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派建筑案例分析
福建永安青水乡土建筑赏析
福建永安青水乡土建筑赏析福建永安青水乡土建筑赏析61009125 张希中国建筑如千年藤蔓,其根深,深扎土石,其脉广,广延木枝。
依赖于土,木,或石,中国建筑在各地发展出迥异不同的风格和派系,彼此成熟且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交融影响,成为统一的华夏建筑。
自古就有“北穴南巢”的说法,即北方人掘穴以住,南方人筑巢而居。
天然的地理环境和区域的社会发展造就了南北不同的建筑基础。
二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独立发展,随着人群的迁徙,渐渐有所交互。
福建永安青水乡土建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展露其头角。
一.青水乡土建筑的起源与发展青水位于福建省中部,闽江尤溪上游,山环水绕,鱼米之乡,气候温和,空气湿度较大,树木成林,虫蛇猖獗,故原住民畲族的建筑属典型的南方“巢”式。
早期人类为躲避野兽蚊虫而离地,为避风蔽雨而架顶,这便是巢式建筑的起源。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人类氏族力量得以壮大,活动范围渐广,会遇到在没有林地的地方生活的需要,人们便开始离开树林,以己之力开始构筑居舍,这便是早期的干栏建筑。
以此为基础,南方的人们懂得了如何利用树木在适宜的地方建造居所,不在局限于林间,活动能力大为提高。
千里之外,北方黄河流域因为其地势平坦,气候干爽,土质较好,易于刨洞,二又偏旱少雨,自然的发展出了穴居建筑。
随着人口的增多,为了节省土地,共同防卫,穴居建筑向着拱卫式建筑发展。
同时,由于华夏文明的兴起,社会制度逐渐健全,宗族礼制日益深入人心,人们把大堂作为祭祀、供奉先祖的场所,拱卫式建筑进一步发展为合院。
随着人类社会的壮大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地上建筑出现,但人们生活生产的主要场所仍在地下,地上建筑往往是地下建筑的一小部分,如出入口,牲口棚等。
合院三要素,即围合,落地,夯土,前年不变,传承至今的典型便是北京四合院。
合院的出现,既代表家族作用的凸显,也反映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由于各种不可测的灾祸,如异族入侵,自然灾害,一部分中原汉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向南方迁徙,这群人被称为“客家人”。
传承与发展_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新诠释
传承与发展——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新诠释Inherit and Develop——The New Annotation of the Minnan TraditionCommon People Residence Construction文 / 陈琦 陈秀莲 Chen Qi Chen Xiulian陈 琦 厦门市规划局建筑工程管理处 副处长厦门市城市雕塑管理办公室 副主任国家注册规划师陈秀莲 前传媒工作者筼筜书院建筑设计总平面图-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之美2010 09 A+C XIAMEN P069一、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特点福建的传统民居主要有四种,即:土楼、土堡、红砖和灰砖。
福建民居作为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平面布局、结构体系、外部造型及细节装饰等方面,既保持中轴线对称、院落组合、木构承重体系和坡屋顶等我国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共同特征,又由于福建所处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条件的影响,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地方风格,在我国民居中独树一帜。
在这四种民居中,以红砖民居(也是闽南地区特有的)最为靓丽。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即红砖民居)素有“闽南地上文物”之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其充满闽南地域特色的飞檐翘角、独具闽南风格的砖石墙、成熟的砖雕工艺、精湛的木雕工艺、具有象征意义的墙体彩绘等艺术形态,无不体现着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布局之美、结构之美、装饰之美及文化意蕴之美。
1、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布局之美(1)中轴对称,主次分明。
在一条纵向轴线上,布置一系列重要建筑,并左右对称地布置其他附属用房和院落,组成一幢严谨对称、主次分明的完整建筑群。
(2)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
院落,是以三面或四面房舍(围墙)围合而成的。
以院落为基本单元,进行群体组合,是我国民居建筑布局的又一个共同特征。
在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中,院落的主体是厅堂,而不是庭院,这是和常见的北方四合院民居的主要差别之一。
闽南传统村落风貌保护初探--以浦西城堡为例
福 建 建 筑Fujian Architecture & Construction 2019年第09期总第255期No 09 - 2019Vol - 255闽南传统村落风貌保护初探----以浦西城堡为例王鑫刚王梓晨李2翰(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漳州363105)摘要:福建漳州的浦西城堡历史久远,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更具有极为宝贵的人文价值%首先,归纳了浦西城堡传统村落的风貌特色,包括规划布局、建筑样式、人文魅力3个方面;进而,对风貌特色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 了系统分析。
