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城镇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合集下载

当前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当前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当前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摘要:在现阶段的城市中,城市更新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现如今,我国的城乡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的同时,也留下了基础设施不足、文化弥散、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更新迎来了制度、方向层面的伟大改革。

可以预见,在下阶段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城市设计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当前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更新;问题;改进对策引言进入新时代,城市更新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一种包含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城市风貌改善、城市功能提升和过程式治理等要素在内的整合型城市治理模式,城市更新实践的推进,需要在空间整饰中深化有机更新,在共生中体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更新,在共享中推动城市更新。

1城市更新的内涵过去的城市更新是以满足生活需要和经济发展为目标,转向现在的多元化目标,主要有生活宜居、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安全等目标,当然防止和预防风险灾害是城市更新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前的城市追求宜居、绿色、智慧等,注重保护人文历史底蕴的绿色城市更新之路。

城市更新就是以老旧小区、棚户区、城中村等地为改造对象,打造绿色、智慧、宜居并富含人文历史底蕴的城市,并通过调整城市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适应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以及应对可能出现的灾害。

最终的目标是城市功能提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城市更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空间结构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结构布局合理,经济带、城市圈、城市群等布局,大城市与小城市分布,在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资源上能与国家重大战略一致,国土资源能够有效均衡开发,城市内部功能区划合理;二是城市布局上,优化或者重新划分城市的商业、生活、生产功能区,合理有效利用城区的土地资源,建设智慧城市,打造便利的城市智慧生活平台,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宜居生活的要求。

通过对城市更新,保护老旧文化街区、厂房,积累城市人文历史底蕴,增加城市的品位度;三是城市功能上,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等,提升城市防洪排涝的能力,增强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不断提升软件服务能力。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态势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态势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态势1. 引言1.1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态势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态势,是指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城镇化进程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结构的转变,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新时代的城镇化发展不仅要关注城市化水平的提升,还要注重城乡一体化、数字化技术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2. 正文2.1 新时代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已经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了目前的60%,城镇人口已经超过7亿人,城市化水平较高。

新型城镇化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不断出台,为城市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比如《城市化推进战略规划(2014-2020)》的发布,明确了城市化推进的工作思路和目标。

各地也纷纷出台了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实施方案,加快城市化进程。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城镇化也带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城市发展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新时代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在未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有望继续加快,为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2.2 新型城镇化理念不断深化新型城镇化理念不断深化,是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城镇化的理念也不断更新和完善。

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主要是以城市化为核心,注重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集聚。

而新型城镇化理念提倡城乡融合发展,注重城乡一体化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新型城镇化理念强调城市与农村的有机结合,强调城市和乡村的平衡发展。

它不再仅仅注重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更关注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形势下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些思考

新形势下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些思考

新形势下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些思考摘要:近年来,为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国家提出“先富带动后富”的战略思想,城市化推进的不断实施确实有利于带动我国经济发展,使我国民众生活质量稳步提升,但是其发展策略也存在弊端,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建,对周边土地的侵占越来越多,周边环境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问题尤为突出。

近期发改委提出:“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以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突破口,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举措落实落地。

”面对多元化的新时代,规划人员应利用新方法,树立新观念,严格落实中央最新发布的相关城乡统筹一体化管理决策,提升城乡之间的互动性、互通性,将二者紧密联系,达到城乡融合发展的目的,推动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新形式;城乡规划;城乡融合发展1规划设计中应用的主要原则1.1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是城乡规划设计过程中的一大重要原则,城市与乡村之间有着不同的特点,其中有着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涉及的方面也比较多。

在乡村景观引入城乡规划设计当中坚持开放性可以将不同艺术形式进行有效融合,这样才可以保证最终规划设计的效果与人民群众审美相符合,根据时代发展特点来进行规划设计,自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在坚持开放性原则的时候需要掌握分寸,在乡村资源利用过程当中进行适当开发,这样不仅可以对乡村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而且还可以对乡村环境进行合理保护,城市与乡村之间共同发展,对城乡一体化进程起到促进作用。

1.2科学系统规划的原则城乡规划以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为目标,是对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城乡过渡协调、地域资源划分、构建方案实施等的综合部署。

因此,在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对当地气候、人文特点、民众生活习惯、地域环境等进行实地考察,充分收集民众意见,集思广益。

在城乡规划建设中,要利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将建筑学、工程技术学、自然学等多学科专业人才融合在一起。

思政论文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思政论文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十年“文革”造成的危难局面,以巨大的勇气,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深刻总结正反两局面的历史经验,果断作出把党和国家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在科学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制定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首先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1.十年“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等等。

这种局面不改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2.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但新中国成立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

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么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3.社会主义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

生机和活力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4.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体制改革。

新思路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5.从国际环境来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如何赶超?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出路只有改革开放。

其次剖析改革开放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态势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态势

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态势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新的城镇化发展态势正在不断形成。

在新的发展格局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新的发展态势。

本文将对新时代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态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人口城镇化率持续提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的人口城镇化率持续提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8年的59.6%。

城镇化率的提高意味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市居民增加,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

在新时代,城镇化率的提高将进一步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为城镇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城市群和城市群发展加快在新时代,城市群和城市群的发展加速,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群和城市群的发展呈现出多中心、网络化、一体化的新态势。

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等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对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未来,城市群和城市群的发展将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随着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城乡融合发展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型城镇化将推动城市功能转移、乡村振兴和农村产业升级,实现城乡关系的互补和协调发展。

在新的发展态势下,城乡融合发展将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四、城镇化生活方式和文化风貌多样化在新时代,城镇化生活方式和文化风貌呈现出多样化的新特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趋向多元化,城市文化多元化成为新的特征。

乡村振兴也为农村居民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农村文化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新型城镇化将为城乡居民带来更多的生活享受和文化体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规范、高效、便民——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的三大目标

