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对中国佛教素食文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梁武帝萧衍对中国佛教的传播有何深远影响?

历史趣谈:梁武帝萧衍对中国佛教的传播有何深远影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梁武帝萧衍对中国佛教的传播有何深远影响?导语:梁武帝萧衍,生于生于公元464年,卒于公元549年。

萧衍一生可谓传奇。

传说萧衍的母亲张尚柔怀他的时候因为吃了发光的菖蒲草,所以萧衍连出生梁武帝萧衍,生于生于公元464年,卒于公元549年。

萧衍一生可谓传奇。

传说萧衍的母亲张尚柔怀他的时候因为吃了发光的菖蒲草,所以萧衍连出生都是带着寓意的。

萧衍年轻的时候聪明好学,精通诗赋。

后来为王俭重用,开始向皇位攀登的历程。

永明十一年,也就是公元493年,萧衍看出了国中的形式,推算出了齐武帝会将想要把持朝政的王融赐死,将皇位传给玩世不恭的萧昭业。

果真如此,而后,萧昭业为萧鸾所废,萧衍辅佐萧鸾坐稳皇位,即齐明帝。

公元495年,萧鸾掌权两年后,北魏孝文帝出兵攻打南朝,萧衍随军出征。

在樊城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和人马,开始发展自己的势力,为日后夺权谋划。

齐明帝萧鸾在位五年即病死了,他的儿子萧宝卷继位,萧宝卷昏庸无道,暴虐成性,斩杀大臣,很快失去了民心。

萧衍借机征讨,各地官员纷纷归顺。

而后萧衍与南康王萧宝融联合,并拥护萧宝融做皇帝,也就是后来的齐和帝。

二人夺得天下,将萧宝卷贬为东昏侯。

自此,萧衍一人之上,万人之下。

公元502年,在萧衍的一步步精心布局下,南朝群臣请求齐和帝萧宝融退位让贤;公元502年四月,萧衍登记,成为南梁第一代帝皇。

萧衍成为皇帝后,勤于政务,日理万机,但是后期因为“侯景之乱”,失了国都,自己也死于台城,谥号武皇帝。

齐明帝登基五年后便因病去世。

随后,齐明帝的儿子萧宝卷登基,成为南朝齐第六位皇帝。

萧宝卷成为统治者后,只知道玩乐消遣,根本没有心思治理国家朝政。

除此之外,他对谏言的一些有功大臣也大肆杀害。

萧衍(也就是梁武帝)当时担任雍州刺史,他知道萧宝卷的暴行后,生活常识分享。

梁武帝礼佛传素鸡

梁武帝礼佛传素鸡

名人食趣MING REN SHI QU 文 / 肖飞53在中国佛教素食文化传统中,我们不能不提到历史上著名的“皇帝菩萨”梁武帝萧衍,他对中国佛教的素食制度建设有着直接的参与和深远的影响。

梁武帝萧衍,南朝梁的开国皇帝,武进人。

萧衍在位时间达48年,颇有政绩,颁布法令、建国学、开五经馆、修孔庙等,使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都有发展。

萧衍统治时期,是南朝历史上最为稳定富足的几十年。

梁武帝萧衍大力提倡佛教,寺塔林立,名僧济济,梁武帝曾4次舍身寺院,其臣下4次花巨额金钱将其赎回,这在中国佛教史上绝无仅有。

梁武帝礼佛传素鸡佛教思想对梁武帝的影响很大,据说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

梁武帝生活甚是节俭,日一蔬食,过午不食,草履葛巾,罗绮不染。

50岁后绝房事,远离嫔妃。

他把佛教慈悲戒杀理论和儒家“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的仁恕思想结合起来,不仅自己不食肉,还要求国家祭祀也要戒杀,用蔬菜果品代替原来的猪牛羊等。

命太医不得以虫、畜入药,织锦不许加入鸟兽之形。

梁武帝还以政治的力量介入僧团的修行生活,专门颁布《断酒肉文》,集众僧于佛前发愿,立誓“永断酒肉”。

由于他的强力倡导,汉传佛教僧尼改变了原来食“三净肉”的习惯,戒酒茹素,清净口业,素食成为汉传佛教的一大传统。

正是因为梁武帝提倡素食,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素鸡。

传说,武进一个农家嫁女儿时,父亲想为客人准备些丰富的菜肴,可是家境贫寒,只有豆腐类食材。

他就试着把豆腐皮扎紧了放在水里煮,然后又拿去蒸,最后一个和鸡肉味儿极尽相似的新菜肴出现了,客人们吃后都说不比鸡肉差,可称为“素鸡”,此话虽然有安慰主家的意思,但这道菜的口味确实很有特色。

此事传至梁武帝耳中,他喜出望外,认为“素鸡”是很好听的名字,既有很清爽的口感,以素仿荤,口感和味道与原肉难以分辨,风味独特,也可照此做成鱼形、虾形等其他形状,还可以做成糖醋素鸡。

于是,梁武帝颁令,全国各地仿效推广。

一心向佛的梁武帝强制和尚吃素,却福报很浅,结局竟是饿死

一心向佛的梁武帝强制和尚吃素,却福报很浅,结局竟是饿死

一心向佛的梁武帝强制和尚吃素,却福报很浅,结局竟是饿死南北朝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晚年痴迷佛教,三次舍身入寺出家,对中国佛教文化影响较大。

