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8《时间的脚印》说课稿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
它所追踪的时间脚印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在岩石上,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屏幕显示标题)二、识记字词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_iē)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1.打开书63页。
《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
我们一起来看正文。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提纲如下:(屏幕显示)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第一层(5—_)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8.时间的脚印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既是一篇科普读物,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
它所追踪的时间脚印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在岩石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内容,然后理清文章思路,体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学情分析】
课文所指脚印不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脚印,而是在岩石的生成过程中留下的。
并且作者在文中举例子、下定义等一系列说明方法,多种方法综合运用,通俗易懂,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速读、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弄清说明的层次和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和写法特点。
【教学难点】
阅读较长文章,把握说明的层次。
【教法学法】
速读法、跳读法、“巧妙裁剪”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把时间比作一去不复返的流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这里人们把时间比作为飞速的“箭”和“梭”…… 其实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
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
时间的脚印说课稿
《时间的脚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是初中语文组7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时间的脚印》。
现在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说课之前,我想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时间的脚印》是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的一篇说明文。
本文运用准确严密的说明语言,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了岩石可以记录时间以及怎样记录时间,阐明了读懂时间的脚印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
(2)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重点)(3)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难点)三、学法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与学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将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小组合作法、比较学习等方法开展我的教学。
四、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计和重难点的把握,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环节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好的课堂离不开一个好的导入,在上课伊始,我将通过谈话激趣,这样来导入我的课堂: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是用什么记录时间的吗?对,是年轮。
那你们知道人类有哪些记录时间的方法吗?日晷、钟表,还有吗?说出了一些,但是我们知道得还是比较少的。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一起来看一看时间是怎么留下它的脚印的。
我这样设计是遵循了情义原则,通过提问学生,引发学生课堂对话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我们的环节二。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读之初,我会请学生花三十秒迅速扫读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能很快明确:有不少单句成段。
老师跟学生明确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时间的脚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的一篇文章,主要描绘了作者在地质考察中所发现的一些地质现象,并通过这些现象揭示了时间的痕迹。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同时,文章还涉及了一些地质学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散文类文章有了一定的接触和理解。
但是,对于地质学方面的知识可能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地质学知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文章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缺乏直观的感受,因此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展示相关的自然景观,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中所涉及的地质学知识,理解文章主题“时间的脚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难点:掌握文章中所涉及的地质学知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展示相关的自然景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地质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痕迹,引出本文。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
3.讲解:针对文章中的地质学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4.合作探讨:分组让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分享自己的感悟。
5.总结:对文章进行总结,强调时间的痕迹在大自然中的重要性。
6.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观察身边的地质现象,体会时间的痕迹。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八课《时间的脚印》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八课《时间的脚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八课,该篇文章主要围绕时间的变化展开,同时让学生知道时间的珍贵,要珍惜每分每秒。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文章的主题:时间的脚印,意识到时间的珍贵,要珍惜每分每秒;(2)了解文章的结构:对比阐述时间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价值。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通过分析文章而获得对语言的掌握以及运用;(2)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这篇文章去思考时间的作用以及价值。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让学生能够珍惜每分每秒,不浪费时间;(2)让学生明白时间的珍贵,要珍惜拥有的一切,不虚度年华。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时间的珍贵;(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深度思考文章的内容。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这篇文章中获得思考;(2)如何引导学生去了解时间的珍贵。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幻灯片展示图片,让学生谈谈这些图片与时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对时间增加认识。
2.课文阅读(1)整体阅读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快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并提取出关键词以及重点内容。
(2)重点阅读要求学生对文章分段读,分析段落之间的关系,并找出重要的语句。
3.分析文章(1)主题分析通过让学生分析文章中表达的“时间的珍贵”,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珍惜时间。
(2)结构分析通过文章的对比,引导学生去了解时间的变化以及时间的价值。
4.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文章主旨展开讨论,小组后将分组讨论提取的内容汇总。
5.思考延展让学生分组,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时间规划,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珍贵。
六、教学评价1.评价方式(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2)学生小组合作打分。
2.评价标准(1)学生是否能够熟练掌握课文内容;(2)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表达观点以及思考能力的应用。
《时间的脚印》说课稿
《时间的脚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时间的脚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科普说明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科技之光”,所选课文涉及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时间的脚印》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以及岩石记录的丰富的历史痕迹。
文章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生动,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文学性。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科普说明文可能还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分析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通过品味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 教学难点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在讲解课文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表达时间流逝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到时间的宝贵。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等句子,使学生学会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
2.教学难点
