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牛一毛心得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九牛一毛心得体会

篇一:总结与心得体会

上午听了湖南的文化发展史,觉得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

湖南的最初,只是一个“蛮荒之地”,

三面环山,北面环洞庭湖。隋唐开始,开发了四条交通运输通道通往广东四川等地,经济在中唐以后日见起色,湖南的石鼓、岳麓书院驰名全国;欧阳询欧阳通父子、怀素的书法艺术令湖南人骄傲。

历朝历代的更替,潮涨潮落,湖南的人口由战国的少到汉朝增多,由魏晋南北朝的减少到唐代的增多……统治者沧海桑田地变换不休,结果只是人民的生灵涂炭或者安居乐业更替不止。

自从南宋以后,湖南的文化形成蔚然大观。原因是北方少数民族侵扰不休,北宋统治者将都城迁至杭州。而杭州,距离江西近;而江西,又距离湖南近。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说得正是这个道理。也让我想起一句有意思的话: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历史上,“江西老表”有过三次移民湖南的浪潮——两宋时期、元末民初、民末清初。他们移民垦荒,大大促进了湖南的经济与文化发展。

周教授讲起湖南文化在明清时期的情况,尤为有意思。本来湖南和湖北在清代以前跟湖北合称“两湖”,并不是独立省份。以前湖南的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还要穿越洞庭湖,去往遥远的湖北武昌参考。真是不容易!到了清代,湖南人不乐意了,跟统治者写报告提建议,所以才成为了一个独立省份,不用那么麻烦去考一次试了。我想,鲁迅先生笔下的范进如若生在明朝,考一次试那么艰难,最后疯癫的程度不是更甚?

说到湖南的近代史,一片辉煌!毛泽东、蔡和森、曾国藩、宋教仁、蔡锷……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样的英雄在湖南层出不穷。有人评论说:是湖南人推翻了清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统治。因为湖南人的吃苦耐劳,有韧性,有进取心。

七百万大学生,只有三百万找到工作。

知识与文化,古代文化四书五经。校长老师没文化,老师有文化吗?

中国的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20xx年据统计,大学生自杀人数超过三十万。

真是矛盾,众说纷纭,已经摸不清东南西北了。人,没有智慧,就只能人云亦云了。各种思想纷拥嘈杂,让我彻底迷茫。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从这里拉开。其貌不扬,但一开口,滔滔不绝里的自信,让人由衷叹服。让我看到了一个四十岁人所能达到的高度。

学校教务人员平均年龄三十岁。年轻。两年多的历史。那样的学校,跟我的距离却是一辈子的距离。我要有多努力,才能去到那样的学校教学?

每间教室都有书柜,长长的,可以容纳很多书籍。还有一个图书角。校长用五十万买书籍。“你们学校图书馆有多少年没有更新了?”学生捐赠最多者、质量最高者、读书最多者表扬。从来不让孩子上课外辅导班,小学一到六年级培养孩子三件事:爱运动(请专业老师教动作,童子功);广泛阅读,六年看一千多本书;培养艺术素养,学习葫芦丝。

学生每天唱歌,天天看新闻,每周爬山……

二,教室里没有讲台,会让老师满堂灌,不想下讲台。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平等交流对话的。这让我想起大学教《教育管理学》的老师,从头到尾走到学生中间,注视你的眼睛,交流。三,师生要共同发展。不能走极端。

四,每个学生必须吃饭,不吃全校通报批评。食堂即课堂,餐桌即课桌。

五,校长当面听学生班长的建议,用笔一一记录。开会提出来,让所有人提出解决方案。

六,家乡石,家乡水。愿望刻在石头上,三十年时间。

七,每个学生课前演讲六次。写作能力、表达能力、赏析能力……

下午课前全校大合唱,瞌睡没了。唱十分钟。

十五分钟新闻联播。见多识广。

初中生回寝室排队。团队意识,不会踩踏。

这就是素质教育。

八,年轻时间赔不起,所以不打麻将。有时间在《湖南教育》发表文章。

九,每周五十分钟爬桃花岭。

十,供给侧改革。学生也是生产者,自由生长。

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加重要。

德国平均四个家庭就有一本《老子》。

“没读过《论语》跟《老子》的人都不是真正的大学生。”有人如是说。

现在中国社会崇洋媚外的多,社会浮躁。“中国人现在都姓钱。”领导急了,开始思考对策,重新把目光落回我们丢失很久了的传统文化。

《大学》

儒家十三经,宋代后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六经时代。1905年科举制被废。

元代以后,四书占据科举考试每人必考用书。

“维民所止”事件让人不寒而栗。九牛一毛的事情却大动干戈。悲剧。一个家庭一辈子就这样毁了。浙江全省士人六年不准参加考试。几代人的一生同样毁了。

皇帝更加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所以朱熹经筵进讲,为宁宗讲《大学》,四十九年。《大学衍义》。

康熙推崇朱熹,认为他是继孔子后最伟大的儒学家。

《礼记》,难怪中国是礼仪之邦。层层礼仪包围之下,

篇二:参观会宁心得体会

参观红军三大主力会宁心得

20xx年11月24日,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参观了会宁会师根据地会师楼,用心感受了会宁地区和会宁教育的发展轨迹。我们此行的目的是,重走长征路,学习长征精神,感受红色文化,陶冶爱国情操。

地处黄土高坡的会宁,虽然自然面貌几千年来容颜依旧,但不向命运低头的会宁人却在这片红色圣地上孕育出了绿洲。会宁,被称为“陇中苦脊甲天下”的贫瘠土地上,会宁人发扬“自强图存,团结胜利”的会师精神,不逃避现实,迎难而上,用辛劳的汗水与干旱抗争,用行动在这个贫困的山区创造出奇迹。他们擎起“三苦两乐”(领导苦抓、家长

苦供、亲友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办的大旗,走出了

一条贫困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路子。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会宁是中国革命圣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揭开了中国革命历史上崭新的一页。1936年10月8日清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此,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当时,中央领导曾在西津门楼上开过会,故于1958年将西津楼改建为红军“会师楼”。为了弘扬红军精神,会宁人民修缮了会师楼,扩建了革命文物陈列馆,并于1986年建造了高达28.78米,共11层的纪念塔,正面雕刻着邓小平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8个大字。

站在广场中心的台阶,可以看到碑园高低错落的全景,艺术家们

利用有利的地形地貌,经过精心设计,将当年红军长征会师中艰苦悲壮的历程,真实地书写成文字,雕琢成塑像,使后辈人永远牢记,伟大的新中国的诞生,是以无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的代价换来的。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全体党员参观了红军长征纪念馆和会师塔及会师楼。讲解员对纪念馆内的每一件革命纪念文化的历史、墙上每一幅宣传画背后的故事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回顾和讲述。怀着对革命圣地的憧憬与期盼,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崇拜,我们每一位党员同志都听的特别仔细,并把参观过程中看到的很多实物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