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藏区牦牛资源现状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藏区牦牛资源现状及对策
秦红林;贾玉琴
【摘要】甘肃省藏区牦牛是青藏高原古老的地方畜种遗传资源,牦牛不仅能在恶劣的高原环境生存,还能提供成本低、无污染、纯天然和高质量的多种独特的牦牛产品,具有很大的保护、开发价值.甘肃藏区牦牛的养殖基本保持传统的放牧养殖方式,单纯依靠对草地资源的索取来获得收入,草地长期超载过牧,品种退化严重,经济效益不高,牦牛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在摸清资源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对策.
【期刊名称】《中国牛业科学》
【年(卷),期】2017(043)002
【总页数】4页(P58-60,63)
【关键词】牦牛资源;现状;对策;甘肃省藏区
【作者】秦红林;贾玉琴
【作者单位】甘肃省畜牧业产业管理局,甘肃兰州730030;甘肃省农业信息中心甘肃兰州7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23.8+5
1.1 甘肃全省牦牛的数量及分布
甘肃省共有14个市州,甘肃的牦牛主要分布在其中的11个市州。
据调查,2015年甘肃省共有牦牛156.16万头,占全省牛总数的24%,甘肃牦牛主要分布在甘南
藏族自治州,存栏138万头,占全省的88.37%,天祝县牦牛10万头(其中白牦牛4.8万头),肃南县2万。
武威、张掖、定西、陇南、金昌等10市很少分布,仅占全省的11.63%。
1.2 甘肃藏区的基本情况
1.2.1 甘肃的藏区主要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七个县(合作市、舟曲县、卓尼县、临
潭县、迭部县、夏河县、碌曲县、玛曲县)。
武威市的天祝藏族自治县。
1.2.2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南与四川阿坝州相连,西南与青
海黄南州接壤,位于甘肃省南部。
面积4.5万km2。
人口68.01万。
有藏、汉、回、土、撒拉、满等24个民族,其中藏族36.7万,占总人口的54.0%。
甘南州
拥有亚高山草甸草场4 084万亩,占甘南总面积的70.28%,草地可利用面积3 848万亩,占草场面积的94.22%。
是青藏高原和甘肃省天然草地中载畜能力较高,耐牧性较强的草场,理论载畜量621万个羊单位。
2015年,甘南七县牦牛存栏总数达138万头。
1.2.3 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在武威市南部,位于河西走廊和祁连山东端。
处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2 040~4 874 m之间。
位于县境中部的乌鞘岭横亘东西。
天祝县幅员面
积为7 149 km2,下辖9镇10乡;人口为21.52万人,共有28个民族,其中藏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7.14%。
天祝县土地总面积674 963.46 hm2。
天祝县除占全县总面积的11.5%的耕地外,大面积山区和丘陵是天然次生林和草场。
全县森
林覆盖率59.9%,草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0.8%。
1.3 甘肃藏区牦牛资源状况
据调查,甘肃省藏区共有牦牛品种2个。
甘南牦牛、天祝白牦牛。
甘南州牦牛存
栏138万头,天祝县存栏13万头。
共计151万头。
1.3.1 天祝白牦牛天祝白牦牛分布在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海拔3000米以上高寒
草原上的牦牛地方类群,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特有畜种。
它不仅是甘肃省宝贵的畜种资源,也是我国乃至世界稀有而珍贵的牦牛种质资源,享有草原“白珍珠”和祁连“雪牡丹”之美称,已被列入《全国牛品种志》和《甘肃省家畜品种志》,2000年被国家农业部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确定为全国78个重点保护畜禽品种之一,2006年又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138个重点保护畜禽品种之一。
(1)中心产区及分布
天祝白牦牛重点分布于天祝藏族自治县的松山、西大滩、华藏寺、石门、抓喜秀龙、打柴沟、天堂、炭山岭、哈溪、祁连、旦马、毛藏、大红沟、东大滩、朵什、赛什斯、安远、赛拉隆、东坪等19个乡(镇)。
(2)品种数量和基本结构
2015年,天祝白牦牛存栏总数已达4.85万头,占全县牦牛总数10万头的48.5%。