规范、高效、便民——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的三大目标

㊀㊀2020年6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学㊀术㊀交㊀流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un.,2020总第315期㊀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AcademicExchang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15㊀No.6㊀经济学管理学研究[收稿日期]2019-11-28[基金项目]天津社科规划项目 天津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研究 (TJGL17-003)[作者简介]杨书文(1977-),女,河北涞源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地方政府治理和城市管理研究㊂规范㊁高效㊁便民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的三大目标杨书文,李国豪(天津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天津300222)[摘㊀要]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是我国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规范化㊁高效化㊁便民化是我国城管执法改革的三大目标,其中城管执法便民化是其终极目标㊂规范化要求通过 优化职责 和 科学立法 ,严格㊁规范㊁公正㊁公开执法;高效化要求通过 人才培育 和 内外监督 ,创优㊁提质㊁协作㊁长效执法;便民化要求通过 柔性执法 和 精细管理 ,柔性㊁文明㊁科学㊁智慧执法㊂这三大目标主次分明㊁逐次递进㊁相互联系㊂未来城管综合执法改革既要巩固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要明确改革进程中的阶段性任务,通过执法规范化㊁高效化㊁便民化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切实提升人民的认可度㊁满意度㊂[关键词]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行政执法;执法改革;柔性执法[中图分类号]D922.112;D035.5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000-8284(2020)06-0130-12㊀㊀一㊁问题的提出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是 深化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 ㊂[1]城管综合执法改革包含于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之中,是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城管依法开展城市治理旨在解决随城市化进程产生的各类城市病,创造生态健康的城市发展环境,促进城市高效有序运行,提高市民满意度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在各地进行得如火如荼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 完善国家行政体制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提出要 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执法事项㊂进一步整合行政执法队伍,继续探索实行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推动执法重心下移,提高行政执法能力水平㊂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㊂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强有力的行政执行系统,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㊂执法事项㊁执法队伍㊁执法责任㊁管理与服务等关键词凸显出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重点㊂这就要求对现有的执法体制进行优化,尤其要明确城市管理执法工作的改革目标与重点㊂自2015年以来,城管综合执法改革呈现纵深发展态势,以顶层设计为指引,形成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为统领㊁若干配套文件为支撑的 1+N 政策文件体系,为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㊂上述指导意见在肯定改革开放以来城管执法所取得的成效的同时,指出了目前城管执法工作中的各项短板㊂有学者将其更全面地总结为法律依据不统一㊁执法程序不规范㊁基层执法力量不足㊁执法队伍编制不统一等㊂[2]这些问题展现出城管执法的不规范㊁低效率㊁服务意识弱,影响了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和水平,阻碍了各城市的治理工作,尤其破坏了城管执法人员与人民群众之间的 官民关系 ㊂针对种种制约因素,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导意见明确要求理顺管理体制㊁强化队伍建设㊁提高执法水平㊁创新治理方式[3],规范城市管理各项工作㊁提升管理过程效率㊁强化执法队伍服务意识,具体事项如图1:图1㊀城市执法体制改革事项其中,优化执法职责事项㊁健全法律法规等能够为执法规范化提供助力;强化队伍建设㊁健全监督机制等是为了提高执法办事效率㊂鉴于群众的现实需求,创新旨在 服务便民 的治理方式,城管执法改革工作正朝着执法便民的目标稳步前进㊂强化队伍建设尤为关键, 执法队伍是落实城管执法理念和保障执法工作取得良好社会效果的关键 [4]4㊂执法队伍的执法效果既是执法规范与否的最直观体现,也是执法便民程度的最佳衡量指标㊂规范㊁高效㊁便民的执法工作不仅是国家机构改革㊁政府职能转变㊁深化 放管服 ㊁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与内在要求,更是新时代民心所向㊁民生所需㊂规范㊁高效㊁便民三大目标侧重点逐次递进,其实现途径及要义如表1㊂这一发展逻辑是推进城管综合执法改革的现实遵循,理顺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为现代化城市治理提供助益㊂整治和改善城管执法各类工作,不仅关乎综合执法改革的效力,更关乎政府治理的未来㊂表1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目标实现途径及要义目标实现途径要义规范严肃执法纪律,严格执法责任,加强制度化㊁法治化建设严格规范公正公开执法高效加强执法人员教育培训,加强内外监督创优提质协作长效执法便民结合地方实际,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㊁最关心㊁最直接㊁最现实的诉求柔性文明科学智慧执法本文在厘清城管综合执法 规范 高效 便民 三大目标互动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2015年城市执法体制改革以来主要规范性文件㊁法律法规等的梳理,明确三者的逻辑诉求㊂同时,以代表性城市的典型经验,为城管综合执法各项工作提供借鉴㊂㊀㊀二㊁ 规范 高效 便民 的互动关系城市管理执法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市健康有序运行,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和公信力㊂ [5]践行 高质量发展 理念,探索推动城管执法迈向新台阶,需要贯彻落实上述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导意见,聚焦于规范执法行为㊁提升执法效率㊁提高执法水平㊂规范㊁高效㊁便民是提升执法成效的主线路,是综合执法改革的三大目标㊂三者主次分明㊁逐次递进㊁相互联系,每一重目标均有所指㊁有所向㊂规范㊁高效㊁便民三大目标的互动关系可概括为:执法规范化是实现执法便民化的前提和基础,执法便民化对执法规范化提出了要求;执法高效化是对执法便民化的有效度量,执法便民化督促执法高效化的落实;执法规范化为执法高效化提供了制度及法律等先决条件,执法高效化则是对执法规范化的践行;三者共同致力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㊂图2㊀ 规范 高效 便民 互动关系今后城管综合执法改革需以 执法规范化 为出发点,以 执法高效化 为抓手,以 执法便民化 为落脚点,明确规范化㊁高效化㊁便民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有重点㊁分步骤全面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㊂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在执法规范化方面,要在优化职责配置的同时推进科学立法㊂前者是从平衡职责配置的角度出发,后者是对 无规矩不成方圆 的诠释与体现㊂从整体上看,目前全国执法规范化建设进展卓著,基本达到了执法队伍建设 三年行动方案 的工作要求,但仍需要进一步落实与完善㊂目前能够为城管执法提供参考的法规有‘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条例“‘城镇住房保障条例“‘住房租赁条例“㊂‘国务院2019年立法工作计划“明确的立法项目中并未出现有关城管执法的 法律案 和行政法规㊂因此,城管执法领域的立法工作还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㊂在执法高效化方面,要在注重人才培育的同时强化内外监督㊂前者是从提升执法主体质量的角度出发,后者是对玩忽职守和腐败现象的压制与规避㊂城管综合执法改革中,高效执法是规范执法㊁便民执法的连接点,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㊂近年来,执法力量的优化工作得到各级执法机构的高度重视,表现为上级部门关注执法队伍建设质量,下级部门开展培训㊁激励-约束㊁晋升考核等方面的落实工作㊂2016年城市管理执法全过程记录工作在各地广泛推行,该方式成为执法机构进行内部监督的一大创举㊂但目前尚未有国家层面出台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监督办法“,这是城市管理监督工作的一项漏洞,由上海市制定的执法监督办法可以为各省市自治区的执法监督工作提供有力参考㊂在执法便民化方面,要在推广柔性执法的同时提倡精细管理㊂柔性执法体现了执法方式与执法理念的转变,精细管理亟待智慧城管创新城市治理,二者均服务于 便民 ㊂2020年是 执法服务水平提升年 ,也是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年,这对城管执法为民便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㊂从实际来看,各地已经开始注重执法工作的 服务性 ,各类创造性模式与实用性举措正是对2020年专项行动的有力践行㊂基于以上对城管综合执法改革三大目标及其实现路径的确立,下文我们通过代表性城市的执法改革举措,系统性地阐述城市管理执法改革目标的重要突破线路㊂㊀㊀三、规范化要求严格规范公正公开执法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各类执法事项日渐规范与完善㊂特别是在即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伴随着新一轮机构改革与综合执法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城管综合执法的规范性呈现出可观的新面貌㊂2018年9月住建部印发的‘城市管理执法行为规范“明确要求 规范城市管理执法行为,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并对办案规范㊁装备使用规范㊁着装规范㊁仪容举止和语言规范等进行了明确说明㊂①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 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 , 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 ㊂科学立法是依法执法的前提条件,更是防范执法人员执法动机不纯㊁执法过程失范㊁执法不担当不作为等负面执法行径的红线㊂ 城管综合执法处于城市治理的末端,直接面对的是繁杂的社会矛盾,承担的是政府执法职能中最艰难的部分,也是社会矛盾的综合聚焦点㊂ [4]1对执法人员而言, 在既有社会和政府组织结构背景下,法律的应然运作与实然运作表现出很大不同 [6]㊂实际的执法工作存在着极大的 寻租性 ,严重影响了①详见‘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管理执法行为规范的通知“(建督 2018 77号),官方网址为: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809/t20180913_237575.html㊂执法行为的规范性㊂因此,繁杂社会的矛盾性与城管执法的末端性对城管执法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让执法行为合乎规范成为城管综合执法改革的首要之义㊂执法规范化需要做到两点,一是优化职责配置,二是推动科学立法㊂(一)优化职责配置,保障执法规范化职责配置优化是从办案依据与内容方面规范执法行为㊂当出现执法事项时,执法人员应该如何处置?