和控制,为未来的目标定下合理的计划等等。

只有不断地提升我们自身的财务管理和投资能力,才能在未来取得更好的发展。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行为和策略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行为和策略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行为和策略在投资领域,传统金融学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认为投资者能够做出完全理性的决策。

然而,现实中的投资者并非总是如此理性,他们的行为常常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这就是行为金融学所关注的重点。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和情绪会对投资决策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过度自信就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

很多投资者往往高估自己的投资能力和对市场的判断,从而进行过度交易。

他们频繁买卖股票,认为自己能够准确把握市场的短期波动,赚取高额利润。

但实际上,过度交易往往导致交易成本增加,最终收益反而不如长期持有。

另一个常见的心理现象是损失厌恶。

投资者在面对损失时,感受到的痛苦往往大于同等金额的收益所带来的快乐。

这导致他们在股票下跌时不愿意及时止损,而是抱着“回本就卖”的想法,结果可能越套越深。

相反,在股票上涨时,他们又过早地获利了结,错失了更大的收益。

羊群效应也是投资中常见的行为。

当看到周围的人都在投资某个项目或股票时,许多投资者会盲目跟从,而不去独立思考和分析。

这种从众心理使得市场在短期内出现过度上涨或下跌,形成泡沫或恐慌。

基于这些对投资者行为的认识,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

首先,投资者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自己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并努力克服。

比如,在进行投资决策前,要充分收集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而不是仅仅凭借直觉或有限的经验。

对于自己的投资能力要有客观的评估,避免过度自信。

其次,要学会控制情绪,尤其是在面对损失时。

制定明确的止损和止盈策略,并严格执行。

不要被损失厌恶心理所左右,当投资出现亏损且达到止损点时,要果断卖出,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同样,当股票达到预期的盈利目标时,也要按照计划卖出,不要被贪婪所驱使。

再者,要避免羊群效应,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盲目跟风投资,而是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选择合适的投资产品。

在市场狂热时保持冷静,在市场恐慌时看到机会。

此外,资产配置也是一种重要的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论文2800字_行为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行为金融学论文2800字_行为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行为金融学论文2800字_行为金融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行为金融学论文2800字(一):中国证券市场异常现象的行为金融学分析摘要:随着我国证券市场二十多年的蓬勃发展,它已经逐渐地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证券市场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了相当多的问题,而其中很多的异常现象并不能用传统的金融学来解释。

关键词:中国证券市场异常现象;行为金融学;市场理论作为经典金融理论的基石之一近年来受到了许多挑战,金融市场中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在此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悄然兴起的行为金融理论,将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入金融学中,从微观个体行为角度,对资本市场中的异常现象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引发行为金融理论与有效市场理论的猛烈碰撞,成为学者们争论的一个热点。

一、中国证券市场异常现象1.过度交易。

经常参与股票交易的人大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些自称短线高手的人频繁地买进卖出,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赚到钱,甚至出现亏损。

而且中国股市上的很多投资者都抱有急于求成、渴望一夜暴富的心理偏差。

如何解释这些现象?行为金融理论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人们普遍高估自己的判断能力和对未来的期望。

过度自信就是投资者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研究者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过度自信大量研究表明,人们在决策时存在着过度自信倾向。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们过高估计高概率事件的发生概率,过低估计低概率事件的发生概率。

如人们往往认为当实际只有80%以上可能事件必定会出现,而认为只有20%以下可能事件不可能发生。

第二,人们用于估计数值的置信区间过于狭窄。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为人们自认为的98%置信区间实际上只有60%。

过度自信在投资活动中表现为投资者趋向于过度频繁交易,这将会降低投资者的回报。

过度自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心理学基础,当个人面对不确定性时,无法做出适当的权衡,便容易出现行为认知偏差。

行为金融学论文(5篇)

行为金融学论文(5篇)

行为金融学论文(5篇)行为金融学论文(5篇)行为金融学论文范文第1篇曾在解释金融市场现象方面取得了巨大胜利的传统金融学,是以理性人和无摩擦市场假设为理论前提,以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为核心的一套金融学理论。

20世纪中叶,随着Markowitz(1952)的现代组合投资理论、Modi-gliani和Miller(1958)的MM定理、Fama(1970,1991)的有效市场假说,以及Bloack、Scholes和Merton(1973)的期权定价理论的逐一建立,基于这些理论内容的传统金融学确立了其在金融投资领域的主导地位。

Stephen(2021)总结了现代金融理论的传统讨论范式,他认为,现代金融理论内涵包括:有效市场、组合投资、资产定价、期权定价、MM 定理和托付成本,所涉及学科有经济学、金融学和数学,其理论规律是将简单的金融市场现象抽象成为简洁的数学模型。

传统金融学的核心理论假设是有效市场假说,强调资产的市场价格可以快速并充分反映全部与资产相关的外部及内部信息。

传统金融学理论把投资者看作是理性人,即投资者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总是理性的,试图追求收益最大化以及成本最小化,并且投资者是风险厌恶型,即面对不同资产的风险态度全都,投资者对价格收益分布的估量是无偏的,且满意贝叶斯过程,因此,证券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全部交易参加者对信息的理解和认同;价格则表现为随机闲逛,具有不行猜测性,市场投资者无法猎取长期稳定超额利润。

Shleifer(2000)认为,有效市场是建立在以下三个不断弱化的假设条件,一是投资者是理性的,即能够理性地评估证券的公允价格;二是即使投资者是非理性的,但由于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具有随机性,因而能够抵消彼此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三是即使部分投资者有相同的非理,同样不能够维持资产价格过大的偏差,由于理性投资者能够通过套利策略使价格回归理性。

