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合集下载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二篇)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二篇)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___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__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___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精神,推进我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的实施,根据《___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性质与实验要求(一)课程目标与性质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确定的八个学习领域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共占___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的是要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的个性倾向和初步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把学校环境中的学习与社会、家庭环境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健康积极的个性品质;改变普通高中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偏向,实现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均衡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有着共同的课程目标,但在开发和实施的具体操作方面,又具有各自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要求通过___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养成探究和积极运用知识的倾向,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社区服务要求学生以个人或___的形式参加本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促进自身的社会化发展;社会实践要求___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让他们___自身的成长,___现实的生活环境,___全人类科技与社会文明的发展,通过动手和实际操作,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国家规定和地方指导下,由学校开发、实施、管理的必修课程。

学校是课程开发与实施最重要的主体,必须自觉地担负起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的责任,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管理作为学校课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___化水平。

厦门一中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厦门一中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3、实施阶段 (2)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五
个阶段 活动前教育 确定活动内容 确定活动计划 开展实践与服务 总结与交流
四、学生评价 1、评价的内容 2、评价的原则 参与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
3 符合要求的课题研究主题和方案 完整、详细的研究过程记录 课题研究的结果 评价记录及审核结果 足够的学时
(2)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获得学分的两个条件 对象方或组织者的证明 学生本人提交的证明
(3)评价的程序 学生个人或小组整理参评材料 小组交流及互评 班级交流及互评 教师评价 最终认定
(4)奖励与重修
五、课程保障 1、组织保障 2、条件保障 3、制度保障
厦门一中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 动实施指导意见
一、课程理念 1、课程的地位 2、课程的目标 3、课程的组成 4、课程的特点 5、课程的结构
二、课程管理
1、基本原则 2、教育行政部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 3、教研机构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 4、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
(1)制度建设 (2)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 (3)教师培训 (4)学分及课时管理 (5)教师管理
三、课程实施
1、编排原则 (1)遵循《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2)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3)主题性和针对性 (4)植根于教育活动中 (5)自主选择、主动实践 (6)固定课时或弹性课时制
2、学生组织 小组活动 集体活动 个人活动
3、实施阶段 (1)研究性学习五个阶段
确定课题 制定计划 搜集资料 总结整理 交流评价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教基〔2003〕6号)和《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通知》(川教〔2010〕28号)精神,推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特制定本意见。

一、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与内容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八大学习领域之一,它由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部分构成,各部分内容既有共同的教育目标要求,又各有侧重。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提高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的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课题研究类活动;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等设计类活动。

(二)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是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依托社区开展的公益性义务服务。

社区服务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提高沟通能力,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养成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培养志愿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形成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精神和情操。

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参加义务工作、志愿服务活动等公益活动;参加法规宣传、环保知识宣传、科普宣传等宣传教育活动;参加社区特殊人群扶贫帮困、敬老助残等帮扶活动。

(三)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生直接参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经历与体验。

社会实践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实践操作等基本能力;学会交流、分享,养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6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6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1.04.09施行日期2001.04.09文号教基[2001]6号主题类别中等教育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正文:----------------------------------------------------------------------------------------------------------------------------------------------------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6号2001年4月9日)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

为促进参加普通高中课程试验的省、市有效地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我部组织研究制定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指南》),现印发你们,并提出以下意见,请参照实施。

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试验修订稿)》中的重要内容,是全体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

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各地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使用《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认真做好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讨论和组织管理等工作,根据《实施指南》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遵循分步实施、分类指导的原则,提出本省推动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案。

可首先从城市和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开始,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试点,组织专家和教研人员做好对试点学校的指导工作,以点带面,推动研究性学习的深化。

精选-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导意见-word范文

精选-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导意见-word范文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x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和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中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工作意见》的精神,结合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实际,特对我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提出如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以“三个面向”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落实《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实验)》要求,建设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造就一批掌握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勇于开拓和创新的综合实践活动专兼职教师队伍,改变普通高中学校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传授的倾向,实现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均衡化和办学行为的规范化。

二、课程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实践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等开放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养成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的个性倾向和初步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个性品质。

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包括: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获得亲身体验,亲近并探究自然,走进社区和社会,增进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与了解,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

