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人女性自传体写作与身份认同研究
黑人文学的身份认同与种族问题
黑人文学的身份认同与种族问题引言黑人文学是指由黑人作者创作的文学作品,它涉及到黑人群体的体验、文化、历史和身份认同等课题。
在黑人文学中,身份认同和种族问题是一个核心主题,通过探讨黑人个体及其社区在多元化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展现了种族和文化背景对于身份形成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身份认同A. 个体层面在黑人文学中,有许多作家试图探索个体如何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
他们描述了遭受歧视和压制的经历,并通过真实情感抒发表达了对种族认同的肯定。
例如,《彩云国物语》中,作者美津子以她个人的角度描绘了一个由黑人女性主导的社区,反映了她对美国黑人社群强烈的归属感。
B. 社群层面同时,许多作家也试图探索整个黑人社区的集体身份认同。
他们围绕着历史事件、传统价值观和共享经验等方面展开叙述。
比如,《飘》中,作者描述了南方种植园黑人社区的生活,反映了他们对祖辈在奴隶制度下的斗争与牺牲的敬意。
种族问题A. 制度化种族主义黑人文学中反映了长期以来种族问题所带来的社会不公平和制度化种族主义。
作家们以剖析社会结构、审视种族隔离和歧视为手段,呼吁对抗种族歧视和不平等。
如《曼德拉传》中,作者生动地描述了纳尔逊·曼德拉领导反对南非种族隔离政权的斗争,并揭示了这个时代黑人所面临的挑战。
B. 多元文化主义另一方面,黑人文学也探讨了多元文化主义与共存的可能性,强调通过理解和接纳不同文化与身份背景来消除种族问题。
比如,《千禧年三部曲》系列中,作者通过展示黑人、白人、亚裔等不同群体之间复杂而又脆弱的关系,表达了建立包容性社会所面临的挑战。
结论通过身份认同与种族问题的探讨,黑人文学作品不仅鲜明地展示了黑人个体和社区的独特经历和价值观,而且为推动种族平等和多元文化之间的对话做出了重要贡献。
它给我们提供了机会去理解、尊重和重塑身份认同,成为建设一个更公正、更包容的社会的源泉。
美国非裔文学中女性的身份认同研究
文旨在于为处于文化冲突和美 国非裔文化内部倍感困惑的非裔女性找到一条能够实现 自我价值 , 肯定 自我 文化 身份认 同的途径 。探 究如何 能在 继承 和发展非裔 女性群 体获得本 族文化 中的身份认 同 的同时不 断 地兼 收并 蓄 白人文 化 的优 势 ,进而彻 底摆脱 文化 身份 的困惑从而适应 当今 多元文 化共存 的社会 。
收 稿 日期 :2 0 1 5 。 0 4 — 2 2
基金项 目 :黑龙 江省 哲学 社科青 年项 目 ( 1 4 C 0 2 6 )
作者简介 :冉凡敏 ( 1 9 8 1 一 ) ,女 , 黑龙江木兰人,讲师 ,硕士,从事美 国文学研究 。
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 N H U A 回
冉 凡敏
( 哈尔滨商业大学 外语学 院,哈尔滨 1 5 0 0 2 8 )
摘 要:全球化趋势 的日益加剧使得 “ 身份认 同”成为文化研 究领域的一个热点 问题 。本文 旨在 于通过对
美国非裔文学中女性 的身份认 同三个阶段的简要分析 ,为处于文化冲突和美国非裔文化 内部倍 感困惑的非裔女
边疆经 济与 文化 2 0 1 5 年第 8 期
T h e B o r d e r E c o n o m y A n d C 1 d t u r e N o . 8 . 2 0 1 5
内战之前 的美 国黑人文学 形式 主要 是 口头文学 ,包 括圣歌 、 民歌 、世 俗歌 在 内的黑人 奴隶 歌 曲 。这些 口头文 学形式倾诉 了黑人远 离家乡 、沦 为奴隶 的痛苦 心情 。费丽思 ・ 惠特利 被公认是 现今的第一 位 出版作 品 的美 国黑人 诗人 。1 7 7 3 年 ,其作 品 《 关于各种 主题 、教徒 和道德 的诗集》 正 式 出版 。她 的诗 歌表现 了新 古 典 主义 和宗教精 神 。1 9 世 纪 以后 自述体 小说陆续增 多 ,这是 美 国非裔 寻根意识 崛起 的第 一 步 ,是非裔 文化 身份认 同的前 提 。 在种族 和肤 色问题上 ,黑人们 常常感到难 以定位 ,作为黑人 代言人 的黑人 作家 在写作 的过程 中渴求认 同 白人文化 ,但 又 因为 需要维护黑人 文化而与 白人分 离 ,他们 的作 品表现 出在 同化 和分离之 间持续 的张力 。 此 时文学 中的文 化身份认 同意识 刚 刚显露 ,但强烈 的身份求 知愿望刺 激他们 开始 了艰难 的探索 的历 程 ,这 为 日后文 化身份认 同意识 的觉 醒和深化打下 了基础 。 2 . 美 国非裔 文学 中女性 身份意识 的觉醒 张扬 黑人文化及 种族肤色 的哈莱姆文艺复 兴运动始 于 2 0 世 纪二 、三十年代 ,这 是美 国黑人文化 身份 意 识 觉醒 的充 分表现 。哈莱姆 文艺 复 兴倡 导黑人作 家用文学 作 品来重 构美 国黑人 的文化 身份 ,新时期 的黑人 表现 出的强烈 的文化身份 意识 源于他们拥 有共 同的传统 和民间文化 、共 同的生活经历 和共 同的命 运 。佐 拉 ・ 尼尔 ・ 赫斯 顿等 黑人知 识分子 和文学艺 术精英 们有 意识地 从黑人 生活 、传 统 和民间 文化 中汲取 营养 ,发掘 了黑人古老传统 ,并通过艺术作品弘扬黑人传统文化 ,他们进一步意识到探寻本 民族之根对于 自身文化身 份 的重要性 。这充分说 明黑人文化身 份意识 已 日渐觉 醒并为下 阶段 的深化打下 了坚 实 的基础 。 ( f 也 们眼望上苍》 出版时并没有受到注重,而是在女权主义运动高涨的 7 0 年代被重新发现。当代黑人 女 作家沃 克编辑 了赫斯顿文集 ,并 发表 了重要评论 文章 。沃克认为赫斯 顿 “ 走在她 时代 的前 面 ” ,她 的作 品 表 现 出一种 “ 黑 人是 完 整 、复杂 、并 不 弱小 的人 的意识 ,而这种 意识 在许 多 黑人 的文 字 和文 学 中是 缺 乏 的” 。
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生态书写的演绎与价值研究
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生态书写的演绎与价值研究概述: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的生态书写是一种将个人经历与社会环境相融合的文学表达方式。
通过对社会、文化和政治议题的关注,她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探索种族、性别、身份认同等问题,并通过书写来传递社会公正和人类关怀的价值观。
1. 自我与社会: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将个人经历与社会环境相结合,探索个体在社会中的定位和意义。
2. 文化与身份:她们对种族、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探索是生态书写的核心。
通过展示黑人女性在主流文化中的角色和地位,她们揭示了文化对个体的塑造和限制。
3. 环境与生态:环境意识在当代黑人女作家的作品中起着重要作用。
她们关注环境中的不平等现象,探讨种族和社会阶层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并传递出对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1. 通过自身经历传递社会信息:她们通过自身的亲身经历、观察和体验,将社会议题具体化,让读者能够亲身感受到种族、性别和文化的影响。
2. 对历史的继承与重新诠释:当代黑人女作家将种族和社会历史纳入自己的作品中,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重新诠释,揭示出历史对当代社会和个体生活的影响。
3.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冲突:她们将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冲突呈现在作品中,展示出不同种族、文化和社会阶层之间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对个体身份认同的影响。
1. 反思与启蒙:她们的作品促使读者对种族、性别和身份认同等问题进行反思,从而达到启发和启蒙的作用。
