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策略资料讲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策略紫金县紫金中学钟碧芬一、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如下:1、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的课程。
把课程改革建立在脑科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基础上,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使课程领域重新出现了科学化和心理学化的潮流。
2、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80年代以来,一些课程权力相对分散的国家如英国和美国,通过立法和其他手段,逐步确立了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学习的国家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并组织力量编制了各科课程的国家标准,强调要坚持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
这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长期形成的坚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双基”论形成不谋而合之势。
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道德情操的养成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养成道德在历史上一度是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至今也仍然是学校教育肩负的重任。
从古至今人们对此做了大量的探索。
观念、态度和价值体系的传递在教育和社会教化中的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特别是当今全球化、网络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难度都加大加重了。
我国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化的过程,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新的特殊的难题。
在此情形下,道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学校课程中更好的体现并融为一体,产生有效的德育效应和氛围,是教育研究和实践面临的迫切任务。
4、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长期以来,课程整合的理想和学科割裂的现实困扰着中小学教育教学。
世界不可能按照一个整体来进行传授、学习或探索,对世界进行分解和分化加以认识是必然的选择。
但是各种分门别类的教育需要在一个学生身上最终发生整合的作用。
一般来说,年级越低,综合的程度可以越高一些。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综合化的程度应该高些,特别是科学教育科目应该适当加以综合。
但高中阶段,分科深化的课程随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体现出的教育上的巨大价值早已为人们所认识,世界各国在高中阶段都比较重视分科的教学,综合课程成为分科课程的有效补充。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面临着新的趋势和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解决这些问题。
一、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多元化的课程设置。
过去,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然而,现在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培养学生素质发展和创新精神的要求,因此,我国的课程设置正在朝着以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方向发展。
这种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此外,通过融入跨学科内容和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融通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然而,这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他们具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和教学资源的整合。
二、创新教育的推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创新教育的推动。
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
这种教育模式与传统的纯理论传授有所不同,强调学生参与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创新教育的推动需要教师具备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此外,学校也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和教学支持,例如组织教师培训和教学研讨会,分享创新教学经验和教育资源。
三、应试教育的挑战尽管目前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多元化和创新,但实际上,我国的基础教育仍然存在应试教育的问题。
应试教育重视知识点的记忆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枯燥和厌倦,丧失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从制度上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
其次,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最后,学校和家长需共同努力,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的兴趣和实践。
课程建设的理念与思路
课程建设的理念与思路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而课程则是教育的核心载体。
课程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效,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未来。
在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课程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需要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思路,以适应时代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具针对性的教育。
一、课程建设的理念1、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建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特点。
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2、全面发展课程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身心健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
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面向未来课程建设要有前瞻性,能够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全球视野,使学生具备在未来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素质。
4、开放性与融合性课程不应局限于校内的知识体系,而应具有开放性,整合社会资源,引入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文化成果。
同时,要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二、课程建设的思路1、明确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确定课程目标时,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学生发展和学科特点。
课程目标应具体、明确、可衡量,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既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要注重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优化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
要根据课程目标,精选和组织课程内容,确保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将最新的知识、技术和观念纳入课程体系。
同时,要注重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创新课程实施方式课程实施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来探讨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和实施方法。
一、课程目标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育教导学生的是知识和技能,而综合素质的培养则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等关键素质。
二、课程内容在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包括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素养和人文素养等。
这些素养是学生综合发展的基础,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创造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教育环境。
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四、评价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已经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
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项目评价、综合评价和反馈评价等,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结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课程目标的制定、要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改革则是实现目标的关键。
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也要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改革,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21/4/99Βιβλιοθήκη 2.课程要求与课程内容方面
• 课程目标要求过高,教材偏难 小学二年级数学:
在校园里要把7棵小树种成6行,每行3棵,该怎样种? 小学六年级数学:
加工一批零件,计划7天完成,做了两天后,任务又增加了60个,这 样工效需提高15%才能按期完成任务。问原计划加工零件多少个?
