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道教的区别

合集下载

佛儒道三教文化的区别

佛儒道三教文化的区别

佛儒道三教文化的区别先说佛教、道教、儒教之异第一、佛家讲“超世”,道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人来说都是苦海。

对现实人无能为力,所以要忍受和超脱----即“超世”。

要忍受和超脱,就要放弃各种欲望,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磐(无苦的极乐世界)。

佛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道教认为,个人修养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于个人的修炼,跟别人没有关系,主张远离人群到深山老林找块地方修炼。

道教的修炼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

道教运用内丹和外丹进行修炼。

所谓内丹就是气功,外丹就是服用长生不老药。

而修炼内丹和外丹都是个人的事,秘密的事,需要远离社会,所以,道教是主张"出世"的。

儒家是主张参与社会的,而且主张个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实现。

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标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是把人自身的发展与对家庭、社会的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所以儒家是主张"入世"的。

第二、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比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

“心理学”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

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

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

佛教的教义几乎都在谈心,在诸多经论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唯识学”对人类精神的分析,最具现代心理学色彩。

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儒教是礼法,要求如何做人,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哪怕削足适履也要人来适应宗法社会的纲常,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佛教与道教比较:中国佛教与中国道教

佛教与道教比较:中国佛教与中国道教

佛教与道教比较:中国佛教与中国道教佛教与道教是中国最为广泛传播的两大宗教体系,二者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在诸多方面均有交错与相互借鉴的现象。

本文将从历史、基本教义、修行方式、宗教仪式、社会影响等方面对比佛教与道教的不同之处。

一、历史渊源佛教是在汉朝光武帝时由印度传入中国,并经历了东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时期的传播和发展。

它与中国儒教、道教、法家等学说拥有相互影响和借鉴的历史。

道教则早于佛教出现在中国,它的形成源于先秦时期的自然观念和老庄哲学,经过汉代以来的整理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道家宗教思想体系。

二、基本教义佛教强调“四大皆空,万物一体”,认为人生苦难的根源在于贪欲、嗔怒、愚痴,由此提出了“三乘十二因缘”、“八正道”、“四谛”、“六度”等教义。

而道教则强调道、功、德、仁、礼等五个基本要素,强调修行“内观自省,外护天和”,认为道是宇宙的源头,强调道心修持和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

三、修行方式佛教对修行方式观有着自身的体系,包括禅修、念佛、求愿等不同的修行方式,强调的是从个人修行中获得拯救,开悟,超脱的归宿。

而道教则着重于对自然界的感知与践行,强调的是融化入自然与社会,以达到起正化万物,达到长生不死,化元洞冥的境地。

四、宗教仪式佛教和道教在礼仪上的习惯存在一定的区别。

佛教以经典和意识为中心,演绎出了僧侣法会,各种机会戒律等仪式和仪式,厉行慈善、布施是佛教获得功德的途径。

而道教则以祭祀,个人崇拜和各种符咒等为主要仪式,配合道功、酒、食、香等仪式,以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

五、社会影响佛教和道教影响着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和精神生活。

佛教给中国带来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和风尚,对中国文化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人类觉醒和道德修养,同时像舍利弗、法显、唐玄宗等佛教圣人也为佛教创造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

道教则具有贯穿中华文化传承的独特精神,其强调自然、缘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贯穿于中国文化中,为后世思想家、科学家、文艺人才提供了精神支持和文化根基。

道教和佛教哪个境界高

道教和佛教哪个境界高

道教和佛教哪个境界高道教和佛教是中国古代两大重要的宗教哲学传统。

虽然两者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但它们在境界的高低上有着不同的理念和实践。

关于道教和佛教哪个境界更高这个问题,人们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本文将探讨这个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道教和佛教的境界是指什么。

在道教中,追求的境界主要是“长生不死、与天地合一的仙境”,强调修行养生,追求长寿和超凡脱俗。

而佛教则强调解脱和超越生死轮回,追求涅槃的境界,即彻底超越红尘世界的束缚,达到无尽的智慧和解脱的境界。

因此,两者的境界目标略有不同。

从理论层面上看,佛教的境界更高。

佛教以悟道、觉者为最高目标,通过坚持慈悲、智慧和禅定三学,逐渐摆脱欲望的束缚,达到超脱红尘、解脱苦难的境界。

佛家经典中的诸多概念和教义,如“五蕴皆空”、“无我”、“缘起性空”等,皆是对人类存在和现实的深刻思考和解释,具有高度的哲学性和智慧。

佛教强调个体的自觉和悟性,认为每个众生潜藏着成佛的潜能,只要经过修行和觉悟,就能脱离轮回,成为“觉者”。

然而,从实践层面上看,道教的境界更高。

道教注重身体、心灵和自然的和谐,推崇内观、内修和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教强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主张通过修炼和养生来达到治疗疾病、延寿长生的境界。

道家强调身心的平衡,注重呼吸、养生和调养,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在道教的修行实践中,许多功法和方法,如炼丹、冥想、养性等,都是以养生、防病和长寿为目标,通过调整身心状态和气机的运行,达到更高的境界。

此外,道教还强调“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意味着要以不争、无求为原则,不抗拒和逆转人生的种种变化。

通过明辨妄心、放下执着,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超脱,从而达到一种无欲无求、安逸自若的境界。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去除焦虑、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在。

综上所述,道教和佛教对境界的理念和实践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特点。

道教注重养生和与自然的和谐,佛教则强调解脱和智慧。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佛教和道教的区别1、佛教和道教区别(一)对待生和死的态度。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生是苦,死是苦。

