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中医治疗湿疹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慢性湿疹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慢性湿疹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慢性湿疹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严瑶1,李芳梅2,祁希希2,陈冬琼2,颜艳2,韦福巧2,蒙菲2(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200;2.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广西南宁530201)关键词:慢性湿疹;中医外治法;综述中图分类号:R275.9;R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441(2020)04-0063-05收稿日期:2020-08-30基金项目:2018年广西医疗卫生适宜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项目(编号:S2018080)第一作者简介:严瑶(1991—),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皮肤病性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实验研究通信作者:李芳梅(1974—),女,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皮肤病中医防治研究;E-mail :****************验研究仅2篇,分别为1986年及1998年的研究,无孔最及鱼际穴联用的实验研究,说明现有文献对孔最和鱼际穴平喘作用的机制研究还比较粗浅,但孔最及鱼际穴又是临床公认的平喘要穴,故二穴的平喘作用机制值得科研工作者进行深度研究。

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多关注单独使用二穴平喘作用的效果机制研究,需系统地长期随访,以更好地观察孔最与鱼际穴对于哮喘发作频率与程度的远期效果。

参考文献[1]王鸿雁.孔最穴探原[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5):19-20.[2]李巧莲.按摩孔最穴治疗小儿哮喘的即刻平喘效果[J ].智慧健康,2019,5(20):116-117,131.[3]石明霞,潘伟江.按摩孔最穴治疗小儿哮喘63例的即刻平喘效果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2016,51(1):49.[4]王晓贤.针灸孔最穴治疗支气管哮喘[J ].中国针灸,2009,29(4):326.[5]胡敬晖,余德海,申涛,等.维D 2果糖酸钙穴位注射与肌内注射在气道高反应性疾病治疗的疗效对比[J ].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7):108-109.[6]任秋生,王均炉,包峰峰,等.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单肺通气期间氧合和肺内分流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1,17(3):250-254.[7]孙元.名老中医田从豁治疗哮喘临床经验总结[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8]刘振权.孔最穴的临床应用文献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9]侯中伟.鱼际:急性哮喘快速解[N ].中国中医药报,2013-11-25(05).[10]韩健.针刺鱼际穴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研究[D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11]韩健.针刺鱼际穴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即刻平喘效应观察[J ].中国针灸,2012,32(10):891-894.[12]冯建国,陈大中,成柏华.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哮喘患者血浆环核苷酸和皮质醇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哮喘缓解的关系[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7):26-28.[13]李素荷,刘芳,王士超.针刺孔最穴、鱼际穴治疗哮喘急性发作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24-125.[14]韩健,芦珊珊,肖俊艳,等.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多靶点效应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8):3713-3715.[15]耿昊,占道伟,徐万里,等.针刺肺经腧穴、大肠经腧穴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 ].河南中医,2017,37(12):2191-2193.[16]李霞.麻杏定喘汤配合针刺治疗支气管哮喘104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6):44-45.[17]那尔布力·巴合提别克.针刺从肺肠论治对支气管哮喘患者ACT 的影响[J ].新疆中医药,2015,33(5):35-38.[18]金学周.“俞募配穴”针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D ].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19]田从豁,高立山,沐洁珊,等.针刺孔最穴平喘作用的初步观察[J ].云南中医杂志,1982(4):23-25,42.[20]金龙哲,金元玖,李正信.电针刺激鱼际穴抗哮喘作用的研究[J ].吉林医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8,6(4):70.[21]冯建国.鱼际穴的平喘作用研究[J ].中国针灸,1986(2):27-28.(编辑刘强)慢性湿疹临床症状以不同程度的瘙痒、皮肤干燥、苔藓样变、脱屑为主[1]。

慢性湿疹的中西医药物外治治疗的研究进展

慢性湿疹的中西医药物外治治疗的研究进展

慢性湿疹的中西医药物外治治疗的研究进展I. 内容概述慢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它不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上的不适,还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近年来中西医药物外治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为您介绍这些研究的最新成果,帮助您了解如何更好地治疗慢性湿疹。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医是如何治疗慢性湿疹的,根据中医的理论,慢性湿疹是由于湿热邪气侵袭所致。

因此中医治疗慢性湿疹的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祛湿止痒。

在药物治疗方面,中药具有较好的疗效。

例如黄连、黄芩等清热解毒药材可以有效缓解慢性湿疹的症状;苦参、地肤子等祛湿止痒药材则可以减轻患者的瘙痒感。

此外中医还有针灸、拔罐等外治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西医是如何治疗慢性湿疹的,西医认为慢性湿疹是由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所致。

因此西医治疗慢性湿疹的方法主要是修复皮肤屏障、抗过敏、抗炎等。

在药物治疗方面,激素类药物是最常用的。

虽然激素类药物可以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但长期使用却可能导致一些副作用,如皮肤变薄、色素沉着等。

因此医生通常会尽量减少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并采取其他治疗方法。

例如保湿剂可以帮助修复皮肤屏障;抗过敏药物可以减轻患者的过敏反应;抗生素可以预防细菌感染等。

此外西医还有光疗、生物制剂等外治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

A. 慢性湿疹的概述慢性湿疹这可是咱们老朋友了,它就像个顽皮的小家伙,总是不请自来,让人痒得难受。

别看它名字里带个“慢”,其实它可是个急性子,一不小心就会闹出大事。

这慢性湿疹啊,就是指那些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的湿疹,它的特点是皮肤瘙痒、红肿、渗出和结痂,严重的话还会破溃感染。

这慢性湿疹可真是让人头疼,不过别担心,咱们中医和西医都有办法治疗它,而且治疗效果还挺不错哦!B. 中西医药物治疗的历史和现状慢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患者常常伴随着瘙痒、红肿、脱屑等症状。

