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盐到哪里去了》优质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18 盐到哪里去了| 冀教版(1)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18 盐到哪里去了| 冀教版(1)

《盐到哪里去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学生在前一节课溶解的研究学习中,已经知道食盐和白糖溶解于水,铁粉、锯末、沙子不溶解于水。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通过实验知道不溶解于水的物体可以设计方案进行分离。

2、经历问题---猜想---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大胆设计实验并验证,从而发现分离不溶于水的物体的方法。

3、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不溶于水的物体可以还原分离的过程,认识到这个过程是可逆的。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分离的方法,根据混合物情况选择设计不同的分离方案,能够分离不溶于水的物体。

2、体验研究分离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分离问题的兴趣。

3、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以及探究精神,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态度,培养小组合作的意识,加强探究氛围。

【教学重点】掌握不溶于水的物体的分离方法,学生能够根据物体性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教学难点】探究分离不溶于水的混合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材料:铁粉和水的混合液、锯末和水混合液、食盐和水的混合液、白糖和水的混合液、沙子和水的混合液。

实验记录表小组实验材料:沙子和水的混合液、滤纸、漏斗、烧杯、铁架台、玻璃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大侯村小学的科学教师,今天由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完成这节课,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把自己最棒的一面展示出来!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物质与水的混合,请哪位同学说一说什么叫做溶解?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

2、我面前的这些就是在上节课得到的那几杯液体(出示烧杯):水和沙子的混合液、水和锯末的混合液、水和铁粉的混合液、水和盐、水和糖的混合液。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能说出它们分别是什么的混合液吗?学生观察猜测,指名回答。

师:对于这几杯液体你们猜测的非常准确,但是盐和水、白糖和水的混合液我们就不容易用眼睛看出来了,那么怎么办呢?生:尝一尝。

《盐到哪里去了》说课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盐到哪里去了》说课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 xxx小学 xxx
盐会隐形吗?
把盐加入水中搅拌后,盐消失了吗?
分别把食盐、沙子、白糖放入水 中会有什么变化?
食盐
水是透明清澈旳,没有沉淀
分别把食盐、沙子、白糖放入水 中会有什么变化?
沙子
水中有看到漂浮旳小颗 粒,大旳颗粒沉到水底
分别把食盐、沙子、白糖放入水 中会有什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化?
食盐和糖像高锰酸钾一样在水中会 慢慢扩散到整个杯子。
•把高锰酸钾放入水中
生活中有诸多经常接触
到旳物品,你以为还有那些 物质加入水中会“像盐一样 消失了?
分组试验
要求: 1、小组合作,注意安全 2、往每个杯子中加入一样多旳
水和固体,搅拌相同次数。 3、取完药物要用纸巾擦干药勺。 4、仔细作好统计。
盐 糖 味精 醋 可乐

溶解
淀粉
面粉
芝麻糊

不溶解
沙子
奶粉
想一想
盐在水中溶解成看不见旳微粒,你能 想方法把盐从盐水中找出来吗?
能力目旳:从学生动手做试验入手,让学生展开自主 讨论,并把观察到旳现象及时统计、分类,从而让学 生认识生活中旳某些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
三、说试验内容:
试验意义:本试验弥补了溶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 学生只能经过课本中旳定义这一点不足,让学生亲自 动手操作,从而更直观、生动旳了解溶解。
理论根据:有旳物体能在水中溶解,有旳能溶解一部 分,有旳不能溶解。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 xxx小学 xxx
一、说教材: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主要围绕“运动与变化”这一组概 念
从日常生活中旳某些常见现象导入,设计了“物体与 水混合”旳探究活动。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5.18 盐到哪里去了| 冀教版(11)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5.18 盐到哪里去了| 冀教版(11)

18《盐到哪里去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河北人民出版社四年级下册《食盐到哪里去了》第一课时,本课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导入,进行“物体与水混合”的探究活动。

学生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认识不同固体物质与水混合后,其变化是不一样的。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验证预测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指导学生操作“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从动手做实验入手,让学生展开自主讨论,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分类,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相互配合的精神;培养学生喜欢科学,热爱生活的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四、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每个小组准备有五个烧杯、一支玻璃棒、适量沙子、铁粉、白糖、食盐、锯末、水。

教师准备:自制课件、酚酞粉、碱面。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魔术引入,揭示课题2、认识材料(二)预测现象自主探究1、预设实验,你想通过实验探究什么问题?混合实验要求(1)为了使实验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每只杯子中的水量、放入固体的量、搅拌的次数都应相同。