毛色纯白、遗传性能稳定的纯种天祝白牦牛有0.5万头,占天祝白牦牛数的10%。
已组建天祝白牦牛核心群26群1 300头,选育群60群4 000头,扩繁群100群6 800头。
成年种公牛和繁殖母牛在全群中占的比例:成年种公牛在牛群中所占的比例为5%~7%,繁殖母牛在全群中所占的比例为42%。
(3)近30年变化趋势
A.数量规模变化
在天祝白牦牛近三十年的保种选育过程中,其质量和数量均呈现出不同的消长形势,从总体数量看,天祝白牦牛由1980年的2.1万头到2000年达到了4.14万头,2007年存栏数达3.6万头,从总体发展趋势看,比期初增加了1.5万头。
期间,
出现了增长高峰。
天祝白牦牛数量的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科研项目的支撑作用。
从近三十年天祝白牦牛发展趋势看,纯种数量呈递减趋势。
B.品质变化
从纯种天祝白牦牛发展情况看,由期初的0.25万头,增加了0.15万头,2007年达到0.4万头。
核心群建立由期初的1群50头增加到现在的10群750头,选育群由期初的10群650头增加到现在的60群4000头。
1.3.2 甘南牦牛甘南牦牛是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海拔2 800 m以上高寒
草原的牦牛地方类群,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培育而形成的能适应高寒牧区严峻生态环境的畜种之一,也是我国青藏高原特有的畜种资源和宝贵的基因库。
已经被列入《甘肃省家畜品种志》,有“高原之舟”和“全能家畜”的美誉,成为甘南州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独立板块。
(1)中心产区及分布
甘南牦牛在甘南全州七县一市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碌曲、夏河三县的纯牧业乡(村)及合作市、卓尼县、临潭县、迭部县的部分纯牧业乡(村)。
到2007年底,全州共存栏牦牛80.20万头,其中玛曲县34.24万头,占42.69%;碌曲县11.97万头,占14.93%;夏河县13.81万头,占17.22%,合作市5.00
万头,占6.23%;卓尼县9.80万头,占12.22%;临潭县1.93万头,占2.41%;迭部县2.81万头,占3.50%;舟曲县0.64万头,占0.80%。
2015年末统计,甘南牦牛总数达到138万头。
(2)近20年变化趋势
A.数量变化
据马江(1993)《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志》和《甘南统计年鉴》(1990-2007)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从1980年到1985年牦牛数量增长很快,主要是从1984年起,甘南州把草场按牧户、联户推行承包,使牧民真正有了自己的牲畜和草场等生产资料,激发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使甘南牦牛的数量从1980年的57.23万头剧增到1985年的72.23万头。
随着牲畜数量的剧增,致使草场超载过牧,草畜矛盾日益突出,牦牛生产性能呈下滑的趋势,因而牧民的养殖意识由原来的盲目追求牲
畜数量转变到提高单畜产值上,所以牦牛数量从1985年后增加缓慢。
B.品质变化
据报道,近20年来,由于草场退化,超载和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及近亲繁育,使牦牛生产性能下降。
甘南牦牛初生重由上世纪80年代前的14.4 kg降低到1994
年的12.9 kg;成年牦牛体重由80年代前的258 kg降低到235 kg;年产奶量由80年代前的250 kg降到目前的200 kg。
2.1 基础条件差,饲养管理粗放
甘肃省藏区牦牛完全依靠天然草地牧养,较少采用补饲育肥措施,对环境有极强的依赖性。
甘南州绝大多数牧区牧草枯草期长达7个月,牧草缺乏且质量差,牦牛
食入营养不能满足维持需要,形成所谓“夏壮、秋肥、冬瘦、春乏死亡”的恶性循环。
2.2 草场超载退化严重,草畜矛盾突出
虽然甘肃藏区有较辽阔的天然草地,但牧区畜牧业至今还保持传统畜牧业养殖方式,单纯依靠对廉价现有草地资源的索取来获得收入。
草地长期超载过牧,冷季草场有时超载高达50%以上,沙化、鼠虫害严重,畜牧业资源遭受破坏,草原生态日趋
恶化,草地生态明显失衡。
由于草地退化,牧草产量和质量持续下降,草畜矛盾突出。
2.3 品种退化严重,生产性能较低
长期以来落后的生产方式和闭塞的自然地理环境,导致甘肃省藏区牦牛近亲繁殖严重,品种极度退化,生产周期延长。
同时,畜群结构的不合理也严重影响着牦牛群体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高龄母牛比例大,性别比例不合理,牦牛生长发育缓慢,产犊时间推迟,繁殖成活率不高,生产性能较低。
