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社会——统治/管治行政 工业社会——公共行政(PA) 信息社会——公共管理(PM)
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政府改革运动。理论 界普遍将政务官与事务官加以区分的文官制度看作是现代公共行 政产生的标志。
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具体五个突出特征: 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即价值中立和非政治化; 政府部门内部实行层级制和规章制度式的管理; 政府内部组织的永久性与稳定性,即公务员终身职业和“社会契
3、推动法治化:实现政府权威与社会秩序
法律之上没有权威 法律之内自由最大 法律之外没有民主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治政府最有权威 法治社会最有秩序
(三)中国发展公共管理的实践努力
人在“证”途 证明人生.mp4 “万里长征”何时休?一张图引发的改革.mp4
问题倒逼:传统中国式政府 管理的压力
领域:自由表 达与公共空间
(公共领域)
行动:志愿或 社会运动
(集体行动)
强调公共服务机制创新:根据公共服务产品性质差异 采取不同制度安排
任何一类公共服务公共性程度都有差异 任何公共服务都可分为提供与生产环节 任何一种公共服务都有多元的筹资途径 政府并非所有公共服务的唯一供给主体
公共服务实现机制: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主体、适度竞争、有效监管
1、公共管理的对象是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
(政府职能转变一直是政府改革的核心问题)
公共管理的对象是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职能有限而有效的责任政府 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与使命:有效公共服务(必要管制纳入服务视角) 公共管理强调根据公共服务的属性差异,进行治理机制和政策工具的开发。
公共管理首先是公私分开的管理
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
连云港市行政学院 连云港市社会主义学院
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
授课人:朱 云
教学内容
1
公共管理的主要观点与内容
2 中国公共管理发展的基本方向 3 中国发展公共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一、公共管理的主要观点与内容
政府治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公共管理核心观点与理念 公共管理的基本知识体系
(一)人类政府治理模式的三个阶段
约”式的职业保障; 制度化的公务员制度,并把它作为一个法人团体进行管理;
尽可能做到结果的平等,即提供标准化、无偏私的管理与服务。
公共管理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公共领域发生的 重要变化。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容的一门社会 科学,公共管理学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 依法运用公共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实现公 共利益的过程及其规律,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得解 决社会公共问题、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以及有效治理社 会公共事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策略。
传统中国式政府管理模式
全能主义下的国家与政府:保姆式国家、教父式 政府
不合时宜的政府管理方式:职能公司化、管理审 批化、结构碎片化、行为运动化;集中式管理、 狱警式管理、围堵式管理
传统政府管理制度设计:表层复杂与基础匮乏
政府治理目标和方式过时
有人概括中国政府管理:“职能公司化”、“结构碎片化”和“行为运动 化” 。
解决当前公共服务供求矛盾的重点是机制创新而非简单的加大投入 注意解决民生问题的收买主义、简单主义、民粹主义、新一轮剥夺
2.公共事务治理主体的多元性
政府依然是解决公共问题核心主体 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是补充力量 公民参与成为当代政府行政的第一原则 关注私人部门在当今社会中的角色变化 公共问题的解决更多是合作治理的网络行动