(2)注意操作的规范性:每种材料只取一药匙(不要太满),药匙取完一种材料要擦净再取下一种;玻璃棒搅拌时尽量不要碰到杯子,搅拌完一杯后擦净再搅拌下一杯。

(3)小组同学共同合作,一人取材料分别放入水中,一人搅拌,认真观察记录每种混合物发生的现象,根据实验现象给混合物进行分类,共同填写混合现象分类表。

2、学生操作、填写记录单和分类表(教师巡视指导)加入水中物质猜想的现象实验的现象水的变化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分类标准分类结果标准一标准二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纠正不正确的说法)4、学生介绍分类情况,小组汇报。

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盐到哪里去了-“黄冈赛”一等奖

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盐到哪里去了-“黄冈赛”一等奖

《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滦南三小薛瑜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第18课《盐到哪里去了》。

本课以物质的可逆变化为线索,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等探究过程,帮学生认识不同固体物质与水融合后的变化是不一样的,并使学生们了解溶解现象。

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将不溶解与水的物体从水中分离出来,使学生懂得物体分离发生的变化与混合是可逆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结果。

2、能实事求是的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自己确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

4、能设计分离与混合物体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设计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2、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科学知识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

2、能用可逆变化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能举出生活生产中人们利用混合技术的实例。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与分离的实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四、教法、学法:着重引导学生采用“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学习方法。

五、教学准备:烧杯、玻璃棒、水、盐、沙、白糖、铁粉、锯末。

六、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在讲课之前我们一起先做一个小实验,大家猜猜会发生什么变化,好不好?生:好。

师:我把一只烧杯里放些水,这个纸包里是家里面炒菜时用的盐,老师用药匙把盐放进水里,用玻璃棒搅拌,你们猜,盐会有什么变化?生1:盐会化在水里!生2:盐不见了。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需要将一种或几种物体与其他物体混合在一起,那么,物体混合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是不是都像盐粒这样化在水里呢?你们想研究吗?生:想!师: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这节课我们学习18课——盐到哪里去了?(板书课题)。

(二)预测现象自主探究: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五种材料:沙子、白糖、铁粉、食盐、锯末。

《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详案

《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详案

教学设计《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教学理念:本节课是冀教版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此单元中的重要内容。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以此要原则,以生为本,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的活动中,通过“猜测勾起悬念——动手实验操作——总结”此过程,不仅学到科技知识,同时也培养了科学探究的技能。

做实验、观察现象、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学生在此活动中尝试了当科学家的成功与喜悦,为日后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结果。

2、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

(2)科学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2、愿意通过合作的方式同大家一起学习。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沙子、铁粉、食盐、锯末、白糖、烧杯5只、玻璃棒、装有水的水槽杯子、纸巾、抹布、实验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讲故事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从前,有一个国王,他的王宫里储存了许多许多的盐。

但是这个国王非常吝啬,从来不把盐分给老百姓吃。

由于长期吃不到盐,老百姓们四肢无力,经常生病,就只好冒着生命危险去王宫偷盐。

结果多数人所偷的盐都被守卫搜了出来,这些偷盐的人还被拉出去砍了头。

可是有一个从王宫向外面拉水的人,却天天都能偷到盐。

同学们,你们知道拉水的人把盐放到哪里了吗?(水里)为什么放到水里守卫就看不见了呢?(盐化在水里了)你们觉得拉水的人聪明吗?二、揭题质疑1、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将一种或几种物体与水混合在一起,那么物体与水混合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是不是都像盐这样化在水里呢?大家想研究吗?2、这节课我们研究——盐到哪里去了?(课件出示题目)三、观察实验材料和器具1、老师已经在你们的实验桌上为你们准备了实验材料和器具,大家细心观察,看看都有什么?2、谁愿意说一说?别的同学在汇报的时候,你们可以看看自己的实验桌上是否有这些实验材料和器具,如果他没说全,小组同学可以补充。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5.18 盐到哪里去了| 冀教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5.18 盐到哪里去了| 冀教版

18《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预测各种物体与水混合后的结果。

2、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

6、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设计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7、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8、能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与分离的实验。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及对溶解的理解教学准备: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烧杯、玻璃棒、记录表、铁架台、漏斗、滤纸、纱布、磁铁、蒸发皿、酒精灯、铁架台。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我们来听一个小故事,同时看哪些同学听的仔细,能把老师提的问题回答下来,学生看视频后,教师提出问题,驴身上的盐多了少了?引出课题《盐到哪里去了》(板书)是不是生活中所有物体都会像盐一样,到水里变化的现象都一样?下面就用老师给你们带来的实验材料检验一下吧。