2. 传递社会公正与人类关怀:通过书写,她们传递出对社会不平等的关注,并呼吁人们关注和关爱他人,推动社会的公正和进步。
3. 强化个体与社会的联系:她们通过书写来强化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让读者感受到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并激发个体对社会问题的责任感。
美国黑人女性自传体写作与身份认同研究
美国黑人女性自传体写作与身份认同研究摘要美国黑人女性主义书写多半通过自传式的言说方式和“经验自我”的文本形式,来揭示黑人女性的身份诉求问题。
借助身份认同研究来解读美国黑人女性自传体写作,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被双重文化“边缘化”的黑人女性的生存与精神境遇,以及黑人女性是如何在多重夹缝中拓展身份认同之路的。
关键词:美国黑人女性文学自传体写作身份认同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黑人女性文学作为身份与边缘写作批评的先声,通常是指黑人女性作家用黑人女性意识、黑人女性语体来表达黑人女性主义主题与批评的创作。
黑人自传文体写作的发展作为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流变中的一个分支,为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并提供了丰富的写作体验。
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作家通过自传文体,不仅真实再现了黑人女性身处的种族、性别、阶级三重压迫境遇,而且重塑了美国黑人女性族群的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作为西方文学批评的一个主要内容,深深地植根于西方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中,身份认同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则受到了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理论及文化唯物论的影响。
它提倡重读文学经典,深入分析殖民霸权和男性中心文化,重写殖民遭遇历史以及两性冲突的故事,以便重新确立身份认同的各种新标准。
在异质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我究竟是谁,我的归属在哪里”等身份定位问题一直是身份认同追问的焦点,也是黑人女性文本涉猎的重点。
一美国黑人女性自传体写作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滥觞于奴隶自叙体小说,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男性自叙体小说相比,女性自叙体小说自觉或不自觉地纠正了男性视野中的女奴形象:面对被奴役、被蹂躏的地位而无动于衷;意在通过对黑人女性虽历经磨难但依然持有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的描写,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早期女奴自画像。
1861年,哈丽特·雅各布于以琳达·勃兰特为笔名发表的《一位女奴生活中的事件》被视为最初黑人女性自传领域的经典之作。
经过两百余年的发展,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美国黑人自传文学的历史传统中,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自传文学传统,即所谓“传统之中的传统”。
二十世纪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研究
二十世纪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研究二十世纪后期美国文坛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黑人女作家,虽然受到种族歧视和压迫,但她们以独特的视角,探索并挖掘美国黑人社会中的多种关系,构建出自身独特的文化身份,为美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标签: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文学;爱丽丝·沃克;托尼·莫里森2014 — 01 — 13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语用学,英美语言文学。
一、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概况二十世纪初期美国黑人文学迅速崛起,它兼具美国黑人民族与美国文化的双重特征,因而它既是独具魅力的黑人女性文学,又是美国文学的一部分。
在这个作家群体中,美国黑人女性作家自始至终积极地参与了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并在各个阶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她们以美国黑人群体生活作为主要表现对象,民族历史与种族身份形成了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特色。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杰西·福塞特、内拉·拉森等女性作家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黑人女性作家代表,她们在自己的作品中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及文化,这是美国黑人文学的第一次高潮;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赖特、埃利森等为代表的美国黑人作家的作品表现了强烈的种族意识,其作品大多体现反抗与斗争这一主题,为美国文坛带来了新鲜血液,美国黑人文学再次迎来了文学创作高潮。
赖特等人成为美国文坛上“抗议小说”的先驱。
七十年代后,美国社会不同的种族可以和谐共处,多元文化逐渐融合,黑人在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为被白人主流社会认可和接受,黑人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为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客观条件,黑人女性文学取得长足进步,美国黑人文学尤其是黑人女性文学迎来创作辉煌时期。
在这一时期,许多优秀的黑人女作家如莫里森、沃克、安吉萝等为人们所熟识。
她们强调“自身的融合”,结合黑人民族的传统与文化,塑造追求平等、自由的黑人女性形像,并直面黑人群体内部的种种矛盾,从而确立了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在美国文坛上的重要地位。
黑白世界中的自我寻找——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的开题报告
黑白世界中的自我寻找——解读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20世纪后期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她是美国历
史上第一位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莫里森的
作品涉及黑人文化、历史、经验和身份问题,探讨黑人在美国社会中的
地位和认同问题。
其中黑人身份认同问题被广泛认为是其重要主题之一,众多评论家和研究者都对此深入探讨。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解读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探讨黑人身份认同问题在其
作品中的表现和意义。
具体来说,本文将选定两部作品《宠儿》和《深爱》为案例,从个人、家庭、社会等层面探讨黑人在白人主导的社会中