2000年某省市中考试题:
• 学生的近视率居高不下 椐哈尔滨市2001年调查,高中学生的近视率为78%,高中三年级学生
的近视率为90%。
2021/4/9
12
• 7~17岁儿童身高的增长低于国际规律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研究发现,我国男童七年间身高增长不足0.5 厘米,女生则呈负增长趋势。
• 学生的睡眠时间严重不足
课程方案规定小学生要保证每天10小时睡眠,初中生9小时睡眠。
——教育部课程调查专家组的调查 1992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
• 调查范围:北京、江苏、山东、湖北、吉林等九省市。
• 调查对象:16000多名学生,2000多名校长与教师,300多名社会知名人 士 。 • 调查方法:二阶抽样设计,问卷调查,访谈。
• 调查精度:6
2021/4/9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 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助人为乐
0.23
2021/4/9
16
6.考试现状
存在的问题
• 考试次数太多,频度太大 • 考试题目太难,尤其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考试 • 缺乏实践性考试 • 当众公布分数并排出名次 • 考试成为影响教学的首要因素
2021/4/9
17
对考试结果的处理
经常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次的百分比
• 学生学习的愉快体验随年级的升高而急剧下降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与策略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与策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话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基础教育是教育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部分,其改革涉及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孩子们的成长成才问题。
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与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1.1 个性化教育理念随着教育设施和教学资源的逐步完善,个性化教育理念逐渐被引入基础教育领域。
个性化教育理念强调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为目标。
这意味着不再一味强调学生的统一性,而是要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1.2 素质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等。
素质教育更注重知识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而不是单纯追求分数和成绩。
1.3 教育公平理念教育公平理念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
它强调每个学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论其出身背景和家庭条件如何,都应该有机会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
教育公平理念的实现需要通过政策、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来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策略2.1 完善教育投入体系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完善教育投入体系。
这意味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改善学校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增加教育设施等方面下功夫,使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均衡的配置,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2.2 推进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课程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入多元化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
2.3 推行素质评价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推行素质评价。
传统的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评价体系存在很多弊端,不能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推行素质评价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它将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和表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合理的评价体系。
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改革(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目标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改革,使基础课程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革基础课程教学,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改革基础课程教学,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4. 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基础课程教学,优化课程设置,使课程内容更加科学、合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内容1. 教学观念改革: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2. 教学内容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4. 教学评价改革:改革教学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方法1. 课堂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
五、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实施策略1. 加强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1、改革的背景、2、改革的目标、3、改革理念、4、改革的内容1、改革的背景一、国际背景1.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挑战(1)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正改变了人类的传递方式,也正改变着教育(2)教育突破了现有时空,实现了资源共享。
(3)引起了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组织的重大变革。
(4)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需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5)中国要融入国际经济发展和竞争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增强国民素质和竞争实力,针对原有基础教育的弊端,进行课程改革是必然选择。
2.世界各国以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
二、国内背景1.近二十年来的课程改革必须进行总结和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经历了数次改革,形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有的体系和框架,取得了以下的新进展:①初步改变了国家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引入了地方课程,形成地方和国家二级管理的方式。
②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了选修课程、活动课程③初步实行统一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仿真,推动教材多样化发展。
④在教学改革实验中,涌现出一些好的教学改革典型,为新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基础教育课程现有的体系和框架也存在一些问: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等情况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5)学生死记硬背,题难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6)学科课程在内容上和结构上重视学科经典内容的学习,忽视学生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总结起来,原因主要是:课程观念落后,课程体制僵化,课程目标偏颇,课程编制滞后,教师缺乏训练。
2.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不容忽视(1)科学技术的新变革是推动中小学课程改的的根本动因(2)中国民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3)素质教育仿真的提出(4)基础教育的滞后三、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1.总目标:?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一、新课程的目标定位。
1、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课程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未来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
现行课程体系强调整齐划一、规模效应,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学生发展的具体性、差异性。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
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2、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各学科的课程目标,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3、新课程总的培养目标。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新课程的内容选择4、学科课程标准的新特点语文:培养人文素养。
重积累,重感悟,重运用。
数学:变得更容易一些。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用数学,学习有用的数学。
基本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地理:知道学了有什么用。
应使学生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知识。
物理、化学:激发学习兴趣。
提倡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
科学:从小学会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上,不断启发学生去猜测、去思索、去动手实验。
生物:了解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课程标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使学生全面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必备的知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1新世纪xx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4、倡导建构的学习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1、信息素养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2、信息素养3、创新与开放思维4、价值观与xx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4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关于课程改革的十大教育理念
关于课程改革的十大教育理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态势稳步地向前推进,欲扎实科学地做好课改工作,必须以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为首要任务。
以下十个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每个课改工作者和广大教师都应认真学习和细细体会的。
一、从课堂教学突破,深入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这一理念是“课改是从课堂教学突破,深入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性措施”的简化形式。
其主要内容有:课程改革是国家坚定地、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课程改革的目的与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而不是简单地换一次教科书;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而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课程改革必须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配套进行。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以课程改革实验的推广为标志,中国的素质教育将进入一个实质性突破的新阶段。