2、认识材料,板书材料看一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哪些材料?你认识吗?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介绍材料(板书:沙子、铁粉、白糖、食盐、锯末)二、探究新知1、预设实验师:如果我们把沙、食盐、铁粉、锯末、白糖分别放入水中,你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猜想师:想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吗?(想)先别急,请看清实验要求。

(课件出示)混合实验要求?、为了使实验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每只杯子中的水量、放入固体的量、搅拌的次数都应相同。

?、注意操作的规范性:每种材料只取一药匙(不要太满),药匙取完一种材料要擦净再取下一种;玻璃棒搅拌时尽量不要碰到杯子,搅拌完一杯后擦净再搅拌下一杯。

?、小组同学共同合作,一人取材料分别放入水中,一人搅拌,认真观察记录每种混合物发生的现象,根据实验现象给混合物进行分类,共同填写实验现象报告单和混合现象分类表。

师:看明白了吗,没看清楚的请看课本67页内容,没问题的那就赶快试试吧!2、学生操作、填写记录单和分类表(教师巡视指导)师:(示意停)请同学们坐好。

瞧,这组同学动作多快,坐的真端正。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 5.18 盐到哪里去了| 冀教版(1)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 5.18 盐到哪里去了| 冀教版(1)

《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第一小学赵超
盐到哪里去了
极小的微粒
溶解均匀分散在水中
教学反思:
1、教学中要合理使用教材,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教师用书规定:第一课时教师所讲授内容应包括活动1和活动2的前半部分。

而实际我所讲授的第一课时只包括活动1部分。

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如果按参考书的建议,学生没有很高的操作技能、没有老师的专业引领根本完不成实验。

大家知道,在过去的教材中“过滤”实验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过滤水中悬浮的细小物质的实验,实验中有一个严格的“三低三碰”的规则。

而本册教材只是把它当作众多分离方法中的一个而出现,但是具体的组装方法、操作技巧如果老师不一一讲清学生很难正确操作,所以两个活动一起讲很难完成任务。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及时调整了教学内容,这样既保证了活动1有充分的时间探究,又能使活动2的内容不致分散。

2、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

本教材建议使用锯末做实验,其目的就是显示与水混合后会上浮。

而我在课前的准备过程中发现,现在的电锯留下的锯末一般很细碎,放进水里时大部分会很快被水浸透而沉在水底,这将会给学生分类带来困惑。

因此,我在准备材料时,专门选出颗粒大的锯末,保证其做实验时,锯末能浮在水上。

这使我更深刻的感受到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必须具有典型性、可行性。

同时也提醒了我们的课前准备工作还应包括教师必须先行亲自实验的环节,才能行之有效的把握教材、合理使用教材,使自己的教学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最终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盐到哪里去了【全国一等奖】

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盐到哪里去了【全国一等奖】

18 盐到哪里去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指导学生操作“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做实验、展开自主讨论,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分类记录,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相互团结的精神;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善于观察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认真观察并记录好实验现象。

三、教学过程【导入】情境引入、揭示课题思考:驴背上的盐到底去哪了?18 盐到哪里去了【活动】预测现象、指导实验1、引入实验。

师:真的像同学们说的这样吗?那接下来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首先由老师先给同学们演示一下。

(师演示盐溶于水的实验)师:通过验证,我们知道盐到哪里去了?(溶于水中)师:盐能溶于水,那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溶于水里呢?(……)(1)猜想: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观看几张图片,同学们要想一下,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并把猜想的结果填入表格中的“预计现象”这一栏。

(2)汇报:哪位同学愿意向大家介绍你们组的猜想结果?(3)引导实验:老师很欣赏同学们这种大胆猜想的勇气,但猜想是不是事实?那今天我们来做几个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4)注意事项①你觉得在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自由说说)②教师补充,看看还有什么是我们没想到的,谁来说?(电脑出示注意事项)(5)学生做实验,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上。

教师参与小组的活动并适当指导。

(6)小组汇报实验所见,依据标准分类。

【讲授】讨论溶解、明确定义。

谁来介绍这些溶于水的物体,在水中是怎样变化的?(食盐、白糖在水中化的非常非常小了,以致于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了,那么我们就说它们变成了极小极小的微粒。