Shleifer还指出,理性投资者和完全套利两条假设缺一不行,假如投资者完全理性,就没有力气来扰乱最初的有效市场,价格也就不会偏离有效价值水平。

投资学中的行为金融学和投资决策

投资学中的行为金融学和投资决策

投资学中的行为金融学和投资决策在投资学领域,人们一直致力于理解和解释投资者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行为金融学和投资决策是这个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行为金融学与投资决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在投资实践中的应用。

一、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和特点行为金融学是研究人们在进行金融决策时,由于个人心理、认知偏差和情感因素的影响所产生的行为模式。

与传统金融理论假设人们是理性的进行决策不同,行为金融学从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揭示了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非理性行为。

行为金融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特点:1. 决策偏差:人们在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时,常常存在判断偏差和决策偏好,比如对损失的敏感程度大于对收益的敏感程度。

2. 羊群效应:投资者的行为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跟随市场主流行为,导致市场产生过度买入或卖出的现象。

3. 过度自信:投资者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信息的准确性,导致错误的决策和高风险投资。

4. 短视行为:投资者往往倾向于追求即时满足和短期回报,忽视长期投资的价值。

二、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投资决策是指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选择和配置资产的过程。

除了传统的经济学因素,如预期收益、风险和流动性等,行为金融学揭示了一些非理性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1. 情绪因素:投资者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可以影响其决策行为。

在市场情绪高涨时,投资者更容易采取冲动的买入行为;而在市场恐慌时,投资者往往选择抛售资产以规避风险。

2. 社会因素:羊群效应是指投资者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从而跟随主流行为进行投资。

这种行为常常导致市场过度买卖和投资泡沫的形成。

3. 认知偏差:投资者的信息处理和决策判断常常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

比如过度自信、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的认知倾向会导致错误的投资判断和决策。

4. 决策框架:投资者的决策也会受到所采用的决策框架的影响。

不同的决策框架会影响投资者对风险和回报的偏好,从而影响投资决策的结果。

三、行为金融学在投资实践中的应用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和理论为投资实践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和策略。

行为金融学在投资中的应用

行为金融学在投资中的应用

行为金融学在投资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投资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个重要行为。

而在投资中,行为金融学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行为金融学是指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探讨人类行为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人类决策制定和市场反应背后的心理因素及行为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经济市场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科学和理性地进行投资,并最大程度地获得投资收益。

一、情感倾向的影响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的投资决策会受到自己的情感倾向影响。

例如,人们会因为过去的经验与感受产生正面或负面的情感倾向,在未来的投资中会有所偏好或避忌。

这就导致了大多数人在做投资决策时,会本能地进行偏好的决策。

但实际上,自己的情感倾向往往是不可靠的,因为情感倾向本身并不能代表现实。

因此,在投资中,我们要排除情感因素的干扰,要静下心来,进行理性思考和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判断和决策。

二、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人们在面对同样的信息时,因为害怕失去而跟随别人的投资行为,以期望从中获得收益。

羊群效应常常存在于股市等金融市场中。

当股市开始上涨时,人们会因为恐慌而跟随,当股市开始下跌时,又会因为失去而跟随。

这种行为往往会导致市场波动,也会让人们在投资中产生亏损。

因此,在投资中,我们不能被羊群效应所干扰,要尽可能地保持冷静。

我们可以看庄家动向,把握风险的大小,不要轻易跟随其他人的投资行为。

三、错失恐惧错失恐惧是指人们在面临选择时,害怕自己错失机会而采取过分谨慎的态度。

错失恐惧常常存在于房地产、股票等市场中。

当市场开始走强时,由于害怕错过时机,投资者会过分谨慎,忽视了市场波动和风险,进而选择投资。

而当市场开始下跌时,投资者又会因为恐惧而不敢继续投资,错失时机。

因此,在投资中,我们要充分了解市场的情况,不要被过分的情感所干扰,也不要过分谨慎而错失机会。

我们可以采取分批投资的策略,从较小的资金开始投资,并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和布局,以获得最大的投资收益。

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及运用

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及运用

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及运用一、引言在金融学的历史演进中,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领域。

它研究人们在金融决策中的心理和行为过程,挑战了传统金融学理论的假设和预测。

行为金融学理论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在实践领域,如投资策略、风险管理、市场预测等,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二、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背景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发展源自于心理学和金融学的交叉研究。

传统金融学理论基于理性人假设,认为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能够理性地权衡风险和收益,并做出最优决策。

然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时,往往受到认知偏差、情绪影响、社会压力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无法完全理性地做出决策。

行为金融学就是试图解释这些心理因素如何影响金融市场的行为和结果。

三、行为金融学的理论研究行为金融学理论主要两个方面:一是投资者行为,即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决策过程和行为模式;二是市场有效性,即市场价格反映所有可用信息的程度和速度。

在投资者行为方面,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了诸如过度自信、代表性启发、可得性启发等心理偏差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

在市场有效性方面,行为金融学挑战了有效市场假说(EMH),提出了诸如过度反应、反应不足等市场异常现象的理论解释。

四、行为金融学的运用行为金融学在实践运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行为金融学可以用于改善投资者的决策过程。

通过识别和纠正心理偏差,投资者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市场波动,减少非理性行为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可以用于设计更有效的投资策略。

例如,基于投资者过度自信的心理特点,可以通过构造具有相对低估价值的投资组合,实现更高的投资回报。

行为金融学还可以用于监管和市场设计。

例如,通过了解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可以制定更有效的监管政策和市场规则。

五、结论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及运用展示了金融学与心理学的深度融合,以及这种融合在改善金融决策和提高金融市场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

行为金融的理论与实践

行为金融的理论与实践

行为金融的理论与实践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行为金融在投资领域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行为金融是一门关注人类行为如何影响市场的学科,是心理学、经济学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