最后提出了风貌特色保护的可行策略,包括: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构建学术研究体系以及建立保护与传承的动态机制等3个方面%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浦西城堡;闽南传统建筑;闽南传统村落中图分类号:TU-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6135(2019)09 -0019 -03A Preliminary Stedy on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Southern Fujian Province------A Case Study of Puxi CastleWANG Xingang WANG Ziehen LI Sunhan(Xiamen University , Tan Kah Kee Colleee , Zhangzhou 363105 )Abstract : Puxi Castle in Zhangzhou , Fujian Provincc , has a long histoiy. It has unique social and economic ralue , and has extremety velu-ablo human value. Firstly,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Puxi Castle, including planning, layout , architectue- al style and human charm , and then mak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tection of features. Finagy, the feasible seeaeegiesooeehepeoeeceion oooeaeueesaeepueooewaed , incaudingunioied paanning , unioied conseeuceion , conseeuceion ooacademiceeseaech system and establishment of dynamic mechanism for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Keyworls : 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 Puxi castle ; Traditional iiano 引言闽南地处福建之南,通常指厦、漳、泉三地。
闽南传统建筑特点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第4期(总第216期)0引言作为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传统建筑的特点承载着闽南地区的历史文化精神,但在实际调研中发现,近年来闽南传统建筑在现代建设设计中的应用日渐式微,而为了尽可能改变这一现状,正是本文围绕闽南传统建筑特点及其在现代建筑中应用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1闽南传统建筑特点分析1.1色彩运用受当地审美习惯、宗教方式、民风等因素影响,闽南传统建筑的色彩运用较为大胆且多样,如客家建筑民居以土黄色为建筑主色,闽南东部地区民居偏爱灰白色,闽南传统建筑的总色调则为红色,“红砖文化”根源性意识的影响可见一斑。
由于距离政治中心遥远、所处地区偏远,闽南传统建筑渗透着当地居民对身份及地位的向往,这种向往在建筑中得到了直观体现,红色的大量运用与这种向往存在直接联系。
虽然红色是闽南地区传统建筑的主色调,但搭配白色的情况也较为常见,这种搭配使得闽南传统建筑往往给人以和谐统一之美。
如以红色砖进行拼砌,并同时采用白色花岗岩石砌柜台脚,这里的白色指的是灰白色,由此起到的缓冲作用可保证建筑主色调红色明而不显腻。
在大胆运用色彩的同时,闽南传统建筑还会应用大量的彩画装饰,通过继承北方彩画并进行发扬。
闽南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彩画风格,彩画作为闽南传统建筑不可取代的表现方式同样需要得到重视。
建筑外立面装饰属于地区建筑文化和地方特色的集中反映。
闽南地区传统建筑的外立面装饰主要有交趾陶、雕饰、彩绘等。
这类装饰的主要内容为传统习俗蕴含吉祥寓意的植物、动物,或代表建筑主人崇尚品格的图案,这其中的色彩运用同样需要得到重视[1]。
1.2结构造型燕尾脊、红砖、“出砖入石”墙面均属于闽南传统建筑结构造型的关键点,由此即可更深入了解闽南传统建筑特点:(1)燕尾脊。
受降水量大、空气湿度高等因素影响,闽南传统建筑向来较为重视防潮及排水,独具特色的燕尾脊因此大量应用于闽南传统建筑,燕尾脊两端往上翘起,为类似于弦月的曲线形状,屋脊两边瓦面形成“双坡曲”,由此雨水即可迅速排走,雨水对房屋的侵蚀也能够降到最低。
闽南建筑方案案例
闽南建筑方案案例闽南地区是中国福建省南部的一个地域,也是中国最早的开放口岸之一。
闽南建筑是中国南方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建筑技艺而闻名。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闽南建筑的方案案例。
1. 圭堂圭堂是闽南地区最重要的建筑类型之一,通常用于祭祀或拜神。
它的特点是坪顶,四面开口,屋顶覆盖着瓦片,墙壁用黄土夯筑。
圭堂在设计时注重比例和尺度,以突显其庄重和庄严氛围。
其中最著名的圭堂之一是位于福州的句容圭堂,它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圭堂之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四合院四合院是闽南地区传统住宅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宅院的典型形式之一。
它由四个完全独立的翔梁组成,每个翔梁围着一个天井。
四合院通常是环境友好型住宅,使用自然资源,如阳光和雨水,为室内提供充足的光线和水源。
著名的四合院建筑包括厦门的鼓浪屿和泉州的开元寺。
3. 亭楼亭楼是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通常用于休息和观赏风景。
亭楼的建筑风格注重曲线和雕花的装饰,其外观精美细致。
厦门的海沧亭楼是一个知名的亭楼,它位于厦门的黄则和宝橙园,是游客和当地居民喜欢的休闲场所。
4. 简屋简屋是闽南地区农村地区常见的住宅类型。
它通常是由砖土结构建造的,屋顶覆盖着瓦片。
简屋在设计上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通常屋内布局简单,但功能齐全。
这种建筑风格可以在闽南地区的乡村地区找到,并成为当地人居住的主要选择。
5. 庙宇闽南地区的庙宇建筑也是闽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庙宇通常是建在山上或风水宝地上,以供奉神灵或祖先。
庙宇的建筑风格凸显了寺庙极致的尊重和安宁氛围,通常由大门、大殿和偏殿组成。
厦门的南普陀寺是一个著名的庙宇建筑,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朝圣者。