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

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

佛者,觉也。

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

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

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

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

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

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

这句话是源自中国的五行理论,而五行理论又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二)道教与佛教的最大区别就是,“道曰今生,佛说来世”。

佛说来世,劝世人忍耐,所谓今世作孽,来世偿还,这辈子凄惨,可能下辈子不再受苦,简单地说,它的宗旨是,把希望寄托在来世. 而道教则完全不同,所谓修炼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长生不老,道教讲究今世,信道则信永生,来世的事来世讲,反正今世就要成不灭。

和尚需禁欲,心中只有佛,死后坐化,留舍利,莲花宝座重生;道士的要求则不是那么严,且更实际,有助人的信念,讲究修炼,最后羽化飞升。

(三)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

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

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

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中国古代的道教与佛教信仰

中国古代的道教与佛教信仰

中国古代的道教与佛教信仰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拥有丰富而多样化的宗教信仰。

在古代,道教和佛教是两种重要的宗教信仰体系,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道教和佛教信仰的起源、发展和主要特点,并对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比较。

一、道教信仰的起源与发展道教信仰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道家”。

道家强调追求自然真理与人类和谐共处的理念,并提倡无为而治、反对官僚制度。

在北魏时期,道教开始形成独立的宗教体系,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很多神仙和灵魂信仰的集合体。

道教经典《道德经》成为了道教信仰的核心文本。

道教注重修炼身心合一,追求长生不死的境界。

道教信徒会通过炼丹炼药、冥想和做功德等修行方式来达到超脱尘世的目标。

此外,道教也与中国的民间信仰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浓厚民俗色彩的道教仪式和庙会。

道教的养生保健理念和卜筮等巫术形式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传统医学和卜卦学。

二、佛教信仰的传入与演变佛教是公元1世纪左右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信仰。

佛教注重解脱人类苦难,提倡人们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般若智慧。

佛教经典《般若心经》和《法华经》等成为佛教信仰的核心经典。

佛教信仰不断融入中国文化,并与中国的思想和信仰产生交融。

在晋代,佛教与中国的道德观和儒家学说相互渗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佛教。

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在中国传播得较多,丰富了中国的佛教文化,并在中国培养了众多的禅宗和净土宗等佛教教派。

三、道教与佛教的联系和区别虽然道教和佛教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它们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区别。

首先,道教注重无为而治,追求自然真理和长生不死的境界,而佛教强调解脱人类苦难,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其次,道教强调修炼身心合一,追求仙人境界;佛教则主张放下欲望,通过坚持正念和修行达到解脱。

此外,道教往往与中国的民间信仰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道教民俗;佛教则更注重僧侣的涵养和修行,以寺庙为主要场所。

尽管有着不同的特点,道教与佛教在中国的宗教历史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比较两种信仰:佛教与道教

比较两种信仰:佛教与道教

比较两种信仰:佛教与道教佛教和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两种信仰。

自古以来,这两种信仰在中国的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影响了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对佛教和道教进行比较。

佛教和道教的起源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近两千年。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

佛教的核心信仰是“三宝”:佛、法、僧。

佛教认为,只有追随佛、听取佛教教诲和跟随僧人学习才能够实现生死轮回的彻底超脱,从而得到解脱。

道教起源于中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信仰之一。

道教的核心教义是“道”,强调人们应该通过修炼和实践来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家的祖师是老子,而道教的创始人是张道陵。

道教强调要遵循天道、自然规律,争取长生不老的目标。

佛教和道教的共同点佛教和道教虽然在具体的信仰上略有不同,但是它们在某些方面也具有相同之处。

比如,在态度与修行上,佛教和道教都强调人们要有清净心境,寻求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同时,两个传统信仰都强调要通过修行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人生的价值。

此外,佛教和道教都反对崇拜金钱、权力与名誉。

佛教和道教都主张以至善至美的道德标准为人处事,提倡富有同情心和宽容心,将正义与仁慈放在第一位。

佛教和道教的差异但是,佛教和道教之间也存在差异。

佛教强调要借助于毗尼契经和阿罗汉经的阅读来实现证悟。

与此相反,道教则反对过于依赖文字,强调必须通过反思和内省来理解超越文字的真理。

佛教与道教的世界观也存在不同。

佛教认为世界是无常的,而道教则认为宇宙是永久不变的,追求长生不老与道永存。

在这方面,佛教和道教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另外,佛教和道教的修行方法也有所不同。

佛教重视禅修,强调了解自己的心灵、清理思想和消除负面情绪。

与此相反,道教重视外部技巧和方法,研究药方和内丹。

结论佛教和道教的比较证明了中国文化中不同信仰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它们在宗教、传统和思想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两种信仰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佛教和道教的法名有何异同?

佛教和道教的法名有何异同?

佛教和道教的法名有何异同?一、名称的称谓佛教:佛教的法名通常是通过受戒仪式而得,称为“法号”。

法号常以梵文或汉字组成,以表达佛教教义和修行法门的内涵。

例如,释迦牟尼佛的法号“释迦牟尼”意为“摆脱苦难而得安乐之聪明者”。

道教:道教的法名一般是道士受戒后得到的,被称为“道号”。

道号通常由道士自己起,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句子。

道号多与道教信仰和修行有关,给人以神秘与超越的感觉。

例如,庄子的道号“庄周”代表了他对无为而治的理解。

二、名称的起源佛教:佛教的法名大多源于梵文或巴利文的词汇,这些词汇往往有深邃的宗教意义。

法名的起源和佛陀本人的经历、教义和修行有关,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法号帮助人们记忆佛陀和佛陀的教义,同时也凝聚了信众对佛陀的崇敬之情。