萧衍从《大般涅槃经》中找到理论根据,他自己只吃素食,后来又下令全国寺庙和尚都效仿,形成只有中国和尚吃素的传统。

又下了一诏“断杀绝宗庙牺牲”,命令祭拜用的牛羊也用蔬菜代替,延续至今。

梁武帝萧衍萧衍在位共48年,在位初期,他接受南齐灭亡的教训,勤于政务,每天五更起床开始办公。

也善于纳谏,广泛听取意见,下令在宫门门前设立两个信箱(当时叫函):谤木函和肺石函。

对国家政策有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信。

如果有人觉得功臣或人才没有得到应有的任用、提拔或赏赐,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信。

拜宝志禅师为师,修习苦行。

由于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提倡节俭苦修,禁绝一切浮费,日常生活非常节俭,吃饭也是蔬菜和豆类。

由于宝志禅师可以几天不进食,也不觉得饥饿,萧衍就学习出家人过午不食,每天只吃一顿饭。

经常只穿布衣,洗过好几次仍不换,达到“一冠三年,一被二年”。

在他的治理下,南梁出现了“文物之盛,独美于兹”的“天监之治”。

萧衍笃信佛法,全国花费巨资兴建佛教寺庙已达五百多座,唐诗人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对当时的真实写照。

这些寺庙建得光鲜亮丽,全国出家的和尚尼姑达十万人。

《南史·郭祖深传》:“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

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

”到了晚年,梁武帝对佛教痴迷已经走火入魔,疏于法制,企图用佛教中的慈悲思想用于治国,纵容邪恶不法之徒。

光天化日都会有抢劫发生,晚上偷盗的事情越发严重,即便一些官吏疯狂敛财、敲诈民脂民膏,他对此也提倡宽容处理,而不是依法惩戒。

时常以出家人慈悲为怀多次大赦天下,以至于作恶之人不再害怕法度,从民间到官府都恣意妄为,官府随意欺压百姓,社会开始一片混乱。

更加荒唐的是,在公元527年,63岁的萧衍居然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才返回,然后大赦天下。

“皇帝菩萨”梁武帝 僧人为什么必须要吃素?

“皇帝菩萨”梁武帝 僧人为什么必须要吃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皇帝菩萨”梁武帝僧人为什么必须要吃素?导语:在佛教的慈悲理论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布施与不杀生。

这一思想传入中国后,不杀生演绎为放生。

不仅不杀,还要善待有情众生。

不杀生最直接的在佛教的慈悲理论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布施与不杀生。

这一思想传入中国后,不杀生演绎为放生。

不仅不杀,还要善待有情众生。

不杀生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食素。

在中国佛教素食文化传统中,我们不能不提到历史上著名的“皇帝菩萨”——梁武帝萧衍,他对中国佛教的素食制度建设有着直接的参与和深远的影响。

梁武帝在位的半个世纪中,大力提倡佛教,寺塔林立,名僧济济。

我们经常吟诵的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有许多寺院就是梁武帝主持修建的。

据统计,南梁时的佛寺达2846座,僧尼有8.27万人。

梁武帝即位第三年,即天监三年(504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亲率道俗两万余人,在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重云殿作《舍道事佛文》,正式宣布了他对佛教的皈依,并发誓“宁在正法之中长沦恶道,不乐依老子教暂得生天”。

他要求王公贵族乃至平民百姓也都信仰佛教。

天监十八年(519年),梁武帝还于无碍殿正式受菩萨戒,所以历史上他有“皇帝菩萨”一称。

佛教思想梁武帝的影响很大,史书上说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

梁武帝的生活甚是节俭,日一蔬食,过午不食,草履葛巾,罗绮不染。

50岁后绝房事,远离嫔妃。

他把佛教慈悲戒杀理论和儒家“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的仁恕思想结合起来,不仅自己不食肉,还要求国家祭祀也要戒杀,用蔬菜果品代替原来的猪牛羊等。

平日里,命太医不得以虫、畜入药,织锦不许加入鸟兽之形。

这种慈悲观不仅是对印度佛教戒律的重大发展,而且也极具浓重的中国特色。

生活常识分享。

俗家佛徒初一十五吃素的由来

俗家佛徒初一十五吃素的由来

农历初一、十五,海洋潮汐的变化因月亮的盈亏影响而达到最大值的时候,我们人体内部血液涌动的“潮汐”也达到了最大值,情绪就会陷入极端的状态中。

“素食”在中国古代的含义并不等于“不吃肉”。

汉语“素”字本义是指白色、干净和质朴。

有专家作过考证,素食在中国古代有三种含义:一是指蔬食,此义与我们现代意义的素食重合;二是指生吃各种瓜果植物,与现代意义上的天然纯素食有相近的地方,区别只是现代人已很难吃上他们理念中的“天然纯素食”;第三指无功而食禄,那已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事,与本文之旨无关。

按照中国传统的养生学,人不应该追求浓烈肥厚的饮食,“平易恬淡”才是养生的硬道理。

随着佛教传入,南北朝有“菩萨皇帝”之称的梁武帝,使素食成为中国大乘佛教的鲜明特色。

梁武帝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位重要人物,此前的佛教徒,即便是释迦佛祖在世的印度,也是允许修行人食用“五净肉”的。

自梁武帝以后,素食便一举成为中国汉传佛教的一大标志。

因此,要说从古至今最自觉、最彻底、最无私地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素食主义道路的群众,当公推南北朝以后的中国佛教徒。

古老的中医学一直是主张多用清淡素食,少用肥腻厚味的。

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翼方》中说:“食之不已为人作患,是故食最鲜肴务令简少。

饮食当令节俭,若贪味伤多,老人肠胃皮薄,多则不消。

”这里说的“鲜肴务令简少”,即是说一定要少吃荤食,不要因贪鲜味而伤身体,尤其是老年人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弱,更要三思而后食之。

