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第2版)配套题库-第五章至第八章【圣才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运动训练方法及其应用

一、判断题

重复训练法的类型分为短时间重复、中时间重复和长时间重复三种方法。()[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案】√

【解析】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通过同一动作或同组动作的多次重复,不断强化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通过相对稳定的负荷强度的多次刺激,可使机体尽快产生较高的适应性机制,有利于运动员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依据单次练习时间的长短,重复训练法可分为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和长时间重复训练法方法。

二、名词解释题

1.运动训练方法[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研;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研]

答: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训练方法是教练员进行训练工作、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应用工具。构成运动训练方法的主要因素是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式、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等要素。

2.专项训练理论[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研]

答:专项训练理论是运动训练理论的三个层次之一。依理论研究所涵盖的领域,可把运

动训练理论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从理论学习的角度,运动训练学通常是指超专项范围的,阐明运动训练基础理论和训练过程中带有共性的、普遍性问题的理论体系,即一般训练理论。阐明具有相似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的一组运动项目的共性的理论体系,即项群训练理论。一般运动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与专项训练理论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般运动训练学源于专项训练理论,是以专项训练理论为基础,从各专项训练理论中总结出带有广泛适用性的共性规律,并使其上升为对不同项目的运动训练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

3.运动训练手段[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研]

答: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教练员、运动员通过采用具体的训练手段去完成具体的训练任务,提高某一竞技能力水平。正确选择与合理运用运动训练手段,以及创造应用新训练手段,都有助于预定的训练任务完成,有助于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4.归因训练[山东大学2015年研]

答: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归因训练的基本思想是,个体在对自己行为的因果知觉中,存在各种归因偏差,通过归因训练,个体可以获得各种形式的归因反馈信息,从而消除归因偏差。在体育运动中,归因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或运动员在未来体育学习与运动竞赛中的成就动机。

三、简答题

1.进行有氧耐力训练的方法及训练要素有哪些?[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研]

答: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糖、脂肪等氧化供能)的能力。有氧耐力是建立在运动所需要的氧、机体摄取氧的能力以及机体运动后的恢复能力的动态平衡之中。训练的强度、时间和频度是有氧耐力训练的条件。科学组合三个条件进行训练是提高有氧耐力训练的重要手段。有氧耐力训练就是建立在不同训练方法对机体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的基础之上。发展有氧能力的训练方法主要有持续训练法、乳酸阈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和高原训练法。

(1)持续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是指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且没有间歇地进行训练的方法,主要用于提高心肺功能和发展有氧代谢能力。练习时间要在5分钟以上,甚至可持续20~30分钟以上。

长时间持续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产生诸多良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提高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机能稳定性,改善参与运动有关中枢间的协调关系,并能提高心肺功能及最大摄氧量,引起慢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肌红蛋白也有所增加。发育期的少年运动员及训练水平低者,尤其要以低强度的匀速持续训练为主。

(2)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是指在两次练习之间有适当的间歇,并在间歇期进行强度较低的练习,而不是完全休息。由于间歇训练对练习的距离、强度及每次练习的间歇时间有严格的规定,往往不等身体机能完全恢复就开始下一次练习。此种训练方法对机体机能要求较高,能引起机体结构、机能及生物化学等方面较深刻的变化。从生理学角度分析,间歇训练主要有以下特点:完成的总工作量大,对心肺机能的影响大。在间歇期内,运动器官(肌肉)能得到休息,而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活动仍处于较高水平,能使心血管系统得到明显的锻炼,特别是心脏工作能力以及最大摄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此方法运用时需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训练水平及不同项目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每次练习的距离、强度及间歇时间。

(3)高原训练法

在高原训练时,人们要经受高原缺氧和运动缺氧两种负荷,这对身体造成的缺氧刺激比在平原上更为明显,它可以大大调动身体的机能潜力,使机体产生复杂的生理效应和训练效应。研究表明,高原训练能使血红蛋白数量及总血容量增加,并使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工作能力增强,从而使有氧能力得到提高。

(4)乳酸阈强度训练法

个体乳酸阈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以此强度进行耐力训练,能显著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由于个体乳酸阈的可训练性较大,有氧耐力提高后,其训练强度应根据新的个体乳酸阈强度来确定。在具体应用乳酸阈指导训练时,常采用乳酸阈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

2.采用间歇训练法进行100米跑训练时表现出哪些训练学特点?[成都体育学院2013年研]

答: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00米跑训练属于短距离间歇训练,其训练学的特点表现如下:

(1)这种训练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发展中长跑运动员的速度和速度耐力:

持续时间为15s~2min,用85%以上的强度,心率控制在170~190次m/in,训练距离在150~600m之间,根据不同的距离每组练习次数一般在4~15次之间,安排2~5组,组间歇为15~20min,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能力时,次间歇时间为1~3min,发展速度耐力时的次间歇时间为3~7min(可以用等时间间歇3~5min,也可以用逐渐缩短的间歇时间7、5、3、1min间歇,后一种的间歇方法训练效果更好),休息方式采用慢跑式的积极性休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