自古以来中医和西医都在探索治疗慢性湿疹的方法,在历史的长河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湿疹的方法逐渐发展成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进展

· 78 ·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2021,Vol.24 No.2
2.1 单味中药 周宾[9]观察黄芩对急性湿疹的治 疗效果,将 98 例急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 组接受常规的综合治疗(口服马来酸氯苯那敏片+曲 咪新乳膏涂抹患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黄 芩药粉外涂,每天 2 次,持续治疗至皮损消除。结果 观 察 组 总 有 效 率 为 95.65% ,明 显 高 于 对 照 组 的 76.09%(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皮损症状和瘙痒 症状消失的时间更短。提示黄芩对改善急性湿疹患 者的症状有明显效果。桂凤淑等[10]将 76 例湿疹患 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口服抗组胺药以及外涂 皮质类固醇激素进行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 础上加服苦参片(主要成分为苦参),结果表明治疗 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中药复方 李建明[11]观察龙胆泻肝汤治疗湿 热型慢性湿疹的疗效,将 50 例湿热型湿疹患者随机 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替利嗪治疗,观察组采用 龙胆泻肝汤治疗。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 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6.0%(P<0.05),表明龙 胆泻肝汤治疗湿热型湿疹疗效良好,且能降低患者 的 复 发 率 。 李 一 洋[12]观 察 六 味 地 黄 丸 加 减 治 疗 肝 肾阴虚型慢性湿疹的疗效。对照组口服西替利嗪治 疗,观察组给予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结果表明观察 组的严重指数评分、瘙痒评分、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 对 照 组(P<0.05)。 段 垚 等[13]运 用 升 阳 益 胃 汤 加 减 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发现升阳益胃汤能明显改善 患者的皮损程度,治疗组有效率为 91.67%,明显高 于对照组(予氯雷他定片口服)的 80.56%(P<0.05)。 谭 凌 玲[14]观 察 除 湿 胃 苓 汤 治 疗 慢 性 湿 疹 的 临 床 疗 效,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治疗组各 200 例。对 照组口服盐酸依匹斯汀胶囊片和外用复方氟米松软 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口服除湿胃苓汤 (苍术 15 g,地肤子 15 g,白鲜皮 15 g,土茯苓 15 g, 厚朴 15 g,白芍 12 g,茯苓 10 g,附子 10 g,防风 10 g, 白术 10 g,陈皮 8 g,甘草 6 g)治疗,结果除湿胃苓汤 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复发率低,与对照 组 比 较 有 显 著 性 差 异(P<0.05)。 丁 黎 薇 等[15]随 机 将 80 例湿热浸淫型湿疹患者分为常规组 40 例和观 察组 40 例,常规组患者内服氯雷他定片,观察组患 者给予清热除湿汤(生石膏 30 g,生地黄、马齿苋、白 鲜皮各 15 g,泽泻、连翘、苦参、牡丹皮、龙胆草、车前 子、黄芩、金银花各 10 g,甘草 5 g)口服。治疗 8周后, 观察组临床总 有效率为 92.5%,明显高于常规 组 的 77.5%(P<0.05),湿疹面积及严重指数(EASI)评分、 瘙痒程度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5)。

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临床研究进展
剂, 分 2次 服 用 。再 取 第 三 煎 之 药 汁 湿 敷 患 处 , 每次 2 0 ai r n , 每 日 2次 。对 照 组 3 0例 1 : 7 服 氯 雷他 定 配合 生 理盐水 湿敷治 疗 。两组均 以 7 d为 1个疗 程 , 治疗 3 个疗 程后 观察 疗 效 示 治 疗 组 总 有 效 率 为 9 8 . 2 8 %, 对 照组 为 9 0 . 0 0 %, 两 组 比较 差 异 有 统 计 意 义 ( P< 0 . 0 5 ) , 治疗 组疗效 显著 优于对 照组 。 段岚桦 通过 回顾 5 2例 急性 湿 疹 发病 后 应 用清 肝 胆湿热 除湿法 治疗 无 效 的病 例 , 阐述 急性 湿 疹 也 可 由肺 热壅 盛而 引起 。 由于肺 与 皮 毛联 系紧 密 , 外 邪如
白鲜皮 、 车前草、 冬瓜皮等, 随证 加减 。痊 愈 4 6例 , 占
8 8 . 4 6 %; 显 效 4例 , 占7 . 6 9 %; 有 效 2例 , 占3 . 8 4 %。 病 程最短 的 7天 , 最 长的 1 4天 。结果 有显 著疗效 。 1 . 2 . 2 亚 急性 湿 疹 宋 业 东 等 治 疗 亚 急 性 湿 疹 ,
之 品 。辨 清湿热 之轻 重 随证 用药 , 用 参 苓 白术散 加 减
治疗 组用 健脾 除湿止 痒汤 : 土茯苓 3 0 g , 苍术 1 5 g , 焦白
术 1 5 g , 陈皮 1 5 g , 茯苓 2 5 g , 泽泻 2 0 g , 山药 3 0 g , 丹 参等 养血祛 风 。重视 局部用 药 , 并合 理外 治 。孙 丽 蕴 等 指 出 陈凯 教 授 对 不 同 类 型
关键词: 湿疹; 中医药治疗; 综述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0 3 . 1 1 9 文 章编 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 0 3 . 0 6 4 0 03 -

