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初识传媒经济学——第三章 受众——消费者选择)【
理解传媒经济学笔记
理解传媒经济学P3经济就是“一个决定生产什么,怎么生产,合适、何地、为谁生产的机制”这些决定由三类经济参与者——消费者、公司和政府来制定,并由所谓的“市场”来调节。
每个消费者都被看做是拥有无限需求和有限资源的个体,被假定为追求总效用和满足最大化。
“边际”效用代表着由更多或更少消费某一特定产品所带来的满足感的变化。
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意味着,一个消费者消费某一特定产品越多,他或他主次从每个单元的产品中获得的满足感就越少。
P4在经济学中,生产被定义为一种资源的转化,即把劳动力、土地和资金转化为商品和服务。
有些生意人对慈善事业的投入是希望通过对某些相关行业的控制而获得特殊的利益,特别是对传媒公司来说,就是公共和政治影响力的追求。
当一个组织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时,他的经理人可能会追求利润和股东回报最大化以外的目标。
“主要代理人”问题:被指派管理传媒公司的经理人由他们自己要贯彻执行的日程表,而并不总是按照股东所期望的方式行事。
当代理人的目标占优时,追求利润可能被例如销售收入最大化或公司发展等目标所取代。
P5一个公司的利润是他的收入和成本的差额。
成本指所有“机会成本”,即“以特殊用途使用某物的成本就是不以最佳用途使用该物所被忽略的利益或机会成本”。
我们的资源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生产出不同的产品,但从本质上来看,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
我们所使用的土地、劳动力和资金能够在某些活动中发挥比其他让活动中相对来说更为有效的用途。
所谓的“生产函数”描述了成本投入和不同规模产量之间的关系。
劳动力、资本设备等相关要素的价格变化,将导致较便宜的要素替代已经变得相对昂贵的要素。
“边际产量”是在其他条件要素投入不变时,随着一种要素投入的增加或减少,公司总产品(总产量)产生的变化。
皮卡德:导演要决定制作播出一条新闻所需要的工作人员的数量,随着人员的增加,边际产量先递增,继而收益按比例增加,但随之开始递减。
开始递减是因为随着工作人员的增加,一定数量的制作设备就要被更多的人共同使用,这样一来,每个工作人员和生产力就开始降低。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受众——消费者选择【圣才出品】
第二章影响力经济——关于传媒产业本质的经济学解读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现代西方经济学分析框架在传媒经济研究中的作用1.现代经济学提供了相对规范的审视问题的视角、参照系、分析工具现代经济学作为理论分析框架,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视角、参照系或基准点、分析工具。
(1)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从实际出发的看问题的角度或曰“视角”。
这些视角可以指导人们避开细枝末节,把注意力引向关键的、核心的问题。
(2)现代经济学提供了多个“参照系”或“基准点”。
这些参照系本身的重要性在于建立了一些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
(3)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们多是各种图像模型和数学模型。
这种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像和数学结构帮助人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
2.在面对传媒产业进行经济学视角的分析时,不能忽略传媒行业的特殊性(1)传媒经济研究在给定假设上的特殊性“社会偏好结构”和“个人偏好”处在由媒介产品不断重塑的过程之中,由此带来媒介产品价值生产和价值实现上的特殊性。
①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归纳为:给定假设,简化关系;放松假设,逼近现实。
②媒介传播本身就蕴涵了社会偏好结构形成和改变的机制a.从物质技术层面而言,由于不同媒介载体有着不同的可获得性、参与条件和内容偏向,形成一种过滤机制,最终对一个时代的社会集体偏好产生影响。
b.不同媒体组织基于不同的媒体文化理念,通过其对于资讯的选择、处理、解读及整合分析等等在传播资讯时所打上的各自的社会能动性的烙印,并由此对人们的认知、社会判断和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③社会偏好结构和个人偏好对媒介产品价值衍生和价值界定的影响社会偏好结构和个人偏好的不断嬗变,使媒介产品的价值衍生和价值界定呈现出属于自己的鲜明特征。
a.从个体层面而言,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轴线上,消费某类媒介产品越多,对它的偏好和依赖就越强,单位产品为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可能就越大。
b.从社会层面而言,一个媒介产品的价值并非内在于自身,其在空间维度上传播范围越广,引发的社会共鸣越强,其价值就越大;同时,其在时间维度上不断融入新的形式元素并循环出现,由于传播心理效应的累积性,其价值也会实现动态成长;另外,消费者经由媒介消费所形成或更新的社会心理偏好转换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相关消费行为时,媒介的价值进一步得到复合延伸。
明白得传媒经济学笔记
明白得传媒经济学
第一章传媒经济学介绍
一、什么是传媒经济学
一、传媒经济学:是把经济学的研究与传媒学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学问,研究的是在传媒业中不断转变的经济因素。
传媒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制作内容……知足各类各样的欲望和需求。
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1、国内生产总值(GDP):代表着一个国家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一样为一年,该国国境内所制造的所有产品和效劳价值的总和。
二、商业周期:经济并非是以稳固或是始终如一的速度增加,而是以一系列上下波动的商业周期运行,可分为四时期:低潮期、恢复期、高潮期、衰退期。
3、边际效用:指消费更多或更少某一特定产品所带来的知足感的转变。
(03名解)
4、边际效用递减:一个消费者消费某一特定产品越多,他或她逐次从每一个单位的产品中取得的知足感就越少。
三、经济理论中的公司
一、生产:是一种资源的转化,即把劳动力、土地和资金转化为商品和效劳。