以上仅列举了闽南建筑的一些方案案例,这些建筑代表着闽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它们通过其独特的风格和建筑技艺向世人展示了闽南地区的独特魅力。
这些建筑物不仅是人们居住、工作和娱乐的场所,也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这些建筑方案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闽南出砖入石建筑装饰艺术形式探析
闽南“出砖入石”建筑装饰艺术形式探析闽南“出砖入石”建筑装饰艺术形式探析1 概述闽南乡土建筑中墙体的一种砌筑形式—“出砖入石”,该形式采用不同形状的石材和红砖交垒叠砌,其装饰美体现于石的表面与砖表面的质地对比[1]。
“出砖入石”较好地结合闽南自然、气候因素。
本文从“出砖入石”建筑特点入手,研究其装饰艺术形式,探讨该种建筑形式在当代的继承与创新,为传承并发扬传统建筑与装饰形式做贡献。
2 建筑特点2.1 用材简单“出砖入石”建筑所用建筑材料均为就地取材、因材施工,主要建筑材料包括石、砖和灰土。
石材的选取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多是当地的花岗岩块,其质坚高强、抗风化、抗侵蚀,颜色以灰白色和淡黄色为主,少量为辉绿岩呈现暗青色。
石块多数呈长方形,少量呈现梯形、圆形等。
砖块一般呈现暗红色或红色,称为红砖,该种颜色是泉州民居较为普遍的建筑色彩,古代“出砖入石”的红砖尺寸大小不一,厚度不等。
灰土是泥水浆与石灰的混合物,有的辅于蛎壳灰、红糖水,具有较高的塑性和粘聚力。
2.2 结构牢固“出砖入石”墙体结构牢固,该墙体的砖相当于现代结构中的填充墙,而石则相当于现代结构中的剪力墙,加上中间的灰土,因此砌筑的墙体结实、结构牢固。
墙体外侧没有涂抹任何浆材,在历经风雨侵蚀几百年后,表面仍然完好无损。
“出砖入石”的抗震性能良好,地震在墙体中的剪应力遇到石块时,由于花岗岩石块较高的抗剪强度,故剪切面不会沿石块内部发生,故数百年前的“出砖入石”建筑不少迄今仍保留完好。
3 装饰艺术特点“出砖入石”墙体具有自然简单、朴素美观与韵律协调的特点,同时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和耐久性。
3.1 自然简单“出砖入石”墙体的自然美,主要是指所用材料基本无统一规格,而是从自然中顺手拈来,没有经过人为统一大小尺寸。
在砌筑过程中,石块长边方向无统一规则,但一般以水平向和竖直向为主,对于任意四边形或梯形的石块,一般下边长度大于上边,红砖则一般呈水平向砌筑,少数呈竖向砌筑。
闽南民居建筑风格ppt课件
2
闽南民居与风水理论
PPT学习交流
3
宅基的选址
A、要观山势。在风水理论中,山就是“龙”的形态变化,山脉即是“龙脉”。起伏、 蜿蜒、运动的“龙”被认为可以“藏风聚气”。 B、要观察水流;水流必须缓慢、平隐、弯曲、环绕,这样的水即是理想的水。 所以选择宅基的原则:1)宅基力求坐北朝南,即“负阴抱阳”
PPT学习交流
14
闽南民居布局
PPT学习交流
15
闽南民居主要布局形式 归纳闽南民居建筑常见的类型,大致有六种建筑基本单元
分别为:一明二暗、三合天井、四合中庭、方圆土楼、土堡圆楼和竹筒屋。
类型 骑楼
古式 大厝
“一明两暗”型
“四合中庭”型
单列型排屋式
九宫格 式的 “中庭 型”
并列型排屋式
四合院 式的 “中庭 型”
27
古式大厝布局
闽南红砖大厝一般为单层,其布局以中轴线分布;呈“向心围合式”;左右对称排列; 多层次进深。正中间有天井,中设厅堂,两边为厢房。 在闽南方言里,几进一般也称作“几落”,如“三落大膺”的说法,指的即是三进 的大詹。 形式是 四合院 ,延承中国传统的对称建筑构造,基本形式为“几间张几落大厝”
闽南红砖民居中的白石、青石、 原木色及饰作的辅助色,与砖红 主色调相辅相成。
PPT学习交流
31
墙体——红砖文化
闽南人创造过两个辉煌的海洋时代,第一次是宋元时期,泉州是整个东方世 界最大的海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第二次是明末清初,这个时代的序 幕是漳州月港拉开的。 后期商人接触较多的荷兰人与英国人,可以说红砖建 筑是明末舶来品 明末江苏人王世懋(1536-1588)的《闽部疏》,其中云:“泉、漳间烧山 土为瓦,皆黄色。郡人以海风能飞瓦,奏请用筒瓦。民居皆俨似黄屋,鸱吻 异状。官廨、缙绅之居尤不可辨。”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评析共41页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评析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谢谢你的阅读
[闽南建筑风格]研究报告
[闽南建筑风格]研究报告《闽南建筑风格》研究报告《闽南建筑风格》研究性学习小组泉州的民居称作“厝”,其中有一种是模仿“皇宫”风格的建筑——“红砖厝”,它是我们家乡特有的建筑。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古大厝逐渐破败和消失,而流逝的不仅是儿时的回忆,更是一种文化,作为学生我们当然无法保护和开发,但是怀着一种认识与传承的心情,我们去研究闽南建筑风格。
我们课题组成员制定研究方案,从建筑艺术、形式、装饰、文化内涵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利用周末时间对家乡的古民居进行实地考察,采访当地群众,拍摄照片,选取学校周边典型的红砖厝进行研究,同时也到图书馆、网络教室查找资料及图片来完善研究内容,完成如下研究报告:红砖厝的传说红砖厝在福建的其它地方是很少见的。
至于其中缘由,还得从“臭头皇后”的故事说起。
相传唐昭宗光化年间,惠安县黄田(今张坂后村)人、工部侍郎黄纳裕的侄女黄小厥,有幸被闽王王审知选入宫中,因其才貌双全后来又被立为王妃。
黄小厥小时候头上曾长过一层蚝壳般的癞疮,所以后人戏称她为“臭头皇后”(乡间人把王侯的配偶称作“皇后”)。
但正是这个“臭头皇后”,即使在贵为王妃之后,仍旧一心挂念着家乡人民的疾苦。
有一年春天,福州连续下了几天的倾盆大雨。
黄皇后在宫中焦虑不安,因为每年的这个季节,离福州不远的闽南地区也正值雨季。
她深知家乡的父老乡亲身居茅屋,地处滨海,遇到大雨加上大风,经常是茅飞屋塌,苦不堪言,因而很是忧伤。
闽王瞧在眼里,忙问何故。
黄皇后便将情况如实说了。
闽王沉思片刻,便道:“爱妃,这事好办,寡人赐你府上建皇宫式房屋,如何?”黄皇后听罢,眼睛一亮,立即跪下谢恩。
对传旨太监说道:“陛下赐我府可建皇宫式的房屋,你速去传旨”。
闽王说的“你府上”是单指黄皇后的家,这时她说成“我府”是故意含混其义,让太监误以为是指整个泉州府,以造福家乡。
于是整个泉州府,特别是达官、豪绅、富商和华侨,甚至普通百姓人家,纷纷仿效王府的样子造起了房子,这种房屋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既有天井相隔,又有回廊连接,布局合理,雍容稳实,气势宏大、环境幽深,像宫殿一样金碧辉煌。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赏析
❖谢谢 ❖观赏!