中医药治疗湿疹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湿疹临床研究进展

瓜 、 牛 膝 , 阴 部 加 龙 胆 草 , 头 面 部 加 菊 花 等 。 张 作 舟 将 湿
疹 分 3型 ,湿 热 型 用 野 菊 花 、 金 银 花 、 车 前 子 ( 煎 ) 秦 包 、 艽 、甘 草 各 1 g 黄 芩 、 竹 叶 、 桔 梗 、 生 甘 草 各 1g 焦 山 0, 0, 楂 、焦 神 曲 、炒 麦 芽 各 3 g 0 ;脾 虚 型 用 黄 芪 2 g 党 参 、 自 鲜 0, 皮 、蒺 藜 、 炒 白 术 、 茯 苓 、泽 泻 、 车 前 子 ( 煎 ) 秦 艽 、 包 、 甘 草 各 1g 0 ;气 阴 两 伤 型 用 生 地 黄 、 黄 芪 各 2 g 何 首 乌 、 党 0,
中 图分 类 号 :R 5 .3 7 8 2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 10 0 3—5 9 (0 2 4—0 6 6 9 2 0 )0 O O一0 2
生 牡 蛎 、磁 石 、 珍 珠 母 各 3 g 蒺 藜 2 g 钩 藤 、 茵 陈 、 白 鲜 0, 0, 皮 各 1g 黄 芩 、 苦 参 各 1g 牡 丹 皮 1 g 生 甘 草 6 ;血 燥 5, 0, 2, g
此 湿 疹 本 源 于 湿 , 再 源 于 热 ,湿 热 互 结 ,化 燥 伤 阴 。 笔 者 就 近年 来有关 文 献综 述 如下 。
1 内 治 法
12 专 方 专 药 钱 学 庆 以 当 归 拈 痛 汤 治 疗 湿 疹 2 . 0例 。 药
物 组 成 :羌 活 、人 参 、 升 麻 、葛 根 、黄 芩 、茵 陈 、知 母 、苦 参 、 当 归 、茯 苓 、 猪 苓 、泽 泻 、 白术 、苍 术 、 甘 草 ; 属 湿 热
鲜 皮 1g 5 ,丹参 1 g 5 ,甘 草 6 ,每 日 1 ,水 煎 2次分 服 ,1d g 剂 5

中医药治疗小儿湿疹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小儿湿疹的研究进展

湿疹 是 由多 种 内外 因素引起 的一种 具有 明显 渗 出倾 向 的炎 症性 皮 肤病 , 伴 有 明显 疹 痒 , 易复发[ 1 ] 。 本病 在 儿 科 及 皮 肤 科 均 为 常 见 病 ] 。因 为 病 因 不
脾 利湿 , 养血 祛风 ” 治则 辨 证 施 治 , 同时也 治疗 小 儿 湿 疹 的兼 症 。辨证 为 “ 血热 ” 时, 采 用 清热 凉血 方 加 减, “ 脾 虚湿 蕴” 时采用 健脾 利湿 方加减 , “ 血 虚风燥 ” 则 采用 养血 活血 方加减 。痒 甚者 加槟 榔 、 苦 楝皮 、 鹤 虱、 贯众 等 杀虫止 痒药 。 王 楠等 治疗 婴幼儿 湿疹 , 以中药 内服 为主 , 同 时兼 以外用 。其 根据 湿疹 局部形 态 的不 同 , 采用 “ 清 热 利湿 , 养血 润燥 ” 治则 。湿热 内蕴 型 内服基 本方 以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3 8 6 5 . 2 0 1 3 . 0 3 . 0 1 3
【 中图分类号】 R 7 5 8 . 2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 3 8 6 5 ( 2 0 1 3 ) 0 3 - 0 2 1 9 - 0 3
脾虚 型 ) 给予 中药 汤剂 内服 以清热利 湿 , 同时 配 以局
黄、 蝉蜕 、 党参 、 砂仁、 酸枣 仁 、 赤芍、 丹 参 等 。治 疗 2 周, 总有 效率 9 2 . 3 。
刁灿 阳[ 6 为 了 克 服 单 一 治 疗 手 段 起 效 慢 的 特
以生黄 芪 、 当归 、 鸡血藤 、 白鲜皮 、 苍 术各 2 0 g加 减 。 每 日 1剂 , 水 煎温 敷 患处 , 每 日 2次 。加减 配伍 生地

湿疹研究报告

湿疹研究报告

湿疹研究报告摘要湿疹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其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

本研究旨在探讨湿疹的病因、流行病学特征、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我们发现湿疹的发病与遗传、环境因素以及免疫系统异常等因素密切相关。

湿疹的症状多样,包括皮肤瘙痒、红斑、丘疹、水疱等。

目前常用的临床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皮肤症状和体征,结合患者个人及家族病史。

治疗上,针对湿疹的不同严重程度,可采取外用药物、光疗、口服药物等多种治疗方法。

本文综述了湿疹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治疗方法,以期为湿疹的早期预防和有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引言湿疹,又称为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和复发性皮肤病。

众多研究表明,湿疹的发病与遗传、环境因素以及免疫系统异常密切相关,但具体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湿疹的主要临床特征是皮肤瘙痒、红斑、丘疹、水疱等,给患者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目前,虽然湿疹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其有效的治疗方法尚不完全满足临床需求。

因此,深入研究湿疹的病因、流行病学特征、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对于早期预防和有效治疗湿疹具有重要意义。

病因和流行病学特征1. 遗传因素研究发现,湿疹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遗传因素在湿疹的发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某些基因的突变与湿疹的易感性相关。

例如,Filaggrin基因的突变与湿疹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相关。

2. 环境因素湿疹的发病与环境因素有关。

研究发现,湿疹在发达国家的发病率更高,这可能与生活环境、饮食结构、生活压力等有关。

此外,湿疹与空气污染、花粉、宠物毛发等过敏原的接触也有一定的关联。

3. 免疫系统异常湿疹患者免疫系统异常,特别是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异常。

这种异常免疫反应可能导致湿疹患者对刺激物过度敏感,从而引发瘙痒和炎症反应。

诊断标准湿疹的诊断通常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病史和体征等。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湿疹诊断标准有以下几种:1.汉堡湿疹评分系统:根据皮损的局部红、渗、微糜烂、鳞屑、附壁等特征进行评分。