我国的素质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到90年代被认可,并在学校里推行,可以说一直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基本上还处在浅层次的热热闹闹的活动上,以致许多学校出现了“课上搞应试教育,课下搞素质教育”的不良倾向。
正如李锐清副总理所说:“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一些地方开展素质教育还是口号多而落实的措施少,一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个别地方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课改就是扭转这种肤浅化、简单化、片面化倾向的根本性措施,就是深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构建起能够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领域里的根本性改革取得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性进展。
这一理念呼唤并引导广大教师在实际课改工作中自觉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充分认识本次课改的重大意义。
对这次课改要给以高度重视,将课改当做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特别是在思想观念上,一定要主动“洗脑”,尽快确立起与课改精神相一致的教育理念。
第一专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目标与理念
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 标
总体目标 具体要求
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具体要求:
1.学生素质发展的核心在于“品德” 2.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3.科学与人文素养并重 4.注重环境意识的培养 5.形成终身学习的基础 6.养成和谐的个性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1.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 实践
4.使口耳相传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得到 彻底改变。这就要求学校职能由传授知 识逐渐转向组织学习、指导学习、服务 学习,并努力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个性 和针对性。
5.使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 济得以出现。这就要求教育加大改革力 度,加快改革步伐。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发 展的必然要求
新教育思潮: 全民教育 终身教育
三、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特征
1.注重基础学力的提高 2.关注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 3.重视价值观、态度和道德修养
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如果以目标的概括程度为准则,可以 依次分为四种不同的目标: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四者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上一层次
(2)体验
体验是通过参观、考察、访问等 亲历亲为的活动来获得的。
(3)设计
要求学生在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科 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 的实际操作。
(4)社会实践
要求学生参与到一般的社会实践 活动领域之中,成为某一社会活动中 的一员进行实际的社会活动。学生通 过一般性社会实践,获得对他人、对 社会的价值实现感。
新教育思潮影响下的新教育理念
(1)教育更关注生活 (2)教育更注重个性 (3)教育更强调民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代教育事业中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的日益竞争,传统的教育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运而生,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
本文将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个性化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
传统的课程设置通常是一刀切的,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因此,个性化教育强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二、综合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另一个基本理念是综合素质教育。
以往,教育主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综合培养。
综合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养。
这种综合素质教育将知识与技能、思维与情感的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三、社会实践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三个基本理念是社会实践教育。
传统的教育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往往远离现实生活。
而社会实践教育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课堂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实地考察、实习等活动,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创新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后一个基本理念是创新教育。
现代社会对创新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教育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
创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教师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种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应对未来不确定的挑战。
总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包括个性化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
这些理念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教师、学校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以建设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的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和具体措施三个方面阐述其基本理念。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变革,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
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需求的变化。
如今的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已从单一的知识技能转变为多元化的综合素质要求,传统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其次,教育国际化的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各国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之间的接轨成为大势所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最后,学生需求的变化。
现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与以往有所不同,他们对教育内容和学习方式有着更高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和价值观。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强化综合素养的培养。
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信息素养、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等,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其次,提高学科基础知识与能力的水平。
即注重学生对于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再次,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最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视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首先,优化课程设置。
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路径选择
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与路径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有新的理念和路径选择,以适应学生的需求,提高教育质量。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一、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新时代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与时俱进,摒弃陈旧的传统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传统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应融入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学生应该从小学就接触到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路径选择1. 推行综合素质评价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摒弃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评价。
应该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纳入评价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2. 强调实践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从小就能够参与实际项目,进行实践探究,学以致用。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 个性化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通过个性化教育的方式,培养每个学生的潜能和兴趣。
不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而是根据学生的特长和需求进行个别化的教学。
4. 融合教育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推行融合教育,突破学科的壁垒,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并注重学科之间的关联性。
通过融合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培养跨学科的综合素质。
三、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和挑战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路径选择,将会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化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教师培训的需求等。
综合素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立德树人:这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素质教育:改革旨在转变应试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 核心素养导向: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课程标准,标志着课程改革进入核心素养时代。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学科学习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4. 课程结构优化: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通过设置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等,实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结合,以及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整合,以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5. 教学方式创新:改革鼓励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6. 评价体系改革:强调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知识掌握的结果。