道教:道教的法名起源多样,可以是道士自己起的名字,也可以是师父或道教长老所起的。

法号的起源通常与道教的符号、神仙、道经等元素相关。

通过起法号,道士可以表达自己对修道的理解和追求,传递道教修行的智慧和方法。

三、名称的意义佛教:佛教的法名所蕴含的意义常常是对佛教教义的概括和体现,代表了佛陀教导众生的智慧和慈悲。

法名的意义可以是对佛陀修行历程的总结,也可以是对佛陀智慧境界的描述。

每个法名都有其深远的内涵,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教义和修行。

道教:道教的法名多有神秘与超越的意味,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也可以从道教的奥义中领悟。

法号通常直接或间接地表达道士的修行目标和追求,旨在引导道士通过修炼达到超越生死境界。

法名的意义常常包含对自然、宇宙和人生本质的思考和理解,承载着道教的哲学思想和神秘经验。

综上所述,佛教和道教的法名在称谓、起源和意义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异同。

佛教的法名多以梵文或巴利文为基础,以表达佛陀的智慧和修行道路;道教的法名则更为随意,常与符号、神仙和道经相关,旨在体现道士对修道之理解与追求。

无论是佛教的法号还是道教的道号,它们都富含意义,是信众和道士在修行道路上的重要象征和指引。

道教与佛教的区别

道教与佛教的区别

道教与佛教的区别(万景元道长)自宋朝以来,修道之人多言三教之同,少有说佛道之异者。

乃至有伍柳派之《仙佛合宗》,认为佛就是仙,仙就是佛。

援引佛典与金丹之书印证,道教或以伍柳派为正宗,而佛教乃汲汲以柳华阳之徒为异端、为魔民。

足见正统佛教并不认为金丹大道与释迦之原意相符也。

而有些道教乃以此为号,欲以金丹统摄三教,唐突佛祖,又失去了金丹之本意,岂非可笑?道教为东方之教,佛教为西方之学。

道教的长乐世界在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太乙救苦天尊所主掌;佛教之极乐世界在西方,是太阳落山的地方,地藏王菩萨所主掌。

是以道教是生发之阳气,故注重乐生、贵生、爱身、宝身,认为人生是快乐的,有许多值得留恋的东西,所以追求长生不死。

道教的神仙有天仙、地仙之分,所谓地仙者,就是长住人间,云游三山五岳、十洲三岛的,他们在人间逍遥自在,享受快乐的生活。

佛教则是太阳落山的阴气,是以其以人世为婆娑世界,认为人生是痛苦的,是不圆满的,故追去寂灭。

其所谓罗汉果者,即是不再来到这个婆娑世界。

道教追求的是不死,佛教追求的是不生。

也可以这样说,道教的极乐世界,其实是立足现实的。

佛教的极乐世界是彼岸的。

道教承认形而下的现实社会,认为人的肉体是真实存在的,神仙就是肉身不坏,所以道教非常注重保养自己的身体、维护自己的健康。

而佛教则认为肉体是臭皮囊,是累赘,是障碍,所以并不怎么注重身体的养护。

而一味追求心性的超脱,和彼岸世界的快乐。

道教讲承负;佛教讲因果。

承负者,就是祖宗积德,则子孙受到荫蔽。

自己造孽,则儿孙受到谴责。

因果者,就是上辈子积德,这辈子享福。

上辈子造孽,这辈子受罪。

所以佛教认为一切都是宿世的因果,是宿命,教人要认命,接受现实。

纵然是暴君,也是他的福德,你生身下贱,你是活该,是报应。

道教则勉励人,这辈子多做好事,道士好为帝王师,勉励君主多做好事。

如果君主不贤明,那么就会遭到百姓的反抗,这个也是承负。

佛教教人做温顺的良民,非常适合统治者的愚民政策。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
1、发源地不同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教派,是华夏文明中诞生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的崇拜自然和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术,逐渐演变成殷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佛教起源于公园前五世纪,也就是我们国家的春秋战国时期。

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在公元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经过长期传播发展,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2、对待生和死的态度不同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槃”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只有实现涅槃,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道教对人生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处,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

道教集中修炼内功,依靠炼丹术等辅助手段以达到成仙的目的
3、对来生今世的态度不同
佛说来世,道重今生。

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生活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住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道教更讲究今生今世,认为今生人活得应该不留遗憾,更认为来世之时早已不是自己
4、道教说金木水火土,佛说地风水火
道教源于华夏,华夏自古以来就把世界分为五种五行,金、水、木、火、土。

佛教说的地、风、水、火是印度思想,也为物质构成
5、信仰不同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依据。

佛教讲悟,讲修行,只有做到戒定慧,才能有机会开悟,要靠修行者自己努力。

佛与道的区别

佛与道的区别

佛与道的区别1、道教和佛教区别挺大的,基本原理就不说了。

我们就仅仅看他们的入门方法就非常不同:道教通过对于呼吸的操作来达到净化身体气脉的效果,而佛教则是偏重通过控制意念来达到变化精神气质的结果。

2、老庄是道教的理论基础,道教是老庄的技术应用。

在严格的意义上说,佛教和道教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因为两者都是宗教,都是告诉人如何面对死亡的学说,在解决人在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需求问题上的作用是一样的.佛教和道教最大的区别实际上是在实现终极关怀的方式上,也就是区别在人如何面对死亡的方法上.实际上,人最大的精神痛苦就是面临死亡.佛教和道教各自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佛教认为人生是苦海,人的生死也是苦,而且人要持续不断的面临生死轮回,持续地受苦.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苦海.那么佛教认为只有人觉悟了,就可以成佛而脱离苦海.所以佛教对待死亡的方法是,人只要成佛,就可以脱离死亡.佛教告诉人们是这样解决问题的.道教解决如何面对死亡问题的方法非常直接明快,那就是长生不老和成仙,想办法不死.道教采用内丹和外丹两种修炼方法试图使人在生理上获取不死的能力,在精神上战胜死亡.总的来说,佛教和道教所以有不同修行方法,就是因为他们在解决如何面临死亡的问题上认识不同而形成的.但两者作为宗教,没有本质的区别.其实宗教和宗教之间的形式差异只是外在的,内涵上的差别更加重要,道家认为有个“道”,它的状态是“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道家通过对这个道的体认和修证来逐步的趋向从修身自保,治理国家,超凡脱俗,成就仙道等各种目标。