中医药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华佗膏治疗会 阴部慢性湿疹 2 例;并设参照组 2 7 2 例 ,采用克 敏 内服 ,令 适肤原 液或 12稀 释液 涂擦 /
患部 ,复方达 克 宁霜剂 外用 。结果 :治疗组治 疗 时
地丁、芒 硝、五倍 子 、大黄 、黄柏 、苦 参 、地 肤 子 、白藓皮 、明矾 各 3 .乳 香 、没 药 各 2 组 0g 0g 成)水煎 ,熏洗坐浴 3 mn ,外敷膏剂 ,每 日2 0 i后 次,连用 7 ,治疗肛门慢性湿疹 5 例 ,4 例痊 剂 o 6 愈 ,3例 好 转 ,1例 无 效 。外 敷 膏 剂 制 法 :青 黛 、
五倍 子 、黄柏 、明矾 、苦 参 各 1 ,冰 片 1 ,共 5g 0g 研 细末装 瓶备 用 ,用时加香 油适 量调成 糊状 。
问短 ,痊愈率高。表明龙胆泻肝丸内服 、华佗膏外 用 副作 用小 、不易复 发 ,病 人痛苦 小 ,是 治疗会 阴
部慢性 湿疹 的 一种经 济实用 、方便 有效 的方 法 王丽平 等 - 益 气 利 湿 汤 ( 芪 5 、白芍 用 黄 0g
为基本方,根据临床状况而加减用药 )结合中药外 洗 ( 苦参、黄柏 、白藓皮、地肤子 、蛇床子 、五倍 子、大黄、枯矾) ,局部外涂药膏 ( 清栓酶 0 7 . U 5
加入雪 花 膏 3 )治 疗 5 肛 门慢 性 湿疹 。结 果 0g 5例 治愈 4 6例 (4 ) 8% ,好 转 9例 (6 ) 1% ,有 效 率 达
到 1 %。 ( 3 0
曹永文等【 1报道 用 中药内外合用治湿热血瘀 3 J 型慢性湿疹 ( 症见皮肤肥厚 、粗糙 、颜色暗褐 、脱
屑 、瘙 痒剧 烈 .舌 质 红 、苔 黄 、脉 滑 )3 0例 ,总 有效率 达 9 .% 。方 法 如 下 :用 活 血 利 湿 润 肤 合 67

婴幼儿湿疹中医外治研究进展

婴幼儿湿疹中医外治研究进展

婴幼儿湿疹中医外治研究进展董凡】,张慧I,黄博明2,樊新荣彳(1.陕西中医药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陕西咸阳712000;2冲和亚健康服务中心,北京100700;3.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中图分类号]R275.982.3[文献标识码]A 湿疹是好发于1~2岁及以下的婴幼儿,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中医外治法疗效显著,接受度高丄。

现将近年来中医外治治疗婴幼儿湿疹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婴儿湿疹属中医“奶癣”范畴。

《外科正宗•奶癣》载:“奶癣,因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熔,遗热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滋成片,[文章编号]1004-2814(2021)03-0514-03睡卧不宁,瘙痒不绝。

”认为胎毒遗热与此病的发生相关。

《幼幼新书》云“奶癣脾积热气行”。

指出奶癣的病因为脾胃积热。

可见湿疹源于孕母嗜食无度遗热毒于胎儿,小儿饥饱不知饮食失节,脾胃受损湿热内蕴,又复感风热之邪所致。

楼延丞认为婴儿湿疹病因由内外湿热相搏结所导致,内生湿热多因孕母过食辛燥热之物致胎儿湿热困脾,外感湿热因婴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元气未充易受[基金项目]北京市中和亚健康科学研究院科研项目(190102004)[通讯作者]樊新荣[参考文献][1]李少林,周琦.实用临床肿瘤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665.[2]林霜,魏克民.魏克民对恶性腹水的辨证施治[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37(2):17-18.[3]张庆林,刘丽星,王耀熔,等.“平衡阻断”法治疗恶性腹水经验探析[J].北京中医药,2018,37(12):1157-1159.[4]毕磊.健脾利水方配合腹腔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腹水40例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8):26-28.[5]冯高飞.升清降浊汤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腹腔灌注对恶性腹水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9,27(1):36-39.[6]林麟,蒋凉凉,胡岗,等.十枣汤联合氟尿喀啜配合高频热疗治疗恶性腹水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31):39-41.[7]赵怀玉.艾迪注射液联合TP化疗治疗晚期胃癌伴恶性腹水的临床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27(23):43,52.[8]孟庆杰.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复方苦参注射液、益气养胃汤治疗晚期胃癌伴有恶性腹腔积液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9):139-141.[9]王媛.复方苦参注射液配合腹腔灌注化疗治疗卵巢癌腹腔积液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5):25-28.[10]周永红,张风宾,赵飞.康莱特注射液联合顺縮腹腔灌注治疗胃癌恶性腹腔积液的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9,40(8):1821-1823.[11]陆佩知,徐丽,杨会张,等.鸦胆子油注射液联合氟尿喀陀及顺餡热灌注化疗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1):167-168.[12]尤振宇,刘洋,苏晓辉,等.斑螯酸钠维生素B6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胃肠肿瘤恶性腹水[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9):73-75,79.[13]杨冬野,焦洋,杜志坚,等.猪苓多糖注射液联合顺銷腹腔给药治疗胃癌腹腔积液患者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8,40(5):725-727,731.[14]刘丹,姚军,邓海燕.利水膏联合艾灸治疗大肠癌晚期恶性腹腔积液[J].中医学报,2018,33(7):38-40.[15]江烽,洪芦鱼,曾水成.中药脐疗联合艾灸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6):133-135.[16]王文,司文涛,杨萍,等.消胀利水散外敷联合艾灸治疗脾肾阳虚证胃癌腹水4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9,60(16):1389-1394.[17]王佛有,李戈.实脾消水散穴位贴敷联合西药治疗恶性腹腔积液20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9,33(2):45-47.[18]苏婉,龚亚斌,王立芳,等.皮硝大黄粉外敷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恶性肿瘤腹腔积液的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8,40(1):87-90.[19]许建新,王燕山,饶爱华,等.腹水消外敷治疗晚期肿瘤恶性腹水90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5,50(6):416-417.[20]曹玉婵,田叶红,张巧丽,等.针灸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临床经验[J].环球中医药,2020,13(5):880-882.[21]苏场茗,黄金昶.针刺治疗原发性卵巢癌癌性腹水27例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收稿日期]2020-08-10外邪侵袭。