孙思邈还进一步说:“老人所以多疾者,皆有少时春夏取凉过多,饮食太冷,故其鱼脍、生菜、生肉、腥冷物多损于人,宜常断之。

”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饮膳正要》、《本草纲目》等中医古籍中,都记载有用蔬菜制作素食的饮食疗法。

宋代是中国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

据《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记载,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的餐饮业中,已经有专营素菜的素食店了。

在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记载有100多种食品,其中大部分为素食,包括花卉、药物、水果和豆制品入菜等,还首次记载了当时有“假煎鱼”、“胜肉夹”和“素蒸鸡”等仿荤技术。

历史趣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梁武帝提出了“和尚吃素”

历史趣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梁武帝提出了“和尚吃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梁武帝提出了“和尚吃素”导语:和尚可不可以吃肉,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不搞一概而论。

素食之风,古已有之,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十分盛行。

古时吃素,倒不是和尚可不可以吃肉,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不搞一概而论。

素食之风,古已有之,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十分盛行。

古时吃素,倒不是由于当时经济落后,没有肉吃,只好以瓜菜裹腹。

而是那时,已经出现了“养、助、益、充”的饮食观念,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

这在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就有详细记载。

但主要的原因,还是老庄清静无为哲学思想的影响。

一大批隐逸的文人,崇尚自然,认为吃肉使人气浊,吃素使人气清。

追求清气,极力奉行素食的原则。

吃素本是一件好事。

但发展到后来,就走火入魔。

可见凡事不宜太过。

《汉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叫周泽的人,餐餐吃素,以致营养不良生病。

老婆怪他,讲何苦这样把自己折磨。

周泽一听,火冒三丈。

马上以“干犯斋禁”的罪名,把老婆送进监狱。

“干犯斋禁”,当时可不是小罪,大概和现在的“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差不多。

至于“坐斋不谨”,则要杀头。

“坐斋不谨”到底是什么罪?不详细考证,绝对猜不出来。

其实好笑得很,不过就是吃素的时候,不小心放了屁。

放屁而被杀头,恐怕谁也料想不到。

吃素的优良传统,后来竟被从外国传入的佛教,一把抢过去了。

和尚原来是可以吃肉的。

佛经《戒律广本》写得很明白:佛教没有吃素的规定。

佛家禁止吃的,是“荤”。

这个荤,不是我们现在的概念,指鸡鸭鱼肉一类的动物食品。

我们现在讲的荤,佛教叫做“腥”,而不叫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素材网]中国素菜文化:揭秘中国素菜的三大流派

[中国素材网]中国素菜文化:揭秘中国素菜的三大流派

[中国素材网]中国素菜文化:揭秘中国素菜的三大流派中国素菜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相传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为素菜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豆腐不仅是素菜的重要原料,也是素食中的优质蛋白。

因此,豆腐的发明不仅大大丰富了素菜的内涵,而且在营养学方面使素食主义有了更加强有力的说服力。

据考证,北魏的《齐民要术》中专列了素菜一章,介绍了11种素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素食谱。

南朝的梁武帝崇尚佛学,终身吃素,并倡导素食,大大推动了中国素菜文化的发展。

此后据《东京梦华录》和《梦梁录》记载,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的市肆上曾有专营素菜的素食店。