而佛法则不认为世界有什么“道”这样的根本、本元类的东西,佛法认为世界上各种事物都是由其他的因素组合而显现,也同时可能是其他事物组合而显现的因素,事物之间互为因缘,缘具则显现,缘不具则不显现。

佛与道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佛与道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佛与道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提到佛与道最本质的区别,还是把佛教、道教和儒家三教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放在⼀起和⼤家分享⼀下。

⼤家都知道我国主要有三⼤教派,佛教、道教和儒教。

佛教发源于印度,昌盛于华夏,扬名于四海,在我国与本⼟⽂化融合后发扬光⼤了,儒教和道教是⼟⽣⼟长的本⼟⽂化。

简单来说,佛教注重因果,强调的是因果关系。

前世之因,造成了的今世之果。

今世之因,必然会造就来世之果。

所以说:“菩萨畏因,俗⼈怕果”。

佛教主要分⼋⼤宗派,以禅坐开悟为修⾏法门举例,河南嵩⼭少林寺为禅宗祖庭。

很可惜嵩⼭少林寺是以武术名满天下,好多⼈去少林寺旅游,都是去看看少林武术,逛逛寺院,却忽视了禅宗祖庭少林寺最重要的是禅,⽽不是拳。

另外还有⾏脚、布施、参悟、众参等等修⾏法门有⼋万四千之多。

所以佛说:“众⽣皆有佛相,皆可成佛”。

佛教出世修⾏和⼊世修⾏都可以离苦得乐,以证佛法。

道教注重⾃⾝修炼,强调天、地、⼈合⼀,遵循⾃然天地之道,结合⼈道。

在⼭中寻找⾃然幽静的场所,以清净⽆为为念,通过打坐、诵经,以导⽓、内观、辟⾕、内外丹等多种⽅式,以达到长⽣不⽼、得道成仙的⽬的,道教避世修⾏为主。

但逢乱世,道教则⼼怀天下,以下⼭解救天下苍⽣为⼰任。

儒教注重修⾝,以读圣贤之书明理,以做圣贤为⼈⽣⽬标。

以修⾝、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积极参与社会各种事物,通过服务社会,服务⼈民,修⾝⽴命。

追求功名富贵,以三纲五常为道德准则和⾏事规范,强调以圣⼈的标准要求⾃⼰,儒教主要为⼊世修⾏。

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佛教重在⾃觉,道家重在⾃悟,儒教重在⾃省。

在河南嵩⼭少林寺的寺院⾥⾯有⼀通碑,叫《“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常珍贵,碑上除了⽂字之外,还刻有⼀幅图,从正⾯看是⼀位出家僧⼈,再仔细看⼀看,实际是三个⼈,右⾯是儒家孔⼦像,左⾯是道家⽼⼦像,两位⽼⼈侧⾝对坐谈佛论道的形态合成佛祖释迦牟尼正⾯形象,三⼈共有⼀张嘴,三⼈共捧“九流⽔源图”,正所谓是:“三教⼀体,九流⼀源,百家⼀理,万法⼀门”,象征着佛、道、儒在中华⼤地上的融合。

如来佛祖的道教和佛教教义之间有哪些差异和相似之处

如来佛祖的道教和佛教教义之间有哪些差异和相似之处

如来佛祖的道教和佛教教义之间有哪些差异和相似之处如来佛祖,全名为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创始人,被崇奉为万物之祖、智慧之王。

在中国,佛教兴起后,如来佛祖成为中国佛教的核心教义。

同时,中国也有道教的存在,道教崇尚自然、追求长生不老。

两种教义有何异同呢?一、教义基础的不同佛教主张涅槃,指的是无欲无求的境界,摆脱轮回,解脱苦难,达到一种完美状态;道教主张长生不老,崇尚自然,分为内丹和外丹,通过练习神仙术实现长生不老。

佛教和道教的根本目的不同,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八正道和四圣谛,强调要去除对一切物质的执念,平等对待一切生命,修行求解脱。

相比之下,道教则主张让自己和自己的身体与自然融为一体,实现“天人合一”,最终真正长生不老,成就神仙。

二、修行方式的不同佛教修行方式包括戒定慧,其中戒指的是去除所有的执念,定指的是定心,慧指的是智慧;道教修行方式重视内心和外在之间的身心联系,强调内外平衡。

比如,内丹和外丹是道教修炼长生不老的两个方面,内丹主要侧重于调节身体的体内脏腑器官和神经系统;外丹则是采用各种手段来调节身体的外在功能和调整环境,如养生、逍遥游等。