二、传统公司理论的核心:所有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 校学习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的师生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传媒经济学教程》 (喻国明等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传媒经济学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 科研机构)指定为“传媒经济学”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为了帮助考生复习该教材,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 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的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本书主要 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 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2)解析课后习 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传媒经济学相关辅导资料,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 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3)考研真题详解,巩固重难点知识。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 解,本书精选了中国传媒大学近年的传媒经济学考研真题,并提供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供读者巩固知识、学以 致用。(4)最新更新内容,可免费升级获得。本书每年都会进行修订完善,最新补充的内容,均可免费升级获得。
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及详解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及详解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及详解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及详解
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及详解
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习题及详解
目录分析
第二章影响力经 济——关于传媒产 业本质的经济学解
读
第一章初识传媒经 济学
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PPT第三章 传媒生产要素
本章学习要点
• 传媒生产要素的基本构成与特殊性 • 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
• 个体层面上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 • 明星的高收入现象 • 现代商业模式的九要素 • 传媒资本的具体构成 • 传媒资本运营的内在逻辑、运作关键点与未来态势 • 传媒无形资本运营的具体方式 • 传媒无形资产评估的几种方法
工资引起劳动供给量沿劳动供给曲线移动。2018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相继下达影视圈和综艺圈 “限薪令”,工资上限的锁定可能会影响影视与综艺明星的劳动供给量。
二、劳动供给
(二)劳动供给曲线的移动
能引起劳动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主要包括工作态度的改变、备择机会的改变和移民及就业等政 策的改变。
(1)工作态度的改变。 如果劳动者普遍不愿加班,甚至倾向于缩减工作时间或不再工作的话,那么该市场的劳动供给短 期内会有所减少,供给曲线会发生位移。 (2)备择机会的改变。 因为整个社会的劳动供给在特定时期内是一定的,所以,某一劳动市场的供给会受其他劳动市场 上可以得到工作机会的影响。如果快递公司突然提高员工工资,那么一些报纸投递员会考虑转行为快 递员,报纸投递员市场的劳动供给就会减少。 (3)移民及劳动就业等政策的改变。 好莱坞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演艺界人士,源源不断的外来移民增加了好莱坞演员、导演、技术人员 市场的劳动供给。如果美国移民政策突然收紧,则好莱坞劳动市场的供给可能会减少。
(一)传媒劳动力
微观经济学关注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以及劳动力的价格形成机制与边际产出效率。从管理经济学视 角看,传媒劳动力常被称为人力资本。如果按知识和技能的各项权重来计量人力资本,那么每一个体都是 千差万别的。人力资本的特殊性在于其不可计量,不能体现于会计的资产负债表中,其作用发挥也不仅取 决于人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储备,还有赖于人的主观意愿和环境资源对其才能释放的配合程度。在构建人 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的过程中会出现新型企业以股权或期权作为员工或核心员工的资本收益。传媒业 产出质量高度依赖劳动者个性化的知识经验积累和创意能力,传媒劳动力市场并非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 因而行业内不同劳动者之间存在着基于人力资本差异的工资差异。此外,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传媒细分部 门之间也存在着均衡工资水平的差异。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传媒业三十年【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中国传媒业三十年:发展逻辑与现实走势1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传媒业发展轨迹的素描(1)“新闻写作散文化”主张的提出:中国传媒从组织媒介向大众媒介的功能丰富与扩张。
l981年前后新闻界关于新闻语言多样化问题的提出,实质上标志着我国大众传播媒介开始从过去较为单一的“政治教科书”的功能和角色扮演中走了出来,开始迎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向着履行多种功能、扮演多种角色的方向转型。
(2)“周末版”大潮的兴起:中国传媒的传播模式由“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型。
l991年前后兴起于报刊界“周末版”大潮兴起,标志报纸和刊物一改过去在传播内容的取舍上强调“我想让你知道什么”和“你应该知道什么”的传播者本位的做法,开始突出和强调“读者喜欢什么”、“读者想知道什么”。
(3)“东方时空”的问世:开启了中国新闻媒介履行环境守望职能的“元功能”。
l993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的开播,从这时起,新闻的“社会守望”功能第一次被实际地上升为大众传播媒介的首要功能。
(4)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成立:中国传媒业开始进人到得到官方许可的、按照产业逻辑发展的快行线。
l997年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标志着官方对于媒介产业发展逻辑的某种认可,一大批传媒集团纷纷问世,中国传媒产业就此进入蓬勃发展的高速成长期。
(5)“非典”传播与新闻频道开播:中国传媒业面临着制度重建的重任。
200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开始了超越“新闻、旧闻、不闻”的传播规制的艰难启程,新闻业更加重视新闻的时效性和信息的公开透明。
(6)“芙蓉姐姐”、“馒头血案”、“恶搞”的流行:微内容的崛起、多元力量与平权价值的建构正在引发一场传媒乃至社会的“语法革命”。
数字化技术所引发的传播领域的革命的本质就是传播主体泛众化时代的到来。
借助网络和数字技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和或小众或大众的社会成员分享自己的感受、见闻与表达。
传媒经济学教程 第三章
