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电子行业投资壁垒分析
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概况研究-竞争、特征、技术、利润、发展环境、壁垒
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概况研究-竞争、特征、技术、利润、发展环境、壁垒(三)行业竞争1、行业竞争情况目前,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已基本形成完全竞争格局,行业内企业数量众多,行业集中程度较低,市场化程度较高。
现阶段中国市场上电子元器件的供应商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类:海外产品线、台湾地区产品线和大陆地区产品线。
海外产品线的供应商主要来自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如美高森美、新电元和三星(Samsung)等。
中国台湾地区电子元器件生产厂商中,知名企业有光宝科技、台达集团和联发科技等,而大陆地区产品线中,较知名的厂家包括风华高科、珠海炬力等。
从整体竞争格局来看,以欧美、日韩等国家为主的知名电子元器件生产厂商,由于起步早、经验丰富、市场覆盖率高,对全球电子元器件行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支持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双重推动,中国也已逐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行业发展程度不断成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电子元器件行业的竞争格局正逐步发生改变。
伴随着电子控制领域的智能化、个性化发展趋势,各类电器、电子产品对于电子元器件产品的品质要求不断提高,传统标准化通用电子元器件已无法满足各行业龙头客户对终端产品精密制造的需求,其精益稳定的要求与失效性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因此,下游企业,尤其是对自身产品品质要求较高或引领细分行业发展趋势的龙头企业开始寻找能够满足其自身要求的个性化、定制化的核心电子元器件并能够提供相关其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的上游合作伙伴。
鉴于此,整个电子元器件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逐步发生变化,能够为下游客户提供产品定制及全方位服务的企业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下游客户,尤其是细分行业龙头客户的认可。
2、主要企业(四)行业特征1、周期性电子元器件行业的周期性波动主要受国内外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
电子元器件下游行业为电子产品行业,受宏观经济、技术创新、居民可支配收入、政府产业政策等因素影响较大,从而引起电子元器件行业的周期性上升和波动。
我国汽车产业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有哪些
091584405陈梦诗我国汽车产业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有哪些?1.进入壁垒。
按照产业组织理论,结合我国汽车产业的特点,将进入壁垒分为规模经济壁垒、必要资本量壁垒、政策法律制度壁垒、技术优势壁垒。
其中规模经济壁垒和必要资本量壁垒相对下降;政策法律制度壁垒和技术优势壁垒相对上升。
(1)规模经济壁垒:作为全球汽车发展最具潜力的市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我国汽车的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因此从动态来看,我国的规模经济壁垒会是一个不断降低的趋势。
(2)必要资本量壁垒:汽车行业是一个高资本密集度的行业,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才能正常运行。
而且在整车项目建成后,每年还要投入巨资用于R&D和广告宣传。
在我国,近几年汽车产业投资热潮中,诸如力帆等汽车产业的新进者无一不是预算投入数十亿资金。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众多企业资本积累量迅速增大,不断有新资本进入汽车产业,分享中国居民消费结构转变上所带来的利润空间,从而表现出汽车产业在我国的必要资本量壁垒相对下降。
(3)政策法律制度壁垒:行政性壁垒是目前构筑我国汽车进入壁垒的主要形式,我国政府在两个层面上对汽车产业实施严格的行政性进入限制:一是在2004年6月1日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颁布前实行严格的投资审批制度,国家对轿车、轻型车整车及发动机的投资项目采取严格的审批立项。
这就形成了新进人者难以逾越的进入壁垒;二是严格的目录管理制度,只有政府有关部门认可的特定企业和特定产品,才能开工生产和销售,同时,生产企业开发新产品也受到严格限制。
(4))技术优势壁垒:企业长期平均成本递减一方面是由于规模经济报酬引起。
另一方面是由于学习曲线的作用造成。
特别是在对技术要求较高的企业,学习曲线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长期生产活动中,即使企业的经济规模不变,管理者在不断熟悉的工作过程中,不断掌握经验,吸收新的技术知识,从而降低了企业长期平均成本。
2014年汽车电子行业简析
2014年汽车电子行业简析一、行业监管和产业政策 (2)二、行业发展概况和前景 (2)三、行业特征 (3)1、技术性水平 (3)2、行业的周期性与地域性 (3)四、行业进入壁垒 (4)五、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 (4)1、有利因素 (4)(1)产业政策支持 (4)(2)技术进步 (5)2、不利因素 (5)一、行业监管和产业政策国家对一般机电、仪器仪表制造业的管理主要依据市场变化原则,没有特殊限制。
汽车电子所属行业为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其行业自律组织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主要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包括《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修正版)。