(一)、渊源 ——赐你一府皇宫起
❖ 五代时,闽王王审之的皇后黄惠姑是泉州人,每到连绵 阴雨天气,往往伤心落泪,闽王问他为什么。皇后说她想起 了娘家房屋破漏,不能阻挡风雨。闽王即说:“赐你一府皇 宫起。”圣旨传到泉州,民众误以为泉州一府都可以建皇宫 式建筑,于是大兴土木。后来,王审之发现自己下旨有误, 连忙下旨停建,可是很多房屋都已建好,只能作罢。
——黄家花园
骑楼
❖ 骑楼是源自南洋商住一体建筑,通常建二层或三层 楼房,连成一体;底楼共同退缩而空出一条公共人 行道,正好遮阳避雨;临街正立面全成了店面,里 间和楼上则做仓库和住所,使用率极高。
❖ 漳州的骑楼多为两层,廊柱用红砖砌成,感觉质朴; 泉州中山路的骑楼为圆柱形廊脚,优美大气;厦门 的骑楼高达三四层,廊道宽阔,造型和纹饰采用西 洋样式,散发着浓郁的殖民地风情。
但有文献资 料是这样说
❖ 明朝时,闽南海贸发达,多到菲律宾和台湾。当时,西班牙 在菲律宾建立殖民政府,并于漳泉私商贸易。而西班牙在殖 民地留下过很多红砖建筑,有的至今犹存(如台北的红毛 城),给闽南商人留下深刻印象。
❖ 但红色建筑是封建皇宫才有的,而闽商人的性格张扬,虚荣, 讲究排场,注重乡族观念,蔑视法规和主流意识形态。在菲 发财后荣归故里,逾越礼制。在家乡大量学习西班牙的红砖 建筑,中西合璧,建造了大量红砖建筑,富丽堂皇。
寻觅,
闽南那些美丽的红房子
❖ 一、传统古民居(以泉州为例) (一)历史渊源 (二)构造 (三)典型代表
二、闽南民居演变——华侨建筑(鼓浪屿)
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研究
一、红砖古厝的历史背景
红砖古厝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台湾等地区,是一种传统的闽南民居建筑。 这种建筑风格以红色砖块为主要材料,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和装饰手法,营造出 古朴典雅、庄重大方的氛围。红砖古厝的外墙装饰作为整个建筑的核心部分,更 是体现了闽南人民对于建筑美学的独特追求和深刻理解。
二、红砖古厝外墙装饰的地域性 特点
内容摘要
红砖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是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其基本形式是 用红砖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砖石和木结构相结合,建造出精美绝伦的住宅和公 共建筑。在历史上,红砖厝曾经是闽南地区最为普遍的建筑形式之一,代表着当 地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传统。
内容摘要
红砖厝的建筑材料主要包括红砖、青砖、石材和木料等。红砖是其主要建筑 材料,由当地特有的土壤制成,经过烧制而成。这种砖颜色鲜艳,纹理独特,具 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青砖则是用黏土制成,经过高温烧制而成,其颜色和红砖 形成鲜明对比,使建筑更加美观。石材和木料也常常被用作辅助材料,使建筑更 加坚固和美观。
三、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最后,应该加强对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在保护和传承 的基础上,应该积极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将传统的装饰艺术与现代设计理 念相结合,推动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也可以通过与文化产 业相结合的方式,将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 品和文化品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也注重弘扬传统美德,如忠孝节义、仁爱友善等。 许多古厝的墙壁、门窗和屋顶上都有寓意深刻的道德题材绘画和雕刻,如“岳母 刺字”、“孟母三迁”等历史故事,体现了对传统美德的赞扬和传承。
二、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 的艺术特点
二、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的艺术特点
中国各派系建筑风格 ppt课件
川派建筑简介
傣族人住竹楼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 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顾名思义, 竹楼是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西 双版纳是有名的竹乡,大龙竹、金 竹、凤尾竹、毛竹多达数十种,都 是筑楼的天然材料。 传统竹楼,全 部用竹子和茅草筑成。竹楼为干栏 式建筑,以粗竹或木头为柱椿,分 上下两层。下层四周无遮栏,专用 于饲养牲畜家禽,堆放柴禾和杂物。 上层由竖柱支撑,与地面距离约5公 尺左右。铺设竹板,极富弹性。
闽派 点击添川加派标题
徽派
京派 点击添加标题
苏派
晋派
目录
建筑创新
闽派
闽派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简介
闽,即福建,闽派民居即流行于闽 南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其中“土 楼”是 其最为鲜明的代表。福建土 楼,遍布全省大部分地区,尤以福 建西南部的漳州、 龙岩地区为众, 其中位处西部的永定县和南部的南 靖、平和、华安等县最为集中 ,是 一种供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 的民居建筑。它源于古代中原生土 版筑建筑工艺技术,宋元时期即已 出现,明清时期趋于鼎盛,延续至 今。
川派建筑简介
楼室四周围有竹篱,有的竹篱编成 各种花纹并涂上桐油。房顶呈四斜 面形,用草排覆盖而成。一道竹篱 将上层分成两半,内间是家人就寝 的卧室,卧室是严禁外人入内的。 外间较宽敞,设堂屋和火塘,既是 接待客人的场所,又是生火煮饭取 暖的伙房。楼室门外有一走廊,一 侧搭着登楼木梯,一侧搭着露天阳 台,摆放着装水的坛罐器皿。 随着 时代的变迁,传统竹楼也在演变进 化。不少竹楼已不是全竹结构了。 有的用木板作墙铺地,有的用砖块 砌墙,有的屋顶已不用茅草而用油 毡,青瓦或铁皮铺成。楼下不再饲 养畜禽,只供堆放杂物。
闽派建筑简介