第三章传媒经济模式第一节传媒经济模式概论一、经济模式论经济模式: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人们的经济生活应该遵循的规范和准则,是进行社会价值判断的依据和理论概括。
二、传媒经济模式:传媒经济生活应该遵循的规范和准则,是进行社会价值判断的依据和理论概括。
三、传媒经济结构模式:产业型与事业型相结合,它既符合传媒二重性的要求,又符合我国的国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第二节:传媒经济市场模式一、市场和传媒市场(一)市场:建立在高技术基础上的一切商品交换的总和(二)信息市场及其形成狭义:供求双方进行信息商品交换的场所广义:信息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流通过程,是信息生产者、经营者和用户之间一切交换关系的总和。
(三)信息市场的功能1、沟通信息,加快信息流通2、促进信息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3、对信息商品进行监督4、在信息经营者与用户之间建立联系(四)信息市场的结构与类型1、五要素:供给方,需求方,管理方,市场,中介2、结构: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寡头,完全垄断3、类型划分标准:交易形式,信息内容,市场存在方式,市场规格(五)传媒市场1、含义:传媒产品进行交换的场所和领域2、特点:(1)同市场经济相联系,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程度相联系(2)商品交换的手段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3)四个条件:商品,购买力,合理的价格,运输交通网络等辅助条件(4)传媒市场是独立的3、类型划分标准:社会制度、行业、产品、区域、管理性质、服务性质二、传媒市场的运行(一)传媒市场运行的含义:市场的主体客体以及市场机制的运动、发展过程。
它是市场规模、结构、功能、要素和流通力发育的综合表现。
(二)机制1、供求机制:需求决定生产,生产刺激需求2、价格机制:核心3、竞争机制:个性化消费——需求具有多样性、特殊性、针对性三、传媒产品用户(一)含义:信息商品的使用者、购买者、消费者(个人和团体)(二)信息需求:一种意识到的信息需求(三)信息心理和信息行为(四)信息用户管理和培训1、管理:用户档案和信息活动2、培训:针对性、计划性、普及性、超前性四、传媒市场管理(一)含义:传媒产业管理机构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管理手段,对传媒信息市场的各要及其运行状况所进行的科学的计划、组织、监督、调控的过程。
传媒经济学读书笔记
传媒经济学读书笔记【篇一: 《了解传媒经济学》学习笔记】《了解传媒经济学》笔记《了解媒介经济学》(以下简称《了解》)这本书在图书馆是被放在新闻传输学书架上, 英文原题是《understanding media economics》。
本书介绍了现代传媒因为其零边际成本和特殊市场失灵, 而含有与众不一样经济现象和对应经济规律, 以及传媒各产业基础情况, 是一本普及型教材类读物。
因为自己本科学习经济学, 感觉《了解》深入浅出, 比起大部头经济学著作要浅显, 又充足表现着经济学逻辑与理性。
即使只有百来页,不过《了解》用相当清楚思绪从报业、广电和网络四大媒介上做了深入探讨,该书前段关键结合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媒体和经济学相关“两种商品”、成本、价值实现和外部性等特征进行分析, 并实化至产业链分析等? 后半部分关键内容集中在: 电影业, 着重分析美国在全球电影市场主导地位和欧洲堡垒制度; 新媒体, 包含新媒体经济学价值、对传统媒体冲击和所存在迷惑(如p2p问题等); 各国对于传媒资源集中化应对方法(促进资源整合or维持公平)。
该书知识系统, 叙述条理, 几乎每一个章节都需要另外参考很多资料以达成触类旁通效果, 比较于中国号称唯一一本媒介经济学专著, 《了解》更为切实, 更让人轻易了解。
《了解》清楚而具体地介绍了与传媒相关关键经济学概念, 并以非经济专业人士需求为基点, 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与传媒经济学研究相关基础概念; 探讨了当今传媒产业所面临关键问题; 联络经济理论与商业实践, 叙述了多种传媒行业——广告、电视、电影、印刷媒体和新媒体; 审阅了经济学对公共政策影响。
第一章中对传媒经济学基础内容进行了分析。
对传媒内容分析能够作为了解我们身处社会以及我们价值体系一个手段传媒经济学是把经济学研究与传媒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一门学问, 它所研究是在传媒业中不停改变经济原因, 这些原因是可知道或约束着从业人士如经理人、决议人进行抉择。
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
第一章初识传媒经济学关键词:二元产品市场公共物品经济人机会成本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传媒经济学主要有三种视角:微观经济学视角、管理经济学视角和政治经济学视角。
集中基础性的视角是微观经济学的视角。
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经济体怎样在无限的竞争性的需要之间,将稀缺资源在各种替代性用途中进行分配。
技术、规制(主要是版权保护)与商业模式之选择动态变化,合力将媒介内容的“公共物品”性质约束在一个能使媒介产品赢利的状态,从而使媒介产品的性质随三种力量的相对关系而变化。
商业模式是比策略更基本的东西。
广告支撑性与内容支撑型是媒介产业两大基本商业模式。
在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上,某一媒体的商业模式会表现出动态性。
广告支撑型商业模式的两个关键点在于:第一,媒介带着一根看不见的倒钩刺;第二,受众和消费者两种身份的重合。
执照费支撑型模式是内容支撑型模式的一种变形。
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是影响力经济。
传媒影响力源自媒介在生产环节、传布环节、消费环节附加到产品与服务中的价值。
在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都可以采取措施构建产业的影响力。
传媒产业的影响力与其生命周期相关,一般而言,某一类别传媒的影响力在引入期、成长期表现出上升趋向,至成熟期达到顶点,随衰退期的到来而下降。
“经济人”总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会根据对于任何经济活动的成本与收益的估量,而选择相对于成本而言最大化的收益。
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是指稍微多做一点或少做一点某种活动的成本和收益。
机会成本,即一种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中的其他方面的牺牲。
机会成本通常指其他各种牺牲中最大的牺牲。
满足了收益时的非排他性和消费时的非竞争性两个特点的物品和服务就是公共物品。
传媒产品或服务为媒介组织所生产的、受众所接受到的媒介内容与物质载体的统一体,即载有内容信息的纸张、电磁波、胶片、磁带、网络服务等最终劳动产品。
首先,所有媒介的内容部分都是信息,皆为公共物品;其次,传媒产品的内容与物质载体缺一则不构成可供受众消费的完整产品。
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传媒消费者
同超凡模式相比,行为模式舍弃了不少形式化的优雅,但这种舍弃却赢得了更多的回报,尤其是 提供了看待理性的新方式大量的人类思维产生以及人们得以正确决策的原因,主要在于拥有良好的 直觉或判断力。
这是一种社会化自我的需要,个人通过评论、转发的内容的 价值来更新个人门户。这不仅 是维护社会交际的需要,也是个人 “前台”名片的升级。这种 集体社会化的需要支持社交网 络的信息流。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有一个消费者平台和 一个信息流动的平台。