三、对宇宙和万物的理解佛教认为一切涌现于空中,万物是无常的,没有绝对可靠的存在;道教从逍遥自在的角度出发,认为宇宙是神秘并和谐的,万物都是有灵性的。

佛教强调无我、空性、因缘,认为一切都是无常、无我、无相、无非。

这种理解强调身、心、法的关系,认为万物都是因缘而生。

相比之下,道教则把人置于自然之中,认为宇宙是充满内在灵性的,万物都是有生命、有灵性的。

四、行为准则的异同佛教强调的五戒、八戒等,其中戒从行为本身的角度出发,是强调如何做,例如不杀生、不偷盗等。

道教的行为准则则更多地从修性到行为的方面考虑,如持一心、守一着、顺乎天道等。

不过,在佛教和道教的行为准则中,都注重生命的尊重、亲善待人、道德品质等方面。

道教强调“本性善良”,佛教则注重的是“缘起”。

虽然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整体来看,二者都强调“善”的重要性,追求的是脱离自身的执念、回归大智慧的境界,实现人生的意义。

佛教、道教、儒教之异同

佛教、道教、儒教之异同

佛教、道教、儒教之异同先说佛教、道教、儒教之异第一、佛家讲“超世”,道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人来说都是苦海。

对现实人无能为力,所以要忍受和超脱----即“超世”。

要忍受和超脱,就要放弃各种欲望,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磐(无苦的极乐世界)。

佛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道教认为,个人修养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道教的修炼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道教是主张"出世"的。

儒家是主张参与社会的,而且主张个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实现。

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标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是把人自身的发展与对家庭、社会的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所以儒家是主张"入世"的。

第二、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比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

“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儒教是礼法,要求如何做人,每个人应该怎么做。

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哪怕削足适履也要人来适应宗法社会的纲常,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三、佛道儒三教各自特征佛教兼伦理和功利、理性和巫术而有之,透露出一种特有的生存智慧和处世机巧。

道教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具有相当的巫术性质,更多的适应了当时底层民众的需要。

儒教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伦理型或道德型宗教的特征。

再说佛教、道教、儒教之同笔者认为,佛道儒三教确实有相通甚至相同之处。

它们的同,最主要的是佛道儒三教都要求克制人的感官欲望,主张人不要被身体本能牵制和奴役,回到人心灵的自然宁静。

西游记中的佛道二教对比

西游记中的佛道二教对比

西游记中的佛道二教对比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佛道教义为主题的奇幻小说。

在这个故事中,佛教和道教经常出现,并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西游记中佛教和道教这两个教派的不同之处。

一、信仰与理念的差异佛教始于古印度,强调放下尘世的欲望,通过修行达到解脱与超脱。

在西游记中,佛教代表着智慧与慈悲,如观音菩萨、如来佛祖等都是以救度众生为目的。

佛教的信仰核心是精神的修行,教导人们放下执念,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解脱。

而道教则源于中国,主张顺应自然,强调达到“无为而治”、“真人无敌”的境界。

道教修行者追求长生不老和超凡入圣,尝试通过炼丹、仙术等方法达到永生的目的。

二、教义的不同佛教注重“诸行无常”的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追求超脱世俗的境界。

佛教强调善良与慈悲,鼓励众生修行善行,积累功德,以期来世获得更好的境遇。

道教则追求长生不老,主张修炼自身的内功和仙术,以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

道教讲究内丹和神仙,认为通过炼丹、修炼等方式可以延缓衰老并获得超自然的力量。

三、修行方法的差异佛教强调定、慧、戒三学的修行方法。

定指的是冥想与内心的宁静,慧指的是智慧与洞察力,戒指的是遵守戒律与修身养性。

佛教修行者通过坐禅、礼佛、诵经等方式培养内心的宁静与修养。

道教的修行方式较为多样,包括炼丹、炼器、炼身等方法。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通过吸收天地之灵气和炼制丹药,达到超越凡人的目的。

还有一些著名的道士如张果老、吕洞宾等以道家修行方法成就了自己的仙道。

四、角色形象的差异在西游记中,佛教的代表人物是观音菩萨和如来佛祖。

观音菩萨是慈悲女神,以普度众生为己任,常常以救助苦难人群为主题。

如来佛祖是佛教的创始人,拥有无穷的智慧和慈悲心。

而道教的代表人物则是太上老君和张果老。

太上老君是道教中最高神祇之一,被称为“至真至幽元始天尊”,具有超凡入圣的境界。

张果老则以炼丹成仙的方式成功地登仙成圣。

综上所述,西游记中的佛道二教在信仰与理念、教义、修行方法和角色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盛世开佛门,乱世开道门,你知道佛与道的本质区别吗

盛世开佛门,乱世开道门,你知道佛与道的本质区别吗

盛世开佛门,乱世开道门,你知道佛与道的本质区别吗很多人以为佛教与道教差不多,实际上佛教与道教原教义根本就不一样。

佛教的原教义是出家修行,按照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抛妻弃子。

道教的原教义是入世修行,最典型的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以,佛教与道教的区别是天渊之别!1.本质区别一般人不懂的,涉及的东西不是修行佛道的人都没有发言权,看到很多人没有一点修行在这里妄称专家很搞笑,还有提问者的自问自答更是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说什么佛消极道积极,又扯到政治服务上,根本就是很多迂腐学者的看法,没有一点新意。

本质区别在哪儿?第一,修行的追求不同,佛家修的是真如自性,求的是自在往生西方,发菩提心成佛救度众生。

道家修的是长生成仙,位列仙班,第二,佛家拜的是佛菩萨,道家拜的是三清祖师或者其他神灵,第三,修行的方式擅长不同,佛门弟子诵经念佛持咒,擅长超度祈福,道门弟子诵经修内丹,多擅长符咒法事驱邪,风水命理占卜。