-对古文中抽象的时间概念的理解,尤其是将古人对时间的感悟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批判性思维与时间管理能力。通过学习《时间的脚印》,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人对时间流逝的哲思,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整合观点的能力,提高思辨性阅读水平;引导学生反思时间价值,激发其珍惜时间的意识,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提升自我管理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认为哪些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时间的脚印》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陶渊明对时间流逝的感悟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掌握古文中关于时间的表达方式,如成语、典故等,并能正确运用。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借景抒情、对比映衬等,学会将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激发珍惜时间的情感。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一、教学内容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课文《时间的脚印》的阅读理解,了解作者陶渊明通过对比时间流逝与自然变化的观察,领悟生命的短暂与珍贵;学习古文中关于时间的表达方式,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如借景抒情、对比映衬等;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珍惜时间,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结合实际生活,讨论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时间的脚印》说课稿
《时间的脚印》说课稿《时间的脚印》说课稿1《时间的脚印》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属于事理说明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上课时我主要用诵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完成学习任务。
下面是我上课过程:一导入(漫谈时间话题导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特别是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生活时代,我们更要爱惜时间。
“成功的人都会利用时间。
“”不珍惜时间的人将会被时间抛弃”。
我们来看这幅“钟表图”,(PPT投影图片)我问大家:”时间是什么?”(投影释义)那人类是怎么记录时间的呢?”古人发明了“沙漏”,现代人有了钟表、日历......孰不知大自然也有许多种时间的记录方式,如躺在山野中的岩石,(展示岩石图片)它就是原始的”钟表“,它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无声的讲述着自然传奇故事,给我们大量的历史信息,今天,我们跟随作家陶世龙一起来学习一篇科普说明文---《时间的脚印》。
二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岩石记录时间(历史)的相关知识,掌握__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
(重点)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__思路;体会__生动有趣的语言。
(难点)3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投影介绍作者陶世龙.(投影作者资料,学生齐读了解识记)四、识记字词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五、阅读课文通过三读课文完成学习目标1.一读课文,梳理层次,明确说明对象,说明顺序。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1时间的脚印是什么?导思2岩石如何记录时间的脚印?导思3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脚印有何意义?导思4__运用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时间的脚印?提示:抓住关键词“时间”“岩石”,读课文时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标出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说课稿(2)
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说课稿 (2)一. 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是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我国地质变迁的历史,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地质变迁的知识,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提高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自然科学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他们对地质变迁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对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描述可能存在理解障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质变迁的基本知识,认识课文中的专业术语,提高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树立探索科学的信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质变迁的知识点,课文中的专业术语。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自然科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地质变迁的基本知识,标记出不理解的内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修辞手法。
5.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谈谈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优质课教案说课稿公开课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学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 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屏幕显示标题)二、识记字词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下面,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三、整体感知课文1.打开书63页。
《时间伯伯》这首小诗既是文章的引子,又紧扣题目。
我们一起来看正文。
请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明确: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提纲如下:(屏幕显示)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2.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
那么,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看我们的第二部分。
第五段独句成段,引出下文。
从结构上讲,这是一个过渡段。
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较高得同学读第六自然段。
读得好极了。
本段点明了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
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
这是总起段。
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研读课文8至18自然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学说课稿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8《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是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
这篇课文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地形地貌,发现地球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据,揭示了地球历史的变迁。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文学性,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地球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他们对地球演变的过程,以及科学家是如何通过地形地貌来研究地球历史,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质学家是如何通过地形地貌研究地球历史的。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质学家是如何通过地形地貌研究地球历史的。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如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地球演变的过程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实验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同时,我还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演变的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
4.探究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了解地质学家是如何通过地形地貌研究地球历史的。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6.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学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优质课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时间的变迁,引导学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以时间的脚印为载体,展示了我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和丰富,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时间的魅力。
课文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时间观念方面仍有待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能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时间的价值,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培养珍惜时间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寓意,认识到时间的价值,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张展示时间变迁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自读: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理解课文大意。
3.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寓意。
4.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时间观念的认识。
5.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6.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时间观念的重要性。
7.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时间管理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理解课文大意的程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时间的脚印》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课文通过讲述时间的变迁,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感受时间的魅力,认识到时间的宝贵。