因此,热门话题和文章,用 “刷屏”来展现内容,其实是通过 “转 发”这种行为,占据 了大部分人的个人门户,同时也是个人门户信息的一部分,是一个关系 链中的即时消息,接续 传递着信息流。
三、个体性 (一)产销者
而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 (AlvinToffler)在 1980年撰写的 《第三 次浪潮》中,将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词铸成一个新词 “prosumer”,并沿 用至今, 意思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界限模糊,两者将最终融合。
三、个体性 (二)自门户
从个人费每日新 闻、 专业知识、娱乐、信息等。
“互释人”的角色有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就是观点表态的多元化,以及对用户自身 而 言强烈的赋权感。用户对自己的传播影响力有了更为直观、数字化、可统计的感受。 传媒消费 领域的赋权,也是传媒消费结构化变迁的开始。
第三节
传媒消费心理与动机
一、传媒消费者的“非理性”
(一)选择的三种模式
组织管理大师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曾经提出“选择”的三种不同模式:超凡模式 (the olympian model)、直觉模式(the intuitive model)和行为模式(the behavioral model)。
传媒经济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传媒经济学概论第一节概念、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一、概念1、含义:传媒经济指的是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
2、研究对象:传媒经济学关注和研究的是形形色色的媒介运营者,如何在各种资源非常有限的前提下,满足受众、广告业者与社会在资讯和娱乐等方面的各种欲求与需要。
3、学科:传媒经济学是把经济学的研究与传媒产业的研究有机结合的一门学问,从理论意义上讲,传媒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领域。
用应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来分析传媒产业中的包括资源配置问题在内的各种议题,即是传媒经济学。
二、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视角(1)研究传媒的视野,如,传播学、新闻学的,社会学的,符号学的,经济学的(2)从经济的角度去切入,有四种研究视角1.微观经济学视角2.产业经济学3.管理经济学视角4.政治经济学视角(3)现代经济学作为理论分析框架,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视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或基准点(benchmark)、分析工具(analytical tools)。
接受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训练,是从这三方面入手的在面对传媒产业进行经济学视角的分析时,我们不能忽略传媒行业的特殊性:1.传媒经济研究在给定假设上的特殊性2.传媒经济领域“稀缺资源”的界定和分析侧重点。
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4)综合皮卡德、洪浚浩和杭敏的研究,我们将媒介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分为三种:市场范式、企业范式、社会范式,分别对应着微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三种研究视角,并有着不(5)我们认为,当前传媒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在:企业行为、企业间关系和产业间、各经济部门间的关系问题,所以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入手最为恰切。
同的分析重点、核心概念和主要议题。
(6)按照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框架,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市场结构(Structure)企业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7)传媒业(事业+产业)隶属从三次产业分类法角度,属第三产业;从提供产品角度,属信息产业、文化产业;按生产要素的集约程度,属知识集约型、技术集约型产业;从经济总量角度,属支柱产业(在产业系统总产出中占较大份额)从发展趋势看,是主导产业(很大程度上决定所属产业系统发展方向;三个特征:能引入创新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持续的高增长率;对其它产业增长具有直接和间接的诱发作用)。
《媒介经济学》第三章
“沉默螺旋”
“知沟理论”
第二节 受众地位与媒介产品设计
(1) “使用与满足论” 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 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指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 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 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攻之的遭 遇),即使自己赞同,也会保持沉默。
Q=f(X1资本密集型企业 技术密集型企业
知识(智慧)密集型企业
按照各要素在生产函数中作用的不同,可以将企业分为:
Q=f(K,L)
第一节
媒介企业的生产
※生产函数可以分为短期生产函数与长期生产函数。短期内生产 者来不及调整所有生产要素,所有生产要素中知识有一种投入是固定 不变的,而长期内可以调整所有要素。
※生产函数一般又可分为两种类型;固定比例生产函数和可变生产 函数。
二、短期生产
短期内假设资本数量不变,生产函数可简写为 Q=f(L)。
总产量(TP),指与一定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量。 平均产量(AP),指平均每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所生产的 产量。平均产量=总产量/劳动量。 边际产量(MP),指变动每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所引起 的产量的变动量。
(2)“沉默螺旋”
(3) “知沟理论”
在现代信息社会,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比地位低者更快、更有 效地获取和利用信息,因而,媒介传播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信 息格差和知识格差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周鸿铎《传媒经济学教程》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 传媒经济模式)【圣才出品】
第三章 传媒经济模式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传媒经济模式1.经济模式论经济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人们的经济活动应该遵循的规范和准则,是进行社会价值判断的依据和理论概括。