一般单体建筑 规模宏大,形态各异, 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建筑风格独 特,工程技术高超,文化内涵丰富。 结构上以厚实的夯土墙承重,内部 为木构架,以穿斗式结构为主。 常 见的类型有圆楼、方楼、五凤楼 (府第式)、宫殿式楼等,楼内生 产、生活、 防卫设施齐全,是中国 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类型,为建筑 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 贵的实物资料。其中最著名的有华 安的二宜楼,永定的承启楼、振成 楼、奎聚楼、福裕楼,南靖的和贵 楼与田螺坑土楼群,平和的绳武楼 等都是福建土楼的典型代表。
(完整word版)闽南传统建筑
闽南建筑—屋顶这次将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和设计方法的视角,对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进行研究。
就是对其形态、构造、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分别对各个部分的形态、构造、施工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了分析。
首先对闽南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因素做介绍。
一、源远流长的闽南建筑文化东汉时期,闽南地区还是一片荒凉之地,文化状态也处于最原始的状态。
大量的民族人口迁移带来了新的中原汉文化。
具有多元性的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了闽南文化的主导。
历史记载中汉民的多次迁移,还有闽南地区依山傍海的独特的地理特征,以及儒学、释、道家这三大文化的交流汇集,受这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闽南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泉州已有不错的发展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贸易大港,名扬内外。
这时的泉州凭借着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早期的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达到了顶峰。
外来的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都开始了融合的过程。
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华侨文化,更是对后期的闽南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南民居建筑色彩中多以红砖为主旋律,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
据专家推断:闽南地区开始出现红砖建筑是在宋元时期,随后开始日趋流行起来,红砖也成为了闽南地区所独有的一种建筑材料。
所以说,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是在历史的积淀和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上看,并不是类型化千篇一律的,也不是张扬、个性的形式,它在屋顶的装饰和美化美学角度上,有着较为特殊精彩的表现。
闽南民居建筑的屋顶装饰从审美的角度上体现了闽南地域的风格和特性,这就是所谓的闽南风格建筑。
二、闽南建筑屋顶屋脊的特色中国的传统建筑主要由屋顶、墙身及基座三大部分组成。
能够较为直观的反映出建筑的等级的两大因素为建筑的规模与建筑屋顶的形式。
闽南风格建筑的标志性特色就是闽南传统建筑屋顶中的以“燕尾屋脊”和“ 马背山墙”所构成的屋顶形象形式。
在闽南民居传统建筑中,层层叠叠的燕尾脊以及各种马背山墙一同构成了美丽迷人的天际线,在依山傍水的背景中,形成了一副靓丽的风景画,强烈的地域特色令人流连难忘。
闽南建筑风格研究
厦门大学建南大礼堂
厦门天主堂 集美学村黎明楼
传统建筑材料要素
红砖
红砖俗称“胭脂砖”,是用闽南地区盛产三氧化二铁含量较高的黄红 土壤,烧制到一定程度时引入空气,使其冷却而成。红砖外观呈鲜亮 的红色,由于采用马尾松作燃料,堆码烧制时表面形成红黑相间的纹 理。红砖具有很强的肌理感和多样形状,有六角、八角、圆形、海棠 花形等。红砖因其便易的烧制工序成为闽南传统建筑的主要建造材料, 具有广泛的用途,多见于建筑的外墙、屋面、地面等部位。
SOM——新保利大厦
北京新保利大厦位于东城区东四十条桥西南角,占地面积 18800m2,是中国保利集团的新总部和保利博物馆的所在地, 建筑总高度105.2米,钢框架-钢筋砼筒体混合结构,涵盖悬挑 结构、悬索结构、大跨度桁架结构等多项复杂技术。
传统中式空间
新保利大厦西侧和南侧采用的竖向石材遮阳百叶,起到了节能与装饰 的作用,即在西侧和南侧的玻璃幕墙外再设置一层与玻璃幕墙保持一 定水平距离与角度的竖向石材百叶,百叶的排列依据北京四季日照规 律进行设计。两块石材百叶间隔的空间与中国园林美学中的“借景”, “移步换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燕尾脊
双曲燕尾脊
椭圆规山墙
金马鞍山墙
火马鞍山墙
水马鞍山墙
异域建筑
汇集了西洋、南洋的各种风格,汇集多种形式一一古罗马式、古典 主义、哥特式、拜占庭等。如公元11 世纪,阿拉伯在泉州建造了伊 斯兰清真寺,大门是一个穹形顶,由三个层次四个高大相连的尖顶券 门组成的门楼,是典型的西亚建筑的形式;鸦片战争以后,鼓浪屿租 界时期的天主堂为哥特式教堂,锥形塔尖、飞拱壁、方形壁柱、尖拱 形门窗等呈现出早期哥特式建筑特征。
方法归纳:传统中式空间 中式元素运用 传统材料运用 中式符号提炼
闽南民居建筑特色赏析
闽南民居建筑闽南民居从建筑形式的角度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
我们在认定建筑的要素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谈,即空间性、实用性、物质性和审美性。
从审美的角度看,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虽然我们现在已无法追溯其产生的渊源,但我们从整个中国建筑史了解所知,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因而有学者认为这个区域的民居是属于“红砖文化区”。
闽南砖墙是属于实砌砖墙,但上面所说的石建筑也同时存在,于是闽南民居中其墙面的最大特色是在于它能如此协调地混合着砖和石,并在混合中隐藏着艺术化的本义。
挖掘闽南民居中砖石墙审美性元素时,特别是砖石墙里面所蕴含的审美样式、装饰图式,某种角度说,对我们现代全球化中本土文化的保持和理解是极富现实意义的。