教材以时间为线索,以生活中的小事为例,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时间的流逝,理解时间的无情的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科学小品文也有了一定的接触和理解。
但学生在理解时间无情的概念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从而达到珍惜时间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中心思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能够体会时间的流逝,理解时间的无情,进而珍惜时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明白时间的宝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中心思想。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时间无情的概念,并从中得到珍惜时间的启示。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时间相关的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流逝和价值。
2.自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3.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时间无情的概念。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心思想,明确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6.拓展: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思考如何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以时间为线索,突出时间的无情和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板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标题《时间的脚印》、时间的无情概念、珍惜时间的方法和意义等。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2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5.塑造正确价值观:通过感悟时间的珍贵,引导学生树立珍惜时间、合理安排生活的观念,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时间的脚印》的主题:课文通过对具体事物和时间变化的描绘,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一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时间的珍贵,培养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
1.课文《时间的脚印》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物和时间的变化,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4.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5.结合实际生活,讨论如何珍惜时间,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观念。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时间流逝这一抽象概念时,确实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入手,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对时间流逝的直观感受。此外,通过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手法来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运用修辞手法时仍然显得有些生疏。为了加强学生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掌握,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和讲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提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理解时间流逝的基本概念。时间流逝是指时间在不断地前进,它影响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述。这些描述展示了时间流逝是如何被作者观察和表达的,以及它如何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变化。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如化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等)来帮助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时间留下的痕迹。
(3)培养批判性思维:在阅读说明文时,学生需要学会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说明方法是否合理,是否有其他实例可以证明或反驳作者的观点。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时间的脚印》这一章节。首先,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我发现同学们对时间痕迹的兴趣还是挺高的,这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讲授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解释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但感觉部分同学还是有点迷茫。可能是我讲解得不够细致,或者举例不够贴近他们的生活。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合适的例子,用更简单明了的方式讲解,以便让他们更容易理解。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观察实验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时间脚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讨论与交流中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增强学习动力。
4.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学习科普说明文,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5.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时间宝贵,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时间的脚印》精品优质公开课获奖说课稿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时间的脚印》精品优质公开课获奖说课稿及课后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地质变迁,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课文以时间为线索,展示了我国地质地貌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地理知识,对地球表面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地质变迁的认识还较为肤浅,需要通过课文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对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还缺乏足够的感知,需要通过课文引导,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掌握地质变迁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地质变迁的基本知识。
2.难点:对地质变迁现象的理解和运用,培养环保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自然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课文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掌握地质变迁的基本知识。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地质变迁现象,并结合实际情况,思考人类如何保护自然环境。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质变迁及其影响。
5.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次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
6.总结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经历,总结课文所学,培养环保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2.地质变迁的基本知识3.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过程和地质变迁知识的掌握程度。
《时间的脚印》第二课时说课稿
《时间的脚印》
第二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时间的脚印》,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
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展现大自然中时间的“脚印”,号召人们珍惜时间,勇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整篇文章语言生动有趣、准确、严密,读后让人难忘。
二、说学生:
我们的学生聪明、独立、有个性,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渴望得到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所以,老师在讲述这一课的时候,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采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新学习方式参与课堂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接受教育。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有感情的、熟练的朗读课文;
技能目标:能准确的理解本文的主旨;
情感目标:激起学生对大自然探索的欲望;。
八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8时间的脚印(说课稿)
精品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并修改后使用!8 时间的脚印一、说教材本文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
本单元的目标是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敢于质疑问难、自主思考的品格。
由于本课又是自读课文,所以讲授时,我会有目的地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去学习、探究,通过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享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这样可以更好地将课堂还给学生,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1.梳理课文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
2.明确单句成段的句子的作用,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准确。
四、说教学方法对本课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五、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
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
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大自然,去翻开时间的书页。
(二)检查预习给生字词注音。
掸()踪迹()()装置()()烘烤()()腐蚀()()沙砾()()山麓()()沟壑()()龟裂()()帷幕()()海枯石烂()()()()(三)合作探究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2)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3)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