2.传媒经济模式传媒经济模式属于微观经济模式或行业经济模式,受制于我国宏观经济模式。
(1)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对传媒经济模式的研究大概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的,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基本战略以后,我国的传媒经济模式已基本确定。
(2)从实践的角度分析。
在我国传媒系统内部,其实践活动基本上是缺乏理论指导的 经济模式论 传媒经济模式 传媒经济模式 传媒经济结构模式市场和传媒市场传媒经济市场模式 传媒市场的运行 传媒产品用户 传媒市场管理 传媒产业管理体制 传媒经济管理模式 传媒产业财务管理模式 传媒产业人事管理模式传媒产业投资分析传媒经济投资模式 传媒产业投资战略模式 实施传媒产业投资战略的对策传媒经济模式实践活动,造成了传媒活动的盲目性或失去持久性。
3.传媒经济结构模式(1)理解传媒经济结构①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经济结构,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解释经济结构是理论经济学的任务,就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②从社会经济部门内部构成的角度分析经济结构,包括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比如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生产要素结构(如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
(2)理解传媒产业结构①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传媒产业是信息产业的分支产业,其结构形式应按照信息产业结构的原则来确定传媒产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②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由于各种传媒的差异性,其结构也各有不同,比如电视媒介产业结构与报纸媒介产业结构是有差异的,但是在总体上,它们都是信息产业。
(3)行政区划限制了传媒经济的发展①从城乡结构的角度分析,广播电视媒介、网络媒介以及报纸、期刊等媒介都已实现了“城乡化”,但是就其内容来讲,比较侧重于城市,对乡村的重视度还有待提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协调城乡关系,对于传媒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媒经济学知识整理
传媒经济学知识整理传媒经济学第一章:认识传媒经济学(1)概念:指媒介产业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一定的内容来满足社会公众各种不同的需要与欲望。
(2)研究对象:指那些提供具有高度替代性的传媒产品与服务的经济组织的集合。
(3)研究内容:a)市场结构:1)市场结构的类型2)市场集中度、差异化、进退壁垒3)市场结构的测度b)市场行为:1)竞争行为:a.价格行为 b.广告行为c.并购行为2)协调行为:a.卡特尔 b.价格合谋 c.战略联盟c)市场绩效:1)传媒绩效的评价方法2)传媒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3)传媒产业与经济增长4)传媒产业的多样性评价(4)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规范研究2)定性分析定量分析3)静态分析动态分析4)统计分析比较分析5)博弈分析结构分析(5)发展史:分国内与国外的发展情况第二章:影响力经济——关于传媒产业本质的经济学解读(1)传媒行业的特殊性:a)给定假设的特殊性:“社会偏好结构”、“个人偏好”b)“稀缺资源”的界定和分析侧重点不同(2)媒介注意力资源的配置:a)媒介消费者个体的注意力资源配置b)社会层面注意力资源的配置(3)从注意力到影响力的转化机制:序参数效应(4)受众有效可支配注意力:媒介影响力建构的核心与前提(5)提升注意力资源价值的两种途径:a)提高受众媒介与日常生活的渗透时间b)提升内容与广告的内在关联性第三章:受众——消费者选择(1)受众描述:预估受众、实测受众、实际受众(2)受众行为的宏观特征:a)碎化1)受众差异性与需求的丰富性2)技术先进性与传布渠道的密织性3)政策许可与碎化现实b)极化(3)手中选择的微观规律:a)消费还是不消费——效用与代价b)多消费还是少消费——消费者边际效用递减c)预算约束下的最优选择——消费者均衡d)消费者剩余第四章:生产与成本(1)生产可能性边界:在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情况下,企业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可能的组合。
(2)短期生产与短期成本(3)长期生产与长期成本:a)生产者均衡b)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c)媒介产品的规模收益与文化折扣d)范围经济f)媒介产业的分散与非居间化(4)极长期:a)动力:降低成本、新增一个收入流b)阻力:已有投资的加速折旧及新投资的产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的相对可靠性、对失去控制权的担忧第五章:需求与供给(1)需求:a)需求量及其影响因素b)需求弹性c)总需求与需求价格弹性d)报纸降价与利润(2)供给:a)决定供给量的因素b)供给表与供给曲线c)供给弹性(3)供给与需求的结合——均衡价格(4)供给规律与资源配置:a)供求关系b)价格变动第六章:广告(1)广告在市场中的作用:a)广告与需求价格弹性b)广告主与商誉c)广告与进入壁垒d)广告与市场集中(2)广告在传媒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a)广告对不同类别媒介的作用b)广告——媒体内容产品负定价或零定价的秘密(3)广告市场供求分析:a)广告市场的供给b)广告市场的需求c)供给与需求的结合——广告价格(4)网络对传统媒体广告经营的影响:a)目前网络对传统媒体广告市场的冲击还很有限b)网络冲击传统媒体广告的“近虑”“远忧”第七章:劳动与资本(1)劳动需求:a)边际产值和劳动需求量b)劳动需求变动c)劳动需求弹性(2)劳动供给:a)个体劳动供给曲线——有可能向后弯曲的供给曲线b)劳动供给曲线的移动(3)劳动市场的均衡——均衡工资(4)高于均衡工资的工资:a)补偿性工资差别b)效率工资(5)高明星收入(6)企业家才能与企业家收入(7)媒介产业的资本第八章:竞争与垄断(1)SCP分析框架与市场结构:a)SCP分析构架:结构、行为、绩效b)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壁垒(2)完全竞争市场:a)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短期均衡b)完全竞争条件下的长期均衡c)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①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②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3)垄断竞争市场:a)垄断竞争条件下的短期均衡b)垄断竞争条件下的长期将均衡c)产品差异化决策(4)寡头市场:a)弯曲的需求曲线——斯威其模型b)寡头的产量决策——古诺模型c)寡头的非公开合谋——价格领导模型d)寡头的公开合谋与卡特尔e)寡头的产品博弈——电视台的节目编排策略(5)完全垄断市场:a)垄断条件下的短期均衡b)垄断条件下的长期均衡c)垄断厂商的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6)不同市场结构下的绩效比较:a)配置效率b)生产效率c)技术进步d)公平d)文化目标e)观点多元化第九章: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1)市场失灵的表现及原因:a)从自由主义理论到社会责任论:意见市场的理论史b)垄断与市场失灵c)外部性与市场失灵d)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2)市场失灵的补救方式——政府规制:a)政府规制的理论依据:①公共利益理论②俘获理论③公共利益理论与俘获理论的比较b)政府规制的主要方式:①自然垄断行业的规制②治理外部性的公共政策③政府对公共物品的提供c)媒介行业中的政府规制:①进入规制②价格规制③数量规制④许可权限规制⑤产权规制⑥广告规制⑦反不正当竞争⑧反垄断行为⑨新闻政策规制d)对政府规制政策的期待(3)政府失灵——政府规制的局限性: a)政府失灵的表现b)原因c)市场机制与政府规制的可替代性第十章: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1)数字化信息技术与媒介融合:a)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b)数字革命对“媒介融合”的影响c)数字时代的信息产品及版权问题(2)数字化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a)传统媒介产业与产业价值链b)数字化背景下的媒介产业融合(3)媒介与信息产业中的网络外部性:a)关于网络的经济学研究b)直接网络外部性c)间接网络外部性第十一章:国际贸易与文化保护(1)国际贸易理论:a)比较优势与贸易b)要素禀赋与贸易c)规模经济与贸易d)贸易理论与文化产业(2)媒介和文化产品的全球化(3)文化折扣现象(4)文化保护政策:a)文化自由贸易和文化保护的争论b)对文化产品的贸易保护c)文化贸易保护政策的作用第十二章:传媒投融资(1)资本与资本运营:a)资本b)资本运营c)资本运营的内容(2)传媒资本与传媒资本运营:a)传媒资本:①人才资本②实物形态资本③价值形态资本④无形资本b)传媒资本运营(3)传媒融资:a)传媒融资概述b)传媒融资方式:①使用留存利润②合作经营③债务融资④上市融资⑤风险融资(4)传媒上市的利弊剖析:a)传媒上市之利:①融资②资源整合③规范管理机制、完善治理机构④有利于提高传媒的知名度和影响力⑤上市有助于传媒公信力的提升b)传媒上市的弊端与潜在风险:①高额的融资成本②多种经营风险③机制缺陷存在的风险④信息公开化带来的风险(5)传媒投资:智慧与资本的共舞:a)资本合作伙伴判别层面:①及格线原则②战略目标契合度原则③互补性原则b)合作机制构建层面 c)退出机制设计层面(6)传媒上市的几种方式a)子公司直接上市 b)子公司买壳与借壳上市 c)分拆上市d)国内传媒类上市公司的运作特点:①经营规模小②广播电视类上市公司的资本主体仍是国家资金③依托行业政策保护形成垄断竞争力④对广告收入依赖度高⑤“传媒概念股”远离传媒的本质核心业务第十三章:传媒并购(1)传媒并购的概念与方式(2)传媒并购的风险(3)传媒反并购及其原因:a)传媒反并购的预防策略①建立合理的持股结构②在章程中设置反收购条款b)传媒反并购的手段:①提高并购者的收购成本②降低收购者的收购收益或增加收购者风险③收购收购者第十四章:传媒无形资本运营(1)传媒无形资本与无形资本运营的含义:a)传媒无形资本:①特许经营权②名称、商标、品牌③著作权④网络⑤影响力⑥人力资源b)传媒无形资本运营(2)传媒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在不同层面的渗透与融合:a)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含义b)广义虚拟经济及其特征:①物质资源与财富的不对称②国际贸易中信息流和物流不对称③虚拟经济系数的不对称c)现代传媒业与现代经济体系的内在联系d)传媒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联系(3)传媒无形资本运营的方式:a)交易式无形资本运营b)融资式无形资本运营:①信用型融资②惠利型融资③引资型融资④利用无形资产质押贷款c)扩张式资本运营d)投资式无形资产运营(4)传媒无形资产评估的方法:a)重置成本法 b)市场价格法 c)收益现值法。
教学课件 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
2.5 提升注意力资源价值的两种途径
2.5.1 通过受众媒介接触行为与日常生活的彼 此渗透提高有效可支配注意力的时间长度
1.3.3 传媒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1.微观经济学的三大基本问题 2.传媒经济学的特殊问题
1.4 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私人物品 —— 传媒产品的性质
1.4.1 传媒产品——信息内容与物质载体的统 一体
1.4.2 传媒产品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1.技术 2.规制 3.商业模式之选择
1.4.3 传媒产品性质动态模型
学习目标 :
●掌握传媒、传媒经济、传媒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了解西方及中国传媒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理解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传媒经济学所依托的学术平
台和视角。 ●领会传媒经济学要解决的一般问题和特殊问题。 ●理解传媒产品的性质。 ●了解传媒产品性质动态模型。 ●理解传媒产业“二元产品市场”的特征。 ●领会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
站的商业模式与此有何不同? 8.如何理解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
第二章 影响力经济——关于传 媒产业本质的经济学解读
2.1 如何看待现代西方经济学分析框架在传媒经济研究中的作用 2.2 媒介注意力资源的配置 2.3 从注意力到影响力的转化机制 2.4 受众有效可支配注意力——媒介影响力建构的核心与前提 2.5 提升注意力资源价值的两种途径 2.6 在注意力资源争夺中不同媒介载体的优势对比与替代性分析
1.1 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
传媒经济指的是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 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传媒经 济学关注和研究的是形形色色的媒介运营 者,如何在各种资源非常有限的前提下, 满足受众、广告业者与社会在资讯和娱乐 等方面的各种欲求与需要。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初识传媒经济学【圣才出品】
第一章初识传媒经济学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1.传媒经济的定义传媒经济,是指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
当代的传媒经济特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媒介生产、分配和消费实践。
2.国外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1)传媒经济学关注和研究的是形形色色的媒介运营者,如何在各种资源非常有限的前提下,满足受众、广告业者与社会在资讯和娱乐等方面的各种欲求与需要。
(2)传媒经济学研究传媒产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一定的内容以满足社会公众各种不同的欲求与需要。