虽然也有学者认为福建民居有海洋文化的痕迹,特别是闽南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海外交流繁多,多文化之间影响痕迹明显,但就从民居而言,这种海外宗教及装饰的影响,更多局限于寺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
我们认为闽南民居虽有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点及血统等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这从一些纹样、一些隐喻符号以及一些建筑样式上得以证明。
当然,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建筑也同样存在,诸如土楼、圆楼、吊脚楼、手巾寮等。
但这不影响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墙的类型化的形式。
闽南民居外墙大致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1、勒脚(包括角碑石础),闽南民居勒脚多用白石和青石来作为装饰,图案图像大部分是虎脚造型,麒麟,喜鹊,马踏祥云,狮子戏球,也有吉祥文字之类。
2、墙身(包括山墙、腰线、窗)。
墙身最具特色,山墙也是泥塑作浅浮雕呈对称式,腰线有红砖、有白石、有青石影雕。
窗的种类繁多,有砖构窗、石构窗、瓷构窗、木构窗等。
古厝保护设计案例分析报告
古厝保护设计案例分析报告1.引言概述:古厝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许多古厝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消失的危险。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古厝文化,需要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设计。
本文将对古厝保护设计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关键要点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旨在提供保护设计方面的参考和借鉴。
1.1 概述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将概述古厝保护的重要性和设计案例分析的目的,以及文章的整体结构。
正文部分将从古厝保护的重要性、设计原则以及具体的设计案例分析展开,分析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古厝保护设计实践和效果。
结论部分将总结古厝保护设计的关键要点,展望古厝保护的未来发展,并对整个报告做出总结。
目的部分的内容如下:1.3 目的:本报告旨在通过分析古厝保护设计案例,深入探讨古厝保护的重要性、设计原则以及具体案例分析,从而总结出关键的保护设计要点,并展望古厝保护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古厝保护设计案例的深入研究,旨在为古厝保护工作提供可行的设计方案和思路,促进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希望通过本报告的撰写能够增加公众对古厝保护的关注和认识,推动古建筑保护工作向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向发展。
2.正文2.1 古厝保护的重要性古厝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古厝的保护不仅仅是对于建筑本身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古厝的保护涉及到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因此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古厝作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和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厝的保护和修复,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建筑的结构、工艺和风格,从而推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古厝的保护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以台北孔庙为例谈闽南传统建筑之闽式孔庙
以台北孔庙为例谈闽南传统建筑之闽式孔庙吴孔诏【摘要】对孔庙建筑的起源进行了研究,通过对闽南传统建筑的分析,介绍了闽式孔庙建筑布局体制,指出孔庙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具体象征,是中国传统思想理念在建筑中的体现,以提高人们对孔庙的认识.【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0(036)002【总页数】2页(P28-29)【关键词】传统建筑;孔庙;建筑历史;布局【作者】吴孔诏【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41.51 孔庙建筑起源研究1.1 孔庙的起源与中国儒家文化的象征孔庙,又称夫子庙,通常称为文庙(夫子庙往往专指南京夫子庙,孔庙的另一种含义则是专指孔子故里曲阜孔庙),本是中国纪念“至圣先师”孔子,供后人祭拜的庙宇式建筑,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藉以宣传儒家思想的庙宇。
山东曲阜孔庙为中国最大也是最古老的孔庙,它是从孔子的故居演变而来,经过两千年的扩建,形成今日宏伟壮丽的规模,随着中国文化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影响加深,越南、朝鲜、日本等地都兴建了许多孔庙。
18世纪以后,在欧洲、美洲等地也相继出现了孔庙,最多时共有3 000多座。
闽南传统建筑之闽式孔庙是中原文化和闽南古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
1.2 台北孔庙的建筑历史台北孔庙是三级古迹,约五千坪。
台北市孔庙的创建始于清光绪年间,台湾北部设置台北府,当府城于1879年动工后,随即在城内南门内建造文武庙,两座庙皆坐北朝南,文庙在左,武庙在右,这即是台北府的孔庙。
台北府孔庙初建时,由当时台北知府陈星聚督工,在1881年完成了大成殿、仪门与崇圣祠的建造。
第二年,再建造礼门、义路、棂星门、泮池与万仞宫墙,到 1884年才完成竣工,形成颇具规模的孔庙。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台湾割让给日本,日军进驻台北孔庙,至圣先师及先贤牌位多被损毁,礼器与乐器亦遗失,建筑物逐渐遭到荒废,1925年台北孔庙复建。