行为金融的理论和实践对于理解金融市场的机制和投资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行为金融的理论和实践,并探讨其在投资领域中的应用。

一、行为金融的理论1.心理学因素的影响心理学因素是行为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这包括各种认知偏差,如过度自信、短视、和从众等。

这些偏差可以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例如,在股票市场上,人们常常过度自信,认为自己的决策比其他人更准确。

然而,研究发现,这种过度自信常常会导致错误决策的发生。

相反地,如果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并在做出决策时更加谨慎地考虑各种情况,那么他们往往会做出更好的决策。

2.市场效应的产生行为金融理论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市场效应的产生。

这些效应通常是由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因素引起的,而不是基本面因素。

一些典型的市场效应包括羊群效应、反转效应和惯性效应。

这些效应可以导致股票价格在短期内波动,而与公司的基本面因素无关。

例如,在投资决策中产生的羊群效应,意味着人们倾向于跟随大众,而不是自己的判断。

这种效应通常是由于人们害怕被孤立和失去机会而产生的。

羊群效应可以导致投资者失去独立思考和挖掘真正的价值机会。

在实践中,要避免羊群效应对于投资决策的影响,需要积极思考、充分研究和深入分析。

二、行为金融的实践在行为金融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针对投资者的实践性方法。

这些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货币市场、财富管理、股票市场和资产管理等领域。

以下是一些行为金融实践方法的介绍。

1.专注于长期投资行为金融实践中建议投资者应该关注长期投资而不是短期波动。

这意味着他们应该选择高质量的、具有稳定业绩的股票,并长期抱有这些股票。

投资者应该忽略短期市场的波动性,不要因短期波动而感到恐慌,并保持量入为出的原则,不要被暂时的高收益所迷惑。

投资学中的投资心理学和行为金融

投资学中的投资心理学和行为金融

投资学中的投资心理学和行为金融投资心理学和行为金融是投资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研究投资决策中的心理和行为因素对投资者的影响。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探讨投资心理学和行为金融的关系以及其在投资管理中的应用。

一、投资心理学投资心理学是研究投资过程中投资者的心理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他们的决策和行为的学科。

它探讨人类的认知和情感因素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并分析投资者在面对风险、不确定性和市场波动时的反应。

1.1 干扰性情绪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常常会受到干扰性情绪的影响,如恐惧、贪婪和焦虑等。

这些情绪会干扰投资者的决策过程,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例如,在市场上出现连续下跌时,投资者可能因恐惧而选择抛售股票而不是持有或买入。

1.2 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形成的关于资产的认知框架,它们被用来评估投资的价值和风险。

投资者往往会为不同的投资目标建立不同的心理账户,这些账户可能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和投资期望。

1.3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受到他人行为和市场情绪的影响。

投资者倾向于模仿其他投资者的行为,特别是那些被认为成功的投资者。

这种群体行为会导致市场出现泡沫和崩盘等非理性行为。

二、行为金融行为金融是投资学领域中研究投资者行为和市场效应的学科。

它关注人类行为和心理偏差对金融市场的影响,通过揭示投资者错误的判断和决策,提供给投资者更好的策略和方法。

2.1 基于心理偏差的决策模型行为金融通过研究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和锚定效应等,提供了基于这些偏差的决策模型。

这些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市场上出现的非理性行为,并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进行决策。

2.2 奇异值奇异值是指市场上的异常交易行为,通常是由于投资者情绪引起的,而不是基于理性的判断。

行为金融研究奇异值现象的出现和原因,并探讨其对市场的影响。

投资者可以通过识别和理解奇异值来制定更合理的投资策略。

2.3 效用理论效用理论是行为金融的重要基础,它分析投资者在不同情境下的效用偏好。

金融市场中的行为投资学

金融市场中的行为投资学

金融市场中的行为投资学行为投资学是一门研究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行为与决策模式的学科。

它通过分析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方式,试图解释为什么市场价格会出现异常波动,并寻找投资策略上的优势。

本文将探讨金融市场中的行为投资学,并对其影响和应用进行分析。

一、行为投资学的理论基础行为投资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心理学。

投资者的行为和决策很大程度上受到情绪和认知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决策时常常受到情绪的干扰,容易受到过度自信或恐惧的影响,从而产生偏误。

例如,投资者在市场上过度买入某只股票时,可能是被过度自信所驱使,而忽视了其真实价值。

另一个理论基础是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的行为通常不符合理性经济人假设,人们常常受到环境和信息的影响,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行为往往受到市场情绪、媒体报道和他人意见的影响,从而影响市场价格。

二、行为投资学的影响因素1. 市场情绪:市场情绪是指投资者的整体情绪和情绪波动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投资者情绪通常会在市场中传染,形成“羊群效应”,进一步推动市场价格的波动。

2. 信息偏误:投资者在决策时容易因为信息偏误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投资者往往对过去的业绩表现过于乐观,将过去的优秀表现延续到未来。

3. 选择偏误: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标的时,常常受到已有持仓的影响,倾向于继续选择类似的标的,而不愿意承认错误。

这种选择偏误可能导致投资者陷入资产配置的困境,无法最大化投资回报。

三、行为投资学的应用1. 反向投资策略:行为投资学的研究表明,市场上的异常波动通常是由于投资者情绪的波动所导致。

反向投资策略即是通过逆向操作,即在市场情绪过度乐观时增加空头头寸,或者在市场情绪过度悲观时增加多头头寸,从而获得超额收益。

2. 技术分析与心理分析结合:技术分析是一种通过研究市场价格走势来预测未来走势的方法。

行为投资学的研究表明,投资者的情绪和行为方式往往反映在市场价格走势中。

浅谈行为金融学理论下的投资行为

浅谈行为金融学理论下的投资行为

浅谈行为金融学理论下的投资行为【摘要】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心理和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影响的学科。