二、行业发展概况和前景近年来,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基本保持年均35%的增长速度,汽车电子产品将向智能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国家发改委一直将汽车电子作为我国自主汽车工业发展的突破口,而汽车前装导航系统一直是发展重点。
国家发改委在汽车电子和卫星应用两个产业化专项中,分别将车载信息系统和前装导航产品列为重点支持领域,明确提出要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创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主导产品,满足我国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出口创汇。
汽车电子产业属于仪器仪表行业和汽车零部件行业。
“十二五”期间,仪器仪表行业的发展战略为“强化创新、狠抓基础,市场导向、拓宽领域,体制创新、优化结构,持续推进、振兴产业”。
未来5 年,全行业将以中高端产品市场为目标,大力加强设计、制造和质量检验能力,使国产产品稳定性和可靠性得到大幅度提高;瞄准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把行业的服务领域从面向传统领域拓展为面向。
2023年电子元件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2023年电子元件行业市场环境分析电子元件行业是指生产和销售各种类型的电子元器件的企业,包括电子元器件、电子器件、电子材料、电子仪器等方面。
电子元件行业市场环境主要受到国内外经济形势、技术进步、产业政策、竞争格局和消费者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一、经济形势经济形势是市场环境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趋势下,电子元件行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由于亚洲市场波动,欧美市场疲软,市场需求减弱导致我国电子元件出口额下降。
同时,国内电子元件市场需求增长逐渐放缓,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逐渐下降。
二、技术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元件行业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近年来,智能化、小型化、高集成化、绿色化等是该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同时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智能制造、5G等技术革新也正在改变这个行业的格局。
具有市场领先优势和稳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的企业更加有利于稳定抢占市场。
三、产业政策电子元件行业是国内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受到政府高度关注和支持的行业。
政府积极推行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制定相关政策、计划和项目,引导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升级、绿色制造、国际合作等方面,增加市场竞争活力。
例如,“升级行动计划”,重点是推进电子元器件创新、高端晶片、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研发;“中国制造2025”迫使电子元件企业必须适应国家根本性转型及质量升级方向,并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和调整;政府加大对高科技及新能源汽车、晋级智能电网、智能化制造等领域的扶持力度,拓宽市场、减少贸易壁垒, 并带动国内行业整体水平向更高的完善。
这些政策有助于电子元器件企业加快自身技术创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同时还可以缓解市场的竞争压力。
四、竞争格局电子元件行业市场竞争激烈,所以行业内的企业必须把握住市场的动向和发展趋势。
一些大型、优秀的电子元器件生产制造企业,在核心技术、规模化、成本控制等方面具备巨大竞争优势。
同时,国内小型企业虽然在成本方面占有一定优势,但由于技术水平与研发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电子行业:需求错配+供给瓶颈+资源倾斜,汽车缺芯有望2021Q2开始改善
证券研究报告 | 行业点评[Table_Main]需求错配+供给瓶颈+资源倾斜,汽车缺芯有望2021Q2开始改善电子评级:看好日期:2021.05.12分析师王少南登记编码:S0950521040001:0755-********:w*******************.cn行业表现2021/5/11资料来源:Wind,聚源相关研究事件描述2021Q1以来,由于汽车芯片供给不足以及疫情影响等原因,大量车企临时性停产或减产,汽车行业受到较大冲击。
Bernstein Research预计,2021年全球汽车产量将减少200-450万辆。
事件点评汽车“新四化”+疫情影响,汽车芯片需求旺盛。
随着汽车“新四化”推进,新能源车渗透率及单车芯片用量不断提升。
根据Canalys数据,2020年全球乘用车销量6675万辆,同比-14%,电动汽车销量却同比+39%至310万辆,2021年将超过500万辆。
根据赛迪顾问数据,2008年汽车M C U使用量增至100个/辆,到2020年使用量大约为250个/辆。
此外,受疫情影响,车企砍单,但是居家办公和教育促使笔电和平板电脑需求大增,TrendForce和IDC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笔电和平板出货量分别为2.01亿台和1.64亿台,增速均为近年来之最。
同时华为受制裁,导致手机厂商囤货加剧,其中小米采购87.9亿美元,为历年之最,同比增长26.0%,增速全球第一。
高壁垒+产能供给瓶颈+天灾人祸,汽车芯片供给不足。
车规级芯片生产要求高,开发周期长,技术大多被西方厂商垄断,全球汽车芯片供应商集中度较高,TOP5市占率近50%,TOP8市占率超过60%,而此次汽车缺芯最为紧缺的MCU行业,全球TOP7市占率为98%,集中度更高,其他厂商难以在短期打入汽车供应链实现替代和补充。
半导体方面,汽车芯片多用8英寸晶圆生产,而8英寸晶圆厂由于老厂财务折旧完毕、相关设备商转战12英寸设备,导致扩产意愿不强。
电子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电子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子行业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快速的发展。