当时,台湾没有兴建孔庙的经验,所以拟聘请唐山师父来建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圆楼
圆楼为圆形的土楼,又名圆寨土楼、福建圆楼或客家围屋。其用途重 于防卫,因此该名称嵌“寨”之名。虽然该形状的土楼不是最多,但是 面积通常最为庞大。面积最大者甚至可达72开间以上。 通常圆楼的底层为餐室、厨房,第二层为仓库,三层楼以上的所在才 为住家卧房。其中每一个小家庭或个人的房间都是独立的,而以一圈圈 的公用走廊连系各个房间。这些设计,通常也是着重防御功能。
裕昌楼
• 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包括福建省永定县的高北土楼群、洪坑土楼 群、初溪土楼群和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 河坑土楼群和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武夷 山的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以其独 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著称于世。不单是最常见的 圆形土楼,还包括了方形土楼、交椅形土楼等,覆盖了完整 的土楼群建筑样式。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 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 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 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 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 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 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 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 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永定客家土楼的布局特点:
(1)中轴线鲜明。殿堂式围屋、五凤楼、府第式方楼、方形楼等尤 为突出。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左 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圆楼亦相同,大门、中心大厅、后厅 都置于中轴线上。 (2)以厅堂为核心。楼楼有厅堂,且有主厅。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 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即使是圆楼,主厅的位置亦十分突出。 (3)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但类似集庆楼这样的小单元式、 各户自成一体、互不相通的土楼在永定乃至客家地区为数极个别 。
4、其他
除了圆楼,方楼与五凤楼之外。以形状分类的土楼尚有凹字型,半 圆形,与八卦型等种类土楼。凹字型土楼主要分布于闽南南靖,诏安。 半圆形分布于平和与永定,而八卦型的土楼则偶见于永定、漳浦、华安、 武夷山诏安、南靖和中国广东东部。其中全中国最大的八卦土楼则为道 韵楼。
代表土楼 振成楼 馥馨楼 裕昌楼 福建土楼 田螺坑土楼群 永定客家土楼 遗经楼 • • • • • • • 福裕楼 承启楼 奎聚楼 集庆楼 建土楼是个丰富多彩的小社会。永定承启楼拥有 384个房间,最多时曾住过800多人。“土楼对建设和谐社会最有用。” 徐松生说,住在土楼里,有事情大家会互相帮忙,邻里和睦。“孩子孝 不孝,会有口碑,好的学习,坏的批评,起到教育约束的作用。” 防御:福建土楼多具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 开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 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如今,土 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 文化: 厚重的福建土楼,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发人深省的楹联 匾额,与楼共存的私塾学堂,教化育人的壁画彩绘,无不激荡着历朝历 代土楼人家“修身齐家”的理想和“止于至善”的追求。振成楼有副名 联备受称道: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 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布
局
永定客家土楼布局合理,与黄河流域的古代民居建筑极为相似 从外 部环境来看,注重选择向阳避风、临水近路的地方作为楼址,以利于生 活、生产。楼址大多坐北朝南,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后有 丘陵;楼址忌逆势,忌坐南朝北,忌前高后低,忌正对山坑(以免冲 射);楼址后山较高,则楼建得高一些或离山稍远一些,既可避风防潮, 又能使楼、山配置和谐。既依据上述3个方面选择楼址,又善于利用斜坡、 台地等特殊地段构筑形式多样的土楼,乃至发展为参差错落、层次分明、 蔚为壮观、颇具山区建筑特色的土楼群,有如永定古竹、初溪土楼群。 这些讲究,无疑与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伦理学、美 学都有密切关系,换言之,与中原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
闽派—土楼
PPT制作:蒋泉 PPT演讲:兰颖立
小组成员:兰颖立、蒋泉、严群、沈宇涵、 夏斌、朱爱云、李翔
简
介
福建土楼,包括闽南土楼和一部分客家土楼,总数约三千余。通常 是指闽西南独有约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筑承重生土墙壁所构成的群居 和防卫合一的大型楼房,形如天外飞碟,散布在青山绿水之间。主要分 布地区以中国福建西南山区,客家人和闽南人聚居的福建、江西、广东 三省交界地带,包括以闽南人为主的漳州市,闽南人与客家人参半的龙 岩市。福建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 的瑰宝。