不合时宜的政府管理方式:职能公司化、管理审 批化、结构碎片化、行为运动化;集中式管理、 狱警式管理、围堵式管理
自由市场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追求利润的企业竞争与交换的效率优势) 公民社会(自由的公民与独立的社会组织)
公共政府 (代议制民主法治政府的权威和资源优势,提供公共管制与公共服务)
当下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创新的核心:构建公民社会
主体:自主与自律 人格的公民
(公民精神)
载体:志愿结社 所形成的组织
(NGO/NPO)
公民社会
代
质量管理(TQM)
政
目标管理(MBO) 工商管理技术 战略管理
府
绩效管理
治
标杆管理
顾客导向 流程再造 组织学习
理
社区自治
的 新
社会化手段
行业自治 志愿者服务 公众参与
工
听证会
具
信息化手段 电子政府
二、中国公共管理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中国变革进程与政府治理转型 (二)中国发展公共管理的基本方向 (三)中国发展公共管理的实践努力
从学科性质上看,作为在传统行政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公共 管理学体现着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 研究范围的扩展、研究视角的转换、研究方法的更新,更体现在政府功 能与角色的变化。
从实践上看,公共管理源自并服务于当今世界性政府改革的实践,并 且随着政府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它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 着西方国家的政府为了摆脱经济上的财政危机、组织管理的绩效危机、 政治上的信任危机的产物,同时也体现着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人们寻 求与之相适应的公共事务治理形式的探索。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政府与社 会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内部关系、政府组织管理机制等四个层 面的一系列持续性的改革措施,尤其是政府内部组织原则的企业化和外 部功能输出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竞争化,推动了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向公 共管理模式的转变。
3、公共管理以追求公共利益更有效实现为宗旨
重新认识公共利益的复杂性
红色:公共利益 public
蓝色:部分利益 partial
绿色:个体利益 individual
经过公共选择(博弈)的才是公共的
4.公共事务治理过程的民主化与柔性化
政府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进行自治和责任分担 基层政府有更多的自主权,政府间的关系更多是合作 政府权威更多依赖规划、引导、 谈判等非强制性方式 公共领域的开放性,以最大限度显示、聚合公共利益
方
方式:宣传、说服、沟通、精神鼓励等
法
潜在性和长期性
特点 内在稳定性
思想教育手段
主动超前性
行为激励方法:目标激励、奖惩激励、竞争激励、反激励 种类 参与管理方法:团体决策、咨询制度、建议制度、信访制度
行政责任方法:机关责任制、岗位责任制
市场化工具
民营化 用者付费 合同外包 特许经营 凭单制
当
分散决策 放松管理 产权交易 内部市场 管制与放松管制 公私伙伴(PPP)关系
反思中国公共治理主体的单一性
公民参与严重不足:自律能力不足与公共精神缺乏 社会组织发育迟缓:社会原子化与利益博弈的失衡 社区组织功能薄弱:基层社会管理资源力量的匮乏 社群团体的官僚化:丧失社会利益代表与协调功能 事业单位的行政化:社会治理与服务功能的自利化 国有企业逐利化:公共企业之“公益功能”的丧失 政府职能的超载:“全能与全责”政府的疲于应付
文化(culture)战略
2019/5/2
8
(二)公共管理的核心观点:由善政到善治
政府不一定善:限制政府的权力与资源边界 政府不一定能:减少社会对政府期望与政府自大 政府转变自身角色与功能:寻求公共问题更有效解决 善治模式:公共治理的多元主体、多种机制、多种工具
(三)公共管理的主要知识体系
A
古典自由主义:A监护者 现代自由主义:A监护者+B管理者
BC
新自由主义:A监护者+B管理者+C保障者
社会主义:A监护者+B管理者+C保障者 +D造福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A监护者+B管 理者+C保障者+D造福者+E教导者
D
E
政府职能和作用
反思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