的自我认同和寻找等问题。
三、研究内容
1.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和她的文学主题。
2. 黑人身份认同和托尼·莫里森的视角。
3. 以《宠儿》和《深爱》为例,分析黑人身份认同问题在作品中的
具体表现,包括个人认同、家庭认同、社会认同等。
4. 探讨黑人身份认同问题在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中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当前社会的启示。
四、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学理论、社会人类学和批评理论等研究方法,结合作品
的背景、历史和文化语境进行分析和解读。
五、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和黑人身份认同问题的
意义和价值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启示作用。
同时也对当前深化跨文化交流、加强多元文化认同、推动平等和包容的社会进步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思考。
《紫色》中黑人女性身份认同研究
《紫色》中黑人女性身份认同研究作者:宋春梅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4年第02期摘要:《紫色》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利斯·沃克的代表作,小说以书信体的格式描述了一位逆来顺受的黑人女孩如何演变成在经济和精神上都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
该小说是成长小说的典范之作,本文主要通过对主人公心路历程的挖掘,分析其身份认同的渊源和表现,进而研究沃克黑人女性意识的主题。
关键词:紫色;身份认同;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135—02一、引言在美国文学史上,青少年成长小说一直被世人所关注,这与其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
美国是个年轻的多元化的国家,多种文化的并存造就其社会的复杂性。
二战以前,美国的主流观念是努力消除其他文化的个性,塑造单一的主流文化,结果是很多少数族裔的作品被边缘化。
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使美国的文化发生巨变,众多优秀的少数族裔作家的作品涌现出来,直接导致了新的文化价值观的应运而生,这在美国的成长小说的创作中表现尤为明显。
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紫色》中的西莉亚就是黑人在成长中不断认同自身身份的典型代表。
艾丽斯·沃克是20世纪美国文坛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之一。
她出生于佃农家庭,年轻时便投身争取种族平等的政治运动,并在生活中跨越种族婚姻的重重障碍和犹太人列文斯尔结为伴侣,并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其中《紫色》成为她的巅峰之作。
这部作品使她在1983年一举拿下美国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并被好来坞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改编成电影。
她认识到惟有传承黑人民族文化,才能提高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才能在势头强劲的白人主流文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她的这一思想在其代表作《紫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生动体现出作者对黑人文化传统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紫色》由94 封书信构成,有主人公西莉亚写给上帝的信,西莉亚写给妹妹耐蒂的信,莎格写给西莉亚的信等等。
美国女性黑人文学对自我身份的探寻
美国女性黑人文学对自我身份的探寻作者:杨冰来源:《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第07期摘要20世纪70年代的后期美国女性烦人黑人文学主要是以自身独特视角和实践理论开创了美国文学领域的最新理论思想和新思潮。
而作为身受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双重压迫的特殊群体,美国女性的黑人文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在文学作品中对其自我身份进行了长期的探寻与抗争。
从长远意义来说,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固有的对美国黑人女性的认知,也为美国黑人文学以及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的创作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黑人女性;种族主义;性别歧视;身份认同1 美国女性黑人文学的起源及现状由于美国黑人女性由于性别不同、阶级不同、种族不同致使之间的关系问题相对比较复杂,因此我们要对美国黑人女性身份进行的全面了解与认识,对于受到压迫的根源入手对妇女受压迫进行正确的认识。
性别身份或社会性别身份可以作为对女性身份进行一种认定,但是只能属于其中一部分并不是全部,对于黑人女性来说他们不单纯的是有性别的人而是具有一定阶级地位和身份种族等多种身份的人。
而女人的问题不是单纯的性别问题,而牵涉很多问题,如阶级问题、种族问题、文化问题、宗教问题等等多种问题交集到一起,之间既相互联系还不能相互的代替。
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在这种区别中寻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这类文学不依赖于任何文学的派别,它所建立成的对以往的白人女权文学和黑人文学进行了一定的补充与完善,最大限度达到自身的身份、种族、性别达到理想的平等。
对于传统文学作品中,黑人妇女主要是所处形象是黑人保姆缺乏自身的性别,要么是黑人文学中红颜薄命的黑白混血女子,这些形象的刻画都显示出黑人女性在文学中的一个共同特点:没有自我,任人摆布的消极形象。
即使在哈莱姆的文艺复兴时期,在黑人男性的作家笔下所描述的黑人女性都是悲苦的,倍受生活折磨,文章中的黑人女性都是思想保守、存在与落后的环境中,思想往往短浅,对于自身很难担当起民族解放的重任,因此这样更是无从谈起。
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生态书写的演绎与价值研究
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生态书写的演绎与价值研究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以生态书写为主题的作品反映了黑人女性在当代美国社会中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和他们与环境的关系。
这些作品的演绎和价值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以及社会和环境对其身份认同和命运的塑造。
生态书写是一种关注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文学创作方式,通过描绘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呼吁人们更加关注和保护环境。
在当代美国,黑人女性在环境和社会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她们在贫困和不公平的社会结构中生活,经历着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和生态灾难等问题。