继续引导:我们喝糖水的时候是不是每一口都是甜的?这说明这些极小的微粒是均匀分散在水中的。

)四、复习巩固【练习】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5.18 盐到哪里去了| 冀教版(14)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5.18 盐到哪里去了| 冀教版(14)

《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河北人民出版社四年级下册食盐到哪里去了一课,本课题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导入,设计了“物体与水混合”的探究活动。

学生便动手操作,观察记录的过程中认识不同固体物质与水混合后,其变化是不一样的。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重点培养学生动于操作实验验证预测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指导学生操作“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2、过程与方法:本节课,从学生动手做实验入手,让学生展开自主讨论,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分类,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相互配合的精神;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喜欢科学,热爱生活的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四、教学准备:每个小组准备有六个烧杯、一支玻璃棒、适量沙子、铁粉、白糖、食盐、锯末、水、一块抹布。

五、教学过程:(一)创造条件导入新课师:老师这里有两种物体,你怎么知道它是什么?生:看、尝、闻。

师:通过品尝我们知道它们是水和盐水,可是我们能看到盐么?那么盐到哪里去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盐到哪里去了。

(板书《盐到哪里去了》)(二)预测现象、指导实验1、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五种材料:沙子、白糖、铁粉、食盐、锯末。

如果我们把它们分别放入水中,大家先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猜测。

2、师:把你们的想法在组内说一说,并记录在课本67页的表内。

(学生交流、记录)3、师:你们已经把猜想记录下来了,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同学们说该怎么办?生:实验!4、师:做这个实验前呢,老师先给大家几个小提示:A、为了保证实验的合理性,放入烧杯的各种物体我们都用一小勺,玻璃棒搅拌的次数要一样多。

B、搅拌时玻璃棒要均匀、轻轻的用力,玻璃棒尽可能的不要碰到烧杯壁。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盐到哪里去了冀教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盐到哪里去了冀教版

《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一、教学探究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指导学生操作“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2、过程与方法:从学生动手做实验入手,让学生展开自主讨论,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分类,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相互配合的精神;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喜欢科学,热爱生活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三、实验教学准备:小组准备:烧杯、玻璃棒、沙子、铁粉、白糖、食盐、泡沫、水、纸巾。

学生准备:生活中常见的固体粉末四、教学探究过程:(一)创设情境、揭题质疑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有五位好朋友相约去郊游,他们是沙子、铁粉、白糖、食盐和泡沫。

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河水清澈,于是就情不自禁的跳进河里去游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设计意图:设疑导入是课堂教学良好的开端,在教学前,借助故事的趣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扩大视野,促进思考。

】(二)猜想假设、探究“混合”1、鼓励大胆猜想,大家先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学情预设:白糖会化在水里!盐也会化在水里!沙子不会化!沙子还会使水浑了!铁粉不会化!泡末也不会化,还会浮在水面上!)【设计意图:“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

”猜想是一种难度较大的跳跃式的创造性思维。

这种创造性思维并不是天生俱有,而是从小着手培养。

】3、汇报: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你的猜想结果?4、实验准备:老师很欣赏同学们大胆猜想的勇气,但猜想并不是事实,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说我们需要做什么?(“实验”)继续引导:“大家先不要着急做实验,大家认真观察67页三个做实验的小朋友,你看他们是怎样分工的?在实验当中,我们应该怎样利用这些仪器和实验材料呢?针对这些内容,同学们以小组来制定实验方案。

”。

说注意事项:(1)你觉得在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自由说说)(2)教师补充,看看还有什么是我们没想到的,谁来说?(电脑出示注意事项a、为了保证实验合理,每只烧杯中的水量、固体的量、搅拌的次数均应相同。

冀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8课第一课时盐到哪里去了教案

冀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8课第一课时盐到哪里去了教案

冀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8课第一课时盐到哪里去了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8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对提供的各种物质及放入水中的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

2、能根据已有经验对各种物质放入水中后的状态进行预测。

3、能对各种物质放入水中后的结果进行简单分类。

4、能较为完整地建构溶解的概念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

5、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意识到溶解的意义。

教学重点:建构溶解概念教学准备:一杯汤,同样量的水6杯,搅拌棒,沙、盐、红糖、锯末(或面粉)装袋中,高锰酸钾溶液,醋、油装小瓶中、记录单、PPT教学过程:一、观察导入、引发自主思考1、尝味导入:老师带来了一碗汤,尝一尝味道如何?你看到里面有盐么?盐到哪儿去啦?盐到底去了哪里?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板书)二、活动体验,建构溶解概念1、认识固体的溶解现象(1)观察:认识4种固体名称,从颜色、形状、大小、透明度等方面进行观察描述(2)预测:把它们分别放入水中会怎样?怎样记录?(3)实验、观察、及时记录(4)分类、交流(5)聚焦:固体放入水中的溶解现象盐和红糖到哪里去了?想像过程!观看高锰酸钾溶解视频?尝试表述溶解概念。

