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3)
内蒙古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内蒙古部分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考试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广西顶狮山文化遗址发现了大量陶器,其中完整的陶器有23件,还有大量蚌器、骨器和石器工具。
此外,还发现了少数民族聚居区中常见的干栏式建筑物遗存、独特的墓葬习俗“屈肢葬”遗存。
材料可用于印证()A.中华文明多样性的特征B.早期南方文明的先进性C.早期南北文明的一体化D.南方文明起源相对较早2.秦汉时期,文书传递要记录时间,如果有遗失,应立即报告官府,并规定犯罪、年老体弱及不足信赖的人员,不能被派去送递文书。
这说明秦汉时期()A.国家治理体系完善B.文书传送系统发达C.法律制度异常严苛D.文书传递严格规范3.中唐以后,大量农民弃农经商,或者亦农亦商,农商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正所谓“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这反映了当时()A.土地兼并的加剧B.商品经济的发展C.商人地位的提高D.抑商政策的废弛4.表1所示为部分地区发现的辽代时期壁画。
这可用于印证辽代()表1序号地点名称1河北宣化壁画墓群黄道十二宫星相图、乐舞图2河北丰润天宫寺人物飞天砖雕3辽上京遗址南塔石质浮雕佛、飞天、迦陵频伽、菩萨图4巴林左旗前召开化寺浮雕乐舞图A.民族政策的开放包容B.丝绸之路的恢复繁荣C.文化艺术获得了发展D.社会审美形态的转变5.明朝永乐以后,开始在西南一些地区实施“改土归流”,如把贵州分为八府四州,“府以下参用土官,其土官之朝贡符信属礼部,承袭属吏部,领土兵者属兵部”。
这一举措()A.加重了行政负担B.加强了中央集权C.造成了机构臃肿D.保证了边地稳定6.1867年,中英《天津条约》10年修约期限将至,恭亲王奕 就西人传教、经商等各种涉外事宜,提前征求各沿海沿江通商口岸的地方大臣的意见,指出“如能减一分之害,即可收一分益。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历史(答案)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答案涂黑。
写在本卷上无效,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清明节前,祖籍海南的新加坡华人见面时往往会用家乡话互相询问:“回屋(家乡)做清明不?”与这种寻宗认祖、祭拜先人的情结密切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B.井田制C.分封制D.宗法制2.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B.佛教的广泛传播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3.下列中国古代科技著作中,成书于汉代的是A.《本草纲目》B.《齐民要术》C.《九章算术》D.《石氏星表》4.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
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B.“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C.“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5.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
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6.“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文化领域尤其如此……”能为该观点提供史实依据的是A.宋应星撰写了具有世界影响力《天工开物》B.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C.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D.《窦娥冤》《西厢记》等作品问世7.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4学年福建省泉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泉州第一中学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君主专制B.郡县制C.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这段话意在提示()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B.嫡长子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C.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D.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3.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
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A.封建制度B.君主专制制度C.分封制D.中央集权制度4.《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定量],不中呈[不完成定量]不得休息。
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
’”从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①臣民对秦始皇独断专权不满②秦始皇十分勤于政事③秦始皇欲求仙药想长生不老④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5.下列有关历史情景的表述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A.公元前216年某月,李某被任命为某郡郡守,负责该郡的民政和军事B.公元前223年的某一天,上朝时,秦王自称“寡人”C.公元前206年某月,身在咸阳的方某用隶书给家人写了封家书D.公元前216年,太仆张某奉秦始皇之命购买上等良马6.2008年湖南大学抢救性回购2000余枚流落海外的秦简,这批秦简成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其中可能涉及的政治制度有()①皇帝制度②差额选举法③郡县制度④三省六部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7.2002年底,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英雄》开始热播,影片的主题是“为天下的人是大英雄”,秦始皇是一个大英雄。
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0.《汉书》中记载:“吏坐赃者皆不得为吏”,“弟犯法不得宿卫”,因罪去官者及其亲属子弟在选官上都受到确定的限制。这说明
15.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A.通判B.御史大夫C.刺史D.监察御史
【答案】B
【解析】
【详解】御史大夫是秦始皇统一之后就设置的官职,符合题干中“最早”的限定,B正确;通判设置于宋代,解除A;刺史设置于汉代,解除C;监察御史设置于隋朝,解除D。
14.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嬴政大帝摆脱了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其中“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和“划时代的突破”分别是指
A.宗法制、郡县制B.分封制、郡县制
C.分封制、行省制D.郡县制、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可知,“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是分封制,秦朝废除分封制改而实行郡县制,故选B;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解除A;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解除C、D。
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答案】B
【解析】