中医药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余 念 文 等[ 用 复方 止 痒 搽 剂治 疗 慢 性 湿疹 1 0例 . 6 1 采 1 总
有 效 率 为 6 .5 , 效 时 间 为 (.2 02 )d 见 效 快 , 效 54 % 起 41 + . 2 , 疗
好。 鲁严等睬 用积雪苷 霜软膏治 疗慢性湿疹 5 0例 , 痊愈 3例 , 显效 3 7例 , 好转 8例 , 无效 1 , 有 效率 达 8 .0 例 总 00 %。李 文
8例 , 总有 效率 达 9 .%。 国维 教授H 证论 治 慢性 湿疹 。 5O 褐 噼 分 为血 虚风 燥 型『 处方 : 地黄 、 生 牡丹 皮 、 白芍 、 当归 、 防风 、 紫苏
慢 性湿 疹是 一种 l 上 常见 的难 治性皮 肤病 。 临床 表现 为患
部皮 肤增 厚 、 浸润 , 素 沉着 , 面 粗糙 , 别 有 不 同程 度 的 色 表 个
为 9. 4O %。
12外 治 法 .
1 , 0g 自鲜皮 1 , 灵仙 1 ; 5g威 0g 瘙痒甚加 蝉蜕 5g 蛇床子 1 ; , 2g 有渗 出加 薏苡 仁 1 , 5g 冬瓜 皮 1 ; 0g 皮损苔 藓样 变 明显者 加穿 山甲 1 , 0g红花 5 ) 治疗慢性湿疹 5 g 0例 , 治愈 1 例 , 1 显效 2 例 , 6 有效 8例 , 效 5例 , 无 总有 效 率为 9 %。王 军文 等哪 用 当 归 0 采
苔藓 样变 。常病 情反 复 , 时起 时伏 , 缠绵 难 愈 , 一种 病 因 复 是 杂 、 断分 型 多 样 、 疗 棘 手 的 疾 病 , 临 床 上 对 其 研 究 甚 诊 治 故
多, 现笔者 对 近年来 中医药 治疗 慢 性湿 疹 的文 献进 行 研究 总 结如下 : 1中医药治 疗慢 性 湿疹 的临 床研 究

湿疹中医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湿疹中医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湿疹中医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摘要:该文总结目前关于中医病因的研究进展,以及各家对湿疹病机的探究。

关键词:湿疹;中医;病因;病机湿疹是一种因过敏反应而导致的炎症性皮肤疾病,特点为皮损处多有破溃,渗出湿润液体,同时伴有结痂并且剧烈瘙痒。

有研究表明我国的湿疹患病率大概为7.5%,这就意味着湿疹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变得越来越常见。

现系统的研究中医文献中关于湿疹的病因病机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辩证思维,对今后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病因病机1.1病因湿疹即对应中医概念里的“湿疮”“浸淫疮”等,在中医古籍之中对湿疹发病原因的记载如下,《疮科心得集》曰:“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交感而成。

”《纯懿庐集•疮疡》曰:“湿疮,水泡也……问曰:热何以成水泡,风何以成挠疮。

曰:皮者肺也,热客于皮……皮起则津液注之,故泡中有水也。

”《诸病源候论》曰:“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先痒而后痛成疮。

同时有学者指出,湿疹的发生与发展与患者的精神健康状况存在密切的关联,心态焦虑的患者,其湿疹多属湿热浸淫型;而心理抑郁的患者,多表现为脾虚湿蕴型[1]。

湿疹的发病同样与中医的“血分”病变存在着密切关系,不同阶段的湿疹存在着血热,血虚,血燥,血瘀的病变特征以及病理因素[2]。

而现代中医目前认为,湿疹的病因多是由于患者的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节,亦可由于过食辛辣刺激荤腥动风之物而导致。

1.2病机目前中医理论认为,湿疹的发病多与外感六淫、饮食不节、脏腑功能失调相关,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湿疹的病机进行阐述。

1.2.1 外感六淫与湿疹《诸病源候论》曰:“瘑疮者,由肌肤虚,风湿之气折于血气,结聚所生。

”;《外科正宗》中记载:“纽扣风皆由风湿凝聚生疮,久则瘙痒如癣。

”;《疮疡心得集》中记载:“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交感而成”;这些古籍中的记载均指出湿疹多是由于患者素体虚弱,外感风湿热邪郁于肌表,与皮下气血相互博结,进而发为湿疹。

《灵枢·刺节真论篇》中记载:“虚则寒博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

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湿疹的中医治疗进展湿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大部分患者易反复发作,使疾病转为慢性,皮损有浸润肥厚、瘙痒剧烈等特点,临床治疗较为困难。