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7. 课程权力下放: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赋予地方和学校一定的课程设置和开发权力,以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8. 数字化教育融合:利用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推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创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这些核心理念共同构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旨在构建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以适应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了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础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国家未来的关键。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策略,对于推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教育理念,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改革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具备更全面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其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是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在课程改革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应该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此外,还应该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
再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是注重跨学科综合应用。
在现实生活中,问题往往是复杂而多样的,需要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来解决。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
要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开展跨学科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和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此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还包括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评价的科学有效。
教育资源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要建立科学、客观、全面的教育评价体系,不仅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
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可以促进教育的公平和质量的提高。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基本策略对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策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基础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提高教育质量,我国政府不断进行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在此背景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基础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强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语言、文学、艺术等领域也应该鼓励学生表达和创意,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综合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学生需要掌握各种学科知识,同时也需要培养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等素质。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个性化教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特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
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科选择,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学习。
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潜能。
四、跨学科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
传统的学科分隔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在语文课程中可以加入科学实验和数学计算,让学生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总的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应该包括培养创新思维、综合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和跨学科融合。
这些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他们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
当然,这只是一些基本策略,具体的改革方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但是相信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我国的基础教育将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的师生关系
平等 互动
对话
(三)、教师的素养
1、教师的人格素养
2、教师的专业素养
相关的学科知识
教育教学专业技能
3、教师的文化素养
4、教师的信息素养
“关于信息的信息”
教师的人格素养
身正
:认真严肃、敬业爱生
学高
:宽广厚实、多才多艺
学生个性主动活泼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需要和个性 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重点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体验
能力的发展上
2、课程功能的转变
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
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情 感 态 度 价 值 观
大队委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背影、圆周、
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重要区 别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2.大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关注学
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3.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4.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5.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 6.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评
(五)、关于课改的一些思考
①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关系 ②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狭义的知识幻灯片
31
③教学活动应该以什么为中心? 、教师究竟该如何定位?教师究竟该如何定位 ⑤、怎样理解在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
验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建构? ⑥、学科综合课我们应该怎样教?
教师究竟该如何定位?
学习者共同体
教师是一个学习者,在 学习互动中共同进步
怎样理解在学生已有的生活和 学习经验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建 构?
教师引导的核心问题是要有一个必要的优化过 程:不仅是强化学生的有效经验,还要淡化学 生的不良经验。
对教师的要求:相应文化积累和知识背景;敏 锐的思考与判断。
避免由教师中心走向甩手不管的极端
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
还要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③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④允许有不同的发展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⑤着重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语言智能 逻辑-数学智能 音乐智能 空间智能 身体-运动智能 个人内在智能 人际智能 自然观察
2、新的教学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教学专业技能
① 教学设计技能 ② 应用教学媒体技能 ③ 课堂教学技能 ④ 教学机智的养成 ⑤ 教学研究技能
教师的文化素养
文化判断力
1、广博的知识 2、正确的价值取向 3、文化的研究者
(四)、教师的能力要求
一是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是反思教育的能力 三是基于网络资源教育的能力 四是激活创造性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 略
减负为什么失败? 小学生为什么要退休? 学生作业出现错误,教师罚抄一百
遍,你怎么看? 优秀生是因马拉松长跑而丧生的吗? 教育的本质追求应该是什么?
1、课改的核心目标: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的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1、课改的核心目标: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课程结构的变化
单一的 分科的 国家课
程
国家课程
三
级
课
地方课程
程
管
பைடு நூலகம்
理
校本课程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数学 外语 ------
科学 艺术
历史与 社会
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
学校开发 的课程
研究性 劳动与技
学习
术教育
信息技术 教育
社区服 务与社 会实践
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重要区 别
课程标准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 的基本标准的刻画,同时对实施过程提 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对实现目标的手 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 做硬性规定。
价留下了创造空间
4、评价的改变
评价的种类: 形成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评价为了
促其发展总结性评价(水平性评价): 为了评定等级水平,如普通话考试 选拔性评价:为了甄别与淘汰
(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改 变
1、 学生观的改变 ①不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 ②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不仅有丰富系统的知识,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35
①、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了 解学生的现实状况
②、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学 习的设计和指导
③、为学生发展而教 ④、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 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 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 知识”(列夫。托尔斯泰)
3、教学行为的改变
①结合或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②改变模式化教学方式进行个性化教学 ③改变教学方式,由重教转向重学生学习 ④由对知识和意识的灌输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