在《山家清供》中还首次记载了当时有“假煎鱼”,“胜肉夹”和“素蒸鸡”等“素菜荤作”的手法。

宋朝时有林洪的《山家清供》,其所载一百多种食品中大部分为素食,包括花卉,药物,水果和豆制品等。

此外还有陈达叟的《本心斋疏食谱》记录了20种用蔬菜和水果制成的素食。

元明清三代,素菜的发展愈加繁荣,素菜在各种文献中的记载也非常丰富。

清末薛宝辰曾有素食专著《素食说略》,其中记述了200多种素食。

另外,中国素菜也有走出国门的历史。

据日本学者木宫泰彦的《中国交通史》记载,明末隐元和尚东渡日本时,曾传去某些烹饪制作技艺,其中就有“净素烹饪”技术。

一般认为,中国素菜有三大流派,两大方向。

所谓三大流派是指:宫廷素菜,寺院素菜和民间素菜;所谓两大方向是指:“全素派”和“以荤托素派”。

全素派主要以寺院素菜为代表,不用鸡蛋和葱蒜等“五荤”。

以荤托素派主要以民间素菜为代表,不忌“五荤”和蛋类,甚至用海产品及动物油脂和肉汤等。

寺院素食所谓寺院素食泛指佛家寺院和道家宫观中的素食佳肴,为中国素菜的“全素派”。

据“清稗类钞”记载,清朝“寺庙庵观素馔之著称为时者,京师为法源寺,镇江为定慧寺,上海为白云观,杭州为烟霞洞”。

据记载少林寺曾用少林素食在寺中先后招待过唐太宗,元世祖,清高宗等20多位帝王。

公元629年9月,唐太宗因念及当年十三棍僧救驾之恩,亲率魏征,秦琼等人拜访少林寺。

开国皇帝萧衍,事佛,敬佛,也让和尚从此远离荤腥,只准食素

开国皇帝萧衍,事佛,敬佛,也让和尚从此远离荤腥,只准食素

开国皇帝萧衍,事佛,敬佛,也让和尚从此远离荤腥,只准食素现在流行佛系人生,不拼不抢,与世无争。

最早的佛系人生可能要算南北朝时的梁武帝萧衍,一个更喜欢做和尚的皇帝。

萧衍是梁朝的开创者,历史教科书上必背的宋齐梁陈,其中的那个梁朝。

萧衍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家族,据传是汉初名相萧何的第25代孙。

早年的萧衍还不祟尚佛系人生,年轻时的他才华出众,是当时以文史学问出名的“竟陵八友”之一。

武功方面,萧衍曾领兵击败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成为南齐的股肱之臣。

南北朝时有个显著的特点,开国皇帝一般还算正常,可是从第二代开始就不行了,越往后越昏聩,于是权臣们一有机会就取而代之,然后重复这个循环。

萧衍辅佐的南齐也是如此,齐王萧宝卷冤杀萧衍的哥哥萧懿。

萧衍领兵诛杀萧宝卷,再立萧宝融为帝。

萧衍因功被升任大司马,掌管中外军国大事,还享有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殊荣,完全是预备篡位的节奏。

为了使代齐自立的行为合法化,“竟陵八友”中的另外几位在官场和民间散布“行中水、为天子”的民谣,正合“衍”字,文化人造反就是上档次。

在众臣的苦苦劝说下,萧衍推托几次都不行,只好受禅登基,在公元502年建立了梁朝。

梁武帝萧衍文武双全,人又非常聪明,皇帝做得还真不错。

996已经不足以用来形容梁武帝了,因为他一年四季都是五更天(现代四点到五点钟)起床开始批奏折,,每天工作十二小时是完全正常的,当时节假日又少,这样勤奋的皇帝实在让现代的上班族们汗颜。

个人品德方面,梁武帝对自己十分吝啬,衣服被子都要洗好几次才肯换掉,不象其他皇帝只穿新衣,旧的统统扔掉。

他是个素食主义者,每天只吃一顿饭,有时饿了就喝点粥充饥。

吃得少,工作量又大,梁武帝最后能活86岁,显然他在养生方面是非常注重的。

梁武帝不仅工作时间长,更难得的是,他吸取了历代施政的经验教训,狠抓官员们的工作实效和廉政建设,积极提拔优秀人才。

梁武帝唯恐自己被大臣们蒙蔽,下令在宫门前设立了谤木函和肺石函。

肺石函是要求大家举荐有功却未受赏,或者是有才之人。

梁武帝对佛教的贡献

梁武帝对佛教的贡献

梁武帝对佛教的贡献梁武帝(502-549年),名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南朝梁皇帝。

梁武帝博学能文,长于音乐诗赋,并擅书法。

齐时,为「竟陵八友」之一。

曾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

后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建立梁朝。

在位期间,重用士族,制九流常选,又立国学,招五馆生,不限门第立集雅馆、士林馆等。

梁武帝深通佛学,在位期间,亲身参与制定、修改戒规,整肃僧纪;著书立说、创制忏仪;建寺布施,护持佛教;舍身寺院,鼓励信仰。

梁武帝对佛教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戒规,整肃僧纪梁武帝作为一代帝王,不仅自己信奉佛教,而且他还根据佛教典籍逐步完善佛教戒规。

同时,他还邀请精通戒律的高僧修订有关戒规,然后以皇帝的权威发号施令,要求所有僧侣遵照执行。

武帝自信佛以后,道念日坚。

曾作一篇《净业赋》在佛前宣读,发愿内净其心外净其行。

可见作为帝王的梁武帝已经在带头按照佛教戒条的要求吃素修行了。

梁武帝不仅主张素食,而且还进一步提出了禁酒的主张。

他颁布《断酒肉文》,并下令全国僧侣必须遵照执行,凡有违犯者,依佛教有关戒条治罪。

他不仅让僧侣遵照执行,而且他自己也断除酒肉。

此后,梁武帝不著革履,不食酒肉。

日唯一食,食止菜蔬。

南梁天监十一年,梁武帝下诏,禁在祭祀中宰杀牲畜,改用面点、果蔬祭祀。

梁武帝不仅自己亲自制定有关的佛教戒规,而且他还邀约国内精通戒律的高僧,根据佛教戒律精神制定出有关的戒规来规范僧侣的行为。

他在位时任《十诵》名家法超为都邑僧正,并欲自为白衣僧正。

命法超撰《出要律仪》十四卷,分发境内,通令照行。

梁武帝亲自参与有关戒规的制定,同时还让戒律高僧制定适合当时形势的戒规,并以王权的形式要求遵照执行,这对整肃梁朝僧人的道风,维护佛教的纯洁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著述讲经,创制忏仪梁武帝对佛教的信仰和支持表现在他直接研究经典、讲经说法、补充忏仪等方面。

他在位期间过著在家居士的生活,并且花费大量时间从事佛教研究和著述,特别对《般若经》、《维摩诘经》研究最多,所著《立神明成佛义记》,利用中国传统的灵魂观念论述修行解脱问题,将佛性解释为「神明」,认为通过断除情欲的修行使它达到清净,便可达到解脱。

梁武帝太清年间的佛教兴盛

梁武帝太清年间的佛教兴盛

梁武帝太清年间的佛教兴盛梁武帝(502年-549年),姓萧,名衍,是南朝梁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对佛教的兴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太清年间(547年-549年)是梁武帝在位的最后两年,也是佛教在梁朝达到巅峰的时期。

本文将从梁武帝的信仰转变、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以及佛教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探讨梁武帝太清年间佛教的兴盛。