“政府主导”不断强化,一方面造成政府能力越来越大,形 成一种惯性和循环——“政府主导”越是促成经济繁荣,社 会资源便越是掌控在政府手中;社会资源越是掌控在政府手 中,经济繁荣便愈加依赖于“政府主导”;另一方面,伴随 着政府吸附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涉入社会事务越来越深, 管理的事务越来越广,全能主义倾向越来越严重,相应地, 社会自理和自治的能力便越来越弱,社会和民众依赖政府的 程度也越来越大,进而,政府成为社会矛盾焦点的风险也会 更大。这是目前中国式政府治理面临的一大问题。
收益而不是浪费:讲究成本和效益
预防而不是治疗:战略、前瞻、回应
分权而不是集权:参与、协作、扁平化
市场导向与检验:市场检验并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
《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核心(core)战略、结果
(consequences)战略、顾客(custom)战略、控制(control)战略、
特点概括
表现
集中式管理 实现社会整齐划一,步调一致是政府管理的目标
狱警式管理 政府试图通过制造和利用信息不对称来管控社会
倒计时管理 军令状和暴力执法是政府管理常见的手段
围堵式管理 追求无抗议管理,社会抗议不被容忍
运动式管理 突击式严打和综合整治是政府经常采用的方式
传统中国式政府管理模式
全能主义下的国家与政府:保姆式国家、教父式 政府
传统中国式政府管理的现实困境与压力
传统中国式政府管理模式
全能主义下的国家与政府:保姆式国家、教父式 政府
不合时宜的政府管理方式:职能公司化、管理审 批化、结构碎片化、行为运动化;集中式管理、 狱警式管理、围堵式管理
传统政府管理制度设计:表层复杂与基础匮乏
全能主义下的国家与政府
自 由 自 治 的 比 重
3)外部评估机制的引入(更关注质量) 4)以结果为导向设计内部组织管理和工作流程
6.创新政府治理工具:公共政策的有效性
政府治理工具是把政府实质性的治理目标和政策目标转化为 具体的行动的方式手段和行动策略。
它们是联系政策目标和政策执行的桥梁,政府的治理目标只 有通过有效的治理工具才能达成。
各级政府面对新形势必须不断创新治理工具.
公共服务体系的公共化 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公共服务供给的整合化 公共服务方式的多样化
2、追求公共性:重建政府正义与合法性
现代政府的职能:解决公共问题——有限的政府 现代政府的权威:掌管公共权力——民有的政府 现代政府的宗旨:追求公共利益——民享的政府 现代政府的行为:体现公共参与——民治的政府 现代政府的运行:依据法律法规——法治的政府 现代政府的资源:来自公共财政——效能的政府 现代政府的结果:承担公共责任——责任的政府
5.组织再造:顾客导向的战略化、灵活化与绩效化
政府内部进一步分权化:宏观上在地方自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权;微 观上探索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瘦小化、模块化、机动化、项目化、团队化与 工作流程一体化的组织再造;
由注重法规、分工、过程、投入等内部取向,转向注重绩效和结果控制 的外部取向,用绩效取代效率
反思:1)政府和公共部门引入成本意识 2)公共工程和公共项目投入要适度
深化市场化改革: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建设民主法治国家
中国共产党: 由革命党到执政党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建设服务型政府
强化社会建设: 构建公民社会
(二)中国发展公共管理的基本方向
1、强化服务性: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客体的扭曲性 公共服务主体的单一性 公共服务供给的非公平 公共服务供给的分割化 公共服务供给的低效性
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
何改革公营部门》
掌舵而不是划桨:放松规制、私有化、民营化、社会化
授权而不是亲躬:授权一线、多中心治理、公私合作
竞争而不是垄断:授权经营、业务外包、竞争招标
使命而不是规章:精简、竞争、效能
结果而不是投入:结果导向、绩效管理
顾客而不是政客:顾客选择、顾客评价、用户中心
(一)公共治理转型关系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逻辑的三个三十年)
第一个30年:经济建设—GDP;让一部分地区和人先富起来 第二个30年:社会建设---关注民生与公平问题以实现和谐 第三个30年:政治建设—落实民权与民主以实现伟大复兴
中国现代化百年进程关键取决于中国公共治理模式的转型
当前公共治理转型的总体思路
行政手段
特点: 分类:
权威性 强制性 垂直性
具体性 非经济利益性 封闭性
时间:预防性干预、事中干预、事后干预 方式:行政命令、行政引导、行政信息、行政咨询服务
传 统
法律手段
的