(4)分析课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设计意图:梳理课文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
时间的脚印说课稿
时间的脚印说课稿一、说教材《时间的脚印》是一篇富含哲理的课文,以抽象的时间为线索,通过描绘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变迁,展现了时间流逝的无情和留下的印记。
本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特殊地位,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引导他们思考时间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大自然中时间的脚印,如山川河流的变迁、生物的演化等;第二部分,阐述人类社会中时间的脚印,如城市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等;第三部分,总结时间对个人成长的影响,鼓励人们珍惜时间,努力奋斗。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1.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比喻,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 激发学生对时间观念的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时间,认识到时间的宝贵,从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分析时间在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变迁,启发学生思考时间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地位:本文位于初中语文教材的第三册,属于记叙文单元。
本单元主要围绕“时间”主题展开,本文作为开篇之作,既奠定了整个单元的情感基调,又为后续课文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
主要内容:1. 描述时间在大自然中的脚印,如地壳运动、生物进化等。
2. 描述时间在人类社会中的脚印,如城市变迁、科技进步等。
3. 总结时间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强调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课文的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提高语文素养。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课堂讨论,学会倾听、表达和思辨,提高思维品质。
(3)通过写作练习,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时间的脚印选读课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既是一篇科普读物,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
它所追踪的时间脚印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在岩石上,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读懂文章内容,然后理清文章思路,体味课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学情分析
课文所指脚印不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脚印,而是在岩石的生成过程中留下的。
并且作者在文中举例子、下定义等一系列说明方法,多种方法综合运用,通俗易懂,激发了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速读、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弄清说明的层次和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和写法特点。
教学难点
阅读较长文章,把握说明的层次。
教法学法
速读法、跳读法、“巧妙裁剪”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把时间比作一去不复返的流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这里人们把时间比作为飞速的“箭”和“梭”…… 其实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
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
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二、关于岩石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岩的一种。
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
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
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
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三、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
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踪迹(zōnɡ)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帷幕(wéi)
龟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五、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用笔勾画出重要环节。
2.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4.完成下列填空题,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
从(“死”的石头上)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石头的颜色不同)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化石)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5.小结: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也是有意义的,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探寻它们,进而为人类造福。
第二课时
五、精读研讨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
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2.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讨论明确:课文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课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
3.第4自然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
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
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找出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分析它们承启了哪些内容?
第5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总领下文——岩石被自然界中各种因素改变)
第7自然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启下——岩石毁灭的过程)
第18自然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承上——总结上文岩石新生的历史)
第22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承上启下——承上总结了岩石记录时间方式之一:毁灭与新生;启下谈岩石记载历史痕迹) 第24自然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承上——总结“砾石”能够记载地壳的活动)
第27自然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启下——列举事例说明化石记录地质时期)
5.根据承上启下的段落,分析课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自然段):岩石的厚度和生成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自然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自然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造福人类。
6.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
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第22~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地壳的活动;②气候的变化;③古代生物的状况;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7.阅读第28~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人类是怎样根据化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8.作者在文中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
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说明顺序:
一.岩石能记录时间
时间的脚印二.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毁灭和新生
保存历史痕迹
三.读懂岩石造福人类
逻辑顺序:由浅入深,说明事理。
六、品味说明语言
1、“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这一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说明方法是列数字。
加点词语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
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
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2、“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地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七、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八、写作特点
1.层次清楚,过渡自然。
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诗句,带出时间的话题。
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文章先说明岩石无论是毁灭还是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然后说明自然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成为地球上的一部“无字的史书”。
本文中有些独立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些句子有的承接上文,如“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概括了上面的叙述,有的启下,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引出“石烂”的话题;有的兼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2.拟人手法,生动有趣。
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了拟人写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
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一句把“岩石”的被动与无奈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
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个排比式拟人手法,给读者以形象的动感,把平时看做可怕的事物写得轻柔可见。
九、课文总结
时间的脚印
(一)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种记录时间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