材料“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调”“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反映出商王朝政权中充溢着神权色调,这体现出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之一,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血缘关系,故AC项解除;D项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但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解除。
2014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2014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2014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试卷共6页。
如遇缺页、漏页、字迹不清等,考生须及时报告监考老师。
第Ⅰ卷(共48分)本卷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西周之所以实行分封制,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为了巩固新建立的西周政权,不得不实行分封制……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证明,西周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性的国家形态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郡县制正是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管理方法。
”这说明 A.郡县制和分封制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B.郡县制比分封制更具有优越性 C.宗法血缘建立起的政治联系很不稳定 D.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分封制的瓦解 2.右图为中国古代某王朝的地方行政区域,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前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照搬 B.始终不利于中央政府的统治 C.制度成效与制定者初衷违背 D.分封制复辟是历史必然趋势3.在中国古代,君主制和官僚制虽然相互依存,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就没有冲突和矛盾,中国的官僚虽然在今天看来好像是皇帝的雇员,官僚体系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却总是有点别扭,直到清朝,皇帝才明确地将士大夫的野心压下去。
其措施是 A.军机处的设置 B.继承明朝内阁制 C.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使用 D.扩大理藩院职责 4.“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
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一曰( )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括号中应为A.“封建亲戚”B.“世卿世禄”C.“立子立嫡”D.“敬天法祖”2.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
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3.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
这旨在强调A.城邦公民的平等 B.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C.共同的宗教信仰 D.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4.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A.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 B.不具有普适性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具有借鉴意义5.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6.“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
”它描绘的是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 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 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7.列宁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时指出:“胜利的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
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
徐州市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徐州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抽测高二年级历史试题(选修)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周礼规定,天子三架编钟三面摆置,诸侯两架编钟两面摆置,大夫一架编钟一面摆置。
这一规定表明西周时期A .分封制度瓦解B 音乐教育普及C .冶铁技术发达D .等级制度森严2.“春秋时代灭国在六十以上。
但其中大部分是以夷灭夏,和以夏灭夷。
诸侯国之间相灭的只占少数,姬姓国相灭的例子更是少数。
而在列国内部,大夫固然有时逐君弑君,却还要找一个比较合法的继承者来做傀儡。
”材料中的这种现象最能反映A .春秋时期夷、夏之间矛盾尖锐、战争频繁B .宗法制仍是春秋时期维系政治秩序的基础C .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开始逐步地走向崩溃D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3.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毁天下城郭。
刘邦建立汉朝后,要求县以上的治所一般均须筑城。
其目的都是A .巩固中央集权B .承认土地私有C .发展商品经济D .抑制诸侯势力4.《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如右图所示)。
这一体制A .吸取前朝教训.否定了秦的郡县制度B .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王国相对独立.直接威胁了专制皇权D .管理体系多样,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5.宋代的军政要务和人事任免,君主常以“内降”、“内批”、“中旨”、“御笔”等形式直接处理。
“除授不归中书”。
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A .中枢体系中的相权被大大削弱B .政治生活具有重文轻武的倾向C .中央决策层已经初具内阁制雏形D .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6.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7.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精品解析:广东省大湾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大湾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联合考试高二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
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正确)1.据考古发掘,位于陕西西安的姜寨遗址有氏族公共墓地,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相差无几;位于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墓葬有大小墓之分,呈现出鲜明的等级分化。