一、梁武帝的信仰转变在梁武帝登基之前,他信奉的是道教。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梁武帝逐渐对道教失去了信心,并开始接触佛教。

据史书记载,梁武帝在位初期,曾多次亲自前往寺庙参拜佛像,表达对佛教的敬仰之情。

他还亲自撰写了一篇《佛祖庙碑铭》,表达了他对佛教的信仰和对佛祖的崇敬之情。

这一转变为佛教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二、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梁武帝太清年间,佛教在梁朝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梁武帝本人对佛教的信仰和支持,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他下令修建寺庙,修缮佛像,举办佛事活动,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同时,梁武帝还派遣使者前往印度和中原地区,学习佛教经典和传教方法,进一步推动了佛教在梁朝的传播。

在梁武帝太清年间,佛教的传播范围不仅限于梁朝的境内,还扩展到了周边的国家和地区。

梁武帝与北魏、北周等国家的交往,使得佛教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同时,梁朝的文化繁荣也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文人墨客们纷纷投身佛教,撰写佛教经典和论著,为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佛教对社会的影响梁武帝太清年间,佛教的兴盛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的兴盛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佛教强调慈悲、善良和智慧,倡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这种思想影响了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得社会风气更加纯洁,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其次,佛教的兴盛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佛教艺术在梁朝达到了巅峰,佛像、佛塔、佛经等艺术品的制作和装饰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佛教的兴盛也促进了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繁荣,为梁朝的文化艺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梁武帝的《断酒肉文》与佛教中国化

论梁武帝的《断酒肉文》与佛教中国化

文》 素食才成为汉传佛教教徒必须遵守 的戒律 。《 , 断酒 肉文》 决不 只是 出于帝王个人 的爱好 , 而有着深厚的历史 文 化背景 , 的颁布反映 了中国本土文化对佛教的影响。通 过对《 它 断酒 肉文》 的分析 , 我们可 以从 一个侧 面具体地看
出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 关键词 ]梁武帝 ; 断酒 肉文》 本土文化 ; 《 ; 佛教 中国化
传佛 教僧 尼必 须遵 守 的一 种戒 律 , 汉 传 佛 教 的发 对
展具 有重 要意 义 。
梁 武 帝 所 颁 布 的 《 酒 肉文 》是 一 道 诏 书 , 容 断 内 庞杂 , 字也非 常 多 , 涉及 的 内容 约 有六 个 层 次 : 文 所 其 一 , 出 佛 教 弟 子 如 果 饮 酒 食 肉就 会 同 于 甚 至 不 指
学 的角度 进一 步 申述 素食 的好 处 :若 久 食 菜 人 , “ 荣 卫 流通 ; 如 此人 , 多患 热 。荣 卫 流通 则 能 饮食 , 凡 法 以饮 食 故 , 力 充 满 。 是 则 菜 蔬 不 冷 , 有 补 益 。 诸 气 能 苦 行 人 亦 皆 菜 蔬 , 悉 患 热 , 皆 坚 强 , 明 清 爽 少 多 类 神 于 昏疲 。 《 酒 肉 文 》 出 后 , 武 帝 又 组 织 了 盛 大 ” 断 提 梁 的佛教 仪式 , 求 当时 高 僧 法 云在 华 林 殿 前 登 高座 要
言 : 食 肉 者 断 大 慈 种 。 何 谓 断 大 慈 种 , 大 慈 者 皆 ‘ ’ 凡
传 佛 教 僧 尼 一 般 都 坚 持 素 食 。但 南 传 佛 教 出 家 人 却
可 以 肉食 , 传 佛 教 也 一 向 不 忌 荤 辛 。 日本 佛 教 为 藏
令 一切众 生 同得安 乐 。 其 三 , 申佛教 因果报 应 之 ” 重 说 , 方 面 食 肉 的行 为 会 报 应 到 父 母 子 弟 身 上 , 一 一 另 方 面 会 报 应 到 自身 , 致 至 亲 互 相 瞰 食 , 自己 的 修 导 为

素食养生

素食养生

佛教传到中国的初期,那些法师大德大都接受中国帝王的供养,偶尔也是吃三净肉的。

最初来到中国的竺法兰、摩腾两位僧人,是汉明帝派特使到西域去求法时请到中国来的。

来到中国之后,他们接受帝王大臣的供养,也是吃三净肉的。

到了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首先提倡佛家僧人素食,才改变了先前中国僧人的饮食方式。

萧衍笃信佛教,自称“三宝奴”。

他想当和尚,想得几乎发疯,竟然先后四次擅离职守,跑到同泰寺把身子舍给寺里当和尚。

一个皇帝,自动放弃一切权力,连身体都舍掉,变成了同泰寺的寺产,不再管朝廷的事,这种事是无先例的。

满朝文武进行磋商,最后决定把皇帝赎回来。

萧衍手不释卷,一部《大般涅槃经》,烂熟于心。

经书里规定“戒杀生。

”萧衍就根据《涅槃经》等佛经教义,著《断酒肉文》四篇,反对吃荤,主张僧尼一律断鱼肉。

他召集三律师入宫会议,使僧尼断肉食素。

还传旨臣民,提倡吃素。

和尚一律不准吃肉,不准再用三牲猪头,统统改成面粉做的猪头猪肉。

一时素食者“天下户口,几去其半”,从此在汉传佛教僧人中吃素就成了定制。

直到如今,汉传佛教寺院的法师、居士都是坚持吃素的,为此获得佛经所说的无量断肉功德。

不食肉被认为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

大乘经说:“食肉的人,众生见到他,都会惊怖不已。

食肉的人,他的身体臭秽。

食肉的人,口气常臭,增长疾病,易生疮癬。

”这些说法,可以从现代营养学理论得到佐证。

有数据表明:一斤肉就含有1克尿酸,而人体只能自排0.3克,而尿酸的积累可引起痛风、肿瘤以及消化不良、高血压、冠心病等。

结肠癌患者多是食肉者。

肉类在烧烤时,会产生一种化学毒素而致癌。

另外,为吃肉食而杀动物,动物会因痛苦、愤怒而分泌毒素,这些毒素显然是对人体不利的。

佛教素食总结报告书范文(3篇)

