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训诂学重点笔记(河北、四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训诂学
自考复习资料
目录
总论 (2)
第一章训诂的方法 (4)
第二章训诂的方式 (5)
第三章词义引申与褒贬 (5)
第四章方言俗语的词义 (6)
第五章外来用语的词义 (6)
第六章训诂要籍 (6)
第七章训诂学小史 (8)
第八章训诂学的现状与未来 (10)
第九章训诂的教学与研究 (11)
第十章关于古书的阅读 (12)
总论
学家唯一的研究对象。

甚至现代方言的研究,也不过是为上古字义找一些证明而已。

可以说,尊经与崇古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通经的目的决定了崇古的局限)。

即便在近代,不管是篡集派也好,注释派也好,发明派也好,他们在这方面都有共同的反映。

最常考死背训诂学的原则
★★★
试述训诂学的原则。

(论述题)
1、历史的
重先秦一段的语义训释,是属于平面的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当然必要,而
单靠静态分析不能达到真正建立训诂学的科学体系的目的。

语言的稳定性
和渐变性决定了古今汉语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在语义方面表现得尤其
明显。

因此,解释古语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情况,解释现代书面语有时
也需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现代书面语吸收了不少古词语)。

从这一意义
上看,从事训诂必须有发展的观点,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一定要相结合。

2、唯物的
语言是社会现象,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同意义紧密结合着。

词义从它
的存在形式、使用状况和运动规律来看,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决不
能主观臆断,凭空揣测。

3、辩证的
我们寻觅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不免要遭遇一些例外。

但如果只有个别的
例外,绝对不能破坏一般的规律。

古人之所以不相信‘孤证’,就是这个道
理。

例外或孤证当然也有它的原因,但是那往往是一种偶然的外因,例如
传抄异文之误。

区别一般和特殊,这个原理非常重要,假使同时代一切史
料都没有这种语言现象,只有一部书有这种现象,这部书就有被证明为伪
书的可能。

4、现实的
从客观现实出发,至少要注意三点:
1.以今释古,以易释难
2.以已知释未知
3.为“今世”服务
(1)既要“尊重故训”,又不要“盲目依从”。

(2)纠正旧训诂的弊病,推陈出新。

最常考死背训诂学的用途
★★★★
简述训诂学的用途。

(简答题)
(1)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与教学
在古代作品的阅读与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有些人常以“不求
甚解”的办法略过,这必然影响对文章的深入、准确的理解。

为了有根据
地解释这些疑难问题,我们很有必要懂得一些训诂常识。

(2)指导整理古籍
整理古籍一般说来不外乎对古籍进行标点、校勘、注释和翻译,而这些工
作都离不开训诂知识。

(3)指导编篆字典辞书
工具书的编篆和修订,离开训诂学是无法进行的。

不通训诂,对一些词语
的解释不可能都确切,会降低工具书的科学性和使用价值。

(4)对其他学科的帮助
最常考死背今文、古文、故

试着解释今文、古文、故书。

(简答题)
汉初的经学书籍都是用隶书写的,当时称为“今文”。

到了汉武帝末年,鲁
★★★恭王因建王府而拆孔子住宅,在夹壁中发现了一些用战国时代字体(有人又称为科斗文)写的经书,和原来存世的今文经书有些不同,于是就有许
多人去研究它,这就称为古文经学。