两处遗址的差别体现了不同时期()A.青铜文明的发展程度 B.国家政治制度的状况C.礼乐文化的区域分布D.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姜寨遗址的墓葬中随葬品相差无几,二陶寺遗址的墓葬中已经出现明显的等级分化,等级分化的出现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由此说明在这两个时期生产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D项正确;姜寨遗址和陶寺遗址都还没有进入青铜文明时期,也没有形成早期的国家,排除AB项;礼乐文化出现于西周时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C项。
故选D项。
2.文献记载,商王太甲崩后,“殷道衰,诸侯或不至”;商王太戊即位后,“殷复兴,诸侯归之”。
该记载可用于研究商代实行()A.禅让制B.内外服制C.分封制D.嫡长子继承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陕西省咸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咸阳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期末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8页,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牧野之战时,周武王在战前誓词中称前来助阵的诸侯为“友邦冢君(长君)”,后来周公推行分封时,称诸侯为“某土之守臣”。
这一转变()A.体现了早期国家集权特点B.确立了受封诸侯的政治义务C.打破了禅让制的政治传统D.适应了生产方式变革的趋势2.汉代选官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上书拜官,集自荐和录用于一体。
汉武帝时期是上书拜官制度的隆兴时期,“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衔鬻者以千数”。
据此可知,汉代的上书拜官()A.为世家大族提供了入仕机遇B.拓宽了官吏选拔的途径C.受到门第资产等因素的影响D.注重选拔对象德才兼备3.下图文物极具异域风情,由盛产自西域的缠丝玛瑙整块雕刻而成,杯型源于古希腊酒具“来通”(rhyton),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萨珊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见。
这件文物可以用来佐证()唐·镶金兽首玛瑙杯A.物质交流促进艺术审美观念趋同B.唐代朝贡贸易体制逐步成熟完善C.中国玉雕技术经由传统商路输出D.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展4.下表为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时期东南地区疫病爆发的次数和频率变化表。
朝代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历时年数426年360年379年319年疫病爆发次数41314109疫病爆发频率(%)14435对上述变化解释合理的是()A.汉朝防疫措施完善B.两宋社会矛盾异常尖锐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东南地区环境日趋恶化5.宋代理学有其独特的范畴与命题。
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高二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历史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Ⅰ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Ⅰ卷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周代的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没有边,也没有界线,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化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不仅是统治的权力,更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的文化——“天下”的文化。
以下能够推进“天下”文化发展的是A.敬天法祖的思想观念B.宗法分封的统治秩序C.三纲五常的治国思想D.崇尚自然的天人关系2.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历史概念,有助于形成较为全面的历史理解。
下表从三个维度解读了某一历史概念,它是A.三纲五常B.天人合一C.道法自然D.格物致知3.随着农业、手工业的进步,汉代的城市经济也获得发展。
当时的长安,设“市长一人,秩(俸禄)四百石;丞一人,二百石。
”这说明汉代A.城市商品经济已高度发达B.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商业C.逐渐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D.经济发展促进了政策调整4.下表是先秦至宋代一些杰出思想家的代表性主张。
据此能够认定这些人都A.推动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多元化B.强调了传统文化中的人伦价值C.意在弥补传统儒学文化的缺陷D.改造儒学以服务于政治的需求5.明代松江地区农家收支情况如表所示,对下表中的现象解读最合理的是A.松江地区实现了均衡发展B.引进作物新品种提高了粮食产量C.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质变D.市镇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6.下表为清中期以前苏州地区重要经济指标统计表(部分)(注:踹匠是踹布手工业工人,强社者每天可踹布5匹;苏州当时有端匠约2万人。
)据上表可推知,清代中期苏州地区A.人口膨胀影响劳动力价格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阻C.传统手工业逐渐走向衰败D.通货膨胀破坏城市繁荣7.在欧洲人眼里,地球的真实构成是一个神秘的话题。
2013-2014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3-2014学年下学期高二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20世纪初,中国有学者指出“现实有时是残酷的:人们在做出那样大的奋斗和牺牲以后,换得的竟不是当初所期待的。
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
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
下列不属于...“沉重失望”的是()A.军阀混战日盛一日 B.尊孔读经成为潮流C.君主专制愈演愈烈 D.政党政治沦为工具2.《人民画报》在1959年发表了建国十周年国庆大阅兵的照片。
同一期刊发的相关照片可能还有A.游行群众高举“小平你好”标语的照片B.游行群众高举“人民公社万岁”标语的照片C.“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的照片D.红卫兵方阵高举“毛主席万岁”标语的照片3.图是华人企业家施振荣先生提出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理论,这条曲线已经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指导曲线。
从图中可以提取的正确信息是A.A曲线应出现在20世纪60至70年代B.B曲线应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C.A曲线说明知识经济使企业竞争压力加大D.B曲线说明科技含量提高使产业结构日益合理4.同是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前,中国和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差不大。
但是自1992年后,逐渐拉开了差距。
依据图可判断,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中国比印度更早实行对外开放B.中国在资本市场竞争中超过印度C.印度依然是国际“资本洼地”D.中国的计划经济比重比印度更大5.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主要是指①延续了秦汉的郡县制度②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④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6.“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做废人”。