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从电动汽车到医疗设备,电子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一、电子行业的发展现状(一)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和消费者对电子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电子行业的市场规模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的销量稳步增长,同时,新兴的电子产品如智能手表、无线耳机等也迅速崛起,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电子行业是一个技术驱动型的产业,技术创新是其发展的核心动力。
近年来,芯片技术、显示技术、通信技术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例如,芯片制程工艺不断缩小,性能不断提升;OLED 和 QLED 等新型显示技术逐渐普及,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加清晰、鲜艳的视觉体验;5G 通信技术的商用,使得数据传输速度大幅提升,为物联网、智能驾驶等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产业分工日益细化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化。
从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每个环节都形成了专业的企业和产业集群。
这种分工模式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同时也促进了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四)环保要求日益严格在全球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电子行业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
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如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电子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许多企业开始加大环保投入,研发环保型材料和生产工艺,以满足市场和法规的要求。
二、电子行业面临的挑战(一)国际贸易摩擦的影响国际贸易摩擦给电子行业带来了不确定性。
关税的增加、贸易壁垒的设置,使得电子企业的进出口成本上升,供应链受到冲击。
特别是对于依赖全球供应链的企业来说,贸易摩擦可能导致原材料短缺、价格上涨,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2014年汽车车身电子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汽车车身电子行业分析报告2014年10月目录一、行业概况 (3)1、行业所处生命周期 (3)2、行业上下游的关系 (3)二、行业壁垒 (4)1、技术和研发壁垒 (4)2、客户壁垒 (5)3、资金、产品质量及品牌壁垒 (6)三、行业监管 (6)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6)2、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8)四、影响行业的重要因素 (10)1、有利因素 (10)(1)政策因素 (10)(2)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提供保障 (10)(3)零部件国产化率逐步提高 (11)2、不利因素 (11)(1)来自国际厂商的巨大竞争压力 (11)(2)我国汽车电子核心技术缺失 (12)(3)我国整车厂商与汽车电子企业的联动性较差,难以形成产业链 (12)五、行业市场规模 (13)六、行业主要风险 (14)1、汽车行业波动导致的风险 (14)2、人才流失和技术泄密风险 (15)3、市场竞争与市场开拓的风险 (15)4、产品质量风险 (15)七、行业竞争格局和主要企业 (16)一、行业概况1、行业所处生命周期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始终保持较快的速度持续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汽车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与宏观经济之间关联度较高,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汽车销量大幅度提高,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作为汽车产业链中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的汽车电子行业也随之受益,市场规模也保持着逐年的增长。
目前,我国本土的汽车厂商、汽车零部件、汽车电子厂商在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上与外资厂商相比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
随着支持自主品牌、民族品牌发展的意识的觉醒,随着相关国家政策和规划的颁布和实施,我国本土的汽车厂商、汽车零部件、汽车电子厂商在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上正不断迈出新的步伐,虽然未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市场潜力和前景是非常巨大的。
因此,我国的汽车电子行业仍处在成长期,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行业上下游的关系汽车电子行业的产业链情况如下图所示:汽车电子行业的上游,依据不同的汽车电子产品而定,包含了各类原材料、电子元器件、电子信息软件等各类不同的行业。
汽车整车制造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汽车整车制造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汽车整车制造行业是一个重要的制造业领域,对于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汽车整车制造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汽车整车制造行业的现状1.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汽车市场需求也日益增长。