总之,上述两种表述在内涵上是十分接近的,都肯定了传媒经济学是运用关键的经济概念来分析传媒产业。
3.国内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1)传媒经济学是研究传媒的社会功能及其生产消费过程的规律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它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如何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来生产各种信息和娱乐内容,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和需求。
(2)传媒经济学主要从事对信息传播活动所消耗的物质资源的分配和补偿方式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类传播媒介的经济运作规律,以及传媒经济活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
(3)传媒经济学“研究的是媒介经济的基本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其核心是要研究媒介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
总之,应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来分析传媒产业中的包括资源配置问题在内的各种议题,即是传媒经济学。
二、传媒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西方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1)西方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四个阶段①第一阶段,20世纪20至30年代传媒活动与传媒产业初步进入经济学、管理学视野,传媒经济学科开始孕育。
这一时期涉足无线电广播、广告、电信等传媒领域的主要是美国的一些学者,如杰米、维尔等。
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新闻史上“喧嚣的20年代”。
当时的无线电广播业突飞猛进,NBC、CBS等主要的广播公司先后成立,频率频谱的管理相当混乱,广播业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传媒经济学教程(第二版)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
官员受雇于政府,负责政策的执行,或者不属于官方但协助制定公共政策选民是指达到法定年龄的 公众总体。
选民是指达到法定年龄的公众总体。他们需要增进他们自身利益的政策,他们是商品和服 务的 消费者、劳动 (和)或资本 (以储蓄形式)的供应者以及所有者。
三、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二)存在外部性时资源的配置情况
1.外部成本 生产中的外部成本业废水,这种排放造成鱼 类数量锐减,下游渔民打捞量大幅下降,这是一种只有外部成本而没有外部收益的情况。 假定随着产量的增加,造纸厂给下游渔民造成的损失成比例增加,如图所示。
第一节
市场失灵的表现及原因
市场失灵的表现及原因
➢ 一、从自由主义理论到社会责任论:思想市场的理论史 ➢ 二、垄断与市场失灵 ➢ 三、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 四、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
一、从自由主义理论到社会责任 论:思想市场的理论史
1644年,约翰·弥尔顿在 《论出版自由》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主张言论自由的论点。他 说,应该承认推理说服的力量是巨大的,应该给争论、笔战、分歧的意见以机会,让真知在与 谬 误的砥砺中形成,让人们靠与生俱来的理智去明辨。
1982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主席马克·富勒也提出,思想市场应当像其他任何产品市 场一样,规制者的指导原则应当是促进竞争和使消费者福利最大化。
20世纪初,工业化、商业化和 金融垄断高度发展。经济领域的 变革,以及随之而起的社 会政治、 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变化反映到 日益发达的大众传媒中来。
一、从自由主义理论到社会责任 论:思想市场的理论史
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初识传媒经济学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
1.传媒经济的定义
传媒经济,是指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
当代的传媒经济特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媒介生产、分配和消费实践。
2.国外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
(1)传媒经济学关注和研究的是形形色色的媒介运营者,如何在各种资源非常有限的前提下,满足受众、广告业者与社会在资讯和娱乐等方面的各种欲求与需要。
(2)传媒经济学研究传媒产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一定的内容以满足社会公众各种不同的欲求与需要。
总之,上述两种表述在内涵上是十分接近的,都肯定了传媒经济学是运用关键的经济概念来分析传媒产业。
3.国内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
(1)传媒经济学是研究传媒的社会功能及其生产消费过程的规律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它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如何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来生产各种信息和娱乐内容,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和需求。
(2)传媒经济学主要从事对信息传播活动所消耗的物质资源的分配和补偿方式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类传播媒介的经济运作规律,以及传媒经济活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
(3)传媒经济学“研究的是媒介经济的基本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其核心是要研究媒介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
总之,应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来分析传媒产业中的包括资源配置问题在内的各种议题,即是传媒经济学。
二、传媒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西方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
(1)西方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四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20世纪20至30年代
传媒活动与传媒产业初步进入经济学、管理学视野,传媒经济学科开始孕育。
这一时期涉足无线电广播、广告、电信等传媒领域的主要是美国的一些学者,如杰米、维尔等。