祖国医学对湿疹有着独特的认识,中医古代文献对本病多有描述,大多依其症状或发生部位而命名。

以红斑、丘疹、水泡、渗出、糜烂、瘙痒和反复发作为主要特点。

古代医书中虽然没有“湿疹”的病名,但是对于某些病的描写与湿疹相符。

例如“奶癣”、“旋耳疮”、“四弯风”、“秀球风”等不下数十种之多,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婴儿湿疹、耳周湿疹、肘腋窝部湿疹、阴囊湿疹等。

虽名目繁多,但都具“湿邪”致病的特点,如:“湿性重浊、缠绵”、“湿易伤脾”、“湿易下注、阻气”等等。

其发于体表的病证形状,形如粟米,色红或紫,高出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等(但亦有不高出皮肤、抚之无碍手之感的)。

1 概述该病多由于饮食伤脾,外受湿热之邪而致。

饮食入胃,由脾所运化。

如过食腥发动风,炙煿厚味,烟、酒、浓茶、辛辣,以致脾为湿热所困,运化失职,更兼腠理不密,经常涉水浸湿,外受湿热之邪,充于腠理,发为本病。

所以,内在的湿热与湿热外邪相搏结,是本病的实质。

以湿邪为主,并可兼风挟热。

湿邪又有内外,尤以内湿为主,外湿可引动内湿,内湿可招致外湿。

慢性湿疹由于病程迁延,湿邪久羁不去,又能伤阴耗血,反增虚象,临床常呈现正虚邪恋之征。

因此,该病的治疗,应该抓“湿热”这个病因,分清湿与热的偏颇,并注意兼夹、病程的久暂,知常达变,才能有较好的疗效。

治疗时审证求因,辨别疾病的虚实,尤为重要。

2 湿疹的基本证型简分为热重与湿重两个类型2.1偏于热盛型发病急,病程短,身热口渴、心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局部皮损初起皮肤潮红,状如云片涂丹焮热,轻度肿胀继而粟疹成片,或水泡密集,渗液流津,瘙痒无休,搔抓有痛感,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洪大。

治宜清热利湿,佐以凉血。

常用龙胆草、黄苓、黄连、栀子、生地、车前子、川木通、连翘、生甘草、槐花、赤芍、牡丹皮等,此型多为急性湿疹。

中药在治疗湿疹中的应用研究

中药在治疗湿疹中的应用研究

中药在治疗湿疹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中药在湿疹治疗中的理论基础、核心观点及其应用效果,通过详尽的文献综述和数据分析,揭示了中药治疗湿疹的独特优势。

文章首先阐述了湿疹的现代医学理解与挑战,随后详细介绍了中医对湿疹的认识、中药治疗湿疹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

重点分析了三个核心观点:中药治疗湿疹的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中药成分的多样性与作用机制、中药治疗湿疹的优势与局限。

通过数据统计分析验证了中药治疗湿疹的有效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药;湿疹;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多样性;作用机制;有效性一、引言湿疹,这一常见的皮肤炎症性疾病,以其复杂的病因、多样的症状和反复发作的特点,长期困扰着患者及其家庭。

现代医学虽然在湿疹的治疗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耐药性等问题,使得患者和医生都在不断探索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文化的复兴和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中药在湿疹治疗中的独特价值逐渐受到关注。

1.1 湿疹的现代医学理解与挑战湿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

现代医学治疗湿疹主要依赖于激素类药物,这些药物虽然能够迅速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如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等,且停药后易复发。

因此,寻找一种既有效又安全的治疗方法,成为当前湿疹治疗领域的重要课题。

1.2 中医对湿疹的认识中医认为,湿疹的发生多与风、湿、热邪侵扰肌肤有关,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气血失和、津液疏布失常,从而引发皮疹、瘙痒等症状。

中医治疗湿疹注重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通过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清热解毒等方法,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这种治疗理念与现代医学的对症治疗形成了鲜明对比,为湿疹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1.3 中药治疗湿疹的历史沿革中药治疗湿疹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医籍中就有相关记载。

历代医家根据临床实践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和疗法,如清热利湿、养血润肤等。

湿疹治疗的研究进展

湿疹治疗的研究进展

湿疹治疗的研究进展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对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取得了长足性的发展。

为给该病提供治疗依据,笔者从4个方面对湿疹的治疗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湿疹;治疗方法;个体化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病,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是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非免疫性机制如皮肤刺激二者均参与发病过程。

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

因瘙痒剧烈,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

笔者就湿疹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基础治疗1.1使患者了解湿疹的基本特征对患者需要说明疾病的性质、可能转归、疾病对机体健康的影响、有无传染性、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不良反应等,指导患者寻找和避免环境中常见的变应原及刺激原,避免搔抓及过度清洗,对环境、饮食、使用防护用品、皮肤清洁方法等也应提出相应建议。

1.2避免诱发或加重因素通过详细采集病史、细致体检、合理使用诊断试验,仔细查找各种可疑病因及诱发或加重因素,以达到去除病因、进行治疗的目的,如使皮肤干燥的因素、原发感染等。

1.3保护皮肤屏障功能湿疹患者皮肤屏障功能有破坏,易继发刺激性皮炎、感染及过敏而加重皮损,因此保护屏障功能非常重要。

应选用对患者皮肤无刺激的治疗,预防并适时处理继发感染,对皮肤干燥的亚急性及慢性湿疹加用保湿剂。

1.4医学护肤品的应用医学护肤品是近年来出现的具有治疗作用的特殊化妆品,因含有天然抗炎成分等组分,对部分皮肤病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并被证实可降低皮肤敏感性,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外观,减轻治疗副作用,缩短治疗时间和降低复发率。

合理应用医学护肤品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重建皮肤屏障功能,减少皮肤对外界的过敏反应,使皮肤恢复到正常状态,目前已被广泛用作湿疹的辅助治疗。