本文从心理偏差、投资者情绪、信息处理、风险偏好和市场效率等角度探讨了行为金融学理论下的投资行为。

通过分析投资者的行为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波动和资产配置的决策过程。

行为金融学提供了启示,帮助投资者更准确地评估和理解市场行为。

未来,应加强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进一步挖掘投资行为的本质,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以提升投资效果和市场效率。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对投资行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投资者提供了更科学的决策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投资行为、心理偏差、投资决策、投资者情绪、市场波动、信息获取、信息处理、风险偏好、资产配置、交易行为、市场效率、启示、未来发展方向、实践意义。

1. 引言1.1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行为金融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研究人们在金融领域的行为特点和决策方式。

行为金融学认为,传统金融理论过于理性化,忽视了人类心理特点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因此在解释市场行为上存在局限性。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为投资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理解投资者行为和市场波动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的出现,行为金融学在金融领域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成为了学术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热点。

行为金融学的兴起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策略和决策依据,有助于提高投资效益和降低风险,因此备受投资者和学者的关注和青睐。

行为金融学的不断发展将为金融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为投资行为带来更多的启示和帮助。

1.2 投资行为的特点投资行为的特点在行为金融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投资行为是指投资者在市场上进行的资金配置活动,其特点主要包括风险与收益的权衡、信息不对称、非理性行为以及群体效应等方面。

投资行为具有风险与收益的权衡特点,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会考虑到投资所带来的风险和预期收益。

行为金融理论下的证券投资策略研究

行为金融理论下的证券投资策略研究

行为金融理论下的证券投资策略研究行为金融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在金融决策中的影响的学科领域。

在证券投资领域,行为金融学理论给出了许多新的视角和洞察力,对于投资者制定有效的投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行为金融学理论下的几个证券投资策略,并对其优势和风险进行分析。

首先,行为金融学理论下的“反向投资策略”认为追求市场超额收益的投资者应该采取相反的投资行为。

这是因为市场的短期波动会受到情绪和群体行为的影响,导致市场价格偏离其真实价值。

通过采取相反的投资行为,投资者可以从市场情绪的过度反应中获取利润。

例如,在市场投资者普遍看跌的情况下,投资者可以选择买入被低估的股票,以期待市场恢复正常并获得超额收益。

这种策略的优势是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并且具有市场风险的对冲作用。

然而,这种策略需要投资者具备对市场情绪和市场行为的敏锐观察力和判断力,同时也需要投资者有相对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因为市场波动可能会导致投资者的投资损失。

其次,行为金融学理论下的“趋势跟踪策略”认为市场价格会出现一定的趋势,投资者可以通过跟踪市场趋势来进行投资决策。

这是因为投资者的情绪和行为会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使得价格呈现出一定的惯性。

通过跟踪市场的趋势,投资者可以抓住价格上升或下降的机会,获取到超额收益。

例如,在市场出现上涨趋势时,投资者可以选择买入,以期望市场进一步上涨。

这种策略的优势是可以获取到短期内的较高收益,并且在市场价格出现明显下降时可以及时止损。

然而,这种策略容易受到市场噪音和虚假信号的干扰,因此需要投资者具备较强的技术分析能力以及及时反应的能力。

另外,行为金融学理论下的“风险溢价策略”认为投资者应该关注市场上出现的与风险相关的因素,并在投资决策中纳入考虑。

这是因为投资者在面临风险时会表现出回避行为,从而导致高风险资产的价格被低估。

通过选择那些被低估的高风险资产进行投资,投资者可以获得超额收益。

例如,投资者可以选择购买一些高风险债券或股票,在市场对其风险过度悲观的情况下获得较高的收益。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个人投资行为研究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个人投资行为研究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个人投资行为研究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金融投资,希望通过个人投资来实现财富的增值。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人都无法实现预期的收益率,甚至亏损。

这就需要我们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研究个人投资行为,探究其中的原因,挖掘出优秀的投资策略,帮助人们获得更好的投资收益。

二、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行为金融学是指研究人类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及其反应的学科。

它不仅仅关注经济学中理性决策的范畴,同时还涉及情绪、社会、认知、生理等多个因素对经济决策产生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将金融市场视为人们各种行为的集合,对人类行为进行彻底的研究,通过分析历史更准确地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三、个人投资的行为金融学分析1.选择效应个人在投资时,往往会受到选择效应的影响。

也就是说,当他们面临太多选择时,很容易陷入选择困难症,因此很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

此时,投资者必须在选择时放弃一部分收益,并且面临更高的风险。

因此,减少选择数量可以提高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2.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指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会围绕着大众的行动进行决策。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市场上出现泡沫,使得某些金融资产被高估或者低估。

3.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指投资者在投资中将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不同账户的资金用于不同的目的。

这可能会导致资金被过度分散,过度交易和投资行为的决策不稳定。

4.过度自信过度自信会使投资者对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产生过高的信心,导致偏离理性的决策。

事实上,市场是不可预测的,投资者不应该过度自信,而应该以统计数据为基础进行投资决策。

5.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指投资者认为损失比收益更加痛苦。

因此,在决策中,他们更多地关注避免损失,而不是追求收益。

这意味着投资者可能会忽略合理的投资机会,以避免损失。

四、优化个人投资策略1.减少选择数量投资者应该避免选择过多的投资项目。

而是专注于一些有足够历史数据支撑的资产,并把注意力集中在最有贡献的良好资源上。

浅析投资行为中的金融学

浅析投资行为中的金融学

浅析投资行为中的金融学张北辰沈阳师范大学【摘要】随着金融投资市场的迅猛发展,金融投资日益成为人们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投资过程中,由于投资者对金融学得的认知偏差最终引起投资者的行为偏差的现象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通过探究投资中的金融学将势必对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提高我国金融投资市场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投资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市场一、概述1.传统金融理论关于人的行为假设。