(6)冲突:面粉到底能不能溶解?我们就要来找一找水里还有没有面粉颗粒存在,你有什么好办法?(演示实验,等待)2、认识液体的溶解现象(1)猜测并统计:把醋和油分别放入水中,会怎样?(2)分组实验,观察,记录(3)交流,表述3、认识气体的溶解现象(1)看视频,分析4、你能完整地说说什么是溶解?(相机呈现面粉演示实验结果)三、回归生活,体悟溶解应用1、除了盐,汤里还有什么?2、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四、适度拓展,鼓励课外学习1、引发思考:这碗汤这么咸,可盐又溶解在水里找不到了,有什么办法使它变淡?锯末锯末锯末锯末面粉面粉面粉面粉红糖红糖红糖红糖红糖红糖红糖红糖盐盐盐盐盐盐盐盐沙沙沙沙沙沙沙沙醋醋醋醋醋醋醋醋油油油油油油油油《盐到哪里去了》实验记录单把下列物体分别放入水中并搅拌,会怎样呢?。

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下册《趣的变化 18 盐到哪里去了》公开课教案_2

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下册《趣的变化  18 盐到哪里去了》公开课教案_2

《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的结果。

2、通过操作“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相互配合的精神;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喜欢科学,热爱生活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教学准备:烧杯、玻璃棒、药匙、适量沙子、铁粉、白糖、食盐、锯末、水、纸巾。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出示一杯盐水,一杯清水,问:你知道这里装的是什么吗?你能猜一猜吗?(生猜测)到底是什么呢?最好的验证方法是什么?(尝一尝)请学生亲自尝一尝,提示学生:如果不明确是什么物质不能轻易品尝。

(一杯清水,一杯盐水。

)2、导入:盐水里能看见盐吗?那么盐到哪里去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盐到哪里去了。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师:盐水里的盐不见了,那么盐刚刚加入水中时发生了什么呢现象呢?如果将白糖、锯末、沙子、铁粉也分别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展开合理的猜想,教师适当板书。

2、如果要验证预测结果,科学中最好的方法是什么?那好,接下来我们就进行实验验证。

不过大家先别急着动手,实验前要明确实验要求。

出示实验要求:(1)小组进行合理分工,注意安全,不要大声喧哗。

(2)往每只烧杯中加入同样量的水和固体,搅拌相同的次数。

(3)每种材料只取一药匙(不要太满),药匙取完一种材料要擦净再取下一种;玻璃棒搅拌时尽量不要碰到杯子,搅拌完一杯后擦净再搅拌下一杯。

(4)认真观察每种物质与水混合后有什么现象,认真做好实验记录。

师演示搅拌方法,指导学生认识实验材料。

3、小组进行分工,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汇报小组代表发言,并将实验结果与自己的猜想对照。

(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进行板书。

)5、指导分类师:你能把这五种物质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吗?小组制定标准进行分类,并汇报分类情况。

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盐到哪里去了-市赛一等奖

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盐到哪里去了-市赛一等奖

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课题:河北人民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十八课《盐到哪里去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指导学生操作“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3.能知道物体与水混合后又能分离出来,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这种变化的过程是可逆的,并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可逆现象。

过程与方法:1.从学生动手做实验做起实验入手,让学生展开自主讨论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分类,从而让学生发言得出的结论。

2.让学生说出分离的其他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相互探究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喜欢科学愿意通过合作的方式同大家一起学习。

3.乐于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分离的实验。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教学方法:问答法实验法谈话法猜谜语法。

教学课时:1课时授课者:杨席刚授课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教学准备:烧杯、沙子、食盐、玻璃棒、冷水、石棉网、酒精灯、蒸发皿、铁架台。

过程与方法:教学情境导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猜谜语的方法进行新课导入。

我出示谜底。

学生猜,从而引入课题。

活动(1)混合把沙子、食盐、锯末、白糖分别放入水中,用玻璃棒搅拌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师:同学们,老师刚刚给你们发的材料沙子、食盐、放在水中后会发生什么现象?请同学们进行猜想一下,并填在老师给你们发的学习卡片上。