佛教素食总结报告书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佛教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哲学体系,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由释迦牟尼佛创立。

佛教教义强调慈悲为怀、因果报应、轮回解脱等观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佛教的诸多教义中,素食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不仅体现了佛教对生命的尊重,也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

本报告将对佛教素食的历史、教义、实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进行总结。

二、佛教素食的历史渊源1. 佛教创立之初:佛教在创立之初,并没有明确的素食规定。

根据《增一阿含经》记载,佛陀时代僧侣可以接受信徒的布施,包括肉食。

然而,佛陀在《梵网经》中提倡“不杀生”,并认为肉食者有18种过患。

2. 大乘佛教的兴起: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素食观念逐渐被强化。

大乘佛教强调“菩萨戒”,其中包含“不杀生”的戒律,要求信徒保护一切生命。

3. 汉传佛教的素食传统:汉传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素食传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曾颁布《断酒肉文》,禁止僧尼食肉。

4. 道教与素食:道教也提倡素食,认为世间万物皆由天地精气所化,万物平等,人类没有权力杀害任何动物。

三、佛教素食的教义基础1. 慈悲为怀:佛教认为,慈悲是修行的根本,而素食是实现慈悲的重要途径。

通过素食,可以减少对生命的伤害,培养慈悲心。

2. 因果报应:佛教认为,因果报应是宇宙间普遍的规律。

杀生会带来恶果,而素食则可以积累善因。

3. 轮回解脱: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通过修行可以达到解脱。

素食有助于净化身心,有助于修行。

4. 众生平等:佛教认为,一切生命皆平等,不应因物种、形态等因素而歧视或伤害其他生命。

四、佛教素食的实践方式1. 僧侣的素食:汉传佛教僧侣通常实行长素,即全年素食。

在特定节日或纪念日,如观音斋、地藏王菩萨诞等,僧侣会实行更严格的素食。

2. 居士的素食:居士可以不严格遵循素食,但通常会在特定日子如农历初一、十五等,选择素食。

3. 放生:佛教徒通过放生来实践慈悲,保护生命。

通过《戒酒肉文》来看梁武帝行素食政策之根本原因

通过《戒酒肉文》来看梁武帝行素食政策之根本原因

通过《戒酒肉文》来看梁武帝行素食政策之根本原因作者:杨冬琦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12期【摘要】素食是佛教慈悲精神之体现,现在汉传佛教之僧尼一般都是坚持素食。

但是南传佛教的出家人却是可以肉食的,藏传佛教也不忌荤辛。

对于日本佛教来说,其乃汉传佛教文化之传播区,早期亦素食,但近代以来逐渐开始肉食。

由此可见,并非所有地区之佛教都是要求僧尼素食的。

汉传佛教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素食的,它的普及来自于梁武帝的素食政策,也即其《断酒肉文》之颁布。

而《断酒肉文》的出现原因,历年来专家学者有很多说法,但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和他发展弥勒佛王信仰有关。

【关键词】梁武帝;《断酒肉文》;弥勒佛王信仰一、关于《断酒肉文》的内容要了解梁武帝行素食政策的原因,我们首先要了解梁武帝《断酒肉文》诏书的颁布过程。

《断酒肉文》诏书的内容是非常复杂的,文字也特别多,总的来说,笔者将其内容归结成了六个层次:第一,《断酒肉文》强调佛教弟子若是饮酒食肉就会同于甚至不及外道和居家人,之后又分别从九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二,它用了《涅槃经》之理论证明禁酒肉之合理性:“经言:‘食肉者断大慈种。

’何谓断大慈种,凡大慈者皆令一切众生同得安乐”i;第三,它再次申明佛教的因果报应的观念,认为食肉的行为会报应到父母和子弟的身上,亦会报应到自己身上,致使至亲相互噉食,给自己的修行道路造成障碍:“一切亲缘遍一切处,直以经生历死,神明隔障,是诸眷属不复相识。

今日众生或经是父母,或经是师长,或经是兄弟,或经是姊妹,或经是儿孙,或经是朋友。

而今日无有道眼,不能分别,还相啖食,不自觉知。

......凡啖食众生是一切众生恶知识,是一切众生怨家。

如是怨家遍满六道,若欲修行,皆为障难”;ii第四,它用了蒋帝祭祀和宗庙祭祀中用的是蔬果这个现象来论证佛家弟子应该禁酒肉:“北山蒋帝犹且去杀,若以不杀祈愿辄得上教,若以杀祈愿辄不得教想。

今日大众已应闻知,弟子已勒诸庙祀及以百姓凡诸群祀,若有祈报者皆不得荐生类,各尽诚心,止修蔬供”;iii第五,它提出与僧尼誓约禁断酒肉,否则国家将会对此强制执行:“弟子萧衍于十方一切诸佛前,于十方一切尊法前,于十方一切圣僧前,与诸僧尼共申约誓。