通俗来讲,也就是相关部门要制定好 哪些该管㊁哪些不该管 这一基本标准㊂2002年我国尚在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试点工作时,国务院就界定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我们称之为传统的 7+X 执法范围,即市容环境卫生㊁城市规划㊁城市绿化㊁市政㊁环境保护㊁工商行政㊁公安交通以及省级政府决定调整的城市管理其他领域①㊂而到2017年住建部发布第34号令之后,‘城市管理执法办法“开始施行,执法范围调整为住房城乡建设㊁环境保护㊁工商㊁交通㊁水务㊁食品药品监管以及其他确实需要集中行使的城市管理执法事项②,我们称之为 6+X 执法范围㊂相比较来看,传统的 7+X 执法范围存在明显的交叉重叠问题, 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与 城市绿化管理 以及 环境保护管理 三者之间就是如此㊂而城市管理 6+X 将传统范围中的共有部分进行合并,规避了重复性与不合理性㊂另外,撤销市政管理,新增水务㊁食品药品方面的管理工作,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及其要求,有利于保证执法行为的合理化㊁规范化㊂表2㊀职责优化:从 7+X 到 6+X合并项转换项撤销项新增项7+X市容环境卫生管理㊁城市绿化管理㊁环境保护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公安交通管理市政管理6+X环境保护管理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管理工商管理交通管理水务管理食品药品监管只有科学界定综合执法的职责范围,才能避免综合执法机构管理事项过于宽泛,更好地发挥综合执法的作用㊂ [7]我国城管执法因各地情况各异而颇具地方特色,在 6+X 执法范围指导下,各个城市对城管综合执法队伍的职责范围重新进行了优化配置㊂表3展示了北京㊁上海㊁襄阳等代表性城市的城管执法范围㊂一方面,各地城管执法的范围得以参照统一标准适当增减;另一方面,当下城管综合执法的范围充分体现了属地化管理原则㊂各城市根据实际执法需求增设相应的执法事项,使得城管执法的责任配置得以优化㊂职责范围优化带来的不只是执法事项的缩减,还有各区㊁县㊁乡以及各街道执法效力的提升㊂同时,执法范围优化也是对 放管服 改革的支持与落实, 简政放权 与 放管结合①②详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 2002 17号),官方网址为: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756.htm㊂详见‘城市管理执法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34号),官方网址为:ht⁃tp://www.mohurd.gov.cn/fgjs/jsbgz/201703/t20170330_231330.html㊂得以有效实现㊂客观来看,各级城管执法部门的职责配置优化为城管执法的规范化提供了先行条件,使得执法规范不会落空㊂不过,更进一步讲,科学立法对执法规范化发挥着更为积极的作用㊂表3㊀代表性城市城管执法大类数目城市执法大类数目城市执法大类数目北京12襄阳16上海8济南11天津10南京6石家庄18杭州9广州11宁波10拉萨12合肥7乌鲁木齐7厦门12哈尔滨7重庆6㊀㊀资料来源:通过各地城市管理执法相关网站查询整理㊂(二)健全法律法规,成就执法规范化国家有关部门对城管执法法治化工作非常重视㊂一个主要的体现是,2018年2月发布的‘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严格规范城市管理执法行为严肃执法纪律的通知“(建督 2018 23号)提到, 不规范㊁不文明执法行为仍时有发生,简单粗暴任性执法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 , 城市管理执法人员要严格遵守‘行政处罚法“㊁‘城市管理执法办法“等法律法规和纪律规定 ㊂然而,纵观城管综合执法的发展历程,在有关综合行政执法的法律法规方面,呈现立法缺位的劣势㊂黄仕红等人指出,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中能够为城管执法找到的直接法律依据是1996年‘行政处罚法“第16条和2011年‘行政强制法“第17条㊂[8]虽然一直未有城管执法领域的法律法规出台,但相关指导意见的出台为综合行政执法提供了相应的制度保障㊂2018年末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办发 2018 118号)指出,聚焦行政执法的源头㊁过程㊁结果等关键环节,对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具有基础性㊁整体性㊁突破性作用,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政府公信力,营造更加公开透明㊁规范有序㊁公平高效的法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㊂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建立行政执法 三项制度 作出部署以来,各地均已积极制定相关试点方案,并开展本地区 三项制度 的落实工作,为各领域行政执法工作的规范化提供了制度优势㊂例如,安徽芜湖市强调 工作日志 和队员 巡查日志 的台账工作,以此强化执法保障㊂南京市2019年发布的‘城市治理单元治理通则“成为全国第一部城市治理地方标准,对城市的市政公用设施㊁市容环卫㊁园林绿化㊁环境保护等怎么管㊁管到什么程度,提供了细致可操作的规范标准,是城管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一项创新性举措㊂同时,一些专业领域的法律法规,如‘城市绿化条例“‘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等,为地方性法规的制定㊁执法裁量基准的健全㊁执法权力清单的厘清提供了借鉴㊂据此,各地方有关部门积极制定城市管理执法权力清单,详细说明了各类权力的法律依据㊁执法标准,使执法工作有章可循㊂如表4所示,各地城市管理执法机构对其执法范围进行量化细化,详细规定了所应包括的各项执法权力㊂除此之外,违法行为所违反的具体规定以及处罚的具体依据,执法事项的承办机构㊁追责对象的范围,都同样得以明确㊂概括来说,地方性权力清单及裁量基准的制定能够为各执法机构行使执法权力提供参考依据及保障,但城管执法无法可依的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㊂从实际来看,目前各地方城管执法法规㊁规章的制定存在着上层法律法规缺位的问题,各地执法机构需要一定的方向性指引㊂这就要求负责该领域立法工作的住建部城市管理监督局带头发力,由其统一起草相关执法法规㊁规章,这是推进城管法治建设的根本㊂表4㊀代表性城市权力清单职权数目城市职权数目城市职权数目北京(东城㊁西城㊁平谷㊁天安门)397太原184北京(除东城㊁西城㊁平谷㊁419沈阳188天安门外其他局)福州172南京166贵阳436宁波395广州373厦门330上海120西安83天津121重庆181石家庄209成都93㊀㊀资料来源:通过各地城市管理执法相关网站查询整理㊂㊀㊀四、高效化要求创优提质协作长效执法执法高效化的最优表现是执法人员充分发挥其主动性,高效率地开展各项执法工作㊂然而,实际的执法工作容易受到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致使执法工作不能按计划顺利开展㊂董震等人在关于提高城市社区治理效率的分析中指出, 社区需要从商谈㊁执行㊁监督三方面提升自身的实务能力 [9]㊂可见,城市治理的效率有赖于城管执法人员的综合素养与合理的监督方式㊂为了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住建部决定自2018年起,继续深化开展 强基础㊁转作风㊁树形象 三年专项行动㊂[10]专项行动的开展一方面是对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导意见和改革方案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建设的重视㊂2016年10月,根据中央编办批复,住建部下发通知,设立城市管理监督局㊂2017年6月,城市管理监督局转发‘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监督办法“供各地交流参考,要求各地完善执法监督程序,强化执法监督手段,积极探索执法监督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推动省级城管执法监督机构的建设工作,逐渐形成部㊁省㊁市㊁县四级协同联动的城管执法监督新格局㊂因此,实现执法高效化,一要培育城管执法人才来提高执法效率,二要通过监督机制来保证执法高效率㊂(一)注重人才培育,促进执法高效化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制度的关键在人㊂ [11]在创建美好城市过程中,城管执法队伍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提升执法队伍的执法能力成为推动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㊂执法人员的培养工作对形成高效优质的执法队伍尤为重要,上到执法领导者㊁下到一线执法人员莫不如此㊂我国执法队伍人员构成复杂,除了正式公务员编制外,雇员制在人员构成中占很大比重㊂尤其是一线执法人员,他们大多是政府雇员,学历层次较低,专业素质不高,极易导致执法不规范㊁不公正㊁不文明㊂这就对培训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㊂首先,培训内容理应囊括执法人员的仪容仪表㊁行为举止㊁礼仪礼节㊁执法用语等基本内容㊂其次,组建专业能力强㊁综合素质高㊁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定期开展城管执法相关理论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培训,确保培训达到预期效果㊂最后,通过执法实训,了解现实执法过程,熟悉执法环境,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㊂上述培训工作能对执法工作的高效化产生重要的作用㊂人才培育并不局限于培训工作,激励-约束机制也是促使执法高效化的有力工具㊂需要正㊁负激励手段并用,对工作绩效良好的执法人员予以奖励,而对工作绩效差者实行惩罚㊂正向激励除了工资福利㊁提拔晋升等可视化㊁能够给人带来直接效益的途径以外,心理激励的力量也不容忽视㊂负激发手段则要在施行诸如调任㊁减少自主权乃至开除等惩罚举措的同时,留有一定余地,允许绩效不佳㊂正负激励手段并举能够持续使执法人员处于优胜劣汰的环境,进一步调动执法力量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保证执法队伍的优质化与执法工作的高效化㊂城管执法人员作为执法主体,其队伍建设是城管综合执法改革的重要突破口㊂相关政策的发布,法律法规的制定,顶层制度的出台,都是为有效发挥执法力量的作用保驾护航的㊂为了提高城管执法人才培育质量,各地执法机构积极探索政校合作㊁政社合作等共育人才新模式,采取多种形式举办执法人员培训活动㊂在执法领导者培训方面,苏州市市容市政管理局以党校㊁高校㊁社会培训机构为依托,组织全市城管执法队伍中50余名大队长进行集中培训,理念技能㊁案例分析和现场教学 三位一体 ,讲授㊁活动㊁交流穿插进行,推动基层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水平上新台阶㊂石家庄的市㊁区两级城管部门对全市22个县㊁市㊁区的主管局长㊁法制科长和1100名执法骨干进行了7期专题培训㊂在协管员管理考核方面,重庆市梁平区城管局制定了‘协管员管理考核奖惩办法“,加强协管人员培训,采取每月集中培训1次㊁每周大队培训和平时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协管人员在思想㊁理论㊁业务等各方面的学习㊂在职务晋升方面,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实施执法类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通过开展择优晋升行政执法类职务并强化平时考核,进一步改善执法人员职务结构㊂柳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已举办10余期培训班,培训城管执法队员上千人㊂通过人才培训,打造作风优良㊁纪律严明㊁廉洁务实的执法队伍,不断提高城管执法队伍的执法水平与专业素养,能够为城管综合执法高效化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㊂(二)内外监督并举,加快执法高效化对执法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法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