广东省清远市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清远市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题注意事项:本试卷共6页,共27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
其“发展”主要体现为A.由“无为”发展为“有为” B.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C.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D.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2.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
下列哪项不属于唐宋时期国家软实力的表现A.实施三省六部制B.儒学哲理化C.打破坊市界限D.完善科举制3.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节俭习惯B.小农思想C.消费结构D.市场意识4.著名学者钱乘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中写道: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抗拒”与“接受”间剧烈的冲突,这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
……因此是“反现代化”。
根据材料,近代中国“反现代化”运动的典型事例是A.洋务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5.在戊戌变法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
”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A.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提供经验B.削弱了旧的政治体制而备受推崇C.对后来的许多政治力量发生着间接地影响D.昭示了近代革新历程的一脉相承6.1904年,张謇上书商部提出划定捕鱼区建议,并区别近海和远洋,主张“以内外渔界,定新旧渔业行渔范围”,保护中国近海“本国自主之权”。
此后清政府绘制了《江海渔界全图》。
这一史实A.收回了领海主权B.加强了海军建设C.有利于提高海洋意识与维护海洋权益D.遏制了列强对我国渔业资源的掠夺7.定量分析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
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 )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2、《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 )A.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政治目的B.实行分封既可固本,也可能弱本C.开创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宗法制D.王权与神权相结合但未高度集中3、“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拟)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拟)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拟)焉。
疑(拟)生争,争生乱。
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
”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4、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具有家国一体的特点B.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D.“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
......此其所以为得也。
”这句话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B.废除行省制C.废除郡县制D.设立郡县制6、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A.“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江西省南昌三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南昌三中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适合题意的一项。
)1、“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
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A.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继承权力和财产B.具有家国一体的特点C.宗族是管理国家的组织D.“天下为公”的局面形成2、汉武帝时,刺史巡察郡国以“六条问事”考查郡县长吏。
第一条是诏问“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另外五条分别是打击地方豪强“侵渔百姓,聚敛为奸”、“怒则任刑,喜则淫赏”、“苟阿所爱,蔽贤宠顽”、“恃怙荣势,请托所监”、“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等行为。
这一举措的根本目的在于A.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B.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C.阻止农民破产,增加政府收入D.防范官员腐败,稳定社会秩序3、中国学者倪学勇解读雅典民主时说:“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度,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
”作者强调雅典民主政治A.广泛影响社会生活B.利于集中力量办事4.容易形成集体暴政D.代表着绝对的真理4、83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谷歌英国总部,谷歌为了迎接女王的到来,特意在其英国首页为女王设计了一个特别的“Google”涂鸦:字母“g”变成了女王的头像侧面,而且字母“e”的顶部还有女王的皇冠。
以上材料信息说明了英国女王A. 由议会选举产生B.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临朝理政”C.在礼仪上、形式上至高无上,在国事活动中享有荣誉和尊严D.不掌握行政权力,但要对议会负责5、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为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
河北省正定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正定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每小题1分,共48分)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
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4.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6.《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7.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兑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
这一变化反映出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 D.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8.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