她们通过生态书写来探讨生态危机对她们自身的影响,倡导环境正义和社会平等。
这些作品的演绎反映了黑人女性与环境的紧密关系。
黑人女作家塔妮西·阿利斯(TaNehisi Coates)的作品《贝特诗歌》(Betsey Poetry)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描绘了一个黑人女性对自然界的独特感受和认识。
在这部作品中,黑人女性通过与自然界的互动来寻找自身身份和存在的意义。
她们以自己的身体和感官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并通过自己的言语表达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赞美。
这种演绎使我们更加了解黑人女性对环境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她们如何通过与自然界的互动来建立身份认同。
这些作品的价值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和评估黑人女性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力和意义。
通过生态书写,黑人女作家不仅唤起了人们对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关注,也探索了黑人女性在这些问题中所处的独特境遇和视角。
这些作品呼吁人们认识到环境正义是社会正义的一部分,建立一个包容和平等的社会结构,保护和维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它们还通过展示黑人女性与环境的联系和互动,打破了种族和性别的刻板印象,呼吁人们消除对黑人女性的歧视和偏见,增进社会的多元和包容性。
黑白世界中的自我寻找——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认同问题探究
的文化却极 力抹 杀, 在黑人内部效仿 白人的统治模式 。他的灵魂被“ 漂 白” 了, 他不再 是一个真正 的黑人男子 , 而是 一个拥有黑 色面容统治黑 人世 界的白人的代理人。他的身形像有钱的 白人那样发胖 , 举止像 “ 沃 什 伯恩宽 生或那 一类人 ” , 他 生活 的理 想就是 要成为 一个能说 了算 的 人, 可在 他老家一切都在 白人的掌控之下 , 别处 也如此。于是他来 到 了 ’ 伊顿 维尔—— 一个黑人 自己正在建设 的地方 。在那里 , 他可 以发出“ 最 大 的声 音” , 可 以像 门人那 样发挥主宰者 的作用 , 将黑 男人和黑女人都
活的男主人公 森将 爱人雅 丹带回了家乡—— 小镇埃罗。小说中的森是 位 漂泊者 , 但 在他的内心深处 , 故乡埃罗一直是他精神的港湾 。埃罗 是个 未受外 界的物质世界影响和改变的黑人社区 , 只有在埃罗 , 森才能 找到一种灵魂 的归属感 。然而 , 埃罗在雅丹 的眼 中不过是个 封闭落后 的地方 , 它如同“ 中世纪奴隶的笼子” , 是一个也许有历史但却不可能有 未来的地方。借雅丹之 口, 莫里森揭示 了黑人社区 中的缺陷 , 认 为封 闭 的生活态势 无助于黑人社会 的发展反而会使 他们越来越 落后于社 会。 表面上看 , 森是黑人 民族 文化的传承者 , 而稚丹是 自己文化的背叛者 。 进一步分析 , 其实森陷入 了一个误 区, 他对 白人 的文化 和价值 观全盘否 定, 俨然 成为了一名狭 隘的民族主义 者 , 这是不可取 的。森身上 的“ 柏 油特质 ” 和作为一名黑 人的“ 双重 意识 ” 不仅阻碍 了 自身个性 的全 面发 展, 而且这种偏激 的民族观念 , 最终会 阻碍黑人 民族 文化的健康发 展。 莫里森清楚地意识到 : 在 飞速发 展的今 天, 同守 黑人世 代相传 的传统文 化, 无视社会 的整体进 步, 无 助于黑 人传 统文化 的传承。美国黑人的未 来不应是居住 在贫 民窟 、 仅满 足于偏僻 的穷 困地区的生活 , 保留世代的 习俗 而不随社会 的发展而发展 。所以莫里森对森 和雅丹都 赋予 了“ 柏 油” 的特质 , 在他们 身上体现 的黑 白两种文化应 该相互吸引 , 这两种 文 化 和谐 地 发 展 才 是 黑 人 民族 文 化 最 理 想 的 归 宿 。 如果说莫 里森 的这种 文化理想在《 柏油孩子》 中表现得 尚不够清晰 的话 , 那么在其 另一部作品《 天 堂》 中, 她 的眼光就更加开 阔, 思想 也趋 向成熟 。在小说 中 , 一群黑人 由于不堪 白人的欺凌 , 长途 跋涉 , 存荒无 人烟的地方建立了他们 自己的小镇——鲁 比镇 。在这里黑人们坚守 t I 己 的价值 观 , 不肯 向 白人 妥协 。鲁 比小镇 成 为了他 仃 J 生 活的 人间 天 堂 。然 而 , 随着 时间的推移 他 们不仪走 向 仇观 白人的极 端 , 而且 这 种思想最后竟然发展成仇视任何 的外来人 。鲁 比镇 上的居 民原本I d l 7 , , 致、 互 相扶 持的精神随着岁月 的变 迁渐渐失去 了原貌 。年轻 人不满 封 闭的生活方式 , 纷纷离去 , 鲁 比小镇 的未来 陷入危机。而 { 几英里 以 外 的修道院却 以博 大的胸怀收容庇 护了四名不 同肤色 、 来 白不同阶层 的姑 娘 , 成为一个 充满爱心 的天 堂。莫里森似 乎想通过对 比向渎者说 明, 一个包容 的社会 才是健康 的 、 发展的 、 和谐的社会 ; 民族之问互相仇 视、 互相 隔离无益于 问题的解决 ; 黑人融入美国社会是历 史必然。
美国黑人女性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后殖民主义解析
作用。 0世纪 7 ”2 0年代美 国黑人文学进入 了飞速 发展 的阶段 , 取得 了举世 瞩 目的成就 , 而第 一位 获得 诺 贝尔文 学奖 的美 国黑人 女作家 托尼 ・ 莫里 森无 疑 是当代美 国黑人 文坛上 的领军人 物。《 最蓝 的眼 睛》 是莫里森的处女作 , 小说分为“ 冬、 夏 ” 秋、 春、 四 章, 以十二岁 的黑 人 女 孩佩 科 拉 一 年 的遭 遇 为 主线 塑 造 了一 群性 格迥 异 的黑人 女性形 象 。本 文将从 后 殖 民 的视 角人 手 , 点关 注 这 些 黑人 女 性 在美 国 自 重 人文化的冲击下所面临的文化身份认 同危机 。
一
丑陋。然而 , 北方却是种族歧视盛行 , 白人 文化充 斥、 排挤 黑人 文化 的地 方 。生 活 在此 处 的一 些 黑人 女性已经将 白人的价值观 内化 , 当波莉刚到此处时 , 她们嘲笑她的头型, 她的口音 , 她的穿衣打扮。 在 波莉怀 孕之后 , 百无 聊赖 便 常常去看 电影 , 而 作为大众传媒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影对波莉的影响是 巨大的 。电影 院 中屏幕 上所 宣扬 的 白人 优 越感 和 由 白人男 性所 制定 的审美 观念 深深 植入 了她 的思想 之 中, 她开始“ 以绝代美 女的尺度来衡 量每一 张她见 到的脸 ” 当她“ , 把形体美等 同于美德之时 , 她把心 灵 剥夺 了 , 锢 了 , 禁 同时 收 集 了大 量 的 自我 贬 低 ” 。 她 用 白人 的审 美标准 审视 自己时 , 变得 丑陋 了, 她 同 样 , 的丈 夫和 孩 子也 变 得 丑 陋无 比 。她 渴望 得 到 她 自人价值观的认可 , 甚至把 自己的发型弄得 和杂志 上的电影演员一样 。但是作为一个生活在美 国底层 的黑人 女性 , 她要 得 到 白人 的认 可所 要 付 出 的代 价 是 可想 而知 的 , 最终 她 以牺 牲 自己 的家 庭 成 全 了她 所 谓 的“ 尚” 高 。 在 白人 文 化 与价 值 的 冲击 下 , 莉 与 自己的 亲 波 人疏 离 , 自己的 民族 文化 渐行 渐远 。 与
身份与写作——赫斯顿自传体小说研究
丹牡二、黑人女性作家的自传体写作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最初大多采用自传体写作,自身的生活体验为刚刚开始拿起笔来书写自己世界的黑人女性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她们以特有的人生体验,独特的视角刻画出黑人女性所面对的身份认同的困惑。
从另一角度可以说,自传式的书写模式为黑人女性作家提供了一个倾吐抒发女性觉醒意识的平台,来临摹或改写自身的经历。
《他们眼望上苍》就是以作者赫斯顿的自身生活体验为依托,借助作者独特的视角创作出的一部黑人女性的自传体小说。
