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与和谐校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明礼仪与和谐校园

旧县镇范庙小学丁文贵

2015、1

文明礼仪与和谐校园

——旧县镇范庙小学丁文贵

内容摘要:一个社会中最活跃的构成是人。从根本上讲,和谐的人是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培养和谐的人需要教育,学校教育乃关键,突破这一关键的举措便是“礼”,并由“礼”而和谐校园。厚重的中华礼仪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最为精华的文化遗产。从古至今,讲“礼”重“仪”,世代传送。那么怎样以文明礼仪为契入点,构建和谐校园?本文从教育的角度出发,立足抓文明礼仪,追求教育的和谐、人性的和谐、人际的和谐乃至促社会的和谐等方面解读了我校的一些做法,旨在探索如何在全民构建和谐社会的洪流中塑造和谐的校园。

关键词:礼仪和谐校园社会

礼仪是文明民族的标志,任何进入文明时代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礼仪。“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礼仪,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

在全民构建和谐社会的浪潮中,作为教育人,我们思考的是如何构建和谐的校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最重要的举措便是“礼”。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能深深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二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只有在一个厚重礼仪氛围的校园环境中,树立讲“礼”重“仪”的做人理念,才能拨开云雾见彩虹,才能领略头顶那片灿烂的星空,才能在和谐中感受心旷神怡的人生乐趣,才能塑造出一个个具有健康人性的和谐的人。

文明礼仪与教育和谐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礼仪文化底蕴,但并不意味着中华传统礼仪就能够简单地

移植在少年儿童的身上。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一种全新的领域,时代的飞速发展,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如何才能有效地传承我国厚重的礼仪文化,将礼仪规范的要求内化为学生内心情感的需要,在礼仪规范养成教育的方式上由强制性训练式转化为愉悦性体验式,这就成了值得我们悉心研究的问题。一个学校是否有和谐的教育,是否能将文明礼仪和谐地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必将关系到构建和谐校园这一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关注教育的和谐。开展礼仪课题研究,是我校追求和谐教育的一大举措。2002年9月,我校课题组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教育部申报的“全国教育科研‘十五’规划课题”《培养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实践与研究》批准立项并开题。课题研究的过程是艰苦的,但更是快乐的。课题组结合课题研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小学生礼仪教育活动,并重视经验的积累和完善,在“研究——实践——改进——提高——总结”的过程中,探索总结出了一系列培养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方法和途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4年、2005年、2006年,课题组代表先后到北京、上海、浙江参加全国的学术交流,并在大会上作示范报告。学校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受到了著名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孙云晓,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康丽颖,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吴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室主任孙宏艳等五位专家领导的高度评价,并由五位专家鉴定,于2005年9月顺利结题,该项成果获全国一等奖。

通过课题研究,“礼”成了可以操作的具体规范,从家庭礼仪、学校礼仪到社会礼仪,我们给了孩子明确的评价标准,使礼仪规范教育渗透到了孩子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课堂上,孩子们的举手投足显得精神抖擞,表情达意显得谦恭适度;操场上,孩子们见到老师总能大方地与老师互送一个温馨的祝福;回到家,孩子们的第一句话便是“妈妈,我回来了。”“一个个礼节,就是一个个道德的元素,礼的全部,就是道德的完整展示。”实践证明,我校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准确地把握住了现代小学生礼仪教育的方向,为我校礼仪教育这一特色工程的建

设起到了巨大的理论支撑作用。在这种和谐灵活的教育中,学生将首先成为一个“知书达礼”之人。可见,文明礼仪是和谐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教育的重要目标。

文明礼仪与人性和谐

从根本上讲,校园的和谐是学生自身的和谐,而学生自身的和谐,则是心性的和谐。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因而人性中不可避免地残留着动物的野性。像小孩子中经常发生的为一支铅笔而争夺抓扯,大同学欺负小同学等现象,就是一种野性的表现。因此,就有了我们常说的“修身养性”。而“修身养性”要通过践行“礼”,按照道德要求制订的一系列行为规范才能完成的。人人都可以通过践行一个个礼节来学习,为断清除自身的野性,砥砺人之所以为人的高尚品格。明礼,乃做人之根本。古代学者颜之说:“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身有礼则修,心有礼则泰。”有效的礼仪教育,对于人的德性养成和校园和谐具有重要作用。我校根据“以礼为美,以仪引德”的编写思路,以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为出发点,结合新课程改革与校本课程开发,编写出了《小学生礼仪教育》校本教材,把礼仪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引入课表,由班主任担任其教学。教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材中亲切的生活场景、熟悉的人物形象、亲历的生活感悟、文明的言行举止,使学生明了礼仪、践行礼仪,在学习中懂得只有自觉形成“知书达礼”的高尚美德,才能使别人对自己产生良好的印象,才能使自己的内心美和外在美和谐统一。教材最大的特色还在于师生家长共同编写,读来亲切,操作可行,乐于为学生所接受,在愉悦中内化成行。

实践证明,我们的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学校教育的内容,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人性的和谐,显现出巨大的实效性,为塑造和谐发展的人起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以“礼”约束人,以“礼”教育人,使文明礼仪走入学生的心中,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显现出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和谐的人性。

文明礼仪与人际和谐

人际关系错综复杂,需要“礼”作润滑济,才能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兄弟有序,朋友有信。”“礼”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成体系的具体而微的细节。只有人人都依据礼节的规定去践行,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去体现,和谐校园才有可能实现。《礼记·曲礼》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主张与人效要低调,放下身段,而把对方放在尊敬的地位来对待,这是人际关系的基本前提。即使对方是“负贩者”,也必有其尊严,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如今的人,不愿意尊重他人,甚至连自己的父母长辈都不知道尊重,却处处要求他人尊重自己,这种心态怎么能得到真正的尊重,怎么能有人际的和谐?基于此,我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礼仪文化,倾力营造浓厚的礼仪氛围,让学校的“一砖一墙皆育人”:礼仪路,用师生收集的古今中外有关人际交住的名言警句、小故事装扮,当学生漫步于这样的小路时,抬眼便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先哲那如清泉般沁人心脾的话语便丝丝流入学生心际,孩子们一步一个教育,一步一个感悟,一步一个陶冶,学生接受着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感悟着做人的真谛;孝道墙,把“24孝图”图文并茂地展现在墙上,让学生接受着孝道教育。一个人,倘若连母亲都不懂得爱,那何谈爱祖国、爱人民,何谈创造和谐社会?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学校在每年迎接新生入学时,一进大门的墙壁上总是挂着“要爱你妈妈”的大标语。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写“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标语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孩子,不能讲这么抽象的概念,而且如果一个孩子连他妈妈都不爱,他也不会爱别人,爱祖国。”《论语》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阐述了“孝”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实践证明,我校开展“孝心行动”,高兴了父母,教育了孩子,和谐了家庭。倘若你能走进我们的校园,你将顿时被一种浓厚的礼仪氛围所包围,每一位教师的言行举止,将让你如沐春风;每一个孩子活泼的身影,将使你感慨教育的力量;每一个角落精心的布置,将让你畅享对中华礼仪的解读乐趣。而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我们的老师和孩子无不一次次接受着深厚的礼仪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文明礼仪创造着人际的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