佛教素食在唐代的发展

佛教素食在唐代的发展

佛教素食在唐代的发展摘要:佛教素食在唐代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接受素食的人群扩大和素食内容发展两方面。

由于李唐王朝的推崇,唐代可谓是佛教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统治阶级将佛教素食定为斋戒期间的饮食规范,大大推动了佛教素食的发展。

士人与市民阶级也在接受佛教的同时主动接受了佛教素食。

佛教素食在各个阶级之中取得的发展,使得其自身也在不断进步,佛教素食在唐代不断创新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关键词:唐代、佛教素食、斋戒、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Vegetarian in the Tang Dynasty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vegetarian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two asp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ow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egetarian content. As the Tang Dynasty respected, the Tang Dynasty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second peak of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the ruling class let people must eat vegetarian during fasting period, which becomes a rule that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vegetarianism. Scholars and the public class are also accepting Buddhism at the same time take the initiative to accept the Buddhist vegetarian.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vegetarianism among the various classes has made its own progress, and the Buddhist vegetarianism has been innovating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has formed its own characteristics.Keywords: Tang Dynasty 、Buddhist vegetarian、Fasting System、佛教在唐代盛行,受到统治阶级到市民百姓的推崇,因此唐代文化中带有明显的佛教色彩。

佛教与长寿帝王的素食渊源

佛教与长寿帝王的素食渊源

佛教与长寿帝王的素食渊源素食是汉传佛教特有的传统,这一选择并非独出心裁,而是以大乘经教为依据的。

佛教在西汉哀帝时传入中国,当时来华的印度僧人并未严格吃素,汉地自然也没有素食之风。

直到梁武帝萧衍时期,经过他的大力倡导,素食才成为僧人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梁武帝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不仅自己信佛修佛,过佛教徒的生活,吃素断酒肉,绝房事,遵守佛教戒律,而且大力倡导僧人素食。

梁武帝在研读经典过程中发现,大乘经典明确提出,佛子应断除肉食。

梁武帝根据这些大乘经律撰写了《断酒肉文》,劝勉四众弟子勿饮酒食肉,并明令出家众僧必须戒除酒肉:“若食肉者,障菩提心,无菩萨法,无四无量心,无大慈大悲。

以是因缘,佛子不续。

”认为酒是“恶本”,酒是“魔事”,荤食是“一切众病”的病因。

长期吃素食的人,荣卫流通,身体发热,气力充足,说明蔬菜等素食性不冷,并有补益作用。

吃素食的人,身体强壮,头脑清爽,很少有昏沉的感觉。

梁武帝吃素决心很大,因为梁武帝的大力倡导,汉传佛教开始形成了素食的传统,并延续至今。

与梁武帝萧衍一样,清朝的康熙皇帝玄烨和乾隆皇帝弘历也是比较虔诚的佛教信徒,也有吃素的习惯。

康熙帝受祖母孝庄文皇后的影响信奉佛教。

同时他对医学颇有造诣,他的饮食观,到今天仍能给人以启迪。

康熙非常强调饮食对健康的作用,反对随意摄取,主张合理饮食。

首先是节饮食。

他说:“养生之道,尤以饮食为要义,朕自御极以来,凡所供馔肴皆寻常品味。

”他强调适可而止。

其次是慎饮食。

这是对食物的审慎,亦即对食物质量的要求。

强调要排除饮食中杂质,尤其是水。

他認为“饮食物中,水为最切”。

他对各地贡来的水和巡行在外用的水,定有自己的制取方法和定夺标准,并著有《水性记》一文而载入史册。

再者为多吃粗粮和蔬菜水果。

他主张老年人饮食宜淡薄,多吃蔬菜、水果对身体有益。

他说,他之所以到老而犹健壮就是这个原因。

还有就是禁烟酒。

康熙有一个很好的生活习惯,即进膳后,自觉保持良好的心态,只讲开心事,只说开心话,或者欣赏自己喜爱的古玩字画,他认为这样可以帮助消化。

钸180730鍙戠栌搴︽枃搴撱婇晣姹熺殑绱犺彍涓庢竻鐪熻彍镶

钸180730鍙戠栌搴︽枃搴撱婇晣姹熺殑绱犺彍涓庢竻鐪熻彍镶

镇江之素菜与清真菜肴作者:许金龙§1 素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素菜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花色品种,选料精细,制作考究及风格等方面决不亚于荤菜。

亘古之初,素食沿于采集植物,荤食来自狩猎野牲。

随着生产的发展,先秦时已经有了菜羹斋食。

《礼记·玉藻》说,“子卯,稷食菜羹”,即在忌月要以稷谷为饭,以菜为羹。

《庄子·人间世》记载了颜回的一番话:“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因此则可以为斋乎?”《南华经》也有“蔬食邀游,泛若不系之舟”的记载,说明古时素食在我国已具雏型。

中国真正的素食文化起源,最早见于《吕氏春秋》。

这本由吕不韦重金打造的书中明确提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

”而《黄帝内经》则认为最好的饮食搭配应该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秦汉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发展高峰。

张骞通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入了许多蔬菜和瓜果,以及相传为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大大地丰富了素食的内容。

西晋时期,一般士族文人崇尚清谈,笑傲公候,自甘淡泊。

他们向来认为“肉食者鄙”,大多以吃素为荣。

北魏永熙二年至东魏武定二年,贾思勰的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介绍了11种农副产品加工和烹饪技术,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素食谱。