我国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难题和改革思路

我国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难题和改革思路

我国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难题和改革思路一、我国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难题虽然我国城市行政区划管理体制已取得了明显进步,不断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现行的行政区划管理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现实难题,尤其是以下这5个“不能适应”的问题。

1.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不能适应新城新区发展的需要2.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不能适应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需要3.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不能适应城市空间管控的需要4.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不能适应县域自主发展的需要5.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不能适应立足更大空间尺度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需要二、我国城市行政区划的改革思路我国城市行政区划调整迈向新时代的改革应该着眼于解决现实的突出问题,从以下 6 个改革方向精准发力,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地方政府和微观主体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

(一)因势利导启动新城新区的行政区划调整试点1.建立新城新区的行政区划调整体制。

2.促进行政区与城市功能区有机融合。

(二)因地制宜探索产业园区的行政区划调整我国绝大多数的产业园区现阶段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腾退纳新亟须园区发展功能调整,不宜继续停留于产业发展功能,而需要建立相应的城市配套功能。

具体而言,主要的思路是:1.支持面积较大、集中连片的产业园区设立行政新区。

2.探索设立功能型、分散布局的产业发展功能区。

3.撤并衰退的城区老工业区。

(三)从行政区划调整入手,完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空间治理1.撤并中心城区,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

2.合理调整郊区和远郊区行政区划,承接城市非核心功能分散疏解。

3.利用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创新方法指导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行政区划调整。

(四)有保有压,调整撤县(市)设区审批政策长期以来,我国撤县设区和撤市设区审批政策争议较大,为此,我国民政部门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对现行的审批政策进行调整,以适应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1.稳妥有序推进撤县设区。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1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发展阶段发生重大跨越,改革的任务凸显“全面”。

我国已从以满足人自身生存需要为主要目标的生存型阶段进入到以追求人自身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发展型新阶段,社会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此背景下,改革的重大任务不仅集中在经济领域,而且集中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任务更加全面。

第二,我国经济转型正处于关键时期,转型升级更加依赖于全面改革的突破。

未来五年是我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工业转型升级、从规模城镇化走向人口城镇化的城镇化转型升级、从物质型消费走向服务型消费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转型直接依赖于改革的突破,这形成了全面改革的现实需求。

第三,新阶段全面改革的目标进一步明确化,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比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目标更加全面,涉及领域更多,是一场新的改革大考。

考得好,我国就将走上公平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几年来,我国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政治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四个全面”稳步推进。

比如,在经济领域,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加快推进;在社会领域,反贫困、公共服务等力度不断加大;在行政领域,简政放权取得重要进展。

这些改革都为公平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2今天,通过对贯彻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论述的学习,深刻认识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展开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进入新时代的改革果敢抉择、指引方向。

科学发展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更快地由“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今天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三点:一、把握决定主题,深刻领会改革理论和政策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二、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三、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

城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1-4答案(最新)

城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1-4答案(最新)

城市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1-4答案(最新)形考一1. “城市病” 表现及其治理。

一、城市病个人讨论提纲一. “城市病” 的主要表现人口膨胀就业压力增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能短缺,城市规划和建立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锋利。

“城市病” 表现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将会加剧城市负担、制约城市化开展以及引发市民身心疾病等。

特别是城市的出行时间较长,因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城市会损失大量的财富,无形中浪费了能和资,不利于”城市的畅通开展。

”二. “城市病” 治疗方法比方在治理交通拥堵方面,北京采取单双号限制车辆出行,将来在销售汽车方面更采取摇号的方法。

实行宏观调控统一筹划的方式控制并抑制交通问题。

在开展中不断调整产业构造。

一般情况下,随着产业构造的调整,“大城市病”也都会缓解。

比方原来伦敦的大雾、纽约的案件频发、东京的环境事件等,都是“大城市病” 的表现,但如今的这些城市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已经得到不断的改善。

二、联络实际的例子:局部城市围绕单一中心城区往外“摊大饼”,最终导致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

例如上海,用百度搜索“上海堵车”,立即就会出来上百万条相关网页,有抱怨有无奈更有建议,在上海市民的认知中,现如今上海堵车是必然的,不堵车才是偶尔的。

上海市作为我国特大型城市的代表,面临着城市交通供应才能有限和城市交通需求快速增长的矛盾,交通拥堵问题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影响了城市的社会与经济开展。

大虹桥工程和迪士尼工程都临近于增长边界〔外环线〕,将会建成为新的城市中心由于区域之间在收入、就业时机以及根底教育、医疗设施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人口还会向上海中心城区继续集聚;而且,客观上城市开展需要各种阶层劳动力匹配,上海增强创新才能和建立科创中心需要宽容、多样化的气氛,这也需要外来人口流入和交融。

但同时上海中心城区的承载力日益饱和,如何应对需要未雨绸缪。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转型思考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转型思考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转型思考现阶段,随着时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步伐将更加明显。

然而,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必须全面优化经济结构。

本文主要分析了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现状,分析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不足,分析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规划的转型思考,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转型路径。

标签:城镇化;城乡规划;劳动力全球资源流动对中国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性质的变化和新产业集群的不断出现,我国城市化的雏形也随之出现。

然而,由于我国城市化初期缺乏统筹规划和广泛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不高,发展深度不足,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要求。

在2012年12月的中央经济会议上,中国首次提出了“新型城市化”的发展理念,旨在提高城市化质量,促进农业人口的公民意识。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当前工作中的不足,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城乡规划转型的快速实现。

1、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现状分析1.1城市化状况城市化是指将现有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程度和城市人口在所有当地人口中所占比例的指标。

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中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每个国家都必须经历城市化进程,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历史阶段。

到目前为止,世界城市化水平已达到较高水平,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

相应的国家规划纲要为“推进城市化的主题形式是城市群”。

相关国家规划提出,在一期多次规划中,在大城市的基础上,中小城市圈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实现大中小城市全面协调发展。

1.2城乡规划现状城乡规划涉及面广,我国有关规定明确了城乡规划的特点,即战略性,综合性。

首先,要在遵循现代化建设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融合当前和未来,把握大局,全面发展。

同时,应考虑短期和长期、供应、地方和整体、现代化和历史文化保护。

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破坏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2024年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模板

2024年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模板

2024年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模板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镇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优化城镇管理结构,提高行政效能,我们制定本方案,对2024年的镇级机构进行改革。

二、改革目标1. 创建高效的镇级机构:通过改革,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镇级机构,提升行政效能,更好地服务于市民和企业。

2. 提升政府服务水平:通过改革,优化行政服务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政府服务的便捷性和高效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3. 推进镇级行政体制改革:创新镇级行政管理模式,拓展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新任务和新要求的管理方式。

三、改革内容和措施1. 调整机构设置: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对镇级机构的设置进行调整。

具体措施如下:a. 精简机构层级:取消不必要的机构和岗位,精简机构层级,减少冗员,提高行政效能。

b. 职能整合:将重复职能的部门进行整合,提高工作效率。

c. 落实职责: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避免职责分散和重复。

2. 优化人员编制:根据工作需要,合理配置人员编制,突出专业化和专业化。

a. 人员调整:对于人员不足的情况,可以进行一定范围的内部调整和外部招聘,确保岗位的正常运转。

b. 岗位责任: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和职责,确保人员的工作目标明确、任务清晰。

c. 人员培训: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

3. 强化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办公效率和服务水平。

a. 建设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系统集成。

b. 强化网络安全: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安全防范,保护信息安全。

c. 推进数字化办公:推广数字化办公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4. 创新管理方式:注重创新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服务质量。

a. 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提供智慧政务服务,提高办事效率。

b. 强化绩效管理: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激励干部职工积极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与思考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与思考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与思考作者:苏翠玲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20年第03期一、研究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数以千计的改革项目陆续推出,大量的改革措施落地施行,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体制框架基本成型,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各个领域不断发展。

改革作为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的潮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而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更需要放到重要的战略高度,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形成强大的改革合力。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40周年,是党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节点。

4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结构实现重大变革,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提高,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供给能力实现从短缺匮乏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工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交通运输建设成效突出,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发展新动能快速崛起,这些成就均得益于适应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的改革。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正由高速增長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经济的快速发展,体制的重大转变,有效措施的施行,使我国在面对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多重矛盾相互交织的严峻局面下依旧创造了一系列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但也积累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其中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及相关的体制性矛盾尤为突出。