上述政策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 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9.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
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省实验中学、大连二十高(新疆部)三校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省实验中学、大连二十高(新疆部)三校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60分,每小题2分,共30题)1.成语“当仁不让”的典故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孔子在给学生讲学时提出“当仁,不让于师”,意在A.倡导学生自主学习B.鞭策学生承担社会责任C.鼓励学生要超过老师D.提倡学生独立思考2.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子言性善,欲使人尽性而乐于善;荀子言性恶,欲使人化性而勉于善。
立言虽说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
”由此可知,性善论和性恶论A.发扬了孔子的思想B.都主张人性是善的C.为各国统治者采用D.仅为教化百姓向善3.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班固认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主要是A.诸子要改变礼崩乐坏的局面B.诸子为迎合统治者争霸需要C.诸侯为了争霸战争求贤若渴D.学术环境宽松并且学术下移4.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仍然属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范畴B.“三纲”、“五常”是宇宙万物奉行的准则C.“理”推动人类社会道德规范的广泛传播D.“理”使社会伦理化,伦理道德天理化5.对朱熹“格物致知”与王阳明“致良知在格物”两种思想主张解读合理的是A.二者思想没有区别B.“知”的本质是儒家伦理C.二者思想完全对立D.格物是致知的根本途径6.我国古代的一位儒学大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妻妾受命于夫。
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这位儒学大师是7.2012年北京诚轩秋季拍卖会钱币专场中,一枚正面刻着“下匕阝(qǔ)阳”,背面刻着“十七•两”的青铜古钱(见右图)以人民币368万元成交,一举刷新中国古钱拍卖价格的最高记录。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县(市、区)、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卡规定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战国时,吴起与曾子有一段师徒缘分,李斯、韩非亦曾列荀子门墙之下,后皆出儒入法;申不害的学说“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荀子的思想中也有一些重法的成分,杂家更是以“兼儒墨,合名法”为其学派特色。
上述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A.私人讲学蔚然成风B.诸侯兼并愈演愈烈C.士人阶层开始崛起D.学派开放自由互鉴2.西汉初期,齐、鲁均多商贾,趋利之风益盛,时有“宛、周、齐、鲁,商遍天下”之谓。
但武帝以后,齐鲁之学人荣登三公者却不绝如缕,如公孙弘、主父偃、韦贤、匡衡、孔光等比比皆是,故而班固叹曰“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
对这一变化成因的准确解读是A.西汉社会秩序的安定B.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动C.布衣将相时代的终结D.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3.有学者认为,与传统丝绸之路相比,草原丝绸之路不仅可称为“皮货之路”和“珠宝之路”,其分布也更为广阔,且中心地带随时代不同而改变,如鲜卑时代在漠南,契丹时代在东部草原,蒙元时代则横贯欧亚、纵贯南北。
该观点重在强调A.草原丝路独特的人文价值B.草原考古分散性相对较强C.草原民族豁达开放的性格D.东西方文化交流畅通无阻4.《唐律疏议》规定:“诸应讯囚者,必先以情,审察辞理,反复参验;犹未能决,事需讯问者,立案同判,然后拷讯。
违者,杖六十”,还规定“诸死罪囚,不待覆奏报下而决者,流二千里。
即奏报应决者,听三日乃行刑,若限未满而行刑者,徒一年,即过限,违一日杖一百,二日加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第一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西周在延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与创新,以便达到“天下归周”、“天下归宗”和“天下归心”的目的。
下列与“天下归心”相对应的是:A.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2.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
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
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郡县制的出现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C.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3.按照周礼,贵族使用鼎和簋的种类、数量都有严格规定,周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三鼎一簋”。
但是,在位于湖北随州的叶家山西周早期墓葬群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同一墓葬中发掘出19件鼎和12件簋,显示出这位西周早期的墓主人曾侯的地位相当显赫。
通过材料中我们得出的认识是:A.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这是西周宗法制的体现之一B.虽然叶家山墓葬超出规格,但是足以看出当时在贵族内部才能使用鼎簋之物C.叶家山墓葬超出已知礼制的最高规格,明确显示周天子当时地位极度的衰落D.政治上的分封制下,墓葬主人僭越权利4.对王国维《殷周制度论》,钱穆先生评价说:“周公摄政七年,而始归政于成王,……于是周人传子之制亦因而确定。
王氏(王国维)谓因先有传子之制而始封建。
未窥周人政治上之伟大能力所在也。
”材料认为王氏的误判是:A.王位世袭制度正式确立于周成王B.西周执政力主要得益于礼乐教化C.传子宗法制为分封诸侯提供前提D.分封制与血缘宗法制度互为依存5.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说到:“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
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
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有嫡庶之制,于是有宗法、有服术,而自国以至天下合为一家……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
”A.作者认为宗法制度是西周一切典章制度的源泉B.作者有一种对西周制度的作用过于理想化的学术倾向C.作者认为制度创新是西周稳定的核心D.作者认为中国早在西周就已经奠定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格局6.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政治:A.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B.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共主C.具有血缘政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D.西周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方式7.《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确立了后世2 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开始用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8.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峡论”,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