学生发言预计现象。

师:现在同学们通过做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

同学们把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并填在表格中。

请同学根据是否溶解在水中的物体进行分类。

叫同学起来读实验要求和实验规则师:材料员领取材料。

师:那现在同学们按照实验要求去做实验,并把所观察到的食盐现象填在表格中,每组推荐一名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好吗?师:现在老师给你们几分钟的时间你们开始做实验吧!(学生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轮,并不断提醒安全)师:哪个组愿意发表本组观察到的现象?师:大家,真聪明,观察的很仔细,可见大家都是爱动脑筋的小科学家,同学们看一下老师也总结了实验数据。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18 盐到哪里去了|冀教版(6)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5.18 盐到哪里去了|冀教版(6)

《盐到哪里去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的结果。

2.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自己制定试验标准对各种物体分类。

4.能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设计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科学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

教具准备: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烧杯5个,记录表,抹布,玻璃棒,铁架台,漏斗,滤纸,纱布,磁铁,塑料勺等。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两杯水,你们看它们一样吗?(生:先观察,在回答)真的吗?谁来鉴别一下?(生:进行鉴别)现在,你有什么问题?(生:提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盐到哪里去了。

板书课题(盐到哪里去了)。

二、混合1. 请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哪些实验材料?把它们分别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进行猜想)2.动手实验,看看和你的猜想一样吗?为了保证实验合理,请先看实验要求(课件出示)。

3.各组进行实验。

4.各组进行汇报实验结果5.你能根据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情况确定分类标准,给它们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

6.实验中食盐和白糖到哪里去了?(生:食盐化了白糖化了)你们怎么知道它们化在水里了呢?(生:白糖和食盐在水中化得非常非常小了,用眼睛都看不见了。

)我们就说它们变成了极小的微粒。

(课件出示)由于我们使用的是干净的水,还可以尝一尝。

(生:尝)每次尝的味道都怎么样?这说明什么?(生;均匀分散到水中)谁说说怎样才算溶解呢?(生:像食盐和白糖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7.在我们的生活中溶解的例子很多,谁来说说?三.分离1.像沙能容解吗?为什么?铁粉,锯末呢?你能想办法把它们与水分离出来吗?(生:说说)各组开始进行分离。

2.分离出来的水干净吗?怎样把这些细小的杂质去掉呢?我向大家介绍几位朋友,滤纸,漏斗,铁架台,也许你们需要它们的帮忙。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8课盐到哪里去了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第18课盐到哪里去了

《18.盐到哪里(nǎ li)去了》教学(jiāo xué)设计【授课(shòukè)题目】18.盐到哪里(nǎ li)去了【教材(jiàocái)分析】本课以物质的可逆变化过程为线索设计了3个活动。

其中活动1“混合”与活动2“分离”是两个互为可逆的变化过程。

活动1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等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固体物质与水混合后,其变化是不一样的,根据固体物质在水中的不同变化,可以把物体分成两类,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活动2重在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将不溶解或溶解于水的物体从水中分离出来。

在分离混合物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懂得物体分离发生的变化与混合是可逆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3通过让学生观察汽水和汽水的生产流程图,认识气体与水混合、分离的变化现象,这种变化也是可逆的,同时帮助学生熟悉产品加工过程,体会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中广泛应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与分离的实验。

难点是了解汽水的生产过程。

【学情简介】食盐、白糖、沙等物质与水混合,在生活中是常见的现象,但学生很少认真研究其中的科学道理。

本课就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物质现象研究变化规律,带领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将常见的几种固体物质与水混合,观察变化,根据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对这些固体进行分类。

同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通过本课的探究,使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都得以提高,同时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留心观察、认真探索,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教学目标】1、能预测各种物体与水混合后的结果。

2、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

4、能设计分离与混合物体的方法。

5、能举例说明有一些变化是可逆的。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xué sheng)做物体与水混合分离的实验。

2.了解汽水的生产(shēngchǎn)过程。

四年级科学下册《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下册《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下册《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四年级科学下册《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探究目标-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结果。

2.能实事求是的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设计分离与混合物体的方法。

4.能举例说明有一些变化是可逆的。

情感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设计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2.实事求是的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知识目标-1.能用自己的说明溶解的含义。

2.能用可逆变化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一.游戏:猜猜这是什么溶液?1.生自由猜测。