传统金融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RationalExpectation、风险回避(RiskAvesion)、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机抉择等假设基础之上的。

但是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实际投资决策并非如此。

比如,人们总是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人们往往是根据自己对决策结果的盈亏状况的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的等等。

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个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

2.金融投资的市场竞争。

对于市场竞争的理念,我们随着时代的变化,头脑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金融理论认为,在投资过程中,是“理性”发挥着定性作用,谁是理性的投资者,谁就能把握商机,可以预先获得新形势的决策权。

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大量“反常现象”使得传统金融理论无法应对。

市场并非像理论描述得那么规矩完整,传统的理论只是在教育我们该怎么做”,让我们知道“应该发生什么”,但现实生活往往发生的又是另一个样子,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可能是这种观念阻碍了我们视线,有些学者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开创了独特的行为金融学,它具体研究的是人的非理性行为在经济系统中发挥的不容忽视的作用,它更适用于投资市场的社会现实,也为现今的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多有效的建议,比起传统的金融观念更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

二、投资行为中的金融学1.投资行为中的金融学概念。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行为研究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行为研究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行为研究【摘要】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视角,对投资行为进行了研究。

在我们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目的。

在我们讨论了行为金融学的基础概念,分析了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并探讨了行为金融学在投资行为中的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展示了行为金融学的实际影响,并介绍了前沿研究的进展。

在我们总结了研究成果,提出了启示与展望,并讨论了研究的局限性。

本文旨在揭示投资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为投资者提供决策参考,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投资行为、投资者心理偏差、案例分析、前沿研究、研究成果、启示、局限性、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行为金融学基础概念、应用、总结、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行为金融学是近年来金融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与传统金融学相比更加注重投资者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决策。

传统金融学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做出最优的投资决策,然而实际上,投资者的决策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存在着种种偏差。

在金融市场的实际操作中,投资者常常会出现过度自信、羊群效应、注意力偏差等心理偏差,导致他们做出不理性的投资决策,从而影响投资组合的效果。

研究行为金融学在投资行为中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

了解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市场行为,从而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和效果。

本文旨在通过对行为金融学基础概念的介绍、投资者心理偏差的分析,以及行为金融学在投资行为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如何提升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的决策能力和效果,为实践中的投资行为提供更深入的理论支持。

1.2 研究意义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和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旨在探讨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研究行为金融学的意义在于揭示人类行为中存在的规律性,探讨人们在投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判和偏差,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投资行为,避免因心理偏差而产生的错误决策。

通过研究行为金融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参与者在投资决策中的行为特征和规律,有助于投资者提高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降低投资风险。

行为金融理论对证券投资实践的启迪--浅析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

行为金融理论对证券投资实践的启迪--浅析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

行为金融理论对证券投资实践的启迪--浅析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不少于1000字行为金融理论是新兴的一种理论,它基于对人类行为模式的研究,试图解释一些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如股票市场中的“羊群效应”。

本文将从行为金融理论的角度来分析股票市场中的“羊群效应”,以及这种效应对于证券投资行业的启示。

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是指个人投资者在买入和卖出股票时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和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群体性的投资行为。

这种现象首先由英国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艾尔波特(Floyd Allport)在20世纪30年代发现并阐述,此后又被帕克等人所证实。

行为金融理论提供了对“羊群效应”的一种解释。

从行为金融的角度来看,“羊群效应”是由人类行为的相互作用和信息搜索量的局限性造成的。

个体往往倾向于跟随其他人的行动,因为这样做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使个体的决策更符合从众心理。

同时,个体往往会忽略一些关键信息和经济情况的变化,从而陷入过度乐观或过度悲观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的判断往往被情感因素左右,从而加剧“羊群效应”的出现。

“羊群效应”在股票市场中往往表现为投资者大量买入或卖出某种股票,使其股价上涨或下跌,进而引发更多的投资者效仿,形成一种“市场热情效应”,使该股票的涨跌幅度迅速扩大。

这种效应在行为金融学中被称为“超买现象”和“超卖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会导致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和错误决策,也会引发资产价格波动的加剧,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行。

对于证券投资业,行为金融理论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首先,行为金融理论强调了情感和语境对决策的影响,证券投资者可以更加注重对信息的整体感知,尽量摆脱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

其次,行为金融学还强调,在判断市场形势和分析股票走势时,要尽可能地提高自身的信息搜索能力,争取在市场局势变化前更早地把握市场动向,从而更加有效地规避风险和获取收益。

行为金融学中的投资行为分析

行为金融学中的投资行为分析

行为金融学中的投资行为分析引言:投资行为是金融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行为金融学则是将心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旨在解析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

本文将通过分析行为金融学在投资领域中的应用,探讨投资者的行为偏差和决策方式,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投资行为的本质和风险。

一、投资者心理偏差1. 近期偏好:在投资时,人们倾向于根据近期经验作出决策,而忽视长期趋势。

这种心理偏差可能导致投资者对市场波动过度敏感,容易作出过于冲动的买卖决策。

2. 锚定效应:人们对某一特定价格形成心理锚定,从而影响其对价格变动的判断。

投资者容易受到先前设定的买入或卖出价格的影响,导致决策的不准确。

3. 过度自信:投资者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过度自信的心理会导致无意义的交易和高风险决策。

二、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1. 多数投资者行为:行为金融学挑战了有效市场假说的前提假设,认为人们在投资决策方面存在一些规律性的行为倾向。

