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结合我省实际,特提出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导意见。
一、领会课程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变革,它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职能的变化和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使教育教学从片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因此,设置这门课程是新形势下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而要想顺利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须从以下几方面深入领会其课程理念:
首先,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位。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规定的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与校本开发的综合性活动课程。它是与其他学科课程并列而不是从属或依附于其他学科的一门必修课。
其次,要认清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第三,要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大部分,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不可偏废。同时,综合实践活动又是一门没有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课程,其各部分的具体内容由学校根据实际创造性地确定,具有一定的生成性和适应性。
第四,要了解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区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以单一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而更突出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更强调综合性,它更关注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鲜活的体验。
全面领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是课程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应在学习、培训和研讨交流中深入把握课程的意义、作用、目标和地位。
二、理解课程结构
(一)课程结构及说明
1.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活动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
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主题可分为课题探究与实际应用设计两大类。
课题探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
应用设计性研究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应用性或操作性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策划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它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更为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
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社团、俱乐部活动;外出参观、考察、访问;社区民俗活动等。
社区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公益活动、宣传教育、帮助贫困户及孤寡老人等。
3.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个部分的侧重点不同,目标、内容、实施时间安排及组织方式上都有差异,不能相互替代。学校在具体实施时必须严格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设置课程,按照规定的学分开足课时。
(二)学分的配置
研究性学习3年共15个学分,如下几种配置方案可供参考:
方案一:3年研究5个课题,1个学期1个课题,每个课题3个学分;
方案二:3年研究3个课题,1年1个课题,每个课题5个学分;
方案三:一年级1个课题,二、三年级1个课题,第1个课题5个学分,第 2个课题10个学分。
学分多的大课题一般占用更多学时,学校要保证3年中学生有240~270个学时用于研究性学习。可以选择以上
的一种方案,也可视情况采取符合本校实际的课时安排与学分配置。
社会实践共3周,每年1周2个学分,3年共6个学分。
社区服务3年共2个学分。服务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即得2个学分。
三、课程的实施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交流反思阶段。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研究性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实现课程目标都有着独特的价值。
1.活动准备阶段
(1)确定学习主题
主题开发可以是学生自主确定课题,教师只在课题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方面给予适当的指导;也可以是学校根据社会及周边环境、文化背景、学校资源条件、教师特长爱好拟定几个宏观选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之一,经自主考虑或教师相关指导后,在此选题范围内自己确定具体课题;学生初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确定主题有困难时,也可以由学校教师提出若干便于实施的具体主题供学生选择确定,或是引导学生借鉴参考选题确定新的活动主题。研究性学习所确定的主题必须符合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来自于学生真实生活,最好是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社区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且对于学生必须是可研究的。集体课题必须经小组协商达成共识。
(2)确定学习的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班级、年级或更大范围的合作研究。
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每一个研究小组一般由3~10名学生组成,每位教师可指导2至3个小组。学生分组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先选定课题或活动项目,按照学生兴趣相同的原则分组;另一种是先建组后选题。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的活动,在分组问题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确保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原则上在同一时间内一位学生只参加一项主题活动。
班级、年级或更大范围的合作研究也是研究性学习可以采用的组织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可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以拓展活动的时空范围,为学生进行跨班级、跨学校、跨地区的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为教师进行跨班级、跨学校、跨地区的合作指导提供条件,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3)制定活动方案
研究性学习主题确定后,师生要对活动项目或课题进行讨论,着手制定具体、可行、有效的活动实施方案。
教师在本阶段的指导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解除思想上的困惑,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协助学生组建研究小组、确定课题并审定活动的计划或方案。
2.实践体验阶段
(1)搜集和分析文字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并掌握上网、查阅书刊等获取文献资料的方法,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归纳资料;通过综合分析,形成对所研究问题的初步了解或认识。这时要注意分析所形成的认识是否准确客观,还需要采取何种研究方式解决问题或形成最终结论。
(2)开展实地考察、实验设计或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方案,按照确定的方法,选择适当的时机、地点和方式进行研究,通过实践获取研究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通过文字、音像如实记录实践过程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