第四,佛家诵读的是佛经,道家诵读的是道经,内容不同,第五,佛家门槛比较低,即使文盲也可以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道家更讲缘分,都是师傅选徒弟,法不轻传,没有缘分是进不了道门,所以虽然是本土宗教,但是信仰修行的人比佛家少太多。

第六,发源不同,佛家发源与古印度,是根据佛陀释迦摩尼在世时教化众生的言论,后世人集成佛经,建立了体系化的佛教,后汉代传入中国,经过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师的佛教中国化,渐渐转变成为中国人自己的本土大乘佛教,当然还有莲花生大师的藏传佛教,只不过对汉地影响有限,所以释道儒三家根本理念经过长时间的同化已经有一定的共性,基本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道家发源不祥,却是中国人最古老的宗教,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的时候,据说黄帝就是得九天玄女传授奇门遁甲打败蚩尤的,到了老子写出了道家名著道德经,终于有了真正道家的根本典籍,其实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都不乏道门弟子的参与,比如春秋战国时代鬼谷子的弟子们,汉朝的开国功臣张良,明朝朱元璋的第一谋士刘伯温,还有很多都是历史名人,所以道家被人认为比较出世而佛家避世,其实只不过佛弟子因为戒律,一般不会直接参与国家的政治军事而已,道家佛家也都知道天道规律因果,不管佛家道家都会尽力去救度百姓,只是手段不同而已。

神话中的道教与佛教

神话中的道教与佛教

神话中的道教与佛教在神话故事中,道教与佛教是两个重要的宗教体系。

它们在神话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代表了不同的信仰和理念。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两个宗教在神话中的表现,并分析它们的共同点和区别。

一、道教在神话中的表现在中国神话中,道教经常被描绘成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信仰。

许多道教神话都与山水、仙人和修炼有关。

例如,有一位名叫“王母娘娘”的女神,她是道教中的仙界女神,经常在一个美丽的宫殿里与仙人们一起生活。

道教还认为,通过修炼,人们可以成为仙人并获得长生不老的能力。

此外,道教还涉及到一些道士和符咒的神话。

道士被描绘为能够与神明交流、治疗疾病和抵御邪恶力量的人。

符咒也被认为具有神奇的力量,在战斗中能够保护人们免受邪恶势力的侵害。

二、佛教在神话中的表现佛教在中国神话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佛教的神话常常与佛陀和菩萨有关。

佛教的故事包含了许多佛陀通过慈悲和智慧帮助众生的情节。

例如,一个著名的佛教故事是关于观音菩萨的,她被描绘为具有救赎众生的力量,经常以不同的化身帮助人们解决困难和痛苦。

此外,佛教也涉及到一些有关因果报应和轮回转生的神话。

佛教认为,人们的行为会决定未来的报应,好的行为会得到好的结果,而恶劣的行为则会带来不幸。

佛教还认为,人们在死后会经历轮回转生,根据前世的业力转生成不同的存在。

三、道教与佛教的共同点尽管道教与佛教在神话中被描绘成不同的信仰体系,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点。

首先,它们都强调了个体的修行和超越凡尘的追求。

无论是道教的仙人修行还是佛教的菩萨救度,都是为了超脱尘世的束缚,追求精神的升华。

此外,道教和佛教都鼓励人们通过善行来积累功德和福报。

它们认为,善行可以积累善果,带来快乐和美好的生活。

四、道教与佛教的区别然而,道教与佛教在神话中也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首先,道教更加注重个体的修炼和仙道追求,追求的是个人的长生不老。

相比之下,佛教更加注重众生的救赎和菩萨行度,追求的是广大众生的福祉和解脱。

其次,道教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注重自然界的力量和人的修行,而佛教更关注因果报应和轮回转生的教义,强调个体的业力和轮回。

民间信仰中的道教与佛教思想

民间信仰中的道教与佛教思想

民间信仰中的道教与佛教思想中国的民间信仰中,道教和佛教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虽然两者有着不同的根源和发展历程,但它们在实践中都各自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和精神世界。

本文将从道教和佛教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位、思想内涵、实践方式等方面入手,对它们进行一番探讨。

一、道教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位道教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一种哲学,它的根源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

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逐渐演化为具体的信仰体系,形成了道教这一宗教。

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道教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宗教信仰,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宗教信仰中,道教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弘扬道教的主要是道士,他们在社会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道教的教义和实践和民众的生活密不可分。

例如,在民间婚嫁中,婚礼的主持人一般都是道士,道教强调的“婚必道婚,葬必道葬”也被广泛地应用在民间。

此外,道教的风水学说和祈福、驱邪等仪式也为社会民众所接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教的思想和影响也非常广泛,它以“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理念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道教的思想内涵在道教的教义中,强调的是保持自然、和谐、平衡的境界。

其核心思想是“道”,这个词在道家意义上是万事万物的根本、终极原则。

道家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以平静和谐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以达到身心的健康和内心的平静。

在道教的实践中,有着丰富的内容。

道教包括了世间道教、全真道教、太上道教、妙法莲华经道教等不同流派。

但无论是哪种流派,道教实践的基本方式都是修炼,即个人通过特定的修行方法,达到进化自我、净化心灵、回归本源的目的。

在道教的修炼中,炼丹、静坐、吐呐等一系列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道家的内丹功。

道家内丹功强调人体内有“三宝”,分别是精、气、神,修炼者只有通过特定的方法,将“精气神”汇聚为一,才能达到身心的升华。

三、佛教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位佛教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宗教之一,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它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佛教与道教的区别

佛教与道教的区别

佛教与道教的区别道教是中国汉民族中的土生教,它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文化综合体,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医学等的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