“十四五”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十四五”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47卷第3期2021年5月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f J i a n g s uN o r m a lU n i .(P h i l o s o p h y a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V o l .47,N o .3M a y,2021[收稿日期]2020-08-19[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扩大内需的新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 (项目编号:13B J Y 052)㊁2017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城乡一体化条件下苏北公共资源公平配置研究 (项目编号:2017S J B 0963)的阶段性成果㊂[作者简介]石淑华,女,辽宁辽阳人,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王曦,女,江苏连云港人,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㊂十四五 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石淑华 王 曦(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农民工市民化[摘 要]十三五 期间,国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和纲领性文件,修改了对推进城镇化建设至关重要的‘土地管理法“,建立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完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并取得了显著成效㊂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不快㊁质量不高㊁城镇化的空间布局整体协调性不强㊁城市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仍然存在㊂ 十四五 时期,应该加快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顶层设计,集中力量解决超大城市的农民工落户问题;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构建 城市群 都市圈 中心城市 大中小城市 小城镇 乡村 全尺度㊁链条式城镇化格局;以防治 城市病 为重点,实现城市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㊂[中图分类号] F 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70(2021)03-0098-12 长时间以来,城镇化问题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㊂特别是自2001年 城镇化 一词首次出现在 十五 计划以来,城镇化的有关内容就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彰显了城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㊂ 十三五 规划中城镇化的有关内容是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为蓝本且高度重合,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㊁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进行规划㊂当前有必要根据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提出新策略㊂一㊁ 十三五 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十三五 期间,国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和专项改革政策,修改了对推进城镇化建设至关重要的‘土地管理法“,建立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完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㊂(一)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基本完成1.新型城镇化建设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纵深调整战略布局十三五 期间,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成为国家极其重要的政治话语,而且对其功能认识不断深化,实现了从人口迁移向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㊂中共十九大之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是解决进城农民转移人口 市民化 问题㊂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 十三五 规划建议的说明“中专门从供需两端阐释了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重大意义㊂2016年2月,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缓慢㊁质量不高㊁对扩大内需的主动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等问题,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㊂在此背景下,同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通过了‘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的通知“,提出 十三五 期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年均转户1300万人以上㊂与此同时,围绕户籍㊁土地㊁财税㊁住房㊁公共服务等颁布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持续推进相关领域改革(详见表1)㊂当前,结合我国实际㊁阶段性发展特征以及新时代主要矛盾,城镇化不仅要解决人口迁移问题,更要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㊂其一,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㊂中共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建设,并相继发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㊂其二,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㊂新时期以来,全国经济呈现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㊁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新态势㊂这就要求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要承载更多的人口,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并向优势地区聚集,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㊂为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拆除大城市人口流动的门槛限制,加快推进大城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相继出台㊂这表明,国家已经从更广的视野和更大的格局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㊂2.新型城镇化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从法律体系建设来看, 十三五 之前,与城镇化建设相关的各项改革处于推进过程中,上升到法律层面的时机还不成熟, 十三五 时期,相继颁布和修订了一些法律法规99(详见表1),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㊂表1 十三五 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主要领域发布时间文件名称纲领性文件2016.02‘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2018.01‘关于印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8]6号)土地制度2016.10‘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中办发[2016]61号)2016.10‘关于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的实施意见“(国土资发[2016]123号)2018.03‘关于印发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管理办法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8]16号)2019.0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次修正版)户籍制度2016.01‘居住证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663号)2016.09‘关于印发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72号)财税制度2016.07‘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国发[2016]44号)教育制度2016.07‘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0号)医疗制度2016.01‘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6]3号)2016.12‘关于做好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6]120号)设市制度2018.10‘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704号)城乡关系2018.09‘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国发[2018]29号)2019.04‘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19]14号)区域经济2018.11‘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国发[2018]35号)2020.03‘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国发[2020]11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规主要有三项:一是2016年开始实施的‘居住证暂行条例“,首次规定进城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凭借居住证在居住地依法享受三项权利㊁六项01基本公共服务和七项便利,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了法律依据;二是2018年颁布的‘行政区划管理条例“,率先提出行政区划调整应该坚持四个方针,即与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㊁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标志着构建合理的城市体系结构㊁扩大城市发展空间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从此有法可依;三是2019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首次确认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同等入市,明确规定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条件与方式,此外,该法还首次界定了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范围,明确了征收补偿的基本原则㊁土地征收程序,使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得到了有效保障㊂3.新型城镇化推进工作制度化、常态化2014年7月,我国建立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的 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这一常态化工作机制,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总结上一年度新型城镇化推进工作,部署本年度的工作任务,对有效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㊁协调解决城镇化的重大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㊂尤其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㊁优化城镇化空间结构㊁提升城市功能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等领域持续深入改革,滚动发展㊂城与乡是融合发展的统一体,考虑到今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是塑造新型城乡关系,2019年7月成立 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代替 新型城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 ,在更广的视野下夯实了新型城镇化的组织基础㊂(二)主要成效经过几年努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深入人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基本实现有关规划和政策提出的 十三五 目标㊂具体表现为: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城镇化治理水平不断提高,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化绿色发展初具规模㊂一是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㊂2019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达到60.6%,超过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年)“中提出的2020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的目标㊂户籍城镇化率为44.38%㊂如果按照2015 2019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速1%左右推算,那么完成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的目标难度并不大㊂两个城镇化率(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为16.22个百分点,比2014年缩小了2.6个百分点,提前完成了二者缩小2个百分点的任务㊂2014 2018年累计进城落户的人口已达1.05亿人,提前两年实现了 一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的预期规划目标 1 ㊂二是市民化体制机制改革纵深推进㊂2019年,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1 魏后凯㊁李玏㊁年猛:‘ 十四五 时期中国城镇化战略与政策“,‘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20年第4期㊂101比例㊁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超过99%㊁90%㊁98%,提前一年完成预期目标㊂三是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不断优化㊂目前,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在 两横三纵 城镇化轴带内形成的19个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㊂四是城镇治理水平显著提高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为90%,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为95%,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超过50M