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厦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厦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2.社区服务的课程内容
3.社区服务的实施方式和组织形式
4.社区服务的学时安排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二)可开发形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纲要”
2.填写综合实践课程申报表。
3.保障措施
五、评价建议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方案》(2003年)中新设置的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与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领域一起构成新课程的八大领域。它是国家设置并制订指导纲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指导与管理、学校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并组织实施的综合性活动课程,是与其它学科课程领域并列,而不是从属或依附于其它学科的一门国家必修课程。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及学时安排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部分内容。这三部分有着共同的课程目标和任务,但又各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
项目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4.是三级管理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与实施”,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表现。
1.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
2.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
3.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式
4.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5.研究性学习的学时安排
(二)社会实践的教学要求和建议
1.社会实践的教学目标
2.社会实践的课程内容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精)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精)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为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结合福建省普通高中教育的实际,提出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

一、实施评价的指导思想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以立足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化,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评价的基本原则(一)导向性原则通过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校落实科学的学生发展观,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和高中新课程的改革,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加快学生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建设,给高中教育发展以正确的导向。

(二)全面性原则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着眼学生的成长过程和整体表现,实施动态的、综合的、完整的、全面的评价,既反映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又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潜能。

(三)公平性原则建立、健全评价管理和监督制度,不断完善评价方法,确保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对学生做出全面、客观、真实的评价,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实效性。

(四)发展性原则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突出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使评价的实施过程成为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三、评价的主要内容与方法(一)评价的主要内容.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模块修习记录和基本素质评价两个方面。

模块修习记录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各科目学分获得情况以及各科目和模块修习情况。

基本素质反映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各方面情况。

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管理指导意见

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管理指导意见

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管理指导意见(第一稿)2006年1月20日为了正确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与教学管理,结合我省实际,以规范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和管理行为,先就我省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管理提出以下指导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原则与制度保障(一)、总体原则1、严格执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方案》,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课程门类和课时。

2、努力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课程结构,保证学生课程选择权。

3、科学而有序地实施课程,努力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二)、制度保障1、学校要建立和逐步完善课程和学分管理工作制度,并接受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监督。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校课程和学分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对教学质量作出评估,并应定期公告。

检查评估结果作为评价普通高中贯彻教育方针和课程方案情况及教育教学质量主要依据,同时作为评估学校是否达标重要依据。

3、对课程和学分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学校,视其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二、课程设置(一)、课程结构普通高中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课程修习状况。

具体设置如下: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必修课程共8个领域,合计116个学分,所有高中必须全部开设,并作为学生毕业必备条件之一。

国家课程标准中规定选修Ⅰ课程,是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需要、分类别分层次设置。

选修Ⅱ课程由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和学生兴趣,开发若干模块,供学生选择。

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必修和选修I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学习领域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趋势,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要求。

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13个,每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的指导意见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的指导意见

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的指导意见各市、县(区)教育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局,福州一中、福建师大附中: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我厅印发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闽教基〔2020〕29号)精神,为统筹做好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有序推进高中课程教学改革,规范高中课程设置与管理行为,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基本原则(一)育人为本。

全面落实新课程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把科学的质量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打牢学生成长的共同基础,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分类指导。

坚持加强省级统筹、强化市县保障、学校具体实施,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我省实施方案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区域、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实际,尊重学生发展需求,指导各地各校找准实施高中课程方案和高考综合改革的有机衔接路径,保障每一所普通高中都能顺利推进改革并取得实效,形成多样化有特色的普通高中办学格局。

(三)加强统筹。

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形成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既关注共同基础课程学习,也关注选择性课程学习,创新课程教学评价机制,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确保课程、教材、教法、考试、评价、招生等有机衔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四)有序推进。

省市县校四级建立健全组织领导、系统培训、示范引领、监测督导等工作机制,完善经费投入、师资配置、专业研究、设施配备等保障机制,为有效实施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鼓励学校在课程实施、教学组织管理、学生发展指导和选修课程建设等方面积极创新。

二、课程设置(一)学制与课时1.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

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等)11周。

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8.08.15•【文号】教基〔2018〕15号•【施行日期】2018.08.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材正文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18〕1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组织修订并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目前正在组织编写修订普通高中各学科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