2。

教师揭谜。

探究活动一.27 活动混合1.照课本提示混合物体,观察现象。

2。

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调查表上。

(课本67页)3。

根据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情况进行分类,将自己的标准和结果记录下来。

二。

讨论活动1.分组讨论: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食盐和糖去哪了?2。

理解什么叫溶解。

拓展一.用实验验证更多可以溶解在水中的物体(第二课时)引入-一.谈话:你知道还有哪些能溶于水的物体吗?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1.生自由发言。

探究活动一.活动:分离1.选择工具分离不溶于水的物体。

2.试用不同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3.记录我们的不同方法。

4.分小组交流多种方法。

二.活动:海水晒盐1.自主学习。

2.交流学习心得。

拓展一。

搜集有关溶解和分离的资料(第三课时)引入(创设情景):老师手中的汽水在开时有什么现象?你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生自由发言探究活动一.活动:分离溶液与溶质1.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选择一种或两种方法试一试。

3.将自己使用的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与同学交流。

二.交流活动1.夏天出汗后为什么会在衣服上留下白色的东西?2.理解什么是可逆的变化。

3.举例说明更多的可逆变化。

拓展。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5.18 盐到哪里去了| 冀教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5.18 盐到哪里去了| 冀教版
盐到哪里去了?(手指课题“?”)你能用科学术语来解释这一现象吗?那糖到哪里去了?
八、学以致用
1.举例
除了盐和糖,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容易在水中溶解吗?(注意学生如果说到冰,要说明:水、冰、水蒸气是水的三种形态,不是溶解现象)
2.拓展
(出示课件)其实,除了某些固体,还有一些液体也能溶解到水中。
(出示可乐)这是什么?注意听!对,有一种物质溶解到水中了,你知道是什么吗?
预设生:它们化了。
师:真的是这样吗?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将物体与水混合在一起,那么它们与水混合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是不是都像盐这样呢?大家想研究吗?好,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盐到哪里去了!(板书:盐到哪里去了?)
二、观察实验器材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物品,待会呀我们要把这些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观察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大家先认一认,有不认识的吗?(铁粉:铁的颗粒的集合体)(锯末:割木头时掉下的木屑)这个是玻璃棒,知道干嘛的吗?搅拌,为了更快的看到实验现象,我们可以用它来搅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六张纸巾,你知道是干什么用的吗?(为了不影响实验效果,我们每搅拌完一种物体就用纸巾擦干净)(出示药匙)它在实验室里叫什么?药匙,用来取物体。
放物体:既然水放同样多,那固体呢?
搅拌:搅拌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在搅拌另一种固体时要擦干净搅拌棒)
观察:仔细观察,做记录。
课件出示:水量要相同——固体量要相同——动作要轻,搅拌次数相同——仔细观察,做记录。
五、分组实验:
好,万事俱备了,那同学们像以往做科学实验一样分工合作,开始实验吧,比一比哪个组合作愉快,实验做得又快又好。
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怎么验证呢?是的,实验!
四、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你觉得这个实验需要几个步骤呢?(倒水——放物体——搅拌——观察)为了使实验顺利进行,老师有几点小建议和大家一块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河北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八课《盐到哪里去了》。

教材与学情分析
“盐到哪里去了”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有趣的变化》一单元中的第一课。

前面学生对物质的状态及其热胀冷缩性质部分知识有所掌握,而这一课要重点探究的是物质的另一种物理变化“溶解”。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溶解”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性了解,所以,本节课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的活动中,通过“设疑猜想——实验证明——形成结论”的过程,学到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结果。

(2)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

2.科学知识:能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2)愿意通过合作的方式同大家一起学习。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分离的实验。

2.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水、食盐、锯末、白糖、烧杯5只、沙、铁粉、玻璃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这只烧杯里装的是水,这个小纸包里装的是家里炒菜用的盐,用汤匙把盐放进水里,用玻璃棒搅拌,你们猜,盐会怎么样生活中,经常需要将一种或几种物体与其他物体混合在一起,那么,物体混合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是不是都像盐粒这样化在水里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扩大视野,促进思考。

进行“设疑导入”,从而引起学生猜想的欲望。

自然进入下
一环节的教学。

【评析】通过实验导入新课,不仅直观、自然,而且还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了学习兴趣,有效的设计,引发学生探究的行为,继而产生了能够探究的问题,为下步的学习探究做好辅垫。

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通过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鼓励猜想、实验探究:
(一)“混合”:
1.大胆猜想,做好记录:
把沙子、白糖、铁粉、食盐、泡末分别放入水中,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学情预设:白糖会化在水里!盐也会化在水里!沙子不会化!沙子还会使水浑了!铁粉不会化!泡末也不会化,还会浮在水面上!放糖的水会变甜!放盐的水会变咸!)
【设计意图】“只有大胆的猜想,才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这种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要从每一节课的细微处入手,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