佛教自汉代始传入中国,但当时的佛教徒并不要求食素。

寺院开始吃素,始于南北朝。

东晋南北朝时期,镇江出了三位开国皇帝,分别是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寄奴)、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和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萧衍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信佛君主。

镇江金山寺大雄宝殿正门外两侧的浮雕,右边一幅就是关于宝志和尚为梁武帝父子驱蛇妖的故事,就是历史的最好佐证。

梁武帝以帝王之尊,笃信佛教,素食终身,并竭力推崇素食,促使素食在朝廷上下迅猛普及与提高。

他还下诏令《断酒肉文》,严禁僧人吃肉饮酒,否则以国法、僧法处治,并将此令与佛教善恶相报、生死轮回的教义结合起来,大力倡导素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武帝对中国佛教素食文化的影响
梁武帝即位后积极推广《断酒肉文》和《梵网经》,凭借政治力量,终于成功推行了佛教的全面素食。

自此以后,素食就成为了中国佛教的特色。

梁武帝素食《断酒肉文》《梵网经》
中国佛教的全面素食,最初是源自梁武帝以世俗的政治力量“制断酒肉”。

事实上,当时佛教律典中,素食是找不到根据的。

于《断酒肉文》推行的制断酒肉政策受到质疑之后,来年梁武帝开始大力推广载有断肉戒条的《梵网经》菩萨戒。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梵网经》与“律中无断肉事”的说法有些矛盾,但是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人注意。

经过梁武帝的积极努力,终于成功推行了佛教的全面素食。

自此以后,素食就成为了中国佛教的特色。

一、梁武帝“断酒肉文”形成的背景
在梁武帝时,寺院与僧侣人数达到最高峰,建康附近就有佛寺五百余所,皆极为宏伟壮丽。

僧尼十余万,也都有丰沃的资产。

但是道人又庇护一般平民,尼师收养平民的女子,都未编入政府的户籍内,使天下纳赋税、服劳役的户口几乎损失一半。

僧尼大都奢侈放逸,未能遵行佛法,非但不能弘扬佛教,反而败坏世俗、伤害正法。

郭祖深建议“僧尼皆令蔬食”,寺院僧伽、徒众若无佛法的行持,则四十岁以下令其还俗归农。

如此,则正法兴盛而风俗亦良善。

不然“恐方来处处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人,非复国有。

”郭祖深上封事约在普通三年(522)与“断酒肉文”的年代(518-523)相近,其所言之佛寺与僧尼人数也相近于上述“辩正论”所做的统计。

因此,他对佛教弊病的观察也大体可信。

武帝对于郭氏舆衬上书非但未予责罪,反而“嘉其正直”,擢升官职。

郭氏封事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僧尼皆令蔬食”,提出彻底改革僧伽的关键性办法。

《断酒肉文》的内容,记载了武帝亲自主持的二次制断酒肉法会和武帝与周舍论断酒肉的五道敕文。

第一次会议是于农历5月22日五更,唱点召集了当时的大德僧尼1448人,次日(23日)于华林园华林殿举行制断酒肉会议。

七天后的29日招开第二次制断酒肉法会。

这次会议是因为第一次(23日)法会后,僧众仍有不服武帝之制而起。

第二次(29日)会议共敕请义学僧尼292人,于华林华光殿举行。

当日晚间,武帝继续与周舍论说断酒肉事而完成五道敕文。

唐释道宣(596-667)的《广弘明集》卷二六《慈济篇》收有梁武帝的《断酒肉文》。

记录武帝为“断酒肉”问题。

这两次法会与五首敕文有其渊源甚广的历史背景,呈现出武帝当时的僧伽弊病而展开的改革活动。

从武帝的“断酒肉论义”,即道澄法师所宣唱的“断肉之文”中,得到“食肉者断大慈种义”的解释:
《大般涅槃经》言:食肉者断大慈种。

何谓断大慈种,凡大慈者皆令一切众生同得安乐。

若食肉者,一切众生皆为怨对,同不安乐。

……若食肉者障菩提心,无有菩萨法。

……以无菩萨法故,无四无量心。

无四无量心故,无有大慈大悲。

以是因缘,佛子不续。

所以经言:食肉者断大慈种。

第一次会议,梁武帝与僧众共同立誓,约定断食酒肉,并说若自己违犯约定,将受极大恶报,如果僧众违犯,则梁武帝将依《涅槃经》的规定命其还俗,之后将再以王法驱策此人。

第二次会议,梁武帝与僧众讨论的重点,主要有三个:(一)为何经典中有断肉的规定,而律典中没有?结果没有答案。

(二)买肉应犯“疑为己杀”之过失,僧辩达:买者做买“自死肉”想,所以没有违犯。

(三)忏悔食肉后若再犯,应如何处理?法庞回答:知惭愧!
第一点,说明梁武帝虽依据《大般涅槃经》、《楞伽经》等之断肉经文,却因并无实际的律典明文,所以无法说服僧众遵守。

第二、三点,则说明了梁武帝连当面讨论,都无法说服两位律师《梁武帝的家僧》遵守制断酒肉的规定。

由此可知,这次会议的结果也没有达到制断酒肉的目的。

第二次会议的结果,促使梁武帝于当晚做出和周舍论断肉事的五道敕文,内容分别驳斥僧辩及法庞的说法,并说明断肉食是符合戒律的精神,“食肉非沙门所应行”,“僧众宜深思”。

从第一次会议的严格纠举,到最后五道敕文的“食肉非沙门所应行”,“僧众宜深思”,可以明显的看出这次制断酒肉的成效不彰。

小编国台酒编辑整理/发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