为统筹做好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统筹规划、协同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高考综合改革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促进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招生等有机衔接,全面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和要求,着力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育人为本,注重实效。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科学的质量观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打牢学生成长的共同基础,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分类指导,有序推进。

坚持加强省级统筹、强化市县保障、学校具体实施,结合各地高考综合改革推进安排和高中学校办学条件实际,有计划、分步骤、积极稳妥地实施新课程新教材。

完善机制,强化保障。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系统培训、示范引领、监测督导等工作机制,完善经费投入、师资配置、专业研究、设施配备等保障机制,为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三)工作目标2018年底完成新课程全员培训工作,2019年上半年开始,分批分步完成新教材培训工作,普通高中校长和教师队伍组织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的能力整体提高,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的专业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2022年秋季开学,全国各省(区、市)均启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相关工作推进机制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到2025年,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内容和要求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福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

福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

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教基二〔2014〕11号)和《福建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全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坚持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客观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发展状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校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提供重要参考。

二、基本原则1.坚持发展性。

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加强学习和生涯规划的指导,明确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的潜能优势,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2.坚持客观性。

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经历和典型事例作客观记录和写实性描述,真实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做到事出有据、评价客观。

3.坚持公正性。

严格规范评价程序,建立健全公示举报制度、申诉复议制度、诚信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评价过程公开透明、评价结果真实可信。

4.坚持可操作性。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要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评价过程应简便、直观、易操作,实现评价操作与管理的信息化。

三、评价内容1.思想品德。

主要考察学生在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

重点记录学生遵守《中小学生守则》等日常行为规范情况,参与党团活动、有关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2.学业水平。

主要考察学生各门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

重点记录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必修和选修课程学习成绩,特别是具有优势学科的学习情况。

3.身心健康。

主要考察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等。

New_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音乐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_.pdf

New_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音乐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_.pdf

要特别重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要求:“学校有能力开出的模块,均应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并通过教师的指导,选择符合个人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

”在学生选课前,应将音乐课程准备开设的不同模块的内容、性质和开课计划(包括课时安排、教学内容、上课地点和任课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指导学生选课。

主要由音乐教师和班主任共同负责,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

在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音乐学习基础的前提下,与学生共同商定符合个人特点和意愿的模块内容进行学习,做到科学合理地选课,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学校可以成立“选修课指导委员会”(或小组)进行协调、咨询和监控,根据选修的人数多少和学校条件,选修模块教学的组织可以打破班级界限。

同地区、校内外的师资和教学场地设备等课程资源也可以进行整合,共享互补,以满足本地、本校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

(二)教学实施建议
1.普通高中音乐教学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听觉体验是音乐审美和音乐学习的基础,在音乐教学中要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将听觉体验渗透于音乐不同模块教学中的全过程,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并发展学。

学生学籍管理制度

学生学籍管理制度

学生学籍管理制度为了加强我校普通高中学生学籍管理,进一步规范我校的办学行为,保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顺利进行,现根据新颁发的《福建省普通高级中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试行)》对我校学生的学籍管理修订如下:一、入学:凡被录取的新生,须凭入学通知书和有关证件,在规定时间内到录取学校办理入学注册手续。

因故不能如期报到注册者,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学生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下同)应向学校申请延期注册,学校保留其入学资格。

对开学后两周内不到学校注册,又不办理延期注册手续者,取消入学资格。

并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因病须休学治疗的新生,按休学规定办理。

经批准后,可保留其入学资格一年。

新生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后,即取得学籍。

学校在开学后15天内编制新生花名册和电子学籍注册学生名单上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备案。

二、考勤:学生上课、实验和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班会、校会和课外活动等统一规定的活动,实行考勤制度。

有正当理由不能参加的,必须请假;不请假或超过请假期限的,均按旷课处理。

对无故旷课和经常迟到、早退的学生,班主任应及时家访,与学生家长互相配合加以教育三、评价,包括综合素质和学科学业成绩(含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模块学习及学业基础会考成绩,下同)两个方面。

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和学科学业成绩考核办法按省教育厅印发的《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学习评价及学分认定实施意见(试行)》有关规定执行。