赫斯顿在这部小说中大胆摒弃了传统黑人文学的创作风格,一改女性的配角地位,使黑人女性(珍妮)成为小说主角,且这位黑人女性(珍妮)是一位勇于打破传统习俗、敢于反抗男权、积极构建自我身份认同的全新女性。
小说中珍妮的三次婚姻进程与她的身份认同过程是同步的。
第一次婚姻让她成长成熟起来,她明白了婚姻不会孕育爱情的道理。
第二次婚姻虽使珍斯顿是在以自己为原型刻画珍妮,并意欲借珍妮的成长,实现对自我的追寻和对黑人女性身份的重塑。
黑人女性作家以“个人化”和“私人化”的女性身份与写作讲述了一个又一个黑人女性因身份认同危机而迷失自我、寻找自我、重塑自我的故事,无论是《最蓝的眼睛》中的佩科拉,还是《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中的玛格丽特,或是《他们眼望上苍》中的珍妮,这些作品都殊途同归地传达了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下的双重边缘身份,及黑人女性对自身身份认同的艰难历程,同时也都不同程度地带有自传性色彩。
三、结语黑人女性文学为黑人女性作家提供了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黑人女性作家可以通过黑人女性自传体小说将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艺术化重现。
著名黑人女性作家托尼·凯德·班巴拉曾说:“所有的作家、音乐家、画家、编舞人员或者舞蹈家等工作时都背负着自身的经历,他们的作品就是对其的重现、复述,是。
美国黑人文学中女性身份认知与抗争
美国黑人文学中女性身份认知与抗争摘要:作为身受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双重压迫的特殊群体,美国黑人女性的身份认知过程充满艰辛和曲折。
黑人女性作家显示出惊人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塑造了一系列光辉动人的形象,反抗种族及男权社会强加给她们的不公共形象,在完成黑人女性文化身份认证的同时,也以自己的创作为黑人文学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美国黑人女性身份Abstract: As the community which has long-been-oppressed by racialism and sexism, Afro-American female has been through a long road full of hardship on their way of ego-identification. Female Afro-American writers created countless glorious Afro-American women with tremendous courage and strong wills, fighting against the unfairness given by the racial and sexist society. They fulfilled their destiny of ego-identification, meanwhile giving magnificent, beautiful colors to the Afro-American literature.Key words: Afro-American, Females, Identity身份问题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其文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这种身份并非由血统决定,而是社会与文化作用的结果。
被迫从非洲迁徙到美国、被割裂了与自身文化环境的联系后又被嫁接到西方文化的土壤中来,在社会生活中又一再被拒绝、被排斥――这一独特的历史和现实处境决定了身份问题对于非洲裔美国黑人来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认证与危机
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认证与危机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里,文化身份认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对于美国黑人来说,文化身份认证不仅是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可,更是寻求文化认同和尊重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美国黑人文化身份认证并非易事,且面临着许多挑战与危机。
本文将探讨美国黑人文化身份认证的必要性,认证过程及意义,以及面临的危机和未来发展。
美国黑人文化身份认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历史上,黑人作为奴隶被迫离开非洲,经历了残酷的奴隶制和种族歧视,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地理上,黑人分布在美国各地,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和方言。
政治上,黑人争取平等权利和地位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挫折,但也孕育出了独特的黑人政治文化。
经济上,黑人社区的发展和繁荣对美国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
文化上,黑人文化对美国流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音乐、电影、文学等。
尽管黑人文化身份认证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实中却面临着许多危机。
由于长期受到歧视和压迫,黑人文化身份认同感低,存在着自我否定和忽视的问题。
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黑人文化被边缘化,甚至被误解和歪曲。
例如,流行文化中对黑人形象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导致黑人文化的多样性被忽视。
教育领域的种族歧视和不平等待遇,也使得黑人文化身份的传承和发展受到阻碍。
面对危机,黑人文化身份的未来发展仍具有广阔前景。
从政治角度来看,随着黑人政治参与度的提高,黑人文化将在美国政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从经济角度来看,黑人社区的经济发展将促进黑人文化身份的传承和创新,为黑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从文化角度来看,黑人文化将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加独特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重要贡献。
美国黑人文化身份认证对于黑人群体寻求文化认同和尊重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认证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危机,如文化边缘化、刻板印象、教育不公等。
为了解决这些危机,需要加强对黑人历史和文化的教育,提高黑人文化自信心,同时推动社会公正和平等,为黑人文化身份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秀拉》中黑人女性的自我身份建构研究
摘要:托尼?莫里森作为女性主义的积极倡导者,对黑人女性所遭受的歧视压迫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在作品《秀拉》中,莫里森分析了造成女性悲惨处境的原因,同时也对黑人女性如何建构自我身份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关键词:《秀拉》;黑人女性;建构自我身份托尼?莫里森在《秀拉》中塑造了伊娃、秀拉和奈尔三位性格鲜明且极具代表性的反叛者形象,寄希望于颠覆夫权统治,消解传统保守的黑人女性形象,激发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但是,黑人女性在自我价值认同的路上已经迷失太久,重构黑人女性的价值体系之路无比漫长。