【评析】学生对猜想非常喜欢,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或假想,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实验探究的热情和欲望。

把孩子们的小脑袋激活了,使他们自觉地
进入问题探究中。

2.引导实验,自主探究:
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实验)
那么这个实验该怎么做呢自己看书67页中间这幅图,看一看图中的三个小朋友是怎么分工的。

设计小组实验方案。

参照图中小朋友的做法及提示动手实验。

注意:搅拌时玻璃棒不要与烧杯壁碰得乱响。

【设计意图】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难免做实验时会发生弄坏实验器皿的现象,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实验,告诉他们实验方法。

【评析】教师为学生自主探究明确方向,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设计方案遵循了“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课改理念。

3.学生实验,做好记录:(教师参与小组的活动并适当指导)
4.小组汇报,标准分类。

说一说自己小组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类的又是怎样分类的根据物体在水中的变化情况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升华,亲身经“猜想——实验探究——整理总结”过程,让学生尝试当一回小科学家的感觉。

【评析】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现象,是培养学生观察、表达能
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倾听、交流、合作、分亨”的合作意识。

教师引导学生科学地,耐心、细心地观察、实验等,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

5.理解“溶解”:
通过以上面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有些物体与水混合后不会化在水里还能看得见,而有些物体与水混合后,就会化在水里看不见了。

那么,糖粒和盐粒到哪里去了
引出“溶解”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与分类,学生再去理解“溶解”的内涵,就水到渠成,使所学知识自然升华。

【评析】通过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操作交流总结得出结论,完整地科学探究过程,溶解的定义就自然地得出来了。

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仅能促进探究的有效性,而且能形成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

6.学以致用,转化技能。

在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物体容易在水中溶解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要学会把学到的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把知识转化
成技能。

【评析】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结合实际例子使学生正确地把握了科学教育的本质。

(二)“分离”:
1.引入:这些不易在水中溶解的物体,有什么方法把它们从水中分离出来吗
2.小组合作选择自己最满意的方法动手实践。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展示实验情况。

【设计意图】:把沙、铁粉、锯末等这一类不易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分离出来,只要学生明白用“过滤”的分法分离就行了,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分离”,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发现新知,既培养了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创新和实践能力。

教师仍以实验为探究活动,使课堂再一次出现高潮。

三、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1.精盐撒在了地上,怎么样才能把里面的沙子全部挑出去(用水搅拌,把沙子过滤出去)
2.回家以后试着把盐水放在气罐上烧干,想想会看到什么现象
【设计意图】:为下一课学习“容易在水中溶解的物体如何把它们从水中分离出来”做铺垫。

先让学生从生活实际角度感知一下,使下节课的学习变轻松。

科学发现,往往是先实践后理论。

【评析】通过实验、学生不仅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更得出了正确的科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的问题。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我们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不易在水中溶解的物体,那么像盐这样容易在水中溶解的物体你们有什么方法把它们从水中分离出来呢请同学们课后查找有关资料,自己也当一名小科学家,去探索科学的奥秘。

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

【设计意图】:像盐这样容易在水中溶解的物体用什么方法分离呢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网络、书籍中搜集资料,自己解决难题,为下节课奠定基础。

【评析】教师的创新设计,给予了学生的一定空间,引导学生延伸到课后研讨,教师将“过滤”这一实验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开展进一步思考和研究,使科学与渗透在学习和生活中,为以后的学习打
下铺垫。

让孩子体会探究的无限乐趣。

板书设计:
盐到哪里去了
食盐
白糖
沙子
锯末
总评:
本课的设计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科学课改理念,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发现问题的情境同时提供了丰实的材料,引领学生自由选择探究问题、自主设计实验;选择合适的材料,做实验解决问题。

总览全课设计,首先是教师对教材处理恰到好处,挖出了教材的深意,其次是教学设计引人入胜,整个课堂始终贯穿学生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自制方案实验操作验证结论”这一完整的探究过程。

两个
实验、两个高潮,让学生亲历“观察、实验、交流、分亨”等探究活动,从中体验了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了科学素养,真正实现了“当小科学家的快乐”。

对比实验方法是本课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难点所在,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知识能力水平,精心设计了对比实验记录表,成功地引导学生写出实验报告,为得出结论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探求新知,在探究中创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