2. 套利机会:根据行为金融学的观点,投资者的行为偏差可能导致股票价格出现暂时性的偏离,从而为那些发现并利用这些偏差的投资者提供套利机会。

三、认知失调和影响力1. 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意味着个体的思维、信念或态度之间存在不一致。

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认知失调可能导致投资者对信息的选择性忽视和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影响投资决策。

2. 社会影响力:在投资决策中,社会影响力通常是指个体受他人言行的影响而改变了原有的看法或行为。

社会影响力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尤其是在市场情绪波动较大时。

四、心理账户理论1. 总体账户和部分账户:根据心理账户理论,投资者将自己的资金划分为不同的账户,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和目标。

这种划分会导致投资者在决策时注重账户的独立性,而不是整体表现。

2. 损失厌恶:投资者对于损失的厌恶强于对于收益的追求。

这种心理导致投资者对损失敏感,赚到一部分利润后容易停止盈利,而对亏损持续保留。

结语:行为金融学的观点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视角来理解投资行为。

行为金融理论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研究

行为金融理论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研究

行为金融理论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研究引言:行为金融理论是对投资者行为的科学研究,通过分析投资者的心理、认知和情绪等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为投资者提供更加科学的投资决策方法。

本文将探讨行为金融理论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以及对投资者行为和市场波动的影响。

一、行为金融理论概述行为金融理论是一种相对于传统金融理论的新兴理论,它强调人类的心理、认知和情绪等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与传统金融理论假设人们是理性的经济人不同,行为金融理论认为人们往往受到各种心理偏见和情绪影响,以致于做出非理性的投资决策。

典型的行为金融理论包括心理账户理论、反身性理论和群体行为理论等。

二、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决策1. 心理账户理论心理账户理论指出人们对资金的看待会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

例如,人们往往更愿意花掉“投资收益账户”的钱,而不愿花掉“工资账户”的钱。

此外,心理账户理论还指出人们对损失与盈利的看待不对等,人们对损失的敏感程度高于对盈利的敏感程度。

对于投资者来说,了解心理账户理论可以避免因非理性决策而遭受巨大损失。

2. 反身性理论反身性理论认为投资者的行为可能会影响市场价格。

当投资者预期市场价格上涨时,他们往往会大量购买股票,从而推动市场上涨。

反之,当他们预期市场价格下跌时,会进行大量抛售,导致市场下跌。

反身性理论提醒投资者,在更全面地考虑市场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投资决策,避免因为市场情绪而买高抛低。

3. 群体行为理论群体行为理论研究了投资者的群体心理。

根据该理论,当大多数投资者对某只股票持有相同态度时,市场价格往往受到影响。

当大多数投资者高度乐观时,市场价格会上涨,反之则会下跌。

群体行为理论提醒投资者注意市场情绪的传播和影响,避免跟风操作造成的投资风险。

三、行为金融理论对投资者行为和市场波动的影响1. 影响投资者行为行为金融理论揭示了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

例如,投资者常常因为抱着“怕错过”的心态而追涨杀跌,导致入市过早或离市过晚;他们也往往受到媒体和他人的影响,盲目跟风或逆势操作。

投资实践模拟活动中的行为金融现象

投资实践模拟活动中的行为金融现象

投资实践模拟活动中的行为金融现象行为金融现象是指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在决策时受到心理、情绪和行为等因素的影响而做出的非理性行为。

在投资实践模拟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典型的行为金融现象,这些现象不仅影响着投资者的决策,也对整个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投资者的过度自信是一种常见的行为金融现象。

在模拟交易中,有些投资者会因为一次成功的交易或者一段较好的表现而产生自信心,从而在后续的交易中风险偏好度增加,过度交易,甚至投入过多的资金。

这种过度自信会导致投资者忽视风险,做出不理性的投资决策,最终导致亏损。

投资者的损失厌恶也是一种常见的行为金融现象。

在面对亏损时,大多数投资者会出现损失厌恶情绪,他们会偏向于回避风险,选择过于保守的投资策略,甚至在亏损后犹豫不决,不愿意承认错误及及时止损。

这种损失厌恶导致投资者在面对市场波动时无法理性冷静地分析形势,容易被情绪左右,做出错误的决策。

羊群效应也是投资实践模拟活动中常见的行为金融现象。

在模拟交易中,有些投资者会跟随市场热点,跟风买入热门股票,而不是根据基本面分析和自己的投资策略进行选择。

这种羊群效应会导致市场出现过度波动,形成投资热点,最终导致市场的不稳定性增加,投资者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左右,做出盲目的投资决策。

在投资实践模拟活动中,投资者应该意识到行为金融现象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尽量避免受到情绪的左右,保持理性冷静的态度。

首先,要建立科学的投资策略,不盲目跟风,要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来选择投资标的。

其次,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及时止损,避免过度自信和损失厌恶导致的投资错误。

最后,要坚持长期投资的理念,不要被短期的市场波动所左右,稳定心态,追求长期稳健的投资回报。

投资实践模拟活动中的行为金融现象是投资者需要警惕和避免的,只有保持理性冷静的态度,建立科学的投资策略,才能在投资中取得长期稳健的回报。

希望投资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投资技巧,避免行为金融现象带来的投资风险,取得更好的投资成果。

行为金融学理论与实证

行为金融学理论与实证

行为金融学理论与实证作者:李秋实马晓来源:《商情》2017年第03期(中央财经大学北京海淀 100081)【摘要】如今的资本市场行为使得我们无法否定投资的必要性,行为金融学正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演变。