首先,黑人女性要树立自我认同意识。
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双重压迫下,黑人女性被剥夺了言说自己需求的权利,在社会中丧失了政治和经济地位,在家庭中又成为男性权威的陪衬。
随着自身价值的泯灭,她们开始无尊严、无自我地苟活,这也注定了其悲剧地位。
海伦娜是传统黑人女性的代表人物,她语言得体且举止稳重,却容忍丈夫的一切,视种族欺凌为理所当然之事,甚至急于巴结讨好白人。
汉娜性格多疑,对男人挑剔,且一刻也离不开男人的关注。
甚至连脾气倔强、性格刚烈的伊娃也教育黑人女性要爱男人。
[1]由此可见,长期生活在压迫歧视下的黑人女性群体已经内化了父权社会的男性价值观,她们对自我的建构完全取决于所依附的夫权婚姻,将自我定位为男性的附属物,通过充当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来确认自己的价值。
实质上,黑人女性的自我已经泯灭,言说自己需求的权利早已丧失殆尽,这也预示了她们日后被男性伤害的厄运。
因此,要想重新获得社会的尊重,女性必须认可自身,拒绝将男性的利益凌驾于自身的需求之上,舍弃攀附于男性的生存之道。
秀拉就强烈抗拒这种传统的女性生活,她离开底层,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拒绝结婚和承担女性的家庭责任。
她离经叛道的行为与黑人社区的传统格格不入,但这种撒旦式的叛逆却标志着秀拉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实践女性权利,她将自身视为不依附他人的个体存在,肯定女性的存在意义和社会价值,为黑人女性的自我建构之路指明了方向。
美国黑人女性小说与文化身份批评研究
试 。
重 压 迫 制 度 下 写 作 时 ,她 们 大 多 从 黑 人 女 性 自身 生
活经 验 出发 , 刻 画她 们 生命 苦难 的经历 与完 善 过程 。 黑 人 女 性 作 家 对 她 们 文 化 身 份 的 批 判 命 题 无 非 是 想
将 黑 人女 性 小说 打造 成 为黑 人 女性 争取 主 流社 会位 置 以及最 终 实 现黑人 文 化 身份 的认 同。黑 人女 性小 说 的产生 、发展 与 流变 先后 经历 了 2 0世 纪 2 0年 代
第 1 期
2 01 4年 1月
吉 林 师 范大 学 学 报 ( 人 文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J i l i n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H u m a n i t i e s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人 女性 文化 身份 的建 构 与 发 展 。黑 人 女性 主 义将 逆 转 黑 人 女 性 身 份 被 边 缘 化 的 境 遇 , 颠 覆 和 拆 解 黑 人 女性 身 份 被 客
体化 、 被边缘化的命运结构。 [ 关 键 词 ] 黑人 女 性 小 说 ; 身 份批 评 ; 黑人女性主义 ; 后 学
浅析美国黑人文学所体现的自我及种族身份认同
浅析美国黑人文学所体现的自我及种族身份认同作者:燕乔敏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4期摘要奥巴马赢得2008年美国大选,成为首位黑人总统,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美国黑人,重新审视其自我及种族身份问题。
有网评说:“美国梦实现了”;有报道称:“导致美国人选出首位黑人总统是种族意识在起作用,不过这种种族意识不再是种族歧视,而是美国全民族的种族融合意识。
”本论文将通过对美国黑人文学作品的解读,对作品塑造的黑人形象的自我及种族身份进行梳理与总结,进而得出全球化下各民族应持一种包容的、和谐的又具主体性的民族价值观。
关键词美国黑人文学种族身份认同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228-01本论文通过对美国黑人文学中黑人形象的分析,得出美国黑人的自我及种族身份认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的:一、偏执的、狭隘的自我及种族身份认同这主要体现为两种:(一)认为黑人是最真诚,最朴实,最美好的善良、勤劳的优秀民族,白人则是残酷的、卑鄙的、无情的没有人性的异族。
如阿历克斯·哈利的作品《根》中的昆塔·肯特,认为白人无情、冷酷,没有真诚的信仰,他们的白皮肤、蓝眼睛是丑陋的,皮肤黝黑才是美丽和健康的体现,白人身上还有异味。
(二)认为黑人天生就是低于白人的丑陋而又愚昧的劣等民族,白人压迫、欺侮黑人是天经地义的事。
基于这种认识,他们默然地、顺从地忍受白人施加的一切不平等,他们的心中没有不平,没有愤怒,更不会起身反抗,如赖特《土生子》中别格的黑人朋友。
二、对自我及种族身份的困惑、怀疑玛雅·安吉罗的自传体小说《我知道笼中的鸟为何歌唱》中玛格丽特背诵了一首诗,诗中写道:“你为何在看着我?我本无打算停留。
”“你为何在看着我?”这是每个生活在白人世界的黑人对自我存在的自我怀疑。
玛格丽特对真实的自我是困惑而模糊的。
“我本无打算停留”,这一表白是玛格丽特对自己无根状态的掩饰。
探求从探求到质疑
探求从探求到质疑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塑造的黑人女性形象体现出她对自我的反思,身份认同的定位。
她前期作品(成长三部曲)中的黑人女性从缺乏中探求“我是谁”,力图摆脱奴隶制度造成的历史创伤,承继非洲祖先的集体记忆,从而在敌对的世界里实践着健康的、整体的生存策略。
于是,由奴隶制度造成的历史创伤和有关“非洲”的集体记忆构成了黑人妇女身份认同的同一,即黑人的本真。
本真的黑人认同在种族暴力的介入下断裂,差异的女人身份受男权暴力的侵害而破碎。
而且,这两种暴力往往交织在一起,凝结成黑人妇女实践自我、建构身份的重大障碍。
她们的困境令莫里森再度陷入认同危机,质疑建构黑人妇女身份认同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尽管如此,她仍然努力尝试着,以她的创作探寻黑人妇女、黑人族裔的生存策略。
一探求关于黑人妇女的身份,“黑人+女人”的定位是不争的事实。
这些处于边缘地位和无权状态的他者的他者在莫里森的笔下却成了积极探求自我、重新建构身份的黑人女性。
她们试图摆脱奴隶制度造成的历史创伤,承继非洲祖先的集体记忆,从而尝试着“如何生存――不是谋生――而是在一个我们,我们所有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是某事的牺牲品的世界里整体地生存”。
为黑人妇女而写作是莫里森的创作动机,探寻自我、建构身份则是她作品中一致的主题。
莫里森曾回忆,在她开始创作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关黑人妇女的作品少之甚少,根本没有展现其经历的小说。
“这一人物、这一女性、这一黑人并不以自我为中心而存在”。
于是,在前期作品《最蓝的眼睛》、《秀拉》和《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描述了小主人公在社会关系交织的家庭、社区和族裔中初步确立或磨灭身份认同的过程。
通过这些黑人女性的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她揭露出奴隶制度造成的创伤并未随着这一经济体制的废除消失,而是以变体种族主义困扰着非裔美国人,尤其是那些他者的他者――黑人妇女。
尽管处于边缘和无权的境遇,但她们总是逾越常规,从缺乏(lack)中探求黑人的本真,实践女人的差异,以其悲剧性的人生挑战文化霸权和男性权威。
身份自我建构: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历程
鉴赏身份自我建构: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历程刘志宇 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早在其诞生之日开始就被排斥在男性文学主流之外,长期处于一种弱势的话语地位。