评价情况记入学生学习报告单和学籍档案。

学科学业成绩的考核,分考试、考查两种。

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实行考试,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

综合实践活动、艺术(或美术、音乐)、通用技术实践操作以及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操作等实行考查。

考查成绩实行等级制,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第评定。

教师应依据课堂表现、课内外作业、周(日)记、提问、实验操作、书面测验、作品展示、朗读、背诵等方式综合评定。

福建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福建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高中历史课程结构示意图:广[历史(1)(政治文明历程)必修课程4历史(II)(经济成长历程)[历史(1[[)(文化发展历程)[模块1《历史上重大改革冋眸》模块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课程1模块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模块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W模块5《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选修课程——校本课程IP(二)课程结构特点及模块功能1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包含历史、地理与思想政治三个科目。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

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同时根据教育目标确定相关的学习内容。

将历史、地理和思想政治科目置于“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反映了三科有共同的学科特点和课程目标,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防止学生过早偏科,体现了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2 i殳置必修与选修课理「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

必修课程由三个学习模块组成,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必修课程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

通过历史必修课程,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选修课程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

选修课程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

3 沁历壮席訝模块.学习模块的设置,既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松溪一中社会实践活动之二

松溪一中社会实践活动之二

松溪一中社会实践活动之二送法下乡松溪一中德育处二00八年十月目录1、松溪一中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 (3)2、松溪一中综合实践活动考评办法 (7)3、松溪一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表 (8)4、松溪一中2007—2008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9)5、松溪一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汇总表 (10)6、小组实践总结 (11)7、松溪一中社会实践工作总结——暑假“送法下乡”活动 (22)8、小组活动图片 (25)福建省松溪第一中学松一中(2006)14号松溪一中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2006年8月20日)一、课程内容1.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教研室负责实施)(1)自然环境类: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2)社会生活类:主要是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企业研究、社区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3)历史文化类: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良渚文化与古代文明、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4)个人发展类: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音乐、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5)跨学科综合类:主要是从科学技术与时代发展角度提出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与中学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但主要是需要多学科参与的、有助于了解当代前沿科学的综合学习课题,如遗传与化学、纳米技术、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基因工程与克隆技术、产权经济、组织行为等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新事物的研究课题。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学习评价及学分认定实施意见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学习评价及学分认定实施意见

考核学科的模块总分(100分) = 模块学习过程分50分+ 模块测试分100分×50%
模块学习过程分(50分) = 出勤20+ 情感态度15+技术技能10+其他表现5
21
2019-5-27
谢谢观赏
四、关于成绩记录及学业报告
1、模块成绩与等级评价 2、学分 3、积点 4、综合实践活动 5、校本课程 6、学业报告
课堂表现及其他表现(40%) 考核课程:出勤记录、情感态度和技术技能评
价(50%) (二)模块学习终结性评价 考试课程:模块考试(60%) 考核课程:模块终结性测试谢观赏
考试学科的模块总分(100分) = 模块学习过程分40分+ 模块考试分100分×60%
模块学习过程分(40分) = 出勤10+ 情感态度10+ 作业10+课堂表现5 +其他表现5
工作方案(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 课程与教学管理指导意见》
4
2019-5-27
谢谢观赏
“2+2”的评价模 式
学习评价的总体框架
两个评价层次:课程模块评价和学业水平评价 两种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模块学习评价是经常性的、直接关系教学发 展的评价,必须坚持两种评价方式的统一。
5
2019-5-27
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
学生模块成绩
8
2019-5-27
谢谢观赏
1.修习课时
课时:学校必须按照课程设置所规定的课时开设 课程,2学分模块36课时,1学分模块18课时;
记录:课程修习的时间记录由授课教师登记,教 务处核准建档;
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不合格的,实际修习 时间低于该模块规定学时数六分之五的,视为不 合格,该课程模块学分不予认定(获得免修资格 的除外);

模块学习评价及学分认定实施意见

模块学习评价及学分认定实施意见

模块学习评价及学分认定实施意见模块学习评价及学分认定实施意见为保证我省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试行)》、《福建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指导意见》及《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各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提出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学习评价及学分认定实施意见。