特 点
土楼共有的特点是建造工期长,一般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完工,较大者甚 至要积数十年、几代工匠的辛劳。所用木材须300~500立方米。因土墙下厚上 窄,坚实牢固,“三防”(防风、防水、防震)性能好,有的还能防火(三环土墙便 是3道封火墙),特别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叹服,几乎所有土楼都曾经受过程 度不同的地震考验,皆安然无恙。 土楼建筑的另一特色是结构极为规范,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大多数土楼均 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防御),楼内均有天井(蓄水),可储半年以上粮食,犹 如一座坚固的城堡,易于防盗和防匪(旧时客家人常遭匪患,故垒筑高大土墙以 防不测)。由于墙壁较高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热纳凉,优点甚多。 土楼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特色鲜明,大多数土楼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 永定土楼或以方位命名,如“东升楼”为坐东朝西,喻意旭日从东方升起;或以 主人名字命名,如“振福楼”,乃苏振福独资兴建;或为纪念先祖定名,如永定 林福成的后代所建“庆福楼”、“福裕楼”、“振成楼”、“庆成楼”总不离 “福”、“成”两字;或以自然环境定名。如“望峰楼”因面朝笔架山峰而取名, “环兴楼”则因三面环水,而本身造型又是环形大圆楼而得名;或为祝愿祈祥定 名,如“松竹楼”和“五十楼”,分别取“竹苍松茂”和“五风十雨皆呈瑞”之 意;或为劝勉后人定名,如“经训楼”、“承启楼”;或以创业者定名,如“福 侨楼”,为江氏华侨所建,意为华侨福宅,“群兴楼”因众人集资兴建,并寓群 居兴旺发达之意;或以褒贬双关定名,“如升楼”,坐东朝西,喻如日之升,其 后代又戏称其小如米升。
• • • • • • •
• 振成楼--土楼王子 永定客家土楼中,许多土楼是按八卦图设计的,中华传统文化铬印 深深地铭刻其中。而最为典型的代表当属振成楼。振成楼位于湖坑镇洪 坑村,建于1912年,占地5000平方米,悬山顶抬梁式构架,分内外两 圈,形成楼中有楼,楼外有楼的格局。前门是“巽卦”,而后门为 “乾 卦”。外楼圈4层,每层48间,每卦6间;每卦设一楼梯,为一单元;卦 与卦之间以拱门相通。楼内有一厅、二井(暗合“八卦”中的阴阳两 极)、三门(即正大门和两头边门,意合八卦中的天、地、人三才)和 八个单元。卦与卦之间是隔火墙,一卦失火,不会殃及全楼;卦与卦之 间还设卦门,关闭起来,自成一方,开启起来,各方都可以相通。一旦 盗贼入屋,卦门一关,即可瓮中抓活鳖。祖堂似一个舞台,台前立有四 根周长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台两侧上下两层30个房圈成一个内 圈,二层廊道精致的铸铁花格栏杆,是从上海运到此楼嵌制的。大厅及 门楣上有民国初年黎元洪大总统的"里堂观型"、"义声载道"等题字。楼 内还有永久性楹联及题词二十余幅,充分展示了土楼文化的内涵。 全楼的设施布局既有苏州园林的印迹,也有古希腊建筑的特点。堪称 中西合璧的建筑奇葩。1995年它的建筑模型与北京天坛作为中国南北圆 形建筑代表参加了美国落杉矶世界建筑展览会,引起了轰动,被誉为 “东方建筑明珠”。 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而来的,受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影响极深,而八卦 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并且自古以来,便被人们用以排兵布 阵,抵御敌人。从安全角度出发,在设计、建造土楼时运用八卦,对于 睿智的客家人来说,便不足为奇了。
土楼的分类
土楼若依形状分,约可分为圆楼,方楼,五凤楼。另外还有变形 的凹字型,半圆型,与八卦型。其中,以圆楼与方楼最常见,也常常并 存。该长达数千平方米面积且聚族而居的圆楼与方楼以简单几何形建筑 构筑于山岭狭谷之间,人造建物与周遭翠青自然景观形成强烈对比。 1980年代中国经济开放后,以圆土楼与方土楼为主的闽南及广东土楼景 观引起世界各国旅游业注目。
• 裕昌楼---南靖县现存最古老的土楼 建于1350年的比萨斜塔闻名世界。它的出名,在于斜而不 倒。六百多年来,塔身缓缓向南倾斜,近一个世纪倾斜似有加 速之势,尤其是经过1972年大地震后,它的斜度现今已达8度。 比萨斜塔的斜,是塔身整体的斜。单从塔体来看,每一处结构 还都是横平竖直,中规中矩的。 在中国福建南靖县境内,有一处堪与比萨斜塔叫板的古建 筑,它就是号称“东倒西歪楼”的裕昌楼。裕昌楼是一座圆形 土楼,建于元末明初,建造年代较比萨斜塔仅晚十几年。裕昌 楼共有五层,房室270间,从三层开始,楼内回廊木柱便从左向 右倾斜,最大斜度达到15度;而第四层回廊的木柱又以同样斜 度反方向从右向左倾斜,两层楼的木柱看上去东倒西歪。歪斜 尽管歪斜,可是若把一层至五层的木柱回廊看成一个整体,最 底部的木柱和最顶部的木柱却是保持在同一条轴线上的。裕 昌楼的斜,是局部结构的斜,就像今天的央视新大楼,有惊无险, 斜而不危。
历
史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福建土楼的形成 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 战祸频仍,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 族迁徙入闽的序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 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 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 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 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福建土楼依山 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 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 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 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 的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