从其发展历程可以管窥到当时美国黑人女作家所面临的双重困境: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在这双重压迫下屹立不倒,经受住了十分困苦的磨难,最终在美国文学园地里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女性意识;身份建构自我画像的萌生阶段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产生于17世纪初期,此时的作品以非洲民间歌谣、民间故事和当时女性的生存状况为素材以口头文学的形式展现出了当时黑人女性内心的压抑情感。
这时期的文学作品发挥了符合当时需要的社会功能,因为广大黑人女性可以借此来安慰受伤的身体与心灵。
到了18世纪40年代初期,真正意义上的美国黑人女性纸质文学诞生了。
最早是以诗歌和女性自传体小说为主要题材。
最早被收录的黑人女性作品是路西特丽在1764年创作的诗歌集《监狱斗争》,它主要讲述了白人聚集地遭受美洲印第安人袭击的情景,在社会中引起了较大反响。
到了19世纪,随着废奴运动的发展,出现了以陈述客观事实为主要内容,描绘美国黑人女性悲惨生活的黑人自传体文学,有人称之为“黑人自述录”。
在此阶段,广大黑人女性作品对自身的悲惨遭遇进行了真实客观的描写,为读者还原了一幅真实的生活经历自画像。
但在这一时期,她们还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大多数人还是处于忍受不公待遇的阶段。
从其作品可以看出,广大美国黑人女性的自我身份还没有建立,或者可以说还处于比较早期的萌生阶段。
自我找寻的复兴阶段在美国内战期间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此步入了发展新时期。
但是奴隶制只是在法律层面得到了废除,在现实生活中美国黑人还是处于一种被压迫的遭受种族歧视大环境中。
到了19世纪末期,美国南方的种族关系恶化加速,许多黑人族群开始迁移到北方生活。
这批人后来成为了具有自我独立意识的自由人,逐渐融入了美国都市社会生活之中。
黑人女性主体意识与身份认同——托尼·莫里森的女性书写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and Identity of the Black
Female
作者: 李韶丽
作者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1
出版物刊名: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页码: 93-94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 托尼.莫里森;黑人女性主体意识;身份认同
摘要:黑人女性长期遭受双重压迫——种族歧视和性别压迫。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聚焦黑人历史和黑人女性,成功地书写了黑人女性在白人为主导和男权统治的社会环境中积极建构种族身份,寻找自我的艰难历程。
莫里森的创作不仅促进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也推动了美国文学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黑人女性自传体写作与身份认同研究摘要美国黑人女性主义书写多半通过自传式的言说方式和“经验自我”的文本形式,来揭示黑人女性的身份诉求问题。
借助身份认同研究来解读美国黑人女性自传体写作,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被双重文化“边缘化”的黑人女性的生存与精神境遇,以及黑人女性是如何在多重夹缝中拓展身份认同之路的。
关键词:美国黑人女性文学自传体写作身份认同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黑人女性文学作为身份与边缘写作批评的先声,通常是指黑人女性作家用黑人女性意识、黑人女性语体来表达黑人女性主义主题与批评的创作。
黑人自传文体写作的发展作为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流变中的一个分支,为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并提供了丰富的写作体验。
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作家通过自传文体,不仅真实再现了黑人女性身处的种族、性别、阶级三重压迫境遇,而且重塑了美国黑人女性族群的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作为西方文学批评的一个主要内容,深深地植根于西方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中,身份认同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则受到了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理论及文化唯物论的影响。
它提倡重读文学经典,深入分析殖民霸权和男性中心文化,重写殖民遭遇历史以及两性冲突的故事,以便重新确立身份认同的各种新标准。
在异质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我究竟是谁,我的归属在哪里”等身份定位问题一直是身份认同追问的焦点,也是黑人女性文本涉猎的重点。
一美国黑人女性自传体写作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滥觞于奴隶自叙体小说,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男性自叙体小说相比,女性自叙体小说自觉或不自觉地纠正了男性视野中的女奴形象:面对被奴役、被蹂躏的地位而无动于衷;意在通过对黑人女性虽历经磨难但依然持有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的描写,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早期女奴自画像。
1861年,哈丽特·雅各布于以琳达·勃兰特为笔名发表的《一位女奴生活中的事件》被视为最初黑人女性自传领域的经典之作。
经过两百余年的发展,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美国黑人自传文学的历史传统中,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已经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自传文学传统,即所谓“传统之中的传统”。
20世纪70年代,黑人女性文学的迅猛发展是以黑人女性自传体小说的接踵而至为显著标识。
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最早描写黑人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之一,被誉为“第一部黑人女性主义的文学作品”,该部作品是在作者与第二位恋人波西瓦尔·麦奎尔·庞特尔分手之后,把对庞特尔的感情倾注在该小说之中。
另一部作品是美国黑人传记女作家玛雅·安吉罗系列自传的第一部《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
这部作品叙述了作者亲眼看到、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着重描写在逆境中争取自尊自爱的女性形象,进而表达了黑人女性身份认同危机这一时代主题。
托尼·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一书中融合了众多的自传性因素,莫里森在该书的编后记中解释到故事的灵感来自她与一个小女孩儿在学校里的一次对话。
其他包括艾丽丝·沃克的《紫色》和《现在是你敞开心扉之际》等在内的自传体小说也都已经从边缘地位进入到美国多元文化的中心地带。
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自传式书写也为女性保持女性特殊性和建构女性身份提供了平台。
对于黑人女性而言,自己书写自己的书写方式不仅仅是一种姐妹沟通的媒介,它还意味着把以往的记忆加以编辑,使之成为一部作者个体努力的历史。
