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黄亢美字理识字的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玲湘老师:
谢谢你昨天寄给我关于黄亢美先生的字理教学会议通知和相关的字理教学材料。
字理是汉字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研究汉字科学教学,就很讲究字理。
字理本身就是对每个汉字的构形原理的科学说明,来不得虚假和臆造。
但是,自字理识字教学开展以来,我很遗憾地看到,许多人打着字理教学的旗号,所解说的汉字,却有很多是违背字理的,是错误的,臆造的,跟当今小语教师随意解析汉字相同,与江湖拆字几无区别。
我斥之为“伪字理”。
但没有想到黄亢美先生竟然也有如此的做法。
我真为这位名满全国识字教学领域的一代“宗师”感到悲哀和惋惜。
他曲解字理和蒙哄国人的理论,在汉字科学面前就苍白了。
当汉字的科学解析被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他那非科学的理论和解析,便会轰然倒地。
且看其字理教学的理论之一。
他这次寄发的材料仍然宣扬“形声字占汉字的80%以上”,可见其汉字科学知识缺乏之程度。
因为“80%以上的形声字”的论断是根据许慎《说文》中的小篆字形确定的,而不是字形已经大变的楷书体。
但是,我们现在用的、教的是现代楷书,更何况还是简化字呢。
比如“還、環”的声旁是“瞏”,但规范简化为“还、环”,原声旁变成了“不”,是既不能表音,也不能表意的“记号”字符——这类字挺多的。
现代汉字学就总结有“常用字从简”的规律。
常用字从简了,简体字距离许慎的小篆就远了,距离甲骨文、金文更远了。
如此,古代的许多偏旁还能做合体字的声旁吗?许多形声字在楷书化后,特别是简化,已经不是形声字了。
除了字形的变化外,还有语音的变化。
许慎时期的古音到今音变化很大,那时的形声字很多不是当今普通话的形声字了。
比如“江海”的“江”,其“工”的古音是“gang”,做声旁还有“缸、项”等,但是,这些字在今音中还算是形声字吗?至于“海”中的声旁“每”音,更不能表示“海”音了。
关于古今形声字的变化问题,汉字学研究早有指正,并且科学的统计,现代汉字形声字为56.7%(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以上这些汉字科学知识我们已经耳熟能详,随手举例了。
但是,作为识字教育的专家,黄亢美先生竟然还是抱着古代汉字的理论来论证现代汉字,并且作为其识字教学的一条重要理论根据,真是错误啊。
这种做法,无异于战国韩非子所批评的“守株待兔”者,拘泥古法,不知与世变通啊。
再看黄亢美先生所公示的字理教学的课例,我看了,真可以用“惊诧”来形容。
其课例解字,有些是科学的,但有几个,立见其伪字理的非科学性了。
比如“品”和“茶”字,在其《品字形结构汉字》教例评析解析为:
师:对,像这样一小口一小口的尝出茶的味道,可以用这个词来表示(电脑出示课件“品茶”。
)……
“品”字由三个“口”组成,就表示品尝了很多口茶的意思。
……
师:“茶”字为什么由“艹、人、木”组成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经过相互交流讨论理解了“茶”字的基本字理:茶叶是长在茶树上的,所以“茶”字下面是“木”字;茶叶是采摘茶树上的嫩芽制成的,嫩芽象嫩草一样尖细,所以“茶”字上面是个“艹”;茶叶是“人”从茶树上采摘的,泡制成茶后给“人”喝的,所以“茶”字的中间是个“人”。
)
真是领教了,竟有如此篡改中国文字历史和茶文化的教师!
汉字学研究,“品”字出现在甲骨文,在商朝,而“茶”字的出现,是在唐朝,相差千余年。
“茶”本写作“荼”,指苦菜。
现在的“茶“字,古时先写作“槚”(jia)。
因有苦味,后来用“荼”表示“茶”义。
到中唐,为了区别“荼、茶”二义,将“荼”中“余”的上面一横去掉,写作“茶”。
故《说文》:“荼,苦荼也,从艸(草),余声”(古音yu与u同韵),北宋徐铉注解:“此即今之荼字。
”《日知录·茶》:“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
”所以,“茶”的字理就是“荼”中的“余”减去一横,并不是“草木林中有一人”(民间谜语)。
如果“茶”中是“人”,那么,“荼”中的“人”是什么?“余”上的“人”又怎么解释?当然,这样歪解“茶”字是为了学生记住这个字。
但是,如果给学生讲清“荼”与“茶”的“减一减”的科学关系,学生对这两个形近字是不是更容易牢记呢?
还要补充的是,“茶”在先秦时期是用于药用的,并不是现在的饮料。
上网即可查清茶的文化史。
所以,“品”字产生时,跟“茶”根本不搭界。
“品”,《说文》;“品,众庶也,从三口。
”以“口”表示人,人三为众,“众庶”就是指众多的人。
由人的众多引申指物品的众多。
由“众多”又引申为类种,类品。
由“品类”进而引申为品格,指物的性质。
用于论人之品,就叫品德、人品、品行。
故清朝刘熙载《艺概·诗概》:“诗品出于人品”。
由物的“品类”又引申为等差(级),如“品次”(次第),故中国有九品中正制,官品位、七品芝麻官等词语。
品的等差,又引申为评论事物的高下优劣,如“品评”,“品酒”,“品茶”,
“品画”。
“品诗”在南朝梁有鈡嵘的《诗品》,唐朝有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由“品诗”、“品画”又引申为品尝,这已是后来之意的。
即使如此,“品尝”在最初也是遍尝的意思,之后才有品味之义,如“品茶”——这已是“品”字产生后的许多年后的事了。
以上解析,才是科学的字理。
但,这不是我的研究,而是古今汉字学家们前后相继研究的成果。
所以,上述黄亢美先生的理论和课例解字,明显地违背了汉字科学的字理。
以上知识,你可以查《汉语大字典》,《说文》(有翻译的),《现代汉字学纲要》等汉字学书籍,以证实。
你从事小语教学,识字教学是躲不过去的一关,建议你看一些汉字学的书籍。
当你掌握了一些汉字科学知识和理论,就能认清多种识字教法中的不科学处,就会对识字教学产生新的认识,采用新的教法。
即颂
寒假愉快!
金文伟
20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