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之一。
2.国内企业不断崛起: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能的提升,国内汽车制造企业逐渐崛起。
华为、小米等科技公司也开始涉足汽车制造领域,打破传统汽车制造的格局,推动行业变革。
3.技术创新带来变革:智能驾驶、电动汽车、智能网联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正在改变整个行业的格局。
汽车制造企业正在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新技术的应用,提升汽车产业的竞争力。
4.环保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汽车的环保性能要求越来越高。
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成为市场的热门选择,传统燃油汽车面临市场竞争压力。
二、汽车整车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1.智能化发展:智能网联、智能驾驶等技术的发展将成为未来汽车制造的重要方向。
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便利性。
2.电动化趋势:随着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替代品,将逐渐成为汽车市场主流。
电动汽车的技术革新和产业链的完善,将进一步推动电动化趋势。
3.个性化定制需求增加:消费者对汽车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强,汽车制造企业需要提供更多多样化的选择,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将为个性化定制提供更大的空间。
4.绿色制造成为关键词:汽车制造企业将更加注重生产过程的绿色化,推动整个产业链的绿色发展。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节能减排等措施将成为汽车制造行业的关键词。
5.国际竞争加剧:随着全球汽车市场的一体化,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汽车制造企业需要提升核心技术能力、加强品牌建设,抢占更多国际市场份额。
三、结论汽车整车制造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变革。
电子元件及组件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电子元件及组件制造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子元件及组件制造行业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智能手机、电脑到智能家居、汽车电子,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都离不开电子元件及组件的支持。
本文将对电子元件及组件制造行业的市场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一、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随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电子元件及组件制造行业的市场规模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近年来,消费者对电子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和创新发展,从而带动了电子元件及组件的市场需求。
在智能手机领域,5G 技术的普及促使手机厂商不断推出新款机型,对高性能芯片、显示屏、摄像头模组等电子元件及组件的需求大幅增长。
同时,随着智能家居、物联网、汽车电子等新兴领域的崛起,也为电子元件及组件制造行业创造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全球电子元件及组件制造行业的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稳定增长。
二、技术创新不断推动行业发展技术创新是电子元件及组件制造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随着芯片制造工艺的不断进步,集成度越来越高,性能也越来越强大。
例如,7nm、5nm 甚至更先进的制程工艺已经广泛应用于高端芯片的生产,为电子设备的性能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显示技术方面,OLED、Mini LED、Micro LED 等新型显示技术不断涌现,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加清晰、鲜艳、节能的视觉体验。
同时,新型传感器技术、无线充电技术、高速连接器技术等的发展也为电子元件及组件的创新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
此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也对电子元件及组件制造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数据中心对高速存储设备、高性能服务器芯片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相关电子元件及组件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发展。
三、产业集中度逐渐提高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电子元件及组件制造行业的产业集中度逐渐提高。
一些大型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规模扩张和并购重组,逐渐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
进入汽车行业的主要壁垒分析 (一)
进入汽车行业的主要壁垒分析 (一)进入汽车行业的主要壁垒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汽车行业也成为全球范围内重要的产业之一。
然而,在这个行业投资和参与市场竞争,需要面对一系列主要壁垒。
一、技术壁垒汽车领域是一个技术驱动的行业,汽车的研发、制造、维修等都需要高技术的支持。
