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 哲学常识高考题试卷第五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政治哲学常识高考题试卷第五课
哲学常识第五课历年高考题
第I卷(选择题,75分)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每小题2分,共48分。
1、(2002年高考题)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
D 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适性等特点,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
后来发现DDT 的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
这一事例表明:
A、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B、认识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
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D、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过程
2、(2001年高考题)小灵、小敏在参加冬令营活动时迷路,天色渐晚,想点火求救,却找不到火源。
情急之下,他们决定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制造火源,于是,他们找来几段干稻草,用随身携带的药棉裹紧,封住两头,放在木板上,以另一块小木板压住,朝一个方面不断转动。
当稻草碾碎,闻到焦味时,将棉条断开,稻草遇氧而燃,终获火种,两人很快获救脱险。
小灵、小敏取火成功表明,要解决实际就必须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 B.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分清主流和支流 D.坚持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3、(2001年高考题)小灵、小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充分表现出他们能正确认识和处理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D.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4、(2001年高考题)小灵、小敏取火成功表明,要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
A.理论与实际结合,学以致用 B.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C.善于抓住重点 D.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5、(2001年高考题)小灵、小敏取火成功启示我们,要解决好实际问题,除了应具备必要的知识,还要善于
A.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B.掌握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
C.通过实践发现新的规律 D.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6、(2001年高考题)今年,报考普通高校不再受年龄和婚否的限制,这不仅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已向大众化发展,而且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说明我国正在向学习型社会迈进。
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这种变化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A.正确认识只有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获得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C.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改造客观世界
7、(2000年高考题)读漫画“弯与直”:
青蛙与飞鸟的判断启示我们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理性认识领依赖感性认识
C.认识受具体时空的限制
D.认识受主体价值取向的制约
8、(2000年高考题)“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经验有直接的和间接的 D.本质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
9、(1998年高考题)“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的这句话从哲学上启示我们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来源于书本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10、(1997年高考题)我国有“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
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11、(1995年高考题)近年来,看相算命、巫医巫术等封建迷信沉渣泛起。
对此,我们必须坚决反对。
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封建迷信
A.与科学的认识是对立的
B.是主观的东西,主观与客观是对立的
C.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片面的
D.只反映事物的现象,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
13、(2004年江苏省春季高考题)“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这句话主要说明
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C.感性认识必然上升到理性认识
D.理论决定实践的发展
15、(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题)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教授在研究中发现单纯的外在因素不能解释复杂的决策和行为,因此将心理学的深人分析融入到了经济学中,从而为一个崭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
这表明了
A.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借助心理分析 B.人们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扩展、推移C.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D.客观形势发展了,主观认识也应跟着发展
16、(2003年上海春季高考题)解放后,毛泽东主席提出“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方针,组织人员对三峡工程进行长期的调查研究。
198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聘请专家400多人,对三峡工程重新论证。
在14个专题报告全部通过审议后,1992年4月七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下列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是
①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三峡工程的利弊得失必须经过广泛、充分而慎重的论证②三峡工程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深远影响,必须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审议通过③三峡工程的重新论证说明了人的认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④兴建三峡工程决议的通过说明全国
人大具有最高立法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998年高考题)“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21、(1998年高考题)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
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
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
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
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
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C.认识事物须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D.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2、(1999年高考题)据专家介绍消费4000张贺卡就等于毁掉一棵大树,为了保护环境,今年元旦前后,一些大中小学开展了“减卡救树”活动,倡议“少寄一张贺卡,多留一片绿色”。
这件事情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B.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认识
C.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提高的
D.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23、(1999年高考题)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从哲学上看,这一说法强调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能动的
C.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D.主观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少选且正确的给1分。
每小题3分,共27分。
30、(1996年高考题)爱迪生试制白炽灯泡,失败了1200次。
有人讥讽他一事无成。
爱迪生则说:“我有了很大的成就,证明了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讥讽爱迪生的人
A.不尊重事实,不懂得主观要符合客观
B.不懂得失败与成功相反相成
C.不懂得内因与外因的辩证法
D.不懂得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31.(1996年高考题)根据上题材料,从爱迪生的回答可以看出
A.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
B.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深刻
C.认识的真理性要靠实践来证明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32、(1997年高考题)《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
”从哲学的观点看,这段话表明
A.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C.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D.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
33、(1997年高考题)某地苹果喜获丰收后,直至来年初仍然有一大半卖不出去。
果农起初认为果树种植太多,超出了市场需求,但后来发现其它地区的优质苹果却以高价畅销。
这一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市场上不是不需要苹果,而是不需要品种和质量差的苹果。
这一认识过程表明
A.直接经验是肤浅的,间接经验是深刻的
B.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C.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D.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
34、(1998年高考题)某村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上级多次给钱绘物,但该村面貌总是变化不大。
后来,在上级的帮助下,建立起坚强有力的党支部,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全村干部和群众连续苦干几年,面貌大变。
村民们感慨地说,给钱绘物,不如建设一个好党支部。
从哲学上看,这一事实说明
A.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B.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C.理论来自实践,又能够指导实践
D.要善于抓关键、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35、(1998年高考题)据报道,森林覆盖率高达60%的某发达国家,为保护自己的森林资源,禁止企业使用本国木材生产一次性卫生筷。
而森林覆盖率不足20%的某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企业,却用本国原木制造一次性卫生筷,竟相降价向该发达国家出口。
这从哲学上给我们的启示是
A. 利与弊、好处与坏处是对立统一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眼前利益必须和长远利益相统一
D.事物的本质总是通过事物的现象表现出来
36、(1998年高考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近2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这段话的基本哲学内涵是
A.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性为基础
B.要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过去,也要注重未来
C.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39、(2001年高考题)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许多人对此提出疑义。
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四月登庐山实地考察,亲眼看到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于是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有四月花,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根据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便降低0.6℃。
白诗中的大林寺位于庐山香炉峰顶,海拔约1 200米,比平地气温约低7℃左右,因此,在农历四月上旬,当庐山脚下的九江市已是“芳菲尽”的时候,山顶上的大林寺则是桃花盛开,一片春色。
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色表明
A.事物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发展阶段
B.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C.事物的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D.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状况受具体条件的制约
40、(2001年高考题)沈括通过实地考察,用“地势高下之不同”解释了白诗所描绘的景色,这说明
A.调查研究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必要条件 B.正确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认识随实践的变化而不断深化
41、(2001年高考题)高山气温垂直规律的发现科学地揭示了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这表明
A.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B.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C.只有通过事物的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D.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43、(2002年高考题)$$$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
“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
”这说明:
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C、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D、必须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2002年高考题)某地对干部作风建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干部要有“三盆水”:一盆水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一盆水洗手,干净干事,勤政廉洁;一盆水洗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
44、强调当干部要“洗头”,是因为:
A、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B、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C、人的认识必须符合终极真理
D、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
45、(2002年高考题)强调当干部要“洗手”,是因为:
A、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B、干部是部门利益的代表者
C、吏治腐败是对人民利益的最大损害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干部的行为准则
46、(2002年高考题)强调干部要“洗脚”,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B、一切真知来源于社会实践
C、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
D、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统一的
2004-2-28 17:11:00
贴间广告招租,请联系QQ37344156
jslcb
等级:正七品知县
文章:322
积分:1256
门派:无门无派
注册:2003年4月19日
第2楼
(2003年高考题)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 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
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
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
回答10~11 题。
10.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C.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11.人们对反物质的发现过程表明
A.意识能够决定物质 B.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理性认识不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D.认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