特点: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 分类:行政决定、行政检查、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处置
治 理
方式:价格、信贷、利率、税收、工资、奖惩等 经济手段 特点:利益性、间接性、多样性
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政府改革运动。理论 界普遍将政务官与事务官加以区分的文官制度看作是现代公共行 政产生的标志。
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具体五个突出特征: 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即价值中立和非政治化; 政府部门内部实行层级制和规章制度式的管理; 政府内部组织的永久性与稳定性,即公务员终身职业和“社会契
3、推动法治化:实现政府权威与社会秩序
法律之上没有权威 法律之内自由最大 法律之外没有民主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法治政府最有权威 法治社会最有秩序
(三)中国发展公共管理的实践努力
人在“证”途 证明人生.mp4 “万里长征”何时休?一张图引发的改革.mp4
问题倒逼:传统中国式政府 管理的压力
领域:自由表 达与公共空间
(公共领域)
行动:志愿或 社会运动
(集体行动)
强调公共服务机制创新:根据公共服务产品性质差异 采取不同制度安排
任何一类公共服务公共性程度都有差异 任何公共服务都可分为提供与生产环节 任何一种公共服务都有多元的筹资途径 政府并非所有公共服务的唯一供给主体
公共服务实现机制: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主体、适度竞争、有效监管
1、公共管理的对象是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
(政府职能转变一直是政府改革的核心问题)
公共管理的对象是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职能有限而有效的责任政府 公共管理的核心内容与使命:有效公共服务(必要管制纳入服务视角) 公共管理强调根据公共服务的属性差异,进行治理机制和政策工具的开发。
公共管理首先是公私分开的管理
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
连云港市行政学院 连云港市社会主义学院
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
授课人:朱 云
教学内容
1
公共管理的主要观点与内容
2 中国公共管理发展的基本方向 3 中国发展公共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一、公共管理的主要观点与内容
政府治理发展的三个阶段 公共管理核心观点与理念 公共管理的基本知识体系
(一)人类政府治理模式的三个阶段
约”式的职业保障; 制度化的公务员制度,并把它作为一个法人团体进行管理;
尽可能做到结果的平等,即提供标准化、无偏私的管理与服务。
公共管理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公共领域发生的 重要变化。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容的一门社会 科学,公共管理学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 依法运用公共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实现公 共利益的过程及其规律,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得解 决社会公共问题、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以及有效治理社 会公共事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策略。
传统中国式政府管理模式
全能主义下的国家与政府:保姆式国家、教父式 政府
不合时宜的政府管理方式:职能公司化、管理审 批化、结构碎片化、行为运动化;集中式管理、 狱警式管理、围堵式管理
传统政府管理制度设计:表层复杂与基础匮乏
政府治理目标和方式过时
有人概括中国政府管理:“职能公司化”、“结构碎片化”和“行为运动 化” 。
解决当前公共服务供求矛盾的重点是机制创新而非简单的加大投入 注意解决民生问题的收买主义、简单主义、民粹主义、新一轮剥夺
2.公共事务治理主体的多元性
政府依然是解决公共问题核心主体 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是补充力量 公民参与成为当代政府行政的第一原则 关注私人部门在当今社会中的角色变化 公共问题的解决更多是合作治理的网络行动
不合时宜的政府管理方式:职能公司化、管理审 批化、结构碎片化、行为运动化;集中式管理、 狱警式管理、围堵式管理