随后就形成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
的对峙。

今文经派重在微言大义,古文经派重在章句训诂;今文经派认定
孔丘之后才有经,古文经派主张六经在孔丘前便存在。

今古文经学的差别
开始时主要是经书书写字体的不同。

今文用的是汉代通用的隶书,古文写
的是战国文字;今文经书在行文中多用本字,古文经书则多用假借字
“故书”等于说“旧本”。

“故书”专用于《周礼》,因《周礼》只有古文本,
没有今文本,无称“古文”之必要。

较常考得背变文、互文
★★
试解释变文、互文。

(简答题)
用“变文”这个术语,说明引用原文时词语有变动。

古人写文章为避免前
后重复或为增添文章色彩,引用前人文章时有意改变某些词语,这是常见
的情况。

此外,不是变动引用原文的字眼,而是在行文中变动词语,以协
和音韵,避免词语单调、重复,也属变文。

“互文”这个术语,说明上下文有互相交错补充的情况,必须合起来理解,
意思才完整。

互文基本作用是使有关的词语互相辉映、暗示,从而收到意
义全面而行文简洁的效果。

“互文”是求行文简洁,“变文”是求避免单调、
重复,两者不同。

第一章训诂的方法
属于下列一些必须分清的关系。

(1)分清词与词组
(2)分清单纯词与合成词
(3)分清合成词的合义与偏义
(4)分清词素结合的固定与自由
(5)分清词素组合的结构方式
(6)其他(缩略、用典、转化、连类而及)
第二章训诂的方式
死背★★★有些词除了表示一定的意义之外,还能同时表示说话的人的一种感情色
彩。

一般常把带有喜爱、尊敬、庄严色彩的词概括称为“褒义词”,把带
有讽刺、憎恨、不满色彩的词概括为“贬义词”。

词的感情色彩,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一般是稳定的,但也会发生一些变化。

这种变化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原因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变化的规律:
(一)社会因素
1.政治观点的进步
人们随着政治观点的进步,改变了旧的认识,用新的是非善恶标准来看待
旧制度,于是词义的感情色彩也产生了变化。

2.艺术思想的变化
正确的艺术思想自然也反映出进步的政治观点。

3.科学的发达
清规戒律”原来指佛教寺院所订的规则和戒律。

后来人们对宗教的信仰渐
请所转变,“清规戒律”也成为讽刺性的词语,常常用来比喻繁琐、不合
理的成规、惯例。

(二)语言因素
1.词义的变迁
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往往会带来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

2.上下文的感染
中性词在不同感情色彩的上下文里会受到感染而转化成非中性词。

3.修辞手法的影响
修辞对词的感情色彩的转化能起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四章方言俗语的词义
第五章外来用语的词义
第六章训诂要籍
最常考死背
尔雅
★★★
《尔雅》(名词解释)
关于《尔雅》的作者,古来说法不一。

黄侃归纳众论,分为三说:一是郑
玄认为《尔雅》是孔子门人所作,刘想、贾公彦并同其说;二是张揖认为
《尔雅》是周公所作;三是欧阳修认为《尔雅》是秦汉之际学诗者繁集传
注而成。

关于《尔雅》的名称与性质,黄侃归纳为三点:“尔雅”是诸夏
的公言(即所谓“近正”之意,《尔雅》据以命名);《尔雅》是经典的常
语;《尔雅》是训诂的正义。

最常考死背
方言
★★★
《方言》(名词解释)
《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专书,是通过对大众语言的调查搜集
而编成的一部方言词典。

它包括了西汉和东汉之间许多地区的方言。

其中
广泛地采录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绝大部分的方言,而且还有少数民族
的语言。

《方言》的价值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它保存了两汉相当丰富的口语词汇,
为我们研究汉代方言通语的异同,探讨古音的变化,都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它还可以使我们从它所收集的词汇里侧面了解当时的某些社会现实,也能
让我们知道在今天的口语中还有不少古代词汇成分。