中医药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与研究

中医药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与研究

中医药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与研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的医疗方式,重新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其中,中医药在皮肤疾病的应用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1. 中药治疗湿疹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中医药在湿疹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认为湿疹多由湿热所致,因此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常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例如,在湿疹患者中广泛应用的黄连汤,具有祛湿热,清热解毒的功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湿疹症状。

2. 针灸治疗痤疮痤疮是青少年常见的皮肤病之一,而中医药中的针灸疗法在痤疮治疗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针灸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平衡,促进皮肤的血液循环,从而改善痤疮患者的症状。

此外,针灸还具有抑制皮脂分泌、消炎镇痛等效果,对于痤疮的治疗非常有效。

3. 中草药治疗银屑病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皮肤病,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而中医药中的中草药治疗在缓解银屑病症状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例如,常用的中草药之一白芷就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等功效,可以显著改善银屑病患者的皮肤症状。

二、中医药在皮肤疾病研究中的进展1. 中药的药理研究近年来,中医药在皮肤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许多研究团队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进行药理学研究,揭示其治疗皮肤疾病的机制。

例如,研究发现,中药黄连中所含有的黄连素具有显著的抗菌、抗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一些皮肤感染性疾病。

2.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另一方面,中医药在皮肤疾病研究中也积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中医药的临床实践证明,与传统中医疗法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可以辅助治疗一些疑难杂症。

例如,将中医药治疗方法与现代光治疗相结合,对于治疗顽固性银屑病疗效明显。

3. 中医药的临床实践为了进一步推广中医药在皮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临床实践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通过临床实践,可以验证中医药治疗皮肤疾病的疗效,并研究不同中药的配伍用药方式,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中医治疗慢性湿疹研究近况

中医治疗慢性湿疹研究近况
有 效 率 9 .4 。 74% 2 2 擦 洗 与 熏 蒸 剂 .
裴宇 认 为湿疹为素体禀赋不耐 , 湿热风蕴积皮肤 , 日久 耗伤 阴血 , 故有 阴虚血燥 之象 , 治疗 必须两 者兼顾 , 当归苦 用
参 丸治 之 , 中苦 参 清 热 燥 湿 、 风 止 痒 , 归 养 血 活 血 、 燥 方 祛 当 润
为基 本 方 , 取得 较 好 疗 效 。
12 丸 . 剂
意义。张琴 认 为慢性湿疹 是风湿热邪久滞 , 或长期 渗水失 液、 耗血伤阴 、 化燥生风 、 肌肤失养所致。治当清热凉血 、 润燥 止痒 、 软坚散结 、 活血化瘀 , 用地栀膏治疗总有效率 10 。李 0% 杰辉 外用 自拟吴蛸 散( 吴茱 萸 、 海螵 蛸 ) 治疗慢性 湿疹 , 总
润燥止痒胶囊 是纯 中药制 剂 , 贵州省黔东南 苗族 “ 为 地 区民间验方 , 主要 药物有生 何首乌 、 制何 首乌 、 生地 、 苦参 、 桑 叶、 红活麻 , 具有养血滋阴 、 祛风止痒 、 润肠通便功效 。其 中 生地味甘性寒 , 具有养 阴生津 、 凉血清热 的作用 , 首乌补 肾 何 益精 、 祛风解毒。何首乌含葸醌类化合物 , 有促 进肾上腺皮 质
1 中药 内服
11 汤 . 剂
孙维斌 认 为慢性湿疹是 由于营血不足 、 湿热蕴结 、 血虚 伤阴、 化燥 生风 、 肌肤 失养所致 。用 复方止痒 冲剂 祛风止 痒 、 活血化瘀 、 清热解毒 、 健脾化湿 、 养血润肤 , 总有效率 9 . 8 4 2 %。 王见宾 认 为慢性湿疹脾虚血 燥证患者血清 胃泌素升高 , 用
治本 , 同时兼顾风邪 、 湿邪 治标 , 标本兼 治之效 。曹毅 认 达 为慢性湿疹顽 固难愈 , 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瘀 , 用加味桃红 四 故 物汤治疗 , 总有 效率 8 %。认 为其机 制可能是 降低血 MD 2 A、

湿疹中医观点分析报告

湿疹中医观点分析报告

湿疹中医观点分析报告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湿疹的发生主要与体内的湿邪有关。

湿邪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致病因素,它指的是体内湿气的过多积聚,失去了正常的代谢和排泄功能。

以下是对湿疹中医观点的分析报告:首先,中医认为湿疹的发生与体内湿邪侵袭有关。

湿邪主要来源于外邪入侵、饮食失调、情绪不稳定等因素。

在湿疹发作时,体内湿邪积聚,阻滞了身体的经络气血运行,导致皮肤出现红、肿、痒等症状。

因此,中医治疗湿疹的关键是排湿解毒,清除体内的湿邪。

其次,中医认为湿疹的发作往往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将脾胃视为人体的消化吸收中心,其功能强弱直接影响着湿邪的生成和排除。

当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减弱时,就会导致湿邪的积聚。

因此,在中医治疗湿疹时,往往会从调理脾胃入手,增强其功能,帮助湿邪的排除。

此外,中医认为湿疹与情绪因素有关。

中医理论认为,情绪与湿邪有密切的关系,情绪不稳定会导致体内湿邪的生成和积聚。

因此,中医在治疗湿疹时也会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通过情志调理,帮助患者平稳情绪,减少湿邪的生成和积聚。

最后,中医治疗湿疹注重整体调理。

中医治疗湿疹不仅关注病症的局部治疗,更注重从整体上调理患者的身体。

中医认为,湿疹是一种内因外发的疾病,治疗时需从内外两个方面同时进行,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推拿等技术治疗,以达到疏通经络、正气升阳、恢复机体功能的目的。