自由市场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追求利润的企业竞争与交换的效率优势) 公民社会(自由的公民与独立的社会组织)
公共政府 (代议制民主法治政府的权威和资源优势,提供公共管制与公共服务)
当下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创新的核心:构建公民社会
主体:自主与自律 人格的公民
(公民精神)
载体:志愿结社 所形成的组织
(NGO/NPO)
公民社会
代
质量管理(TQM)
政
目标管理(MBO) 工商管理技术 战略管理
府
绩效管理
治
标杆管理
顾客导向 流程再造 组织学习
理
社区自治
的 新
社会化手段
行业自治 志愿者服务 公众参与
工
听证会
具
信息化手段 电子政府
二、中国公共管理发展的基本方向
(一)中国变革进程与政府治理转型 (二)中国发展公共管理的基本方向 (三)中国发展公共管理的实践努力
从学科性质上看,作为在传统行政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公共 管理学体现着对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 研究范围的扩展、研究视角的转换、研究方法的更新,更体现在政府功 能与角色的变化。
从实践上看,公共管理源自并服务于当今世界性政府改革的实践,并 且随着政府改革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它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 着西方国家的政府为了摆脱经济上的财政危机、组织管理的绩效危机、 政治上的信任危机的产物,同时也体现着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人们寻 求与之相适应的公共事务治理形式的探索。世界各国政府都在政府与社 会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内部关系、政府组织管理机制等四个层 面的一系列持续性的改革措施,尤其是政府内部组织原则的企业化和外 部功能输出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竞争化,推动了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向公 共管理模式的转变。
3、公共管理以追求公共利益更有效实现为宗旨
重新认识公共利益的复杂性
红色:公共利益 public
蓝色:部分利益 partial
绿色:个体利益 individual
经过公共选择(博弈)的才是公共的
4.公共事务治理过程的民主化与柔性化
政府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进行自治和责任分担 基层政府有更多的自主权,政府间的关系更多是合作 政府权威更多依赖规划、引导、 谈判等非强制性方式 公共领域的开放性,以最大限度显示、聚合公共利益
方
方式:宣传、说服、沟通、精神鼓励等
法
潜在性和长期性
特点 内在稳定性
思想教育手段
主动超前性
行为激励方法:目标激励、奖惩激励、竞争激励、反激励 种类 参与管理方法:团体决策、咨询制度、建议制度、信访制度
行政责任方法:机关责任制、岗位责任制
市场化工具
民营化 用者付费 合同外包 特许经营 凭单制
当
分散决策 放松管理 产权交易 内部市场 管制与放松管制 公私伙伴(PPP)关系
反思中国公共治理主体的单一性
公民参与严重不足:自律能力不足与公共精神缺乏 社会组织发育迟缓:社会原子化与利益博弈的失衡 社区组织功能薄弱:基层社会管理资源力量的匮乏 社群团体的官僚化:丧失社会利益代表与协调功能 事业单位的行政化:社会治理与服务功能的自利化 国有企业逐利化:公共企业之“公益功能”的丧失 政府职能的超载:“全能与全责”政府的疲于应付
文化(culture)战略
2019/5/2
8
(二)公共管理的核心观点:由善政到善治
政府不一定善:限制政府的权力与资源边界 政府不一定能:减少社会对政府期望与政府自大 政府转变自身角色与功能:寻求公共问题更有效解决 善治模式:公共治理的多元主体、多种机制、多种工具
(三)公共管理的主要知识体系
A
古典自由主义:A监护者 现代自由主义:A监护者+B管理者
BC
新自由主义:A监护者+B管理者+C保障者
社会主义:A监护者+B管理者+C保障者 +D造福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A监护者+B管 理者+C保障者+D造福者+E教导者
D
E
政府职能和作用
反思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
“政府主导”不断强化,一方面造成政府能力越来越大,形 成一种惯性和循环——“政府主导”越是促成经济繁荣,社 会资源便越是掌控在政府手中;社会资源越是掌控在政府手 中,经济繁荣便愈加依赖于“政府主导”;另一方面,伴随 着政府吸附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涉入社会事务越来越深, 管理的事务越来越广,全能主义倾向越来越严重,相应地, 社会自理和自治的能力便越来越弱,社会和民众依赖政府的 程度也越来越大,进而,政府成为社会矛盾焦点的风险也会 更大。这是目前中国式政府治理面临的一大问题。