2.4 缺乏牦牛产品统一收购的企业
由于缺乏收奶站等企业,新鲜奶不能及时销售,牦牛肉、奶系列产品虽被认证为绿
色食品,但也未能体现出品牌效益,加之流通不畅,逆向调节,近年来牦牛产品有时买难、有时卖难,价格不断变化,加剧了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对牦牛产业的影响。
2.5 缺乏牦牛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
甘肃藏区经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现有生产工艺落后,设备简陋,品种单一,产量低,数量少,质量差,效益低,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牦牛产品的加工增值潜力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对牦牛业的拉动力不够。
3.1 改变传统经营方式,提高牦牛业经济效益3.1.1 牦牛适时出栏技术目前,甘南州以牦牛肉为主要产品的牦牛业仍处于淘汰老龄牦牛为主的初级阶段,优质牦牛肉产品的开发程度低,牦牛饲养周期太长,牦牛年龄越大,经济效益差。
牦牛适时出栏技术将使牦牛提前到3.5周岁育成出栏变为现实,有利于加快畜群周转,提高出栏率,增加适龄母牛比例,优化畜群结构,提高牛群质量,减轻草场压力,经济、
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
在冷季来临之前多出栏,缩短牦牛饲养周期,是提高牦牛业经
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进行牛群结构调整,下决心把那些年老、低产和有缺陷的牦牛淘汰出去,提高牦牛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一般牦牛群体适龄母牛占50%~55%较为适宜。
3.1.2 确定牦牛主导生产方向牦牛的专业化生产主要包括种源生产、牦牛肉生产和牦牛乳生产3类。
牧场、牧户要根据自己的草资源条件、牛群质量、技术优势、
交通条件等因素,选定自己的主导生产方向,走专业化生产道路。
牦牛从肉乳生产转向以肉为主的生产方向。
3.1.3 改变牦牛传统的饲养方式,实行科学饲养改变牦牛传统的饲养方式,根据季节变化进行科学补饲,冷季在放牧的基础上补充精料、青干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防止牦牛掉膘甚至死亡。
暖季以放牧为主,适当补充矿物质和氮素,可使牦牛所获营养平衡,发挥牦牛的生产潜力。
3.1.4 推广冷季牦牛暖棚饲养由于高寒草地冷季气温过低,牦牛棚圈过于简陋,难
以御寒,牦牛最适温度为8~12℃,气温低于最适温度时,当气温每下降1℃,饥饿家畜的新陈代谢就提高2%~5%。
每天给活重300 kg的牦牛补饲1.10 kg精料或2.20 kg青干草,才能弥补寒冷天气造成的散热损失。
一头纯放牧牦牛在冷季体重约下降1/6~1/4,体重损失相当于5头牦牛损失1头牦牛。
推广暖棚饲养,在甘南高寒牧区冬季可起防冻、防寒、保膘的作用。
3.2 大力推进牦牛良种化进程,提高生产性能
3.2.1 饲养优良品种牦牛选择良种牦牛饲养。
甘肃省藏区甘南牦牛以分布于玛曲县阿万仓、阿孜畜牧试验站及齐哈玛、采日玛等地的阿万仓牦牛最为优良,是青藏高原牦牛群中的特殊群落。
该牛体格强壮,性情活泼,合群性强,生产性能优良;
终年放牧,耐粗饲,无棚圈设施,无补饲条件,对高寒的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适应力。
3.2.2 推广牦牛复壮新技术包括采用野牦牛冻精或含1/2野血牦牛基因种牛,人工授精或本交改良复壮甘肃省藏区牦牛。
通过多年研究,野牦牛与家牦牛血缘关系相近,在重要经济性状如体重、生长速度、体型外貌、抗逆性、繁殖力、代谢类型及对少氧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野牦牛与家牦牛杂交后代显示了强大的杂交优势,在犏牛雄性不育情况下对牦牛的改良和育种,野牦牛是最理想的父本。
甘肃藏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采用人工授精技术有一定难度,可购含1/2野血牦牛基因的公牛,按公母1∶20的性别比例进行自然交配也是改良甘肃省藏区牦牛的有
效途径。
甘肃省藏区牦牛是青藏高原古老而原始的地方畜种遗传资源。
牦牛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不仅能在恶劣的高原环境生存,还能提供成本低、无污染、纯天然和高质量的肉、乳、皮和毛等多种独特的牦牛产品,只有通过政府扶持,企业带动,群众提高的方式,加大保护和开发力度,使这一古老家畜品种为牧区、牧民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