b p s,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为100%㊂2018年,这些指标全部提前实现㊂二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性矛盾和问题,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㊂(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不快㊁质量不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不快是指户籍城镇化率提高速度比较缓慢㊂自2015年以来,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一直徘徊在16%以上,且有不断扩大趋势,人口流入较为集中的东部发达省市尤为突出㊂这是户籍制度改革滞后㊁城市生活成本较高㊁农民工落户意愿降低等多种原因所致㊂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根本改变,就意味着城镇里一直存在着2亿多没有户籍的流动人口㊂这不符合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不高主要体现为:一是落户重点人群有偏差㊂国家旨在重点解决进城时间较长㊁就业能力较强的农业转移人口,兼顾农村籍高校毕业生㊂但从各地户改的实践来看,各类城市重视后者,基本上取消了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才落户门槛;而大城市对农民工落户的显性门槛虽然降低了,但隐性门槛依然存在㊂另外,各地加快了县改市㊁乡改镇㊁村改居等行政区划调整步伐,农民就地转户数量剧增㊂城市新增人口主要来自当地农业人口就地落户和普通高校农村籍新生,二者占比分别为41%㊁19%,而农民工的贡献占比仅为16% 1 ㊂也有专家认为,农业人口就地落户的占比为53%,农民工的贡献占比为26% 2 ㊂这种统计意义上的市民化虽然使得大批农业人口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城镇户籍,但没有实现城镇非农就业,没有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㊂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差异㊂当前,我国已全面推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因财力有限仍推行城乡有别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 农转居 的新市201 12魏后凯㊁李玏㊁年猛:‘ 十四五 时期中国城镇化战略与政策“,‘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20年第4期㊂邹一南:‘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再认识与城镇化转型 基于新增城镇人口的来源结构角度“,‘东岳论丛“,2016年第11期㊂民不能享有与老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14.3%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无法参加本地高考,绝大多数农民工享受不到住房保障㊂(二)城镇化空间布局出现分化,整体协调性不强首先,超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㊂2010年以来,我国外出人口不断流向东部地区尤其是北㊁上㊁广㊁深4个城市,这4个城市外来常住人口之和占我国外出总人口的22%以上㊂近年来,北京外来人口有所减少,但其他3个城市外来人口仍保持较快增长势头㊂这些城市人口主要聚集在主城区,空间聚集比较明显㊂2018年,北京城六区的人口密度为8418,但是市区人口密度仅为1313㊂其中,延庆㊁怀柔两区人口密度不足200㊂上海㊁深圳的主城区人口密度都超过了10000,但也都存在人口密度刚刚超过500的辖区㊂表年我国个重点城市人口与资源承载力基本情况(单位:人/平方公里㊁万元)301其次,大城市数量较少,资源承载能力不足,经济效益不高㊂2018年,我国常住人口200万以上的城市共62个,占城市总数的9%㊂以包括省会城市㊁计划单列市在内的40个重点城市为例,从城区人口密度来看,达到40个城市均值3236人/平方公里的有24个城市,刚刚超过半数㊂排名前10位的多数是中部城市,东部城市只有2个㊂在低于均值的16个城市中,东部城市占据了半壁江山(见表2)㊂如果按照均值来衡量,这些城市至少还能容纳7800万人口,尤其是北京㊁重庆㊁南京㊁青岛㊁长春㊁大连㊁济南㊁苏州㊁无锡等城市有更大的人口容纳空间(见表3)㊂从人均G D P 来看,只有15个城市超过了均值,仅占37%;且绝大部分位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只有长沙和武汉㊂在低于均值的25个城市中,多数位于中西部,东部只有4个㊂如果按照40个重点城市人均生产总值11.13万元来衡量,这25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至少可以增加58308亿元,经济效益能够提高26%(见表4)㊂这表明,我国重要城市的经济发展存在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东部城市如何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承载更多的劳动力?二是中西部城市如何把现有人口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换言之,我国重要城市都面临人口要素与经济效益的空间配置和利用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这一难题㊂表3 2018年我国低于40个重点城市均值的城市人口承载力(单位:人/平方公里㊁万人)城市城区人口密度排位城区面积(1)(2)(1)-(2)长沙3121251199.84374.43388.27-13.84东莞2779262465.00685.03797.69-112.66大连2501271523.00380.83492.85-112.02济南2494281665.87415.49539.08-123.59贵阳2376291230.00292.24398.03-105.79苏州2344301523.88357.25493.14-135.89昆明2233311782.60397.97576.86-178.89无锡2052321261.26258.84408.15-149.31重庆2026337440.001507.662407.63-899.97乌鲁木齐1874341528.80286.47494.73-208.26青岛1660353089.18512.70999.68-486.98南京1555364226.41657.201367.69-710.49长春1332373427.42456.401109.13-652.73北京11363816410.001863.405310.37-3446.97拉萨106439505.4253.80163.56-109.76银川895401773.50158.70573.91-415.21 数据来源:2018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注:(1)是2018年各市城区人口规模;(2)是按照40个重点城市人口密度均值计算的各市城区人口规模㊂401表42018年我国低于40个重点城市均值的城市经济效益比较(单位:万元/人㊁亿元)城市人均G D P排位(1)(2)(1)-(2)大连10.96167668.57784.32-115.82福州10.15177856.88614.62-757.82郑州10.001810143.311281.37-1138.07东莞9.86198278.599340.52-1061.93拉萨9.75208278.599340.52-1061.93合肥9.67217822.99000.83-1177.93长春9.55227175.78361.97-1186.27南昌9.51235274.76172.14-897.44成都9.392415342.818175.29-2832.49呼和浩特9.28252903.53479.24-575.74太原9.20263884.54698.42-813.92济南9.03277856.69683.10-1826.50乌鲁木齐8.84283099.83901.96-802.16银川8.44291901.52504.81-603.31西安8.34308349.911134.12-2784.22贵阳7.78313798.55433.55-1635.05昆明7.60325206.97624.05-2417.15沈阳7.56336292.49255.71-2963.31兰州7.20342732.94219.27-1486.37重庆6.563520363.234522.92-14159.72海口6.56361510.52562.46-1051.96西宁6.20371286.42308.14-1021.74哈尔滨5.80386300.512084.95-5784.45石家庄5.55396082.612189.13-6106.53南宁5.55404026.98073.81-4046.91数据来源:(1)各城G D P规模来自于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注:(1)是40个重点城市实际G P D总量;(2)是按照40个重点城市人均G D P标准计算的各城市G D P规模㊂再次,小城镇数量过多,聚集人口能力较弱㊂2018年,我国县城共有1518个,是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总数(970个)的1.5倍,是城市总数(673个)的2.2倍㊂县城人口5011.57亿,仅占城镇常住人口的19%㊂近年来,很多外出务工人员返回了家乡所在地的县城,就近城镇化速度加快㊂然而,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状况堪忧㊂自2012年以来,县城公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018年仅占全国城镇的13%㊂县城用水普及率和燃气普及率分别比城市低5%和13%,污水处理率和建成区绿地率分别低4%和6%㊂显然,县城公用事业的低水平供给无法满足规模不断扩大的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㊂(三) 城市病 集中爆发,城市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了60%,城镇化进程进入中后期阶段,是 城市病 集中爆发时期㊂从土地使用来看,土地扩张快于人口增长㊂2015-2018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从52012平方公里增加到58456平方公里,增长了12.4%;城镇常住人口数量从71116万人提高到83137万人,增长了7.8%㊂这直接导致全国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从14826人/平方公里减至14222人/平方公里,降低了4.1%㊂从环境污染来看,城市空气污染很严重㊂‘2019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告“显示,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180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53.4%㊂很多城市的P M2.5㊁O3等大气污染物严重超标㊂从能源消耗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是依靠大量的能源消耗来支撑的㊂2018年,我国G D P占世界经济的15.8%,能源消耗却占世界的23%,单位G D P能耗是世界水平的2.5倍㊂我国水资源不足,但我国单位G D P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倍㊂从交通状况来看,高德地图‘2019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全国50个主要城市中有23个城市的 交通健康指数 低于健康水平线,近半数处于亚健康状态㊂造成 城市病 的根本原因并非城市人口增多,人口增多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根本的原因是对经济与社会问题治理不善㊂人口向大城市流动本身说明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㊂当大量人口聚集城市时,城市政府就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来实现必要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及时提供外来人口所需的各种公共产品,否则 城市病 就会爆发㊂因此, 城市病 不是市场行为,而是政府行为㊂三㊁ 十四五 时期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我国城镇人口超过8亿,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社会,高质量发展将是今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㊂新时期要进一步认清形势,围绕提高农民工市民化㊁发展城市群㊁防治 城市病 等内容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㊂(一)加快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顶层设计以往规划和政策强调的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挤压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规模和质量,而且缺少具体解决方案㊂目前是重点解决进城就业生活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㊁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落户的重要窗口期㊂这主要基于以下判断:第一,城镇化进入中后期阶段,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速开始放缓,此时恰好601是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进而缩小两种城镇化率差距的最佳时机㊂这不仅关系到这部分群体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落实情况,更关系到这部分人口可能返乡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规模效应和专业化分工效应造成的损失㊂第二,消除农民工进城落户的后顾之忧㊂新修改的‘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农民工进城落户不能以失去农村承包地㊁宅基地㊁集体经济利益为代价,保护了进城落户农民工的农村 三权 ㊂为此,要加强农民工城镇落户的顶层设计,鼓励不同地区探索各具特点的农民工户籍城镇化路径,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㊂1.要重新界定城镇户籍人口,应该将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情况作为重要指标㊂因此,加快制定基本公共服务的国家标准和区域标准,进一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㊂2.以省为单位,结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的国家目标和各类城市的具体要求,对各省市两种城镇化率的差距进行排名㊂除个别超大城市外,凡是两种城镇化率差距较大的省市要分析其存在的实际困难,制定解决问题的专属 菜单 ,使更多的农民工尽快落户㊂3.集中力量解决北㊁上㊁广㊁深4个超大城市的农民工落户问题㊂这4个超大城市人户矛盾最为突出㊁农民工落户愿望最为强烈㊂2019年,这4个城市外来常住(非户籍)人口规模分别达到了745.6万人㊁977.71万人㊁576.87万人㊁849.10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4.6%㊁40.3%㊁37.7%㊁63.2%㊂这4个城市不能只是允许各类人才落户,还应该让农民工的重点人群落户㊂4.切实解决进城农民工的家庭安居问题㊂工业化引领下的城镇化过程只是把农业转移人口当作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农民工进城是个人迁移而不是家庭迁移㊂2019年我国进城农民工13500万人,有配偶的占68.8%,举家外出农民工占比仅为20%,这就意味着7400多万进城农民工与家人分离㊂如果按照三口之家来计算,这些农民工进城安家至少可以带动1.5亿的增量人口,这是提高我国城镇化率的动力所在㊂因此,在不妨碍城市发展的前提下,城市应该为这部分群体提供合法的栖身之所,尽最大努力将他们纳入保障房㊁廉租房范围内,为他们创造低成本的安居条件 1 ㊂(二)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构建 城市群 都市圈 中心城市 大中小城市 小城镇 乡村 全尺度㊁链条式城镇化格局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打破大城小镇独立发展模式,构建 城市群 都市圈 中心城市 大中小城市 小城镇 乡村 全尺度㊁链条式发展格局㊂既要研究城市群㊁都市圈等宏观问题,还要研究中心城市中观问题,更要研究小城市㊁小城镇㊁乡村发展等微观问题,形成链条紧凑㊁整体协调㊁形态多样的城镇化布局㊂这是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 1 蔡昉:‘如何让新型城镇化走得更远“,‘学习时报“,2018年4月27日㊂70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治理现代化探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治理现代化探究