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新闻史上“喧嚣的20年代”。
当时的无线电广播业突飞猛进,NBC、CBS等主要的广播公司先后成立,频率频谱的管理相当混乱,广播业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威斯康星大学社会学和经济学教授杰米出版的《广播产业经济学》,堪称最早的系统研究传媒产业的经济学类著作。
②第二阶段,20世纪40至60年代
这一时期广播依然处于黄金时代,电视也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同时在欧美分别形成了公有公营制和私营制两种主导性的广播电视制度,这种制度特性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关注,其中对传媒关注最深的是英国人罗纳德·科斯。
在20世纪60年代,传媒产业的主要类型都已分别在经济学中得到研究。
③第三阶段,20世纪70至80年代
这一阶段电视产业长足发展,电视网作为全国性媒体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成为重要的媒体形式,无线、有线和卫星电视交错发展,电视重度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对报纸、广播、电影等其他媒介都带来一定的影响。
在此期间传媒经济学独立成型。
其标志是美国欧文、本·巴格迪坎、皮卡德等学者开始针对传媒经济学进行专门化研究。
1989年,皮卡德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媒介经济学》教科书,标志着传媒经济学学科正式形成。
与此同时,法国、西班牙等国也有学者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报刊和电视。
④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市场的变化、技术的变化、经济的变化、传媒产品和服务贸易的增加、向相关行业的资金流动以及所有权方面的变化等因素,都在塑造着这一学科的内容和方向。
传媒经济学研究增添了许多具体的内容,传媒企业战略的经济学研究、国际比较研究和全球化研究,成为新的研究领域。
这一阶段,走产业经济学路线的学者们的研究得到官方的认可。
(2)西方传媒经济学研究的显著特点
①该领域逐渐专业化,从一个经济学偶尔关注的领域,逐步发展成一个专门学科,对新闻传媒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②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始终是传媒经济的重要基础。
总体来看,西方的传媒经济学研究,尽管确实有一部分考虑这个学科的理论性、一般性问题(如教科书),但是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应用性的,探讨的是某个企业或某个产业门类的特殊问题。
2.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
(1)源起
国内传媒经济学的早期历史可以回溯到20世纪上半叶。
在徐宝璜《新闻学》(1919)、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等著作中,对报纸的印刷、销售、发行、广告等,已有一些扼要性的论述。
30年代,在民营报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有人集中开展了报业经营管理研究,如刘觉民著《报业管理概论》(1936)等。
(2)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传媒的经营实践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王中提出关于“报纸有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的观点,以及办报要根据读者需要的“读者需要论”
(3)四次突破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揭开中国新闻事业和传媒产业发展的新的一幕。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国内有关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渐渐摆脱传播学研究的惯性思维,实现四次比较大的突破:
①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引入新闻领域的研究,并且引发了人们对新闻商品性问题的思考。
通过反复的争论,人们在以下看法上渐趋一致:传媒可以透过产品的销售、服务的提供和广告活动进行市场交易。
②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将产业的概念系统应用到传媒领域,传媒产业化的提法日益成为共识。
理论界对于传媒的看法不再坚持单一的事业属性,大多数都赞同传媒具有二重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
③20世纪90年代后期,对传媒经济本质和特殊规律的认识的深化。
传媒的影响力经济本质得到了揭示,也有的学者提出传媒经济是舆论经济。
还有的学者从系统经济学的角度对传媒经济进行探讨。
④21世纪初期,尝试将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完整地引入传媒产业领域,在传媒经济理论和应用方面都取得一定的进展,传媒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三、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
1.传媒经济学的三种研究视角
(1)微观经济学视角
①微观经济学的含义
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也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
微
观经济学主要以市场中的个体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②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在于设法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
微观经济学的任务是研究市场机制及其作用,均衡价格的决定,考察市场机制如何通过调节个体行为取得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与途径。
微观经济学是关于市场机制的经济学,它以价格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称作价格理论。
③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
微观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思想是,完全竞争下的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最优的。
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微观经济学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定阶段。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完成阶段。
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扩充和演变阶段。
⑤微观经济学的内容
包括: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