扬雄实事求是地调查
人民大众语言的精神和研究古今语言现象的进步方法,对我们也有启示。

后人注意对方言俗语的收集与整理,并不断取得成就,这与《方言》的先
导作用是分不开的。

《方言》的注本流传至今的,以晋代郭璞的《方言注》
为最早。

他以晋代的方言为本,和扬雄所记的汉代方言参证比较,作出了
注释。

对《方言》解释不够清楚的,一般都作了补充说明;对语词“所以
如此说”的意义也往往加以解说。

较常考得背释名(逸雅)
★★
《释名》(名词解释)
《释名》这部“参校方俗,考核古今,晰名物之殊,辨典礼之异”的书,
撰于汉末,作者刘熙。

全书八卷,共二十七篇,分类略同《尔雅》。

最常考死背广雅(博雅)
★★★
《广雅》(名词解释)
《广雅》十卷,魏·张揖撰。

本为增广《尔雅》,为补辑周秦两汉古书中
的训诂而作。

它是《尔雅》的续书。

体例全依《尔雅》,仍用十九篇旧目,
即释话、释言、释训三篇解释一般语词,释亲以下各篇杂释百科名词。


释训名物,计二千三百四十三条,凡一万八千一百五十字。

全书分上中下
三卷。

后来辗转传写,被分为四卷,又析为十卷,文字也不足数了。

《广
雅》在训诂学上有很高价值。

最常考死背清代“小学”兴
盛,《说文》研
究有新发展的
主要表现
★★★
清代“小学”兴盛,《说文》研究有新发展,其主要表现是什么?(简答
题)
第一,纠正了把《说文》仅作“形书”的偏见。

第二,精研细析,发凡起例,多有创获。

清人研究《说文解字》著作多达一百余种,其中成就较大的是段玉裁的《说
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
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这五部书。

段注在校订《说文解字》的文字和
阐释许慎的说解方面很有贡献;桂证是引古书为《说文解字》佐证的;王
筠的“释例”详细地解说“六书”的体例,“句读”大致根据段、桂两家
的说法分析文字形义,对篆体和许慎的说解也有所改动;朱骏声的著作则
着重通过音义的关系指出文字的通假正别。

这些都有助于理解《说文解
字》。

人们向来有《说文》四大家之称,而段玉裁是其中之巨壁。

其余三家,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重于形,桂馥《说文义证》偏于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测侧重于声,独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形音义三者并重(即不只着眼于形,就字论字,而是力求用语言学的观点分析文字的形音义,以音韵为骨干进行访训,“能三者互推求”),非王、桂、朱三家所能及。

最常考
死背《经典释文》的优点★★★《经典释文》的优点是什么?(简答题)
第一,正读音
《释文》在一个字下面,常表明有几个读法,或云“又”,或注出某人音某。

第二,正衍文
第三,存异文
经典长期流传过程中,或因传写失真,或因师承不同,形成许多不同版本,但在后代大多亡佚了。

第四,存佚文
第五,兼采众本
《释文》在释音义的同时,兼注众家版本的异同,比比皆是。

第六,兼备众说
第七,兼载异音
较常考得背《经典释文》的缺点★★《经典释文》的缺点是什么?(简答题)
第一,偏颇
第二,是非莫辨
第三,误解
最常考死背五经正义★★★
试解释五经正义是什么?(论述题)
“五经”是儒家的经典《易》(一称《周易》、《易经》》、《书》(一称《书经》、《尚书》,为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汇编,相传为孔子所编)、《诗》(即《诗经》)、《礼》(原指《仪礼》,明、清时指《礼记》,为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多为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记)和《春秋》(相传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合称。

汉武帝时置五经博士,以五经教授学生,始有五经之称。

不过秦以前的五经传到汉代,人们已经不能完全资懂,汉代学者便为之作注释。

到了后来,人们对汉代人的注释又感到不太容易理解了,许多学者不仅解释正文,还得给前人的注释作注。

唐王朝由于政治上大统一的需要,命孔颖达对前代繁杂的经说来一番统一整理,融合南北经学的见解,编出了统一的“五经正义”,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

“正义”就是准确解释经义并对前人注释中的讹误加以绳正的意思。

这一套“正义”强调学有宗主,对旧注可引申发明,但不能另立新说。

可以说,“正义”总结了魏晋六朝以来注释家的研究成果,对我们理解原文和汉代学者的意见很有帮助,但是“正义”毕竟是墨守成规,缺乏生气的。

它常常旁征博引,罗列大量材料,繁琐冗杂,读起来很费力,而且有些叙述对理解原书不见得有多大帮助,我们应该正确对待。

第七章训诂学小史
最常考死背萌芽期(先秦)
★★★
试论述先秦萌芽期的训诂。

(论述题)
(1)训诂因思想交流需要而产生,由语言分化与文字演变所引起
我国训诂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萌芽。