一、模块学习评价原则1.多样性原则学校应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主体上让学生、同伴、家长、教师等多主体参与评价,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核学生的学习状态。

2.多元性原则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模块学习评价的目标,评价中要反映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状况,尤其应关注学生在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提升,同时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全面和谐的发展。

3.过程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模块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即时、动态地了解学生,同时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客观地评价学生个体的发展状况。

4.发展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智力差异和个性差异,用发展的眼光、以诚恳的态度,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激励学生的个性张扬、特长发挥和大胆创造,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发挥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的激励作用。

5.实效性原则评价方案要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要真实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差异、特长及发展状况,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和认同评价结果,切实提高评价的效益。

二、模块学习评价内容及要求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学习评价采取综合评价的办法,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修习课时、修习过程的综合表现、模块考试考核等项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各项目评价具体要求如下:1.修习课时主要体现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

学校必须按照课程设置所规定的课时开设课程,学生必须按规定参加课程修习,课程修习的时间记录由授课教师登记,教务处核准建档;本项目评价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未经学校批准,课程模块实际修习时间低于该模块规定学时数六分之五的,视为不合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实施,结合我省实际,特提出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指导意见。

一、领会课程理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变革,它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育职能的变化和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使教育教学从片面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提高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转变,因此,设置这门课程是新形势下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而要想顺利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须从以下几方面深入领会其课程理念:首先,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位。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规定的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与校本开发的综合性活动课程。

它是与其他学科课程并列而不是从属或依附于其他学科的一门必修课。

其次,要认清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第三,要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大部分,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不可偏废。

同时,综合实践活动又是一门没有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课程,其各部分的具体内容由学校根据实际创造性地确定,具有一定的生成性和适应性。

第四,要了解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区别。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以单一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而更突出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更强调综合性,它更关注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鲜活的体验。

全面领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是课程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应在学习、培训和研讨交流中深入把握课程的意义、作用、目标和地位。

二、理解课程结构(一)课程结构及说明1.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性学习活动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

依据研究内容的不同,主题可分为课题探究与实际应用设计两大类。

课题探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

应用设计性研究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应用性或操作性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策划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成部分,它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更为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社会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

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社团、俱乐部活动;外出参观、考察、访问;社区民俗活动等。

社区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公益活动、宣传教育、帮助贫困户及孤寡老人等。

3.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个部分的侧重点不同,目标、内容、实施时间安排及组织方式上都有差异,不能相互替代。

学校在具体实施时必须严格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设置课程,按照规定的学分开足课时。

(二)学分的配置研究性学习3年共15个学分,如下几种配置方案可供参考:方案一:3年研究5个课题,1个学期1个课题,每个课题3个学分;方案二:3年研究3个课题,1年1个课题,每个课题5个学分;方案三:一年级1个课题,二、三年级1个课题,第1个课题5个学分,第 2个课题10个学分。

学分多的大课题一般占用更多学时,学校要保证3年中学生有240~270个学时用于研究性学习。

可以选择以上的一种方案,也可视情况采取符合本校实际的课时安排与学分配置。

社会实践共3周,每年1周2个学分,3年共6个学分。

社区服务3年共2个学分。

服务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即得2个学分。

三、课程的实施(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交流反思阶段。

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研究性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实现课程目标都有着独特的价值。

1.活动准备阶段(1)确定学习主题主题开发可以是学生自主确定课题,教师只在课题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方面给予适当的指导;也可以是学校根据社会及周边环境、文化背景、学校资源条件、教师特长爱好拟定几个宏观选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之一,经自主考虑或教师相关指导后,在此选题范围内自己确定具体课题;学生初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确定主题有困难时,也可以由学校教师提出若干便于实施的具体主题供学生选择确定,或是引导学生借鉴参考选题确定新的活动主题。

研究性学习所确定的主题必须符合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来自于学生真实生活,最好是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社区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且对于学生必须是可研究的。

集体课题必须经小组协商达成共识。

(2)确定学习的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班级、年级或更大范围的合作研究。

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

每一个研究小组一般由3~10名学生组成,每位教师可指导2至3个小组。

学生分组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先选定课题或活动项目,按照学生兴趣相同的原则分组;另一种是先建组后选题。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的活动,在分组问题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