No.l Jan 2021第1期2021年1月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ANXI INSTITUTE OF SOCIALISM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治理现代化探究殷莉(商洛市委党校 陕西商洛726000)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城市治理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

提升城市的治理水平和层次,使之与城市的规模、人口、基础设施、发展阶段等相互适应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有利于加快城市建设的战略转型,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提升综合治理能力以及破除制约城市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等。

为此,当前需要强化城市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 科学分析城市治理的重点方向,聚焦城市精细化治理等。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市治理现代化探究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18 (2021 ) 01-0057-04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城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提升城 市的治理水平和层次,对推动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城市治理是指城市的政府、城市的居民以及各种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通过开放参与、平等协商、分工协作的方式达成城市公共事务的决策, 以实现城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的过程叫那么什 么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综合多位专家的观点,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一)城市治理在理念上要坚持“以人为本”。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 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

而在现代城市治理实践中,为了实现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还需要树立法治治理理念、系统治理理念和精 准治理理念。

(二) 城市治理在主体上应包括政府、公共机构、组织及个人等多主体。

2023年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2023年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

2023年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2023年全面深化改革心得体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需要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实施。

必须按照《决定》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各级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组织基础,扎根在社会基层,与人民群众有着直接的、经常的、密切的联系,能够直接倾听群众的呼声,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了解群众的情绪,掌握群众的生产、工作、生活状况。

因此,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重任。

它一方面要及时准确地向上级党组织反映群众的愿望、要求和呼声,为领导机关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它要向广大群众宣传解释党的主张和决定,团结带领群众实现党的方针政策。

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必须加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现在党中央将全面深化改革,要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和成功,离不开千千万万基层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参与,只有得到广大群众的衷心支持和积极参与,党的各项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才可能顺利实施,这就需要有广大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树立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克服因循守旧、畏葸不前的思想障碍,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做好群众的工作,确保全面深化改革能够顺利实施,改革能够顺利成功。

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指出,改革越是向纵深推进,越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必须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

要适应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的新变化,适应产业布局、行业分工、党员流向的新变化,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推进党组织的设置。

这些谆谆教导也为我们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党的组织工作的一个重中之重的大事,只有广大党员干部发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

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带领群众投身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洪流中去,我们的改革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更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更新的机遇与挑战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更新的机遇与挑战摘要:城市更新指的是对城市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城市利益进行再分配的一个过程,也是对城市空间进行重塑的概念。

新时代背景下,不同的城市之间的居民对公共物品的成本获得以及可及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城市更新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机遇与挑战。

鉴于此,本文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更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开了系统性的分析。

关键词:新时代;城市更新;挑战;机遇;引言:城市更新是我国步入城镇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城市化已经进入了中高级发展阶段,在此阶段,国家将迎来城市圈汇集、人口聚集的新局面。

如果某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不高,虽然城市还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各大城市之间会形成争资金、争项目的不良竞争关系,城市群或城市圈要想延伸发展,十分困难。

只有不断提高城市覆盖率,产业和人口不再聚集于中心城市,城市之间才能打破竞争关系,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进一步促进城市群或城市圈的形成。

1我国城市更新发展现状受到社会历史的影响,上世纪,我国曾长时间处于一种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极其滞后,产业革命并没有对我国城市发展带来显著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深化经济改革体制,推动各行各业进行改革创新,但是部分旧城区仍然呈现出自给自足、计划分配等封闭式城市发展特点。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才开始初步发展。

可知,中国城市更新具有独创性的历史背景。

在普通人眼里,可能认为更新和改造、改建的概念没有本质上的太大区别。

很多人认为,旧城区要想适应现代生活,必须要进行大拆大改,这在很多学者眼里是十分不贴切的。

城市更新一词是在旧城改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过去,也有人称之为“旧城更新”。

此外,城市更新与有机更新存在一定的区别,有机更新指的是依据改造的目标与要求,制定合理的尺度与规模,协调城市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规律的关系,达到区域的相对完整,实现有机更新。

在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等大规模城市进行改造更新时,所要面临的难题更加不可想象,因此提出了小规模针织、改造。

新时代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新时代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近年袁 我国城镇化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袁 城镇人口在全社会人口中的比重接近 60%袁离发 达国家 70%的城镇化率相差不远咱3暂遥 但是袁这仅仅 是野量冶的体现袁就野质冶而言袁城镇化基本上是依 靠廉价劳动力尧依靠土地等资源和压低服务成本 所进行的旧式城镇化遥 由于人口的老龄化尧资源 和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大和公共服务二元结构矛 盾的凸显袁以往的城镇化已经不适应新时代城镇 化的发展要求袁若继续沿用袁将陷入农业衰退尧城 镇产业空洞化尧生态环境恶化尧土地财政尧农民失 地和失业尧城市贫民窟尧拆迁中的群发性事件以 及黄色文化等诸多风险中遥 新时期的城镇化是一 场深刻尧系统尧持续的社会变革袁日前一个以户 籍尧土地尧财税等方面的新制度体系正在逐渐形 成遥 只有打破现有的利益分配格局袁破除城乡二 元体制袁营造一个公平尧自由尧和谐的体制环境袁 才能保障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遥
在今天的许多国家中仍然重复遥 就拿墨西 哥来说袁尽管其城镇化已经超过德国袁法国 等发达国家袁但城镇化后就业难尧缺乏医疗 保障尧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依然严峻袁大量 野贫民窟冶仍然寄生在城市中袁生活秩序和 环境面临严峻挑战遥
新型城镇化就应该是人的城镇化袁以 人为本的城镇化遥 城镇化之野新冶袁其根本就 新在野人冶袁新在野农民冶袁其核心是野化人冶袁 不是野化城冶遥 新型城镇化之野新冶袁就是要把 以扩大城市规模为中心袁 改变为以提升城 市的文化和公共服务为中心曰所谓新袁就是 尊重人的正常需要袁 尤其是农民的正常需 要袁实现城乡之间人口的自由迁徙袁以及自 由享受公共服务袁打破城乡二元体系咱2暂曰所 谓新袁就是要通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袁为 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遥 从人民居住环境尧 社会保障尧 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从乡到城
窑Social Development
新时代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更新改造中的城市设计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更新改造中的城市设计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更新改造中的城市设计思考发布时间:2023-03-22T01:40:56.723Z 来源:《城镇建设》2023年第6卷1期作者:周伊宁[导读] 我国城市化建设和我国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效,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建设。

周伊宁武汉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14摘要:我国城市化建设和我国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效,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建设。

随着城市化进程速率的提升,我国各个城市的建筑数量与建筑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部分城市的建筑规划极为粗放,对城市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众所周知,城市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今时代的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环境的优劣,也十分认可绿色城市设计理念。

很显然,人们在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遵循绿色城市设计理念非常重要,可以满足当今社会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也能够保护生态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相关部门在规划设计城市的过程中,应积极应用绿色城市设计理念,提高城市化建设水平。

关键词:城市设计理念;规划设计;应用引言城市建筑是城市建设主要组成部分,城市建筑是城市规划的具体实施,建筑设计与建设对于城市形象的展现至关重要。

因此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城市的发展规划实际需求,兼顾城市的长远发展。

近几年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人口聚集于城市,从而不断激发城市开发和发展建设的动能,面对当今快速变化发展的城市,需要采取更为科学合理、严谨论证的方式加以规划,构建更美好的人居环境,更好地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期望,不断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1城市设计在新城市发展理念中应发挥的作用随着城市更新及精细化城建最新理念的转变,城市设计的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

一方面,城市设计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贯穿于国土空间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

在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等不同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在城市中心区、农村等不同的区域内,城市设计方法将发挥不同的作用。

地方政府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地方政府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地方政府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与建议王鹏辉 王 君 山西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发〔2020〕10号)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新时代下新一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正式拉开。

紧随党中央国务院的改革部署,全国各地地相继出台了推进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意见。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背景,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致历程,提出了地方政府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把握好的四大关系:一是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二是高度关注改革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三是深刻理解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四是全面提升改革的系统性和协同性。

关键词:地方政府;经济体制改革;思考与建议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发〔2020〕10号)。

紧随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广西、贵州、河北、江西等地也相继出台了各省推进新时代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一系列改革新思路、新举措为各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奠定了坚实基础。

众所周知,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如何确保地方政府能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既定的改革方向推进改革,如何确保地方政府的改革举措能够真正落地落实落细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认真分析的重要命题。

一、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背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就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历次改革都起到了充分释放发展活力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各类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任务和举措,在一些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相关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经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举措,有效激发了各类创新创业主体的活力,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通过深化垄断行业改革,促进了市场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积极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模式和方式,进一步完善了宏观经济治理体制。

我国城市更新发展趋势及项目落地解析

我国城市更新发展趋势及项目落地解析

我国城市更新发展趋势及项目落地解析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城市更新已经成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城市发展的重要出发点。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改革模式带来了不断增长的增长。

城市改革增长的原因是伦理功利主义,它利用良好经济增长的要求来协调改革的具体驱动机制。

整个过程严重依赖于过度积累造成的负外部性,有利于经济增长。

随着时间的变化,商业单元的居住区由于社会环境和物质空间的面越来越社会化,与周边城市在资源共享和内部资源整合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在此背景下,本文着眼于城市更新总体有效更新的最大化,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与更新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寻求一种更加合理、可持续的城市更新发展理念,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城市更新;发展趋势;建筑建设;项目落地解析引言“十四五”时期是基于新的发展阶段,是推进住房、城乡优质发展的重要时期。