发动机、底盘、电子控制系统、轮胎等都有非常高的技术含量。
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积累,就无法在汽车行业站稳脚跟。
因此,要想进入汽车行业,就必须具备雄厚的技术实力。
二、资金壁垒汽车制造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投资,研发、制造、销售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
如果资金不充裕,就无法满足汽车制造的需要,无法生产高质量的汽车。
因此,必须具备足够的资金实力,才能在汽车行业中立足。
三、品牌壁垒汽车市场展开大规模的竞争,汽车品牌成为了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好的品牌不但可以提高消费者的信赖度,也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因此,创造知名的汽车品牌,让品牌增值,需要长期大量的投入和经营,这是一个非常长期和大量的过程。
四、渠道壁垒汽车销售需要一定的渠道和销售网络。
渠道和销售网络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缺少渠道和销售网络,就无法将车辆成功出售,从而造成无法回收投资。
因此,拥有良好的销售网络,加强渠道建设,是汽车业进入市场的重要壁垒之一。
五、法律壁垒汽车行业涉及法律法规的领域非常广泛,而且条款复杂。
必须具备熟练的法律知识、规范的行为和合理的交易方式,才能够避免法律风险。
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法律实力,就无法在这个行业中成功,最终会面临法律上的风险。
综上所述,进入汽车行业需要面临一系列的主要壁垒,包括技术、资金、品牌、渠道和法律。
企业必须具备充足的经验、丰厚的技术积累,建立自己的品牌,构建完善的渠道和销售网络,并提高法律意识,才能够成功进入汽车行业。
我国汽车产业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有哪些
091584405陈梦诗我国汽车产业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有哪些?1.进入壁垒。
按照产业组织理论,结合我国汽车产业的特点,将进入壁垒分为规模经济壁垒、必要资本量壁垒、政策法律制度壁垒、技术优势壁垒。
其中规模经济壁垒和必要资本量壁垒相对下降;政策法律制度壁垒和技术优势壁垒相对上升。
(1)规模经济壁垒:作为全球汽车发展最具潜力的市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的提高,我国汽车的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因此从动态来看,我国的规模经济壁垒会是一个不断降低的趋势。
(2)必要资本量壁垒:汽车行业是一个高资本密集度的行业,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才能正常运行。
而且在整车项目建成后,每年还要投入巨资用于R&D和广告宣传。
在我国,近几年汽车产业投资热潮中,诸如力帆等汽车产业的新进者无一不是预算投入数十亿资金。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众多企业资本积累量迅速增大,不断有新资本进入汽车产业,分享中国居民消费结构转变上所带来的利润空间,从而表现出汽车产业在我国的必要资本量壁垒相对下降。
(3)政策法律制度壁垒:行政性壁垒是目前构筑我国汽车进入壁垒的主要形式,我国政府在两个层面上对汽车产业实施严格的行政性进入限制:一是在2004年6月1日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颁布前实行严格的投资审批制度,国家对轿车、轻型车整车及发动机的投资项目采取严格的审批立项。
这就形成了新进人者难以逾越的进入壁垒;二是严格的目录管理制度,只有政府有关部门认可的特定企业和特定产品,才能开工生产和销售,同时,生产企业开发新产品也受到严格限制。
(4))技术优势壁垒:企业长期平均成本递减一方面是由于规模经济报酬引起。
另一方面是由于学习曲线的作用造成。
特别是在对技术要求较高的企业,学习曲线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长期生产活动中,即使企业的经济规模不变,管理者在不断熟悉的工作过程中,不断掌握经验,吸收新的技术知识,从而降低了企业长期平均成本。
中国汽车电子行业市场现状、市场发展前景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汽车电子行业市场现状、市场发展前景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中国汽车行业由成长期步入成熟期。
2000年到2018年,我国汽车产量从207万辆增长到2782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16%。
2000年到2015年,我国汽车总产值自1986亿元增长到2842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9%。
2000年到2010年,我国汽车行业增幅较大,自2010年至今,我国汽车产量增长率均值为9%,较为稳定。
同时,我国汽车人均保有量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未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一步推进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我国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对汽车的需求逐渐加大,可以预见,汽车行业发展前景较好。
2018年中国汽车销量降低2.8%,2019年预计微增0.25%2017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社会消费走低、政策重大调整叠加前期行业较快发展逐渐饱和,汽车需求出现下滑。
2018年中国汽车产销量低于年初预期,全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80.9万辆和2808.1万辆,产销量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4.2%和2.8%,销量下滑主要受乘用车拖累。
乘用车2018年全年销量2371.0万辆,下降 4.1%;商用车2018年全年销量437.1万辆,增长5.1%;新能源汽车2018年全年销量125.6万辆,增长61.7%。
2019年1-2月零售销量下滑10%,符合预期。
2019年1-2月,中国狭义乘用车累计批发销量为323万辆,同比下降17%;狭义乘用车累计零售销量为333万辆,同比下降10%;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批发销量为14.3万辆,同比增长134%。