这篇文章是对目前学界公认的行为金融学各部分相关研究的综述。

由于行为金融的领域正在不断扩张,这篇文章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做综述讨论。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实证行为金融学基于一种非理性的观点,即投资者或很少一部分投资者都受到行为偏差的影响,这意味着他们的交易决策可能不够完全理性。

这种假设观点是心理学观点引入金融学背景的产物。

主要的理性偏差假设:(1)过度自信和过度乐观:投资者高估他们的自身能力,和他们拥有的信息准确性。

(2)代表性: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基于其掌握的表面特征而非概率。

(3)保守性:投资者预测时面对新信息仍坚持原来的观点。

(4)信息使用偏差:由于记忆性,投资者夸大其自身近期发现的和经历的事件。

(5)框架依赖:信息的呈现形式影响投资者决策。

一、套利限制行为金融的一个关键论点是,不理性的交易者能够长期地影响市场价格,是因为套利行为是受到限制的。

在理性市场观念中的由于套利使得价格达到平衡的现象,在真实世界中是受限的。

研究证明,套利的限制是存在的。

Mitchell、Pulvino、和Stafford(2002)记录了82个案例,其中每家公司的市场价值小于该公司股票市场价值。

这些情况意味着套利限制使得迅速纠正定价的异常化,而且他们发现纠正定价过程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这证明了套利的障碍,人们许多时候不能把很简单的套利机会付诸实践。

Barberis和Thaler(2003)概述了套利限制的各种问题。

当错误定价的资产缺乏价格相当接近的替代品时,套利者面临基本风险,因为他们无法有效地对冲其错误定价的资产。

即使有一个价格接近的替代品,套利者也面临噪声交易者带来的风险和套利交易的高实施成本的风险。

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学术界讨论资产定价和解释股票收益的横截面,而同样的问题对于从业者,属于“股票选择”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管理实践现代金融理论是建立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有效市场假说(EMH)两大基石上的。

这些经典理论承袭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技术,其模型与范式局限在“理性”的分析框架中,忽视了对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的分析。

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累积,模型和实际的背离使得现代金融理论的理性分析范式陷入了尴尬境地。

在此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理论悄然兴起并开始动摇了CAPM 和EMH的权威地位。

行为金融理论在博弈论和实验经济学被主流经济学接纳之际,对人类个体和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日益重视,促成了传统的力学研究范式向以生命为中心的非线性复杂范式的转换,使得我们看到了金融理论与投资实践的沟壑有了弥合的可能。

行为金融理论为人们理解金融市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现已成为金融研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领域。

行为金融理论是在对现代金融理论(尤其是在对EMH和CAPM)的挑战和质疑的背景下形成的。

一、主要理论基础1.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行为金融理论的重要基础。

Kahneman和Tversky(1979)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并非是标准金融投资者而是行为投资者,他们的行为不总是理性的,也并不总是风险回避的。

期望理论认为投资者对收益的效用函数是凹函数,而对损失的效用函数是凸函数,表现为投资者在投资账面值损失时更加厌恶风险,而在投资账面值盈利时,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程度速度减缓。

期望理论成为行为金融研究中的代表学说,利用期望理论解释了不少金融市场中的异常现象:如阿莱悖论、股价溢价之迷(equity premiumpuzzle)以及期权微笑(option smile)等,然而由于Kahneman和Tversky在期望理论中并没有给出如何确定价值函数的关键——参考点以及价值函数的具体形式,在理论上存在缺陷,从而极大阻碍了期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2.行为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BPT)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ehavioral Asset Pricing Model,BAPM)。

一些行为金融理论研究者认为将行为金融理论与现代金融理论完全对立起来并不恰当。

将二者结合起来,对现代金融理论进行完善,正成为这些研究者的研究方向。

在这方面,Statman和Shefrin提出的BPT和BAPM引起金融界的注意。

BPT是在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AP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MAPT认为投资者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整个组合,最优的组合配置处在均值方差有效前沿上。

BPT认为现实中的投资者无法作到这一点,他们实际构建的资产组合是基于对不同资产的风险程度的认识以及投资目的所形成的一种金字塔式的行为资产组合,位于金字塔各层的资产都与特定的目标和风险态度相联系,而各层之间的相关性被忽略了。

BAPM是对现代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扩展。

与CAPM不同,BAPM中的投资者被分为两类: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

信息交易者是严格按CAPM行事的理性交易者,不会出现系统偏差;噪声交易者则不按CAPM行事,会犯各种认知偏差错误。

两类交易者互相影响共同决定资产价格。

事实上,在BAPM中,资本市场组合的问题仍然存在,因为均值方差有效组合会随时间而改变。

二、投资行为模型1.BSV模型(Barberis,Shleffer,and Vishny,1998)。

BSV模型认为,人们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错误范式:其一是选择性偏差(representative bias),如投资者过分重视近期数据的变化模式,而对产生这些数据的总体特征重视不够。

另一种是保守性偏差(conservation),投资者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增加的预测模型。

这两种偏差常常导致投资者产生两种错误决策: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和反应过度(over-reaction)。

BSV模型是从这两种偏差出发,解释投资者决策模型如何导致市场价格变化偏离效率市场假说的。

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是投资者对市场信息反应的两种情况。

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涉及与统计有关的投资行为时,人的心理会出现扭曲推理的过程。

事件的典型性将导致反应过度,而“锚定”将引起反应不足。

事件的典型性是指人们通常将事情快速地分类处理。

人的大脑通常将某些表面上具有相同特征而实质内容不同的东西归为一类。

当事件的典型性帮助人组织和处理大量的数据、资料的时候,就会引起投资者对某些旧的信息的过度反应。

比如说在大连大豆的期货市场上,从历史数据中分析季节性因素,大豆有所谓多头合约和空头合约之分。

再根据“老合约运行终止,最后往往都是跌”的经验(如S211和S301),得出“期价最终应是跌”的结论。

但当基本面有较大变化的时候,人们往往会由于对上述概念反应过度而忽略基本面的新变化,从而产生价格的失真(如对S211和S301价格的长期压制上)。

但是,并不是说投资者不会改变他们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基本面的这种变化持续下去,投资者将最终改变错误的观点。

