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出口货物贸易的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进出口货物贸易的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摘要]本文主要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研究近年来中国进出口货物贸易

的变化规律以及其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理论分析阶段,本文主要从货物进出口总额/GDP的角度进行分析;在实证分析阶段,我们得到了货物进出口总额/GDP之间的关系,最终分析得出相应结论。

[关键词]货物进出口总额;GDP;通货膨胀;贸易顺差

1引言

1986年,中国申请加入《关贸总协定》。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入世不仅使得中国的“出口导向”战略得以更成功的实施,还大大降低了中国的主权风险,从而降低了国际贸易的成本。过去十年,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内需不足。而人力成本低廉使得企业利润上升,从而更加愿意扩大规模。当内需不足,内供过剩时,中国的贸易顺差自然而然地产生。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环保日益得到重视,人民币不断升值,使得“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逐渐丧失。而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货物贸易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比例,故想通过研究近年中国进出口货物贸易的变化,发现其规律以及货物贸易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2理论分析

从数据中可以观察得出:1990—2002年,GDP货物进出口总额均缓慢增长,2002—2008年GDP货物进出口总额均实现了快速增长,形势一片大好。2008—2009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货物进出口总额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GDP保持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三者在2009—2011年均有较大幅度上升。由此我们可初步判定货物进出口总额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可以观察得出:货物进出口总额/GDP在波动中缓慢上升,2006年始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2009—2011年开始回升。由此可见,我国在2006年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开始呈现较快下降势头,在国际形势动荡不安的条件下,为了避免本国经济过多地受到世界经济衰退阴影的不良影响,我国自主进行结构调整,进口增速超过出口增速,显示国内需求比起国外需求来讲,仍显强劲,且从侧面也反映出了我国国内货物种类日益丰富,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更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消费者对国产产品更加青睐,国内需求日益旺盛。

3实证分析

为了研究货物进出口总额/GDP的关系,我们用货物进口总额/GDP(Y)对货物出口总额/GDP(X)进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在10%置信度下保留,使用Eviews,得到估计方程为:

模型反映了货物进口总额/GDP的短期波动如何被确定。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货物出口总额/GDP短期波动的影响,从我国货物贸易结构上看,我国是初级产品的净进口国,是工业制成品的净出口国。另一部分是偏离长期均衡的影响。

由模型可见,进出口总额变化密切相关,而其余外生变量对其影响相对较小。由此可见,我国在通过稳定物价,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对外依赖,改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宏观调节措施扩大内需的同时,也应重视我国的出口。为提高我国的出口总额,我国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以提高我国自主研发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尽管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导致海外市场需求疲软,但反观iPhone仍然风头不减。故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是提高货物贸易总额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由于人民币汇率上升,劳动力价格升高等因素,提高出口显然并非易事。

从出口方面看,眼下中国最大的出口地区欧盟仍身处主权债务危机之中,经济发展前景暗淡,而出口占GDP的比重太高,使得中国的经济周期依赖于主要出口目的国的经济周期。虽然美国经济的初步复苏迹象以及“金砖国家”的经济增长给投资者带来些许信心,但伴随着中国2014年2月出现的巨额贸易逆差(达到314.8亿美元)以及外汇储备增长放缓等指标说明,我国的出口正以较快的速度下降,而我国是工业制成品的净出口国,这势必会对我国的工业产业造成不良影响,而事实确实如此。2014年头两个月中国工业企业利润相当疲弱,同比下降5.2%,其中国有企业下降10.9%。和其他新兴市场一样,2012年中国股市在经历1、2月的上涨之后,3月上证指数大幅走低,从时间上看,出口疲软无疑是导致投资者看经济增长放缓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外汇上看,中国出口疲软导致的外汇储备增长放缓,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热钱流入,减缓了通货膨胀,从2月CPI同比增长3.2%,创20个月新低就可一览无余。通胀的放缓一方面有助于某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推动企业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扩大内需。

从进口方面看,我国是个初级产品的净进口国。到2011年年底,投资占中国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了50%。在第二产业中,与投资高度相关的重工业占比达到了70%,各地钢铁、建材和水泥等支柱型产业纷纷上马。随着这些产业的发展,中国开始大规模进口大宗商品。中国从2004年至2011年,铁矿石和原油的进口分别上升了13倍和60倍,“中国需求”也推动了大宗商品国际价格的疯狂上涨,以石油为例,中国的石油消费在过去10年中增长将近1倍,但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却将近250%,铁矿石更是出现了数十倍的价格上涨。而近些年的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企业在国际购买上具有比较优势,故中国进口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在2014年2月增长幅度大大超过出口。但从能源角度上看,去年全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为1826.47万辆和8106.19万辆,同比增长32.44%和32.37%,我国石油需求进一步扩大。而全球石油需求量进一步扩大以及伊朗问题导致油价飙升,同时2011年我国石油产量不及需求一半,对石油进口依赖程度加大,油价的上升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不良影响。为减少我国经济受国际不利经济因素的影响,必须降低石油等能源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开发新能源,并通过政策控制大

排量汽车的生产及销售。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贸易国,2012年中国3月出口同比增长8.9%,进口增长5.3%,实现贸易顺差54亿美元。由于出口部门对中国整体经济依然重要,出口增长加速可能被视为是积极信号,但进口数据不佳,可能意味着内需不足。由模型知两者为同向变化关系,意味着进口增速下降也可能预示着出口增速放缓,因为中国进口中,很大一部分是原材料和其他可以加工成成品并重新出口的商品。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对欧出口同比下降1.8%,对第二大出口伙伴——美国的出口增长了12.8%,而对俄罗斯出口增长了14.6%,而进口则增长了49.2%。同期中国对巴西出口增长了19.2%,进口增长7.0%。可见,与发达国家贸易相比,中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虽然基数小,但是迅速增长。可见,即使在中国诸多生产要素日益上涨的大背景下,中国商品在国际上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仍具有竞争上的优势,这主要是由我国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所带来的产品创新和规模经济效应所导致的。

4结论

虽然我国正经历经济转型,但毕竟绝非一朝一夕,在逐步摆脱经济发展对出口的依赖的同时,为避免陷入衰退,我国仍需高度重视进出口增长,尤其是货物出口总额,应避免形成较长时间的贸易逆差局面,同时也避免形成较大数额的贸易逆差局面,从而在短期内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较大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周建萌,陈瑶.中国进出口贸易对GDP影响的实证分析[J].企业导报,2012(16):5-6.

[2]贾勇.通货膨胀与贸易顺差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2(4):38-39.

[3]李杰.中国贸易开放与通货膨胀关系的数量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11.

[4]张世忠,孙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贸易发展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3(6):28-33.

[5]刘琬.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30):181-1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