当时我国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
渡,社会生产力日益发展,以汉族为主的各族文化蒸蒸日上,语言随着社
会的发展也不断地发展。

而由于诸侯割据,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于
是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

加以今语和古语的不同,人们
阅读古典文献,往往不容易理解,因此需要有人来为他们解释古今的异语
和各地的方言,训诂就应运而兴了。

总之,先秦是以训诂为主的语言研究
的萌芽时期,它因思想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由语言的分化与文字的演变所
引起。

(2)先秦训诂的形式与价值
先秦训诂有如下一些形式:首先,语文(先秦文、史、哲不加区别)作者
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

其次,语文作者借字形的解释
来阐明哲理或政治主张。

再其次是辨析同义词(包括近义词)和解释古书
字义。

较常考得背兴盛期(两汉)
兴盛的原因
★★
试解释两汉兴盛的原因。

(简答题)
西汉时期,封建制度已经巩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有较大发展,语言
文字的变化也比较大,古文、缩文已成为古董,篆文也渐被简化了的隶书
所替代;加以去古渐远,古音古义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需要注解才行,
这就势必促进训诂的发展。

而且当时有了纸,毛笔也在使用中不断改善,
这无疑也有利于训诂的发展。

于是训诂学由风行进而兴盛起来。

显然,训
诂的发生与发展有其自身因素,与经学盛行、学术积累、训诂学家相继努
力分不开,而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进步也都是训诂不断发展的重要因
素。

最常考死背两汉兴盛期的特

★★★
简述两汉兴盛期的特点。

(简答题)
西汉统治者尊崇儒术,国家设立五经博士,当时人多为储家经典作注释以
阐述儒家思想观点。

儒家以外的著作只注《老子》。

《老子》之所以受到特
殊待遇,又与汉初曾经崇尚黄老有关。

东汉注释范围比西汉扩大,内容涉
及多方面,不限于注释儒家的经典和道家的《老子》,还包括《国语》、《国
策》、《史记》、《汉书》、《吕氏春秋》、《楚辞》,以及纬书、术数之类。


说明当时的训诂学有开始摆脱经学附庸的趋势,也反映出谶纬迷信的思想
对训诂学有很深的影响。

西汉随文释义的注解和通释语义的专著中,形训、
音训、义训的训诂方式方法已广泛运用,既涉及字形和词的音义,也涉及
句法、章法及修辞等现象。

最常考死背汉代训诂在训诂
学史上的地位
★★★
试述汉代训诂在训诂学史上的地位。

(论述题)
汉代以前,人们离《诗》、《书》之类的著作时代还不算远(战国时代距离
西周也不过四五百年),一般人还看得懂,所以不需要多加训诂。

到了汉
代,距离《诗》、《书》、《易》、《礼》、《春秋》的时代逐渐远了,社会上就
要求有训诂的知识。

除了随文释义的注解书之外,《尔雅》适应这种需要
而产生,成为训释词义专书之祖。

方言的复杂促使方言学的兴起,《方言》
成书,成为比较方言学的先驱。

文字符号的变化,促进字书的出现,逐渐
形成文字学基本理论,并由高质量的《说文解字》的问世而达到了高峰。

声训的具体提出,使人们考虑到语音和语义的关系问题,开了语源学的先
河。

总之,汉代训诂的成就,给后世语言文字的分析研究做出了范例,提
供了丰富的材料,为后世语言学所借鉴。

如果没有汉代人的训诂实践和理论探讨,后代训诂学的发展要困难得多。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越靠后,困难必然增多。

由此看来,汉代训诂的成就在训诂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最常考死背保守期(魏——唐)★★★试述魏——唐时期保守的原因。

(论述题)
魏晋六朝,我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北方大片领土为少数民族的统治阶级所割据,南方人民忍受不了贵族豪门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经常武装起义,偏安江南的地主阶级在这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仍然一方面加强武力的镇压,一方面大力宣扬儒学、玄学和佛学以麻醉人民,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因此,南朝的统治者很重视讲经。