佛教则是外来教,它是在吸收中华民族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在中国扎根并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宗教。

两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异是基本的,其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

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

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

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一般的,宗教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个人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问题,实际就是如何对待生与死亡的问题。

对人来说死亡是最大的恐惧,宗教要给出对待的办法。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

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生是苦,死是苦。

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

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

佛者,觉也。

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

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

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

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

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那么,道教是如何解决死的问题呢?答案很简单,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

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佛教和道教的区别1、佛教和道教区别(一)对待生和死的态度。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生是苦,死是苦。

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

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

佛者,觉也。

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

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

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

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

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

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

这句话是源自中国的五行理论,而五行理论又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二)道教与佛教的最大区别就是,“道曰今生,佛说来世”。

佛说来世,劝世人忍耐,所谓今世作孽,来世偿还,这辈子凄惨,可能下辈子不再受苦,简单地说,它的宗旨是,把希望寄托在来世.而道教则完全不同,所谓修炼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长生不老,道教讲究今世,信道则信永生,来世的事来世讲,反正今世就要成不灭。

和尚需禁欲,心中只有佛,死后坐化,留舍利,莲花宝座重生;道士的要求则不是那么严,且更实际,有助人的信念,讲究修炼,最后羽化飞升。

(三)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

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

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

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和道教的区别佛教和道教的区别1、佛教和道教区别(一)对待生和死的态度。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生是苦,死是苦。

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

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

佛者,觉也。

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

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

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

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

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

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

这句话是源自中国的五行理论,而五行理论又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二)道教与佛教的最大区别就是,“道曰今生,佛说来世”。

佛说来世,劝世人忍耐,所谓今世作孽,来世偿还,这辈子凄惨,可能下辈子不再受苦,简单地说,它的宗旨是,把希望寄托在来世. 而道教则完全不同,所谓修炼成功的第一步就是长生不老,道教讲究今世,信道则信永生,来世的事来世讲,反正今世就要成不灭。

和尚需禁欲,心中只有佛,死后坐化,留舍利,莲花宝座重生;道士的要求则不是那么严,且更实际,有助人的信念,讲究修炼,最后羽化飞升。

(三)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

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

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

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佛教以其悲天悯人的情怀,弃恶杨善的教条,因果轮回的法则还是令人敬佩的,也是佛教的生命力所在对比于伊斯兰和基督教,佛教少了一些野蛮的排他性,多了出世性。

佛教更像是一朵娇嫩而精致的莲花。

(四)命本源应该来自易经及河图洛书等中。

在小乘佛法里,四分律规定,佛教弟子,无论在家还是出家,不能算命、卜卦、风水等等。

大乘佛教,佛陀在《梵网经菩萨戒本》也是规定不能做这些的,被称为邪命。

但是佛法在中国,有中国的特色,中国人向来信命,易经本来就是从占卜而来,所以孔夫子就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中国的几千年的文化,实际就是周易文化,因为在四书五经之中,易经为群经之首。

佛法有云,只要是劝信众生一心向善,一切法皆是佛法,善人用恶法,恶法亦善,恶人用善法,善法亦恶。

有易经的时候,还没有道教呢,所以道士把易经归为自己的学说,是有些盗窃思想意识的,至于太极图和阴阳鱼,都是道家的运用了易经的思想。

从总体来说,易经既不是佛家,也不是道家,儒家思想发展了易经,可以说,易经从某种程度来说,更接近儒家,历代大儒为易经做注的比比皆是,比如,宋代的朱熹、王安石、三国的虞翻、汉代的董仲舒、近代的俞樾、等等国文化的源头(五)佛是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所以佛是觉悟的意思.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他不能使我们上天堂,也不能判我们入地狱.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

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和觉他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而和尚是佛教中修佛的代表人物.我们通常所熟知的佛有释迦牟尼佛.如来佛.观音菩萨.阿弥陀佛.包括孙悟空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

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道教的名称来源,一是起于古代之神道,二是起于《老子》,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其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源. 道教求成仙,求长生之道.道士是道教修道的代表人物.我们通常所熟知道教人物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八仙及黄帝老子,庄子等等.等等. 两种不同的信仰,现在却被混淆的厉害,遇上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事就和尚.道士一起请,殊不知他们是代表两种完全不同的宗教,这些都是吴承恩撰写的小说《西游记》惹的祸,这部神魔小说把东方道教的仙和西方佛教的佛结集在一起"演出",使很多的民众把两个宗教混淆在了一块.虽然两个宗教都是本着引导人们向善的,但我们不应该就此把"宗教自由"变成"自由宗教"吧!?2、佛教和道教区别道佛两教,一个是中土文化,一个是外来文化,但两者在中国哲学、宗教发展史上,却有着大致相同的兴衰经历。

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道教亦在此时发生,二者又都经魏晋南北朝的蕴酿发育,到隋唐而繁荣并盛。

此种情形,历来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尤其是两教之间的相互抗争、互不相让的关系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和探究。

然而,在互不相让的另一面,是相互融摄,这是二者得以并存,进而繁荣共昌的主要原因,亦是道佛二教关系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