从封建到帝制的第一次转型是指: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D.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9.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中写道“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材料中的“其专在下”是指:A.地方分权与制衡B.君主专制的加强C.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D.地方权势过大10.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
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11.秦统一后,秦始皇认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采纳李斯的建议,“不立尺土之封,公天下为郡县”。
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这是郡县制在中国确立的标志,也是中国和世界行政区划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从当时的背景看,郡县制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①中央集权取代了地方分权②精英政治取代了大众政治③直接管理取代了间接管理④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2.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
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
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
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
”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B.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C.中国“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D.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13.唐朝时任命官职须经中书、门下两省。
唐中宗曾多次不经两省而直接任命官职,但装置诏敕(任命状)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
所书“敕”字不用朱笔,而用墨笔,当时人称为“斜封墨敕”,讥称这些官职为“斜封官”。
从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①唐中宗时三省的权力被皇帝剥夺②皇帝具有超越三省的实际权力③三省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④三省六部制度名存实亡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4.散在郡县的侯国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有限的职权,招徕流亡,增殖户口,奖励开荒,以图增加地税收入。
许多侯国的户口迅速增长,远远超过了侯国以外郡县直接控制地区的增长。
这说明:A.封国制度整体上要优于郡县制度B.强大的经济实力是王国问题形成的根源C.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发生是必然的D.地方自主权的扩大有利于经济的发展15.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从材料来看,范仲淹认为:①应对科举制考试内容进行改革②应强化儒家思想的地位③科举制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④科举制导致天下危困A.①④B.②③C.①③D.③④16.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
该都城是:A.唐长安B.宋开封C.元大都D.明北京17.《元史·桑哥传》载:“桑哥又以总制院所统西番(即吐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
”《元史·百官志》载:“因唐制吐番来朝见於宜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
”下列对上述两则史料解读正确的是:A.两则有关宣政院的史料相互矛盾B.唐代由宣政院负责接待吐番使者C.元代宣政院管理西藏的军务民政D.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始于唐代18.地区建置沿革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下面四张地图反映了湖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注:划了椭圆的标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①②④③B. ①④②③C. ②①④③D. ④①③②19.“军机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
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复于隆宗门西供夜值者食宿。
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
”这表明军机处:A.由皇帝的亲信组成B.侵夺了南书房的权力C.军机大臣掌握实权D.其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0.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21.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
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
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
上述史料,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A. 甲说、丙说B. 甲说、乙说C.甲说、丁说D.乙说、丙说22.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23.《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
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朱元璋想要:A.削弱地方割据势力B.抑制权臣,加强皇权C.设厂卫,加强监督D.改革官制,增设内阁24.有学者评述道:明朝皇帝……,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
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见内阁。
……这就使太监的权利越来越大。
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
对上述评述的认识,正确的是:A.观点正确,司礼太监的权力取代了皇权B.观点错误,司礼太监仅仅是强化皇权的工具C.观点错误,内阁限制了司礼太监权力的扩张D.观点错误,内阁权力限制了皇权和司礼太监的权力25.清顺治十七年上谕:“士习不端,结社订盟,把持衙门,关说公事,相煽成风,深为可恶,著严行禁止。
”康熙说:“人臣分立门户,私植党羽,始而蠹国害政,终必祸及身家。
”材料说明了:A.清廷内部出现严重的皇权争斗B.统治者严防官吏朋党造成的离心倾向C.汉族知识分子反满情绪高涨D.地方官吏腐败行政效率低第二卷二、材料解析题:26.阅读下列材料:(17分)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封召公奭于燕。
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史记·周本纪》材料三: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请回答:(1)上述材料所述的政治制度是_______ 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