他们不仅要讲儒家的经,也要讲道家和佛家的经。

要讲经就得有个讲经的稿子,讲疏、义疏就是讲经的稿子。

可见六朝义疏的兴起是适应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需要的。

与此同时,义疏的兴起也受玄学和佛学的影响。

当时道家变成了玄学家而崇尚清谈,佛家为佛经作了许多注疏,儒家更编写出大量义疏,三家鼎立而又互相影响。

归根结蒂,义疏是为王朝统治者政治需要服务的。

基于这一政治需要,义疏的思想倾向是保守的,其实践效果也缺乏生气。

到了唐代,训诂继续沿着魏晋六朝的历史路线编撰义疏,集魏晋六朝之大成,而谈不上新发展。

汉以来古文派与今文派的斗争犹如水火,而各守家法,不能背离师说,则是两派一致的。

较常考得背清代训诂学在质
量上更有显著的提高★★清代训诂学在质量上更有显著的提高,这体现在哪里?(简答题)
1.具有朴素的历史观念。

2.善于由音求义。

3.采用了综合比较的方法,择善而从。

4.有一定的实事求是精神。

较常考得背清人的研究也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清人的研究也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体现在哪里?(简答题)
1.训诂学仍为经学的附庸。

清人尽力做注疏,把精思所得的见解变成凡例,分散在注释中,没有写成系统的理论专著,最终没能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

2.滥用通转,附会穿凿,几成王氏以后训诂之通病。

3.不少人轻视唐以后的新词俗语,不去作系统研究。

第八章训诂学的现状与未来
最常考死背复兴的必要性
★★★
试论述训诂学复兴的必要性。

(论述题)
1.从古代文献的注释工作看我国古代文献非常丰富,很多宝贵的文学遗产
有待发掘、整理。

在古代的文献中,虽有一部分已经过注释,但一则由于
历史的局限,多有不够正确之处;再则前代人的注释到了今天,在语言上
又产生了新的隔阔,仍为一般人所不理解;何况还有更大量的文献古籍从
未经过整理,不能为今天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

因此,今后古
籍注释工作显然是很繁重的,也是很艰巨的。

而要准确注释古书,就非具
备训诂学知识不可。

2.从古代社会及其科学文化的了解和研究看作为研究语言思想内容的训诂
学,总是跟社会的研究密切相关。

我们既须通过研究古代社会来作出正确
的训诂,又要通过研究训诂来获得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资料。

3.从工具书的编寨看任何时代都要编篆自己所需要的语言工具书。

今天编
篆字典辞书时所用的释词方式方法,仍未越出前人“互训、推原、义界”
等训释方式的范围。

对具体词语的训释,要求达到正确无误,更非懂训诂
不可。

4.从汉语的科学研究看这方面的内容,陆宗达《训诂简论》中有很好的叙
述:
训诂学曾经一度是文献语言学的总称,而古代语言的面貌必须通过大量的
文献才能被如实地描写出来。

所以,古代汉语和汉语史的研究,是离不开
训诂学的。

5.从语文教学及指导课外阅读看在语文教学和课外阅读中,常会遇到一些
疑难问题。

如果不求甚解,一掠而过,必然影响对文章的深入准确的理解。

如果要有依据地解决疑难问题,训诂学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第九章训诂的教学与研究
还有就是训诂学的发展史。

训诂学史告诉我们训诂学从萌芽兴盛到保守中落再到复兴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从中了解训诂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线索,以及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与成就等等,作为今后的借鉴。

但是如果为历史而历史,以了解历史为满足,那就显然不够了。

最常考死背实事求是,持科
学态度
★★★
清代学者遵循实事求是,持科学态度,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

(简答题)
由于发扬了求实学风,清代学者就有很多超越前代的成就了。

自然,他们
在科学理论体系的建树上,语言规律的全面深入揭示上,还有明显的历史
局限性,而其长处还是要加以肯定并借鉴的。

应该肯定并可以借鉴的大致
有如下一些:
第一,能比较充分地占有资料。

第二,能比较注意古今差别。

第三,能较注意语言的社会性和语言内部的系统性。

第四,能重视有声语言与概念的直接关系。

第十章关于古书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