综上所述,湿疹中医观点分析报告认为,湿疹的发生与湿邪的侵袭、脾胃功能失调、情绪因素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湿疹注重整体调理,通过排湿解毒、调理脾胃、平稳情绪等方法,达到治疗湿疹的目的。

中医治疗湿疹综合考虑内外因素,注重调理身体整体功能,对于湿疹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慢性湿疹的药物外治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湿疹的药物外治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湿疹的药物外治治疗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慢性湿疹,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的特点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长期以来,药物治疗一直是慢性湿疹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药物外治治疗因其直接作用于患处、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势,受到了广大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近年来,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发展,慢性湿疹的药物外治治疗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对慢性湿疹的药物外治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参考和指导。

文章将从药物外治治疗的研究现状、新型药物的开发与应用、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二、慢性湿疹的病理生理机制慢性湿疹是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且多元,涉及免疫、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

其病理过程主要包括表皮和真皮浅层的炎症,具体表现为表皮棘层肥厚,角化过度,棘层及颗粒层出现海绵水肿,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

免疫机制在慢性湿疹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T淋巴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在湿疹的炎症反应中占据核心地位。

特别是Th2细胞及其产生的IL-IL-5和IL-13等细胞因子,对于湿疹的炎症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Th17细胞及其产生的IL-IL-22等细胞因子也在湿疹的发病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遗传因素也在慢性湿疹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

研究显示,慢性湿疹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部分患者有湿疹家族史。

基因多态性、基因突变等因素可能导致个体对湿疹的易感性增加。

环境因素如气候、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接触物等也可能影响慢性湿疹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气候变化、空气污染物、化学物质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湿疹的症状。

慢性湿疹的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免疫、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湿疹的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

深入研究这些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慢性湿疹的本质,为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三、慢性湿疹的外治药物分类慢性湿疹的外治药物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非激素类抗炎药物、免疫调节剂以及中药制剂等。

湿疹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湿疹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过敏 性 湿 疹 患 者暴 露 于交 通 道 路 当 中 3 0 mi n后 , 发 现 患 者 病 情加重 . 分 析 原 因可 能 是 上 述 行 为 加 强 了患 者 体 内 的过 敏 性 反应 。A l b e r t o A me d o — P e n a等 研 究 发 现 湿 疹发 病 率 与空 气 污染 物 C O的 浓 度 呈 正 相关 : 室 内 环境 与 人 的关 系 更 加 密 切 , 如 Ma i f a B o h m e MD 等 [ 1 0 3 研 究 发 现 父 母 吸 烟 可 能 增 加 儿 童
a n c e d g a s t i r c c a n c e r( GC )a n d c a n c e r o f t h e g a s t r o - o e s o p h a g e a l j u n c t i o n ( G E J ) :f o c u s o n t a r g e t e d t h e r a p i e s [ J ] . C i r t i c a l R e v i e w s
综 述 讲 座
湿疹 的病 因病机及 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徐 中药 ; 病因; 病 理 机 制 [ 中图 分 类 号 ] R 7 5 8 . 2 3 [ 文献标识码] A 1 . 1 . 3 内 分 泌 变 化 或 内 脏病 变 一些 慢 性 湿疹 的 女 性 患 者 ,
湿疹是最为常见的皮肤疾病。据统计 , 湿疹 在 发 达 国家 儿童中的流行率高达 3 0 % 、成 人 中 的流 行 率 约 为 1 0 %C l J : 且 有 研 究 显 示 由于 经 济 快 速 增 长 环 境 急 剧 变 化 . 发 展 中 国家 湿
经期前或经期周期性出现皮损 . 这 是 由于 患 者 对 月 经 周 期 后 期 的 内 源性 黄 体 酮 产 生 抗 体 的缘 故 。由 于体 内雌 激 素 水 平 的 变化 , 更 年 期 妇 女易 患手 部 湿 疹 。某 些 内脏 疾 病 患者 如 糖 尿 病、 尿 毒症 等 疾病 容 易 导致 湿 疹 , 有 时常 为疾 病 的首发 症 状 ] 。 1 . 1 . 4 其他因素 一些特殊年龄段的人群 , 例 如 婴儿 是 湿 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5年中医治疗湿疹的研究逬展
王雅莉1,李彤彤1,赵艳霞2
【摘要】摘要:湿疹是由多种内、夕卜因素引起的具有多形性皮损和渗出倾向的—种皮肤炎症反应,本病病因复杂,病情易反复Z转为慢性后迁延不愈。

其西医病因较为复杂,中医病因多与风、湿、热等外邪,兼及脏腑功能失调等内因相关。

本文从中医治疗湿疹的辨证思路出发,分别从中医内、外治法,以及其他治法的角度,对近5年中医治疗湿疹的研究进展加以论述总结。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卷),期】2017(016)005
【总页数】4
【关键词】中医治疗;湿疹;综述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具有多形性皮损和渗出倾向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本病病因复杂,病情易反复,转为慢性后迁延不愈。

湿疹的发病多与迟发性变态反应有关⑴。

根据病程将其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3型。

急性期皮损红肿,常有渗出;慢性期皮损肥厚、苔薛样变为主。

中医认为湿疹属"湿疮"、"浸淫疮”等范畴。

临床观察显示中药对湿疹的疗效肯定,现对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湿疹研究做一回顾总结。

1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湿疹发病主因先天禀赋不耐,皮肤腸理不固,易受外界风、湿、热邪侵袭而发病。

后天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及莘腥动风之品,或过食生冷, 肌肤失养亦可致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有了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记载,故湿疹急性发作多责之于心,亚急性、慢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