自传研究的专家保尔·约翰·艾津也曾指出:“当我们进入自传的殿堂,我们已经准备承认我们所阅读到的一切是有历史性的,对于曾经发生事件忠诚而自发地重构……过去的材料被回忆和想象重新定型以合于当下的意识要求,这正是作者所期望的。
”自传写作很大程度上是要回答“我是谁”,因此自我身份认同在自传写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自传作者往往依靠有一个当下的立足点,即传主的自我身份。
对“身份”的关切,是黑人女性文学存在的主要支柱,也是黑人女性文学研究的中心议题。
身份认同究其根源,使学者们逐渐把目光从政治这个层面上转移到了性别、文化、种族等领域。
身份认同即政治认同,作家们把批评的矛头直指当今文化中的“异化”现象,摆脱以往政治认同身份,转而改为身份认同政治。
这一具有革命性的变化,为作家日后的写作过程提供了事实依据并起风向标的作用。
从黑人女性作家开始写作时,她们自身的特殊身份已经开始发生效力。
自传式写作同时也是一种自我表达和自我诠释,“我们是靠表达而发现生活意义的。
……发现生活意义依赖于构造适当的富有意义的表达。
”正如美国评论家詹姆斯·克雷戈·霍尔特在涉及少数族裔创作经验时指出,自传“这种写作形式在美国受到欢迎可能是与那么多美国人有无根的感觉有关,因此也就毫不惊讶地发现那些最戏剧化地经历了无根体验的移民和少数族裔美国人写出了大量的自传作品”。
二美国黑人女性自传体写作与身份认同黑人女性作家以自传式的言说方式讲述了一个又一个黑人女性因身份缺失而迷失自我、寻找自我的故事,从多个维度见证了黑人女性的艰难处境,无论是《最蓝的眼睛》中的佩科拉,还是《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中的玛格丽特,或是对《他们眼望上苍》中的珍妮的描写,这些描写都凸现了黑人女性自身的生存体验和文化际遇,都殊途同归地传达了黑人女性在白人文化和价值观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身份缺失的叩问,及对黑人女性身份认同之路的艰难探求。
赫斯顿的《他们眼望上苍》是把自己的亲身生活进行了艺术化的再创造,是对欧洲成长体小说的继承,如同欧洲成长体小说在结构模式上恰恰具有鲜明的“自传性”。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叫做珍妮的黑人女性不断探索自我身份的过程。
作者一改男性作家的创作喜好,大胆采用黑人女性作为创作主角,并让这位黑人女性独领风骚,使被遮蔽的女性自信与魅力进入人们的视线,成为社会的关注点。
珍妮的一生经历了三次婚姻。
第一次婚姻是祖母安排的,这种带有包办性质的婚姻使珍妮深刻体会到了婚姻不会孕育爱情。
第二次婚姻虽然是她自己做出的选择,但却是一场令人窒息的婚姻,事实上,珍妮虽摆脱“骡子”的角色,却又开始“玩具”的生活。
前两次失败的婚姻并不能满足珍妮追求爱情和自我的渴望。
于是她义无反顾地挣脱了他们的束缚,勇敢地开始了她的短暂幸福的第三次婚姻,她大胆的选择使她最终获得了一直渴望的爱情和身份认同。
婚姻在珍妮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婚姻的变动不仅体现了她作为一个黑人女性追求独立、自主地位的进程,也是呈现了她不断寻求自我身份认同的艰难历程。
玛丽·海伦·华盛顿高度评价了这部小说:“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部小说,除了它的优美的语言和女主人公外,还有关于黑人民间习俗方面的描写。
”我们终于发现了一位妇女开始了寻找自我的过程。
从珍妮的全名珍妮·克劳福德·基利克斯·斯塔克斯·伍兹也预示了她一生对自我身份认同的苦苦寻觅。
这个繁琐复杂的姓名涵盖了她一生中的四个阶段:婚前阶段、第一次婚姻、第二次婚姻和第三次婚姻。
在这个嬗变链条中,每一阶段都是其漫漫人生路中的新的驿站和起点,使她不断对自己的身份进行构建:从刚开始的单纯烂漫、满怀希望到后来的惟命是从、噤若寒蝉,再到最后的奋起反抗,获取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自由,在身份的解构与建构中,实现了自身的身份认同。
安吉罗的小说《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取自个人的真实生活经验。
虽然种族歧视、阶级压迫和性别歧视仍是她小说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作者更着力表现她们如何在双重压迫下生存,寻求自我、以及自我认同的过程。
在《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开篇伊始的一首诗中,真实再现了黑人女性在白人文化占主流社会中的真实处境。
一句“你为何在看着我?我本无打算停留”将玛格丽特对自己的身份缺失暴露无疑。
事实上,她对“停留”这一概念是陌生的,她在3-16岁之间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先后有过七个不同的家。
她一直没有归属感,没有“停留”之所。
而“我本无打算停留”,这一表白不仅使玛格丽特的无根状态欲盖弥彰,同时也反映出大多数黑人群体的真实心态:在一个以白人主流文化统治的美国社会中,黑人的“他者”身份一直处于被从属、边缘和亚文化状态,黑人及其黑人文化在美国社会很难寻找到自己的“根”。
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浓缩了一些作者的真实生活经历,具有一定的自传性。
莫里森在该部作品中选择了黑人小女孩佩科拉为主角,在白人强势文化的浸染下,小佩科拉的人生价值观和审美观发生错位,妄图通过身体的外在变化来拥有童星秀兰·邓波儿的漂亮的蓝眼睛和完美的白皮肤,最终演变成为对自己的身体和身份的彻底否定与放弃。
这种文化身份的悬置、不确定状态所导致的认同焦虑,在黑人女性文学中得到了极大的关注。
作为一部带有自传性的文学作品,《最蓝的眼睛》传达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当时美国黑人女性生活状态缩影的一个记录,更多的是提倡一种黑人女性自我升华的整个过程。
在暗无天日的生活状态下能够保有一颗纯洁的心灵和超脱的思想是挽救在水深火热中的黑人女性最有力的一条途径,主人公对自我身份认同过程中的错误定向直接导致其悲惨命运的发生。
诚如,弗朗茨·法农在他的《黑皮肤,白面具》中所说:“黑人……为了获得白人的另眼相看,挣脱自己劣等民族的枷锁而挤入上等社会,抹去自己与身俱来的黑色身份的耻辱,就会在无意中对自己产生憎恨,从而在灵与肉上都处于一种自卑和自毁的境地。
”事实上,美国黑人女性传记文学,无论是作为少数族裔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主义文学的一种、还是广义上的传记文学的一部分,一路走来,历经多重磨难和洗礼,从被边缘化状态进入主流文学的范畴。
无论是以自传的形式直抒胸臆,还是以自传体小说的艺术的再创造来表达她们的情感与理想等,都是黑人女性通过自传式的写作方式有效地将身份危机的信息传达给读者,帮助读者更加客观地了解黑人女性这一亚文化群体的身份构建问题。
总之,从身份认同与边缘写作的意义上说,黑人女性这个特殊群体(少数边缘族群),在特殊境遇(身处多重压迫)下,从特殊视角(女性视角)展开的自我历史的写作活动,不仅构建了黑人女性主义的文学传统,还颠覆了以往西方传统文学中对黑人女性形象的歪曲与误读。
身份意识贯穿在自传体写作之中,实际上就是黑人女性在身份引导下进行的自我塑造,这一过程也正是她们构筑自己身份的过程。
研究美国黑人女性的自传体写作,可以解决异质文化背景下黑人女性的身份认同问题,加强对黑人女性身份由边缘到主流的认知意识,也给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作家的创作实践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突破性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注: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b340);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境理论与跨文化交际,2009.5.11-2012.12(项目编号:2009b213)。
参考文献:[1] 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外国文学》,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