发展绿色低碳技术是实现城乡碳中和和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为了加快城乡绿色建设的发展,有必要开发绿色环保、节能减排、自然资源循环利用、安全等技术。

城乡绿色低碳发展的质量促进了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发展。

我们关注住房、城乡建设等基本需求,以及建设我们的生活、创新、智慧、绿色、人文、可持续城市和美丽村庄的基本需求。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绿色低碳技术重点放在城乡建设、技术创新、传承与发展、城市环境质量等方面。

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减灾技术整合中使用的数字和网络智能技术加强了技术创新和科技研发的方向和战略性质,计划将突破核心核技术,加强整体应用,推动住房质量技术研究和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技术等科技的转化,智能建筑与新型建筑产业化。

一、我国城市更新类型及决策体系现代城市尊重和促进城市多样性和丰富性,并将其应用于城市更新。

由于改造地块的分区位置、特点、更新目标等条件不同,更新方式也不同,不同的城市更新形式对城市社会产生影响。

目前,中国城市更新工作最常用的更新方法可以归纳为大规模激进更新和小型渐进更新两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城镇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作者:汪竹菲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8期
摘要:本文阐述了城镇管理体制的现状,包括人员臃肿、办事效率低下;组织机构设置不明确,部门职能混乱;在政府职能方面,有许多部门和不同的表现形式;财政收支不透明,监督机制不健全等。

我们提出了要加强城镇社会设施的管理,要建立健全城镇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要加强城镇社会保障管理,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的管理,要加强城镇社区的管理等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城镇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城镇管理体制;改革
一、前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几十年的城镇建设中,中国形成了与计划体制相适应的较为完善的城市管理体制。

在此背景下,城市发展政策有其合理性。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小城镇独特的经济社会特征改变了原有的行政环境,一些过去的政策失去了效力,有的甚至成为城市和城市发展的障碍。

这给城镇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城镇管理体制的现状
城市化是一个结构性的转变过程,即农村人口在增加人力资本的前提下,改造传统农业和农村社会结构,实现向现代结构的转变。

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采取了多种方式:通过城市向郊区的辐射,农村郊区已转变为城镇。

通过建立和培养市场带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逐步形成城镇;通过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开发港口、资源、矿产、旅游区、经济开发区形成城镇;通过产业转化、兴办工商项目吸取农村劳动力逐步形成城镇。

1.人员臃肿、办事效率低下
帕金森定律:任何政府、机构、组织,由于拥有绝对的行政权力,都有扩张其下属和机构的冲动。

中央政府机构虽然有监督部门,但监督作用不大,缺乏权威性。

检察机关和人民代表大会之间的职能不明确,难以真正发挥行政监督的作用。

城市职工的自我膨胀倾向、人员配置混乱、人浮于事、人浮于事,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2.组织机构设置不明确,部门职能混乱
纵向上,地方政府存在两个或三个或四个层次的共存,非正式制度在建立分级制度方面起着正式的作用。

横向上,部门分工过小,导致管理过度。

城镇机构中,除内设机构外,还有县直部门在城镇的派出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且控制着各种要素资源并掌握着城镇各领域的调控权力,地方政府丧失了权威性、灵活性和独立处理当地行政事务的能力。

3.在政府职能方面,有许多部门和不同的表现形式
亚当·斯密认为,首先,政府有责任保护其社会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暴力和侵略;其次,尽可能地保护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免受社会其他成员的压迫和不公正;公共和公共责任体系的建立和维护是不可为了建立和维持的。

此种建立和维护永远不是为了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

然而,在城镇政府机构中,各个部门在掌握和控制农村要素资源及其管理权限以及由此带来的部门利益和干部收入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部门间的冲突成为必然。

4.财政收支不透明,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城市体系中,各级政府的行政体制是支离破碎的,权力分立是权力和财权。

为了提高县城财政收入,城市政府和上级部门挪用了属于城镇财政收入的税收,加重了财政负担,抑制了建设的积极性,造成了主体地位的缺失。

另外,混乱的机构设置使得财政收支明细不能及时整理和公布,导致公信力降低。

三、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城镇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

”这就需要发挥街道、社区等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提供支撑。

1.加强城镇社会设施的管理
一是加强城市教育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管理。

劳动人事部门和教育部门利用教育设施培养城镇人才,包括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管理。

二是加强城镇科技设施和科技事业的管理。

农垦科技部门利用科教设施和科研机构,为社会和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和指导。

三是加强城镇文化设施及文化事业的管理,文化部门要重点加强影剧院、电视台、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的管理,为城镇提供文化服务。

四是加强城镇卫生设施及卫生事业的管理,卫生事业是指为维护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而设立的医疗等卫生行业和部门。

卫生管理部门要重点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加强城镇居民的公共卫生安全,防止疫病的流行。

五是加强城镇体育设施以及体育事业的管理,重点应加强民众体育的投入与管理,如社区体育设施,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开展全民体育活动。

2.建立健全城镇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
一是各相关单位要根据城市建设规模科学建立城市管理体制和制度。

社区和街道管理组织、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应当按照规定设立。

社区是城市经营的基层管理单位,需要专门人员管理。

二要明确城市经营的目标和职责,着力分解城市经营目标,逐步落实到有关部门,建立相应的责任。

三是要建立高质量的城镇管理工作队伍,重点要加强城镇社区管理和居民委员会管理,要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居委会干部并加强对社区干部的管理,提高社区基层干部的素质。

3.加强城镇基础设施的管理
一是加強城镇供水管理,注重供水和供水安全,改善水质,改善供水服务,加强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二是加强排水管理,重点加强污水处理和排放。

三是加强城镇供气管理,重点抓城镇燃气设施建设,提高燃气供应。

四是加强城镇供电的管理,重点抓好输变电建设管理及供电设备检修管理,并加强用电营业管理。

五是加强城镇供热的管理,确保锅炉供暖的规模,制定供热的规划,组织好供热,制定好取暖价格以及改善供热的服务。

六是加强城镇环境的管理。

积极推行城镇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提高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水平,全面提高城镇的市容和环境卫生水平。

七是加强城镇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加强城镇节约型园林化建设,加大城镇绿化建设,满足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环境要求。

八是加强小城镇道路管理。

重点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公共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并加强道路交通的安全管理。

4.加强城镇社会保障管理
一是加强城镇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一种预防机制。

参加保险的成员是由立法决定的。

二是加强城镇社会福利保险。

社会福利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在生活过程中为城市居民的生命、健康、环境保护、住房、教育和就业等提供的公共服务。

三是加大城镇社会救助,是指当无能力或因自然灾害无法发挥劳动能力的居民已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物质生活所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也是一种救济机制。

四是加强城镇社会优抚的管理,城镇优抚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城镇中革命军人及军烈属等优抚对象实行生活优待、抚恤金发放等其他物质照顾和精神鼓励的社会保障。

5.加强城镇社区的管理
一是建立健全社区管理体制,相关单位应根据小城镇建设规划,科学建立社区管理组织,以特殊人群管理社区,建立社区管理责任制。

二是加强城市社区的服务管理,注重社区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积极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做好日常生活服务工作要开展社区医疗服务,广泛开展社区民众身心健康教育,抓好社区的环境卫生,建立疫病防治体系,抓好社区的计划生育工作;抓好社区的物业管理服务,包括社区的房屋管理、社区环境绿化、亮化、美化管理等;抓好社区法律咨询援助建设,建立社区法律服务中心为社区各单位进行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务;为下岗职工开展再就业服务。

三是加强城镇社区的环境管理,重点抓好社区内环境保护的管理,加强社区园林绿化的管理。

四是加强城镇社区安全的管理,建立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网络,建立社区警务管理制度,组织社区开展群众性的法治教
育和法律咨询。

五是加强城镇社区教育卫生管理,重点抓好社区内幼儿教育、职业教育,开展老年教育,抓好社区内卫生服务站建设和社区内卫生服务。

六是加强城镇社区文化管理,不断完善公益性群众文化设施,开展多种形式、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推进乡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進程,提高政府权力和权力,加快城市政府基本制度建设。

增强政府体制的灵活性,增强政府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已成为学术界和政界的共识。

通过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各单位都要深化乡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行政权力下移,壮大乡镇的财力和相应的社会经济管理权力。

建立具有明确责任、比例权力、法律效力、效率和服务的乡镇政府。

参考文献
[1]卫非亚,马阳.新时代背景下小城镇规划审批管理问题研究[J].建材发展导向(下),2016,(9):343-343.
[2]卢雪平.城镇化过程中的国土资源管理解决方法[J].福建质量管理,2017,(21):140.
[3]杨明俊,柴宝贵,刘效龙,等.新时期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2):6-10.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