收益而不是浪费:讲究成本和效益
预防而不是治疗:战略、前瞻、回应
分权而不是集权:参与、协作、扁平化
市场导向与检验:市场检验并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
《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核心(core)战略、结果
(consequences)战略、顾客(custom)战略、控制(control)战略、
特点概括
表现
集中式管理 实现社会整齐划一,步调一致是政府管理的目标
狱警式管理 政府试图通过制造和利用信息不对称来管控社会
倒计时管理 军令状和暴力执法是政府管理常见的手段
围堵式管理 追求无抗议管理,社会抗议不被容忍
运动式管理 突击式严打和综合整治是政府经常采用的方式
传统中国式政府管理模式
全能主义下的国家与政府:保姆式国家、教父式 政府
传统中国式政府管理的现实困境与压力
传统中国式政府管理模式
全能主义下的国家与政府:保姆式国家、教父式 政府
不合时宜的政府管理方式:职能公司化、管理审 批化、结构碎片化、行为运动化;集中式管理、 狱警式管理、围堵式管理
传统政府管理制度设计:表层复杂与基础匮乏
全能主义下的国家与政府
自 由 自 治 的 比 重
3)外部评估机制的引入(更关注质量) 4)以结果为导向设计内部组织管理和工作流程
6.创新政府治理工具:公共政策的有效性
政府治理工具是把政府实质性的治理目标和政策目标转化为 具体的行动的方式手段和行动策略。
它们是联系政策目标和政策执行的桥梁,政府的治理目标只 有通过有效的治理工具才能达成。
各级政府面对新形势必须不断创新治理工具.
公共服务体系的公共化 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公共服务供给的整合化 公共服务方式的多样化
2、追求公共性:重建政府正义与合法性
现代政府的职能:解决公共问题——有限的政府 现代政府的权威:掌管公共权力——民有的政府 现代政府的宗旨:追求公共利益——民享的政府 现代政府的行为:体现公共参与——民治的政府 现代政府的运行:依据法律法规——法治的政府 现代政府的资源:来自公共财政——效能的政府 现代政府的结果:承担公共责任——责任的政府
5.组织再造:顾客导向的战略化、灵活化与绩效化
政府内部进一步分权化:宏观上在地方自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权;微 观上探索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瘦小化、模块化、机动化、项目化、团队化与 工作流程一体化的组织再造;
由注重法规、分工、过程、投入等内部取向,转向注重绩效和结果控制 的外部取向,用绩效取代效率
反思:1)政府和公共部门引入成本意识 2)公共工程和公共项目投入要适度
深化市场化改革: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建设民主法治国家
中国共产党: 由革命党到执政党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建设服务型政府
强化社会建设: 构建公民社会
(二)中国发展公共管理的基本方向
1、强化服务性: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客体的扭曲性 公共服务主体的单一性 公共服务供给的非公平 公共服务供给的分割化 公共服务供给的低效性
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
何改革公营部门》
掌舵而不是划桨:放松规制、私有化、民营化、社会化
授权而不是亲躬:授权一线、多中心治理、公私合作
竞争而不是垄断:授权经营、业务外包、竞争招标
使命而不是规章:精简、竞争、效能
结果而不是投入:结果导向、绩效管理
顾客而不是政客:顾客选择、顾客评价、用户中心
(一)公共治理转型关系中国现代化的进程(逻辑的三个三十年)
第一个30年:经济建设—GDP;让一部分地区和人先富起来 第二个30年:社会建设---关注民生与公平问题以实现和谐 第三个30年:政治建设—落实民权与民主以实现伟大复兴
中国现代化百年进程关键取决于中国公共治理模式的转型
当前公共治理转型的总体思路
行政手段
特点: 分类:
权威性 强制性 垂直性
具体性 非经济利益性 封闭性
时间:预防性干预、事中干预、事后干预 方式:行政命令、行政引导、行政信息、行政咨询服务
传 统
法律手段
的
特点: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 分类:行政决定、行政检查、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处置
治 理
方式:价格、信贷、利率、税收、工资、奖惩等 经济手段 特点:利益性、间接性、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