2019年春节前旺销期短,节后休眠期长,综合导致1-2月累计增速偏低。
由于2018年1-2月零售累计增速4.6%,高于年度增速11个百分点,是春节因素的大年。
而2019年是春节因素的小年,2月春节当周几乎没销量,虽然节后3周销量都较2018年同期高增长,但单月和累计仍是1-2月的开局呈现历年的增速最低位。
2019下半年预期改善,预计全年乘用车销量同比微增0.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汽车电子行业投资壁垒分析
一、产品技术壁垒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汽车电子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汽车电子技术融合了电子技术、汽车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系统工程技术,市场对该领域的企业综合技术能力要求很高。
由于汽车电子产品安装在移动行驶的汽车上,应用环境严酷恶劣,需要适应各种复杂外部环境,因此对汽车电子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耐久性、抗干扰、抗冲击等现场实用特性要求苛刻。
产品性能与企业在产品实现过程中所形成的产品功能边界划分经验、控制模型、实现方案、测试模型、参数标定等开发经验积累密不可分,这类无形技术无不被国内外汽车电子企业视为最高技术机密而加以严格保密。
前述技术由企业长期技术积淀所形成,必须具备获取与转化多学科交叉科研成果的资源,依靠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积累,经过长期产品开发实践和时间积累获得,短期内无法跨越,这也是我国汽车电子企业至今未能在动力与底盘控制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的主要原因所在。
二、市场进入壁垒
由于汽车产品作业工况较为复杂,整车制造企业对投放市场的产品承担着较大的质量追诉风险,因此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已形成了一套对前端配套供应商严格的资质认证体系。
企业进入客车车身电子行业首先须成为整车企业的合格供应商,目前国内客车企业普遍要求配套供应商通过ISO/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对供应商的采购、生产、检验、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核评定,只有通过其配套供应商认证的企业才能进入其配套体系,通常只有具备一定技术实、达到相应的规模化生产、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及健全售后服务体系的企业才能通过资质认证,成为合格供应商。
其次,客车车身电子企业成为整车企业合格供应商后,整车企业还对其相关产品进行严格的产品测试,产品测试流程严格且周期较长,一种产品通过整车厂商的标配测试周期一般在6个月至18个月,关键部件认证周期更长。
整车企业的认证、测试过程较为复杂,配套企业产品定型周期长,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及较长的时间成本,配套关系替代成本较高,故一旦双方建立起采购供应关系,往往会较为稳定,对新进入企业拓展市场造成了较大困难。
同时在车身电子领域,产品的开发需要较多的客户资源支持,必须在汽车整车企业的开发架构体系下进行汽车电子产品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并形成较强的技术实力、质量一致性保证能力和持续稳定提供产品的能力,否则很难形成符合整车企业要求的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三、行业人才壁垒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汽车电子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表示,汽车电子技术作为新兴交叉学科,是汽车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合,这一特征决定了产业发展对学科交叉型人才的高度依赖。
汽车电子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实际开发经验,对汽车行业情况和特点要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汽车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销售和管理体系要有准确的把握。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第2页 只有经过专业化的技术知识培训,同时具有丰富汽车电子产品开发经验,熟悉汽车电子产品的质量和各种性能要求,掌握汽车电子产品开发流程和评价方法的专业人才才能胜任。
目前国内相关技术人员主要以汽车或电子专业为主,缺乏汽车和计算机软件、嵌入式系统设计技术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行业专业技术人员通常只能由汽车电子企业自主培养,行业新进入企业难以从市场获得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四、市场客户壁垒
国内客车行业经过本世纪初以来的快速发展,目前已形成稳定的行业格局,行业集中度较高,“三龙一通”成为市场的主导企业,其大中型客车市场占有率合计超过50%,并已形成较为稳定的零部件供应配套体系,这对国内客车车身电子新进入企业开拓市场造成较大挑战。
五、技术支持保障壁垒
目前,世界汽车生产呈现出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国内外汽车整车制造商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依赖性逐步加强,也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技术支持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车零部件企业不仅需要能够对客户的不同需求作出快速反应,并能够持续按照严格的交货期批量提供规格齐全的产品。
同时国内客车制造行业具有与轿车不同的行业特点,产品具有批量小、车型多、用户个性化需求差异大等特点,客车车身电子产品需按照客户个性化需求设计、定制生产,功能设计更改频繁,这对客车车身电子配套企业的技术支撑能力及售后服务保障能力提出了较大挑战。
只有具备较强技术支持保障能力和满足客车行业特殊要求的技术支持管理模式的企业才能适应行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