一、道教摄取了佛教的名相术语道教在建构自己的辨思哲学时,大量地吸收了佛教的方法和范畴,然而这些范畴却是根据道教自身的需要进行改造的。

隋唐的道教学者一方面发挥道教的兼容特性,深入纳佛;另一面他们的道教主体意识也很强,他们要因循其本,再博采他说。

他们的主旨是,借佛教的名相术语阐扬老庄的思想,进而使老庄思想根据宗教发展的实际需要得以提升,达到安身立命的目的。

(二)因待、境智与本迹的论辨术。

道教在发展自己的思辨哲学时,从佛教中借用了许多术语,如“智境”,王玄览说“道在境智中间,是道在有知无智中间。

”(《玄珠录》)成玄英说:“道是虚通之理境,德是志忘之妙智,境能发智,智能克境,境智相会,故称道德。

”(《道德真经开题义》)三、佛教摄取了道教的思维方式佛教在魏晋时期,曾以格义的方式大量地袭取了道家的概念、范畴,带有显明的玄学思想色彩。

东晋以后,随着佛经大量被翻译过来,佛教则努力摆脱玄学的影响,尽可能地少用道家典籍的范畴、概念,同时攻斥道教袭取了佛学的范畴术语。

到隋唐,佛教宗派林立,不仅气象博大,也显得根柢深厚。

从表象上看,佛教于道家、道教无所取焉,其实不然。

除唯识宗属于原本的印度佛教之外,其它几派皆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生成的,它们用以标其思想宗奉的是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的混合再生品,这是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必然。

仅仅从范畴徵引上难以看得出佛教从道教那里袭取了什么,但从思想内涵及其思维方式来看,则可清楚地了解佛教从道教那里袭取了什么东西。

对此。

梁启超曾说:“惟有一义宜珍重声明者,则佛教输入非久,已寝成中国的佛教,若天台、华严、禅宗等,纯为中国的而非印度所有,若三论、法相、律、密诸宗,虽传自印度,然亦各糁以中国的特色,此种消化的建设的运动,前后经教發br /> ?年而始成熟。

”(《饮冰室专集之五十八·佛教教理在中国之发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

)“卐”和“卍”不是同一个字吗?前者为佛教“吉祥海云相”,后者为纳粹标志!【卐】读音为“万”,佛三十二相之一。

此相梵名室利靺蹉洛刹那,华译为“吉祥海云相”,可见它仅是一个符号,而不是文字。

此卐字符号,是吉祥的意思。

然而佛教以右为正道,如礼佛必须右绕三匝,佛眉间白毫,也是右旋婉转,所以右旋之卐才是吉祥的符号,左旋之卍即非吉祥之符号。

世人不知考证,而擅自将之左旋,那是错误的。

旋回是表示佛力无边,向四方无限地延伸.无尽地展现、无有休止地救济利益十方无量的众生。

附注:卐字之形卐,梵名室利靺蹉洛刹那Srivatsalaksana,华译为“吉祥海云相”。

可见它仅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著「大吉祥”的标帜。

这个象征大吉祥的符号,有的向右旋——卐;有的向左旋——卍,在近代,右旋或左旋,时有争论。

但多数人认为右旋是对的,左旋是错的,其理由如下:●唐译《八十华严》卷八,音译处有卐字之形,并有附图说明“室利靺蹉”(即卐字之形)及“难提迦物多”Nandikavarta(意即右旋)。

其附图如下:室利靺蹉,此云吉祥海云。

难提迦物多,此云右旋●大正藏内,华严经所有万字皆用右旋之卐字,并且在校勘记中说明,此经中原为右旋之卐字,到元、明二朝版本中,才出现了左旋之卍字,由此可见,古时佛经只有右旋之卐字,近人却擅改为左旋之卍字。

●慧琳音义示万字形与白毫右旋之图。

右绕左绕由我以尊者之左右为标准也。

●西藏密宗派别虽多,但大家全都用右旋之卐字。

●中国近代佛学大家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中说:……然其形右旋则为卐,如礼敬佛,右绕三匝,佛眉间白毫,右旋宛转,总以右旋为吉祥。

古来有作卍者,误也。

高丽本之藏经及慧琳音义二十一之华严音义皆作卐。

又示右旋之相而记为●中华书局出版之《辞海》,在“卍字”条下有“卐字之误”一语,此乃严正声明左旋卍字实乃右旋卐字之误。

●日本望月信亨佛教大辞典“卐字”条用右旋卐字。

●日文密教大辞典“卐字”条:“佛教认为右旋万字是正字。

”并且此辞典编者认为“晚近佛典中所以出现卍字,可能是后人为了书写的便利。

”●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的《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及美国最具权威的《韦氏国际大辞典》,在“Swastika"条,说此符号通常是右旋的,即是“卐”字。

卐字之形之所以右旋,此乃符合佛教一向主张尊右之传统。

佛教以右代表正道、正行、正果,以别于世间之旁门左道。

佛教重右的例子,不胜枚举,最显著的例子是:●释迦佛是由其母右胁而生,他的毛发、眉间白毫,都是右旋宛转的。

●佛教的礼仪,像绕佛、绕塔、经行等等,都是右绕。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佛胸前的吉祥海云相之卐字符号,一定也是右旋的,决不可能与佛教尊右之传统相反而左旋。

有人说德国纳粹党曾使用卐字,所以我们要避免世人的误会,而改用“卍”字。

事实上纳粹所用的是斜45度的字,佛教则是正方形的卐。

有正见的佛教徒,岂可因如此一个似是而非的理由,就擅改十方诸佛三十二相之一的“吉祥海云相”符号,这样以讹传讹,混淆视听,岂非罪过?本词汇即基于上述种种理由,而坚决采用右旋之卐字。

同时亦希望佛教界同道,从善如流,以后在出版佛教之经典书籍上,塑绘佛像上,建筑物上,或须要以卐字作为标帜的地方,均请一律采用右旋之卐字,以正视听,以便此符合正统的、象征大吉祥的卐字,得以大放光芒,佛教大吉祥,人人大吉祥!补充回答: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