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确保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原则上在同一时间内一位学生只参加一项主题活动。

班级、年级或更大范围的合作研究也是研究性学习可以采用的组织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可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以拓展活动的时空范围,为学生进行跨班级、跨学校、跨地区的合作探究开辟空间,为教师进行跨班级、跨学校、跨地区的合作指导提供条件,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

(3)制定活动方案研究性学习主题确定后,师生要对活动项目或课题进行讨论,着手制定具体、可行、有效的活动实施方案。

教师在本阶段的指导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解除思想上的困惑,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协助学生组建研究小组、确定课题并审定活动的计划或方案。

2.实践体验阶段(1)搜集和分析文字信息资料。

学生应了解并掌握上网、查阅书刊等获取文献资料的方法,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归纳资料;通过综合分析,形成对所研究问题的初步了解或认识。

这时要注意分析所形成的认识是否准确客观,还需要采取何种研究方式解决问题或形成最终结论。

(2)开展实地考察、实验设计或调查研究。

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方案,按照确定的方法,选择适当的时机、地点和方式进行研究,通过实践获取研究结果。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通过文字、音像如实记录实践过程及记载研究工作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同时从各种观察、实验、调研结果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或解决问题的途径。

(3)初步的交流。

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得到的初步结论或成果可以与其他同学充分交流,通过认真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

如果是小组合作研究,还应在小组成员之间交流,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形成最终的集体成果。

本阶段教师的指导任务主要是确保学生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应注意强化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信心,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时了解学生研究的进展情况,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引导、调节或其他必要的帮助。

3.展示交流阶段(1)整理汇总。

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形成书面材料、口头报告材料或其他表达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恰当形式。

(2)交流研讨。

学生通过研究论文、模型作品、研究日志、主题演讲、小品表演、展板、墙报、文字(电子)刊物或口头报告等多种形式向全班介绍自己的研究情况,供大家讨论评议;也可以采取答辩的形式汇报交流。

(3)评价反思。

学生应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展开评价,从中学会发现他人的成功之处,欣赏别人的优点,反思自己的不足,通过客观分析和辩证思考,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活动作出总结。

本阶段教师的指导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成果展示、经验交流和研讨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学会欣赏、学会反思,以获得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与愿望。

(二)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实施1.实施步骤与相应的指导(1)确定活动内容。

学校教师应综合考查学生班级、人数、经费、意愿等多种因素,有条件地选择能够提供实践或服务机会和其他各项支持的社会机构或社区团体,有效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制订可行的实践和服务方案。

为保证学生实践活动的连续、有序和完整,建议依据主题选择活动内容。

如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可以开展考察某一社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经济发展状况、地理、建筑和人文景观、商业设施,以及文化古迹和文化遗产等活动;以社会参与为主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则应包括社区服务、生产劳动,以及参与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等。

(2)活动前准备。

由教师、学生、社区机构相关人士共同拟定计划,包括:实践主题与服务项目,实践与服务目标,实践与服务的时间、地点及对象,执行步骤与进度,分工情况,经费预算,预期成果,评估方式,相关人员的责任规定及安全注意事项等。

如有必要,学校还可制定书面的实践与服务指南。

学校与相关社区机构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之前还应对其进行教育培训。

让学生熟悉实践与服务内容,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建立正确的实践与服务观念,懂得如何处理实践与服务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或安全方面的问题,积极反思活动过程并撰写实践与服务心得。

(3)开展实践与服务。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日志及时记录实践与服务经验,积极体验,形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与习惯;还要注意与家庭、社区保持密切联系,活动如果没有家长、社区的大力支持,是很难取得预期成效的。

(4)总结、交流、反思。

学生参加实践或服务活动之后,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学习日志把自己或小组在活动中的经验、收获和心得体会整理成口头或书面汇报材料,向全班同学汇报并展开相互评议与反思,以丰富对社会的认识与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

总结交流活动可邀请家长、社区机构相关人员以及服务对象等共同参与。

2.组织方式与时间安排(1)社会实践宜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在校外实践基地或校内组织开展。

以小组为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每组至少由6人组成,小组组成可由学生自由组合,也可由教师依据一定的标准划分小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