“锚定”就是指人的大脑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选择一个初始参考点,然后根据获得的附加信息逐步修正答案的特性。

“锚定”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

比如一个训练有素的推销员同买家的谈判总是从最高价开始的,然后把价格慢慢地逐步降低。

推销员的目标是把买家“锚定”在较高的价位上。

在期货市场中“锚定”经常导致期货价格的暂时性失真。

例如,期货市场上突然基本面有实质性的变化(如2002年年初的转基因政策的宣布),但是价格并没有很快上涨到该利多因素所应该带来的幅度。

投资者误认为这种利多是暂时的、局部的,并不能起实质的影响。

实际上,投资者把价格“锚定”在较低的水平,投资者对利好消息对期货价格的影响“抛锚”了。

当然,投资者的观点也跟事件的典型性一样,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修正。

2.DHS模型(Daniel,Hirsheifer and Subramanyam,1998)。

该模型将投资者分为有信息和无信息两类。

无信息的投资者不存在判断偏差,有信息的投资者存在着过度自信和对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过分偏爱(serf-contribution)两种判断偏差。

然而价格由有信息的投资者决定。

过度自信导致投资者夸大自己对商品价格判断的准确性,低估市场风险,进行过度交易;而对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过分偏爱则使投资者过分偏爱自己所占有的私人信息,低估关于商品价格的公开信息。

对个人信息的反应过度和对公共信息的反应不足,就会导致商品价格短期的反应过度和长期的连续回调。

当人们面对不确定时,无法作出适当的权衡,更容易出现行为认知偏差。

人们往往认为近期发生的事件和最新的经验以及熟悉的东西更有把握,而选择它们,对不熟悉的行业、品种则敬而远之。

如投资者总是对最近发生的事记忆犹新,人们总是对经常看的品种进行投资,并认为这些品种风险较小。

人们还有“回避损失”的表现:当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感到损失的数量更加令他们难以接受。

这就是投资者在获得收益时会马上平仓,而在损失时会继续持仓的解释。

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风险厌恶者或者风险追求者,面对不同的情形,人们对风险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当涉及的是收益的时候,人们表现的是风险厌恶者;而当涉及的是损失的时候,人们则表现为风险追求者。

当然,过度自信并不单单影响普通投资者,对市场的专业人士也构成影响。

所以Fama(1998)认为DHS模型和BSV模型虽然建立在不同的行为前提基础上,但二者的结论是相似的。

3.HS模型(Hong and Stein,1999),又称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 theory model)。

统一理论模型区别于BSV和DHS模型之处在于:它把研究重点放在不同作用者的作用机制上,而不是作用者的认知偏差方面。

该模型把作用者分为“观察消息者”和“动量交易者”两类。

观察消息者根据获得的关于未来价值的信息进行预测,其局限是完全不依赖于当前或过去的价格;“动量交易者”则完全依赖于过去的价格变化,其局限是他们的预测必须是过去价格历史的简单函数,在上述假设下,该模型将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统一归结为关于基本价值信息的逐渐扩散,而不包括其他的对投资者情感刺激和流动性交易的需要。

该模型认为最初由于“观察消息者”对私人信息反应不足的倾向,使得“动量交易者”力图通过套期策略来利用这一点,而这样做的结果恰好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反应过度。

3.羊群行为模型(herd behavioral model)。

该模型认为投资者羊群行为是符合最大效用准则的,是“群体压力”等情绪下贯彻的非理性行为,有序列型和非序列型两种模型。

人类由于其社会性而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经常在一起交流的人由于互相影响,他们往往具有类似或者相近的思想。

所谓羊群行为是指:由于受其他投资者采取某种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

投资者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并不一定是羊群行为,羊群行为强调对其他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影响,并对他的投资结果造成影响。

比如说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即使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社会上,信息也是不充分的。

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期货投资者的决策往往不完全是依据已有的信息,而是依据对其他投资者行为的模仿来进行决策,这就形成了羊群行为。

在我国期货市场中,存在着大量的打听主力动向,跟风投资的行为,或者在同一个期货公司开户的投资者往往持有相同方向的期货合约。

由于羊群行为在期货市场中的广泛存在,期货价格的过度反应将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现“涨过了头”或者“跌过了头”。

这样,投资管理者可以采取相反投资策略进行短线交易,以获取过度反应向正常反应的价值回归过程的利润。

另外,期货交易是一个“零和游戏”。

如果除去手续费等费用,期货交易严格说来是一个“负和游戏”,在这样的一个市场中,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当市场上的大多数人认为价格应该上涨的时候,价格往往会出现转机。

所以作为一个成功的期货交易者,就应该敢于做市场中的“少数人”,依据自己的理性判断和客观分析,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三、行为金融理论的应用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由于受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不完全、时间不足、以及心理偏差的限制,将不可能立即对全部公开信息作出反应。

投资者常常对“非相关信息”作出反应,其交易不是根据信息而是根据“噪音”作出的。

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也就不可能是有效的。

此外,行为金融理论从投资者行为入手对许多市场异常现象做出了解释,认为异常现象是一个普遍现象。

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市场是无效的。

投资管理者如何将行为金融理论应用于投资管理实践呢?一方面是要了解和认识自己的认知偏差,避免决策错误;另一方面要利用其他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和判断错误,在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前,投资那些价格有偏差的品种,并在价格定位合理后,平仓获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